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训研究析论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中的家训

传统文化中的家训

传统文化中的家训
家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家族行为规范的制度。

家训的形成时期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成熟则是在宋朝,之后在明朝之后普及到普通百姓家庭。

家训可以规范子孙的行为,使家族更好地延续,建设家族文化,教育后代,并能规范和约束家族子孙的行为,加强家族之间的亲情和感情联系。

制定家训需要家族成员自己来梳理和撰写,因此家训不仅要反映家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还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和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更新。

家训的内容涵盖了家族成员的道德修养、行为规范、家族传承、家庭教育、社会责任等方面。

家训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帮助家庭成员适应社会的多样化,也有利于家族传承。

因此,家庭应该重视家训文化的重要性,并将其传承下去。

家训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家书、格言、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等。

其中最著名的家训包括《朱子家训》《弟子规》等,这些家训一直被后人传承和发扬,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颜氏家训的文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颜氏家训的文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颜氏家训的文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家训经典,被广泛传颂和应用。

它是南宋时期颜元所编撰的一本家训书,以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旨在教育后人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颜氏家训不仅在古代深受推崇,也为后世所重视和研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家族伦理的重要资料。

颜氏家训的文体与其他家训经典有所不同,它采用了一种简练而富有内涵的文风,以引人入胜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感染读者。

在文体上,颜氏家训主要以议论和劝诫的方式呈现,采用对话、叙事和警句等形式,使得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同时,颜氏家训的语言简练明了,意境深远,不拖泥带水,不矫揉造作,给人以清晰、明快的感受。

在文体特点上,颜氏家训强调实用性和生活化,注重结合实际情况,以具体的例子和案例来说明道理,使其更具说服力和可行性。

同时,颜氏家训也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其警句和格言常常耐人寻味,深思熟虑。

这种文风与思想的结合,使得颜氏家训既具有通俗性和易懂性,又有着深层次的思想内涵,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综上所述,颜氏家训是一部具有独特文体的家训经典,其简练明了、富有内涵的文风使其成为古代经典著作中的佼佼者。

它的实用性和思想性相结合,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为我们当下的生活和修身养性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更加详细地探讨颜氏家训的起源和文体特点,以及它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以下几个方面:1.2 文章结构为了更好地阐明颜氏家训的文体特点和其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

首先,本文将以引言作为开篇,通过概述颜氏家训的背景和意义,为读者初步介绍这一经典文化遗产。

接着,在引言的基础上,文章将介绍颜氏家训的起源,包括其作者、创作背景以及产生的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内容。

此部分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颜氏家训的基本信息,使其对该文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随后,本文将重点阐述颜氏家训的文体特点。

