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诊疗效果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诊疗效果摘要:目的:通过具体的治疗来分析偏头痛在中医内科治疗的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来到我院就诊的偏头痛患者60例,并且按照人数平均分为对照和观察两组,其中对照组如往常采用西医治疗,而观察组则采用中医方式治疗,来对比治疗的效果。
结果:相比之下,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观察组,并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较为明显。
结论: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更为出色,并且存在较小的副作用比较适合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内科;诊疗效果在神经血管疾病中,偏头痛是其中非常常见的一种了。
偏头痛病发的时候经常伴随有很多症状,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非常明显的影响,例如头痛、恶心,有时候还会出现呕吐,甚至还可以影响到神经功能。
但这种困扰着人类已经很久的病症现在仍然没有办法可以做到将其根治,在临床治疗上大多还停留在缓解症状的阶段。
现在在来我院就诊偏头痛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来进行治疗试验,按照人数对等的原则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
经过根据二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我们发现,中医内科对偏头痛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1.关于资料来源和治疗方法从来到我院就诊的偏头痛患者中随机选出60例,然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这两组,按照人数平均,每组30人。
其中观察组男11例,女19例,患者病程13天至14年,平均病程(6.8±3.8)年。
年龄为18至73岁,平均年龄为(42.1±5.8)岁,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患者病程19天至15年,平均病程(6.9±4.5)年,年龄为21至78岁,平均年龄为(49.3±5.4)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30例接受西医内科治疗,患者发病期间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一次5~10mg(1-2粒),每天晚上一次服用,4周为一疗程。
观察组30例接受中医内科治疗,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选用相应的中医方药治疗。
中医内科疗法在临床偏头痛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医内科疗法在临床偏头痛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目的积极探讨应用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对临床偏头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
方法抽取我院从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55例偏头痛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临床相关症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进而采取相应的中医内科治疗法,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经过3个疗程的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偏头痛症状均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有25例患者临床治愈,其总治疗有效率高达96.36%。
结论积极采用中医内科疗法对众多偏头痛患者实施有效治疗,将能明显改善患者因长期偏头痛而给身体与心理带来的疼痛,效果比较显著,可在乡镇卫生院中广泛推广与应用。
标签:偏头痛;中医内科;瘀阻脑络型;肝郁气滞型偏头痛属于临床中医内科中一种比较多见的病症类型,多为突发性的疼痛暴作,且程度逐渐加剧,且多为半侧的头痛,或右或左,有时甚至是牵连到严齿,而疼痛表现主要为胀痛、跳痛或是刺痛,易反复发作,且久治不愈,加之该病症多由于情绪的波动或是疲劳过度而诱发,故同肝经风火上扰与肝阳偏亢有着很大的关系[1]。
故文章抽取我院从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55例偏头痛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来具体探讨该疗法的应用与效果,并作如下分析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我院从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55例偏头痛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且均符合临床上关于偏頭痛病症的相关诊断标准。
其中,男30例,女25例,患者年龄在21~71岁,平均年龄为(37±3)岁,患者的偏头痛病程在1~19年,平均病程为(6±5)年。
其中,偏头痛的临床诊断标准有[2]:①长期疲劳、精神紧张,或是情绪波动较大、睡眠质量差,在特定季节发病,而女性则多在经期发病;②部分发病之前有先兆症状,如视线模糊,有暗点、闪光,偏盲,或是出现肢体异常、运动障碍等,一般持续30 s后消失;③头痛的部位多在眼眶与前额的周围,且多局限在一侧;而少部分为双侧疼痛,并呈现出搏动痛或是钻顶痛,一般持续时间较长,且反复发作;④多伴肠胃功能障碍与自主神经症状,比如腹胀、流泪与呕吐、心跳不正常以及脸色苍白等。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头痛,多伴有恶心、呕吐、光、声敏感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已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针对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气血郁滞、肝风内动、肝肾阴虚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肾主生发,肝肾不足易生风,气血不畅易生痛,肝风内动易致头痛。
