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泄中医治疗及心得体会
中医泄泻讲座心得体会
![中医泄泻讲座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58019ad1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34.png)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关于中医泄泻的讲座,聆听了专家的深入讲解,不仅对泄泻这一常见病症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也对中医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有了更深的体会。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中提到,泄泻在中医理论中称为“泄泻”,是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
这让我了解到,中医看待疾病的角度与西医有很大的不同。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在泄泻的治疗中,中医会根据病因病机,将泄泻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寒湿泄泻、湿热泄泻、脾虚泄泻等,并针对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其次,讲座中详细介绍了泄泻的病因病机。
例如,脾虚是导致泄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脾主运化水湿,如果脾气不足,则无法正常运化水湿,导致水湿下注大肠,从而引发泄泻。
此外,寒湿、湿热等因素也会导致泄泻的发生。
这些病因病机的讲解让我对泄泻的发病机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治疗方法上,中医注重内外兼治。
讲座中提到的内外兼治,包括药物治疗和食疗。
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医会根据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方剂,如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等。
在食疗方面,专家建议在急性水泻期需暂时禁食,使肠道完全休息;发病初期宜给清淡流质饮食,如蛋白水、果汁、米汤等;排便次数减少,症状缓解后改为低脂流质饮食或低脂少渣、细软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这些治疗方法让我认识到,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注重整体调理,既关注药物治疗,也不忽视饮食调理。
此外,讲座中还强调了中医辨证护理的重要性。
针对不同类型的泄泻,中医会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例如,对于肝气乘脾引起的泄泻,中医会进行情志护理和饮食护理,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调整饮食结构,以利于病情恢复。
通过此次讲座,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
中医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能够从源头上预防疾病,注重整体调理,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注重养生,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这次关于中医泄泻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五更泄怎么治好
![五更泄怎么治好](https://img.taocdn.com/s3/m/dc277b66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5f.png)
五更泄怎么治好
一、概述
某同事是半年前患有五更泻的,记得那个时候还不知自己得病了,就是一个劲的头晕乏力,做什么事情都没精神,最让某同事烦恼的是每天天还没亮某同事就开始拉肚子,一直跑厕所又痛的不行,那个时候老公还跟某同事抱怨,这让某同事很难受。
还好知道自己得病后,某同事开始积极治疗,没有多久就好转了。
跟大家分享一下某同事的治疗经验吧。
二、步骤/方法:
1、医生告诉某同事这种病就是肾脏出现了问题,所以在饮食方面,某同事会特别注意多吃能补肾的,像是羊肉就是一个补肾佳品,某同事会常常给自己弄羊肉羹食用,某同事会把羊肉先煮熟,然后用刀子的背面把它砸成泥状再放入碗中,加入煮羊肉的汤,再往里面放入少许的姜汁、蒜泥、料酒、味精、盐、淀粉,把它们拌匀后放到蒸笼上蒸45分钟,就可以了。
2、除了在饮食上的注意之外,某同事还去看了中医,医生给某
同事采用了针灸疗法,两天去一次,根据病状,医生用针在某同事的关元、次髎、复溜、命门四个穴位上,停留30分钟,每次针灸完都
会让某同事觉得精气神十足。
3、像某同事是瑜伽爱好者,每个星期都会去练习,而且对于肾
虚问题,做瑜伽也是有一定的功效的,介绍大家一个动作,就是把两
腿自然的在前面交叉盘起,然后头微微的向前倾,闭上眼睛,将两个上肢自然的往下垂,然后全身放松,自然的轻轻的呼吸,每次练习30钟。
在家有时间的话可以自己联系。
五更泻,跟脾肾阳虚无关,肝郁而已!
![五更泻,跟脾肾阳虚无关,肝郁而已!](https://img.taocdn.com/s3/m/77aa3ce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02.png)
五更泻,跟脾肾阳虚无关,肝郁而已!五更泻20年的患者,从广州开车1200公里来找我,我用3味中药拿下后,我明白:当愚昧成为主流、清醒就是在犯罪!今天我想说的是,我并非是大家眼里的神医,我不仅有我不会治的病,而且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
就比如3年前,我遇到了一个失眠的患者,我看完她的情况,给她开了个活血化瘀的方子,结果患者的病情并没有得到改善。
还有今年6月份的时候,有一个一到下午两三点就肚子鼓胀的患者找我,我给她开了一个大气下陷的方子,结果也没有效果。
还有很多,只是我把这些失败的案例,都记在了一个笔记本上面,方子我的桌子上,目的是为了时刻提醒我,要加强学习,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患者。
我的从医路上,既没有家学渊源,也没有名师教导,我的天赋资质也是一般,而我之所以能有现在的高度,原因就2个:一个是,我始终无法忘记,我是为什么而从医。
一个是,更加的勤奋,哪怕是如今的我,每天都会花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研读国医大师的医案,汲取她们的经验。
之前,有一个患者从广州开车1200公里来找我,自述,“我五更泻已经有20年了,每到黎明时分,大概就是四五点钟的样子吧,一定会腹痛肠鸣,接下来就得如厕,如厕之后,肚子还是有些不舒服,隐痛,但要稍好一些,小肚子有隐隐的下坠感,已经四处投医,花了小10万,但是没有一点改善”。
