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合集下载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6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祭孔大典 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
1、孔子的形象
①荀子说:“仲尼之状,面如蒙倛。” “蒙倛(qī) ”是上古时代人
们避邪驱鬼和送葬时所用的神像, 所以……果然吓人!
传顾恺之所画《孔子为鲁司寇 像》中,孔子着官服、戴官帽,一 副官员气派,体现了孔子较高的政 治地位,但也是面容和蔼,一副 “为政以德”之态。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 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根据周礼调整统 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 者。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 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⑤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 温、良、恭、俭、让”等。
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 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以义作为自己
的行为标准;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参照,以利来衡量。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 “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拓展:有人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例,说孔子 “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结合下列孔子的言论,你是 否认同上述观点。 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里仁》) ②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 吾所好。”(《述而》)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④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 也。”(《泰伯》) ⑤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 为成人矣。”(《宪问》)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8张PPT)
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模式:文中
“
”字或句,我最受用。
它的含义是“
”,
给我“
”的感悟或
启发。
阅读经典,就像看汽车的后视镜,是为了更好 的前行。这些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是至圣先 师以博爱的胸怀,对后世学子的殷切期望;这 跨越2000多年的谆谆教诲,承载着中华民族为 师为学的优良传统,它提携我们后辈们踏着正 道的光,让我们成为“仁义礼智信”的践行者 与传播者。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感叹语气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 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 会有疑惑了。”
分析文义
代词,它,学问和事业
7.子曰:“知 之
者不如好之者,
……的人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喜欢、爱好 以……为快乐, 名词的意动用法
这一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顶真
知识链接 顶真,又称联珠、蝉联,是一种文 学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 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 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学过的知识
温习 形容词作名词 表承接
子曰:“温
故/
而知
它,指前面
可
以/
的内容
(之)为师矣。”
可以 凭借 成为
省略句
新的理解与体会 形容词作名词
新,
分析文义
迷惑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却,表转折 就 却,表转折 疑惑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5张PPT)
人
补充阅读: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
益亲。”鲁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 学,不 迁 怒 , 不 贰 过 。 不 幸 短 命 死 矣 , 今 也 则 亡 , 未 闻 好 学 者 也。”——《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
篑,进,吾往也。”(《子罕》)
注释:为:堆积。 篑:筐。 平:形作动,填平。
覆:倾倒。 往:坚持。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如果这时停 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如 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 比 喻,说明做事不可半途而 废,要持之以恒;主动权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
(《雍也》)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5.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人
提取下面章节中成就君子人格的关键词,把握君子人格的内涵。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 期鲁国陬邑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 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 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 《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 秋》。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 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补充阅读: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
益亲。”鲁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 学,不 迁 怒 , 不 贰 过 。 不 幸 短 命 死 矣 , 今 也 则 亡 , 未 闻 好 学 者 也。”——《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
篑,进,吾往也。”(《子罕》)
注释:为:堆积。 篑:筐。 平:形作动,填平。
覆:倾倒。 往:坚持。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如果这时停 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如 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 比 喻,说明做事不可半途而 废,要持之以恒;主动权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
(《雍也》)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5.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人
提取下面章节中成就君子人格的关键词,把握君子人格的内涵。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 期鲁国陬邑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 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 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 《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 秋》。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 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 为“四书”。
子曰:“君名子作食动,无吃求饭饱,居无求安,敏勤勉于事状而语慎后于置言句,
对于 表并列
接近,靠近 形作动,匡正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有道德的人 表顺承
翻译:
同“矣”,句尾语气词表陈述, 相当于“了”。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 (3)叙事体:其中多少具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 的话为主
在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 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 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 世方法。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诗》 《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 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 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 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 型。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 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在他的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 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孔子还认为,对待 “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 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 “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名子作食动,无吃求饭饱,居无求安,敏勤勉于事状而语慎后于置言句,
对于 表并列
接近,靠近 形作动,匡正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有道德的人 表顺承
翻译:
同“矣”,句尾语气词表陈述, 相当于“了”。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 (3)叙事体:其中多少具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 的话为主
在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 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 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 世方法。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诗》 《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 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 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 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 型。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 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在他的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 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孔子还认为,对待 “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 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 “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2《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0张PPT)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好之者不如 乐 之者。”