因此中医治疗偏头痛的关键是疏肝理气、清肝平肝、养阴平肝等方面。
二、草药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临床上常用的草药有桑菊饮、龙牡丹汤、柴胡桂枝汤等,这些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平肝潜阳等功效,对偏头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比如桑菊饮中的桑叶、菊花、荆芥、白芷等药物具有祛风散寒、疏散风热、行气止痛的作用,对缓解偏头痛症状有显著效果。
龙牡丹汤中的当归、白芍、人参等药物能调和气血、活血祛瘀、缓解头痛。
柴胡桂枝汤中的柴胡、桂枝、芍药等药物能疏肝理气、和解肝肝、调畅气血,对偏头痛也有良好的疗效。
三、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疗效针灸是中医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用的穴位有风池、太阳、合谷、曲池等。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能够调和气血、平肝潜阳、缓解头痛。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明显,尤其适合于慢性偏头痛、复发性偏头痛等顽固性疾病。
五、艾灸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艾灸是中医治疗偏头痛的传统疗法之一,通过热量渗透皮肤,达到温经活络、平肝潜阳、调和气血等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常采用艾条、艾绒等进行局部灸治,对偏头痛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具有显著的疗效,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草药、针灸、推拿、艾灸等方法在治疗偏头痛中均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适合于慢性偏头痛、复发性偏头痛等顽固性疾病。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是肯定的,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临床实践中还需密切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偏头痛是一种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系统疾病,常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等表现。
常用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强,而且疗效难以保证,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寻求中医内科的治疗。
中医内科临床实践表明,偏头痛不同于普通头痛,既有外部致病因素的作用,也有内部机体病理生理的影响。
由于其病机复杂多样,所以中医治疗不仅需要治疗病根,更需要针对患者个体化的差异进行综合施治。
下面从中医的治疗方法、药物选择、效果分析几方面来介绍中医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分析。
◆ 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偏头痛常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药物治疗主要依赖中药调理,以温通和调和为主,非药物治疗多采用针灸、推拿、拔罐等手段。
1、药物治疗中药治疗偏头痛具有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的特点,并能缓解其他病症。
常用中药有:柴胡、苍术、元胡、川芎、当归等温中理气、活血化瘀的中药。
姜黄+穿心莲+菊花+川芎,合成“偏头丸”,调理气血,开窍醒脑,延缓偏头发作。
其中姜黄、穿心莲活血祛瘀,菊花、川芎扶阳止痛,配合应用,治愈效果好。
临床应用50例,总有效率达96%。
(1)针灸:选择风池、太冲、印堂等穴位,以及脑神经、颈项、脊柱等穴位,用针刺、吸、刮等针灸手段调理气血,开窍益智,有效缓解头痛并调整机体平衡。
(2)推拿按摩:以“头面推、太阳敲、头颈旋”为主要手法,促进头部皮下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局部疼痛,临床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3)拔罐:通过拔罐排除体内湿气,对调和气血具有明显作用。
临床表现出疗效好、治愈率高的特点。
◆ 药物选择◆中药治疗偏头痛一般依据具体病情多方面考虑,但需融会贯通药食同源、知识在于运用的基本理念。
通常采用几种中草药组成复方,以达到药力相互提高的效果。
治疗偏头最常用的中草药为川芎、丹参、天麻、柴胡、石菖蒲等具有清热利水、活血化瘀、祛风舒筋的消炎类草药。
此外,还可配合使用强效的中草药和补益类中草药。
如,用黄芪、熟地、人参、杜仲、肉桂等草药来补充缺失的能量,提供人体质量。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30例临床疗效分析
患 者 的 发作 频率 、 最 长持 续 时间与 治疗 前 比较 , 均 有 显著 性差 异 聚 集抑 制 剂 ,能 选 择 的抑 制 A D P与血 小板 聚 集 ,也 可 抑 制 非
( P < O . 0 5 ) 。详 情见 表 1 。 表 1 两组治疗前后胸痛发作频率 及最 长持续时间( i s )
表 2 两组患者, 电图变化情况 比较( n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参考 文献
『 l 1 王斌. 氢 氯吡 格 雷联 合 辛 伐 他 汀 治 疗急 性 冠 状 动脉 综 合 征 的 疗 效观察 【 J 1 . 中 国医药指 南, 2 0 1 1 , 0 9 ( 2 4 ) : 1 8 8 . 【 2 ] 胡静 涛 , 赵春 红 . 阿托 伐他 汀与 氯吡 格 雷联 合 治 疗 急性 冠 脉 综 合征 3 O 例 疗效观 察[ J 1 . 中国现 代 药物 应 用, 2 0 0 9 , 3 f 1 4 1 : 1 4 0 — 1 4 1 .
