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林德曼效率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10. 生物多样性理论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
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学过程的总和。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
性、景观多样性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12. 生态环境承载力理论(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自我调节能 力与缓冲能力、资源与环境的供容能力及其 可维持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 水平的人口数量。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
分布三大植被区域: 湿润森林→半干旱草原→ 干旱荒漠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 温度、降水随海拔变化 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度。相当于平地北移60公里 降水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界限后,降水量又降 低
❖ 垂直地带性 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自然生态系统有规律地垂直交替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我国植被分布纬向地带性
❖ 从南自南沙群岛,北至黑龙江,跨50多个纬度 ❖ 从南向北形成各种热量带:热带、亚热带、温带
和寒温带 ❖ 在湿润森林区域内,植被类型由南到北顺序为: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寒温带针叶林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2)经向地带性
❖ 从东到西,由于水分的变化,植被类型也相应地出现有规律的依 次更替的现象。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15. 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
加拿大地理学家Butler (1980)提出该理论, 其认为旅游目的地和其他生物一样有“从生到 死”的过程。其提出了旅游目的地要经过探索 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 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1. 地域分异规律(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是由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等因素的 时空差异,而引起的自然环境与生物群落在空间 地域上发生分化及由此产生的差异。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地域性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
❖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或沿经度方向从高到 低的有规律分布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4. 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理论 生物一方面需要从环境中不断获取物质和能 量,不断适应改变的环境;另一方面生物也 不断改变周围环境。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wenku.baidu.com
5. 生物间相互作用理论 生物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着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的关系。 正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中性作用。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8. 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on) ❖ 具有相同生态位的物种在同一稳定环境中,
不能长期共存。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9.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理论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 各种化学元素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
系统内,沿特定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又从 生物体回归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的 过程。
旅游生态学与生态环境保护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旅游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体系 ✓旅游生态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旅游生态学理论框架体系
❖ 旅游生态学属于生态学的一门年轻分支学科, 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与生态学理论,尚未形 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旅游生态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6. 生物间协同进化(coevolution)理论 一个生物的性状对另一生物性状反应而进
化,后一种生物的性状又是前一生物性状进 化的驱动因子。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7. 生态位(Niche) ❖ 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包括各种环境条件、所利用的资源和发生的时间。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13. 景观生态学原理 旅游生态学有很多涉及景观层次的研究,需要景
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作为指导。 景观整体性、异质性、等级性、尺度效应、动态
变化。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 既满足当代人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 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 发展性、和谐性、协调性、需求性、安全性、 高效性、参与性10个原则。
② 定律应用需考虑各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果有一种营养物质的数量多或易于吸收,就会 影响到数量少的那种物质的利用率。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3. 耐受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 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 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将衰退或不能生存。
❖ 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于海陆分布格局与大气环流特点,水 分梯度常沿经向变化
❖ 植被因水分状况而按经度呈带状依次更替: 沿海的湿润区的森林→半干旱的草原→干旱区的荒漠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我国植被分布经度地带性
❖ 我国东西横跨经度约62度 ❖ 陆地上大气降水的主要来源是海洋蒸发的水汽,我国东
临太平洋,西连内陆,受海洋季风影响的程度不同 ❖ 我国从东到西水分条件从湿润到干旱的明显变化,依次
纬向地带性 经向地带性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1)纬向地带性
❖ 随纬度升高,温度有规律变化 纬度引起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量不 同,产生热量差异 从赤道到两极,每增加一个纬度,温度降低0.5-0.7 度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纬向地带性
❖ 生态系统纬向地带性 随着纬度的增加,从南到北,由于热量带的更替, 各种生态系统类型也相应地出现有规律依次更替的 现象,出现植被类型有规律的更替 从赤道向两极依次出现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寒温带北方针叶林→苔原
❖ 垂直带谱 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依次出现的植被带 具体顺序依不同地区而异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2. 最小限定因子定律(Law of minimum) 低于某种生物所需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 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① 定律只能用于严格稳定条件下: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不 是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不能应用。
