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民俗文化_图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府民系
广府民系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它
是由古越人和历代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历史上中原 人入粤较大规模的有四次,第一次是秦朝时发卒万戍五岭; 第二次是汉武帝派伏波将军率十万大军南征,留守岭南九郡 ;第三次是北宋时高宗仓皇南逃,部分中原人随隆佑太后散 落珠江三角洲;第四次是南宋末年皇室南逃,大批将士及庶 民随帝南下,流散于珠江三角洲一带。这些中原移民,构成 了广府民系的主流,他们主要居住在珠江三角洲一带,还有 粤中、粤西的一些县市,所操语言为汉语粤方言,这是以古 越族语为主,融会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一种方言。
畲族
❖ 畲族是一个生活在中国东南部崇山峻岭中的古老纯 朴的少数民族,早在公元7世纪的时候畲族先民就 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繁衍生息。那时他们被称为 “蛮”、“蛮僚”、 “峒蛮”等,到南宋时才开始称其为 畲民。“畲”的意思是“刀耕火种”,元代以后畲民作 为畲族的专有名称,经常出现在史籍中。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畲族。生活在各地的畲 族人都说他们的发源地是广东省潮州凤凰山。传说 他们的祖先盘瓠就葬在凤凰山。畲族人多是小聚居 ,并和周围的汉族人交错杂处,甚至有的和汉族人 居住在一个村子里。现早已汉化。
❖ 现绝大部分水上居民已上陆定居。
❖ 蛋民因祖籍是汉族,风俗习惯与当地汉族相同,宗教 信仰为佛教,但也有其特点,他们更信奉龙皇;如三亚港 的妈祖庙、保平港(即港西湾)的五龙公庙,蛋民初一、 十五都给它上香,而且非备猪、羊奠祀不可,让神明保佑 他们安全、幸福。

水上居民生活习俗的最大特点是“浮家江海”、“以舟为
专题一:岭南民俗与百越文化
❖ 学习目标
❖ ◎岭南地区的范围和岭南文化的基本形态

◎三大民系的形成和特点
❖ ◎百越古族的基本情况
❖ ◎水上居民的特点

◎岭南民俗的主要特色
❖ ◎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位差
❖ ◎岭南文化的特质
❖ 学习要求
❖ ◎通过本讲的学习,对岭南民间文化的基本情况有 一个总体的把握
岭南地区的范围
❖ 畲族同胞公认他们是盘瓠的后代,与瑶族同 一个祖宗。但他们关于盘瓠(盘古王)的传 说与瑶族所流传的故事又所不同。
水上居民的特点
❖ 水上居民,史籍上称之为“蛋民”,“蛋”又书 作“疍”,广州人称其为“蛋家人”。他们长年 累月泛舟江海,以捕鱼捞虾,运输贩盐为生 。根据不同的作业,又有鱼蛋、蚝蛋、木蛋 之分。他们据人类学家考察分析证实,蛋民 不属于一个独立民族,而是我国沿海地区水 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于汉族。蛋民祖籍多 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县的水上人家 。
三大民系的形成和特点
❖广 府 民 系 ❖客 家 民 系 ❖福 佬 民 系
❖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中原人陆续南迁入粤,其中有 将领、士卒、商贾、赘婿、和谪徙罪人及平民百姓 。西汉初,真定人赵佗乘中原战乱,自立为南越武 王,守卫岭南。由于中原人与越人杂居其间,乃稍 知言语,渐见礼化。于是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 设媒娉,始之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仪。(见《 后汉书南蛮传》)这说明中原文化自秦汉开始,全 面浸润五岭地区百越族群的原始文化,以双向交融 并经历自身发展与嬗变过程,在这一嬗变过程中, 部分越人外迁,或融入另一个族体,或蜕化为另一 个新的族群,而由北方迁入的中原人与岭南越人相 交融逐渐形成了广府、客家、福佬三个民系,这三 个民系都是属于汉民族的分支。
的黎族人生产上还是采用刀耕火种的纹脸的习俗。

