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读学校学生同伴依恋_自我概念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124918(2010)0120073280中图分类号:B84412 文献标识码:A

工读学校学生同伴依恋、自我概念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

陈福侠 张福娟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上海 200062)

摘 要:使用青少年依恋问卷、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中学生孤独感问卷,对上海市207名工读学校学生和116名普通学校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工读学校学生同伴依恋、自我概念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关系,结果发现:(1)和普通学生相比,工读学校学生对同伴更缺乏信任、情感更疏离,具有较低的自我概念,体验到的孤独情绪也较强烈;(2)工读学校二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比其他年级学生要消极、女生比男生持有更为消极的自我概念,尤其是二年级的女生更为突出,而且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体会到孤独感;(3)同伴依恋各维度在对孤独感的预测程度和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4)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自我概念的不同维度在同伴依恋与孤独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模型是不同的。

关键词:同伴依恋;孤独感;自我概念;工读学校学生;中介变量

通讯作者:陈福侠,E2mail:fxchen

-124@hot m

1 引言

青少年期一直被认为是人一生的转折期,也是一个高危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工读学校学生恰恰是一群特殊的青少年,他们大多属于“行为上有偏差和心理上有缺陷的学生”(张福娟,2002)。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消极特点,使得他们更容易遭受来自周围人的拒绝和排斥,在心理上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已有研究证明,儿童较多的攻击、破坏、抑郁、退缩等行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缺乏可能导致其同伴关系较差(T omada&Schneider,1997),而被同伴拒绝的儿童比其他儿童体会到更多的孤独感(Cassidy& A sher,1992)。由此可见,青少年的孤独感往往和他们的同伴关系密切联系。有研究发现,儿童同伴关系的许多维度都能够显著预测孤独感,如: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和社交自我知觉等(孙晓军,周宗奎, 2007),而且这种影响是因性别而异的(赵冬梅,周宗奎,2006)。如果青少年知觉到拥有支持性同伴关系时,会报告较少的心理问题,对同伴接纳具有较强的自信以及较少的孤独感(Ne wcomb,Bukowski, &Pattee,1993)。俞国良、辛自强和罗晓路(2000)也发现与一般儿童相比,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明显偏高,同伴接受性明显偏低,同伴接受性与孤独感和家庭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在这些研究中更多关注的是同伴关系对个体孤独体验的影响作用,但是在同伴关系中,个体对同伴的情感联结(如:依恋)是否对个体的孤独体验产生影响却很少提到。

青少年期间,个体开始学习发展非血缘关系,这使他们的依恋联结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向同伴寻求支持(W ilkins on,Kraljevic,& Bowles,2004)。因此,同伴依恋成为青少年依恋的重要形式之一。许多研究发现,它与父母依恋在青少年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有所差别的(Harry& B radford,2001)。例如:宋海荣(2004)发现,青少年的同伴依恋在青春期保持相对稳定,而父母依恋质量在整个中学阶段下降,到了大学阶段又有所回升。Deborah,Gustavo和Marcela(2000)根据同伴依恋和父母依恋的得分将被试分为四种类型(即:两者都高、两者都低、同伴依恋高父母依恋低、同伴依恋低父母依恋高),研究其社会适应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两者得分都高的一组的社会适应各方面最好,而两者得分都低一组的社会适应最差,同伴依恋高父母依恋低一组的社会适应要好于同伴依恋低父母依恋高的一组,因此认为同伴依恋比父母依恋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更具影响力。本研究试从同伴关系中的情感联结角度来探讨同伴依恋对孤独感的影响。

在对同伴关系和孤独感关系的研究中,“同伴关系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交地位,在预测主观孤独感时可能存在偏差”,“不能充分解释同一社交地位群体内部的个体差异”(周宗奎,孙晓军,赵冬梅等,