浅谈新时代中国传统家风的传承

浅谈新时代中国传统家风的传承

DOI:10.19551/ki.issn1672-9129.2021.03.260浅谈新时代中国传统家风的传承毛㊀毅(陕西省中共榆林市横山区委党校㊀719100)摘要: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家风家训对家庭成员的身心修养都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塑造了每个孩子的人格㊂在新时代,我们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家风家训,满怀真正学习先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履行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㊂但是当前在家风家训传承过程中,有的家庭已经遗弃了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对传统家风家训认识不到位,对家庭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㊂因此,本文以新时代为背景的家风家训,要求新一代人在传承优秀家风家训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观念塑造具有创新精神的家风家训新面貌,勇于付出担当,勇于开拓进取,满腹豪情壮志,续写家风家训的新篇章,做好家风家训的传承㊂关键词:家庭教育;风气影响中图分类号:D649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9129(2021)03-0261-02㊀㊀传承创新家风家训所体现出的是一个家族的道德㊁涵养㊁格调㊁气质㊂我国从古至今从不缺少有关家风家训的劝导,内容包罗万象,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无所不容㊂在我国古代家庭十分重视传统家风,重视庭训家教,主张国法家规理念,并严格落实,贯彻始终㊂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家风家训所透露出的风貌㊁品质㊁素质㊁气节无不彰显家族文化风格㊂简单来说是要有家训来进行家教,它是传承一种育人的信念,传承一种为人处事的方式和原则㊂习总书记曾说过: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㊂ 中华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缔造和培育,离不开弘扬优良的家风㊁严谨的家训和严格的家规精神㊂重拾中华民族古典文化,重整中华民族传统家风,通过传承我国优质家风㊁家训和家规来塑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㊂1㊀新时代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家庭是个人成长的基本单位,家风是个体接受道德教育最直接㊁最有效的形式㊂当前推进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时代传承势在必行㊂1.1强化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意识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传统家风的生存环境逐渐缩小,传统家风的现实作用也被不断忽视㊂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部分原因在于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意识缺失㊂因此,必须唤起并不断加强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意识,更好地推动传统家风文化革故鼎新㊂一是家族内部组织开展族谱修订工作,在加强家族血缘的情感认同的同时,加强家族成员的家族认知,强化家族凝聚力和向心力㊂同时,家族内部可以定期举行宗祠活动,组织成员开展缅怀先祖活动,弘扬家族优秀美德,不断加强家族的交流与联系㊂二是当地文化部门开展家风文化知识竞赛,在良好的风气倡导下,实现 以赛促学 ,从而加强当地群众对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认识,促使群众主动学习家风文化内容,增强其文化知识素养㊂三是地方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报刊㊁书籍㊁电视㊁广播,尤其是网络媒体,加强对家风文化的宣传,定期开展家风文化专题学习,在群众中形成主动学习㊁积极提升㊁实践应用的良好氛围㊂1.2丰富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方式㊂当今时代,传承中国传统家风文化,还要不断创新传承方式和手段㊂一是加大主流媒体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㊂主流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其社会影响力往往是最广泛的,发挥好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对于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大有裨益㊂文化部门可以借助主流报纸㊁杂志宣传一些典型事例,对先进典型人物进行专题报道,弘扬传统家风文化的思想内容,强化社会公众对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认知㊂此外,文化部门还可以通过主流电视台进行专题采访,开辟访谈栏目,围绕传统家风文化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大力宣传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时代意义㊂二是利用好互联网媒体,扩大宣传范围㊁增强时效性㊂互联网媒体成为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具有传播速度快㊁影响范围广等显著优势,用好互联网媒体对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㊂文化部门可以利用微信㊁微博等平台发布推广有关传统家风文化的内容,充分根据用户偏向实现信息的定向推送;并且创新推送形式㊁丰富推送内容,增强受众接受度和黏性,不断引发社会公众的积极反响㊂同时,文化部门应充分发挥 网络大V 与 意见领袖 的引导作用,通过网络直播等形式开展传统家风文化的知识问答,助学生灵活地掌握相关知识㊂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放开手脚,让学生自行选择创作内容和主题,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自我的空间㊂教师可以在不给学生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利用scratch 技术,设计个变脸小游戏㊂为了完成作业,学生需要确定脸型㊁变脸动作㊁触发机制,并将其变成计算机语言进行程序输入㊂虽然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疑惑,但是这种疑惑并不妨碍其体验scratch 编程功能的强大㊂在课上,教师可以放下传统的作业评价标准,将学生的设计热情和技术思考,纳入到作业评价体系,并对学生没有解决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㊂如此,就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㊁兴趣与学习任务的有机结合,给予学生高度的学习自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㊂2㊀迎合社会发展,体现教育实践性历时车轮滚滚前进,时代在不断变化,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相应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应立足于教材,迎合时代,结合学生的生活需求,进行教学创新活动㊂教师可以将创客思维,渗透于教学内容的处理过程,培养学生利用当前先进信息技术,满足生活需求的能力㊂例如:在讲解信息的采集与整理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录歌曲的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获取背景音乐和录制步骤,训练其对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能力㊂寻找录制素材㊁搜集录制建议,并克服困难完成作品的再创造精神,正是创客精神的重要内容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背景音乐的选择方面融入更多个人喜好,哪怕是录制同一首歌,教师也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表演风格选择不同的版本㊂在学生录制完成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作品分享到班级群,为大家展示创作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创作的热情带动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热情,同时也鼓励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满足一些生活的需求,体现教育的实践性㊂3㊀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能力,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创新榜样,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㊂教师可以以课程目标为基础,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安排,通过引导学生完成计算机学习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学生面对困难创新解决办法的能力㊂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 初识 人脸“相关内容时,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跟着操作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内容分成了解机器对人脸的基本定位过程㊁总结分类器的作用㊁体验人脸定位三个学习项目,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㊂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手机,体验手机相机对学生面部的识别㊁拍照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出机器识别人脸的三大步骤-人脸是否存在㊁人脸定位㊁人脸位置标注㊂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下载OpenCv 软件,体验其应用功能㊂在对这个软件的应用和下载过程中,每个学习小组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但是对于如何解决问题,学生往往有着一定的猜想和疑惑㊂教师在保证操作进度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对其进行点拨,促使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和智慧解决问题㊂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疑问和问题总结到一起,让所有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㊂结语㊂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领会创客教育思想的精髓,扮演多种角色,通过多种方式将创客思想教育渗透于传道㊁授业㊁解惑,促进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共同提升,为学生进行各种创新活动打好基础㊂参考文献:[1]创客教育思想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J].朱力.名师在线.2019(18)[2] 创客教育 思想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J].李春雷.内蒙古教育.2017(18)[3]创客教育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陈波.中国校外教育.2018(27)㊃162㊃DOI:10.19551/ki.issn1672-9129.2021.03.261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杨㊀兵(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孟溪镇完小㊀554105)摘要: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㊂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连,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㊂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只有在这个时期帮助他们打好基础,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 建起高楼 ,获得长远的发展㊂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生活化;研究中图分类号:G623.5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9129(2021)03-0262-01㊀㊀小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进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㊂数学学科贯穿于学习的各个时期,在小学阶段打好数学基础尤为重要㊂学习数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学科素养㊂1㊀教学内容生活化数学教学的生活化,首先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㊂数学是一门集定理㊁原理㊁概念和图形为一体的学科,其中很多知识都较难理解㊂而对于思维能力并不是很强的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困难㊂如果学生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很可能会影响数学教学的进度㊂因此,数学教师要将课本上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生活化,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消化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物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让学生发现数学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㊂2㊀培养师生的评价能力在教学工作中,评价一般是教师的任务,但是仅让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不够的㊂全面㊁有效的评价工作不应当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应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让学生把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说出来㊂这样有利于教师及时改正教学中的问题,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㊂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当保持客观㊁公正,不仅应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还应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综合的评价㊂3㊀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低年级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规律的总结需要实际探索,然而数学中的有些规律是非常抽象的,对小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㊂数学教师可以将数学中的一些公式套入生活中,以达到让学生更好理解的目的㊂4㊀课堂环境的生活化改革小学低年级数学的课堂设计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此为基础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环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设计精彩的游戏,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贴近生活㊁更加活泼的授课方式㊂5㊀教学考核生活化众所周知,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主要手段,但是考试也要有循序渐进的过程㊂例如,教师可以先集中考核加减法,让学生对加减法巩固之后,再将知识点和实际生活相关联,出一些应用题,再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㊂比如小红有一些邮票,今年过生日的时候送给了姥姥20张,然后小红又将邮票拿出30张给了爸爸,现在还剩60张,问小红原先有多少邮票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对加减法进行了考核,还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了考核㊂这样的数学趣味题能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知识与生活是紧密结合的㊂6㊀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学习的目的就是考试,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㊂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获得优秀的考试成绩,而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解决现实的问题㊂因此,教师应该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让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㊂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巩固知识点,还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㊂7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年级的数学教学生活化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运用知识,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㊂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相结合,能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㊂当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难题时,他们会获得成就感,成就感能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㊂8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㊂教师在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时,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生活场景,然后给学生设置学习目标,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学习㊂这种方式要求教师做好备课工作,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㊂结束语:教育是为了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㊂无论是怎样的改变,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人的能力越来越强㊂人不能脱离社会,同样课本也不能脱离生活,我们要将抽象的知识还原到现实生活当中,从而让教育服务社会㊂在新课程的改革模式下,相信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㊂参考文献:[1]刘通.巧用生活元素,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 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 2020:2.[2]殷宗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途径分析[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 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 [3]肖卫娟.探究新时代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 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引发正面舆论宣教效应,促进相关知识的推广普及㊂1.3注重中国传统家风文化资源的应用㊂中国传统家风文化资源是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物质基础,做好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应用,是推动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㊂一是做好中国传统家风文化资源的保护㊂当前,中国传统家风文化资源存在被丢弃㊁流失等现象,开展保护工作势在必行㊂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法规政策,确保文化资源保护有法可依,对破坏传统家风文化资源的行为进行惩罚,实现文化资源的制度保障㊂此外,新闻宣传部门应开展好传统家风文化资源保护宣传工作,定期举行线下文化普及宣传工作,以提高社会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㊂二是做好中国传统家风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㊂文化部门应当牵头组织开展传统家风建设活动,深入挖掘优秀家训内容,组织优秀家训学习与应用活动,在全社会发挥优秀示范作用㊂同时,社区及村镇开展优秀家庭建设活动,推举优秀模范家庭代表,以模范家庭带动传统家风文化学习热潮,使公众真正参与活动㊂另外,学校组织师生参观古代优秀家风文化遗址遗迹,以便加深师生对古代优秀家风文化的理解㊂参考文献:[1]颜之推.颜氏家训[M].檀作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98.[2]脱脱等.宋史㊃卷三百一十四:第29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10293.[3]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85.㊃262㊃。