我看她的情况:面色蜡黄,骨瘦如柴,手脚不温,浑身乏力,舌苔淡白,脉象沉而弦,1米7个头儿,体重不足80斤。
然后,我给她开了一个方子:生麦芽、木香、白芍。
结果怎么样?患者连服3天,肚子不疼了,大便基本恢复正常,再巩固5天,大便正常,饮食增加,体力渐渐恢复,1年后,再次见到她的时候,她说从那次治疗之后,五更泻从未再犯。
这里面是什么道理?按照常理来说,五更泻这种病,就是脾肾阳虚,温阳就好了,但如果真给患者温阳的话,那就是浪费钱,为什么这么说?五更泻,顾名思义,就是脾肾阳虚,阳气在早晨升到半截腰的时候,升不起来了,遇到中焦寒气就转而向下,于是人就开始腹泻。
五更泻的临床病例讨论和中成药的应用
![五更泻的临床病例讨论和中成药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7fc775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0.png)
五更泻的临床病例讨论和中成药的应用1、四神丸加参苓白术散治疗五更泄泻。
一般的中医药考虑是脾肾阳虚、肾阳不足引起五更泻,及时的自我调理,可以改善症状的。
意见建议:首先需要注意饮食的调理,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忌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口服脾肾两助丸、参苓白术散、四神丸之类的调理。
2、五更泻,又名鸡鸣泻,晨泻。
“五更”即是拂晓之前,意即五更时分腹痛肠鸣即泻,其病机多责之于肾阳虚衰,故又有“肾泻”之称。
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言其病机:“脾胃虚弱,清晨五更作泻,或全不思饮食,或食而不化,大便不实,此肾泻也.”后世习以为常,一遇五更泻之病,往往囿于肾阳虚之说,多用温补肾阳之品,但五更泻病机复杂,并非仅由肾阳虚所致。
命门火衰,命门之火能温煦脾阳,腐熟水谷,有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肾阳衰微后,命门之火就不足以致脾失温煦,运化失常而发生腹泻,加上自然界在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甚,更致温煦不足,而腹部作痛,肠鸣泄泻;同时,病者还可伴有不思饮食,精神疲惫,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肾阳虚的症状。
应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方用四神丸加减,四神丸由六味中药组成: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可制丸服用,也可做汤剂用水煎服,在日常膳食中可多吃一些温补肾阳的食物,如牛羊肉,狗肉等进行调理,对五更泻的防治大有裨益。
另外脾虚湿盛,清阳下陷;肝逆犯脾,木乘土位;肺失宣降,腑传失司;心病及脾母病及子皆可引起,故应去医院进行辨证论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腹泻症状较重时,应先去医院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不能一味以中药治疗。
3、病情分析:五更泻,中医认为由脾肾阳虚引起,必于五更泄泻,其余时间不会生。
意见建议:中医治五更泻,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一著名方药: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此为“四神丸”功能温肾固肠,可作煎剂,可适当加上:白术,茯苓,健运脾胃。
4、五更泻如何食疗吃什么药好5、五更泄又名鸡鸣泄,肾泄。
病因是由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所致。
四川名医史伟治疗五更泄泻临床经验
![四川名医史伟治疗五更泄泻临床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28246122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d6.png)
四川名医史伟治疗五更泄泻临床经验
脾肾阴虚五更泄泻
王某某,男,28岁,1980年10月10日初诊。
自述五更泄泻,反复发作已二年有余。
每日黎明前,脐腹作痛,肠中雷鸣,有急迫便意,兼有怯寒,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脉弱缓,舌淡微红。
屡服理中汤、四神丸之辈,效力不彰。
余思,五更泄泻之治,只有健脾温肾一法,不效者,想系温肾之力不足,火不暖土之故。
仍拟理中汤、四神丸加味。
两剂后,泄泻不特不止,反增鼻衄。
细察其舌质红而无津,脉沉细数,右尺尢甚,咽干唇燥,眼眶微陷。
辨证为“脾肾阴虚、五更泄泻”。
处方:党参30g、麦冬15g、五味10g、石斛10g、莲米12g、芡实12g,山药15g、熟地10g、丹皮10g、泽泻8g、茯苓10g、枣皮10g、肉桂2g、附片2g。
服上方二剂,鼻衄止,泄泻大减,舌微现津润。
仍续上方,桂、附各增3g,以护阳气。
连服十二剂,泄泻止,胃纳、精神逐渐恢复,至今未复发。
[按] 五更泄泻,多责之于脾肾阳虚。
本例反复发作二年之久,本?内经?“阴阳互根”、“阳损及阴”之理,阳虚日久导致阴亦亏损,且迭进辛燥之品,焉有不助火伤阴之理?阴损则孤阳难复,越助阳,则愈伤阴。
张景岳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以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以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
”今以生脉散滋水之上源,上源不涸,则下源不竭;六味地黄丸壮水之主,加肉桂、附片少许是阳中求阴。
待阴复阳回,病即痊愈。
(本文刊于《四川中医》,1985(6)。
五更泻辨证施治体会
![五更泻辨证施治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4ebe53ba65ce0508763213d1.png)
l 辨 证 论 治
痞闷, 不思饮食 , 肢倦 乏力 , 黎明之际腹痛肠鸣 , 泻后痛减 ,
泻 下粪 便伴 有不消化食 物 , 甚 至完谷 不化或 大便 秽臭 , 舌
淡苔厚 腻 , 脉沉细带滑 。病机为脾虚失运 , 食 积 内停 , 虚实 夹杂。治则 : 健脾化 积 , 消食止 泻。处方 : 党参 1 5 g , 炒 白
白术1 5 g , 茯苓 1 5 g , 山药 1 5 g , 白扁 豆 1 0 g , 砂仁 1 0 g , 薏
证。治则 : 健脾化积 , 消食 止泻 。处方 : 党参 1 5 g , 炒 白术 1 5 g , 茯苓 1 5 g , 甘草 6 g , 砂仁 1 0 g , 焦 山楂 1 0 g , 神 曲1 0 g ,
苡仁 3 0 g , 炙甘草 6 g 。 1 . 3 脾虚气 陷型 多见 于久 泻 不止 之人 , 证见 : 黎 明泄 泻, 久泻 不止 , 甚至脱肛 , 肢倦乏力 , 泻后更甚 , 重者泻 后大
汗淋 漓 , 不能马上独 自站 立行 走 , 气短懒 言 , 头晕 眼花 , 舌
炒麦芽 1 0 g , 陈皮 6 g 。5 剂, 每日1 剂, 水煎2 次口 服 。服
1 0 g , 炒麦芽 1 0 g , 陈皮 6 g 。