抗凝 血酶 Ⅲ的 亲和 力也 随之 减 弱 ,但 仍 能有 效 催化 抗 凝血 酶 Ⅲ 对x a的灭活 , 在 有效 的抗 血栓 作 用的 同 时 , 因抗凝 血作 用 弱 , 出
血 副作用 较少 ,已有 临床 试 验证 实低 分 子 肝素 疗效 优 于普 通 肝
注: 与对 照组治 疗后 比较 - P < 0 . 0 5 , 与组 内治疗前 比较 a P < 0 . 0 5 。 素, 且 安全 性高[ 2 1 。 本研 究 显示 : 在 常规 治疗 的基 础 上 , 氯吡格雷、
2 2
内蒙古 中医药
激酶 1 5 0万 u静 脉 溶栓 治疗 ,观察 组 在对 照 组的 基础 上加 服 氯 2 . 3 两组 治疗 前 、 后血 小板 数 目变 化 情况 比较 : 观 察组 血 小板 数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摘要: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主要表现为头部一侧疼痛,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受光刺激时,症状加重。
西医有比较完善的治疗方案,但药物副作用多,反应多,无法彻底治愈,增加了治疗本病的难度。
为了减少治疗中的副作用,中医内科治疗方法也逐渐的应用于日常治疗中,不仅能够更好的提高了治疗的效率,而且减少了治疗中不必要的副作用。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内科;效果分析引言:偏头痛在临床上很常见,很大一部分人群有不同程度的偏头痛症状。
它是发作性的一种疼痛,主要是由于人体的神经和血管受某种原因影响的功能障碍,导致偏头痛症状显着出现。
偏头痛发作前,患者常有散光、视力模糊或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还可能伴有神经或精神功能异常。
如果任由疾病逐渐发展,并且随着病情的恶化,经常出现头痛症状的频率会大幅度增加。
就目前中医内科的发展而言,治疗这种疾病最重要的目标是减轻患者的痛苦,尽可能减少发作的频率。
一、中医偏头痛分型和症状偏头痛的症状分类主要分为四个类型。
一是瘀阻脑络型。
本病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
患者常有健忘、心悸等。
女性则会出现月经不调,面色晦暗,脉弦涩,舌苔暗紫的症状。
二是肝郁气滞型,该型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头部强烈的头晕,并同时伴有胀痛感。
患者容易出现心情烦闷、失眠、情绪容易激动的症状,很多人还会出现两肋疼痛的问题,情绪激动时最容易出现偏头痛的症状。
面诊时可以观察是否有舌红,舌苔白。
然后询问患者有无口干、口苦,甚至无故产生心烦。
三是风阳上扰型:主要症状为头部会有跳痛或胀痛,起病时伴有耳鸣、面红等症状,并时常有烦躁易怒的情况出现[1]。
面诊时可以观察患者是否脉细而快,舌红的问题。
四是肝肾阳虚型:该型患者头痛症状的轻重不一,容易会有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同时出现,患者主诉时常会有失眠、盗汗、眼睛干涩。
舌干舌燥和心烦意乱的情况出现。
二、中医内科针对偏头痛治疗的方法1、肝郁气滞型用柴胡疏肝散,珍珠母30克,全蝎5克,丹参15克,白蒺藜10克,川琼15克,柴胡10克,牛白芍12克,元胡醋10克,本方的使用原则是基于疏肝散结,活血止痛的。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分析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性头痛疾病,其特点是多次反复发作,以单侧头痛为主,伴有恶心、呕吐、光、声过敏等症状。
中医内科作为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积累了丰富的治疗偏头痛的经验,下面将对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主要采用中医药内治法并辅以外治法,具有疗效确切、疗效持久的特点。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常用方剂有桂枝茯苓丸、龙胆泻肝丸、逍遥丸等。
这些药物具有舒肝理气、化痰止痛、祛风散寒的作用,能够疏通经络、平衡气血,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在临床应用中,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医生会选择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
在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中,针灸疗法也被广泛应用。
针灸疗法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达到舒筋活络、止痛祛风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太阳穴、攒竹穴、风池穴等。
针灸疗法具有刺激作用,可以增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头痛症状。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疗法能够减轻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和疼痛程度,且疗效持久,不易复发。
除了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中医内科还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偏头痛的发生与体内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有关。
根据不同的体质特点,中医内科医生会制定相应的调理方案,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情志调摄等。
这些辨证施治的方法能够调整人体的内环境,改善气血运行,从而减少或消除偏头痛的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具有疗效确切、疗效持久的特点。
中医内科通过中医药内治法、针灸疗法以及辨证施治等多种方法,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阴阳平衡,从而减轻偏头痛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的体质、病情轻重、治疗方法选择等。
在治疗过程中需由专业医师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并进行及时调整。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
当前,西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来缓解偏头痛,但这种方法往往存在一些副作用,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转向中医内科寻求治疗,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效果。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主要采用中药和针灸两种方式。
