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诊断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诊断和评估
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具有致残、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危及生命的风险,作为药物安全性问题的一部分,药物的肝脏毒性正受到医药界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在美国的肝移植中心,药物性肝损伤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l)已超过其他病因成为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最主要原因。
一、肝损伤的发现和确认
由于药物性肝损伤可能是急性发病,也可能是隐匿性发作,患者接触可疑药物后,发病前通常有一定的潜伏期,时间可为数天、数周或数月。
一般而言,常规肝功能检查中的酶学指标如ALT、AST、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移酶的活性增高,通常可反映肝损伤的存在和程度,因此,可作为肝损伤的早期信号。密切监测ALT、AST、ALP和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是临床发现肝损伤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由于研究的有限和证据的缺乏,目前大多数情况下还无法确认特定药物应用于特定患者人群时伴随的非特异性症状是否可作为发现肝损伤的早期信号。但在异烟肼防治结核病的研究中,依靠早期症状监测而非血清酶学,就能发现肝损伤,而且,如果在发现信号后迅速采取措施,可预防更严重肝损伤的发生,因此,监测异烟肼是否会引起肝损伤的标准做法是对症状进行密切观察。同时监测症状和血清酶活性是早期发现肝损伤比较合适的做法,两者中有一项出现异常时就可采取防治措施。但应注意的是,上述血清酶学指标并非肝脏特有,身体其他器官的病变也可能导致其增高,因此,在解读上述升高的酶学指标时,应注意排除其他疾病。其他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胆红素浓度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可能更好地反映肝脏的某些功能,如血浆胆红素清除率和蛋白质合成能力。
二、药源性肝损害的判断
药物性肝损伤的鉴别诊断是医学界极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除非有充分的资料和十足的把握,多数情况下不能直接下结论认为某种药物引起了肝损伤,最恰当的说法是这种药物可能会引起肝损伤。当患者同时服用了多种药物时就更难判断到底哪种或哪几种药物可能会引起肝损伤。
肝活组织检查并不能够对药物性肝损伤作出明确的诊断。一些不同评分系统如Maria、Danan(包括改良Danan)、日本DDW标准等试图揭示肝损伤的药物归因问题,虽然对药物性肝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作用,但由于这些评分系统自身的缺陷,而且不同量表诊断的不一致性相当高。RUCAM评分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此量表易混淆且有不同的解释,同时,RUCAM中一些基本的假设也都有缺陷。探索对药物性肝损伤具有特异性、敏感性的诊断系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排除其他可能病因
与其他肝脏疾病相比,由于症状体征、血清生物化学和组织学特征均缺乏特异性,因此,现有的有关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系统,无一例外均将“排除其他可能病因”作为一重要的诊断依据。但机械地用排他法去建立诊断有时候有待商榷。例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因结核病服用抗结核药物后出现的ALT异常,此时,肝损伤的原因至少不应排除抗结核药的可能性,但如机械地运用排他法,则药物性肝损伤诊断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因为伴随其他肝病时在诊断时要扣分)。当用一元论去解释肝损伤归因于药物因素时,排除其他病因显得较为重要。可通过血清病毒学检查以排除病毒性肝炎;询问酒精饮用情况结合生化检查(AST/ALT比率)排除酒精性肝病;血清中自身抗体测定结合生物化学、影像学检查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可能;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可排除胆道疾病和肝胆系肿瘤;低血压或心衰病史有助于排除缺血性肝
病。除了这些比较常见的肝脏疾病,要在所有患者中排除血色病、肝豆核变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丁型肝炎、戊型肝炎、EB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等不仅耗时且费用很高,因此,把这些疾病都排除有些不切实际。
四、密切观察损伤进展
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其严重程度轻重不一。有时仅为一过性的肝酶异常,且可在继续服用可疑药物时耐受或适应,这种现象称之为“适应性”。然而,有时无论是否停用可疑药物,肝损伤都可能进展为肝功能障碍、急性肝功能衰竭,导致患者死亡或需接受肝移植。
药物性肝损伤一旦确认,接下来需关心的问题是这种损伤是属于自限性,还是可能发展成为严重的肝损伤导致肝功能障碍或肝功能衰竭。人群对同一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不是一致的,根据反应的不同可将人群分为:“耐受者”、“适应者”和“易感者”。近年来组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些与DILI相关的HLA 等位基因已被发现。这对早期识别相关药物可能的高危人群提供了依据,使我们看到了一线曙光。
评估药物性肝损伤进展风险,判断患者是否会出现严重肝损伤和肝功能障碍是临床上重要的任务,而且极具挑战性。根据目前的证据,转氨酶升高的频度可能并不是一个很好预测严重肝损伤发生的信号,如他克宁可引起多达50%的患者转氨酶升高,但通常不会引起严重DILl。而转氨酶升高的幅度可能是一个更具潜力的预测严重肝损伤信号,因为这通常提示更多的肝脏细胞受到破坏,但其特异性尚不够强。最特异的信号应该是整体肝功能降低的证据。另一重要信号,是Hyman Zimmerman提出的Hy's规则,即患者如出现ALT≥3×正常值上限(ULN)+总胆红素≥2×ULN,则通常提示预后不良,移植前急性肝衰竭的病死率达10%~50。Hy's规则已被美国FDA非正式的作为药物引起肝损伤的评价标准,以识别可能引起严重肝损伤的药物。
五、肝损伤的临床评估及停用可疑药物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评估应以预测其临床转归为导向,目的是及时采取合理措施防止不良预后的发生。一般而言,全面的临床评估应至少包括肝损伤类型的评估、肝损伤严重程度的评估、肝损伤进展风险的评估。
大多数药物性肝损伤都是急性发作,且肝细胞损伤型比胆汁淤积型更易引起人们注意,后者的发展速度较慢,威胁生命的可能性更小。通常用ALT和ALP的升高程度比值(R)来区分损伤类型,ALT和ALP的值用它们的峰值是正常范围的倍数来表示。如果R≥5或仅ALT>2×ULN,可判断为肝细胞损伤型;如果R≤2且ALT>2×ULN,可判断为胆汁淤积型损伤;如果R<5,且ALT>2×ULN,ALP超过正常上限,则为混合型肝损伤。不同种类的药物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肝损伤。但不能忽略的是,即使同一药物,不同患者的反应也可能不一样,例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通常引起胆汁淤积型肝损伤,但在某些患者中可以引起严重的肝细胞型损伤。
是否需停止可疑药物?何时停止可疑药物?这个问题很关键,也很困难。需仔细评估药物性肝损伤的严重程度、进展的风险与原发疾病治疗学的整体获益/风险后,才能做出决定。对药物性肝损伤而言,停用可疑药物是去除病因,但未必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血清酶活性可能持续升高几天甚至几周,血清总胆红素仍会逐渐升高。通常,当出现Hy's现象或急性肝衰竭或肝功能失代偿表现时视为立即停药的信号。此外,当出现ALT或AST>8×ULN、ALT或AST>5×ULN持续2周、ALT或AST>3×ULN并有严重症状(疲劳、恶心、呕吐、右上腹痛、发热、皮疹、嗜酸细胞增多),也应停止可疑药物。
虽然,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诊断和临床评估依然困难重重,但随着近年来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以及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和生物信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成熟,找到真正反映早期肝损伤、预测损伤进展的生物标志,运用生物标志在特定人群中早期鉴别易感者、适应者或耐受者,都将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