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 概论阴阳五行

合集下载

中医学概论四

中医学概论四

中医学概论四中医学概论是指对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和讲解的一门学科。

在这个系列的文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中医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

本文主要介绍中医的四大基本理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和脏腑学说。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通过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总结,形成了阴阳学说。

阴阳是一对相对而言的概念,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贯穿始终,包括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阐述,以及对药物和治疗方法的运用等方面。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通过对人体脏器、经络、病理等的归类和研究,揭示了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联系。

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学提出了五行对应脏腑的观念,如心属火、肺属金等。

三、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在人体内循环不息,维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

中医学通过气血理论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并以此作为调理和治疗的依据。

四、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的又一重要理论。

中医将人体内的脏器分为五脏和六腑,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和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五腑。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通过脏腑学说,中医学认为脏腑之间相互沟通,而出现疾病时也是整个人体系统的紊乱。

中医学的四个基本理论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对于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结合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和脏腑学说,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并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医学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但它并非万能的,也有其应用的范围和局限性。

在实践过程中,中医和西医可以相辅相成,互相借鉴,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药物学等多个方面。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影响,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1. 阴阳五行理论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基本属性构成,并通过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

在中医中,阴阳五行理论被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和治疗。

2. 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认识。

中医认为,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组成,并通过经络系统相互联系。

脏腑经络学说强调脏腑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经络的通畅,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3. 病因病机理论病因病机理论是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总结。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外邪侵袭、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因素导致人体正气不足、邪气过盛。

病机理论强调疾病的内在规律,指导医生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4. 辨证论治原则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综合运用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确定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然后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特点,强调治疗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5. 中药学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和配伍规律的学科。

中医认为,中药具有四气五味、归经等特性,能够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学还包括了中药的采集、炮制、制剂、储存等方面的知识。

6. 针灸推拿针灸推拿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包括针刺和艾灸两种方法,推拿则通过手法按摩来调整人体的气血和经络。

7. 预防养生预防养生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强调“治未病”,即通过合理的饮食、起居、情志调摄等方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中医理论(哲学)基础 (阴阳五行)
主讲人:
中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 ?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宇宙间一切事物或事物内部都普
遍存在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 面。
(古人将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归类为阴阳两类)
返回目录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相关事物对立双方 ) (二).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热亮 阴-寒 暗) (三).阴阳的属性特点(普遍 相关相对可分) (四) .阴阳的相互关系
长 土 脾 胃 口 肉唇 思 涎 夏
秋 金 肺 大 鼻 皮毛 悲 涕 肠
冬 水 肾 膀 耳 骨发 恐 唾 胱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五行的生克乘侮。
1.五行相生(生理)
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 资 生、促进 和助长 作用。 五行相生规律和次序: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血管
血液(阴血) -当归 推动力(阳气) -人参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处在动态平衡之中。
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平衡 失衡---患病 阴阳平衡者 --- 食参--阳盛鼻出血
清泻阳热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或阳,在一定条件下 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防风生姜
虚寒证畏寒 鹿茸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
阴阳失衡 患病
调整阴阳
药物(阴阳)
四诊(搜集病史)---八纲(阴阳辨证)--治则--方剂方药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阴阳五行学说》

3 阴阳具有相互转化的特性
4 阴阳关系的影响
阴阳具有相互转化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 阴能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关系的失衡会影响人体内外环境的平 衡,导致疾病的发生。
阴阳与中医五行理论的关系
五行
五行理论包括金、木、水、火、土五个方面, 是描述一切事物生成、发展、变化以及相互作 用的规律。
阴阳
阴阳五行理论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独特思维方式, 有很高的传承价值和思想意义。
阴阳理论贯穿于五行理论中,阴阳划分了五行 的属性,为五行理论提供了更为具体、详细的 阐述。
阴阳平衡与失衡的影响
平衡
当阴阳平衡时,人体内外环境维持在一种相对稳 定状态,身体健康,精神愉悦。
失衡
当阴阳失衡时,人体内外环境处于紊乱状态,可 能引起一些身体上的不适或者精神上的问题,如 疾病、情绪不稳等。
阴阳体质类型的分类及特点
中药学
气功养生
中药也有五行分类,不同五行 药材可以治疗相应的五行疾病。
不同五行的气功练习对应不同 的五脏,可以帮助调节五脏功 能,达到保健预防的目的。
阴阳五行的综合应用
阴阳五行的调控 中医诊疗的基础 文化传承价值
运用阴阳五行的理论,调控人体内部环境,从 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指导 中医医生如何辨证施治。
2
分析判断
把各种相关症状统合分析,判断证型、辨明疾病。
3
辨证论治
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
五行概述

