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疗效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分析目的对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进行研究。
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的治疗药物为阿司匹林,观察组的治疗药物为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观察两组的疗效。
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50%,与之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00%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經治疗后,观察组的颈动脉斑块面积0.05)。
1.2 方法采用500 mL的右旋糖酐对0.5 g的胞二磷胆碱进行稀释,然后进行静脉滴注,1次/d,观察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适量的甘露醇GTT,采用脑细胞活化剂对患者的水电解质与酸碱度进行纠正平衡,同时调节患者的血压与血糖,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进行治疗,饭前口服,2次/d,75~100 mg/次。
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服用方法与对照组相同)联合阿托伐他汀(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58)进行治疗,口服,1次/d,10 mg/次。
1.3 疗效判断标准以显效、有效与无效为疗效评定标准。
若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偏瘫、头痛与意识障碍等)基本消失,对日常生活并未造成影响,则可视为显效;若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日常生活也有所改善,则可视为有效;若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病情加重,则可视为无效。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观察组经过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比较治疗前,对照组的颈动脉斑块面积为(1.65±0.46)cm2,观察组的颈动脉斑块面积为(1.64±0.75)cm2,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相应值分别为(1.47±0.20)cm2,(1.06±0.12)cm2,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所缩小,并且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P <0.05)。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5-09-30T13:58:39.3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0期供稿作者:赵青松[导读]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中心医院脑血栓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由于该疾病发病率较高,且起病较急,对患者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赵青松(内蒙古赤峰市宁城中心医院内蒙古赤峰 024200)【摘要】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治疗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
方法:对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100例脑血栓患者进行治疗,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人,对照组给予常规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和动脉斑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颈动脉内膜及板块的改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脑血栓的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脑血栓;临床效果;动脉斑块;影响【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0-0131-02脑血栓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由于该疾病发病率较高,且起病较急,对患者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1]。
此外,该疾病较容易留下各种后遗症,并容易产生复发现象,因此严重危害着人的生活质量。
该疾病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和板块,因此必须要做好一系列的治疗工作,目前主要使用的治疗方式为抗血小板和调脂治疗。
我院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对100例患者进行脑血栓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将其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对100例患者进行脑血栓治疗,所有患者均经过MRI和颅脑CT检测后证实为脑血栓疾病,并符合《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排除外脑出血和急性脑梗死,排除肝肾功能异常情况、恶性肿瘤、血液病等情况。
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创伤较大、术后感染风险概率高,效果不甚理想,患者术后神 经功能及认知功能恢复较差,不利于术后康复%随着近年来微 创技术在临床上的普遍应用,使得小骨瓣开窗微创血肿清除术 逐渐被神经外科临床医生熟练掌握,广泛应用于自发性脑出血 的临床治疗,该术式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并发症率较低等优 势,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弥补了传统开颅手术的诸多不足|7]。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较短、术 中出血量较少、血肿消失时间较短,且住院时间较短,同时观察 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〇.〇5)。
分析原因为小骨瓣 开窗微创血肿清除术术中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 较少,促进血肿消失,术后恢复时间更短,治疗效果更好。
