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历史渊源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
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
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
“诸子百家”指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最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诸子散文”指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
诸子散文大都观点鲜明,言辞犀利,感情充沛,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所以诸子百家散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详细介绍
(1)儒家思想及著作
维护“礼治”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作为整个儒家的理论基础。
礼是指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儒家强调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
这种“礼”后来即演变为指导封建立法的“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提倡“仁政”
儒家在政治上提倡“仁政”,如孟子提出施仁政而王天下。
仁政即“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使人心良善,知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但就本性来说,同为儒家代表的孟子和荀子观点有所区别。
孟子认为,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皆是与生俱来,称为性善的四端。
他曾举例说明,如果有人看到一个小孩掉到井里,人不会有其他的念头,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救这个孩子,不管这个孩子是谁,就算掉下去的是杀亲仇人的孩子,见者一定也会动恻隐之心去救他,说明人性本善,恶是后天环境影响使善受到了压抑才产生的。
但荀子的观点与他针锋相对,他认为世人的本性都是好利避害的,这是人的求生本能不能回避。
人之所以会变善完全是因为有后天礼仪规范的教化。
举例说,如果你拿糖果逗小孩却不给他吃,他就会大哭大闹甚至抓你咬你,这也只是他的本能而已。
但如果受到了教化,他可能只是会向你讨要,而不是用本能来争抢。
对于后天教育来说,性善论强调的是保持善心的自觉性,而性恶论强调的是,受教育的重要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不论人性本善或本恶,后天的教育都是同等重要。
重视“人治”
儒家的“人治”是一种贤人政治。
“为政在人”,认为政治的好坏取决于统治者,特别是最高统治者个人的好坏。
法对于治理国家虽然很重要,但法毕竟是人制订的,也得靠人来掌握和贯彻。
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即不能消极地顺从自然,而要主动地控制和利用它,强调了人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在先秦,儒家在诸子百家中为较大学派,南宋朱熹把《论语》、《孟子》列入“四书”。
秦汉时期,儒家一度消沉。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直至五四运动之前的2000多年间,儒家思想一直统治中国学术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
(2)道家思想及著作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宇宙的总根源,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老子》又称《道德经》,作者是创始人老子。
老子着重讲“天道”,“道”是无形的,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又是唯一永恒的,《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它任何东西都是处在有形的世界中,都会生灭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道遵循一种“自然主义”的原则,让万物以最佳状态朝前发展。
这就是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
老子学说的精髓,是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有无、阴阳、智愚、雌雄、刚柔、进退等等,这些对反关系普遍存在于事物之中,并相互依存和转化。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就是中国旧日常说的“相反相成”。
他认为对立面是经常互相转化的,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变为它的反面。
这就是旧日所常说的“物极必反”。
庄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是“齐物论”,即相对主义。
他认为所谓贵贱、大小、有无、是非的判断之所以不同,是由于人们采用的标准不同。
他追求一种绝
对自由的人生观(“庄周梦蝶”),提出物我为一的精神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这种观点与现实社会有所疏离。
道家与道教
区别:道家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
联系:道教奉《道德经》、《庄子》为经典,继承道家“天人合一”思想
(3)、墨家思想及著作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
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
墨家的基本思想有10点: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非乐、天志、明鬼。
墨子主张“兼爱”就是对待别人如同对待自己一样(完全的博爱),反对儒家从宗法制度出发的亲疏尊卑之分;提出“非攻”就是反对攻人之国、反对侵略战争。
要求“节葬”、“节用”,反对奢华的生活方式以及礼乐制度。
《墨攻》
(4)、法家思想及著作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韩国的贵族,荀子的学生,生活于战国末期。
起初秦始皇读他的著作,十分佩服,邀他来到秦国。
他的同学李斯恐怕他被重用而动摇自己的地位,将他陷害入狱,最后自杀于狱中。
韩非对当时人情世故看得颇为透彻。
他不相信人有美好感情,也不相信人可以经教育感化而为善,只相信赏罚分明。
他的法制思想批判和综合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法指健全法制;势指君主的权力;术指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建立了完整的法制思想体系,是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
诸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1)内容方面
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密切关注社会与人生,思考着社会存在发展和人的生存发展的道路,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对现实的认识和反映都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2)形式方面
在文体上,诸子散文从最初的语录体散文,到对话论辩体散文,再到专题性论文,逐渐发展为成熟的论说文,奠定了中国古代论说文的体制。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彩,文章简练含蓄,富于形象性和哲理性。
对话体,即通过一定的情景,模拟二者(通常是两人)对话的内容。
文章恢弘开阔,潇洒自由,形象生动,富于气势。
《孟子》是通过对话体展开论辩的说理散文,较之《论语》篇幅加长,议论增多,是语录体散文向专题性论文过渡的形式。
专题性论文则完全摆脱了语录体,它们已经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
都擅长说理,逻辑谨严,组织严密。
《荀子》行文条分缕析,反复设喻,反复论证,务求理尽义达。
《韩非子》行文犀利峻拔,剖析入微,善于运用浅近的寓言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较强的论辩性。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别具特色。
他在文章中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依据,想象丰富,笔调轻快,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其中寓言故事丰富独特,将思想、观念寓于故事人物的言谈之中,语言自然流畅,是先秦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的。
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与形式,首先能使得他们的各类主张、理念得以充分的表达与阐释,而且以其特色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寓理于形,以特色的表现手法来
推行自己的主张。
三、应用拓展
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孕育了中国的旅游,中国的旅游就像文化的一面折光镜,在这面镜子中,或隐或显地反映出时代文化的影响,或强或弱地袒露着中国文化的灵魂。
1、介绍我国渗透着文化思想的旅游区域或旅游景点(出示图片)
(1)孔孟文化旅游区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曲阜、邹城,相距仅20公里。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诞生过“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和孔子、孟子等,素称“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继往开来”的孟子,继承并发扬儒家学说,使其逐渐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孔孟文化旅游区是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所景仰的地方,文物古迹蜚声中外。
曲阜“三孔”:孔庙(我国最大的祭孔要地)、孔林(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府(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邹城有孟庙、孟府。
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
现在的祭孔大典一般从9月26日持续到10月10日。
自2004年曲阜公祭孔子以来,至2008年是第五次祭祀孔子。
祭孔大典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仪而进行的。
大典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又是对祭孔大典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与完善,也成为当地清明节旅游市场的主打旅游品牌。
(2)老子故里旅游区
位于河南省鹿邑县,由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之地太清宫及其聚徒讲学、传播天下大道之地明道宫组成。
太清宫曾两度毁于兵火,近几年当地政府对其进行了修缮;唐宋时最盛,形成了以老君台为中心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后历代屡有增建,可惜这一古建筑群毁于历代的兵火战乱中,止存老君台(升仙台)。
2005年,当地政府恢复重建了它。
2006年全国首届老子旅游文化节打造老子文化旅游专线,使老子圣火传遍中原大地,充分显现老子文化极强的生命力。
这次的文化节为旅游景区实现文化联姻,谋求多赢战略起到积极的典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