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校情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的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史校情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的探讨

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史和校情,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医科院校,其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中,利用自己独特的校史校情资源进行课堂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接受程度,增强《纲要》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标签:校史校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教学

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医科院校,也是我党我军创办最早的院校之一,其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后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940年在延安,经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共中央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东北解放后,1948年中国医科大学搬迁至沈阳,接管了原满洲医科大学的旧址进行办学。

一、中国医科大学独特的校史校情资源

(一)光辉灿烂的红色校史资源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大转移,红军卫校作为军委直属部队的一部分,于10月中旬从瑞金随军出发。为适应行军需要,学校将学员分散到各部队参加救护工作。红军卫校师生跟随红军四渡赤水,二过乌江,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爬过高达4 000多米的雪山,走出渺无人烟的草地。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当初从江西出发的100多名师生中的许多同志,在行军途中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令人尊敬的彭龙伯校长和李延年教员先后在长征中光荣牺牲。

长征期间,红军卫校师生们不仅完成了行军任务,同时边行军、边办学并且担任救护工作,在我党我军的医学教育史上写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丽诗篇。

1941年7月,毛泽东同志为学校第十四期毕业生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成为中国医科大学全校师生及全国医务工作者的座右铭。

(二)日本侵华时期满洲医科大学的独特角色

日本侵华时期,满洲医科大学充当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满大的历史为日本人对东北的军事和文化侵略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首先,为了配合侵华日军细菌战的战争策略,该校在关东军军部的支持下,用13个健康的中国人进行了斑疹伤寒自制疫苗的活体实验,成功地为日军细菌部队研制了斑疹伤寒疫苗,解决了日军在投放带有伤寒菌武器时的防护问题。其次,满洲医科大学的师生利用微生物学、解剖学、病理学等课的教学实验课,对多例中国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活体

解剖实验。再次,满洲医科大学为731部队输送了骨干医学人才。满洲医科大学的一些教授、学员在731部队的研究中承担了不同的菌种、病毒的研究课题,在日军细菌武器的研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为了配合日本军事侵略的需要,泯灭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的教育机构里,大肆推行奴化教育。满洲医科大学是日本侵略者在奉天(今沈阳)建立的最重要的,且是侵华日军在东北建立唯一的一所高等医学教育办学实体,它的奴化教育,具有典型性。满洲医科大学的奴化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满洲医科大学还把奴化训练规范于师生的日常活动之中,成为学校生活的必需内容;另一方面,强制推行日语教学,将军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课程之中以及通过医学诊疗活动将奴化教育宣传延伸到满蒙人民。

二、在课堂中融入校史校情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充实教材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如何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打造成大学生喜欢学习、教师热爱讲授的课程,是各个大学理论课教师研究的重点之一。很多同学都反映,从小学到中学都开设了历史课,现在大学又开设了近现代史。同样的内容来回重复,而且每次都得过考试那一关,同学们不胜其烦。在这种大前提下,要想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增强《纲要》课的吸引力,一方面老师需要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和讲课水平;另外,如果能充分挖掘学校的自身资源,在细节上下功夫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到长征精神时,很自然地讲到红军卫校的长征经历,讲到广大师生们坚持理想信念发扬长征精神,同学们都为之精神振奋,充满了兴趣。讲日本侵华时,日本侵略者如何在满洲医科大学搞活体解剖实验,同学们群情激愤,对侵略者的兽行切齿痛恨。同学们了解到自己切身生活的校园曾经是日本人恣意妄为的场所,心中的感情真是复杂极了。中国的大专院校很多,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如果老师们能在充分遵循教学大纲的同时,穿插地讲一些本学校和《纲要》课贴近的历史,对增强同学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帮助的。

(二)了解学校历史,树立爱校情怀

《纲要》课作为一门政治理论课,它有很强的政治说教功能。比如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同学们“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也是大学里开设《纲要》课的目的之一,有别于我们在中学时学习的历史课。除了这种主要功能和主要阵地的作用外,如果我们《纲要》课教师能够利用学校的校史资源,让同学们了解学校历史,树立爱校情怀。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尝试。如:讲到长征精神时,我们重点介绍贺诚校长、彭龙伯校长、傅连章医生和李延年老师的英勇事迹。同学们都感慨万千,为我们学校拥有那么优秀的老师和校长感到自豪。再比如讲到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对我们学校的题词时,同学们更是兴趣盎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表情。这可是别的学校没有的历史,是毛泽东同志对我们学校的特别眷顾,也是历史对我们的恩惠!对自己母校的热爱之情,其实植根在每一个普通同学们的心中,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我们有责任向同学们宣讲我

们的光荣校史以及在我校历史上涌现出的杰出人物。让同学的爱校之情更加深厚,更加汹涌澎湃。

(三)增强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

《纲要》课教学最大的特色在于通过讲述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大事件和历史逻辑,帮助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国情、了解国史相关内容;教育当代大学生深刻领会“三个选择”——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很多时候,同学们都不喜欢大而空泛的理论说教。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也觉得光说大道理缺乏说服力,吃力不讨好。而我们丰富多彩的校史校情资源,恰好为《纲要》课教学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史料源泉。在《纲要》课学习之余,同学们可以自己选择合适的时间去校史馆了解本学校的历史,通过具体的人物事迹、珍贵的物品和辗转流传的文件等等去补充、印证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增强了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比如,在讲解抗日战争的时候,我们通过展示满洲医科大学的学历年表,同学们观察到除了开学典礼、毕业式、中秋节等之外,日本节日就有十六个,分布在八个月中,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相伴。发现日本侵略者为了灌输“日满一体”的精神教化,达到奴化教育的目的,真是费尽心机,不择手段。懂得中华民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树立好好学习,以优异成绩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信念,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三、《纲要》课利用校史校情资源的心得体会

(一)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教学和科研是一种统一的、相互促进的关系。《纲要》课教师要想把课讲好,应当积极搞好教学上的相关科研,静下心来,坐冷板凳,在纷繁复杂的档案材料里挖掘校史校情资源补充到课堂上去。而有了课堂上同学们的积极反馈后,科研也有更大动力了。当然,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去采访学校的退休教职工,主动地去搜集相关的资料,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来了解自己的母校。

(二)感性认识和理论征服相结合

感性教育是一种直观的形象的体验,是教育的初始阶段;而理论征服是理性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对材料的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结论,达到思想上的教育和征服作用。理论征服是政治课教师需要达到的一种高度,一种境界。校史校情材料是感性材料,《纲要》课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点是理性教育目标,通过校史校情材料可以很好地补充、佐证教学目的和要求,而教学目的和要求也指导教师对材料的收集和筛选。在现实中两者结合非常重要,前者是前提和基础,后者是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三)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堂教学是读书说书,课外实践则是行路。二者缺一不可,不能替代。课堂教学是课外实践的基础,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辅助。《纲要》课实践教学中校史校情资源的利用就是要同学们在课堂之余,发挥自己的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