首先我们来看中药治疗,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肝气郁结、血瘀阻滞、气血不足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中医内科常采用化瘀通络、以肝息风、壮脾益气、养血安神等方剂来治疗偏头痛。
其中,化瘀通络性方剂能够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适用于偏头痛发作时使用。
以肝息风类方剂则是针对肝气郁结引发的头痛,这类方剂能够行气活血、调和肝胆,对于偏头痛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壮脾益气方剂和养血安神方剂则是针对气血不足因素引起的头痛,这类方剂能够调和气血、健脾益气,对于偏头痛中的营血不足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临床实践,中药治疗偏头痛的有效率可以达到70%以上。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治疗偏头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般需要连续服用1-2个月才能见效。
另外,中医内科还采用针灸治疗偏头痛。
针灸治疗偏头痛可通过对头痛部位进行刺激调节神经、激活身体自身的治愈机制来缓解症状。
通过多次治疗,能够达到根治的效果。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头部针刺、耳穴针刺、手足阳明经针刺等。
总体来说,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具有一定的疗效,尤其是中药治疗方案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需要精确诊断病因,针对不同症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治疗期间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避免不必要的误操作对身体造成损害。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单侧头痛,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偏头痛的发生和气血郁滞、肝胆失调、脾胃虚弱等相关,因此采用中医内科治疗可以起到缓解头痛、调理身体的作用。
下面对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进行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主要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来改善偏头痛症状。
其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汤剂、针灸、中药贴敷等。
草药汤剂是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适合的草药组合,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对于气滞血瘀型的偏头痛,常用的组合包括川芎、丹参、香附等草药,用于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对于肝胆湿热型的偏头痛,常用的组合包括黄连、黄芩、泽泻等草药,用于清热解毒、疏肝理气。
草药汤剂的优点是具有整体调理的作用,可以改善全身的机能状态,对于长期患病者有一定的持续效果。
针灸是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具进行刺激,调整体内的气血流动和气血平衡。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师会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以太阳穴、风池穴、合谷穴等为主要穴位进行刺激,可以缓解头痛、舒缓紧张和疼痛感。
针灸的优点是具有直接刺激神经和调整气血的作用,疗效比较迅速,适用于发作频繁的急性偏头痛患者。
中药贴敷是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一种辅助方法。
通过将特定的中药制成贴敷剂,在患者的头部附近进行局部贴敷,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丹参、白芷等,具有活血祛风、舒筋活络的作用。
中药贴敷的优点是具有简便易行、不易产生不良反应的特点,适用于长期应激和颈椎疲劳引起的偏头痛。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在缓解头痛、调理身体的效果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中医内科治疗可以通过草药汤剂、针灸和中药贴敷等方法,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改善偏头痛症状,减少发作频率和疼痛程度。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病情的轻重、患者的体质、治疗的耐受性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评估。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研究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
:以2014年1月-2014年10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偏头痛患者60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施以中医内科治疗法,并观察治疗效果。
:治疗结果后,经统计得到治疗的有效率为96.67%。
:中医内科治疗法在偏头痛的治疗方面具有比较显著的效果,而且在本次研究中未见不良反应的出现,故可以在临床中予以推广。
【关键词】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2-0332-02偏头痛是临床中容易反复发作的神经功能性障碍疾病,主要由人体的神经障碍引起,在各类人群中都可能发作,但以女性居多,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目前关于偏头痛的治疗多以症状的控制与缓解为主,相对来说治愈率比较低而且对于复发的控制力不足,临床大量案例表明,中医内科治疗法在偏头痛的治疗方面的效果比较好,本文以2014年1月-2014年10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偏头痛患者60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以2014年1月-2014年10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偏头痛患者60名作为研究对象,经检查后均确诊为偏头痛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6名,女性患者34名,年龄区间为20-70岁之间,病程在半年至7年之间,患者在性别、年龄与病程等方面均没有显著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所有患者均采取中医内科治疗法进行治疗,按照以下药方进行煎药,酸枣仁、丹参和黄芪分别30克,菊花、当归、熟地和地龙分别15克,防风和川穹分别12克,天麻、合欢皮以及白术分别10克,远志和甘草分别6克,具体的煎药方法是将所有草药放入沸水中煎煮五分钟左右,然后改为文火煎煮半个小时左右,每天服用一剂,每剂分三次服用,一个治疗疗程为三个星期。
