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基础知识汇总07061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基础知识汇总
三年级:上册
1、植物的页由叶片、叶柄构成。

蜗牛具有头、嘴、眼睛、触角、腹、尾。

2、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

3、人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上肢、下肢)。

4、青少年怎样保证正常的健康成长?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要吃好早餐,注意营养的均衡搭配,加强体育锻炼,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5、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

6、液体——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物体。

米饭中甜的部分是淀粉分解而成的。

7、糙米比精米有更多的营养物质(维生素)。

植物种子中能发育成小芽的部分就是胚芽。

下册: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物质的混合。

混合后各种物质都保持它们的特性,并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

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有些物质混合后生成新的物质。

2、石头、水、空气的比较:石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水的形状会随着装它的容器形状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水的体积不会变化。

空气既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它会自动充满任何容器。

像石头、水、空气这样的物体,我们分别称它们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3、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流动慢成微风,流动快就会刮大风。

地球上的空气大约1/5是氧气(21%),4/5是氮气(78%),还有1%左右是二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硫等。

洁净的空气是无色味的。

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

环绕地球的大气层约1000千米左右。

4、凤仙花的身体有六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属于一年生植物。

5、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有些动物一生中要经历很大的变化,它们幼年期与成年期的样子很不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做变态。

除了桑叶可养蚕,莴笋叶也可以养蚕,只不过茧较薄,产卵少。

6、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跟物体的大小、轻重无关,而跟物体的比重(密度)与形状有关,比重大于水的物体,一定会下沉;比重小于水的物体,一定会上浮;比重接近水的物体容易出现悬浮水中的现象。

比重大于水的物体,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结构,也可以使物体上浮。

通过改变物体形状或借助其它物体,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7、马铃薯在清水中会沉下去,在盐水中会上浮。

盐水的浮力比清水大些。

8、测量水温的方法:(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人的正常体温37度,酒精沸腾78度,水结冰0度。

四年级上册:
1、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

包括动植物。

2、怎样加快溶解:搅拌、加热(热水)、磨碎(研磨)。

3、水里的动植物呼吸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4、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通常用八个方位来记录。

5、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

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握住磁铁的一极在钢针上沿一个方向摩擦,重复做20-30次,钢针就能变成磁铁。

东南西北方向分别用E、S、W、N表示。

鸽子靠地磁来寻找回家的路。

地球南北极天空产生的极光现象与地磁有密切关系。

6、声音是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声音在空气中、水中、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340米/秒、1440米/秒、5000米/秒。

物体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当物体快速振动时,声音就高;当物体慢速振动时,声音就低。

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声音的传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蝙蝠是靠听超声波感觉的,并通过鼻腔发出超声波。

医学上利用超声波可以碎石。

7、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水份、养份的作用。

植物的茎有运输养份、水份的作用。

植物生长的养份靠它的绿叶来制造。

8、植物的茎有爬行茎(红苕)、攀援茎(丝瓜)、直立茎(莴笋)等。

9、植物的共同特点:都有根、茎、叶、花、种子(果实);都能繁殖后代;都有生命周期;能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都需要水分、养料、空气、阳光。

10、动物的共同特点是: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都会繁殖后代;都要吃食物并排泄废物;都能自己运动;都有生命周期;都能对环境作出反应。

11、动植物的共同特点: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都能繁殖后代;都有生命周期;都能对环境作出反应。

12、像食盐、砂糖、高锰酸钾在水里变成很小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不能用沉淀、过滤的方法分离,叫溶解。

像沙子、面粉在水里叫不溶解。

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有:盐、味精、砂糖、高锰酸钾等;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沙、石头、面粉、饭等。

四年级下册:
1、小电池一般1.5V一只,家用电压220V左右,高压电380V以上。

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电流动的环路叫做电路。

2、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叫做导体。

像电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
3、油菜花的结构上分为萼片(4片)、花瓣(十字花科 4片)、雄蕊(6根)、雌蕊(1根)。

4、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大多数植物的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

四部分完全具备的花叫做完全花,如油菜花;也有四部分不完全具备的花,这些缺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就叫做不完全花。

只有雄蕊,没有雌蕊的花是雄花。

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叫做雌花。

它们都是单性花。

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叫做两性花。

雄蕊由花药(内有花粉)和花丝组成。

雌蕊由柱头(具有粘性)、花柱和子房组成。

雄蕊产生的花份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

胚珠受精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植物种子的成长需要足够的水分和空气、适当的温度。