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疏通文意
第七章:学习态度
以学习为乐
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以“乐之”为心理状态的最 高境界。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和做事的最好的动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学习感兴趣,有强烈 的求知欲望,不用老师和家长督促,也会用心学习,取得好成绩。 有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做作业似乎是为了应付老师 和家长,或者为了应付考试。作为学生,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 在学习当中寻找乐趣。
疏通文意
第六章 道德修养
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颜回“不改其乐”,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 总是要有一点精神追求,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 活清苦、困顿,也能自得其乐。
疏通文意
懂得、知道
7、子曰:“知
代词,它,这里指学
问和事业。
之
者不
比得上
如
喜爱好,爱之好者,者……的人:
疏通文意
古义: 冷水 今义:包括冷水、热水
8、子曰:名“作动饭,吃 疏粗粮食饮
胳膊
水, 曲肱
表而顺接枕之,乐乐趣
亦也
代词:这
在 其中
了
矣。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不义
正当手段
表而修饰富且贵,对于于我如好像浮云。”
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举一反三、道听途说、见贤思齐、尽善尽美、 患得患失、任重道远、三思而行、随心所欲、 言而有信、文质彬彬、察言观色。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理解本文所蕴含 的深刻哲理培养 把所学知识、道
理付诸实践的意
识。
文化传承 与理解
审美鉴赏
与创造
了解《论语》的
有关知识,明确 其在文学史上的
地位。
导
入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 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 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 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已:同“矣”,句尾语气词 表陈述,相当于“了”。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 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
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 勤勉,言谈谨慎,到有
道的人那里去匡 正自己, 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研读文本
从《学而》这段话,理解孔子是怎样阐述“好学”的?
这是对“什么是好学”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包括 四个方面。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 做什么。孔子说能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 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研读文本
子曰:“见贤思 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齐:形作动,看齐。 内:名作状,在心里。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
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
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
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
样的缺点。”
研读文本
这句话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 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 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 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孔
论语
作品简介
《论语》体式: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 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 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 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¹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²切问而近思:恳切地 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³仁:仁德。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 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 了。”
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堪:能忍受。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 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 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章讲个人修养,强调修 身应当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
第七章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 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 似的毛病。
第十章
原 文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注释:¹川上:河边。²逝:往,离去。³斯:代词,这,指河 水。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 一样,日夜不停。”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 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朋友)从远处来,不是很快 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一 个有才德的人吗?”
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 于个人修养范围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注释: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 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注释:¹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²切问而近思:恳切地 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³仁:仁德。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 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 了。”
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堪:能忍受。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 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 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章讲个人修养,强调修 身应当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
第七章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 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 似的毛病。
第十章
原 文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注释:¹川上:河边。²逝:往,离去。³斯:代词,这,指河 水。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 一样,日夜不停。”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 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朋友)从远处来,不是很快 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一 个有才德的人吗?”
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 于个人修养范围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注释: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 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9
10
第十章
是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 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课 堂 检 测 三级 四级 五级
第叁部分
2024/10/11
18
总结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二章
强调随时反省自己,提高自我修养。
第六章
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表现 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1
6
2 赏析1 5 第五章 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 合,才能有所得。
3
第三章
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随年龄
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
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4
第四章
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知识 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原文2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8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9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子罕》
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 夺志也。"《子罕》
第七章
体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
讲富贵和仁义之间如何抉择,体现了孔 子宁愿贫贱而坚守义,不义之财不可取 的观念。
第九章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1 ) 子 夏 曰 : “ 博学而笃志
, 切 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
( 2 ) 子 曰 : “ 三 军 可 夺 帅 也 , 匹夫不可夺志也
9
O
(3)当别人不理解 自 己时,我们不应恼怒,保
持应有 的风范 ,正如《 <论语>十二章》 中
所 说 的 : “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 :“以人为镜 ,可 明得 失 。 ”由此我们可 以联想到《 论语》 中孔子
·——课文解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三人 几个人 焉 在其中
善者 优点
而就
整段翻译
孔子说:“几人同行,必然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学习,将他们的不 足引以为戒,作为借鉴而改 正。”
— — 课文解读 —一
请简单分析“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
我认为孔子并不排斥富贵,但 富贵的来应该是正义的,以不 义的手段获取富贵是不可取的。 孔子认为如果不能获得富贵, 就应该学会安贫乐道,着重在 贫困中修养身心,提高自身的
道德品质
—— -结构梳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一箪食 (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曲肱而枕之(