2 病 案举例
刘某 , 男, 4 2岁 , 个体 户 。2 0 0 3— 0 6—0 8初 诊 。 自诉
平时忙于生意 , 精神 整 日处 于 紧张状 态 , 6个 月前 出现 胸
胁胀满 , 嗳气食少 , 每 目黎 明时分 肠鸣腹 痛 , 必须 临厕 , 泻
8 4 8
阿北 中医 2 0 1 3年 6月第 3 5卷第 6期
徐文兵讲解中医治疗五更泻,中老年人腹泻要温暖肾阳
![徐文兵讲解中医治疗五更泻,中老年人腹泻要温暖肾阳](https://img.taocdn.com/s3/m/ab2b3504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06.png)
徐⽂兵讲解中医治疗五更泻,中⽼年⼈腹泻要温暖肾阳⼤家好,这⾥是黄帝内经⽹,今天和⼤家分享有关于五更泻的话题,很多中⽼年⼈会患有四肢的冰凉,夜尿繁多,凌晨起来拉肚⼦等⽑病,说明体内的肾阳已经虚衰,导致命门⽕衰,命门之⽕不能温煦脾⼟,不能帮助脾胃腐熟⽔⾕、消化吸收,致运化失常,那么中医是如何正确认识和治疗中⽼年⼈五更泻的⽑病?找到了徐⽂兵⽼师讲解的五更泻的视频和资料,⼀起分享给⼤家!五更泻指,凌晨3点到5点,会从睡梦中醒来,拉肚⼦第⼀:五更泻指的是:凌晨3点到5点,会从睡梦中醒来,拉肚⼦,还有些⼈腹部疼痛难忍!五更泻的特点就是具有明确的时间性,在早晨的五更(jīng),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凌晨3点到5点的时候,病⼈就会从睡梦中醒来,冲向厕所,拉肚⼦,有的⼈还伴有腹部的⼀种阴寒凝滞的冷痛,腹泻以后这种情况得以缓解。
平时这些⼈摸上去整个肚⼦尤其⼩腹冰凉,有的⼈还出现形体的、四肢的冰凉,平时夜尿也⽐较多,⼩便⽐较频,看看⾆头,还会出现⽔滑苔或者是胖⼤⾆。
这种病的另外⼀个特点就是具有持续性,病⼈基本上固定都是这个时间出现腹泻。
这种病⼀般发⽣在中⽼年⼈的⾝上,我们都知道正常⼈也会在早上起来排便,⼀般排便都是没有痛苦的,排出成形的便,⽽得了五更泻的⼈就不是这样。
第⼆:导致五更泻的根本原因:肾阳不⾜,导致了命门⽕衰,命门之⽕不能温煦脾⼟,不能帮助脾胃腐熟⽔⾕!中医把五更泻⼜叫做“鸡鸣泄”,五更天,也就是3点到5点,是鸡叫的时间。
还有⼈把它叫做“肾泄”,因为很多中医认为,这种泄是因为肾阳不⾜,导致了命门⽕衰,命门之⽕不能温煦脾⼟,不能帮助脾胃腐熟⽔⾕、消化吸收,致运化失常。
五更时分正当阴⽓最盛⽽阳⽓未复⽽际,虚者愈虚,因⽽形成五更泻.【350集徐⽂兵视频全集037】徐⽂兵讲解五更泻,拉肚⼦更多请见【350集徐⽂兵视频完整版】第三:中医治疗五更泻的思路:⽤艾灸疗法,温暖肾阳!所以预防和治疗五更泻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温暖肾阳。
中医治疗泄泻心得体会.doc
![中医治疗泄泻心得体会.doc](https://img.taocdn.com/s3/m/c01c060358fafab069dc026a.png)
中医治疗泄泻心得体会篇一:慢性泄泻中医辨证治疗论文慢性泄泻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中国分类号】r256.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264-01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慢性泄泻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致。
泄者,泄漏之意,大便稀溏,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者,倾泻之意,大便如水倾注而直下,病势较急。
故前贤以大便溏薄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
但临床所见,难于截然分开,故合而论之。
本病证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历代医籍对本病论述甚详,名称也颇多,《内径》始称为“泄”,如“濡泄”、“洞泄”、”飧泄”、“注泄’’、”溏糜“、”鹜溏“等。
《难经》有五泄之分,汉唐方书多称”下利”,宋代以后统称“泄泻”。
也有根据病因或病机而称为“暑泄”、“大肠泄”者,名称虽多,但都不离”泄泻“二字。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内径》有较详细的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湿胜则濡泄。
“《素问.举痛论》指出:”寒邪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素问.风论》》曰:食寒则泄。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
”灵枢.师传》曰:”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
以上说明了风、寒、篇二:泄泻的辨证论治泄泻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寒热虚实粪质清稀如水,或稀薄清冷,完谷不化,腹中冷痛,肠鸣,畏寒喜温,常因饮食生冷而诱发者,多属寒证;粪便黄褐,臭味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常因进食辛辣燥热食物而诱发者,多属热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稍进油腻或饮食稍多即泻者,多属虚证;起病急,病程短,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泻下物臭秽者,多属实证。
五更泻的中医辩证治疗
![五更泻的中医辩证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c3f86e00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73.png)
五更泻的中医辩证治疗
有的人经常在天还没有亮的时候就会被腹痛叫醒,然后急急忙忙的去上厕所,拉出来的大便不成形,这种情况在中医看来属于“五更泻”的范畴。
这类患者平时只要稍微受凉、或者吃点凉的东西就会肚子不舒服,出现腹泻,经常的大便不成形,甚至夹杂着没有消化的食物,有的还伴有肠鸣腹胀腹痛,浑身乏力等问题。
其实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常见的就是脾肾阳虚。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脾胃,可以将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精微物质来濡养全身。
如果肾阳不足,不能够温煦脾阳,久而久之的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那么脾的运化能力差了,那么就会导致水湿停留在体内,水谷不化,留驻大肠,那么就会出现腹部的胀满、肠鸣、腹痛、腹泻等症状。
明代医家王肯堂在他的《证治准绳》中记载了一个方子叫“四神丸”就是专门治疗这种疾病的。
里面的补骨脂,可以补命门之火,温暖脾土,恢复脾的运化功能,补肾阳而又温中散寒。
肉豆蔻,温肾暖脾、温中行气。
五味子,固肾益气、酸敛收涩。
大枣和生姜,补益脾胃。
这些药物加在一起共同起到健脾温肾、涩肠止泻的作用,帮助改善五更泻泄的问题。