具有收敛、肃杀、凝聚作用,代表着秋季、 肺、呼吸系统。

具有润滑、净化、流动作用,代表着冬季、 肾、泌尿系统。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将宇宙间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为阴阳两种相对的属性,并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促进作用,相克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制约作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1.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将人体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它们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经络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1.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

病因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环节。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此长彼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此长彼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此长彼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③阴阳消长含有“量变” 含义。
生理上
机体 物质与物质、功效与功效、物质 与功效之间 消长, 是维持着相对平衡状 态 消长。
病理上
机体中 阴阳消长, 不能维持相对平衡 消长, 即出现阴阳 偏盛、偏衰 病理 改变
调整月经
血营胞宫-调整月经,妊育婴儿
疏泄精液
疏泄与封藏(肾)结合-精液排泄通畅、适度
养肾之道
(一)说明五脏 生理功效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 生理特点 说明五脏 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 生理特点
肝属木: 木曰曲直, 枝叶条达, 有升发之性 肝性条达, 恶抑郁, 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 火曰炎上, 有温热之性 心居膈上, 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 土性敦厚, 生化万物 脾居中焦, 化生气血
肺属金: 金性清肃, 收敛肃杀 肺性清肃, 以降为顺
名称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特点 即不一样于五脏, 又不一样于 六腑
人体
五脏 五腑 五体 五官 五华 五志 五液 五脉 五神
五脏系统
心系统 肝系统 脾系统 肺系统 肾系统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阴阳五行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应用阴阳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概念。

它来源于古代中国哲学思想,被应用于中医学中,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及治疗方法。

阴阳五行理论的运用使得中医学具备了独特的分析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下面将介绍阴阳五行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应用。

一、阴阳五行概述阴阳五行即阴阳和五行,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阴阳象征宇宙间的两种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是宇宙间万物发展变化的基础。

阴阳相互转化、相互制约,在生理、病理和治疗中均有具体应用。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中医学将五行应用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以分析和治疗疾病。

二、阴阳五行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1. 分析体质中医通过阴阳五行理论来分析一个人的体质。

根据五行对应的脏腑和臓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判断一个人的体质属于阴性还是阳性,以及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比如,阴性体质的人容易体寒,阳性体质的人容易体热。

2. 诊断疾病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搏等来诊断疾病。

观察舌苔可以判断患者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与否,脉搏则反映了患者体内五行元素的相对充盈程度。

通过这些观察,中医可以诊断出患者的疾病类型,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阴阳五行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1. 药物治疗中药的选择和配方往往考虑到药性的阴阳属性和五行属性。

药性的阴阳属性指的是药物的性质是寒凉还是温热,以及它们对人体的作用。

药性的五行属性指的是药物对应的五行元素。

中医师利用药物对阴阳和五行的调节作用,来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和五行元素的充盈程度,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饮食调养中医将食物归纳为五味和五色,五味和五色又对应着五行元素。