)
)
)
2.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
(学派)经典著作,是一部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体裁)著
作,共20篇。它与《
》《
》合称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
(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0张PPT)
堪:能忍受。
语部分“回也”之前。
孔子赞扬颜回为理想,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 困顿也自得其乐的精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之:代词,它。 者:……的人。 好:喜爱,爱好。 乐:以……为乐。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 以学习为快乐 学习的三个层次:
知、好、乐。 运用了什么修辞? 顶真 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 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 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 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 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 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 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 重。”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 疏食:粗粮。 水:冷水。 肱:胳膊。 于:对,对于。
这章讲仁德、道德修养,不义之 财不能取,提倡“安贫乐道”。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军队。 夺:改变。 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 矢志不渝。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
其中矣。”
笃:坚定。 切:恳切。 近思:考虑最近发生的事。 仁:仁德。
这一章子夏提出博学、笃志、切问、 近思四项,都是理论联系实际、言行 一致的自我修养的方法。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为】 ①为人谋而不忠(替) ②可以为师矣(做)
特殊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二、倒装句 三、被动句 四、省略句 (1)可以为师矣
省略宾语“之”,代“温故而知新” (2)人不知而不愠
省略句,知后省略宾语“之”,代“自己”
(3)不亦说乎 固定句式,“不亦、、、、、、乎”,不 是、、、、吗,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词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瓢饮,在陋巷,人不忍堪受其忧,回也不
改其固乐定。句贤式:哉“,……回也也”!译”作“……是……”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 质多么高尚啊!一竹 筐饭,一瓢水,住在 简陋的巷子里,别人 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 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 的快乐。多么高尚啊, 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代词,它。指任 何学问和事业。
喜欢,爱好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代词, ……的人
以……为乐
译文: 孔子说:“懂得某种 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 的人,喜爱它的人不 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 为快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吃
冷水 胳膊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
对,对于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 喝冷水,弯着胳膊当 枕头,乐趣也就在其 中了。用不正当的手 段得来的富贵,对于 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 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虚数,几个人
=于之在其中
译必定有
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
论语 十 二 章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 想家之首。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第7页
文体常识
12 《论语》十二章
语录体
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
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
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被称为
“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
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今:疏通、疏散 今:无色无味的液体
第37页
12 《论语》十二章
⑤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平民百姓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⑥吾日三省吾身
古:泛指多次
今:数词,三
第38页
词类活用
12 《论语》十二章
①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③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重点积累
12 《论语》十二章
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 说:同“悦” ,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第35页
12 《论语》十二章
古今异义词
①不亦君子乎
古:指有才德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②页
12 《论语》十二章
③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④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新课导入
12 《论语》十二章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
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
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
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
“万世师表”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第1页
12 《论语》十二章
文体常识
12 《论语》十二章
语录体
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
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
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被称为
“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
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今:疏通、疏散 今:无色无味的液体
第37页
12 《论语》十二章
⑤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平民百姓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⑥吾日三省吾身
古:泛指多次
今:数词,三
第38页
词类活用
12 《论语》十二章
①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③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重点积累
12 《论语》十二章
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 说:同“悦” ,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第35页
12 《论语》十二章
古今异义词
①不亦君子乎
古:指有才德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②页
12 《论语》十二章
③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④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新课导入
12 《论语》十二章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
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
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
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
“万世师表”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第1页
12 《论语》十二章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34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的是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诉了我要珍惜时 间,趁着青春年少多学一些知识。
修身做人篇
(六则)
疏通文意
修身做人篇
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 乎?人不知而 不 愠 ⑤ , 不 亦 君 子 ⑥ 乎 ? ” (《学而⑦》)
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④三省 ( xǐ ng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 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 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疏通文意
修身做人篇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 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宋朝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
《孟子》合称为“四书”。
朗读
yuè
yùn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xǐng wèi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逝,流逝。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课堂练习 1、理解性默写(8分)
修身做人篇
(六则)
疏通文意
修身做人篇
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 乎?人不知而 不 愠 ⑤ , 不 亦 君 子 ⑥ 乎 ? ” (《学而⑦》)
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④三省 ( xǐ ng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 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 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疏通文意
修身做人篇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 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宋朝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
《孟子》合称为“四书”。
朗读
yuè
yùn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xǐng wèi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逝,流逝。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课堂练习 1、理解性默写(8分)
《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共23张ppt).ppt
新2.”孔。子认为“学”与“思”是什么关系?