我们平常临床上经常所见到的大便稀溏粘便盆、不能吃冷的东西、吃冷的东西就会出现肚子不舒服、出现腹部饱胀、拉肚子的现象,同时还伴有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这种现象也可以参照五更泻的辨证分型,进行相应的治疗。
临床上我们所见到的慢性结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肠息肉等属于脾肾虚寒的久泻、或者大便不成形的患者,都可以参照这种情况进行调理治疗。
五更泻证治体会
![五更泻证治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d58c2833453610661ed9f4c9.png)
五更泻证治体会【摘要】五更泻是肾脾两脏的“同病”,它由肾阳虚衰导致脾失温煦而致运化失常。
西医中的肠结核常可出现“五更泻”症状,治疗十分棘手;中医治疗也非易事,四神丸的疗效并非理想。
而我以温肾健脾固肠止泻为主治,选用了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小用中医药就治好了西医陪感棘手的“五更泻”,这充分地说明了中医的独到与伟大,尤其说明“辩证施治”在中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五更泻;证治体会;中医1 引言五更泻是肾脾两脏的“同病”,它由肾阳虚衰,阳气不足,同时导致脾失温煦,运化失常。
“五更”是指黎明前,此时不论是天时还是人体都乃一天的阳气至衰时,天时人体衰衰相投,弱弱共振,阴盛达到了极点。
而此时又是阳气将萌之时,但是肾阳极虚者,肾虚不能行水,脾虚不能制水,于是,阴气极而下行,故发为泄泻,也即“五更泻”。
其临床可见:每日黎明前肠鸣,腹泻,泻出稀溏大便2、3次,完谷不化,腹痛隐隐,若遇肥甘厚味之品而肠鸣腹泻加重、次数增多,同时,还常伴形寒肢冷,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四肢困倦,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
此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西医认为五更泻是一个消化系统的慢性疾病,治疗十分棘手,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无效而终。
而中医治疗也非一件易事,此为“肾脾同病”,中医曰:穷必归肾,疾病若是“至虚到肾”,治疗起来已十分困难了。
但是,十分困难并非无能为治,若诊疗得当,也可获得出乎意料的疗效。
笔者在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五更泻的诊治十分关注,投入了不少精力,获得了不少经验,现在,我将其理法方药与典型病案总结于后,以供同行互参。
2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关于五更泻的治疗,古人立有专方“四神丸”,(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
此方名“四神”,是指方中四药功效神速,“四神者,四种之药,治肾泻有神功也!”(王晋三语)但是,我在临床上,却深感四神丸的疗效并非如此理想,它对一些病例有效,对另一些病例却无效,难以进行系统性规律性与普适性的把握。
这很自然,中医若是离开了辩证施治,独守一法一方,效果可想而知;反之,我鉴四神丸之法,筛选了另一个方剂,却是屡屡有效,具体说来,我以温肾健脾固肠止泻为主治,选用了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15克、白术30克(黄土淘米水炒),茯苓12克、陈皮12克、砂仁12克、肉桂12克、炒半夏10克、木香10克、白蔻10克、藿香10克、肉豆蔻10克(煨)、甘草6克。
《中医内科学》五更泄(脾肾阳虚)
![《中医内科学》五更泄(脾肾阳虚)](https://img.taocdn.com/s3/m/c0311d34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e1.png)
《中医内科学》五更泄(脾肾阳虚)脾肾阳虚,中医证候名。
多由于体质虚弱而感受寒邪较重,或久病耗损脾肾之阳气,或久泻不止,损伤脾肾之阳,或其他脏腑的亏虚,累及脾肾两脏等引起。
脾虚阳气不足,多引起大肠功能失调,表现为或腹泻,或便秘。
吸收不良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常出现或伴有此症。
脾肾阳虚常见于虚劳、泄泻、痢疾、水肿、鼓胀、肾风,以及西医的慢性肠胃炎、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
英文名称yang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kidney就诊科室中医科常见病因多由脾、肾久病耗气伤阳,或久泄久痢等所致常见症状形寒肢冷,面晄白,腰膝酸软,腹冷痛、久泻病因脾肾阳虚证的形成原因主要有:1.脾肾久病,耗气伤阳。
2.久泻久痢,损伤肾阳,脾肾两伤。
3.水邪久踞,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
4.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
以上原因均可导致脾肾阳气俱伤,形成脾肾阳虚证。
脾肾阳虚证的病因病机多由脾、肾久病耗气伤阳,或久泄久痢,或水邪久踞,导致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或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终则脾肾阳气俱伤而成。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须借助肾阳的温煦,肾脏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与化生。
脾与肾,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生、相互影响的。
《医宗必读·虚劳》:“……脾肾者,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两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
夫脾具土德,脾安则肾愈安也。
肾兼水火,肾安则水不挟肝上泛而凌土湿,火能益土运行而化精微,故肾安则脾愈安也。
”临床表现脾肾阳虚证以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为特征。
主要临床表现有:1.形寒肢冷,面色晄白,腰膝酸软,腹中冷痛。
2.久泻久痢,五更泄泻,下利清谷。
3.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甚则腹胀如鼓;或见小便频数,余沥不尽,或夜尿频多。
4.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
5.脉沉细无力。
辨证施治治疗原则:温补脾肾。
代表方剂:真武汤、附子理中汤。
常用中药:附子、白芍、白术、干姜、茯苓、桂枝、党参、炙甘草等。
五更泻的中医治疗
![五更泻的中医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dad442e1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0a.png)
