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人民版必修3

合集下载

【名师导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名师导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的演变
1.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和构建 基本的知识结构体系。 2.掌握一个理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是在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形成的。把 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的背景下分析评价。 3.儒家大一统意识、民生意识、道德意识和和谐意识,对 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 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都不无裨 益。 4.对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文化可转化为时代精神 来继承;对传统文化中有些内容可抽去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 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将其发展,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 家中的蔚然大宗。
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从而奠定了儒 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魏晋隋唐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隋朝儒学家 提出“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 政策,儒学大师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批判宋明理学,开创了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的演变是与中国各个时期政治紧 密联系在一起的。

届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一轮复习计划提纲

届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一轮复习计划提纲

2021 届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轮复习纲要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十八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 百花怒放1.“百花怒放〞场面的形成“百家〞泛指数目多,主要有儒、道、法、墨等思想流派;“争鸣〞指争辩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期间知识分子中不一样学派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各样问题睁开争辩。

他们争相发布看法,又相互汲取、交融,形成学术文化的繁华场面。

(1)形成原由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快速睁开,为学术文化的繁华确定了物质根基;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医生兴起;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遇到各诸侯国的重用;④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盛行,造就了一批知识渊博、经历丰富的文士。

(2)重要意义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睁开的重要阶段,确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

此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那么;道家学说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改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新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结构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②〞百花怒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此后社会的睁开,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2.儒家(1)孔子地位: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开创人。

主要看法:①思想核心是“仁〞。

“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保护,和睦相处。

实现“仁〞,要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重申“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一个人的行为切合“礼〞的要求。

他所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要求“正名〞,表达了政治思想守旧的一面。

③主张“德治〞。

提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随意刑杀( “焉用杀〞) 。

④教育:开创私学,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场面,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态度要老实,学思联合,温故知新。

侧重人的全面睁开,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培育学生。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复习提纲 岳麓版必修3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复习提纲 岳麓版必修3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3复习提纲(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标内容]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百家争鸣:1、概念:众多学派地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1)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2)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3、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3)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4)阶级基础:“士”阶层的崛起,“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5)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由“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5.影响(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①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儒家学派⊙孔子——创始人1.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2.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3.主张与成就(1)政治主张:“仁”和“礼”①:“仁”的学说——思想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目的: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评价: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c、“爱人”是有阶级性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明主流思想的演化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怒放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2、了解道、儒、墨、法诸家主要观念道家:老子:〔1〕哲学思想: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强调一切顺应自然,倡议喧嚣有为,知足寡欲;〔2〕政治思想:〝有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3〕辩证思想: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有无、贵贱、祸福是相互依存,不时转化的。

庄子:〔1〕人世万物都是相对的;〔2〕坚持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誉差异,就能取得肉体自在。

儒家:孔子:〔1〕思想中心是〝仁〞,以为〝仁〞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支持苛政和恣意刑杀。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3〕教育上首创公家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文明上整理〝六经〞。

言论载于«论语»〕。

〔识P5图〕孟子:〔1〕开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政治上主张〝暴政〞。

〔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君轻民贵〕〔3〕伦理观上主张〝性善论〞〔主张用暴政来回复和扩大人的善性〕。

荀子:〔1〕政治上主张〝仁义〞和〝霸道〞,以德服人〔2〕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那么载舟,水那么覆舟〞的结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群众力气的庞大。

〔3〕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墨家:墨子〔1〕主张〝兼爱〞,消弭亲疏、贵贱的区分同等的去爱一切人;〔2〕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形成灾难;〔3〕倡议节省;〔4〕治国主张〝尚贤〞,支持任人唯贤。

法家:韩非子〔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应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相对威望震慑臣民,提出系统法管实际;〔2〕把君主权利提高到极点,迎合树立大一统民主国度的历史趋向。

3、看法春秋战国时期百花怒放局面构成的重要意义〝百花怒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束缚运动,是中国学术文明、思想品德开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明开展的基础。