另外,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MMSE评 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小骨瓣开窗微创血肿清除术 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认知功能,分析原因为小骨瓣开窗 微创血肿清除术可有效避免损伤患者重要血管神经,避免影响 脑神经功能。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 组(P<0.05),分析原因小骨瓣开窗微创血肿清除术采用局部麻 醉操作,可有效避免对患者脑相关神经造成损伤,有效降低并 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总而言之,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给予小骨瓣开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与认知功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1]王德仙,都基刚,任美英,等.急性自发性脑出血不同干预方式的临床诊疗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23 (12):2102-2104.[2]潘宏平,杨金星,邵国升,等.微创穿刺术在自发性脑大出血治疗中的应用[J].上海医药,20丨9,40(5):47-49.[3]陈涛.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9,36( 1):101-102.[4]杨涛,钱中润,鹿松松,等.自发性小脑出血手术治疗长期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0,17( 1):66-70,76. [5]耿炯,尤金芳.小骨瓣开窗微创血肿清除术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19(4):327-329. [6]欧阳传宏.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 (23):3290-3292.P]周立田,余前,丁俊宏,等.血栓弹力图和传统凝血功能检査在自发 性脑出血患者中的相关性分析[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9,21(4):33-35,(收稿日期:2020-08-21)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观察聂雅球(丰城市人民医院,江西丰城331100)【摘要】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脑血 栓的疗效。
浅析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作用
观 察 组 治 疗 后 颈 动 脉 斑 块 面 积(1.23±0.12)cm2、内 膜 中 层 厚 度(0.51±0.08)mm 明 显 低 于 对 照 组 颈 动 脉 斑 块 面 积( 1 . 6 8 ± 0 . 2 6 )c m 2、内 膜 中 层 厚 度( 0 . 7 5 ± 0 . 2 1 )m m ,组 间
0.4330
8.0567
P
&g.05
<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 2015 年 7 月至 2018 年 7 月收治的 108 例脑梗
死患者分为观察组 58 例、对照组 50 例,入选者确诊为脑梗 死,家属知情同意代为签字。存在药物禁忌证、脑出血、精神 疾病排除在外。其中对照组:男女比例 14:11,年龄 41~78 岁, 平均(54.8±0.2)岁。观察组:男女比例 13:12,年龄 40~79 岁, 平均(54.1±0.5)岁。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保华 , 叶晓林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 血流指标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J]. 医学综述 ,2016,22(6):1201-1204.
[2] Armstead WM, Kiessling JW, Riley J, et al. TPA contributes to impaired NMDA cerebrovasodilation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hrough activation of JNK MAPK[J].Neurol Res,2011,33(7):726-733.
138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31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Mod Diagn Treat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Nov31(21)脑血栓是多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是因脑动脉或皮质支动脉血流状况改变,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出现软化、坏死,此外,血脂异常也与动脉硬化存在密切关联,因此临床上对于脑血栓多采用具有降脂、抗凝与溶栓效果的药物治疗,其中以阿司匹林较为常用,其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实现阻止血栓形成的目的[1]。
但应当注意的是,由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的作用效果不持久,其常需要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2]。
本研究提出将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使用,并以我院收治的脑血栓为例开展实验,探讨其临床疗效。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82例,采用分层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
对照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44~70(56.14±7.90)岁;病程4d~6个月,平均3.27±0.54个月;其中急性期24例,恢复期7例,后遗症期10例。
观察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46~73(57.31±7.45)岁;病程5d~7个月,平均3.40±0.79个月;其中急性期20例,恢复期8例,后遗症期13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经病理学检测可诊断为脑血栓;(2)对本研究完全知情且自愿配合实验;(3)对本研究采用的药物不存在过敏史;(4)无出血病史及倾向。
排除标准:(1)合并有心、肝、肾等脏器严重疾病;(2)曾参与过其他影响凝血状态实验或服用过相关药物影响实验室指标的患者;(3)治疗期间出现其他脏器并发症及过敏症状。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溶栓、降压、抗凝等对症治疗,同时予以感染控制手段,纠结患者电解质紊乱。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d。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的效果探究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的效果探究脑血栓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针对脑血栓的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