我国优秀的家风家训-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我国优秀的家风家训-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我国优秀的家风家训-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是一个讲究家庭道德和家风家训的国家,对于每个人而言,家庭是成长的温床和根基。

优秀的家风家训不仅代表一个家庭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更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精神传承和社会发展。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许多家庭以其独特而卓越的家风家训为世人所称道。

家风,指的是家庭中代代相传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

它是一种家庭共同的行为准则和社会交往的原则。

一个家庭的家风往往受到传统文化、地域习俗、家族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化家风。

家风的形成和传承,既是一个家庭内部的事情,也涉及到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文化传统等方面。

我国有许多优秀的家风家训被广泛传承和弘扬。

在古代,孔子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风的塑造。

他的家风讲究礼乐教化,注重培养子女的品格和道德修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上,明清时期的许多皇室家庭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秉承“仁爱亲亲,忠孝节义”的家风家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皇室后代和家族。

近现代以来,我国社会的变革带来了家庭结构和家族观念的多样化。

然而,优秀的家风家训仍然在许多家庭中传承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家庭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教育,强调家庭的和谐与团结,鼓励孝敬父母和关心他人。

另一些家庭则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思考和自主能力,倡导诚实守信和奉献精神。

这些优秀的家庭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得益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优秀的家风家训不仅对家庭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它能够塑造人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家风家训的传承,需要家长们从小开始注重培养子女的品格和道德修养,通过日常的教育和榜样的示范,将优秀的家风家训融入到家庭生活中。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家风家训的宣传和倡导,鼓励更多的家庭积极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家风家训。

综上所述,我国优秀的家风家训代表着丰富的家庭道德和文化传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中国传统家训教化理念、特色及其时代价值

中国传统家训教化理念、特色及其时代价值

中国传统家训教化理念、特色及其时代价值作者:陈姝瑾陈延斌来源:《中州学刊》2021年第02期摘要:中国传统家训(家教)的内容极为丰富,但核心始终围绕睦亲治家、教子立身、处世之道展开,教化理念的积极内蕴体现为修身观、齐家观、教子观、励志观、勉学观、处世观、为政观等,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卑幼屈从尊长、男尊女卑、从一而终、鄙视劳动等封建主义纲常礼教及因果报应、宿命论等唯心主义的糟粕。

传统家训教化呈现出感化与规约的统一、“型家”与“范世”的统一、晓喻与示范的统一、内容一元与教化方式多元的统一、训诲抽象与操作具体的统一、以身立范与以言勖勉的统一、教化宗旨一贯性与阶段性渐进的统一等鲜明特色。

本着承故拓新、古为今用的原则取优汰劣,扬弃传统家训教化的思想理念,能为今天齐家教子和家德建设提供丰厚滋养,借鉴传统家训教化特色中行之有效的载体与路径方法可以为提升家教质量和培塑优良家风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传统家训;教化理念;教化特色;时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21)02-0096-10家训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上看是儒家文化的世俗化、通俗化,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抽象说教意味而更加贴近生活,包容了斑斓多姿的教化理念,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鲜明教化特色。

研究这些教化理念和教化特色,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家德家风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时代价值。

一、传统家训教化理念的积极内蕴中国传统家训(家教)的内容极为丰富庞杂,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①,但核心始终是围绕睦亲治家、教子立身、处世之道展开的。

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修身观、齐家观、教子观、励志观、勉学观、处世观、为政观等。

1.修身观传统家训的修身思想涉及内容非常宽泛,主要包括下述内容。

第一,修德检迹,以身立范。

在修身方面,不少家训作者都告诫子弟家人要从“修德”做起,从小事做起。

东汉蔡邕,在写给女儿的家训《女训》中,以“对镜梳妆”作喻,强调了内在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循循善诱地教育女儿要“修心”,告诫女儿“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