理解作者观点孔子认为,读书学习时,“学”与“思”缺一不可。“学” 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 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不可偏废其一。
研读课文
3.结合第9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是可供学习的地方。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短处,这是值得自省的地方。对别人的长处,要加以学习并保持;对别人 的短处,要加以警惕并戒除。这样,无论别人好与坏,对自己都有益处,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 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 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 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文学常识——《论语》
研读课文
1.“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 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 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 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
古今异义
➢ 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泛指多次。今义:二加一后所得 的数目)
➢ 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糙,粗粝。今义:清除阻 塞使通畅;疏通)
➢ 饭疏食,饮水 (古义: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 热水为“汤”。今义: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 三军可夺帅也 (古义:改变。今义:强取;抢)
一词多义
➢ 1.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2.为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可以为师矣
理解作者观点孔子认为,读书学习时,“学”与“思”缺一不可。“学” 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 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不可偏废其一。
研读课文
3.结合第9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是可供学习的地方。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短处,这是值得自省的地方。对别人的长处,要加以学习并保持;对别人 的短处,要加以警惕并戒除。这样,无论别人好与坏,对自己都有益处,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 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 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 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文学常识——《论语》
研读课文
1.“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 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 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 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
古今异义
➢ 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泛指多次。今义:二加一后所得 的数目)
➢ 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糙,粗粝。今义:清除阻 塞使通畅;疏通)
➢ 饭疏食,饮水 (古义: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 热水为“汤”。今义: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 三军可夺帅也 (古义:改变。今义:强取;抢)
一词多义
➢ 1.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2.为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完美版ppt课件
•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 几个阶段?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旧的知识
做,成为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同意见。 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 三十岁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 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 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七十岁能 随心所欲,而不会越出规矩。”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我
自己 替
泛指多次
老师传授的知识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忠心,尽心
真诚,诚实
复习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 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 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 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 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走 一定 在其中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好的方
那
面,优 点
学习
那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述而》)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 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 短处就要改正。”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旧的知识
做,成为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同意见。 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 三十岁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 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 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七十岁能 随心所欲,而不会越出规矩。”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我
自己 替
泛指多次
老师传授的知识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忠心,尽心
真诚,诚实
复习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 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 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 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 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走 一定 在其中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好的方
那
面,优 点
学习
那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述而》)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 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 短处就要改正。”
《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原文:子曰:“譬(p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比如
译文: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止,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比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停止
理解这段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曾子表达了诗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此句包含了几个因果关系
深入探究
此处包含三个因果关系:“士不可以不弘毅”是因为“任重而道远”。为什么“任重”?因为以“仁”为己任。为什么“道远”?因为贯彻“仁”的精神需要终身不倦、死而后已。反问句增强了感情色彩,使论断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第八章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心志,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第一章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shèn)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有道德的人
勤勉
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匡正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奋敏捷,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并向他学习,匡正自己,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理解这段文字所讲内容
《论语十二章》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对于人生、道德、学问等方面的独到见解。此文论述了君子的品德修养、仁与礼的关系、君子与小人之别、文与质的关系、士人的责任与担当、学问的进步在于持之以恒、仁的实践、“恕”道、学习《诗》的重要性等问题。全文不仅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对于人生和道德的深刻洞察,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精髓和行为准则。
比如
译文: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止,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比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停止
理解这段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曾子表达了诗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此句包含了几个因果关系
深入探究
此处包含三个因果关系:“士不可以不弘毅”是因为“任重而道远”。为什么“任重”?因为以“仁”为己任。为什么“道远”?因为贯彻“仁”的精神需要终身不倦、死而后已。反问句增强了感情色彩,使论断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第八章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心志,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第一章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shèn)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有道德的人
勤勉
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匡正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奋敏捷,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并向他学习,匡正自己,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理解这段文字所讲内容
《论语十二章》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对于人生、道德、学问等方面的独到见解。此文论述了君子的品德修养、仁与礼的关系、君子与小人之别、文与质的关系、士人的责任与担当、学问的进步在于持之以恒、仁的实践、“恕”道、学习《诗》的重要性等问题。全文不仅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对于人生和道德的深刻洞察,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精髓和行为准则。
《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42张
知识回顾
•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
(《雍也》)
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6输、质入胜标文题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这句话是讲君子的气质。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 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之 类。“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 鄙俗。这也是儒家和道家不一样的地方,道家特别强调天真、 自然。“文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华、 虚伪。所以君子就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 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 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
