九年级科学上册4.2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案(新版)浙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教学目标:

1、了解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

2、了解消化系统中各消化腺的种类、分布及主要功能。

3、了解口腔内牙、舌和唾液腺的形态。

教学重点:

1、消化系统的各器官的位置。

2、消化腺种类、分布和主要功能。

3、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

教学难点:

1、消化腺种类、分布和主要功能。

2、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

教学过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份早餐:二块蛋糕,一盒牛奶和一个苹果,(实物展示)大家觉得这份早餐有营养吗?

生:有。

师:那你们知道在这些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

生:糖类,脂肪,蛋白质,水,矿物质,维生素和粗纤维。

师:那食物中的这些营养成分是否都能被人体直接吸收?

生:不是都能。

师:很好,不是都能。那是不是有几种是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的?

生:有。

师:那是哪几种呢?

生:水,矿物质和维生素。

师:非常好。而剩下的四种营养成分在人体内又会有两种不同的情形。像糖类中的淀粉以及脂肪,蛋白质这些大分子物质,必须在消化道中经过消化,分解成能溶解于水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简单地说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是必须消化后才能吸收的。现在我们已经分出了两类,同学们现在能否想想粗纤维在人体内的情况?

(学生通过思考对前面六种营养成分分成两类的依据,得出了粗纤维在体内的情形。)

生:粗纤维是不被消化,也不被吸收的。

师:很好。它有助于肠道的蠕动,防止便秘。看到这些营养成分在体内的不同情形,大家能否再来自己归纳说说那什么是消化?食物经过消化后会变成哪些物质?

生: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吸收的营养物质过程称为消化。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这句话也道出了消化的概念。

师:我们每天都会吃很多东西,它们也都会在体内经过消化后被吸收,利用。从今天这堂课开始我们就来了解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和吸收。

师:来执行这个功能就是人体八大系统中的哪个系统?

生:消化系统。

师:非常好。所以人们很形象地把它比作是一家“食品加工厂”,厂里的一条主要食品加工流水线实际上是一条迂回曲折的管道,大概有8—10米长,这个长度也达到了人体身高的六倍,那这条流水线上会设有哪些工作车间?从上到下又是哪些?

师:而它实际上是人体的消化道,各个工作车间也就是消化道上的各个消化器官。这家厂还设有一些生产消化液的附属车间,并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如唾液腺,肝脏,胰腺;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内壁上的附属车间:如胃腺,肠腺。也来认识一下它们在这家厂里的具体位置。

师:(拿出一个容量为1.25L的可乐瓶)还是告诉大家吧,大家可能都想不到。一个成年人一天分泌唾液的量也有1L—1.5L,收集起来可以装满这个瓶子整整一瓶,有时候还要溢出来呢。

探究酶的作用

【活动】嚼馒头,说出自己的感受。(会有甜味)

【设问】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不具有甜味,为什么多嚼几下会有甜味了呢?

【讲述】这主要是酶在起作用。

在消化液中存在各种酶:消化液所含酶的种类。

【设问】酶是什么?到底它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在课本中寻找答案。

总结:酶是生物体细胞制造的一种蛋白质;它能使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变成可吸收的物质,我们称它为生物催化剂。唾液——唾液淀粉酶

【分组实验】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记录实验现象:

得出实验结论: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具有分解(催化)作用。

【讨论】唾液淀粉酶除对淀粉有催化作用外,会对蛋白质、脂肪有催化作用吗?酶会有

什么特点呢?

【讲述】酶的特性:a.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某一种或某一类反应。如唾液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的分解,对蛋白质、脂肪不起作用。

【设问】酶还具有其他什么特点呢?

【分组实验】酶的高效性实验得出结论:b.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很高,远远高于非生物催化剂,可以使人体细胞内的各种反应迅速进行。

【讲述】c.酶的作用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那么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会有哪些呢?(讨论)

【探究】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假设:温度可能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实验变量确定: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学生分组实验)结论:在最适宜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课后思考】除了温度高低之外,影响酶的催化作用的因素还有哪些呢?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加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通过分组学生实验,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学会实验中控制变量方法。

在新课学习的基础上,课后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逐渐养成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