五更泻的中医治疗五更泻的中医治疗五更泻,病证名。
见《张氏医通·大小府门》。
即五更泄,又名鸡鸣泄,肾泄。
病因是由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所致。
中医认为,此病主要由于脾肾阳虚所致。
患者除应注重腹部保暖、忌食生冷食物外,适当食疗亦可收到满意效果。
此症多见于中老年人,这类腹泻往往积年累月,给病人带来很大烦恼。
证候表现:黎明泄泻,肠鸣脐痛,泻后痛减,大便稀薄,混杂不消食物,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腰膝酸冷,疲乏无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
舌质淡,舌体胖、多有齿印,脉沉细无力。
根据慢性肠炎的病因及其表现,可将本病分为4型进行治疗。
食滞肠胃型腹痛,肠鸣,便有恶臭,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腹满,不思饮食,舌苔垢浊厚腻,滑脉。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除湿。
方用消滞汤:香附12克,木香12克,佛手12克,砂仁10克,苏梗12克,槟榔12克,黄芩12克,焦山楂15克,焦神曲12克,炒莱菔子20克,陈皮12克,制半夏12克,茯苓15克,连翘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保和丸、消痞丸口服。
肝气乘脾型平素肠胀痛、食少,情绪变化或精神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
舌淡红,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方用舒肝汤:柴胡12克,芍药15克,郁金12克,香附12克,黄芩12克,白术15克,陈皮12克,防风12克,枳壳12克,莱菔子20克,青皮10克,降香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舒肝丸、沉香丸口服。
脾胃虚弱型大便稀溏,完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频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无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止泻。
方用健脾汤:党参2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甘草6克,炒扁豆20克,炒苡仁30克,山药30克,莲子15克,砂仁12克,桔梗10克,芡实20克,黄芪20克,肉豆蔻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参茯丸、健脾丸口服。
肾阳虚衰型腹泻多在黎明之前,俗称“五更泻”,泻后则安。
全身可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老中医如何有效的治疗五更泻
![老中医如何有效的治疗五更泻](https://img.taocdn.com/s3/m/ace1bace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92.png)
老中医如何有效的治疗五更泻“五更泻”又叫“鸡鸣泄泻”、“晨泻”。
一般多见于中老年男性。
多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所致。
那在中医上有什么很好的治疗方法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关于老中医如何治疗“五更泻”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处!老中医介绍的5个治疗五更泻的小偏方1、猪腰补骨脂汤用补骨脂10克,猪腰子一对(洗净切成小块)入锅加水煎1小时,调味后分2~3次食用,隔日一次,连用数次。
2、补骨脂酒取补骨脂60克,浸泡在500毫升白酒中,约一周后,每晚饮一小盅。
3、芡实百合粳米粥取芡实、百合、粳米各50克,加水适量煮粥,食用时加少许食盐调味。
4、荔枝山药莲子粥干荔枝肉50克,山药、莲子各10克,三者混合捣碎加水煎至烂熟后,加大米50克煮成稀粥,于晚间配餐食用。
5、醋浸生姜茶取适量生姜,洗净切成薄片,用米醋浸腌24小时,每次取3片,加适量红糖,以沸水冲泡代茶饮。
6、炒核桃仁取3~5个核桃的果仁炒熟食用,也可生食,每日2~3次,服用数日后,晨间腹鸣、腹痛及泄泻会逐渐好转。
此方对体质虚弱及营养不良者尤为适宜。
“五更泻”的治疗方式“五更泻”治疗应以温肾健脾、固涩止泻为主。
方用四神丸加减,四神丸由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组成,可制丸服用,也可做汤剂用水煎服。
方中补骨脂是主药,善补命门之火,以温养脾阳,辅以肉豆蔻暖脾涩肠,佐以吴茱萸、生姜以温中散寒,五味子酸敛固涩,另加大枣健脾养胃,诸药合用,成为温肾暖脾、固肠止涩之剂,用于“五更泻”每获良效。
“五更泻”应该注意事项注意保暖由于老年人自身调节功能下降,在季节变换时期往往一下子不能适应,会出现多种病症。
因此,老人要当心着凉,特别是注意腹部及下肢的保暖。
饮食有规律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不暴饮暴食,这样有利于肠道消化吸收平衡,避免因无规律饮食而致肠道功能紊乱。
除不吃生冷不洁食物外,还应禁食酒、咖啡、果汁、汽水、辣椒、洋葱、生冷瓜果、油腻性及纤维素含量高的食品,避免诱发或加重腹泻。
五更泻之我见
![五更泻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e025c5b969dc5022aaea00ed.png)
内蒙古中医药
遂漏 不止 , 其人 恶风 , …桂枝 加 附子 汤主之 。” … 从原文 可 知仲景 此方 是 为太 阳病 发 汗太 过致 阳虚 不 固表邪 不解 者而设 。 然后 世 医 家 指 出 ,桂 枝 汤外 证 得 之 , 肌 和 营卫 , “ 解 内证 得 之 , 气 调 阴 阳 化
1 何以成 泻?
的特 性 , 下注 至膀胱 , 成 了部分 水液 的代谢 。 完 而水 与 谷 又有 所 不 同 , 为 阴邪 , 水 完成 运化 这 一过 程更 易 消 耗 阳气 。 阳衰 , 运化 失 司 , 中 则 蒸化 无 力 , 清不及 , 能上归 势必 升 不
11 于脾之 运化 : 正 常生 理 而言 , 谷 人 于 胃 , 过脾 的运化 .缘 就 水 通
功能 , 而后化 生精 微物 质与糟 粕 , 精微 内归五脏 而 化气 血 , 粕 下 糟 传二肠则成大便 、 输注膀胱而成小便 。 然而实现“ 运化” 一职, 取决 于 中焦脾 土阳气 旺衰 与否 。 中阳旺, 健运无碍, 则水谷各有去路 , 正如《 素问・ 经脉别论》 中提 及 :……饮 人于 胃, 精 气 , 输 于脾 。脾 气散 精 , “ 游溢 上 上归 于
肺 , 调水 道 , 输膀 胱 。 即指人 胃之 饮 , 通 下 ” 通过 脾运 化 的功 能及 升 清 的特 性 , 上归 至肺 , 而后 再通 过 肺 通条 水 道 的功 能及 宣 发肃 降
+ 门科技 大学 20 级 硕士研 究生 澳 09 十 南 京 中医药大学 (109 202 ) 21 1 1 02年 月 4日收稿
2 何 以发 于五 更?
