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4. 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理论 生物一方面需要从环境中不断获取物质和能 量,不断适应改变的环境;另一方面生物也 不断改变周围环境。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5. 生物间相互作用理论 生物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着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的关系。 正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中性作用。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1. 地域分异规律(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是由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等因素的 时空差异,而引起的自然环境与生物群落在空间 地域上发生分化及由此产生的差异。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地域性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
❖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或沿经度方向从高到 低的有规律分布
旅游生态学与生态环境保护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旅游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体系 ✓旅游生态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旅游生态学理论框架体系
❖ 旅游生态学属于生态学的一门年轻分支学科, 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与生态学理论,尚未形 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旅游生态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13. 景观生态学原理 旅游生态学有很多涉及景观层次的研究,需要景
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作为指导。 景观整体性、异质性、等级性、尺度效应、动态
变化。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 既满足当代人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 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 发展性、和谐性、协调性、需求性、安全性、 高效性、参与性10个原则。
❖ 垂直带谱 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依次出现的植被带 具体顺序依不同地区而异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2. 最小限定因子定律(Law of minimum) 低于某种生物所需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 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① 定律只能用于严格稳定条件下: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不 是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不能应用。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1பைடு நூலகம். 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
加拿大地理学家Butler (1980)提出该理论, 其认为旅游目的地和其他生物一样有“从生到 死”的过程。其提出了旅游目的地要经过探索 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 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8. 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on) ❖ 具有相同生态位的物种在同一稳定环境中,
不能长期共存。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9.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理论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 各种化学元素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
系统内,沿特定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又从 生物体回归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的 过程。
6. 生物间协同进化(coevolution)理论 一个生物的性状对另一生物性状反应而进
化,后一种生物的性状又是前一生物性状进 化的驱动因子。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7. 生态位(Niche) ❖ 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包括各种环境条件、所利用的资源和发生的时间。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 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于海陆分布格局与大气环流特点,水 分梯度常沿经向变化
❖ 植被因水分状况而按经度呈带状依次更替: 沿海的湿润区的森林→半干旱的草原→干旱区的荒漠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我国植被分布经度地带性
❖ 我国东西横跨经度约62度 ❖ 陆地上大气降水的主要来源是海洋蒸发的水汽,我国东
临太平洋,西连内陆,受海洋季风影响的程度不同 ❖ 我国从东到西水分条件从湿润到干旱的明显变化,依次
分布三大植被区域: 湿润森林→半干旱草原→ 干旱荒漠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 温度、降水随海拔变化 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度。相当于平地北移60公里 降水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界限后,降水量又降 低
❖ 垂直地带性 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自然生态系统有规律地垂直交替
纬向地带性 经向地带性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1)纬向地带性
❖ 随纬度升高,温度有规律变化 纬度引起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量不 同,产生热量差异 从赤道到两极,每增加一个纬度,温度降低0.5-0.7 度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纬向地带性
❖ 生态系统纬向地带性 随着纬度的增加,从南到北,由于热量带的更替, 各种生态系统类型也相应地出现有规律依次更替的 现象,出现植被类型有规律的更替 从赤道向两极依次出现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寒温带北方针叶林→苔原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我国植被分布纬向地带性
❖ 从南自南沙群岛,北至黑龙江,跨50多个纬度 ❖ 从南向北形成各种热量带:热带、亚热带、温带
和寒温带 ❖ 在湿润森林区域内,植被类型由南到北顺序为: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寒温带针叶林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2)经向地带性
❖ 从东到西,由于水分的变化,植被类型也相应地出现有规律的依 次更替的现象。
② 定律应用需考虑各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果有一种营养物质的数量多或易于吸收,就会 影响到数量少的那种物质的利用率。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3. 耐受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 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 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将衰退或不能生存。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林德曼效率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10. 生物多样性理论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
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学过程的总和。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
性、景观多样性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12. 生态环境承载力理论(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自我调节能 力与缓冲能力、资源与环境的供容能力及其 可维持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 水平的人口数量。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
