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作之公司治理(顶层设计教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第一节 企业制度的演进和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的性质 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在分工 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间接定价理论的观 点,认为企业的本质是一种用劳动市 场代替产品市场的分工协调组织,当 劳动的交易效率足够高于中间产品的 交易效率时,分工会通过劳动市场和 企业进行组织。
6
第一节 企业制度的演进和现代企业制度
16
第二节 公司制企业的治理体系
公司内部治理监督机制的设计
内部监督机制的内容
股东与股东大会的监督机制
董事会的监督 监事会的监督
17
第二节 公司制企业的治理体系
公司内部治理决策机制的设计
就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来说,设计一系列激励与监 督机制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经营者努力经营,科 学决策,从而实现委托人预期收益最大化。因此 ,公司内部治理不仅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 督机制,而且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决策机制
26
第三节 扩展中的公司治理框架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1987年,Bradford和Shapiro指出:公司治理在传统意义 上主要集中与股东所有权和管理者控制权的福利问题。但 现在人们越发开始认识到一个更宽泛的思维框架。企业必 须对更多利益相关者的预期作出反应,包括雇员、顾客、 政府以及社会。企业必须对多元的利益加以协调,以实现 长期的价值最大化。 根据美国《长期计划杂志》的一份调查,在英国和美国70 %以上的企业经理人认为股东的利益是第一位的;而在法 国、德国和日本,绝大多数的企业经理人认为企业的存在 是为所有利益集团服务的。
内部治理的基本原则和组织设计
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所引起 的不确定性,使得在公司内委托人与受托 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不能完全通过契 约解决。现代的公司内部治理主要通过激 励机制、监督机制与决策机制促使代理人 努力为实现委托人的目标努力。
13
第二节 公司制企业的治理体系
公司内部治理激励机制的设计
25
第三节 扩展中的公司治理框架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现代企业理论研究认为,企业本质上是多边契约 关系的总和。契约本身所内含的利益主体的平等 性和独立性要求公司的利益主体之间应该是平等 、独立的关系。这些相互关联的主体包括股东、 债权人、经营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等。企业的效 率只能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平等的基础之上。
组织咨询
XXX财经大学XX学院 XX 教授
1
第一章 公司治理概论
企业制度是指以产权为核心的企业的
组织、运作和管理规范的总称。
2
第一节 企业制度的演进和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的起源


公元前18世纪的《汉穆拉比法典》(The Code of Hammurabi)中关于自由民和自由合伙的记载。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纪末,当 时航海事业的繁荣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海上贸 易的发展。 1600年,英国成立了由政府特许的东印度公司, 标志着公司制企业的诞生。
35
委托代理理论


信息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 域,其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根本性突破表现在放弃对信息完 全和无私性的假设。一方面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人不可能 拥有完全的信息;另一方面,信息的分布在个体之间是不 对称的。这两方面的修正,产生了委托-代理理论。 这一理论揭示,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是由股东与经营者之间 的相互制衡引起的。由于现代企业是以大规模生产、复杂 的技术创新和内部层级制管理为基础的,两权分离已经成 为其基本特征,更好地实现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结合, 这是一种制度创新。
设计原则 激励机制设计的出发点是满足激励客体个人需要。 激励机制设计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调动激励客体的积 极性。 激励机制设计的核心是行为规范和分配制度。 激励机制运行的最佳效果是在较低成本的条件下达 到激励相容,即同时实现了激励客体个人目标和激 励主体目标,使激励客体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达到 一致。


第一种观点:金融模式(finance model) 第二种观点:市场短视
34
古典管家理论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是一个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 在新古典经济学看来,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信息 和资本能够自由流动,企业处于完全竞争的环境中。 这样,在新古典经济学看来,即便要研究企业内部的结构, 也是管理学的事情,而对他们来说,企业的所有者主导了 企业的行为,企业的经营者也只是一个按照所有者的命令 行事的管家,不应该具有区别于企业所有者的意志,也就 是说不存在任何代理问题。 古典的管家理论显然不能解释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的 治理行为。
8
第一节 企业制度的演进和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特征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筹集资本的便利性。 规模迅速扩大的可能性。 股份转移的随意性。 经营的持久性。 公司行为的高度规范性。
9
第二节 公司制企业的治理体系
公司治理的概念
狭义的公司治理解决的是因所有权和控制 权相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它要处理的 是公司股东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关 系问题。 广义的公司治理可以理解为关于企业组织 方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一系列法律 、机构、文化和制度安排,它界定的不仅 仅是企业与其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包 括企业与其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现代企业制度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现代企业制度不仅是公司制, 而是有多种形 式。 第二种观点认为,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公司制。 第三种观点认为,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企业法人 制度,其典型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
7
第一节 企业制度的演进和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能在高层次水平上适应现代 化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关系明确、 治理结构严谨、责权关系对等、筹资渠道广泛、 制约机制健全、企业规模可以迅速扩大并能稳定 持久地经营的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制度。有限责任 公司,包括多主体(自然人或法人)的有限责任 公司和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则不充分具有或 不同时具有上述股份有限公司的这些特点。
3
第一节企业制度的演进和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的演进