而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作为常用的治疗手段,具有较好的疗效。
然而,单一用药可能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联合用药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本文旨在探究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的疗效。
阿司匹林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其在临床应用中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阿司匹林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合酶的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此外,阿司匹林还能影响粘附分子的表达,使血管内皮细胞得以减少炎症反应,从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他汀类药物主要用于调节胆固醇代谢,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
他汀类药物通过竞争性阻断甘油三酯的合成酶,促进浆膜中甘油三酯的降解,同时也可促进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合成,从而使总胆固醇的水平得以降低。
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的疗效活性更高,这主要是因为两种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可相辅相成。
同时,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的联合使用也能够改善血栓形成的发生机制。
阿司匹林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为主要机制,而他汀类药物则以调整脂质代谢为主要机制。
因此,联合使用可降低血栓的形成疑似多个环节,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的不良反应与单用相比不增加。
临床研究也表明,联合使用能更好地预防脑血栓的复发,而且可能与局部的神经保护效应有关,使病人得到了更好的康复。
另外,联合使用也能够缩小药物的剂量,从而降低了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总之,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脑血栓的方法。
对于患者而言,需要参考医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内本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12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单纯治疗,剩余60例作为实验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动脉斑块的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经过不同药物治疗之后,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同时动脉斑块面积明显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发生脑血栓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缩小甚至消除患者动脉斑块,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同时联合用药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
【关键词】脑血栓;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动脉斑块;联合治疗脑血栓是中老年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因为脑动脉主干或者皮质支动脉出现了粥样硬化从而导致了血管增厚的情况,随着疾病发展,管腔狭窄情况不断加重,出现血栓从而引起脑局部的血流减少以及供血汇总段,最终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坏死以及神经系统异常的症状[1]。
近年来,我国进入了老龄化,同时由于生活习惯的改变,脑血栓发病率呈现上升以及年轻化的趋势,因为脑血栓的致死率以及致残率较高,一旦发现就需要采取对应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本文就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探究,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内本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12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55.46±2.8)岁。
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患者年龄47-70岁,平均年龄(55.15±2.7)岁。
组间年龄以及男女比例资料接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疗效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神经 内科疾病 , 具有较高 的病 死率和致残率 , 是威 胁人类 健康 的重大疾 病 , 脑 梗 死 急 性 期 治 疗 效 果 的 优 劣 直 接 决 定 着 预 后 效 果 Ⅲ 。我 院 联 合 应 用 阿 司 匹林 和 阿托 伐 他 汀 治 疗 急 性 脑 梗 死 , 取 得较好 效果 , 现 报
,
、
娑 性烯醇化酶 阿司 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 疗急 性脑梗死, 可有效改善血脂水平, 降低h s — C R P ( 高 敏C 反应蛋白 ) 、 N S E ( . I  ̄ 清神 经元特异
) 水平 , 临 床疗 效 确 切 , 值得推广应用 。 【 关键 词 】 阿托 伐 他 汀 ; 急性脑梗死 ; 阿 司 匹林 【 中 图分 类 号 】 R7 4 3 . 3 3 【 文 献 标 识 码】 B 【 文 章 编 号1 1 6 7 3 — 5 1 1 0 ( 2 0 1 5 ) 1 6 — 0 0 5 4 — 0 2
联 合 组 在 对 照 组 基 础 上 加 用 阿 托 伐 他 汀 。结 果 联 合 组 治 疗 总 有 效 率 血 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对 组 照 组 常规 应 用 阿 司 匹林 , ( P <O . 0 5 ) ; 联 合 组 治 疗 后 的 NE S 、 h s — C R P值 均 显 著 低 于 对 照 组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o . 0 5 ) 。结
‘
5 4’ 生垦塞
丝 疸垄查
生 旦箜 鲞箜 塑
塑 』 ! l 0 f P r 。 t i 1 N 。 D i 。 a 。 s A g
.