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的明白通透不会迷惑,因为知道大小、 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 仁德的人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敬人, 爱人”则“人恒敬之,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则不会招人怨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会招 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之来, 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翻译: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 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成为当 老师了。”
• 段解:
学习方法。强调温故知新。源自❖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可是,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疑惑。本意是危险,这里指有害。
《论语》十二章
2020/4/5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 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课文的内容。 3、背诵短文,积累成语、名言警句。
《论语》
•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 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
•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 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 语》治天下”。
翻译: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 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老师 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段解: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重点字词解释: (1)十有五:指十五岁,“有”同“又”,用在整 数和零数之间。 (2)立:立身,指有所成就。或指独立做事情。 (3)惑:迷惑,疑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能听进不同意见。 (6)从心所欲: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7)逾矩:逾,超过;矩,规矩。
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有关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古代著名思想 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名 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被尊称为“大 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 大名人之一。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多 达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弟子三千,七十 二贤人”)。
翻译: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有坚定的志向,恳切 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啊。” 段解:学习方法——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第七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字词解释: (1)之:学问和事业。 (2)者:代词,......的人 (3)好(hào)喜欢,爱好 (4)乐(lè)以......为乐趣
读课文,注意下列读音
1、论(lún)语
陬邑 (Zōuyì)
不亦说(yuè)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
2、三省(xǐng)吾wú身 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
传(chuán)不习乎
3、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 不逾(yú)矩(jǔ)
5、学而不思则罔(wǎng ) 思而不学则殆(dài)
6、贤哉(zāi)
第六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重点字词解释: 1、哉:感叹语气,多用于句子末尾。 2、回:颜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 3、箪(dān) :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4、堪:能忍受。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 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 清苦)而发愁,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 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段解:赞扬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精神。
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 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段解: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第九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字词解释:(1)三人:几个人 (2)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4)从:跟从、学习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 以当我老师的人。要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 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加以改正。” 段解:学习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 习,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词语解释: (1)川:河,河流 (2)逝者:指流逝的时光。逝,往,离去。 (3)斯:代词,这,指河水。 (4)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5)舍:舍弃。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 “至圣 先师,万世师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 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贫富,不分贵贱, 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四方弟子云集。春秋时代学在 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 “思”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 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第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四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重点字词解释: (1)温:温习,复习。 (2)故:旧的,原来的。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3)知:领悟,获得。 (4)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5)而:连词,表示顺接。 (6)可:可以。(7)以:凭借。 (8)为:成为,做。 (9)矣:语气词,表肯定。
第十一章: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字词解释: (1) 三军:军队。古制,12500人为一军。 (2)夺:改变。 (3)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指平民百姓。
翻译:孔子说:“一国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 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段解:道德修养。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三课时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 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 重文彩,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段与段之 间的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
四书: 《论语》、《大学》 《中庸》、《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
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不通,用意译)
成语归纳
• 不亦乐乎 • 三省吾身 • 三十而立 • 温故知新 • 不舍昼夜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择善而从 • 逝者如斯 • 匹夫不可夺其志
通假字
• 不亦说乎 • 说:同悦,喜悦、愉快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 所得,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对思想有害。” 段解: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 学习与思考要相结合。
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字词解释: 1、子夏:孔子的学生。 2、笃(dŭ):忠实,坚守。 3、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4、仁:仁德。
人不知而不愠: 却,但是。 连词,表转折。 (6) 愠:生气,发怒。 (7)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 翻译:
• 孔子说:“学习之后时常地去复习,不也是愉 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 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 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 段解:
第一句讲学习方法,
第二句讲学习乐趣,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认 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 宽厚。
庄子的一则寓言里说,孔子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 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把 “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代指教育。银杏 “多果,象征弟子满天下。树杆挺拔直立,绝不旁逸 斜出,象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用,又可 入药治病,象征弟子们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
• 判断句: • 贤哉,回也!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释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
1、吾日三省吾身。 (自我检查,反省)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越过,超过)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喜欢,爱好)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忠实, 坚守)
孔子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 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 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 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 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 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 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
这个事例证实了课文中的哪一句话?
一箪(dān)食
在陋巷(xiàng)
人不堪(kān)其忧
7、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8、曲肱(gōng)而枕之
10、逝者如斯夫(fú)
12、博学而笃(dǔ)志
探究释疑
我们课文所选的十二章之间并不是毫无关 系,它们所阐述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彼此之 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就让大家当一 当小编辑,以小组为单位,给它们分分类吧。
第八章: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字词解释: (1)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 (2)疏食:粗粮。 (3)水:在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4)曲肱:弯着胳膊。肱(gōng),胳膊, (5)于:对,对于。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曲着胳膊当枕 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 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段解:道德修养。不义之财不能取,提倡“安贫乐道” 的精神。
学习方法 1、4、5、12
学习态度 7、9、10
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 1、2、3、6、8、11
❖(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 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重点字词解释: (1) 子:先生,指孔子。 (2) 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接。
时:按时。习:复习。 之:代所学的知识 (3) 亦:副词,也。 说:通“悦”,愉快。 (4)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5) 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