家训调研社会实践报告

家训调研社会实践报告

家训调研社会实践报告一、调研目的1. 了解家训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情况,检验家训对家庭成员行为表现和社会行为影响的程度。

2. 探究家训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困境和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3. 感受和体味家训在现代社会中的特殊意义,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家训文化。

二、调研内容1. 家训的定义与传承:了解各个家庭对家训的理解和定义,以及传承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2. 家训对家庭成员行为的影响:了解家训对家庭成员行为表现和社会行为的影响程度,以及此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3. 家训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困境和问题:探究家训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困境和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4. 家训在现代社会中的特殊意义:感受和体味家训在现代社会中的特殊意义,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家训文化的重要性。

三、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了解家庭对家训的理解和传承情况。

2. 实地访谈法:通过与家庭成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访谈,了解家训对家庭成员行为表现和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3.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家训传承资料和综合分析,了解家训在现代社会中的特殊意义。

四、调研结果1. 家训定义与传承的情况:多数家庭对家训的定义是普遍一致的,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家庭都认为家训是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家庭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

而在传承过程中,家庭成员对家训的传承程度和方式各有不同,一些家庭直接将家训以口头方式传授给后辈,而另一些家庭则通过书面形式进行传承。

2. 家训对家庭成员行为的影响:在实地访谈过程中,不少访谈者表示家训对他们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家庭和社会行为规范方面,家训作为家庭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对家庭成员的行为表现有一定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然而也有不少访谈者表示,在现代社会中,家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在不断下降,面对现实社会的各种诱惑和压力,家训对家庭成员的影响也相对较弱。

评析范仲淹家训

评析范仲淹家训

评析范仲淹家训作者:张梦然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01期摘要范仲淹制定的范氏家训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探究其内容,不仅传承了儒家文化,而且丰富和完善了教育思想,拓展了封建社会家训的内容和意义。

受历史条件制约,其内容具有一定历史局限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一些内容仍具有积极意义,比如在个人价值观、家庭凝聚力、社会稳定度等方面仍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家训意义范氏家训Abstract The fan family Fan Zhongyan made content rich,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explore the content, not only inherited the Confucian culture, but also enrich and perfect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expand the content and meaning of family in feudal society. Restricted by historical conditions, its content has a certain historical limitations, in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oday, some of the content still has a positive meaning, such as personal values, family cohesion, social stability and other aspects still has a role in promoting.Keywords family instructions; significance;Fan’s family instructions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名臣之一,他德行兼备,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国外关于家训的研究

国外关于家训的研究

前言: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国外关于家训的研究》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国外关于家训的研究》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正文:就一般而言我们的国外关于家训的研究具有以下内容:国外关于家训的研究:跨文化视角下的探索一、引言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教育形式,承载着家族的智慧和期望,对个人成长、家庭和谐乃至社会稳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家训作为一种家庭教育方式,其在国外的研究状况如何?本文旨在探讨国外关于家训的研究现状,并从跨文化视角进行分析,以期对家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二、国外家训研究的现状与中国深厚的家训文化相比,国外对于家训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

这主要是因为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概念、内涵和表现形式在国外并不普遍存在。

尽管如此,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家训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家训概念的引入与解释在国外研究中,家训通常被理解为一种家庭教育方式,即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言传身教,传承家族的智慧和价值观。

一些学者尝试将家训与国外的家庭教育理念进行对比,探讨其异同点。

例如,有学者指出,虽然家训在形式上可能不同于西方的家庭教育方法,但其在教育目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等方面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家训的历史与文化背景研究一些学者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家训进行研究。

他们通过梳理家训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在中国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他们还关注家训与儒家文化、家族制度、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关系,试图揭示家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家训的教育价值与实践研究除了对家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外,还有一些学者关注家训的教育价值和实践应用。

仁义礼智信家风家训-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仁义礼智信家风家训-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仁义礼智信家风家训-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概述部分旨在引入本文的主题:仁义礼智信家风家训。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智慧结晶。

家风家训则是在家庭中传承和实践这些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探讨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家风家训的意义以及它们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和道德标准。

仁,即仁爱之心,是对他人的关怀和包容;义,是做人的道义准则,要求人们在行为和处世中持守正义;礼,是社会礼仪的规范,提倡人们以礼待人;智,是指智慧和学识的培养,要求人们具备宽广的知识和理性的思考能力;信,是对承诺和信任的重视,强调人们要守信用、讲信任。

其次,家风家训是在家庭中传承和实践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方式。

家风是家族中代代相传的精神传统,通过家族长辈的言传身教,将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融入家庭生活中。

家训则是将这些价值观具体化、量化,形成准则和规范,引导家庭成员的行为和思维。

最后,本文还将探讨家庭教育在培养仁义礼智信以及传承家风家训中的关键作用。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环境,它不仅塑造了一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也决定了家庭成员间的相处方式和家庭氛围。

通过对仁义礼智信家风家训的深入探讨,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刻理解这些传统价值观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在家庭中实践和传承它们,构建和谐幸福的家庭,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仁义礼智信家风家训的概念进行简要介绍,并阐述文章的目的和意义。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分为九个小节,分别讨论仁、义、礼、智、信五种价值观念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具体包括:2.1 仁的重要性:探讨仁慈、关爱和亲情在家庭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培养家庭成员的仁爱精神。

中华传统家训的历史嬗变与多维解析

中华传统家训的历史嬗变与多维解析

中华传统家训的历史嬗变与多维解析
向燕
【期刊名称】《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年(卷),期】2024(8)5
【摘要】中华传统家训承载着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是中国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是子孙后代立身处世的来源,积淀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韵。

传统家训经历了从口头问答到文献记载,从一句话到家训集的历史变化,不仅代表着家训文化的历史流变,也意蕴着中华文化的历久弥新。

该文根据我国历史朝代变化,以及家训形式、数量等特点,将传统家训的发展分为5个时期:先秦的萌芽期、两汉魏晋的生成期、南北朝隋唐的发展期、宋元的成熟期和明清的繁盛转型期,并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和思想4个维度解析传统家训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