2 o 1 5, v。L 1 8 N。 . 1 6
阿托 伐 他 汀 联 合 阿 司 匹林治 疗 脑 梗 死 的疗 效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观察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观察作者:孙晓秋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3期摘要: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60例脑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两组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50.77%、92.31%)、躯体功能、较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总体健康状况(73.45±18.32、76.36±20.61、74.57±17.74、74.78±18.62、79.47±17.73、71.95±15.17)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关键词:脑血栓;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生活质量脑血栓(cerebral thrombosis)是心脑血管常见病,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加大,脑血栓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
临床治疗脑血栓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
本文重点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变。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1年12 月~2013年12 月本院收治的260例脑血栓患者。
入选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偏瘫、偏盲、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经头颅CT 和(或)MRI扫描、心电图、脑血管造影等相关检查予以确诊[1]。
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2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0例。
观察组患者男87例、女43 例;年龄40~73 岁,平均年龄为(49.6±2.79)岁;病程1~9h,平均病程(3.52±0.28)h。
对照组患者男59例、女71例;年龄39~76 岁,平均年龄为(52.5±2.38)岁;病程2~8h,平均病程(3.14±0.32)h。
排除对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过敏、胃十二指肠溃疡、凝血因子障碍、出血倾向、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血栓的效果观察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血栓的效果观察目的:分析在脑血栓患者治疗中通过合用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钙的临床疗效。
方法:抽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70例脑血栓患者,并依据药物治疗差异分组,对照组患者以阿司匹林口服治疗,同期观察组增加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比较2组疗效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82.86%,且P<0.05;2组入院时MoCA认知功能评分较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MoCA认知功能评分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且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
结论:脑血栓患者治疗中合用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钙可显著提升疗效,并帮助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标签:脑血栓;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效果脑血栓疾病的发生是建立在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斑块形成等基础上,与此同时受到血流速度减缓和血压偏低等影响,使得血液内有形成分大量附着于动脉内膜,进而诱发脑血栓,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偏瘫,且该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体中具有较高发病率[1]。
目前对于脑血栓患者的治疗主要采取溶栓方案,阿托伐他汀钙片以及阿司匹林均是目前脑血栓患者治疗的常用药物。
以下将探究合用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钙在脑血栓患者中的治疗价值。
1 资料以及方法1.1临床资料抽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70例脑血栓患者,依据药物治疗差异分组,即观察组:35例,男/女:19/16;年龄53~78岁,均值为(68.3±0.5)岁。
对照组:35例,男/女:18/17;年龄52~79岁,均值为(69.2±0.2)岁。
2组临床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2组患者入院后均结合其病情进行常规对症治疗,如改善脑循环、降压和抗凝等。
对照组患者以阿司匹林口服治疗,每日入睡前服用,100mg/次,1~2次/d;同期观察组增加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口服,10mg/次*d。
2组均连续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
1.3评价标准(1)比较2组疗效,显效:即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减小≥80%;有效: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减小50~79%;无效: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减小不足50%。
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
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作者:张鹏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9年第12期【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
方法: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接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100例。
研究中依照随机数表原理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5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经统计,对照组患者斑块减少9例,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斑块数量有65条,治疗后56条,少于观察组患者的14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斑块数量有66条,治疗后颈动脉斑块数量为52条,检验数据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相比治疗前所有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均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比對照组患者更明显,检验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
结论: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应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达到较好的效果,能够减少斑块数量,缩小斑块面积,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脑梗死颈动脉斑块【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2-03--0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
尤其容易影响颈动脉,诱发脑卒中[1]。
对于神经内科而言,经抗血小板、降脂等方式可有效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本文分析验证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接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100例。