中医学讲求“ 天人相应”一年 四季都有相关脏腑去对应 , , 如
五更泄的中医治疗及心得体会
![五更泄的中医治疗及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1cb9643a0722192e4536f6c9.png)
五更泄的中医治疗及心得体会【摘要】五更泄,作为一个病名最早见于明代医学家龚廷贤的《寿世宝元》,每于黎明前腹痛作泄,大便稀溏,完谷不化。
多由肾虚命门火衰,火不暖土,阴寒湿浊内积所致。
其病形成,除责之于肾阳虚,尚与肺金之宣肃、脾之转输、肝之疏泄有密切关系。
现从五脏入手,详细地论述病机,并结合7种病因提出了治疗的方法。
【关键词】五更泄;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五更泄”又名“鸡鸣泄”、“晨泄”、“肾泄”等,有的以发病时间为特点命名,有的以病理变化命名,临床较多见。
本人曾统计了武威市中医院2010年1月—12月的150例的慢性结肠炎患者,其中症属五更泄的有49例,占慢性结肠炎患者的17%。
对于五更泄的治疗在临床中是不能够小觑的,应引起医界同道们的高度重视。
经曰:肾司开阖,肾开窍于二阴。
肾不但治小便,而且也操权着大便之开阖。
五更泄的形成, 先贤多认为与肾虚有关。
清初医家张璐在其所著的《张氏医通》中说:“五更泄, 是肾虚失去闭藏之职也”。
有的医家认为五更泄就是肾泄。
关于肾虚发生五更泄的机理大多认为,病由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关门不固,寅卯之时(凌晨3~7时)阳气未复,阴气极盛,即令人洞泄不止。
所以历代医家治疗五更泄多以温补肾阳为主。
其实, 五更泄的形成, 除责之于肾阳虚,尚与肺金之宣肃、脾之转输、肝之疏泄有密切关系[1]。
所以泄泻之病位虽在肠,与五脏失调也不无联系,其病机复杂,临床治疗当明辨证因。
现将本人对于本病的治疗心得结合现探讨。
1五更泄的诊断1.1怕凉怕冷,秋冬季较重,夏季稍轻,换季是一复法,喝啤酒吃冷食即可腹泻;吃了不干净的事物即可腹泻;吃的过饱也即可腹泻;冷风一吹也腹泻。
1.2每天凌晨2—7点腹泻2—3次,患者十分困惑,尤其是冬季,有时刚刚躺好被窝热了,就又去厕所,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上厕所。
1.3便急:部分患者一有便意就即可结便,慢了就拉到裤内,十分尴尬,坐车旅游出门十分小心,整天提心吊胆。
生活非常紧张。
四神丸治疗五更泄泻28例临床体会
![四神丸治疗五更泄泻28例临床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ff14483e14791711cc79172a.png)
四神丸治疗五更泄泻28例临床体会作者:张性成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09期五更泄泻是指患者泄泻发生于清晨4~5时之间。
它是一种慢性疾病,大多久治不愈,时作时止,系疑难病范畴,多发生在一些慢性胃肠道疾病之中。
笔者自2000年以来,通过对28例五更泄泻病人进行治疗观察,体会到五更泄泻病人只要辨证准确,用药恰当,’便可获得较好疗效。
现将明代医家王肯堂四神丸治疗五更泄泻的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8例病人中,男22例,女6例,年龄26~63岁,病程多在10个月以上。
病人均有黎明前泄泻,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腹痛喜按,面色舶等临床表现。
基本方药及用法补骨脂12g,肉豆蔻10g,五味子6g,吴茱萸6g。
酌加附子6g,炮姜6g 以增强其温肾暖脾之力。
腹痛甚者加白芍12g,砂仁6g;泄泻呈清水者加车前子9g,炒升麻10g;年老体衰,久泄不止,中气下陷者加黄芪30g,党参15g,土炒白术10g,大枣5枚,以益气健脾。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第1次于下午16时服用,第2次于22~23时服用。
治疗期间避免生冷,禁食荤腥油腻之品。
典型案例患者,男,55岁,患慢性泄泻5年余,每日6~8次,确诊为“慢性结肠炎”。
经服中西药泄泻有好转,但停药后泄泻仍作,为此患者禁烟、忌酒、避辣多年。
邀余诊治,见患者形体消瘦,精神疲惫,面色(白光)白,声低音沉,问其病情,每天晨5时左右发生腹泻,泄前下腹冷痛,有下坠感,便中含有未消化食物,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胀食少,头晕身重,舌体胖大,舌淡苔白,脉沉细而迟。
细察病情,脉证合参,符合四神丸之症。
补骨脂12g,肉豆蔻10g,五味子6g,吴茱萸6g,党参10g,炒白术10g,附子6g,炮姜5g。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于16时、22时各服1次,并嘱患者禁生冷油腻之品。
服药5剂后,复诊,患者诉泄泻次数明显减少,食欲增加,睡眠转佳,脉仍沉迟。
效不更方,继续上方加大枣5枚,陈皮10g,药再进10余剂,经电话随访2年,大便基本保持在每日1~2次,工作、生活精力充沛。
张志锋副主任医师治疗五更泄的经验
![张志锋副主任医师治疗五更泄的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9fd53c16a8114431b90dd8e3.png)
张志锋副主任医师治疗五更泄的经验【关键词】五更泄;五更安汤;名医经验;张志锋张志锋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内科,在治疗外感温病、哮喘、中风、脾胃病、月经病以及男性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我跟师学习4年多来,得言传身教,受益匪浅,现将张志锋副主任医师治疗五更泄的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五更泄,即每天黎明之前(五更,即现在凌晨4、5点)规律性地出现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常伴有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纳差,舌淡苔白,脉沉细等症,故又名“晨泄”。
张志锋副主任医师根据五更泄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认为五更泄的病因病机有三:一是肾阳虚衰,命火不足,不能温煦脾胃而腐熟水谷,运化失常;二是脾虚失运,清气下陷,湿浊内生,湿盛则泄;三是肝脾不调,土虚木乘,再加上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出现脐腹作痛、肠鸣泄泻。
2治则治法张志锋副主任医师认为五更泄的病因病机虽然以属脾肾阳虚为主,但与肝脾不调、清气下陷又密切相关,故温补肾阳,调和肝脾当为主要治法,同时佐用升阳、固涩止泄之法。
在辨证时,重点要辩明肾阳虚衰与肝脾不调孰轻孰重,在选择用药时,配伍要精当,在各药的使用上,用量比例亦很重要,临证时要根据具体病情,仔细考究,或以温补肾阳为主,或以调和肝脾为重,方能切中病机。
