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文化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满族的文化特征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科学的民族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在当代中国民族大家庭里,共同生活着56个民族,即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壮,满等诸多民族。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00万人以上的有两个民族:壮族和满族。而我就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第二多的满族人,我热爱我的国家,也热爱我的民族。下面就是我对满族的文化特征的一些论述。

首先关于满族的起源。我们的国家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满族先世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有考古实据的历史就有6800年以上。1972年中国考古队在毗邻俄罗斯的兴凯湖地区考古发现,在68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先世肃慎人就生活在这里。他们以渔猎为生,建立了规模较大的渔村,形成了父系群体,已创制了石斧、石凿、骨制渔具等劳动工具。在古代,关于满族的称呼是有很多的,比如汉代之三国,满族先世肃慎人又称“挹娄人”;南北朝时,称“勿吉人”,隋唐时期,满族先世又称“靺鞨”;至宋辽时期称“女真”。12世纪初,辽宁开原以北的生女真的完颜部崛起,其首领阿骨打统一女真一些部落后,于1115年称帝,国号大金,定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在宋元明清的元朝中,12世纪中国北方蒙古族兴起,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元朝,统一了中国。女真人从此置于元朝统治之下,结束了独立称帝的时代。元亡明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开始了民族统一大业,并吸收了我国北方其他一些民族,组成了满族共同体,完成了从部落到国家的建设。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后来,满族政权又陆续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公元1644年,八旗铁骑入关,占领北京,建立起疆域空前辽阔的清帝国,这也是满族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

其实说起满族的服饰发型,大家最多的是通过清朝古装剧,就是那些格格阿哥们,男性都是半瓢大辫子,女性则把头发盘在头顶上,梳成髻子,佩戴耳环。起源是满族先民是游猎民族,在理发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为了适应长期游猎跋涉的生活,满族男子选择了辫发作为发式。其做法是先将额前部的头发剃光,以避免遮挡视线,便于射箭或格斗。后部的头发不作发髻而是梳成发辫,以适应骑马颠簸。这种发式曾在清代为统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国强制推行。而服饰,男子则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上腰带,女子则穿宽大的旗袍,不缠足,喜欢穿绣花鞋或高底的木屐。起源是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包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也称“旗袍”。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洲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旗装在全国通行,但很快与汉族传统服装相融合。在今天这个时代,满族传统样式的旗袍已经很少看见了,但是在民国时期,在旗袍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西装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旗袍。

衣食住行,说完服饰我们来看看满族的那些特色食品。流传至今最为有名的就是点心萨琪玛。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以小米、高粱米、粳米和干饭。满族食品中还有一种叫做“酸汤子”,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用玉米面发酵,就做成了酸汤子,这种食物在东北某些地区现在还是可以吃

到的。满族的饽饽有着悠久的历史,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没想到在解放初期用来充饥的粗粮窝窝头,在清代竟然还是御膳呢,当下也是提倡粗粮有益健康,窝窝头在饭店依然可以吃到。总结一下民间的满族典型食品:满足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满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白肉血肠,锅(满族传统风味菜肴),汤子(辽宁岫岩满族的典型食品),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最早是清朝皇帝到东陵祭祀祖宗时做供品用的,因此也称为"祭饽饽"。传入民间制成糕点后,大体上分为大小两种饽饽。大饽饽每斤八块,俗称清东陵大八件;小饽饽每斤十六块,俗称清东陵小八件。大小饽饽品种主要有太师饼,松饼,玫瑰饼,龙凤饼,山楂桃。还有无馅的七星点子、八裂饼、核桃酥、到口酥等。听着这些名字就让人口水直流,最为有趣的是现在非常流行的火锅原来是由满族人发明的,可能是因为东北地区较为寒冷。

生活第三大项:居住环境。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伦杆"。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每年除夕夜还要把祖先画像,俗称“老影”悬挂在西屋墙壁上进行祭祀。其实说到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西炕,并不是说狗皮制品对于满族人来说是不吉利的或不祥的,在我懂事以来对满人这个身份最初的了解就是说不能吃狗肉,不能打狗,杀狗,佩戴狗皮制品,贴狗皮膏药等。我们满族和国家西南部的瑶族、瓦族等游猎民族一样将家犬视为重要财产不许轻易宰杀,有忌打狗、杀狗和食狗肉的习俗。传统的满族老人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说到满族的文化,不得不说我们的语言,我们同藏族有藏语,蒙古族有蒙古语一样,满语为满族本民族语言。现代满族普遍使用汉语,除了一些学者还能应用满语外,目前会说满语的满族人只余下屈指可数的老人家,大多数满族人已经不懂满语了。不过,东北和北京地区的汉语方言中吸收了很多满语的词汇。

满族人也有自己很明显的长相特征,典型的满族人中,两眼间隔较近,直鼻,长方脸型的较多,肤色较浅。满族中的B型血的比例很高,达到40%以上(这一比例在汉族中是20%)。像我们家,因为我爷爷是从辽宁锦州因工作原因迁到了安徽,他老人家本身是很纯正的满族人,到我爸爸叔叔还有我和哥哥以及堂弟,我们的长相依然能看出满族人的特征,鼻梁都是较高的且直。

现在的满族人口中,大部分为父母一方有满族血统或者祖上据查还有满族血统,另外也有一部分是祖先为汉军(或朝鲜、蒙古)旗人。因为中国民族是大杂居小聚居,所以纯正的满族血统很难延续了。这就是我的民族——满族,关于它的一些文化特征的阐述,我很热爱它,并以满人的身份感到骄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