此外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可以灵活的增减部分药物,如果患者的偏头痛症状为左向偏头痛或者右向偏头痛则可以向药方中加入柴胡和黄芩分别12克,如果患者的前额疼痛或者后枕疼痛则需要向原药方中或者加入葛根和白芷分别10克,或者加入羌活和蔓荆子分别10克。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目的:评价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接诊的88例偏头痛患者,双盲法分为2组(44例/组),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接受中医内科治疗,比较两组偏头痛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45%)高于对照组(79.55%),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55%)小于对照组(22.73%),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可以提升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率,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疼,是神经内科常见病,是发作性疾病,多数患者头疼前并无先兆,有的患者在头疼前存在麻木、视野缺损或眼前闪光的先兆,常伴有怕光、怕声、恶心、呕吐等症状[1-3]。
为了分析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开展调研。
1.资料和方法1.1 基线资料纳入我医院接诊的偏头痛患者88例,患者的入组时间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患者使用双盲法分组,观察组(接受中医内科治疗)和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各为44例。
对照组,年龄范围42岁~71岁,平均年龄(46.56±5.24)岁;男性和女性各为21例、23例。
观察组,年龄范围40岁~70岁,平均年龄(46.31±5.27)岁;男性和女性各为23例、21例。
两组偏头痛患者资料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为患者顿服盐酸氟桂利嗪(生产厂家:山东仁和堂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13140,规格:5mg*24片),每次5mg,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药物使用剂量。
针对轻度偏头痛患者,采用乙酰氨基酚(生产厂家:广州白云山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4867,规格:0.15g*10粒)治疗,剂量为300mg,间隔4小时~6小时服药一次。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效果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效果分析目的分析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5年2月-2016年3月接受治疗偏头痛的患者75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实行中医内科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后的效果。
结果经治疗,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94.74%明显较对照组70.27%高,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标签:中医内科;偏头痛;效果偏头痛是由于患者的神经血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功能性障碍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症状,它是临床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
当患者出现偏头痛时,会表现为患者头部一侧或者双侧出现神经性疼痛,对患者的生活有较大的影响。
临床治疗偏头痛常常是控制其症状,暂无可以治愈的方法。
本文就实行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进行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自2015年2月--2016年3月接受治疗偏头痛的患者75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3.2±1.8)岁,病程2-6个月,平均病程(3.5±0.5)个月。
对照组37例,男21例,女26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42.5±0.5)岁,病程1-7个月,平均病程(4±0.5)个月。
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发现,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2.1 瘀阻脑络型瘀阻脑络型患者有12例,该病患者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主要有头部固定位置的疼痛,患者还会有刺痛感,经常在夜间发作,检查发现,患者舌头部分有明显的青紫症状,还会出现瘀点、瘀斑,因此瘀阻脑络型的患者的治疗主要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1]。
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它的药物组成有:川牛膝、酒洗地龙、桃仁、赤芍、佛手及川芎各10 g,生牡蛎、生龙骨、葛根及丹参各30 g,红花5 g,加入400-500 ml水煎服,可以益气活血、疏通经络。
偏头痛中医内科名词解释
偏头痛中医内科名词解释
偏头痛是一种神经血管性头痛,常表现为一侧头痛,多伴有恶心、呕吐、光、声敏感等症状。
在中医内科中,对于偏头痛的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气血不足:中医认为,偏头痛的发生与气血不足有关。
气血不足可以导致脑血管功能失调,引发头痛。
2. 肝郁气滞:中医认为,肝郁气滞是偏头痛的常见病机。
情绪不稳定、急躁易怒、经常压抑等因素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血液循环和脑部神经功能,引发头痛。
3. 脾虚湿困:中医认为,脾虚湿困也是偏头痛的常见病机。
脾虚导致消化功能减弱,湿邪积聚于身体各处,包括头部,进而引发头痛。
4. 痰火互结:中医认为,痰火互结是偏头痛的一种病机。
痰火聚结于头部,阻碍气血运行,导致头痛。