蚕豆种子的构造分种皮、胚芽、胚根、子叶等部分。

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茎和叶;胚根发育成长后变成根。

生鸡蛋分为壳、蛋黄、胚、蛋清。

熟鸡蛋分为蛋白、蛋黄和气室、蛋壳。

孵出小鸡大约需要三个星期。

青蛙卵能在十天左右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能在几星期内长成为青蛙。

5、电路有并联和串联两种方式。

丝绸摩擦玻璃棒产生正电,用“+”表示;毛皮摩擦橡胶棒产生负电,用“-”表示。

6、膳食营养原则: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多种搭配;每日吃适当的蔬菜和新鲜水果等。

7、食物的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引起的。

使面包发霉的霉菌就是微生物。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和动植物一样,需要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在适宜的条件下,它们以惊人的速度繁殖。

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分解、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同时排出废物,使食物不再是原
来的样子,而腐败变质了。

8、储存食物的方法:放进冰箱冷冻;晒成鱼干;用盐腌成咸鱼;做成罐头(排除空气后密封、高温或低温灭菌)。

9、地球构造:地壳、地幔、地核。

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石英、长石、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

矿物还有煤、硫磺、方解石、赤铁矿等。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风化。

五年级上册:
1、动物的生活环境叫做动物的栖息地,包括它生活区域内的各种生物、非生物。

动物的生活受到很多条件的影响,如其它动物、植物、气候、水、光、空气、避难的地方及生活的空间。

栖息地是能满足动物生活需要的地方。

2、太阳的光线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太阳是光的主要来源。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为赤(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色光。

颜色越深吸收光线的能力越强,反光能力越差,黑色(深色)物体的吸收光线能力最强;颜色越浅吸收光线的能力越弱,反光的能力越强,白色(浅色)物体的反光能力最强。

太阳每时每刻都在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着能量。

3、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4、像棉花、树木那样可以直接用来制成物品的材料叫做天然材料。

像钢铁、塑料那样经过加工合成而制成的材料叫做人造材料。

5、人体的消化系统路线是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6、健康食品是指安全、无污染、优质、有营养的食品。

食品中残留的农药、细菌、重金属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不能超过规定。

要尽量选用有绿色标志的“绿色食品”。

人体的水损失20%以上就不能维持生命了。

水占身体体重的比例大约是60%—70%。

生活中的水主要分为:纯净水、蒸馏水、白开水、矿泉水等。

生命除了需要食物、水还需要新鲜空气。

7、一切动物都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一切植物都能够通过叶片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并释放出氧气和养分。

大脑如果缺氧3-4分钟,脑细胞几乎会全部死亡。

8、血液是人体的运输兵。

它在全身循环流动,把氧气和营养输送到全身,又把二氧化碳和废物运送到一定的部位排出体外。

9、运动有哪些好处:能使骨骼和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增强体质,少生病;保持充沛精力;增强竞争意识;磨练意志;延缓衰老等。

为了我们的身体,除了加强锻炼,科学饮食外,还应注意不吸烟、不饮酒、远离毒品等危害物。

五年级下册:
1、像橡筋这样产生的力叫弹力。

由于摩擦,物体运动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物体的摩擦力与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生活中有时需要加大摩擦力,如冰雪路上轮胎装防滑链;又时需要减少摩擦力。

2、在发明钟表以前,古代的人们用时辰来计时。

一天24小时分为12个时辰,分别是:子时(晚上11:00-凌晨1:00)、丑时(凌晨1:00-3:00)、寅时(3-5时)、卯时(5-7时)、辰时(7-9时)、巳时(9-11时)、午时(11-13时)、未时(13-15时)、申时(15-17时)、酉时(17-19时)、戌时(19-21时)、亥时(21-23时)。

每个时辰有两个小时。

钟表有日晷、燃油钟、水钟、沙漏等计时器。

现在主要是机械钟、石英钟、原子钟。

3、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植食动物,以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肉食动物。

两种食物都吃的动物叫杂食动物。

4、蔷薇花丛和栖息在它周围的各种动物、植物、地下的微生物一起形成一个群落。

群落里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我们把它们叫做生态系统。

草地、森林、沼泽、农田、城市、矿区等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

5、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

人们根据食物链中不同生物的食物来源,把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做生产者,把吃别人制造的食物的叫做消费者。

食物链一般从植物开始,结束于动物。

几条食物链之间交错形成了食物网。

6、在各种水域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叫浮游生物。

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主要是各种藻类,像绿藻、蓝藻,它们能够利用太阳光制造自己所需要的食物,并释放出氧气。