三月三是黎族的节日,而其实这个节日是那些
“住在下路的客人”久居黎地,化为黎民,把中原“三
月上已节”的古风带到海南去。由这里也可见古越族
与中原汉人的文化交流情况。
壮族
❖ 壮族是古代百越族中的西瓯、骆越人发展 而来的,现居住在广东的壮族同胞主要分 布在连山、怀集等县,他们是五百多年前 从广西迁入的。在和汉、瑶族的杂居中, 变化很大,现已基本汉化。壮族最有特色 的节日是四月八的“牛王诞”,还有充满民族 特色的“歌堂夜”。
岭南民俗文化_图文.ppt
大纲说明
❖ 本课程是电大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 ❖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
标,向学员介绍广东的地域文化——岭南文化的特点及 形式,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对民间艺术的鉴赏 力。 ❖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岭南民俗文化》(叶春生著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岭南民俗与百越文化的基本 情况、岭南口承文艺的文化轨迹、岭南有形民俗的文化 形态、心意现象的文理透视四个部分,在一个学期内授 完,总计54学时。
瑶族
❖ 瑶族先民,一般认为是秦汉时长沙、武陵蛮的 一部分,或说源于“五溪蛮”。公元前3世纪到 公元2世纪,其先民主要生活在湖南北部;5-6 世纪时,向北迁;13-17世纪,他们被大量南 迁,广东和广西成为他们的主要居住区。17世 纪,部份瑶族人又从广东、广西分别迁入贵州 和云南的南部山区,形成了今天的分布。
黎族
❖ 黎族主要聚居在现海南省五指山区,即古百 越族的一个支系--骆越族人聚居之所。他 们就是骆越人的后裔。据记载,骆越人的习 俗是父子同川而浴,用鼻子喝水,断发纹身 、“巢居”、“不落夫家”等。
❖ 中原战乱后,大批的汉人南迁,与黎族人交错 杂居,对黎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整 体来说,其发展也是很不平衡。住在五指山中心处
客家民系的特点
❖ 主要是宗族观念强,富团结心。喜爱唱 山歌。有刻苦耐劳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 识”,念念不忘祖宗盛德。他们尊师重教 ,崇尚诗书,秉承了中原文化“书香门第 ”的特质。他们一向以读书为荣,以读书 识字为“一技之长”。梅县被称为“文化之 乡”。
福佬民系
福佬民系是指操闽南、闽北方言的群体,地域分布为潮 洲、汕头以及海南岛一带。福佬民系的形成,是由当地的土 著居民闽越族人与两晋以来移入该地区的中原汉人融会而成 的。潮洲地区先秦时属闽越,汉时还是一处未开发的海滨荒 芜之地。到东晋时代,这个地方才开始受到重视。唐天宝元 年,在这里设立了潮州郡,这是潮洲文化繁荣的重要起点。 唐宋以后,潮洲商业贸易迅速发展,成为粤东最大的商业中 心。
❖ 旧时水上居民居无定所,“以舟为居”, 过 着水上“游牧”生活。他们所居住的“连家船” 俗称“沙艇”,部分陆居者亦多于河沿岸搭个 简易的“茅寮”或“水棚”。这些棚寮以竹木为 架,用稻草或芒苇编织作墙壁和屋盖,一家 大小乃至几代人同舟、同屋。他们的“连家 船”一般长6米,冤1.2米,既是居室,又是 生产和运输的工具,其类型可分为孖舲、沙 艇、横水渡、货艇、四柱大厅等三十多种。 一般分为前后两舱,前舱中板可以活动,晚 上放下中板便是寝所;后舱略高,供梢娘操 作,并置杂物,供奉神袛等。一般为一户一 艇,儿女婚后分艇而居。

