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经济--林毅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中国经济--林毅夫

第一讲: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重点数据:

1820年,中国GDP占全球的三分之一

1840-1979年,中国GDP仅占全球的5%左右

1979年,中国人均收入210美元,是当时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4428美元,约为美国的9%

1978-201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9.9%,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16.3%

国际大循环的发展战略

该经济发展战略由王健教授提出,主张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加工业务来进一步开放中国的沿海地带,其目的一方面在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在于引进外资发展经济。该战略的具体措施为“大进大出”、“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方式和引进外资。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1、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1978年中国农村约有2.5亿人生活在温饱线下,2010年减少到2688万。

2、改善了全球贫困人口的生活。中国加入WTO,向国外输出大量质优价廉的生活必需品,改善了穷人的生活。

3、促进了全球经济的稳定。1997年10月开始的东亚危机中,中国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并通过大量采购,使东亚经济迅速恢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通过4万亿人民币的刺激经济方案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复苏最为重要的一支力量。

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潜力

关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存在发展论和崩溃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经济增长从生产函数的角度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生产要素、产业机构、技术和制度。其中对实践操作意义最大的是技术,其余三个因素事实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技术变迁的可能性和速度。

技术进步与资本积累。在自然资源(土地、原材料等)、劳动力、资本三大生产要素中,变动可能性最大的是资本。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资本积累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而有些国家只有10-15%。但如果技术不进步,即使资本积累速度很快,但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资本的回报也会不断下降,资本积累的积极性也就会越来越低。结论:一国的资本积累速度取决于该国技术变迁的速度,只有维持比较快速的技术变迁,才能在资本积累的同时打破资本回报不断下降的规律,维持较高的资本积累的积极性。

技术创新的两种方式。一是产品创新,新的不同的产品出来,取代旧的落后的产品;二是流程创新,即产品不发生变化,但以成本更低、更有效率的方式组织生产。

技术变迁和创新的两种机制:1、自主研发;2、国外引进。

技术引进与后发优势。依靠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发展中国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用较低成本实现自身的技术创新,从而带来效率的提高,增加资本回报率,并通过快速的资本积累,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引进技术的成本低,技术变迁速度快,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

1、收入不平等及城乡差距扩大;

2、资源利用无效率及环境不平衡;

3、外部失衡及货币升值;

4、腐败问题;

5、教育问题。

收入分配变迁。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不断缩小;1985年以后两类收入差距重新扩大,基尼系数由1981年的0.31上升到2005年的0.42,西南财经大学报告的2010年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61,远超0.44的全球平均水平。

第二讲: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中国在前现代社会的成就

1、首屈一指的经济规模。以公元元年为起点,当时中国汉朝与欧洲罗马帝国实力不相上下,但此后罗马帝国分崩离析,欧洲进入封建社会。与中国大一统的封建国家不同,欧洲是由贵族独立拥有城邦的自然经济组成,市场被分裂为狭小的单元。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劳动分工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但分工的规模取决于市场的规模。因此,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在较大规模的市场环境下,劳动分工水平不断提高,经济不断发展。

2、领先的技术水平。四大发明对西方乃至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意义非凡。从钢铁产量这一衡量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指标看,中国在前现代社会也遥遥领先,11世纪宋朝时期,中国的钢产量已达15万吨,是同时期欧洲的5-6倍。

3、活跃的市场经济。一是要素市场活跃。如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的土地私有和人口大规模流动。而欧洲长期处于封建城堡经济时期,不存在土地交易市场,且农民是半农奴身份。二是商品市场活跃。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期货市场和投机行为。史记《货殖列传》已记载供给—需求理论。

4、繁华的都市。城市化是衡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清明上河图》反应的繁华城市图景说明中国在前现代社会城市化水平走在前列。18世纪前,全世界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中国有8个。

李约瑟之谜的内容: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

李约瑟之谜包含两方面:一是为什么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二是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中国又成为技术落后的国家,没有继续维持原来的领先。

解释李约瑟之谜的新理论

工业革命的本质:技术变迁的速度加快才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特性。

中国在前现代社会具有优势的原因:

1、中国良好的自然条件适合高产农作物的生长,土地承载人口的能力相对欧洲较高,人的生存成本较低,人口繁衍迅速。

2、在前现代社会里,技术创新主要来自工人和农民的经验性尝试错误。人口较多使发明新技术的概率相对较大。

8-12世纪中国技术创新加速的原因: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导致经济重心南迁,人口大量南移。在南北融合的过程中,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得到革新发展。

中国在现代落后于欧洲的原因:在前现代社会,经验主要是生产的副产品,到了18世纪,试错变为通过主动的实验来进行,人口的数量就变得不再重要。

工业革命的前提是伴随文艺复兴的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的原因:1、科举制度使有聪明才智的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探索科学技术;2、欧洲的贵族世袭制客观上使较为健全的自然科学体系得以建立。

第三讲:近代的屈辱和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近代史上知识分子的探索之路

欧洲国家经历了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后,在扩大了的市场容量刺激下,资本主义发生迅速,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国际政治上的地位一落千丈。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和科举制度的教育之下,形成了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面对巨变,中国的知识分子产生了让中华民族重新强盛的使命感。

1、工业革命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拉大,并以真刀实枪的军事力量对比呈现,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当时的知识分子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国与西方在器物层次上的巨大差别。受此影响,洋务运动开始兴起。洋务运动的内容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一方面坚守以儒家哲学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和伦理价值标准,另一方面要学会利用西方的器物文明成果,主要是枪支、大炮和轮船。

2、198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开始了另外一场社会反思,与洋务运动注重“经济基础”不同,此次思潮直指“上层建筑”。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提出采取君主立宪制,废除科举;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同盟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制国家。

3、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并引发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1、中国社会有强烈的反西方情结;2、苏州取消了沙皇俄国对中国所立下的不平等条约;3、1929年开始西方经历了十多年的经济大萧条,而苏联的工业化成果显著,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

列宁主义模式在中国失败的原因:1、列宁模式的含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所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而列宁则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设想在单一的国家也可能成功,而且不一定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列宁模式的实践经验是首先成立精英党,然后发动城市暴动。2、中国与苏联不同的社会背景。俄国在沙皇时代,工业主要集中在城市里,企业主要是贵族拥有。如果出现工人暴动,政府就要出动军队镇压。而中国的主要工业集中在租界,发生工人罢工时,由列强政府进行武力镇压。3、主要矛盾不同。沙皇政府对工人的镇压,使整个社会的矛头对准沙皇,而外国列强对中国工人的镇压,使社会矛盾主要集中在中国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而不是当时执政的国民党政府,因此推翻政府的号召影响力不大。

推行重工业优化发展战略的原因:1、全球政治环境决定。新中国成立后处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中,为保证国家安全,就必须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强大的军事工业;2、苏联的示范效应。苏联采用斯大林模式,工业化进程非常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起了自己的重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苏联的经验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参考基准;3、依赖理论向进口替代战略的转变。依赖理论: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工业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原材料,购买发达国家的工业产品。20世纪30年代,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而工业品价格保持稳定,拉美发展中国家认为采用依赖理论将处于被剥削地位。进口替代战略,不仅要自己生产日常生活品,而且还要生产作为生产资料的机器设备。从本质上讲,进口替代战略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含义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