通过对食物的选择和搭配,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和五行元素的相对充盈程度。

比如,阳虚体质的人宜多食用温热性的食物,以此来补充阳气。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元素的相对充盈程度。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二、阴阳的关联性 按阴阳来分析的事物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三、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现对于其对立面来确定的;阴阳属性会相互转化。
1、阴阳无限可分性:昼和夜、上午和下午 2、阴阳相互转化性:条件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阳胜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及“阳虚阴盛”、“阴 虚阳亢”,皆属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常而出现的超过正常 限度的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
四、阴阳转化
•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 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 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 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 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 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 产生。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 过”。 阴↑→阳↓,阴胜则阳病; 阳↑→阴↓,阳胜则阴病。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 不及”。 阴↓→阳↑,阴虚则阳亢(相对); 阳↓→阴↑,阳虚则阴盛(相对)。
热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 脉微欲绝等,即属于“突变”的形式。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确定治疗原则 (六) 归纳药物性能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 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 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 之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源自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伤阴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窍:
肾在体合骨。 肾——骨 肾其华在发。 肾——发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耳
4、液: 6、志:
肾在液为唾。 肾——唾 肾在志为恐。 肾——恐
7、通于冬气
五脏之间的关系
主血

生血

生血
统血

血液生成 血液运行
血液 心—肝
神志
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 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五脏 — 肺
生理功能:
主气 主宣降 主通调水道 朝百脉 主治节
位置:
生理功能
1、主气
(1) 肺主呼吸之气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
自然清气 水谷精气
肺脏
宗气
元气
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中 医 基 础 理 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中 医 基 础 理 论-阴阳五行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疾病就是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受到破坏。 (1)阴阳偏盛: 阳胜则热:热象(体温、五心、二便) 阳胜则阴病:津液受损。 阴胜则寒:寒象(体温、手足、二便) 阴胜则阳病:阳气功能受损。 (2)阴阳偏虚: 阳虚则寒:寒象 阴虚则热:热象 (3)阴阳转化: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相互交感: 阴阳二气永恒运动 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 使对立的事物或力量统一于一体 2、阴阳的对立制约: 对立统一,相反相成, 制约消长,动态平衡。 对立制约是事物协调平衡必须条件之一。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阴阳的互根互用: 相互依存,互根互用,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互根互用是事物生生不息和相互转化的源泉。 4、阴阳的消长平衡: 制约互根,彼此消长, 蕴涵生机, 动态平衡。 消长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平衡是事物协调 正常的保证。
5、阴阳的相互转化: 条件具备,阴阳转化 量变质变,变化观点。(自然规律、 人为)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以动态变化的 观点观 察分析事物,防患于未然,未雨 绸缪。
(二)阴阳学说的医学运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结构功能、形神、升清降浊,吸收排泄、 心跳、呼吸、气化成形、睡眠觉醒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合称。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的任 何事物均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的相互作用 是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 质世界最基本的物质,这五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资 生、相互制约是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
古人将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医学 领域,借以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 理变化,并用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深刻影响中 医的思维方式。虽然看似简单,机械, 但是充满智慧,也很解决问题,毕竟 看到并且捕捉到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 律。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 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晦 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阴阳的特性
• 1、普遍性 • 2、阴阳的相对性:
(如昼夜、上下午)
• 无限可分性 • 3、阴阳的相互转化性
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指定事物不同时,阴阳属性随之改变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阴阳交感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正常
阳偏盛 阴偏盛
– 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 – 实寒证 痛经
正常
阳偏盛 阴偏盛
2、阴阳偏衰:
• 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 阴/阳一方不能制约对方,使对方相对亢盛
– 虚热证 肺结核 甲亢
– 虚寒证 夜尿频
正常
阴偏衰 阳偏衰
(虚热) (虚寒)
• 3.阴阳互损,阴阳两虚:属于阴或阳的任何 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导致另一方不足的 病理变化。
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 中求阴,则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
• 2、归纳药物性能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阳 温热 辛甘淡 升浮
阴 寒凉 酸苦咸 沉降
第二节 五行学说
•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 五行 —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及以之分类而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 间的运动变化。 • “行”——①行列,次序;②运动变化 • ——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土爰稼穑——凡具有承载、受纳、 生化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土行
金曰从革——凡具有沉降、肃杀、 收敛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金行
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 闭藏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水行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和推演
自然界
五五 五 五 五 五 味色 化 气 方 季 酸青 生 风 东 春 苦赤 长 暑 南 夏

中医基础知识填空题答案

中医基础知识填空题答案

中医基础知识填空题答案1.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中医基础理论之一,指阴阳相互对立统一,五行相生相克。