另外治疗本病时,服药的时间当选择在卯初、巳中和酉中时辰,服药期间须忌食辛辣刺激、生冷及油腻食物,可起到加强疗效之用,亦属治疗的重要一环,不可不顾。
3专病专方张老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创制了验方“五更安汤”,成为治疗五更泄的专病专方,疗效显著。
方药组成:补骨脂15g、煨肉豆蔻10g,吴茱萸3g、五味子6g、柴胡10g、炒白芍12g、炒白术10g、茯苓15g、陈皮6g、煨葛根10g、炙甘草6g。
久泄便次超过2次者加赤石脂15g、石榴皮15g;腹胀明显者加煨木香10g;畏寒肢冷者加制附子6g、干姜6g;气虚甚者加党参15g、炙黄芪20g;纳差、挟食积者加焦山楂20g、麦芽15g、建曲10g。
五更泻36例治疗体会
![五更泻36例治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cabd044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5e.png)
五更泻36例治疗体会谢冬仁【摘要】@@ 五更泻多见于老年患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自20062011年笔者运用四神丸加味治疗五更泻3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rn1临床资料rn1.1一般资料36例均来自我院门诊,其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60-76岁,病程短者6个月,最长者2年.临床表现:五更时分,黎明前后,肠鸣脐痛,泻便清稀,食谷不化.平素腰膝酸痛,疲乏无力,形寒肢冷,四肢不温,小便清稀,舌质淡,舌体胖,多有齿印,脉沉细无力.每次粪便镜检无病原体发现,内窥镜检或钡剂灌肠检查无溃疡性结肠炎,排除肠激惹综合征.【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年(卷),期】2011(011)005【总页数】2页(P79-80)【关键词】五更泻;四神丸;治疗体会【作者】谢冬仁【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八江卫生院,永丰,331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4五更泻多见于老年患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自2006~2011年笔者运用四神丸加味治疗五更泻36例,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6例均来自我院门诊,其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60~76岁,病程短者6个月,最长者2年。
临床表现:五更时分,黎明前后,肠鸣脐痛,泻便清稀,食谷不化。
平素腰膝酸痛,疲乏无力,形寒肢冷,四肢不温,小便清稀,舌质淡,舌体胖,多有齿印,脉沉细无力。
每次粪便镜检无病原体发现,内窥镜检或钡剂灌肠检查无溃疡性结肠炎,排除肠激惹综合征。
1.2 治疗方法治则: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方选四神丸加味:补骨脂30 g、肉豆蔻15 g、吴茱萸15 g、五味子10 g。
水煎内服,1剂/d,早晚2次服,1周为1个疗程。
形寒肢冷肾阳虚明显者加附子10 g、干姜10 g,以增温肾暖胃之力;若久泻不止,体质虚弱、中气下陷者,加黄芪30 g、党参12 g、白术15 g、升麻12 g等益气健脾、升提之药;小腹痛者加小茴香10 g、木香10 g,以暖肾行气止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更泄的中医治疗及心得体会【摘要】五更泄,作为一个病名最早见于明代医学家龚廷贤的《寿世宝元》,每于黎明前腹痛作泄,大便稀溏,完谷不化。
多由肾虚命门火衰,火不暖土,阴寒湿浊内积所致。
其病形成,除责之于肾阳虚,尚与肺金之宣肃、脾之转输、肝之疏泄有密切关系。
现从五脏入手,详细地论述病机,并结合7种病因提出了治疗的方法。
【关键词】五更泄;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五更泄”又名“鸡鸣泄”、“晨泄”、“肾泄”等,有的以发病时间为特点命名,有的以病理变化命名,临床较多见。
本人曾统计了武威市中医院2010年1月—12月的150例的慢性结肠炎患者,其中症属五更泄的有49例,占慢性结肠炎患者的17%。
对于五更泄的治疗在临床中是不能够小觑的,应引起医界同道们的高度重视。
经曰:肾司开阖,肾开窍于二阴。
肾不但治小便,而且也操权着大便之开阖。
五更泄的形成, 先贤多认为与肾虚有关。
清初医家张璐在其所著的《张氏医通》中说:“五更泄, 是肾虚失去闭藏之职也”。
有的医家认为五更泄就是肾泄。
关于肾虚发生五更泄的机理大多认为,病由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关门不固,寅卯之时(凌晨3~7时)阳气未复,阴气极盛,即令人洞泄不止。
所以历代医家治疗五更泄多以温补肾阳为主。
其实, 五更泄的形成, 除责之于肾阳虚,尚与肺金之宣肃、脾之转输、肝之疏泄有密切关系[1]。
所以泄泻之病位虽在肠,与五脏失调也不无联系,其病机复杂,临床治疗当明辨证因。
现将本人对于本病的治疗心得结合现探讨。
1五更泄的诊断1.1怕凉怕冷,秋冬季较重,夏季稍轻,换季是一复法,喝啤酒吃冷食即可腹泻;吃了不干净的事物即可腹泻;吃的过饱也即可腹泻;冷风一吹也腹泻。
1.2每天凌晨2—7点腹泻2—3次,患者十分困惑,尤其是冬季,有时刚刚躺好被窝热了,就又去厕所,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上厕所。
1.3便急:部分患者一有便意就即可结便,慢了就拉到裤内,十分尴尬,坐车旅游出门十分小心,整天提心吊胆。
生活非常紧张。
(五更泄的症状)1.4大便次数多:轻者每日3—5次,重者每日5—10次以上。
1.5腹痛:便前腹部不适或腹痛,便后减轻。
(五更泻结肠炎的症状)1.6夏天不能吹空调电扇,遇冷风即可腹痛腹泻。
2五更泄的症候分型及病机分析2.1命门火衰肾居下焦,职司开合,且为胃关。
临床中患者多因泄泻日久,而累及肾阳,命门火衰,釜底无薪,火不暖土,脾胃亦失于温煦,黎明之前阴寒较盛,阳气亏虚难以生发,则下行作泄[3]。
其临床表现为:黎明之时肠鸣腹泻,小腹冷痛,便稀清冷,腰膝冷痛,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迟细等。
此证较为多见。
患者若无病邪积滞,治用四神丸加减温肾助阳,暖脾止泻。
本方四味温药相伍为用,治疗脾肾虚寒之五更泄泻,功效神奇迅速。
治疗中多随症加入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健脾之品,并且用量在20~30g,旨在旺脾健运;如有体虚配用黄芪、升麻、柴胡等益气升阳。
2.2木邪干土《张聿青医案》记载:“肝病也有至晨而泄者, 以寅卯属木, 木气旺时, 辄乘土位也”。