通过深入了解中华传统家训的发展史,以期为新时期的家风家教建设提供文化滋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总页数】5页(P63-67)
【作者】向燕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4
【相关文献】
1.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继往开来的新阶段--“家训家风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综述
2.从反封建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历史嬗变
3.中华优秀传统家训中的公民道德观念及现代启示——以安康传统家训为考察对象
4.中华优秀传统家训中蕴含的精神扶贫思想资源——以安康传统家训为考察对象
5.新时代中华传统家训价值解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家风家训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家风家训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家风家训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意义家风家训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风家训的传承和弘扬逐渐受到重视。

然而,社会风气的腐败和道德观念的淡化,使得一些家庭的家风家训出现了问题。

为了解当前家风家训的状况,促进家庭教育的改善和提升,我们开展了本次家风家训社会实践调研。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不同家庭的家风家训状况,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推动优秀家风家训的传承和弘扬,加强家庭教育的意识和实践,促进社会风气的正面发展。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1. 调研对象我们选择了城市和农村家庭作为调研对象,旨在了解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家庭的家风家训状况。

2. 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深入家庭,了解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和家庭教育状况。

3. 调研过程我们先设计了调研问卷,包括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家风家训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等内容。

然后我们走访了多个家庭,向他们发放调研问卷,并进行深入访谈和观察。

三、调研结果1. 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家庭都有父母和子女两代或以上成员,其中以夫妻和子女为主要成员构成。

城市家庭以核心家庭为主,农村家庭以大家庭为主。

2. 家风家训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我们发现,不同家庭的家风家训教育内容和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大部分家庭都注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强调孝顺、诚实、守信、辛勤劳动等传统美德。

城市家庭更注重知识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而农村家庭更注重实践能力和家庭观念的培养。

3. 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调研发现,当前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城市家庭普遍缺乏时间和精力对子女进行全面的教育,农村家庭普遍缺乏专业的教育知识和方法,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比较传统和单一。

四、调研分析和思考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家风家训的传承和弘扬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家风家训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家训历史由来

家训历史由来

家训历史由来家训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传统,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家训的历史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形式和内容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其根本目的始终是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维护家族的传统和秩序。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家训的历史由来。

一、古代家训的起源古代家训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家族制度。

在封建社会,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的繁荣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

因此,为了维护家族的传统和秩序,古代先贤们开始制定家训,以规范家族成员的言行举止,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念。

这些家训往往由家族长老或家族祖先口头传授,并逐渐形成文字记载,成为后人学习借鉴的宝贵文化遗产。

二、家训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家族制度的衰落,家训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逐渐式微。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家族观念的强化和家庭伦理的重建,家训再次受到重视,成为人们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现代家训不再局限于规范个人行为,更注重培养家庭成员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家训的意义与作用家训作为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家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传统。

通过学习家训,家族成员可以了解家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同时,家训还可以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引导家族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家族传统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四、当代家训的现状与展望在当代社会,随着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和家族观念的淡化,传统家训面临着新的挑战。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家训,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可以通过家族聚会、家训讲习班等形式,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传承家族文化。

同时,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建立家族网站、制作家族文化视频等,将家训内容传播给更多的人。

家训作为一种特殊的家族传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只有不断传承和弘扬家训,才能使家族文化得以延续,使家族精神薪火相传,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家规家训家风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家规家训家风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家规家训家风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姚孟祥(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00)一、何谓家规家训家风家规是指家庭制定的行为标准。

要求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对家庭成员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家训指的是家长对家庭成员及其后代子孙的教育。

教诲后代子孙做什么人,如何做人,怎么做人。

让家庭成员深谙做人的道理及为人处世,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有了家规和家训,可能会形成真正的家风。

家风,是指家庭成员共同形成的信仰,做人做事所遵循的道德标准。

家风不是立刻见效的,是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实践,才得到一致认可并世代相传,是长期完善和自觉实践的标准和习惯。

古今中外有许多有名的家规家训家风,众多著名学者身体力行,为后辈做好榜样。

黄炎培的家规是:“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钱学森的家训是:“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

曾国藩的家风是:“勤奋,俭朴,求学,务实”。

这些如雷贯耳的家规家训家风是我们的楷模和典范。

中国作为泱泱大国,礼仪之邦,与从古至今一直重视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一直流传的家规、家训、家风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些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将家规、家训、家风的一些本质融入到新的道德建设中,与时俱进,不断增添优秀的家规、家训、家风。

二、关于家规家训家风的重要性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家规家训家风,其对每个人的成长成才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良好的家规、家训、家风不仅有利于自身,而且有利于孩子和家人。

自孩子年幼起,我们就教育他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敬老爱幼、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互帮互助、自立自强、勤俭节约、尊重生命、爱护小动物、做完作业才能娱乐、当天的事情不能拖、每天坚持运动、家中勤打扫、保持整洁卫生、整理好个人卫生等优良品质。

当家规、家训、家风成为一种风尚,人们自觉以这些道德品质来严格要求自己。

姜太公的文韬武略传统文化精神和家风家训

姜太公的文韬武略传统文化精神和家风家训

姜太公的文韬武略:传统文化精神和家风家训一、引言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尊敬的智者和军事家,他的文韬武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研究姜太公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家风家训,可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智慧,对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全面详细地探讨姜太公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家风家训,展现他的杰出智慧和家族价值观。

二、传统文化精神姜太公作为一个伟大的智者和军事家,他的传统文化精神贯穿于他的一生。

姜太公的文韬武略始终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他致力于研究历史和军事战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战争中。