浮游动物主要是纤毛虫、鞭毛虫、小瓜虫、环毛虫、草履虫、长颈虫等。

浮游动物的食物是比它们更小的细菌。

细菌能够分解水生动植物的尸体和粪便,使它们成为动植物的养料。

浮游生物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当水质受到污染,一些浮游生物就会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气。

浮游生物是水生动物食物链的开始。

7、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如果其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一只百灵鸟一年可以吃掉4万只蝗虫。

有害生物不能没有天敌。

野生动植物是我们的朋友,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主要有:扬子鳄、大熊猫、珙桐树、银杏树。

8、由于地球的运转和形状,世界上同一时刻各地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国际上设立了标准时区,按照经度的不同共分为24个时区,每15度的范围划分为一个时区,以英国伦敦的格林尼治时间作为标准时区。

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白天和黑夜)交替现象,地球的公转形成了四季(春夏秋冬)交替现象。

我国从西到东横跨5个时区,统一以北京首都东八区的时间作为标准时间。

除此以外还特别设立了乌鲁木齐时间。

9、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是1.5亿千米。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天论》确立了地球是球体,但错误认为“地心说”,托勒密进行了发展,影响达1000多年之久。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说”(“日心说”),著有《天体运行论》,布鲁诺、伽利略分别予以支持。

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著有《八十天环游地球》。

极地的白天往往长达半年之久。

六年级上册:
机械和常用工具
1、杠杆:可以省力,也可以不省力。

如省力的杠杆:开瓶器、螺丝刀、斧头、榨汁机;不省力的有:医用镊子、缝纫剪刀、筷子、钓鱼竿、烤肉夹子等。

2、像打开油漆桶的铁片那样,能绕着一个固定的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杠杆都有三个点:用力的点叫力点(用F表示),承受重物的点叫重点(L),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E)。

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远,重点距支点的距离近时,杠杆省力;反之,费力;力点和重点距支点位置一样远时,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保持平衡(如天平)。

3、像螺丝刀这样,由一个较大的“轮”与一个较小的“轮”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叫做轮轴。

规律: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轮轴有:汽车方向盘、水龙头开关、门把手、螺丝刀等。

4、像旗杆顶部的轮子一样,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轮子叫做定滑轮。

定滑轮不能省力(也不费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轮子叫做动滑轮。

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够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本质上也是一种杠杆。

用来提起重物的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滑轮组。

滑轮组结合了两种滑轮的优点,因此既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5、斜面:像人行天桥的斜坡一样,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在同一高度的不同
斜面上,斜面越长(坡度越缓)越省力,斜面越短(坡度越陡)越费力。

斜面有:盘山公路(S型)、螺丝钉、剪刀刀口、斧头……
形状与结构:
1、在同样材料的情况下,物体越厚抗弯曲能力越大;在纸张大小和厚度不变的情况下,将“—”字型结构改成“U、V、M、W、L、口、工”等异形形状时,纸的抗弯曲能力明显增强。

这样还可以大大节省材料。

2、拱形可以承受较重的压力。

圆顶型、圆弧形的物体,抗弯曲能力最大。

如:蛋壳、油罐、天文台穹顶、贝壳、乌龟、塑料瓶、人的足弓等都是圆顶型或圆弧形,结实、耐用、保护性好。

3、框架结构的物体,既省料又结实。

三角形比四边形更具有稳定性。

如:发射塔、埃菲尔铁塔、井架、竹椅子等。

框架中四边形内的斜杆主要起支撑、稳固作用。

4、框架结构铁塔的特点:上小下大;上轻下重;一般都在框架中增加了斜杆;一般埋在土层的地基较深;都是空心的框架结构。

这样的好处省料、美观、坚固耐用,抗风、抗震能力强。

5、桥:拱桥(拱可在桥面上下)——如隋代赵州桥有1400年历史了。

拉索桥(有悬拉索和斜拉索),主要由桥面、拉索、立柱组成。

如江阴长江大桥,跨度达1385米,桥面重约2万吨,吊起桥的钢缆每根都由2万多根钢丝组成。

钢缆可承受6.4万吨的拉力。

热和燃烧:
1、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跑步等运动;多穿衣服;烤火;晒太阳;吃点高热量的食物等。