经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研究中依照随机数表原理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50例。
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患者年龄52至78岁,平均年龄(67.2±5.3)岁。
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患者年龄为53至78岁,中位年龄段为(66.9±5.7)岁。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药学分析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药学分析【摘要】目的:对脑血栓采用阿司匹林+辛伐他汀方式治疗进行药学分析。
方法:本院就诊确诊为脑血栓患者选入110例,为2020年4月30日至2021年4月1日入院,组别划分以随机数字表方式,常规组服用阿司匹林,试验组增加给药辛伐他汀,疗效分析。
结果: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对,试验组治疗后在组别间较良好(P<0.05),用药副作用反应,两组发生率无差异(P>0.05)。
结论:对于脑血栓的治疗,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具备极佳治疗功效,用药后可有效干预病灶组织状态,疗效显著。
【关键词】辛伐他汀;阿司匹林;脑血栓;药学分析脑血栓在临床中属脑血管疾病范畴,是现今中老年人群高发疾病类型,因疾病发病位置处于脑部,因此对脑部神经系统功能具备损害性,引发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同时,多数患者预后有明显后遗症,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
为改善脑血栓患者预后机体状态,促进其恢复,以阿司匹林+辛伐他汀方式对其进行治疗,药物联合使用,其功效产生协同作用,能够极大程度的缓解患者病情,降低疾病对其神经系统及血管功能损害性,从而使患者预后肢体运动功能得以恢复,较单一用药效果更为良好,疾病治疗功效极佳[1]。
为进一步明确阿司匹林+辛伐他汀临床应用效果,于2020年4月30日至2021年4月1日选定110例脑血栓患者,对其疾病治疗效果、用药安全性等做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就诊确诊为脑血栓患者选入110例,为2020年4月30日至2021年4月1日入院,组别划分以随机数字表方式,常规组分入27例男,28例女,(64.88±1.32)岁;试验组分入29例男,26例女,(64.93±1.29)岁,无差异(P>0.05)。
1.2方法阿司匹林治疗常规组:单次用药剂量500 mg,24小时服用一次,连续用药半年。
阿司匹林+辛伐他汀治疗试验组:阿司匹林用药剂量同常规组,辛伐他汀单次用药剂量20mg,口服给药,24小时服用一次,连续用药半年。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价值和安全性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价值和安全性分析脑血栓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由于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阻塞,进而导致脑血液供应不足,最终导致脑部缺血或梗死。
脑血栓的发生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脑血栓患者至关重要。
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作为治疗脑血栓的常用药物,其联合应用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价值和安全性进行分析。
1. 阿司匹林的治疗价值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具有镇痛、解热和抗炎作用。
阿司匹林还是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血过程,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
这种特性使得阿司匹林成为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
对于脑血栓患者来说,阿司匹林能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新的血栓形成,降低脑血栓再次发作的风险。
阿司匹林作为常用的药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长期大剂量的使用可能会导致胃肠道出血、出血时间延长等不良反应。
在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用药方案,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针对血脂调节作用的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来降低胆固醇合成,从而达到降低血脂的目的。
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作用。
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对于预防和治疗脑血栓具有一定的效果。
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血脂、改善血管功能、抗炎抗血栓等多种作用发挥着治疗脑血栓的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以减轻脑梗死的面积,改善脑血管的微循环,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他汀类药物还可以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来降低脑血栓的发生和再次发作风险。
2. 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一般来说,他汀类药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肌肉疼痛、转氨酶升高等,但这些不良反应在临床上较为少见。
他汀类药物在治疗脑血栓的过程中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分析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7-07-07T15:20:40.14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7期作者:张克奎[导读] 脑血栓是常见脑梗死类型,患者因为疾病及相关症状的影响,生活质量下降严重。
益阳市大通湖区人民医院湖南益阳 413000摘要:目的:分析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
方法:抽取我科自2014年的8月~2017年的1月所诊治的95例脑血栓患者,分为研究组(48例)与对照组(47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施治,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对比两组疗效。
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治疗后的IMT值以及颈动脉斑块面积改善更加明显且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
结论: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能起到非常满意的效果,能帮助患者调节血脂,促进其神经功能改善,保障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
关键词:辛伐他汀;阿司匹林;脑血栓脑血栓是常见脑梗死类型,患者因为疾病及相关症状的影响,生活质量下降严重,疾病治疗方面,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是治疗脑血栓常用药物,均具有一定治疗效果[1]。
本文分析了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基本资料此次研究抽取我科自2014年的8月~2017年的1月所诊治的95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所选患者按照数字分组法分为研究组(48例)与对照组(47例),两组基本资料:研究组中纳入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是(63.1±5.5)岁;其中有15例患者伴有高血压,13例伴有糖尿病,7例伴有高脂血症。
对照组纳入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最小48~71岁,平均年龄是(61.7±5.2)岁;其中有17例患者伴有高血压,12例伴有糖尿病,8例伴有高脂血症。
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 >0.05)。
1.2方法所有患者在进入医院后立即施以积极救治,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进行积极补液,综合各项检查结果证实诊断,予以对症治疗,包括脱水剂类药物的应用,应用促进改善循环及脑组织保护类药物,给予促进颅内压降低类药物,同时根据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应用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类药物。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伴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伴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评价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92例伴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面积情况。