他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智慧与勇敢并重姜太公认为,智慧和勇敢是一个成功的军事家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在战争中,他注重分析敌人的弱点和优势,制定出精确的战略。

同时,他亲自参与战斗,并以身作则,展现出极大的勇气和毅力。

他的智慧和勇敢在他的一生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成为后世军事家学习的榜样。

2. 忍耐与坚持姜太公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困难,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

他知道成功需要时间和努力,所以他以忍耐和坚持为座右铭。

在遭受挫折和失败时,他从不气馁,而是继续努力,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这种忍耐和坚持的精神使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智者和领袖。

3. 诚信与正直姜太公注重诚信和正直,他始终坚守原则,不为个人利益而妥协。

无论是与敌人交战还是与盟友合作,他都保持着诚信和正直的态度。

他的高尚品质赢得了他身边人的尊重和信任,也为他的军事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家风家训姜太公的家风家训对于他的后代和家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倡导家族成员秉承家训,以此来维护家族的声誉,建立家族的统一团结。

他的家风家训具有以下特点:1. 忠诚和尊重姜太公主张家族成员之间要忠诚于家族的利益,并且尊重家族的传统和规矩。

他鼓励家族成员以崇高的道德标准行事,注重个人品德和家族形象的维护。

这种忠诚和尊重的态度使得姜家家族得以团结一致,共同面对挑战和困难。

关于家风的议论文(通用29篇)

关于家风的议论文(通用29篇)

家风的议论文关于家风的议论文(通用29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家风的议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风的议论文篇1“校有校规,家规家规”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但一问到“你家的家风是什么?家教是什么?”这些问题,同学们就会傻眼了。

我家的家风是“孝”,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家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铭。

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的更远!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做奠定而坚定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记得在小的时候,我每次去和好朋友玩儿,都会忘记爸爸或妈妈规定的时间回家,玩儿的尽兴的时候就会很晚回去。

让大人们很着急,于是妈妈就对我很认真地说:“我们是怎么规定的时间,为什么每次都不遵守规定,这么晚才回来。

现在我们就规定,同样的错误不可以犯三次,同意吗?”我点了点头,并向妈妈保证下一次一定遵守规定,按时回家。

好景不长,我的x病又犯了。

一次暑假的时候,我的作业完成了,就去找朋友玩儿,妈妈告诉我最晚六点半回家,不要影响别人家吃饭的时间,我同意了。

我们玩儿得非常开心,她的妈妈再三邀请我在她家吃饭,我欣然的接受了。

过了一会儿,妈妈打电话要我回家,我只好乖乖的回去了,因为已经超过七点半了。

一回到家,就被妈妈狠狠的批评了一顿。

我知道自己的错误是没有准时回家,并且在别人家吃饭不光打扰了别人,也给别人带来负担。

暗下决心,绝不再犯。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家风、家训、家教”是什么。

“家风”是一家子的风气,这家风一旦败坏,这家的思想品德也会跟着坏,这家就再也难以培养优秀的后代了。

如果没有“家训”,那么就会把后代宠坏,只有让他(她)知错就改,然后再慢慢教育(她)。

我想这就是“家风、家训、家教”吧!家风的议论文篇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当代家庭教育中优秀家训家风的传承研究——以曾国藩家训为例

当代家庭教育中优秀家训家风的传承研究——以曾国藩家训为例

【摘要】众所周知,曾国藩十分重视家庭教育。

在曾国藩的家训中,孝悌、勤俭以及谦敬是最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

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进行了探讨,一方面探讨了曾国藩家训的思想来源,另一方面探讨了曾国藩优秀家训家风对于当代家庭教育的影响,其主要目的在于有效提升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的整体质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家庭教育;优秀家训家风;曾国藩;传承研究【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7—0114—02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家训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家训的主要作用在于有效维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稳定国家整体结构,促进国家的整体发展。

中国古代的一些优秀家训文化对于青少年道德素养的塑造以及良好家风的培育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

曾国藩生活于晚清时期,虽然历史学家对曾国藩有褒有贬,但是无论褒贬,其优秀的家庭教育理念依然值得现代家庭学习。

本文就以曾国藩家训为例,探讨其思想来源及其对当代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

一、曾国藩家训的思想来源(一)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曾国藩家训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曾国藩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十分深入的研究,他的历史文化功底深厚,是晚清四大“中兴之臣”之一。

14岁时,曾国藩已经能够熟读儒家优秀文化经典,在这一过程中,他逐步形成了自强不息的积极入世思想,振兴国家的社会责任感也开始逐渐形成。

因此,曾国藩在家训中对家族子弟的一个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拥有远大的志向,用坚持不懈的精神达成自己的理想目标。

尤其是在复杂的官场环境中,一些人非常容易因为利益而迷失了自己的心智,而在这一过程中,曾国藩依然保持着十分清醒的头脑,始终坚持不妒贤害能,不贪利贪民的基本原则[1]。

另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节俭文化也得到了曾国藩的认同,众所周知,曾国藩熟读经史,因此,他对节俭之道与家族兴亡之间的关系有着更加深刻的感悟,对于墨家的勤俭之学十分推崇,要求家族子弟做到量入为出、广开物源。

对传承发展中华家书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对传承发展中华家书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对传承发展中华家书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 引言1.1 中华家书文化的重要性中华家书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家书是家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家书的传递,可以促进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家书可以帮助家族成员了解家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家书还可以传递家族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引导后人秉承家风家训,践行传统美德。

保护和传承中华家书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对于增强家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1.2 研究意义家书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家族情感、传承家风、弘扬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通过对家书文化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同时也能够促进中华家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激发人们对家族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家书文化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挖掘文化遗产,更在于引导当代人积极参与到家族文化传承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通过研究家书文化,可以深刻认识到中华传统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意义,为传承发展中华家书文化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家书文化的历史渊源家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先秦时期。