【浙江考试说明】高考历史世界古代史第三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人教版

【浙江考试说明】高考历史世界古代史第三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人教版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课标内容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二、教学要求第一课百家争鸣基本要求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

发展要求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说明“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和“墨家对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贡献”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儒学的兴起基本要求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

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

发展要求说明“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等知识点和“‘焚书坑儒’批判”、“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宋明理学基本要求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发展要求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说明“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一目和“周敦颐与张载的思想主张及贡献”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四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基本要求知道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与影响,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发展要求认识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

说明“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本专题可分4课时教学。

1.建议引导学生从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明的演进等维度梳理知识,探寻并初步理解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最新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三教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最新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三教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阐讲】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为什么却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但文化空前繁荣,主要是因为:(1)这一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大变革,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这种社会变革使得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主张,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当时列国纷争,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仅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发展,而且也使得当时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去钳制思想,思想的空前活跃,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各国统治者为了在争霸中获胜,纷纷重用有才学之人,一大批有识之士被网罗在诸侯门下,他们为各国的争霸斗争和社会改革出谋划策,这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4)大国争霸,社会动荡,也使民族融合加快,由于战争,导致了民族大迁徙,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了,各族之间的地域界线逐渐被打破,有利于各民族交流,丰富了华夏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2、分析秦用“法” 、西汉先用“道”后用“儒”的原因。

说明其反映了什么历史原理。

秦用“法”的原因:从历史上看:秦曾用法家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奠定统一六国的基础;法家韩非的思想对秦始皇影响深远。

从现实来看,秦统一后面临着中央集权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加强对人民的统治等迫切任务,法家思想适应了这种需要,因而倍受推崇。

汉先用“道”的原因:主观上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欲图长治久安;客观上由于长期战争,汉初经济贫困,景象残破。

后用“儒”的原因: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主义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

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知识复习笔记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知识复习笔记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O【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了解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

O【知识整合】一、知识点梳理: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一一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一一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一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二评价一一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孟子政治思想一一“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一一“性善说,道德思想一一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一一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一一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一一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一一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一一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阶级上:士阶层兴起并受到重用。

二、各家代表人物及主张1、儒家思想(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主要思想主张:A.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B.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C.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D.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E.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A.思想——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 理 观:“人性本善”说。

价 值 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B.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高中历史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教学提纲一、认识考纲:(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二、复习内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重点知识:2、知识点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重点知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知识点评: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3)宋明理学1、重点知识:2、知识点评: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长幼有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心学的出现既反映了理学在明代的发展,也预示着新的理论即将出现。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重点知识: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程朱理学,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批判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综合1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综合1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人民版

例题(2015江苏南京三模)《二程文集》载:“以富贵为贤者不欲, 却反人情……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该观点( )
A.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 B.阐述先理后物的哲学观点 C.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D.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要求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程朱理学,题眼是“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 情……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题眼的意思是“认为富贵是贤 者不想要的,那就违背了人的实际情况。人没有利,正常的生活(都) 过不下去,怎么能够没有利?”由此分析,可知作者肯定人正当利益的 诉求,故A项正确。 答案:A
(1)“标注”:对于文言文材料阅读难度较大的,命题者一般会加以 标注,因此,解答此类试题时一定要注意试题的标注。
(2)“考点”: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建立与教材的链接,确定试题考 查的范围。
(3)“翻译”:这里的“翻译”不仅仅是指翻译文言文,也是指古代和当 代对一些概念的称谓不同,需要根据前后文的语境对这些概念“翻 译”,比如“贼寇”一般指农民起义将领,“封建”是指分封,而不是封建 社会。
专题综合
专题主题 探究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 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 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 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 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 济的发展。
5.儒家思想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 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②、战国时,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战国时,荀子主张“仁义、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

④、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更能适应社会需要,战国后期,儒家思想成为蔚然大宗。

5、西汉董仲舒是怎样发展儒家学说的?在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封建正统思想?(1)发展:董仲舒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2)、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6、理学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兴起的?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哪些人?(1)兴起背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③、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知识总结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2.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温习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温习提纲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温习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温习提纲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21届高三一轮温习资料(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温习提纲一、百家争鸣1、儒家学派的开创人是孔子,他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大体文献,这六部书被称为“六经”。