古典企业制度 两权合一 无限责任

现代企业制度 两权分离 有限责任
4
第一节 企业制度的演进和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的性质
“斯密定理”的市场限制劳动分工假说。这也是对企业界 限的最早描述:交换能力引起劳动分工,而分工的范围必 然总是受到交换能力的限制,换言之,即受到市场范围的 限制。 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不过是一个专业化的生产单位(黑 匣子),在这个黑匣子里面实现劳动,资本,管理者才能 等要素的结合,各种资源获得各自的边际贡献报酬。由于 把企业的概念过于简化,在该理论下,我们无法讨论企业 之间组织形式的差异及效率差异。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提出,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 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 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
第二阶段:经营者持股。
22
第三节 扩展中的公司治理框架
管理者所有权
建立股票薪酬机制,可以改变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使其 关注于企业业绩的 提升和长期价值的创造。恰当的激励 机制应具有以下特征: 高层管理人员薪酬的相当部分以股票期权形式体现,可以 使高级管理人员的利益与股票业绩、投资者的利益挂钩, 并使高层管理人员注重长期股东价值的创造。 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机制对公司业绩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美国38个大型公司 能够吸引优秀人才和保持忠诚度。

33
股东治理模式与股东利益最大化

股东治理模式把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的目标。 其假设条件是:在典型的公司中股东得到“剩余回报 (residual return)”并承受“剩余风险(residual risk),从而实现股东回报最大化就实现了社会财富最大 化。但是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上存在着两种观点(布莱尔, 1995)
24
第三节 扩展中的公司治理框架 员工所有权
员工持股计划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律师 Louis Kelso 提出的。他认为,企业员工具有通过劳动资本获得收入的 基本权利;任何成功的企业,比去确立员工对企业的认同 感。 员工持股计划的基本内容是:在企业内部或外部设立专门 机构,这种机构通过借贷方式形成购股资金,然后帮助职 工购买并取得本企业的股票,使本企业员工从中分得一定 比例、一定数额的股票红利。 研究发现,有员工参与决策的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没有进 行类似组织结构改变的企业;另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利润 分享与员工的工作效率呈正比关系。事实表明员工持股计 划对公司业绩没有负面影响。
股东治理理论来源于新古典产权学派。 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尔钦 (Alchian)、德姆塞茨(H.Demsetz)、 曼内(Manne)、詹森(Jensen)、麦克 林(Meckling)和哈特(Hart)等人。

32
股东治理的理论模式
股东治理模式与股东利益最大化 新古典经济学的公司治理理论:古典管家理 论 信息经济学的公司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组织行为和组织理论的公司治理理论:现代 管家理论
19
第二节 公司制企业的治理体系
公司内部治理决策机制的设计
主要内容
股东会的决策权
董事会的决策权
20
第三节 扩展中的公司治理框架



股东、管理者共同治理模式 人力资源原理 委托——代理理论 员工所有权 员工持股计划 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
21
第三节 扩展中的公司治理框架
管理者所有权
管理者所有权是对公司权利与利益分布格局的重 要调整。它是一种新型 的公司治理制度。其产生建立在人力资本理论的 基础之上。 企业持股制度经历如下的演进过程: 第一阶段:股东持股。
10
第二节 公司制企业的治理体系
公司治理的基本问题
代理人问题 代理风险 代理成本 管理层经营目标
11
第二节 公司制企业的治理体系
内部治理
内部治理是基于委托-代理和产权理论,对 代理人实施激励,从而在公司的各个利益 主题之间进行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有 效配置的一套产权制度安排
12
第二节 公司制企业的治理体系
27
第二章 公司治理理 论
28
第一节 理论溯源:企业的契约理论
企业为何存在:科斯的观点 企业内部权利分配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 的贡献 最优所有权结构理论 :詹森,梅克林和法 马

29
企业内部权利分配
两权分离 监督和激励问题

30
最有所有权结构理论
G----H-----M
31
第二节 股东治理模式下的公司治理理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3
第三节 扩展中的公司治理框架
员工所有权
股东,特别是分散和被动的股东在一个大型公 司里通常总是处于劣势地位来行使他们的全 部所有权职责。与此同时,其他的相关利益 者特别是职工却可能会处于一个优势地位来 行使与所有权相关的权利和职责。在这类股 份公司中,职工被赋予一种清晰的所有权, 以索取与他们对财富创造贡献相等的回报。 企业可以用以限制性股票和期权的形式向职 工支付收入。
18
第二节 公司制企业的治理体系
公司内部治理决策机制的设计
一般原理
由于公司内部治理的权力系统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组成,并
依此形成了相应的决策分工形式和决策权分配格局,因而 公司决策机制实际上是层级制决策。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之间形成不 同的权力边界,并使得每一权力主体被赋予不同的决策权 层级制决策有三个主要特征:(1 )存在一个最高决策者 (2)权力边界清晰 (3)下级服从上级。
14
第二节 公司制企业的治理体系
公司内部治理激励机制的设计-模型
企业目标
个人目标目标
诱导因素
15
第二节 公司制企业的治理体系
公司内部治理监督机制的设计
一般原理
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作为财产的最终所有者的股 东不能直接从事公司的经营管理。 当董事会将公司具体经营业务和行政管理交其聘任的经理 人员负责时,董事会作为经营者的权力出现了分离,公司 权力出现了第二次分工。董事会为保证其决策的贯彻,必 然对经理人员进行约束与监督 ,防止其经营行为损害和偏 离公司的经营方向。 可能出现董事与经理层合谋的道德风险问题。因此有些公 司成立了出资者代表的专职监督机关-监事会,对公司的 董事会和经理层进行全面的、独立的和强有力的监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