黎明之时,在天为春,其应在肝,少阳之气萌动,其性疏泄[4]。
饮食入胃,全赖肝气疏泄功能,水谷才能得到运化。
如果肝失条达,横逆乘脾,脾失健运,清气不升,郁则生湿,湿郁致泻。
临床中此型腹泻,大都由于脾气素虚,或本有湿滞内停,以情绪抑郁为诱因而发病。
如同张景岳所说“凡遇怒气便作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
其泄泻特点为:胸胁痞闷,嗳气乏力,食欲不振,黎明腹中胀痛,肠鸣欲泻,泻后痛减,便中多夹带泡沫。
舌淡苔薄白,脉弦。
方选痛泻要方加味,治以抑肝扶脾,理气升清。
治疗时以此方为基础加减,固定配以厚朴、木香、青皮等平肝理气药;山药、扁豆等健脾和胃药;并加入升麻、葛根、柴胡等升阳除湿药,取其下者举之,风能胜湿之意,在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时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2.3脾虚湿困《内经》指出:。
又说“诸湿肿“湿盛则濡泻”:满,皆属于脾”。
将湿病归于脾,可见脾虚湿盛是泄泻的病理基础[1]。
黎明之时是阴盛极而阳将升之际, 腹泻日久,伤及脾阳,中虚脾弱,湿滞内停,而湿为阴邪,脾阳被遏不胜阴湿, 水湿当生不升下趋大肠而作泻。
其临床主症为:大便稀溏,泄下清稀,腹满肠鸣,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腻,脉细弱濡缓等。
脾为喜燥恶湿之脏,治宜采用健脾利湿之法。
治疗本证时独采用缪仲淳的资生丸化裁,既无参苓白术散之补滞,又无香砂枳术丸之燥消。
方由党参、白术、薏苡仁、茯苓、焦山楂、陈皮、黄连、柴胡、泽泻、藿香、扁豆、山药、麦芽、神曲、滑石、甘草等组成,即保留了它健脾助运的功效,又因增添了滑石、茯苓等利水渗湿药而达到了利小便以实大便的目的,临床多能应手。
2.4痰浊下利仲景云:“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饮为阴邪。
若有形之饮,留结于胃肠之间,寅卯之时,阳气升发之际,气动饮行,正邪相争,留饮欲去则下迫作泻[1]。
辩证要点为:晨泻日久,脘腹或胀或痛,泻后即减,减而复痛,胸膈痞闷,肢体困倦,苔白润,脉沉伏,或弦或滑。
此为二陈汤或平陈汤(二陈汤和平胃散)证,治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现代名医衣震寰曾治一女患:因产后缺乳,自用红糖、猪脂等顿服,后患腹泻。
现消瘦羸弱,轻度浮肿,晨兴即泻,日三五次。
且心下满痛,辘辘有声,短气,口干不饮,上半身自汗,苔白滑,脉沉伏。
3年来,中西医多法治疗无效。
衣氏用峻下留饮之法,予以甘遂半夏汤一剂,两小时后泻下脓痰水样便,后服先前无效的健脾利湿和胃之剂速效。
此法为我们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予以借鉴。
2.5瘀血内结多种原因所形成的瘀阻肠络同样可以导致五更泄的发生。
正所谓津血同源,血不利则为水[2]。
瘀血阻滞肠络,气机不利,津行必然受阻,则化为水。
五更时分,阴极水旺,与粪混杂而下作泻。
其特点为:黎明之时,腹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晨起必泻,泻后有不尽之感,口干不欲多饮,面色晦滞。
脉弦涩,舌质紫黯。
田师认为临床中只要见此主症,宗王清任的活血祛瘀之法,选用膈下逐瘀汤或少腹逐瘀汤加减,必效无疑.2. 6肺气郁闭肺为华盖, 与大肠相表里.其肃降清宣之职与肠腑之变化传导关系密切. 便秘治肺论治颇多,泄泻责肺者少[5]。
而笔者认为肺失宣肃可导致五更泄,其原因有二:一为肺气郁闭, 失于宣肃, 津液不布,水停于内, 至晨阴极水旺之时下走大肠, 而发为泄泻;二为肺主一身之气,若肺失治节,肺气不能充分调节肝气的疏泄,五更时,木气旺盛,肝气犯脾而发生泻泄[6]。
考前贤对此也有论及。
喻嘉言云“至若秋月伤肺者,伤肺之燥也,与秋伤于燥,冬生咳嗽同是一病。
但在肺则咳嗽,在大肠则飧泄;所谓肺移热于大肠,久为肠者也。
但使肺热不传于大肠,则飧泄自止。
惟务止泄,以燥益燥者多矣[1]”。
在临床治疗中,如果有咳喘、痰嗽、胸闷、气憋等肺系症状的患者,审其寒热虚实,投以相应宣肺利水的方药,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2.7食滞肠胃食积腹泻,临床常见。
而以五更泄为表现者较少。
其机理为:素体阳虚之人,因饮食失调,过食、暴食,影响了脾胃的传化功能,食积于中,黎明之时,阳气不得升发,故下泄于肠[7]。
其临床辨证为:晨起腹泻,泻物酸腐,多夹不消化事物,泻后觉舒,嗳腐吞酸,恶心呕吐,脘腹胀痛,不思饮食,苔腐腻,脉沉。
此证多积久而化热,临床治疗中,如果热象不显著,可用保和丸加减,酌加麦芽、鸡内金等;热象显著者,用枳实导滞丸合小柴胡汤加减。
3 体会临床中,以上证型的泄泻患者多兼有气滞、湿阻、瘀血、食积等标症,即使是脾肾阳虚证患者,如果细查其症,往往也会伴有腹痛且胀,泻后减轻,或便下酸腐,舌质红,苔黄腻,脉沉弦。
一派虚象极其少见。
泄泻症,其病位在肠。
大肠主变化传导,小肠主受盛化物,一旦肠腑发生病变,必然大小肠的功能都会受到影响,久之中州渐亏,难以运化,形成积滞。
从“陈去而肠胃洁”立法,在“见是证用是药”的同时,加入少量通泻药予以通腑,取源远流长,积去泻止之意。
起效后,可通涩等量合用,有互制互济、相反相成之功。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所承受的压力日益增加,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之中。
所以要求我们医务工作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针对其不同的心态,进行心理辅导,嘱患者放松心态,参加娱乐及社交活动,多与他人交流沟通,注意饮食起居,只有这样,才能使药物发挥最大的功效,使病情向愈。
参考文献[1]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 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张晓峰,张玉亭.五更泄辨治辑要[ j ] .承德医学院学报,2003,20 (1):39-41.[3] 李香.从脾胃论治五更泄[ j ] .河南中医,1999,19 (4):22-23.[4] 刘家义,王时灿,王静.关于泄泻几个问题的探讨[ j ] .山东中医杂志,2002,21 (6)326-328.[5] 瞿岳云.五更泄泻非皆阳虚论[ j ]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 ( 7):438-439.[6] 斋藤宗则,王洪图.五更泄病机的探讨[ j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 (5):18-20.[7] 斯军民.五更泄病机新探[j ]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 (5): 470-471. 18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