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书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绳组的《国际关系史》丛书评介
人类的社会发展是由最初的城邦间的交往到后来的国家间的交往。

当时,这种交往多局限为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或为谋取王族或宗教的利益而争斗,又由于受种种客观因素所限,这些交往显得既松弛又不经常。

而当时的交往只是一种地区性的国际交往,还未形成全球性的国际交往,一直到17世纪以前。

从17世纪起,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商品货币关系也在逐渐加强,世界贸易范围不断扩大,交往和通讯工具日渐改进,促使各国和各州之间政治经济联系越来越广泛,社会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在二三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世界逐渐成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由此形成全球性的国际关系体系,任何地区的重要事态都会影响或牵动国际关系的全局。

基于国际关系这一历史发展进程,《国际关系史》这部著作着重从17世纪写起。

其上限为结束“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其下限为20世纪的70年代末。

这部书以它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特点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一、重视亚、非、拉三洲国家在国际关系的作用
国际关系史作为社会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少国家都将其列为高等学校的必修课程,并对之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工作。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更为重视这门学科,已取得了不少有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

多卷本国际关系史,战后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有法国学者勒努万8卷《国际关系史》,前苏联学者葛罗米柯等主编的5卷《外交史》。

两本书的内容均偏重欧洲,亚非拉篇幅较少。

英美学者贯通古今的多卷本国际关系史著作并不多见,断代性的著述居多。

如美国学者D·希尔编著的3卷《外教在欧洲国际关系发展中的历史》;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学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主持编撰的《国际事务概览》用编年体记述现代国际关系史(至60年代),共出版近50卷。

这些著作均反映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观点。

而本书则重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随着历史进程在国际关系中所显示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反映客观的历史演变过程,尊重历史的真实性。

二、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看历史
本书是在1979年以后,王绳祖先生的学术生涯处于最佳时期编著的。

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初期之中,正与美国积极建交,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

而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本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解释国际关系的历史进程和揭示其规律。

根据唯物史观,恩格斯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切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恩格斯致约·布洛赫》,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7页)政治的、法律的、哲学的、宗教的各种理论和思想,以及各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基础发生影响,但“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

同时,在同一书信中,恩格斯还指出:历史创造,“最终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
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

每个单个的意志“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以及历史的“合力论”,对揭示国际关系的历史进程和结果是及其精辟的。

故此,本部书首先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坚持唯物史观,在对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状的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国际关系史学科的新体系。

其次,着意于探索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历史发展进程,以历史发展的本来面貌来评价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在不同时期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以世界经济关系为基础,探明国际政治关系的发展过程和前因后果,并注意其相互作用与影响。

运用历史“合力”的原理来剖析国际斗争的诸多因素与表现,避免把问题简单化。

三、据史以报
本书根据所掌握的大量资料,实事求是地阐明历史事实真相,不溢美,不隐恶。

此外,本书一共10卷,按国际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及主要转折性变化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648—1918年),即《从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第1—3卷的内容。

第二时期(1917—1945年)即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为第4—6卷的内容。

第三时期(1945—1979年),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本世纪70年代末。

为第7—10卷的内容。

这样的结构布置适应了通史著作各方面的要求。

书中内容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叙述事件的发生的时候,各个方面都有涉及到,而且叙述详
细。

如在讲述凡尔赛的本质的时候,本书除了讲述凡尔赛体系的形成过程是由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合约》和其他一系列合约;还分析了凡尔赛体系的性质并不是威尔逊口头鼓吹的“公正、持久、公开的合约”而是建立了与帝国主义力量对比相适应的帝国主义和平与秩序的合约;以及凡尔赛体系中的内部矛盾,德国战败,作为德国的死对头法国想要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国的力量,而英国为了达到建立欧洲均势的目的,在和会上维护德国,不同意削弱德国。

之后还介绍了美国为何拒绝《凡尔赛合约》以及其拒绝《凡尔赛合约》后所带来的国际影响。

条理特别清晰,使人印象深刻。

四、既重视其学术价值又重视其实用价值
因为本书是在随着中国四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形势的蓬勃发展,中国在国际关系中政治地位的日益提高,以及中国对外关系和国际友好交往的迅速开展的情况下编写的,再加之当时,广大的国际关系史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者编写国际关系史等著作都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伦理论为指导,因此,本书既重视学术性,又重视实际应用价值尽可能的做到全面、系统、详实,以供外交、政治、理论、新闻等领域的工作者以及科学研究人员参考和检索。

在国与国的外交中,外交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各国在会议上的角逐,都是为了本国的利益最大化。

例如在华盛顿会议的限制海军军备上,休斯顿提出来要求美、英、日三国主力舰的比例为5:5:3,在此次会议上英国、美国已达到共识坚持5:5:3的比例,而日本的想法是要求10:10:7的比例。

当时的日本内阁总理加藤友三郎并没有坚决反
对,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态度,是因为加藤友三郎考虑到如果一味坚持,可能导致会议决裂,造舰竞赛必将更加激烈,日本海军和美国海军的差距还会扩大,权衡轻重之后,他决定还是接受休斯顿的提议。

12月5日,加藤友三郎同意5:5:3的比例,但以承认日本在华既得利益、远东问题取得日本满意的解决、保留“陆奥”舰和维持太平洋海军基地设防现状为条件。

因日本同意海军比例,所以美国也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同意了日本在太平洋的要求。

就算一直到现在,本书也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成为了在国内若想研究国际关系史、外交、政治、理论、新闻等人员必看书目。

五、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需求
为了能让读者建立起对全球大事件发生的时间轴的观念,也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好的理论和学术素材,本书最后的附录上专门设置了国际关系的大事年表。

而且本书不仅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阐述明晰,而且文笔流畅、深入浅出,大大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

最重要的是目录设置特别清楚详细,方便读者查找。

例如,第一章“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俄建国初期的对外关系”分成了三个部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和平法令》的公布”、“布列斯特合约”以及“帝国主义反苏武装干涉时期的苏俄对外关系”。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和平法令》的公布”又分成了“十月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苏俄《和平法令》”和“废除沙俄旧约并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布列斯特合约”分成了“布列斯特谈判的背景”、“布列斯特谈判的进程与《布列斯特合约》的内容”和“《布列斯特合约》签订的意义”;“帝国主义反苏武装干涉时
期的苏俄对外关系”又分成“帝国主义反苏武装干涉的开始”、“协约国第一次武装进攻王子岛会议和布列特使命”以及“协约国第二、三次武装进攻1920年的苏波战争”
本书是在王绳祖先生学术进入最佳时期所主编的,经过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的多年筹划和准备,在撰写队伍的集体编著下而成的,学术水平和影响亦超过了以往国际关系史著作。

在推动现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玉珠
2012221110410009
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