–元气:中医理论中指生命活动和各种生命现象的根本动力。

–精气神:中医理论中对生命活动的三个方面的总称,即精、气、神。

–脏腑经络:中医理论中脏腑相互联系、经络联系脏腑的重要理论基础。

2.四气五味–四气:中医中古代医学中的一种分类方法,指热、暖、凉、寒四种性质。

–五味:中医中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道。

3.脏腑功能及定位–心脏:主宰心神,开窍于舌,其功能是主持血液循环和心理活动。

–肝脏:主疏泄,其功能是储藏血液、维持血液量。

–肺:主气,决首朝气,其功能是主持呼吸及与环境气氛相适应。

–脾胃:主运化,其功能是主持消化、吸收、运化水谷精微。

4.术语解释–气虚:气虚是指机体气血功能失调,气血亏虚的状态。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破坏,导致机体功能紊乱的情况。

–寒湿内蕴:寒湿内蕴是指体内湿邪和寒邪互结,引起的疾病状态。

5.针灸方法–艾灸:传统中医疗法之一,采用燃烧艾草对患部进行灸疗。

–针灸:中医疗法之一,通过在穴位处插针或灸烧等手法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

–拔罐:一种中医传统疗法,通过在皮肤上产生负压,促进气血循环。

6.药物知识–中药:由天然药物制成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草药、中药饮片、中药汤剂等。

–中药炮制:中药加工的方法,如洗净、切碎、煎煮等处理过程。

–药性:中药的性质,如寒凉、温热、辛甘等分类。

7.其他知识–脉舌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脉搏和舌苔等判断病情。

–病因病机:中医诊断的核心概念,包括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要素。

–预防保健:中医提倡的重要原则,强调调节阴阳、平和气血、保持心态稳定等。

以上内容是中医基础知识填空题的答案,希望对您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三章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三章阴阳五行)
(4)切诊:部位、形态、至数分阴阳 浮、数、洪、滑——阳脉 沉、迟、细、涩——阴脉
9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1 确定治疗的原则
调整阴阳,补思其考不题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 平衡阴,虚促患使阴者平是阳否秘适。合吃鹿茸?
为什么?
2 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 的阴阳属性
10
11
五 行 学 说
12
内容提要
A说明人体生理功能 B说明人体病理变化 C说明人体疾病的诊断
A生理功能
8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望诊:望病人色泽的明暗分阴阳 色泽鲜明——属阳 色泽晦暗——属阴
(2)闻诊:闻病人语声高低分阴阳 语声低微,少言沉静——属阴 语声高亢,多言躁动——属阳
(3)问诊: 问病人寒热的喜恶分阴阳 恶热、口渴、喜饮——属阳 恶寒、口润、不渴——属阴
30

有余

(侮所不胜)
(制已所胜)




不及

(侮而乘之)
(轻而侮之)
31
3、相乘及相侮的联系与区别:
(1)区别:相乘是顺五行相克的次序发生的 相克太过;相侮是逆五行相克的次序而出 现的反克。
(2)联系:发生相乘时,同时可出现相侮; 同样,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出现相乘现 象。
32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三章阴阳五行)
第二章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五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阴阳划分
明亮、晦暗、沉静、温热、 抑制、活动、兴奋、寒凉、 向上、向下、向内、向外、 扩散、凝聚、开放、闭合等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202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阴阳学说•中医五行学说目录•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中医养生法01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起源于先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起源汉代,张仲景、华佗等医家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

奠基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基础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出现了众多医学流派。

发展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在继承发扬古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现代发展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用阴阳两极的矛盾运动来解释自然界和人体内的各种现象,包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主要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功能及病理变化等,是中医基础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性质来类比人体内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1 2 3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有助于人们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

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弘扬中华文化02中医阴阳学说阴阳是事物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可表示事物的两个方面,具有普遍性、相关性和相对性。

阴阳的涵义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彼此依存和制约。

阴阳对立统一阴阳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阳极则阴,阴极则阳。

阴阳相互转化阴阳两个方面在动态变化中维持着平衡关系,达到平衡状态时则表现为调和状态。

阴阳消长平衡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03指导养生保健阴阳学说指导养生保健,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饮食调理等。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课件