多穿衣服更暖和,并不是衣服可以产生热,而是衣服可以保温,既可以大大减缓身体产生热量的散失速度,又可以避免周围冷空气接触身体而使身体降温,从而感觉到温暖。

2、冷热水混合后的水温介于原来的冷热水水温之间,一般低于冷热水水温的平均值。

3、热的传递方式有:传导、对流、辐射。

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传导。

热的对流是因为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的冷热空气交替形成的。

4、任何物体都能传递热量,只不过传热的本领(性能)有强弱之分。

铝、铁、不锈钢等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能,叫做热的良导体。

它具有吸热快、散热也快的特点。

塑料、木头、陶瓷、泡沫的传热性能弱,较热的不良导体。

具有吸热慢、散热也慢的特点。

5、几种燃料的燃点:蜡 250度;纸 183度;干木 350度;酒精 425度;红磷 240度;打火机气体 460度。

6、同一种物质形状大小不同,所达到燃点的时间也不相同。

粗细木头同时点,细木头要先燃起来就是因为细木头热量传导面积小,热量迅速均匀分布后,达到燃点就可以燃烧。

7、法国著名化学家拉瓦锡实验证明: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氮气占78%,氧气占21%,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占1%;燃烧原来是能燃烧的物质跟氧气发生作用时,产生的发热发光现象。

燃烧需要的条件是:(1)可燃物;(2)一定的温度(即达到燃点);(3)有支持燃烧的气体(一般是空气中的氧气)。

8、“蜡烛能燃烧多久”实验证明:杯子中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氧气不足;不断补充空气,保证空气的流通,是保持蜡烛在杯子中继续燃烧的必要条件。

9、灭火的基本原理要根据燃烧的基本条件来定。

主要是隔绝空气(氧气)。

灭火的方法主要是:人力法(扑打等);降温法(用水、干冰等降低燃点);隔绝法(灭火器、加盖法、捂法、沙灭)。

特殊材料和电源灭火不能用水灭火。

油锅着火一般可用加盖子、倒入冷菜的办法进行,特殊情况也可用沙灭(但灭火后油锅不能再用)。

10、古人怎样取火?敲击火石取火,钻木取火,闪电取火。

11、远古时期的人们,只能利用火来取暖、驱赶野兽或者烧烤食物。

直到大约公元前
6500年时,学会了烧制陶器;到公元前4000年时,学会了熔炼铜和锡的合金——青铜;大约到公元前1000年的时候,能够从矿石中炼出铁来。

能量:
1、风(机械能)、流水(机械能)、电(电能)、汽油(化学能,在燃烧时表现出来)都具有能量,简称“能”。

热空气会体积膨胀而上升。

激光可以像钻和刀一样打孔或切割材料。

“水刀”(超高速的水柱)也具有神奇的切割、打孔功能。

2、能量有多种形式,声、光、电、热、(化学能、机械能)都是能量的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潮汐能、地热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都是新型能源。

生活中的一切家用电器都是能量转化器。

机械能分为动能(运动就有)和势能(有高度就有势能)。

3、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实验中偶然发现:小磁针靠近通电的导线,就会有偏移现象。

说明通电的导体周围有磁性(产生磁场作用)。

小磁针南极用S表示,北极用N表示。

4、电磁铁是由铁芯和线圈组成的。

电磁铁也有南北极,极性与它的线圈缠绕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

利用通电的电磁铁有磁性,断电的电磁铁无磁性,可以制成电磁起重机帮助人们搬运金属类重物。

5、增强电磁铁磁力的方法:增加串联电池的数量,即加大电流强度;增加缠绕线圈的圈数(匝数)。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串联电池的数量和线圈的匝数有关;串联电池越多,电磁铁的磁力越大;缠绕线圈的圈数越多。

6、水的三态变化模式图: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冰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水放出热量变成冰,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释放热量变成冰或水。

7、大自然中水不断往复循环,水是生命之源,水循环给我们带来了:吃的用的水;清洁的用不完的能源;食物。

地面、海洋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热量,蒸发成水气,进入高空遇冷变成小水珠或冰晶,云与云撞击形成雨水或冰雹等,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降落汇聚到江河湖海,又蒸发从而实现水循环。

8、煤的形成:亿万年前,地球上生长着大片茂密的森林。

在湖泊、沼泽等低洼地区,植物生生死死,大量堆积,渐渐被泥沙覆盖掩埋。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泥土、沙石堆积,植物被埋得越来越深,与空气隔绝。

在长期的压力、高温的共同作用下,植物慢慢变成了煤。

能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前三种为不可再生能源,必须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核能。

9、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几亿年前,在江河湖泊海洋里的低等生物,随着地壳变化,逐渐被泥沙层层覆盖,经过复杂变化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石油和天然气。

六年级下册:
微小世界
1、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再小就只能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了。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具有放大、聚光、成像的作用。