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48% VS 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IMT 以及颈动脉斑块面积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IMT以及颈动脉斑块面积减少较对照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伴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症状,具有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伴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临床效果观察Efficacy of aspirin combined with statins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plaqueXinXianFengHarbin no.5 hospital heilongjiang Harbin 150040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spirin combined with statins on carotid artery plaques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 choice in March 2018 - September 2019 our hospital 92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carotid plaques as theresearch object,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46 cases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aspirin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basis of treatment with statins treatment,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treatment of carotid intima - middle thickness (IMT) and carotid artery plaque area.Results the total clinic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93.48% VS 78.26%),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After treatment, IMT and carotid plaque area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The reduction of IMT and carotid plaque area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Conclusion aspirin combined with statins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plaque has a significant therapeutic effect,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carotid artery plaque in patients.【key words 】aspirin;Statins;Clinical observation of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carotid artery plaque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系统疾病,指的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出现局部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最常见的类型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1]。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
方法:在本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脑血栓患者中选择94例作为研究资料,随机分组各47例,对照组为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组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62%显著高于对照组76.60%,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6.38%与对照组4.26%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在脑血栓治疗中选择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且增加药物不会增加不良反应,保证治疗安全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脑血栓;不良反应脑血栓作为临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缺血缺氧症状,在中老年群体发生率较高,且疾病进展较快,若发现或治疗不及时,则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1]。
目前对脑血栓治疗以药物控制为主,其中他汀类药物属于应用较为普遍的药物,如普伐他汀钠,虽然对缓解患者症状有一定的作用,但整体疗效不佳,需探索其他治疗方案[2]。
为此,本次研究对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进行了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本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脑血栓患者中选择94例作为研究资料,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
依据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分组各47例,对照组男患者28例,女患者19例,年龄在55岁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92±3.2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h至8h,平均时间(4.65±1.56)h;观察组男患者26例,女患者21例,年龄在55岁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41±3.5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h至8h,平均时间(4.61±1.52)h;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心肺疾病患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及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摘要:目的:应用脑血栓患者采用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的结合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2年5月我院收治脑血栓患者40例开展研究。
以随机数表法分组并结合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常规组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实验组结合应用辛伐他汀。
分析治疗效果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结果:实验组疗效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
实验组NIHSS评分在治疗后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
结论:脑血栓治疗方面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的结合用药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可以实现对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的改善,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血栓;辛伐他汀;阿司匹林;临床效果脑血栓属于临床中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中疾病发生速度快、致残和死亡率相对较高,随着近些年临床治疗技术方式不断发展,脑血栓的病死率得到了有效控制,虽然患者得以存活但是仍然存在许多的并发症,存在较为明显的后遗症,例如偏瘫、失语以及吞咽障碍等,此时部分患者还存在脑出血并发症,其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也存在相当严重的影响[1] - [2]。
