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概论结课论文

越轨与社会变迁

班级:2014春行专

姓名:代勗勗

学号:1434001409550

日期:2015年6月

越轨与社会变迁

摘要中国人做事非常讲究一个“度”字,中国人常年收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在中国人的思想中,越轨这个词似乎并不是什么好的意思。在目前中国社会转型发展时期,有一些具有犯罪特征的越轨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秩序的正常维持、运行和发展,因此社会规范调适人们的行为非常重要,相关规定的制定将促进整个社会的凝聚和协调。自从社会规范产生时起,人们的行为同社会规范之间的偏离或违背亦同时存在,正因为如此,“一幅完整的社会画面不仅包括了与社会规范相吻合的人或事,还必须呈现出那些与社会规范相背离的人或事,即越轨现象的发生”。

一、越轨行为的内涵

什么是越轨行为?目前学术界尚无明确界定。作为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行为的越轨行为(亦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从法律角度来说也应该属于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可以将越轨行为纳入犯罪学的研究领域。中外学者对越轨行为的界定都试图将人们的行为所违背或偏离的社会规范进行一定的范围限制,即希望明确人们的行为对众多不同层次的社会规范体系中哪一些社会规范的违背或偏离才能将其界定为越轨行为,但认识差异较大。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初,由于美国社会在较大范围内的动荡不安,犯罪的研究持续受社会学的不轨行为理论的影响,认为越轨是指一些社会的行为和社会的特点超出了社会和社会上传统的范围与标准。在杰克.D.道格拉斯和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的《越轨社会学概论》中作者认为“越轨是被社会集团成员们判断为违反他们的价值观念或社会准则的任何思想、感情或行为”。在美国学者杰克.D.道格拉斯和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的《越轨社会学概论》中,作者将“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观念的判断”作为界定“越轨”的范畴。

二、越轨行为的成因

越轨行为如何形成,国外社会学家及犯罪学家们从社会原因、个人心理原因和个人心理原因对越轨行为的可能做出了解释。

1.生物学派或生理学派的观点。最早从生理方面寻找越轨行为原因的是意大利犯罪学家龙

勃罗梭。他提出了天生犯罪类型说,企图从罪犯身上找到一些异常特征来说明犯罪与生理的联系。他的天生犯罪说问世之后,曾盛极一时,但后来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抨击而被淘汰。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出现了生物染色体的研究。一些学者发现,监狱的男性犯

人中染色体为“XYY”结构的比例较高,并断言找到了越轨行为的生理原因。但后来的研究证明,不少带有“XYY”染色体的男性也同样能过合乎社会规范的生活。所以虽然某些越轨行为(如精神失常者的行为)与生理因素有一定的联系,但大多数越轨行为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于生理原因。

2.以亚历山大、斯托布及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犯罪心理学派则认为“干出越轨之事可能是为

了缓解下意识的犯罪感”。任何个人行为都是个人的需求与自我控制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自我控制力弱小有多种原因,如没有经过良好的社会化、个人的人格具有严重缺陷,以及心理失调等。犯罪心理学派主要有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对越轨行为的解释与“挫折———侵犯”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人格有三部分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追求自私的满足,但本我的冲动要受到超我和自我的约束。超我是社会中的禁忌、准则和规范在人意识中的反映。

超我在人格中起着“检查官”的作用,与之相背就会产生紧张、罪恶感、焦虑和紊乱。

自我则代表理性判断的能力,按趋利避害的原则行事,它在本我和自我之间以及本我和外界现实之间起调节作用,使彼此间的冲突降到最低限度。按照弗格伊德的理论,一个人幼年时期的社会化如果未能正常进行,它的本我会有缺陷,内心也不会树立起正统的道德标难。这样这个人就会有一“病态人格”或成为不受道德约束的人,从而产生越轨行为。

3.迪尔凯姆等社会学家则从社会、社会结构和社会冲突出发,认为“社会整合的加强会使

越轨行为减少,社会的解体会使越轨行为增加”;建立在迪尔凯姆论点上的社会解组理论主张,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和社会整合有益于大家遵守公认的准则,而无秩序、社会分裂会造成犯罪和越轨行为。

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越执行为的理论主要有失范理论、差别接触理论、标签理论:

(1)失范理论。失范最初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引进社会学的。用它来描述社会规范不得力、不存在或彼此相互矛盾时,在个人和社会中都会出现的混乱状态。20世纪30 年代美国社会学家. 默顿进一步发展了失范理论。他认为,社会规范在两个方面指导着人们的行动:一是行动的目标,二是行动的手段。在理想的社会状态下,社会规范对于这两个方面的指导和调节是谐调一致的。当被社会认可的目标与社会所允许的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之间不一致时,失范状态便出现了。例如,如果一个社会一方面看重人人都过富裕生活的目标,但是另一方面又不能使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以社会所承认的方式致富,那么一些“被剥夺者”很可能会采取越轨行为的方式以达到同样的目标。

(2)差别接触理论。差别接触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萨瑟兰提出来的。萨瑟兰认为,越轨行为与一切社会行为一样,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谁也不是只接触遵纪守法者或只接触越轨行为者。一个人是否会变成越轨行为者取决于他与什么样的人交往,哪方面的影响更大。换言之,如果我们所交往的人,尤其是我们的好友把某些法律或社会规范说成是错误的或无关紧要的,那么我们也会倾向于接受他们的看法,也就会倾向于成为一个越轨行为者。以上述假设为基础,差别接触理论把其注意力放在人们交往的对象及与之交往的频率、时间、强度等变数上,试图找出这些变数与越轨行为的关系。

(3)标签理论。该理论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越轨行为,是由于社会中的某些权力集团的主观认定,是他们给社会中的某些成员及其行为贴上了“越轨”的标签。标签理论的著名学者乐莫特指出了“原生越轨行为”和“衍生越轨行为”,即将越轨行为分为初级越轨和次级越轨。该理论指出,实质上每个人都会在此时或彼时从事越轨行为。但这些行为多数是暂时性的、试探性的和轻微的,这种越轨行为被称为初级越轨行为。这些行为也许没有被人意识到就过去了,当事人不认为自己是越轨行为者,别人也不这样看他们。但是,如果这些行为被重要的他人(父母、雇主、老师、校长甚至警察)发现并公布于众,他们就很可能被贴上越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