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理论与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学习辅导
1.财政政策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财政制度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的规定。
第一,政府购买支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是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直接影响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是按支出法计算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是决定国民收入总量的重要因素。政府可以通过增减政府购买支出来调节国民收入。
第二,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失业救济金、农业补贴及退伍军人津贴等方面的支出。这是一种货币性支出,不一定全部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转移支付实际上是收入再分配,即将收入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是影响社会总需求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种财政支出政策工具。
第三,政府投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只包括公共项目工程和国家特殊重大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因为生产性建设全部投资或绝大部分投资都是私人投资。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投资是政府支出的重要项目,并且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筹集资金进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建设。
第五,税收是政府收入的最主要部分,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强有力的财政政策手段。改变税收总量和税率会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影响国民收入。
第六,当政府的税收不足以弥补政府支出时,可以发行公债。公债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又一组成部分。政府发行公债一方面能增加财政收入,属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影响金融市场的扩张或紧缩,进而影响货币供求和社会总需求水平。
2.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其传到机制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理解时注意两点:
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代表中央政府通过银行体系实施。
货币政策机制就是指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过程,亦称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过程,如图:
政策工具 中间目标 最终目标 上图表明货币政策由三大要素组成:政策工具、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其作用过程如下: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存款准备率和其他政策工具等,来调节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利率和贷款规模,从而调节利率和全社会的货币供给量,最终影响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3.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公式:
K G =b
-11(两部门) )1(11
t b K G --=
(三部门) 从上式可以看出:三部门经济下的政府支出乘数是一个仅与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税率有关的量。
结论:
(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发挥作用,以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为前提,或以不存在“瓶颈产业”为条件。
(2)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它可以引起国民收入的数倍增加,也可以引起国民收入的数倍减少。
(3)在拟用购买支出的增减影响需求乃至国民收入时,首先要考虑实际GDP 与潜在GDP 差额的大小,其次要考虑乘数的大小,以便为乘数发挥作用留有余地。
(4)上述分析以价格不变为假定前提,在实际生活中价格的变动将抵消部分乘数效应。
4.税收乘数
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比例。公式:
b b
K T --=1
税收之所以产生乘数效应,关键在于它的变动会影响厂商生产资金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如果增加税收,则厂商再生产资金减少,国民收入减少;在个人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税收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就会减少,若边际消费倾向保持不变,便会有更少的收入用于消费,引起国民收入水平降低。
特点在于,它是经济循环中的一个漏损项目,本身构成了国民收入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额,即国民收入减掉税收才形成个人可以自由支配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与消费关系极为密切。
5.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在财政收入方面,收入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来源。而税收制度的规定就具有自发稳定性。西方税收往往按累进的方式征收。当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收入增加,在累进税制下,这意味着税收增加,税收增加使得国民收入减少;反之,当经济中收入增加。这说明,无论是经济处于繁荣或是萧条,税收制度都使得经济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动,从而使得经济自发趋向于稳定。
同样,财政支出也具有自发稳定作用。在财政支出中,政府用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占有重要的地位。当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就比较充分,人们的收入增加,这时,政府用于各种社会福利的开支相应地减少。政府支出减少,将使得国民收入水平趋于减少;反之,当经济萧条时,政府的用于各种社会福利的支出相应地增加。增加总支出使得收入增加,从而经济趋向于扩大。由此可见,政府的财政支出也具有使得经济自发趋向于稳定的作用。
财政制度的自发稳定作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被动的财政政策,即依靠财政制度的自发调节使得经济趋于稳定。财政制度构成了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财政制度中稳定因素越多,稳定制度规定越健全,自发稳定作用就越大。
6.制约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因素
(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有政策滞后问题。所谓政策滞后是对经济运行采取的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对这一运行状态的滞后。产生政策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需要时间;研究和制定对策需要时间;政策实施需要时间;政策发挥作用又需要时间。由于这种时滞的存在,针对某一经济形势制定的经济政策措施到发挥作用时经济形势已经改变,甚至相反,因而限制了财政政策的效果。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会遇到“挤出效应”问题。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由于增加政府投资可能导致财政赤字,如果用发行公债的方式弥补赤字,结果可能因公众投资转向公债而减少私人投资,所以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此外,政府购买或者税收乘数是在利息率不变的条件下得到的,如果利息率随着这些因素变动而变动,则乘数不可能达到理论分析的程度。(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也会遇到政治上的阻力。例如,政府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会遭到选民的反对,而增税更会引起社会的不满。这些阻力可能使得政府不得不顾及政治目标。
6.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需求是指由于各种动机而引起的对货币的需要量。
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货币的交易需求是人们为了日常交易而对货币产生的需求。货币的交易需求由国民收入决定,并且随国民收入增加而增加。货币的预防需求是人们为了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而对持有货币的愿望,货币的预防需求也由国民收入决定,并且也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西方经济学把这两类对货币的需求统称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它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表示为L1= L1(Y)= kY。货币的投机需求是人们为把握有利的生息资本而持有货币的愿望,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取决于市场利息率,并与利息率成反方向变化。如果用L2表示货币的投机需求,用r表示市场利息率,则货币的投机需求量和利息率的关系可表示为:L2 = L2(r)。这样,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和货币市场的利息率,其中货币需求与收入同方向变动,与利息率反方向变动。以L表示需求货币需求,则:L = L1(Y)+ L2(r)。
凯恩斯的后继者进行了补修:第一是L1不仅仅是国民收入的函数,也是利率的函数;第二,L2也不仅仅是利率的函数,人们多样化的资产选择也会影响投机性货币需求。
7.现代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现代货币主义认为货币量的变动是决定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政策主张上是以主张国家干预为特点的凯恩斯主义的反对者。
特点:
一是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主义,推崇市场经济,提倡自由竞争;
二是强调“货币最重要”,主张一切经济政策的调节手段都要借助于货币;
三是为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应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四类:
(1)收入和财富的变化。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财产收入),货币需求量与非人力财富关系较大。
(2)货币与其它资产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3)预期的商品价格变动率。
(4)其它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如社会支付习惯等。
8.货币供给的含义
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而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