❖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
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土 金
相生
相克
34
❖ 木生火:木材燃烧产生 火所以木生火。(木不 足火即熄)
❖ 火生土:火燃烧之后产生 灰烬即为土。(燃烧物质 多产生土也多)
❖ 土生金:土石中可以提 炼金属所以土生金。
❖ 金生水:金属燃烧熔化后 会产生水所以金生水。
5
❖ 3、 两仪代表阴阳两类不同的物质
6
❖ 4、 四象代表四时 春夏秋冬 也指示方位的东 南西北
7
❖ 5、四象生八卦
8
太极生阴阳
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9
阴阳
什么是阴阳?
最朴素的理解为:
向着太阳的为阳,背着太阳的为阴
10
阴阳的概念?
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 象相互对立双方的的概括。
52
小知识
人们常说买东西, 为什么是买东西不是买南北?
53
世界最大的工厂在哪??? 54
因为:东方为木,西方为金,南火北水。 木和金有形,水火无形。
所以是买东西,不是买南北。
55
为什么叫黄帝内经
❖ 起源于皇帝和他的医生之间的对话,关于疾病, 养生的学问,并不是黄帝编写,此书分不同的 章节,前后几百年才整理成
❖ 心是温驯向上热乎乎的,跟火的个性特别相似,所以心属火; ❖ 脾是我们身体的仓库之官,它是运输气血,叫气血化生之源,
跟土的个性是一样的,土是万物的来源,所以脾属土;
❖ 肺是肃杀收敛的个性,我们要清肺润肺,跟金属的个性 是非常的相似,所以说肺属金;

中医理论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中医理论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中医理论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中医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部分,其理论体系包含了阴阳五行等重要概念。

本文将重点介绍阴阳和五行的基本概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它们代表了一切事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和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无阴则无阳,无阳则无阴。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生理活动、疾病的发展以及药物的性质等都可以用阴阳来描述和解释。

阴阳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1. 对立统一:阴阳是相互对立的,但却又统一于一体。

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2. 动态平衡:阴阳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即阴阳平衡时人体健康,阴阳失衡则导致疾病。

3. 互生互化:阴阳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在人体的不同器官和组织中存在着不同的阴阳属性。

二、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也称为五行生克关系。

五行分别是木、火、土、金、水,它们代表了宇宙万物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

中医理论认为,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五行的基本特征如下:1. 相生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表明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补养关系。

2. 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表明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调节的关系。

3. 生成克制的平衡: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适度的生克关系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维持,而过度或不足则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三、阴阳五行在中医应用中的意义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思维工具,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医生在进行疾病辨析和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人体阴阳五行的平衡状态,从而确定病机和治疗方案。

具体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是辨别疾病的阴阳五行属性,确定其偏盛或偏衰的特点,从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2. 药物研究:中药的性味归经和五行属性是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加以归纳和总结的,初步确定药物的性质和功效。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一、阴阳五行概述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中医学术体系的核心。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产物,是对自然界和人体生命现象进行系统概括和总结的理论。

阴阳五行包括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以及阴阳两极。

二、阴阳概念1. 阴阳的起源阴阳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最早见于《易经》。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阴阳之分,而且这两种相反的力量互相依存互相制约。

2. 阴阳的含义(1)阴:指事物内部向心聚集、凝聚、收缩和消耗的性质。

(2)阳:指事物外部向外扩散、扩张、生长和创造的性质。

(3)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等关系。

3. 阳盛则衰,阴盛则生中医认为,在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之分。

如果一个人体内的阴气过盛,则会导致身体出现寒凉症状;如果一个人体内的阳气过盛,则会导致身体出现热症状。

因此,中医强调阴阳平衡十分重要。

三、五行概念1. 五行的起源五行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最早见于《周易》。

《周易》认为天地万物都由五种元素构成,这五种元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2. 五行的含义(1)木:代表生长、扩张和创造。

