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淋巴结转移CT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M I BIMONTHLY Vol21No.3Jun2012—169—

胃癌淋巴结转移CT分析

广西贺州市人民医院CT室(542800)

莫景雄黄力营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表现。材料与方法:分析CT能发现的70例胃癌转移淋巴结的表现,术前常规CT检查,平扫、增强扫描,观察影像学特征。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病理检查1042个淋巴结,转移为367个(35.22%),>8mm淋巴结419个阳性246个(58.71%)。CT检出淋巴结数758个,手术后病理检查阳性346个(45.64%)。其短径、长径、平扫CT值等阴性阳性对比差异明显,不同大小淋巴结、不同CT强度阳性率不同,阴性阳性对比差异明显。结论:胃癌术前进行CT检查,具有无创、准确率高等特点,为胃癌根治术制定手术方案和预后评估奠定基础。

关键词:胃癌淋巴结转移CT分析

胃癌是上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可判断胃癌分期与预后,术前淋巴结状况的评价对决定术式,判断预后意义重大。术前确定胃癌淋巴结转移存在与否,对胃癌术前分期、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估计预后等有重要的意义[1]。我们对70例胃癌患者螺旋CT检查与临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探讨胃癌淋巴转移的螺旋CT特征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的胃癌患者70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2岁。男性48例,女性22例。其中低分化腺癌39例,中分化管状癌28例,印戒细胞癌3例。手术摘取的淋巴结按日本胃癌研究会淋巴部位分类法[2]标记其位置。

1.2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_Brilliancei16s螺旋CT机,扫描层厚2mm,准直16ˑ1.5mm,扫描条件120KV,200mAS,矩阵512ˑ512,螺距1.2。数据行2mm 薄层重建,层间距2mm;病人常规禁食6h,CT检查前20min肌注654-2,服温开水800-1000ml。先行平扫,然后行双期增强扫描,增强对比剂为300mg I/ml碘海醇,剂量80-100ml,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对比剂,注射流率为3-3.5ml/s,注射对比剂后30s行动脉期扫描,60s行静脉期扫描。所有患者均嘱其平静呼吸屏气进行扫描。

1.3病理学检查[3]术后切取的胃癌标本,临床可疑受侵的脏器,和胃周围各组淋巴结。所有标本均经福尔马林固定,全部作HE染色,光学镜下判定胃癌癌肿及周围淋巴结受转移情况。病理报告淋巴结标记的位置、大小与数目及转移阳性或阴性。便于与CT发现的淋巴结作对比。

1.4CT影像特征观察[4]

按病理淋巴部位分类法标记分组与CT发现的淋巴结相对比。对各组淋巴结的CT显示情况与分布,淋巴结短径、长径以及淋巴结强化形式,边缘形态进行分析。探讨淋巴结转移的CT征象。CT不能明确确定的淋巴结组,将不作为观察讨论对象。

1.5统计学方法,测量所得数据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各组间的数据以meanʃSD表示,计量资料各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RC表资料的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理表现,70例患者手术扫除淋巴结1042个,病理检查为转移367个(35.22%),其中检1-4mm淋巴结348个,阳性为15个(4.31%);5-8 mm淋巴结275个阳性为106个(38.60%),>8mm 淋巴结419个。阳性246个(58.71%)。

—170—《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年6月第21卷第3期

2.2CT表现

2.2.1胃癌转移淋巴结CT检查特征:CT检出>4 mm淋巴结数758个,对照病理检查阳性346个,阳性率为45.64%。其短径、长径、平扫CT值等阴性阳性情况,详见表1。阴性阳性对比,差异明显,P<0.05。

表1胃癌淋巴结转移CT检查特征

淋巴结短径(mm)长径(mm)平扫CT值(Hu)动脉期CT值(Hu)静脉CT值(Hu)

阳性7.8ʃ2.010.3ʃ2.538.15ʃ11.4586.44ʃ21.0592.95ʃ25.32

阴性 5.0ʃ1.07.1ʃ1.716.03ʃ9.3553.96ʃ19.9162.32ʃ20.15

t值10.488.8612.529.387.92

P值P<0.05P<0.05P<0.05P<0.05P<0.05

注:不同检查方式阳性、阴性对比P<0.05

2.2.2胃周围淋巴结大小CT分析以长径为观察,

不同大小阳性率不同,<8mm阳性率为38.06%,

8-12mm为52.08%,≥12为80.56%,阴性、阳

性对比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2)。分析小堆淋

巴结(单个<5mm,局部大于≤3)25处(组),其中

组内出单个或以上淋巴结阳性的12组,病理转移阳

性率47.5,χ2为4.32,P值<0.05,差异明显。

表2胃周围淋巴结CT特征

淋巴结长径(mm)5-8mm8-12mm≥12

阳性18810058

阴性3069214

阳性率(%)38.0652.0880.56

χ2值40.34 4.2939.08

P值P<0.05P<0.05P<0.05

2.2.3平扫、增强CT检查特征分析,分析平扫CT

值与增强不同强化度,阳性率不同,平扫<25Hu

阳性率为24.86%,≥25Hu为55.49%;增强动脉

期CT值<70Hu为22.83%,≥70Hu为56.36%;

增强静脉期CT值<80Hu为28.03%,≥80Hu为

67.92%,不同检查方式阳性阴性对比,差异明显,

详见表3。分析阳性淋巴结坏死与囊变淋巴结127

(36.71%),66个呈多发小灶性坏死,29个呈小灶

性坏死,32例呈环样强化囊变。

表3平扫、增强CT检查特征

检查方式病理诊断个数

阳性阴性

性率(%)

平扫CT值<25Hu8626024.86≥25Hu19215455.49

增强动脉期CT值<70Hu7926722.83≥70Hu19515156.36

增强静脉期CT值<80Hu9724928.03≥80Hu23511167.92

注:不同检查方式阳性、阴性对比P<0.053讨论

淋巴结转移是胃癌转移的主要方式,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4],术前评估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具有重要意义[5]。我们通过统计发现病理证实的阳性和阴性淋巴结与螺旋CT观察的短径、长径、平扫及增强后的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1淋巴结的直径大小是螺旋CT诊断胃周围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我们进一步观察了淋巴结长径大小与螺旋CT诊断胃周围淋巴结转移的标准,8mm可作为判断胃周围淋巴结转移标准。直径<8mm淋巴结阳性率为38.06%。正常淋巴结于直径较小为0.5mm,且与周围组织、脂肪黏连紧密,影像学检查受周围组织影响阳性率不高,但呈多个小堆或小簇样显示时,CT较容易发现,当小簇淋巴结出现时,出现转移机率增高(本组25组,12组内出现转移淋巴结)。当淋巴结直径增大,密度明显改变,因此,阳性率明显增高。密度有所增加,在CT不同强度扫描也出现相应改变,强度增加阳性率明显增加。阳性与阴性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2淋巴结形态与螺旋CT检出胃周围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CT检查,可以对不同密度的组织有效显影,且无创,不会引起转移加速等弊端[6]。因此,术前常规行CT影像学检查,可以更好更彻底的指导根治术淋巴结扫除的范围,尽量减少对淋巴系统的损害[7]。可以更好的制定手术方法、方案,也可以更好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

3.3强化程度与转移关系:正常淋巴结血供不丰富,增强后表现为轻度强化或无强化。当发生转移时,因血供相对较丰富,增强后的强化多较明显,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