中医内科在治疗偏头痛时,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用针灸、中药调理等综合治疗方法,以调整气血、平衡脏腑功能,达到缓解头痛的效果。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由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制定。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在头痛发作时感到一侧头部难以忍受的剧痛,伴随恶心、呕吐、光和声敏感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在偏头痛的治疗中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并探讨其机理。
中医对于偏头痛的认识是以“头痛”为核心症状,辅以其他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根据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偏头痛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种类型。
实证型偏头痛多由肝风上扰、血瘀阻络等病机所致,虚证型偏头痛多由肾精不足、脾虚湿困等病机所致。
针灸疗法是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常用方法之一。
针灸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刺以刺激人体的特定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舒缓头部的紧张和痉挛,达到治疗偏头痛的效果。
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可显著缓解偏头痛的频率和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太阳穴、印堂穴、风池穴等穴位是治疗偏头痛常用的穴位。
中药内服也是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证型,中医内科医生会配合使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在实证型偏头痛中,可以使用解表、祛风、活血的方剂,如桂枝汤、千金指等;在虚证型偏头痛中,可以使用补肾填精、健脾化湿的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等。
中药通过调理人体气血、祛除病邪,调整人体内环境,从而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
患者们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调理来预防和治疗偏头痛。
中医内科医生会给患者一些建议,如饮食上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等。
适当的运动和放松训练也对预防和减轻偏头痛症状有积极的作用。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得到了多项研究的支持。
一项对81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在疼痛程度、发作频率和使用止痛药的需求上均有显著改善。
另一项对140例慢性偏头痛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发现,中药治疗组的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评价
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容易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
苦。 对于偏头痛的治疗,中医和西医认知不同,在治疗效果
上可能也有一定的差异。
二、 资料与方法
( 一) 一般资料
从 2018 年 12 月 ~ 2019 年 12 月,选择了我院门诊收治的
58 例偏头痛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方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
证论治方法进行中医内科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辨
证论治。 肝郁气虚的患者常表现为胸闷,用柴胡疏肝散治疗
可调节气虚,舒肝,止痛,促进血液循环。 肝肾阴虚的患者常
表现为心烦,腰膝酸痛,用芪举地黄丸治疗可滋养肝肾,舒肝
降压。
通过我们的实践经验和临床研究,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
疗效果,我们发现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方法更好。 它不仅
环并尽早减轻疼痛。 可以阻止过量的钙离子从跨膜进入细
胞,防止钙在缺血和缺氧的过程中大量进入神经元并造成损
害,还可以帮助改善大脑的微循环和神经元代谢,抑制脑血
管痉挛,以减轻头痛。 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风寒侵袭,冷血
凝滞,经络受阻,气血不畅所致,可治风寒,安神,化痰。 降低
不良反应,促进血液循环,通络止痛原则。 研究根据中医辨
阴虚型: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耳聋、多梦,舌苔处泛红的情
况。 此类患者应用杞菊地黄丸加减法治疗。 药方:土茯苓
24g、丹皮 9g、菊花 9g、天麻 10g、熟地 16g、枸杞子 15g、川芎
14g。 ②风阳上扰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耳鸣、周期性头痛以
及舌苔泛红的情况,此类患者应用天麻钩藤汤加减法治疗。
药方:石决明 28g、全蝎末 6g、麦芽 28g、炒栀子 12g、川牛膝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以周期性发作的头痛为特征,头痛多呈搏动性、中等至重度,常伴有恶心、呕吐、光、声过敏等症状,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传统中医内科对于偏头痛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减轻头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原理、方法以及疗效等方面进行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原理主要是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即“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偏头痛是因为人体内部阴阳失衡,气血郁滞导致的。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主要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疏通气血运行等方式,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内服以及外敷等。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能够通过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达到舒缓头痛的作用。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太阳穴、风池、阳白等。