在古代,家书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书写方式,通过家书来传达家族之间的祝福、感恩、思念和关怀。

家书文化最早的见于史书,如《尚书》、《诗经》等,这些家书记录着先民们的家族史和家族价值观。

在汉代,家书文化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家书成为了士大夫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

家书也成为了一种文学形式,有许多家书作品被传颂至今,如《戴氏家书》、《李太白家书》等。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家书文化在近现代逐渐式微。

尤其在近现代,家书文化更是受到了冲击,传统的家书写作方式被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现代通讯工具所取代。

家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浙江传统家风家训的思政教育内涵探析

浙江传统家风家训的思政教育内涵探析

浙江传统家风家训的思政教育内涵探析发表时间:2020-11-03T14:27:45.59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第20期作者:索蓉张姝嘉王佳燕[导读] 家风家训即中华民族先辈精英在人格精神塑造中形成的哲学思想与持家育人实践中所形成的德育范式,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积淀索蓉张姝嘉王佳燕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 321004摘要:家风家训即中华民族先辈精英在人格精神塑造中形成的哲学思想与持家育人实践中所形成的德育范式,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积淀。

历来重视家文化的浙江积累了无比厚重、代代传承的家风家训。

这些家风家训,是是浙江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是历代浙江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本文以时间为序,系统梳理了宋代以来浙江家风家训的文化特点,以时代为序剖析了其历史延续性和发展性,并深度挖掘了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以期让优秀传统家风家训持久焕发育人光彩。

关键词:浙江,家风家训,思政内涵家风家训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新时代培养合格接班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智慧源。

传统家风家训以其通俗化、生活化、具体化等特点,渗透于日常生活,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

将优秀家风家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的有机统一,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有效方式,是满足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诉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实需要。

一、浙江传统家风家训的历史文脉浙江省内的家风家训内涵丰厚、资料丰富、保存完好。

不仅有《钱氏家训》《了凡四训》《袁氏世范》等经典家训文本传世,更有以浦江郑义门、兰溪诸葛八卦村、西溪洪园为代表的“活着的”物质性家风文化。

现有关于浙江家风家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研究、文化研究、交叉研究三方面。

在以家风家训为载体,研究历史文化中,则以中国教育思想史和中国伦理思想史为主,且大多是案例研究。

在交叉领域,主要融入了道德品行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家训研究析论摘要:中国传统家训的训育涉及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对传统家训研究重点表现中国传统家训呈现形式为前提,起源、内容和社会变迁和现代价值等诸多方面。

中国传统家训研究应以探究家训文体为起点,以探讨家训起源、内容、变迁和现代家庭教育价值为核心,以对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提供借鉴为目标,。

当下首要的任务是系统的收集和整理有关家训研究的资料,力图站在”了解之同情”的立场上看待家训的这种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在现今家庭教育中的意义作用。

关键词:家训;家庭教育;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02-01家训主要是指父母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直接训示亲自教诲,也包括兄长对弟妹的劝勉,夫妻之间的嘱托,后辈贤达者对长辈、弟对兄的建议与要求。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的中国传统家训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它已经转变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识别符号和民族的底色。

近代以来,随着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作为传统的家训也不可避免的被搁置在了历史的角落。

80年代以来,随着世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对传统家训的研究也日渐兴起。

总揽过往学者对中国传统家训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传统家训的起源、发展分期研究1.1关于家训起源的研究。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的起源和初期的发展值得辛勤研究,这不是作为好奇的对象,而且也是作为理解现在和理解关于将来社会形态的及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指南”。

至于家训这一文化的起源,刘剑康认为,”家训起源于上古时期普通百姓父子相传、口耳相授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伴随着以血缘相系的家庭形成而产生的。

从文辞记载的历史看,尧舜时期就有了家训,《尚书》、《周易》、《诗经》中所反映的家训内容,对后世家训有着特别重大的影响,是以著述形式出现的中国家训的直接源头。

”欧阳祯人的观点认为,”在人类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之前,家训早就以歌舞的形式出现了,原始歌舞既是一种巫术与艺术的综合体,也是一种原始宗教形式,更是一种教育后代狩渔打猎的方式。

”他的论述中提到歌舞是家训的原始起源,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缺乏相应的数据左证其观点。

虽然我们对家训起源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在家训文字记录的起源问题上,不可否认的是充斥了过于主观的内容,如徐梓所言,”西周以前,家范与其他训诲教诫文献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彼此,特别是所有的文献都有伪作的性质,不可据以理论。

”所以我们还需要在历史发掘的过程中寻找踪迹,充分参考历史、考古等学科的研究进展为我所用,以使史的研究更加客观化。

1.2关于家训发展阶段分期的研究。

马镛、徐梓、徐少锦、陈延斌、沈时蓉等多位学者依据不同标准对家训发展阶段进行界说。

马镛在《中国家庭教育史》中以家教的范畴和思想为角度作了如下分期:先秦家庭教育是中国家庭教育形成、初步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家庭教育框架的定型时期;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家庭教育史上站有重要地位;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缓慢发展的时期;宋元时期是家庭教育的繁荣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繁荣并趋向衰落得时期。

徐梓的在《家范志》侧重于从治家规范的角度把家范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作者认为,我国家范的发展大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三代秦汉时期,是家范的萌芽时期;以家训之祖《颜氏家训》等为代表的大批的家训、家诫的出现为表现的三国六朝隋唐是家范的成立时期;以家范明显趋于社会化,出现众多的规范性家范著作和家范汇编的宋元明清时期是家范的繁荣时期;而民国以来,有与趋于保守性和呈现的规范性家范的减少和影响不大,则被认定为传统家范的蜕变时期。