临床中对于脑血栓的治疗方式比较多,其主要涉及到溶栓、药物保守和介入手术等不同治疗方式,溶栓治疗方式只能够应用在发病到进入医院间隔时间6小时以内,同时患者存在许多的治疗禁忌症[3]。
药物保守治疗方式虽然无法与其他方式的疗效对比,但是也有一定的独特优势。
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脑血栓的治疗效果,本文以对比方式探讨脑血栓治疗中不同药物的疗效。
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到2022年5月我院收治脑血栓患者40例开展研究。
以随机数表法分组并结合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实验组20例,男女12例、8例,年龄(6.51±4.22)岁,吸烟史13例、高血压病史14例、糖尿病病史8例;常规组20例,男女13例、7例,年龄(6.44±4.38)岁,吸烟史14例、高血压病史14例、糖尿病病史6例。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脑血栓病患接受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效果探究。
方法:以2020年7月到2021年7月医院治疗的80位脑血栓病患作为研究,所有病患均行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一组加用阿司匹林,为阿司匹林组(40人),一组加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为综合组(40人),对阿司匹林组和综合组病患的颈动脉情况以及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综合组用药后的IMT指标和Smax指标改善均比阿司匹林组要好,神经功能的改善方面也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
结论:阿托伐他汀以及阿司匹林不仅能够改善脑血栓病患动脉的粥样硬化情况,缩小病患颈动脉的斑块面积,还能够改善脑血栓病患的神经功能,效果明显。
【关键词】脑血栓;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神经功能脑血栓的发生原因主要为病患脑部动脉内膜深层脂肪发生变性,胆固醇沉积,进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得大脑动脉管腔狭窄和闭塞,影响脑部血液循环,在局部脑血流受阻中断下,容易引发脑组织的缺血缺氧,严重时可令脑组织出现软化和坏死情况,威胁病患的生命[1]。
故本文对脑血栓病患采取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用药,以期改善病患的预后,减少疾病对病患造成的不良影响,供研究。
1基础资料和用药方法1.1基础资料将2020年7月-2021年7月收治脑血栓病患资料(80份)作为研究的基础资料,以所用药物的不同划分组别,在所有病患均行对症治疗的情况下,加用阿司匹林的病患归为阿司匹林组,男性有26位,女性有14位,年龄多为46到79岁,平均(62.5±1.7)岁。
加用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的病患归为综合组,男性有25位,女性有15位,年龄多为45到80岁,平均(62.5±1.6)岁,对比可见综合组和阿司匹林组的基本资料数据相差较小。
1.2用药方法所有病患均行对症治疗,如抗血小板治疗、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降血糖、降压治疗和吸氧限盐等。
阿司匹林组行阿司匹林用药,具体是:阿司匹林(生产厂家是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是J20171021)空腹口服用药,一次100mg,一天一次,连续用药三个月[2]。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脑血栓临床效果分析
0.05),见表3。
表3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期间复发远处转移和死亡等情况比较组别例数总发生率并发症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病死率-切口感染皮瓣坏死皮瓣下积液胸肌萎缩例数%例数%例数%例数%例数%例数%例数%例数%对照组39130015002561561521观察组40131300133131!32!5 X2值0.187 4.059 4.059 4.298 !值0.6650.0440.0440.0383讨论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是目前外科医生常用的术式,但由于术中Rotter淋巴结清扫需将胸大肌牵拉,易损伤到胸肌神经,因此临床关于分布于胸大小肌之间Rotter淋巴结是否清扫仍存在争议%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2组手术出血量、日均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结果表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Rotter淋巴结清扫未增加手术创伤,也并未对患者手术耐受性产生影响,安全性较高。
其中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与术中Rotter淋巴结清扫有关,进而增加手术时间;另外观察组发生1例胸肌萎缩,该结果可能与Rotter淋巴结清扫时损伤到胸肌神经有关,因此,在术中Rotter淋巴结清扫时应保护胸肌的神经。
2组患者术后血清CEA、CA15-3以及TSGF水平含量均低于对照组,表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是否进行Rotter淋巴结清扫均能有效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含量。
观察组3年内术后复发率、远处转移率以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表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Rotter淋巴结清扫能降低术后复发率、远处转移率以及病死率,有利于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
这与陆国芬等同研究Rotter淋巴结清扫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必要性结果一致。
由于胸背神经处肿瘤具有较高的转移率,于胸肌间入路淋巴结清扫可获良好显露,而淋巴结清扫的越多清除病理检查未发现的微转移淋巴结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在提高淋巴结清扫率的同时,降低了术后复发率远处转移率以及病死率。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效果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效果分析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在预防脑梗死复发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4月~2013年4月抽取的脑梗死患者68例,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治疗,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取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取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复发率、死亡率以血脂水平。
结果观察组复发率和死亡率分别为8.82%、2.94%,对照组复发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0.59%、17.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用药1年后,观察患者血脂水平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梗死患者持续服用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够降低疾病的复发率,提高其预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标签:脑梗死;复发;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临床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该疾病与颅内血液循环异常存在直接关系。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脑梗死患者死亡率明显降低[1]。
然而,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后,患者及其家属将主要精力放在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忽视对脑梗死复发预防治疗。
调查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的复发率高达14%[2]。
对此,临床必须探求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降低急性脑梗死的复发率。