4. 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理论 生物一方面需要从环境中不断获取物质和能 量,不断适应改变的环境;另一方面生物也 不断改变周围环境。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5. 生物间相互作用理论 生物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着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的关系。 正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中性作用。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1. 地域分异规律(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是由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等因素的 时空差异,而引起的自然环境与生物群落在空间 地域上发生分化及由此产生的差异。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地域性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
❖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或沿经度方向从高到 低的有规律分布
旅游生态学与生态环境保护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旅游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体系 ✓旅游生态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旅游生态学理论框架体系
❖ 旅游生态学属于生态学的一门年轻分支学科, 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与生态学理论,尚未形 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旅游生态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13. 景观生态学原理 旅游生态学有很多涉及景观层次的研究,需要景
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作为指导。 景观整体性、异质性、等级性、尺度效应、动态
变化。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 既满足当代人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 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 发展性、和谐性、协调性、需求性、安全性、 高效性、参与性10个原则。
❖ 垂直带谱 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依次出现的植被带 具体顺序依不同地区而异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2. 最小限定因子定律(Law of minimum) 低于某种生物所需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 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① 定律只能用于严格稳定条件下: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不 是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不能应用。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1பைடு நூலகம். 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
加拿大地理学家Butler (1980)提出该理论, 其认为旅游目的地和其他生物一样有“从生到 死”的过程。其提出了旅游目的地要经过探索 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 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8. 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on) ❖ 具有相同生态位的物种在同一稳定环境中,
不能长期共存。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9.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理论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 各种化学元素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
系统内,沿特定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又从 生物体回归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的 过程。
6. 生物间协同进化(coevolution)理论 一个生物的性状对另一生物性状反应而进
化,后一种生物的性状又是前一生物性状进 化的驱动因子。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7. 生态位(Niche) ❖ 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包括各种环境条件、所利用的资源和发生的时间。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 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于海陆分布格局与大气环流特点,水 分梯度常沿经向变化
❖ 植被因水分状况而按经度呈带状依次更替: 沿海的湿润区的森林→半干旱的草原→干旱区的荒漠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我国植被分布经度地带性
❖ 我国东西横跨经度约62度 ❖ 陆地上大气降水的主要来源是海洋蒸发的水汽,我国东
临太平洋,西连内陆,受海洋季风影响的程度不同 ❖ 我国从东到西水分条件从湿润到干旱的明显变化,依次
分布三大植被区域: 湿润森林→半干旱草原→ 干旱荒漠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 温度、降水随海拔变化 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度。相当于平地北移60公里 降水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界限后,降水量又降 低
❖ 垂直地带性 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自然生态系统有规律地垂直交替
纬向地带性 经向地带性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1)纬向地带性
❖ 随纬度升高,温度有规律变化 纬度引起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量不 同,产生热量差异 从赤道到两极,每增加一个纬度,温度降低0.5-0.7 度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纬向地带性
❖ 生态系统纬向地带性 随着纬度的增加,从南到北,由于热量带的更替, 各种生态系统类型也相应地出现有规律依次更替的 现象,出现植被类型有规律的更替 从赤道向两极依次出现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寒温带北方针叶林→苔原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我国植被分布纬向地带性
❖ 从南自南沙群岛,北至黑龙江,跨50多个纬度 ❖ 从南向北形成各种热量带:热带、亚热带、温带
和寒温带 ❖ 在湿润森林区域内,植被类型由南到北顺序为: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寒温带针叶林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2)经向地带性
❖ 从东到西,由于水分的变化,植被类型也相应地出现有规律的依 次更替的现象。
② 定律应用需考虑各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果有一种营养物质的数量多或易于吸收,就会 影响到数量少的那种物质的利用率。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3. 耐受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 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 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将衰退或不能生存。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林德曼效率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10. 生物多样性理论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
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学过程的总和。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
性、景观多样性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12. 生态环境承载力理论(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自我调节能 力与缓冲能力、资源与环境的供容能力及其 可维持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 水平的人口数量。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