林德曼效率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10. 生物多样性理论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
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学过程的总和。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
性、景观多样性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12. 生态环境承载力理论(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自我调节能 力与缓冲能力、资源与环境的供容能力及其 可维持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 水平的人口数量。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
分布三大植被区域: 湿润森林→半干旱草原→ 干旱荒漠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 温度、降水随海拔变化 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度。相当于平地北移60公里 降水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界限后,降水量又降 低
❖ 垂直地带性 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自然生态系统有规律地垂直交替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我国植被分布纬向地带性
❖ 从南自南沙群岛,北至黑龙江,跨50多个纬度 ❖ 从南向北形成各种热量带:热带、亚热带、温带
和寒温带 ❖ 在湿润森林区域内,植被类型由南到北顺序为: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寒温带针叶林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2)经向地带性
❖ 从东到西,由于水分的变化,植被类型也相应地出现有规律的依 次更替的现象。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15. 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
加拿大地理学家Butler (1980)提出该理论, 其认为旅游目的地和其他生物一样有“从生到 死”的过程。其提出了旅游目的地要经过探索 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 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1. 地域分异规律(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是由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等因素的 时空差异,而引起的自然环境与生物群落在空间 地域上发生分化及由此产生的差异。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地域性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
❖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或沿经度方向从高到 低的有规律分布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4. 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理论 生物一方面需要从环境中不断获取物质和能 量,不断适应改变的环境;另一方面生物也 不断改变周围环境。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wenku.baidu.com
5. 生物间相互作用理论 生物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着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的关系。 正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中性作用。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8. 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on) ❖ 具有相同生态位的物种在同一稳定环境中,
不能长期共存。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9.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理论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 各种化学元素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
系统内,沿特定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又从 生物体回归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的 过程。
旅游生态学与生态环境保护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旅游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体系 ✓旅游生态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旅游生态学理论框架体系
❖ 旅游生态学属于生态学的一门年轻分支学科, 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与生态学理论,尚未形 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旅游生态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6. 生物间协同进化(coevolution)理论 一个生物的性状对另一生物性状反应而进
化,后一种生物的性状又是前一生物性状进 化的驱动因子。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7. 生态位(Niche) ❖ 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包括各种环境条件、所利用的资源和发生的时间。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13. 景观生态学原理 旅游生态学有很多涉及景观层次的研究,需要景
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作为指导。 景观整体性、异质性、等级性、尺度效应、动态
变化。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 既满足当代人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 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 发展性、和谐性、协调性、需求性、安全性、 高效性、参与性10个原则。
② 定律应用需考虑各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果有一种营养物质的数量多或易于吸收,就会 影响到数量少的那种物质的利用率。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3. 耐受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 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 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将衰退或不能生存。
❖ 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于海陆分布格局与大气环流特点,水 分梯度常沿经向变化
❖ 植被因水分状况而按经度呈带状依次更替: 沿海的湿润区的森林→半干旱的草原→干旱区的荒漠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我国植被分布经度地带性
❖ 我国东西横跨经度约62度 ❖ 陆地上大气降水的主要来源是海洋蒸发的水汽,我国东
临太平洋,西连内陆,受海洋季风影响的程度不同 ❖ 我国从东到西水分条件从湿润到干旱的明显变化,依次
纬向地带性 经向地带性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1)纬向地带性
❖ 随纬度升高,温度有规律变化 纬度引起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量不 同,产生热量差异 从赤道到两极,每增加一个纬度,温度降低0.5-0.7 度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纬向地带性
❖ 生态系统纬向地带性 随着纬度的增加,从南到北,由于热量带的更替, 各种生态系统类型也相应地出现有规律依次更替的 现象,出现植被类型有规律的更替 从赤道向两极依次出现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寒温带北方针叶林→苔原
❖ 垂直带谱 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依次出现的植被带 具体顺序依不同地区而异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2. 最小限定因子定律(Law of minimum) 低于某种生物所需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 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旅游生态学理论基础
① 定律只能用于严格稳定条件下: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不 是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不能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