本院主要将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药物用于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治疗中,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对医院于2011年4月~2013年4月抽取的脑梗死患者病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相关资料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②首次出现急性脑梗死症状;③入组前30d未服用抗凝药物治疗;④完成治疗周期;⑤入组后未取其他药物治疗;⑥了解并自愿加入本组研究。
排除标准:①意识昏迷者;②严重心肺功能障碍;③恶性肿瘤疾病;④心血管疾病史;⑤中途退出治疗;⑥精神异常者。
本组抽取于2011年4月~2013年4月抽取的脑梗死患者68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
观察组34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为48~71岁,平均年龄为(53.95±3.61)岁,病程为5个月~11年,平均时间为(5.62±1.67)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102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仅采取传统治疗,实验组患者在传统治疗的方法上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总体疗效,治疗后IMT面积,动脉斑块面积。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疗效要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对于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
标签: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脑梗死
随着社会水平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盐高脂饮食以及平时缺乏锻炼很容易导致体内产生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栓形成的病理基础就是動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脑血栓形成又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脑梗死的2/3。
由于此病极易留下各种后遗症并且反复发作,如何有效治疗并控制疾病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就来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102例进行诊疗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MRI和颅脑CT检测后确诊。
排除脑出血和急性脑梗死,近期手术者,恶性肿瘤患者,慢性炎症患者。
其中,男59例,女43例。
年龄48~69岁,平均年龄55.3岁。
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中枢神经损害的症状以及体征。
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自身情况中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疾病严重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用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内容如下:①静脉溶栓,应用于早期。
②动脉溶栓,慎重选择后可进行溶栓。
③脱水治疗,如果患者发生脑水肿可以适当进行脱水治疗。
④降纤治疗。
⑤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活化粘附防止更多血栓的形成。
⑥脑干保护治疗(自由基清除剂、阿片受体阻断剂、钙离子通道阻断剂)。
⑦其他: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治疗基础疾病,或是根据患者症状做出诊疗。
实验组: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情况下使用他汀类药物,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需停止服用他汀类药物。
1.3 判定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肢体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忽视。
),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60分,生活基本自理、41~60分日常生活需要帮助、21~40分日常生活明显依赖、<20分日常生活完全依赖),总体疗效,治疗后IMT面积,动脉斑块面积。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的软件SPSS 19.0对所选取的数据还有结果进行统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可以发现,实验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疗效要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显著效果,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且极易复发,有着严重的后遗症和并发症,影响着人们生理心里的健康[1]。
如何有效治疗并发症以及防止复发是人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现代保守治疗脑梗死的主要方法是抗血小板和调脂。
现就来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102例进行诊疗并作出调查,结果如下。
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选择传统治疗,即动脉溶栓,此方法要进行严密的评估适合患者才可以进行此项操作,静脉溶栓,脱水治疗,由于脑梗死极易诱发脑水肿脱水治疗可以减轻脑部的负担,降纤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实验组患者除了传统治疗外还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2]。
他汀类药物是一种治疗心血管类的常用药,由于其具有降血脂的特性所以被广泛使用。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脂粘稠斑块的再度生成,防止病情的复发。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患者罹患脑梗死时要注意将患者的血压调节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血压过高容易导致血管破裂,血压过低容易导致脑供血不足[3]。
积极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
调节患者的情绪,脑梗死的发作在一定程度上与患者的不良情绪有关,使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情绪,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患者饮食方面要注意低盐低脂,防止体脂过高。
当天起改变时,年老体弱的患者更应该注意。
一旦发生一侧或肢体麻木或者其他症状应该立即就医。
在治疗方面主要以溶血栓抗血脂为主,可以有效缓解症状,防止疾病的复发。
综上所述,脑梗死时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局部脑组织缺血而导致的缺血性缺氧性变性坏死。
从而产生一系列神经功能损伤的表现。
由于此病常见且极易发作所以治疗有着很大的难度。
脑梗死和体脂过高高度相关,如果降低血脂就成了预防此病复发的关键。
现在将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应用于脑梗死的治疗,可以发现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防止并发症以及疾病复发的发生。
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应该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减轻家庭以及社会的负担,安全有效,具有显著地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晔.从阿司匹林抗血栓新用途研究老药新用的临床价值[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1,08(13):397.
[2] 周经震.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板块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 (7):1192-1193.
[3] 赵文娟,安中平,王景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与预后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1,51(9):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