中药内服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配方,调节体内的气血环境,改善症状。
外敷则是将中药熬制成药膏,直接涂抹在患者的头部部位,通过外用的方式达到治疗作用。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较好,根据临床实践证明,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总有效率可以达到85%左右。
针灸作为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能够很好地缓解患者的头痛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
中药内服和外敷也能够在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药内服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等方式,减轻头痛的程度。
中药外敷则能够通过外用的方式,直接作用于患者的头部,发挥药物疗效。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是综合治疗,不仅关注疾病的症状,还需要调整患者的体质,改善整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与体会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与体会分析摘要:目的:针对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方法与效果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40例偏头痛患者,采用中医内科辨证分型治疗方法。
结果:中医内科治疗二至三个疗程后,有23例患者得到有效控制33例(占57.5%),有8例患者显效(占20%),有7例患者有效(占17.5%),仅有1例患者无效(占2.5%),总有效率高达97.5%。
结论:临床偏头痛患者治疗中,采用中医内科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可获得比较明显的疗效,可进行广泛应用。
关键词:中医内科;偏头痛;疗效1.前言偏头痛是目前临床诊疗中经常遇见的患者主诉头痛类型,该病主要是由于体内血管以及神经阻滞而导致的一种阵发性头痛状态,患者的状态较反复,并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头痛范围多为单侧或双侧头痛。
当今我们对于偏头痛的治疗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并不能去完全的去治愈它,临床中针对偏头痛的诊疗也往往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采取对症诊疗。
众所周知,传统的中医内科诊疗对于偏头痛的疗效肯定有其特别之处,所以对来我院中医内科诊疗的40例偏头痛患者来进行随访分析,再结合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比起既往的常规治疗,中医内科疗法效果突出,现将本次试验全部过程报道如下。
2.资料与方法2.1患者资料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40例偏头痛患者,其中有28例男患者,12例女患者。
患者年龄在18-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6岁。
患者病程在7天-18年,平均为5.3年。
本研究病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结果为,17例患者为瘀阻脑络型,12例患者为肝郁气滞型,7例患者为风刚上扰型,4例患者为肝、肾阳虚型。
2.2治疗方法40例患者都采用中医内科辨证分型治疗方法,主要方法为:针对瘀阻脑络型偏头痛,患者具有头痛位置固定、舌苔呈紫暗色、多梦等症状,主要采取益气活血通络治疗,服用丹参、葛根、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赤芍、桃仁、川芎、佛手、川牛膝、酒洗地龙各10克,红花5克等成分的血府逐瘀汤。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 于2019.6月~2020.6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共计62例,将其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在入组后采用摸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均为31例。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西医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则是实施中医内科治疗措施,将不同治疗措施下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3.87%,观察组明显更佳,(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2%,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于偏头痛的治疗,采用中医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头痛症状,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服药后发生的不良反应较少,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临床效果前言:对于偏头痛的治疗,临床上多以西医治疗为主,以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但却无法减轻头痛的发作频率,治愈率并不高。
而中医方面则认为偏头痛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血管瘀滞所形成的,所以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人症状来进行通络活血治疗,通过调节患者血气来改善疼痛症状,降低头痛发作次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基于此,本次实验将对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共选取了我院62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9.6月~2020.6月,按照中医辩证进行分类,主要是包括肝郁气滞型、肝阳上亢型、瘀阻脑络型,在入组后按照治疗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均为31例。