(2)火:代表热情、活力和光明。

(3)土:代表稳定、厚重和安全。

(4)金:代表坚固、收敛和精华。

(5)水:代表流动、渗透和润泽。

3. 五行的相互关系(1)生克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之则为克。

(2)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反之则为生。

(3)相合关系:木合土,土合水,水合木,火合金,金合火。

四、阴阳五行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1. 望诊法中医望诊法主要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判断患者体内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

2. 闻诊法中医闻诊法主要通过听取患者声音、腹部肠鸣音等声音,判断患者体内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

3. 问诊法中医问诊法主要通过询问患者身体症状、疾病史等信息,综合判断患者体内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

4. 切诊法中医切诊法主要通过触摸患者脉搏、肌肉等部位,判断患者体内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THANK YOU.
阴阳理论
阴阳对立
阴阳双方彼此对立,相互 制约,存在排斥、斗争的 关系。
阴阳互根
阴阳双方彼此依存,相互 扶助,存在依从、促进的 关系。
阴阳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双方 可以互相转化,阴可以转 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
五行理论
五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
五行相克
木、火、土、金、水之间按照特定的顺序依 次相生,促进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预防为主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养生保健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情志等方 面来预防疾病。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发展历程
中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发展重点,如汉代张 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
现况
现代中医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阴阳五行与中药治疗
阴阳学说
中药的性味归经是中医治疗的关键。中药 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具有寒、热、温、凉 四种药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并且归属于不同的脏腑经络。根据中药 的药性、药味和归经的不同,可以调节人 体的阴阳平衡。
VS
五行学说
根据五行养生法,中药可以按照五行属性 进行分类,如肝属木,与酸味、绿色、春 季等相应,因此治疗肝病多用具有酸味和 绿色属性的中药材,如柴胡和茵陈蒿等。 同样地,其他脏腑也可以通过五行养生法 来选择相应的中药材进行治疗。
中医与阴阳五行
01
02
03
阴阳学说
中医认为阴阳是宇宙的基 本规律,人体内部也存在 阴阳平衡的问题。
五行学说
中医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 体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 人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辨证与论治的概念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
的基本原则。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 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 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 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 症候的过程。
论治: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确立相应 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
物质与功能 一体观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 1、症、证、病的概念 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病:即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 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具 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运用五行之间的相乘、相侮,阐释事物之 间协调平衡关系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1、五行的相生相克(生理)
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无 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事物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联系,而且 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在自然界维持 生态平衡,在人体维持生理平衡,故“制 则生化”。
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 一的概念。
阴阳既可以代表两个事物相互对立统一的 属性,又可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 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 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或属于功能方面 的皆为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 寒冷的、晦暗的,或属于有形的物质方面 的皆属于阴。
中医学里,把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 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对 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 质和功能,统属于阴。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主要表现在两 个方面:
1、阴阳的可分性, 即阴阳双方中的任 何一方又可再分阴 阳,即所谓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
②阴阳互用,即阴阳相互资生,相互促进 的关系。所谓“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 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阴阳互根互用,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阴 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消长平衡,是事物运动变化的量变 形式。
基本形式: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此消彼 消、此长彼长。
三、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①阐释疾病传变 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即母脏之病传及子脏; (肾阴不足不能资助肝血而致的肝阳上亢) 子病及母:即子脏之病传及母脏。 (心血不足累及肝血亏虚而致的心肝血虚证)
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乘:相克太过致病 肝气郁结影响脾胃运化的功能 ——木旺乘土
小结:
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应用,不仅可以说明 事物双方的一般关系,还可以说明事物间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较为具体和复杂的 关系,从而有利于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和 病例过程。
作业: 1、熟记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熟记并抄写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
备注: 熟记的部分下节课抽背。
判断疾病的预后: 顺(色脉相符或生色之脉)良 逆(克色之脉)差
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①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治法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补母: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 泻子: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实证。 具体治法: 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反向克制,又称“反侮”或“反克”。