2005),因此有研究者将认知因素加入到研究之中,如:周宗奎等人(2005)发现社交自我知觉在同伴关系和孤独感间存在中介关系;Galanaki和Kalantzi2 Azizi(1999)也考察了同伴交往中的自我效能感与孤独感、社交不满之间的关系。另外,也有文献综述了对孤独感的研究,提到人格因素可能是孤独与环境的中介变量,也可能是孤独的直接原因(李传银,许燕,1999),如Loucks(1980)发现自我评价、自我概念差的学生容易产生孤独,也有研究发现,相对于高自我概念的个体,低自我概念的个体在合作、领导力、焦虑以及同伴交往方面都表现出消极的特征(Hay,A sh man,&Van Kraayenoord,1998)。姚福涛(2008)在研究农村青少年友谊时,发现社交自我概念在友谊质量的价值提升维度与孤独感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在友谊质量的排他性维度与孤独感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除此之外,在依恋和自我概念方面,Griffin和Barthol ome w(1994)研究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尚秀华(2007)在探讨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对自我概念的预测力时发现,对于社会自我概念、体能自我概念和总体自我概念,同伴依恋的预测力最强,对学业自我概念和一般自我概念,父亲依恋预测力最强,其次是同伴依恋。由此可见,作为人格因素之一的自我概念在同伴依恋和孤独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同时又由于自我概念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其不同维度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因此,本研究试从人格因素角度来假设自我概念在同伴依恋与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尤其是工读学校学生,其自我概念不同维度所起的作用是否一样。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我们将以工读学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来考察其同伴依恋、孤独感和自我概念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检验自我概念不同成分在同伴依恋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以此为工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方法

211 被试的选定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上海市13所工读学校中按照城区(1所)、城郊(2所)和郊区(1所)的方式选取四所学校的全体初中生作为被试,共207名,另外又选取一所普通学校的初中生116名作为对照组,其年级、性别和年龄情况分布见表1。

表1 被试分布情况一览表

学校类别

年级性别年龄

初一初二初三男生女生M SD

工读学校464811316938141821110

普通学校3748316056131871100合计839614422994141501116

212 研究工具

21211 同伴依恋问卷:采用的是青少年依恋问卷(the I nvent ory of Parents and Peer A ttachment,I PP A)中文版,原版是A r m sden和Greenberg(1987)编制的关于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的自陈量表。后来宋海荣(2004)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翻译修订。这个工具包括三个独立的问卷:父亲依恋问卷、母亲依恋问卷和同伴依恋问卷。本研究采用其中的同伴依恋问卷,共有25题,包含了三个维度:信任(共10题,反映的是亲子间或同伴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程度)、沟通(共9题,反映的是亲子间或同伴间相互交流沟通的程度)和疏离(共6题,反映的是亲子间或同伴间情感孤立的程度)。每道题目采用5点评分:1“从不这样”、2“偶尔这样”、3“有时这样”、4“经常这样”、5“总是这样”,将每个维度不同题目的得分相加得到三个维度分,最终将三个维度分相加得到一个总分,信任和沟通维度得分越高,表明依恋质量越高,疏离维度得分越高,说明依恋质量越低。该问卷的α系数是0178。

21212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该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Fitts于1965年编制,1988年进行了修订,共有70个题目,包含自我概念的两个层次和综合状况共10个因子,即表面参照(包括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和自我批评6个因子)和内在参照(包括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3个因子)及综合状况(包括自我总分1个因子)。问卷采用5点记分,从1“从不这样”到5“总是这样”,各分量表题目得分总和为各因子得分,自我总分可以由表面参照各因子得分相加的总分构成,也可以由内在参照三个因子得分的总和构成,二者是相等的,除自我批评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消极外,其他九个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积极。本研究中主要采用内在参照的三个因子。量表中各维度的α系数为0167~0185。

21213 中学生孤独感问卷:这一问卷主要用来测量青少年的情感孤独状态,是由邹泓(2003)修订,共有21个项目,包括纯孤独感、对自己社交能力的知觉、对目前同伴关系的评价和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