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区间35~68岁,平均年龄为(50.27±1.35)岁;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区间32~71岁,平均年龄为(51.43±1.2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对比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
偏头痛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发病时主要表现为一侧头疼痛,同时伴随恶心、呕吐的症状,当受到光刺激时症状会加重,西医临床有较为完善的治疗方案,但是药物副作用反应较多,并且不能完全治愈,增加了本病的治疗难度。
为了减少在治疗中的副作用,中医内科治疗方法逐渐应用到治疗当中,不仅提升了治疗有效率还降低了治疗中的副作用,为此本文就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旨在寻找偏头痛的最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标签:偏头痛;中医内科;效果
临床上发现,偏头痛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和任何阶段,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在西医的治疗中经常会采用萘普生、布洛芬等药物治疗,但是部分患者的头痛程度比较重,需要使用特异性药物进行治疗,例如阿片类药物,虽然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部分藥物具有成瘾性,例如哌替啶,还有一些药物存在使用禁忌症,例如麦角类制剂,合并心脏病以及周围血管病变的则不能使用,并且药物副作用较大,所以采用中医方法治疗,减少治疗中药物的副作用避免成瘾性,提升治疗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
现本文就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针对中医分析偏头痛的方法给予对症治疗。
1 中医偏头痛分型和症状
偏头痛的中医分型主要分为4种,第一:瘀阻脑络型,其主要症状为,发作时出现锥刺感疼痛,并且疼痛部位比较固定,一般情况下夜间加重,白天较轻,病程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容易反复[1],患者经常出现健忘、心悸等情况,女性会出现月经不调、面色暗淡、脉搏弦而涩、舌苔呈暗紫色。
第二:肝郁气滞型,此类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头部出现强烈的眩晕感,且伴有胀痛感,患者容易出现心情烦闷、失眠、情绪容易激动的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两肋骨串痛的情况,所以此类型偏头痛容易在情绪激动时出现,面诊时发现舌质淡红,舌苔白[2],患者主诉口干、口苦甚至五心烦热的症状。
第三:风阳上扰型:主要症状表现为抽掣痛或者胀痛,发病时会伴有耳鸣、面潮等症状,并且烦躁易怒,面诊时发现脉弦细且数,舌质红,苔白少;第四:④肝肾阳虚型:此类患者头痛症状为头疼程度忽轻忽重,同时出现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3],患者主诉为失眠、盗汗、舌燥以及心烦意乱,面诊患者脉弦而滑,舌质红,苔白少。
2 中医治疗方法
2.1 肝郁气滞型
采用柴胡疏肝散,珍珠母30 g、蝎末5 g、丹参15 g、白蒺藜10 g、川穹15 g、柴胡10 g、牛白芍12 g和醋元胡10 g,本方剂的使用原则是疏肝解郁、活血止痛,其中的柴胡是本方剂中的君药,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川芎、丹参、牛白芍等药物具有养血行滞的作用,诸药配合后活血止痛的功效大大增加,进而起到
缓解疼痛的目的。
2.2 瘀阻脑络型
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红花5 g、生牡蛎30 g、川穹
10 g、葛根30 g、佛手10 g、生龙骨30 g、桃仁10 g、川牛膝10 g和赤芍10 g。
此种类型的偏头痛患者的主要治疗原则为通窍化瘀,进而起到抑制疼痛的效果,所用方剂为血府逐瘀汤,主要针对气滞血瘀、瘀血内阻的原因所导致的头痛,方剂中的桃仁为君药,能够破血行滞,红花能能够活血止痛,川芎能够活血化瘀,生地具有滋阴养血的作用,柴胡结郁,枳壳行气,以上几味中药相互作用后达到了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头痛随之减轻。
2.3 肝肾阳虚型
采用滋补肝肾汤治疗,茯苓25 g、山茱萸10 g、山药15 g、丹皮10 g、菊花10 g、枸杞子10 g、天麻10 g和白蒺藜10 g。
此种类型的偏头痛采用的是滋补肝肾汤治疗方法,其主要治疗原则是通窍、补阳、止痛,药方中的茯苓味甘性平,其和胃健脾、安神宁心的作用比较明显,山药归脾经和肾经,能够起到固肾、益精的作用。
山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对于偏头痛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2.4 风阳上扰型
采用天麻钩藤汤治疗,石决明30 g、蝎末5 g、麦芽30 g、炒栀子8 g、珍珠母30 g、生牡蛎30 g、川牛膝10 g、佛手片
10 g、僵蚕10 g和天麻10 g。
该类型的偏头痛主要治疗原则为解郁通窍,使用药方为天麻钩藤汤,君药为钩藤和天麻,天麻具有祛风止痛的作用,性味甘平,钩藤性味甘凉,具有息风定惊、清热平肝等作用,对于由于肝火上扬造成的偏头痛患者效果非常良好,在以丹参、白芍、丹参以及珍珠母等辅佐,进一步提升了降肝火、疏气机的作用,使偏头痛得到良好的缓解。
3 讨论
本次调查中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先对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在对症下药,这是与西药治疗的最大区别,治疗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组方进行调配[5],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后临床效果良好,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治疗中药物副作用较小,患者认可度较高。
中医内科治疗方法中采用的血府逐瘀汤具有益气活血、疏通脉络的功效,柴胡疏肝散能够疏肝解郁、止痛,有效的缓解头痛的症状,天麻钩藤汤能够通络潜阳、通络平肝。
中医治疗的主要特点就是辨证施治,引发偏头痛的原因有很多,对症治疗才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减少疾病的复发。
在西医的治疗中,药物会引发一些列副作用,例如肠胃反应以及肝肾损伤等,中药治疗中副作用极小,基本可以忽略。
综上所述,
采用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明显,副作用较少,可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雄文.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0):15-16.
[2] 袁蕾.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5,28(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