原因: 其一:太过所致相侮,如“木亢侮金”; 其二:不及所致相侮,如“木虚土侮”。
相侮和相乘都是异常的相克现象。 两者的主要区别: 相乘是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
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相反方向的克制。 两者之间的联系: 发生相乘时,可以同时发生相侮; 发生相侮时,亦可以同时发生相乘。
中医学基础
主讲人:刘 尚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 题,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 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 的综合性科学。
其主要特点是: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概念: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 环境、社会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 术思想。
益火补土法等
②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治法 抑强: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相侮
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相侮
具体治法: 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
练习题:
“肝火犯肺”属于( )
A:母病及子
B:相侮
C:相乘
D:相克
E:子病犯母
答案:B
事物对立的双方是始终处于不断运动变化 之中的,在一定的限度、一定的时间内维 持着相对的平衡。
阴阳的消长平衡,符合事情运动规律,即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消长是绝 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只有不断的消长和 不断平衡,才能推动事物的正常发展。
一旦相对平衡被破坏,形成阴或阳的偏盛 或偏衰,对人体来说就是病理状态,“阴 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2、五行的相乘相侮(病理) ①五行相乘(以强凌弱的意思) 是指五行的某一行对所胜一行克制太过,
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也称 为“过克”。 原因: 其一,太过所致相乘,如“木乘土”; 其二,不及所致相乘,如“土虚木乘”。
②五行相侮(反侮) 是指由于五行的某一行对所不胜一行进行
2、阴阳的相互转化性,即在一定条件下, 阴阳可以发生相互转化。
中医学运用阴阳学说的基本理论来说明人 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并用以指导临 床的诊断治疗以及养生、康复。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
①阴阳对立,即阴阳相反。
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 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与阳相互制约和 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 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
证:是中医里一个特有的概念,是机体在 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 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 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 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概言之,“病”是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全 过程;“证”只是对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 段和某一类型病机的概括;“症”专指病 证的临床表现。
2、五行的分类
五行归类方法:
其一,取象比类法,即将事物的性质和作 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推演得出事物的 五行属性;
其二,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 物的五行属性,推演至其他相关事物,以 得知这些事物的五行属性。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学说运用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阐 释事物之间有序的促进和制约的联系,以 达到协调平衡的正常状态;
阴阳的消长是转化的前提,阴阳的转化是 消长的发展结果,是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 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
三、临床应用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①诊法:用阴阳属性来分析四诊收集到的 临床症状和体征。
②辨证: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以分清 阴阳为首务。
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①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失调的基本病机是阴阳偏胜和阴阳偏衰。 治疗原则:偏胜是“损其有余”、“实则泻
之”;偏衰是“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②归纳药物的性能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分析题:
患者见面色红,语声高亢,多言不休,烦 躁多动,舌红苔黄,脉数大有力。根据阴 阳学说,回答一下问题。
1、该患者病理应属于( )
A:阳损及阴
B:阳胜则热
C:阴虚则热
D:阴胜则寒
E:阳虚则寒
一、五行与五行学说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
运动。
五行学说:在对木、火、土、金、水五种 物质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 哲学概念。
1、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舒畅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清洁、肃降、收敛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运行
相侮:反向克制致病 肝火亢盛,肺金不进无力制约反遭肝火之
反向克制 ——木火刑金
②指导疾病诊断 五脏具有五行属性,因此从色、味、脉等
外在表现,可以用来诊断脏腑疾病。
诊断本脏病: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 ——肝病
诊断疾病传变: 心脏病病人,脉象洪,而面见黑色 ——水来乘土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物极”), 阴或阳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 形式。
阴阳对立双方之所以能相互转化,是因为 对立的双方已相互存在着向其对立面转化 的因素,即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这就 是事物转化的内在根据。
如果说阴消阳长是量变,则阴阳转化是量 变引起的质变。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 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①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既辨 ②“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
而是着眼于“证”区别。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属性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
②阴阳制约,即阴阳相互抑制、相互约束, 主要体现在阴阳相互消长的过程之中。
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 阴与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取得统一的结 果。
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互用,是指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
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 用的关系,又称“阴阳相成”。
①阴阳互根,即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每 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 在的前提。
答案:B
2、针对该病应采用的治法为( )
A:寒者热之
B:阳病治阴
C:热者寒之
D: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E: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答案:C
3、以上治法是运用阴阳的哪种相互关系而 确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