2、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3、道家学派的开创人是老子,他以为“道”是世界的全然,是永久不变的。

老子的思想包括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主张天道和自然无为;齐物论;逍遥4、奖励耕战,实施酷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

李悝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5、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慢慢形成重法、重术、重势的不同窗派。

战国末期的韩非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主张:主张中央集权;变法革新;酷刑峻法,奖励耕战。

6、墨家的开创人是墨翟,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提出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张。

这些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墨家的奉献要紧表此刻熟悉论和逻辑学方面。

7、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养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平等博爱、酷爱和平二、汉代儒学1、秦的“焚书坑儒”使儒学的进展进入低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免除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思想慢慢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2、对“焚书坑儒”的评判: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1)踊跃作用:“焚书坑儒”有那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巩固方才成立的政权。

(2)消极阻碍(占主导地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绩的粗鲁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大难。

儒学进展因此走入低潮3、免除百家的背景:大一统取得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一起体大体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儒家以《诗》、《书》、《礼》、
《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被称为“六经”。

2、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提出了
“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3、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老子的思想蕴含
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主张天道和自然无为;齐物论;逍遥
4、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

李悝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
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5、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重法、重术、重势的不同学派。

战国末期的韩非将法、术、
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主张:主张中央集权;变法革新;
严刑峻法,奖励耕战。

6、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提出非攻、尚贤等一系列
主张。

这些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7、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二、汉代儒学
1、秦的“焚书坑儒”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2、对“焚书坑儒”的评价: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1)积极作用:“焚书坑儒”有当时
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3、罢黜百家的背景: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
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4、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6、太学的影响:(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2)对社会
风气: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3)对统治基础:使大官僚和大地主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积极方面:(1)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达到了思想上的
大一统,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2)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对于民族历史文化进步有积极意义
消极方面: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消极影响。

8、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确立:隋唐确立的选官制度。

(2)特点:
A、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
B、考试内容是儒学经典
(3)历史影响:积极: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B、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消极:A、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B、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9、总结儒学兴起的主要表现:
①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的地位上升。

②汉武帝时期,太学的设立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③科举制度使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11、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①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制,更不能依靠暴力。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

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三、宋明理学
1、理学的发展过程:创立:北宋五子;成熟:南宋朱熹;发展:陆王心学;体现出从客观唯
心主义到主观唯心主义的发展过程。

2、儒学复兴运动——奠定了理学兴起的基础。

①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
学创立的先声;②北宋大规模的儒学复兴运动。

3、理学的思想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4、理学基本含义: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
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
5、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尤其是佛教的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的地位。

6、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理学又称新儒学。

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明代王守仁建
立了系统得心学理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7、北宋五子各自主张:(1)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⑵邵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
了道路。

⑶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⑷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8、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论二程+张载;
主张和成就:(1)理气关系论:(哲学思想、宇宙观);(2)理学的修养论:教育:“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强调:仁;(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4)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影响:(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9、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②“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10、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思想: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人固有的善性);
影响:①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②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1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共同点:①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②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①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②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12、宋明理学的影响: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责任和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经济:
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文化: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外部:西学东渐局面出现。

2、李贽的反正统思想:①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道学”先生,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
性;②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④诗文: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

3、黄宗羲主要思想:(1)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
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2)提出君臣平等思想;(3)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4)反对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4、顾炎武主要思想:(1)强烈地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2)提出了“众治”的
主张;(3)梁启超把其观点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5、王夫之主要思想:(1)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

(2)政治思想:主旨是“循
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2)哲学思想: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思想家)评价:①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②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6、唐甄主要思想:(1)最大特点是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提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
皆贼也。

”(2)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7、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①春秋战国:被漠视;②秦朝:遭到打击;③西汉汉武帝:成为正
统;④宋明:高潮----出现理学,新的儒学体系;⑤明清:遭到批判,出现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8、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
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