徐少锦、陈延斌在《中国家训史》中对家训的发展阶段也作了如下分期,首先是对某一问题的训诫和实践中对子女等的一种教诲的先秦家训是家训的产生时期。

作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周公家训开创真正开中国传统家训先河。

其次广泛采用家约、家书等家训形式进行训育,出现了标志着古代系统的家训著作的出现的《女诫》这样样的女训著作的两汉三国时期被认为成型时期。

两晋至隋唐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的全面和系统家训为标志家训对后世家训有深远影响被认为是家训的成熟时期。

宋元时期是家训的繁荣时期。

对此一时期的划定,学者看法基本一致,在此不在赘述。

明清时期则是被认为是由鼎盛到衰落时期,但也有局部的创新。

沈时蓉在《中国古代家训著作的发展阶段及其当代价值》中就著作的形式和文本变化对家训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认为先秦到六朝为家训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隋唐时期为家训发展第二个阶段,宋代为家训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元明清为家训发展那的第四个阶段,与当代接近的近现代是家训发展的第五个阶段。

研究者依据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对家训进行了分段研究,大致上按照家训经历的产生、定型、成熟,衰落的相对一致的看法,但就本人的拙见,明清以后我国家传统训是衰落还是在社会基础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进行了转型,还要有待研究考证,因为即使在现代,来自传统的家庭训育也没有离开我们的家庭,更没有消失在现实生活中。

2.中国传统家训的切入点和现代价值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家训有巨大的文化功能和特点,首先表现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的家庭化,是社会意识形态内化为个人意识的媒介;其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和体现的传统家训,它在文化传播文体力中体现了一种伦理的巨大力量,通过这种伦理的超常力量,使社会成员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化,接受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再次,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通俗化,它以一种通俗易懂的传播形式,将博大精深、玄奥缜密的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社会人员。

正如张艳国所说,传统家训它以一种通俗化、真诚的表现方式、通俗易懂的传播形式影响了数代中华儿女。

家训的发展也是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它的存在发展也是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要求,是时代要求在家庭训育上的表现。

这种教育形式将博大精深、玄奥缜密的社会对世人的要求传递给家庭成员,进而影响到社会,同时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近现代以来,随着家庭小型化,新型家庭教育模式的形成,宗族、宗法制度等制度因素逐渐的被取代,或者消亡;社会经济、文化基础的变革,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家训的存在和作用似乎已经不重要、不明显了,但在世人看来越来也无足轻重的现实情形下,在批判与弘扬的观念下,它存在还是有其合理性和现实意义的。

在研究者研究中,传统家训对现代的价值大多集中于道德伦理问题,家庭管理,治学、家庭教育中的方法、原则等层面,从而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家庭教育启示和看法。

毕竟前辈留下的家教经验和教训是现代人是社会阅历的人生总结,这是我们宝贵的历史遗产,毕竟放弃了家训的传世经验,现代家庭教育就会显的苍白。

纵观过往的研究,传统家训的现代价值一方面在于立足现世社会的家庭模式和家庭的特点,依据家庭伦理等的变化,在现代社会伦理的社会背景下定位现代家庭伦理;在构建新型家庭教育模式的情况下,以传统家庭教育形式为借鉴,从而形成现代家庭伦理的内容。

这是对传统家教文化的弘扬,使其有了现实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在传世家训的训主所具有的文化和学识造诣和社会阅历及其在家庭和家族教育发展当中的影响力。

3.中国传统家训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近年来,传统家训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这些都为传统家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对于传统家训研究而言,开展系统研究不足,仍面临许多问题。

3.1研究数据缺乏系统,全面的整理、梳理和归类。

从现代对家训的文体研究来看,由于对家训的定义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家训文体存在形式的不同看法,进而造成了对家训研究资料收集的不全面。

历史文化的研究离不开史料的搜集,对于传统家训研究来讲,不是缺乏史料,而是搜集不足。

传统家训研究数据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但它们藏身于文集等数据当中,处在我们身边的某些角落,同时特别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历史、文学文献过程中发现的有关家训的历史印记和评价。

因此,首要的任务是系统全面的收集和整理有关传统家训的研究资料,在细微处发现问题和探讨问题。

3.2传统家训研究所涉及的问题受到现代对古代伦理思想等问题的评价的影响,如何处理传统家训伦理等问题和现代价值评价标准的关系,把握家训研究的脉络,既是重点,也会是难点。

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提到的”对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表一种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

因此,对于家训研究者来说,对家训的有关评价,我们首先要于古人所处的环境理解古人家训思想,而不是用今人的观点批判古人;其次于历史事实中寻求结论,而不将历史事实填入已构建的逻辑系统中。

3.3家训多创作于仕宦阀阅,富贵缙绅之家,原出于自重自爱,自保族类之心理。

以其时代书香,多保守家训维系门风。

凡创业艰难,特多注重持盈保泰。

一人生平阅历之心得,识断之精华,行为之式则,志向之南针。

专以对待后世子孙教化取法取戒,趋吉避凶。

并用以为立身处世,发荣滋长,繁衍壮大,富贵寿考,永锡尔类之宝典。

在现今研究中,研究者对训著的最终目的的的探求少有注目。

稍有从维持门风,家声等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对于此一点的探讨,应该可以为现今家庭教育的进行和投注更多的注意力方面提供相应的动力。

参考文献:[1]欧阳祯人.《中国古代家训的起源、思想及现代价值》,《理论月刊》,2012年第4期[2]刘剑康,《论中国家训的起源--兼论儒学与传统家训的关系》,《求索》,2002年第1期[3]欧阳祯人,《中国古代家训的起源、思想及现代价值》,《理论月刊》,2012年第4期[4]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长沙:患难教育出版社,1997年[5]徐梓,《家范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6]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7]沈时蓉在《中国古代家训著作的发展阶段及其当代价值》,《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2002年4期[8]张艳国:《简论中国传统家训的文化学意义》,《中州学刊》,1991年第5期[9]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作者简介;贾留谦(1982-),男,河南禹州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史2011级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