凸透镜能放大物体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2、不仅是放大镜,凡是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而且球形透明体的放大效果最好。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即焦距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也就是说,放大倍数和放大镜的凸度(即焦距)有关。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

3、物体的放大倍数=明视距离/焦距。

(正常人的明视距离为25厘米,焦距一般为1-10厘米)除了用公式法,还可以用放大镜直接测量估算。

4、昆虫: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

昆虫约有100多万种,占动物种类的80%。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
著有《昆虫记》。

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蝴蝶的翅膀上有许多小鳞片(扁平的细毛)。

5、昆虫具有的特性:趋光性、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批壳的狮子”)。

草蛉虫的幼虫和成虫都能捕食蚜虫及其它有害农作物的小虫。

6晶体:在高倍放大镜下晶莹、剔透且有一致几何形状的微粒,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或离子具有规则、同期性的排列,这样的物质叫晶体。

一般是固体。

常见的晶体有:维生素C、盐、味精、砂糖、碱、冰花、雪花、矿物、岩石、常见的各种金属及合金制品(排除开不是晶体的松香、玻璃、珍珠、琥珀、塑料等固体物)基本上都是晶体。

晶体有的肉眼可见,有的则必须经过放大才能看清楚。

晶体是重要的、美丽的而又具有特殊的结构和用途。

红宝石晶体属于激光晶体,用于做手术;随身听、笔记本电脑都应用了半导体晶体(光纤通讯技术)。

人类对晶体的认识仅仅是冰山一角。

自制晶体的方法是:减少水分法(主要靠风干或加热蒸发干水分)和降温析出法(先把物质溶液加热至饱和溶液,再降温,使物质析出的办法)。

7、显微镜的基本结构是由基座、曲臂、物镜、目镜和载玻台等组成的。

物镜的凸度一般比目镜大(即厚些)。

物距可以通过调节螺母进行调节。

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最早制成了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除了以往的普通光学显微镜,现在人类陆续制造出了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乃至于利用纳米电子学与纳米生物学结合产生的生物分子机器,从而实施基因治疗癌症。

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物体的微细结构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

标本可以纵切或横切,必须切成很薄而透明的薄片。

8、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英国物理学家胡克是第一个发现和命名“细胞”的人。

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鱼缸里的水发绿是因为绿藻的原因。

宝石花耐旱是因为根系发达、叶片上的气孔少、叶肉像海绵一样疏松多孔储水多。

9、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是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的人。

有的微生物对人类有益,也有的微生物对人类有害。

馒头面包疏松多孔好吃,是因为生面时糅入了酵母,酵母菌使面团内的糖类分解,获得养料和能源,排出二氧化碳,在面团内积聚,蒸面团时,内部的二氧化碳受热体积膨胀,而形成疏松多孔的状态。

人类利用酵母发面历史达5000多年。

豆类植物根部有根瘤,具有固氮的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死去的动植物尸体和残体,使它们变成植物需要的营养素。

世界著名的水稻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人是我国的袁隆平院士。

他已经带领科技人员开发了优质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稻,多养活了世界上的几亿人口。

环境和我们:周围的环境主要有阳光、空气、水、土壤、植物、动物等。

1、垃圾的处理方法主要是:填埋、焚烧、堆肥。

怎样有效解决垃圾问题?(1)减少垃圾制造量;(2)做到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重新使用;(3)科学合理无害化处理垃圾。

2、环境污染最严重的主要是:白色垃圾污染(主要是塑料等不可降解的物质)、重金属污染(铅、汞、铜、铬等金属污染)、有毒有害物污染(过期药物、废旧电池、废旧医疗用品等)。

一节7号电池可以污染600吨水,可供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可以使1立方米的土壤颗粒无收或重金属超标。

3、防止物品的过度包装。

生活垃圾主要分为:可回收垃圾(废纸、废金属、废玻璃、废旧塑料制品、橡胶、布类等)、有害垃圾(电池、医疗废弃物、过期药品、水银温度计等)、厨余垃圾(茶叶、剩饭菜、果皮、蔬菜茎叶等)、其它垃圾(除以上三类垃圾以外的垃圾:建筑垃圾、渣土。


4、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回收1吨钢可以炼好钢0.9吨;少开采矿石20吨;节约炼钢用煤1.2吨;节约成本47%;减少空气污染75%;减少水污染和固体废物97%。

每回收利用1吨再生资源,可以减少4吨垃圾处理量。

5、怎样保护环境?爱护树木;捡拾白色垃圾;拒绝一次性筷子;尽量不使用塑料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