(2)活泼多样,充满水乡浪漫情调。
❖ 这是由岭南特殊的人文结构和地缘决定 的。中原移民多是逃难而来,他们对故土不 多依恋,有的很快与土著民族打成一片,有 的围屋聚居,构成新的民系,加上水上生活 的特殊要求,使广东地方的人群结构异于他 乡,除汉族三大民系之外,还有水上居民和 七个少数民族,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 。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培育了人们轻快活 泼的性格;富于开拓、冒险的岭南先民,创 造了许多浪漫故事和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业 绩。
(1)古老而又年轻,处处迸发出撞击的火花。
❖ 如今的岭南民俗中,一方面仍保持有许多古老 的习俗,其中有中原汉人的古风,也有百越古族的 特别风韵,保留着传统的东西特别多,另一方面又 受西洋文化的影响,习俗中又夹杂着许多“洋”味, 构成了岭南民俗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色:一面过传 统的春节,一面过西洋的圣诞;一面游花街,一面 给情人送玫瑰花;一面吃蛇、吃狗、饮功夫茶,一 面吃汉堡、喝鸡尾酒;一面舞龙舞狮,一面跳迪斯 科,一面用电脑预测市场的风云,一面又贡着财神 、占卦算命等,这些现象形成强烈的反差,其原因 就是南北文化交融和中西文化撞击的结果。
学习方法建议
1、学习《岭南民间文化》,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民间 文学、民俗学的基本知识。
2、《岭南民间文化》是一门地域文化课程,学生应 了解、熟悉各种形态民俗的形式、内容及形成的背景, 只有在此情况下,才能体会岭南文化的独特处。
3、经常留意自己身边、生活中的各种习俗、民间形 态的表现形式。
4、认真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完成思考练习和 平时作业,并听取教师的讲评。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及时 向教师或同学咨询、请教。参加学习小组活动,经常与 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和方法。
福佬民系的特点
❖ 主要是有强烈的商品意识,富于冒险开 拓的精神,博采众长。但有急功近利, 行为短期化的弱点。潮州人喜爱喝工夫 茶,听典雅富丽的潮剧。潮绣绣工精美 传神,工艺品、潮州小食等表现潮州人 精巧的手工。
思考
三大民系所表现出不同特点的原因。
百越古族的基本情况
❖ 在原广东境内有七个少数民族聚居,其中满 、回、苗、瑶族,都是在各个特定的历史时 期人,由于各种原因而先后从外地迁入广东 居住的,只有黎、壮、畲族是广东土生土长 的少数民族,其中壮、黎两个族是岭南百越 古族的后裔。这两个族在风俗文化方面依然 保留着古越族的一些特征,并与其他民族、 民系的风习相互影响,构成了文化的群体征 象。
居”。
❖ 咸水歌

水上居民的民间歌唱主要是“咸水歌”,这是一种用广州
方言演唱的渔歌。传统咸水歌是内容多以情歌为主,男妇
对唱,曲调比较简单。
岭南民俗的主要特色
❖ 岭南地区自秦汉以来,便受到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 由于汉民族的大量南迁,改变了本地区的人群结构,加上 中原汉人先进的文化技术,他们不但很快在岭南立足,而 且反客为主,使得岭南民俗中处处显现着对中原文化的传 承,特别是主要的节日民俗方面,如春节、元宵、清明、 中秋、冬至等,基本是承袭中原而来,活动内容也大致相 同。但由于古越族先民特别的禀赋,对中原同化无形的抗 拒,加上地域、气候、环境的不同,岭南民俗中仍然保留 着许多特异的现象。如阳江一带大年初一“行大运”;广州人 初二“吃无情鸡”、年初七“游花地”;黎族的“三月三”;壮族 的“牛王诞”;瑶族的“耍歌堂”等,无不显示着独特的色彩, 因此,岭南民俗的特色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广东的瑶族大致分为排瑶和过山瑶,排 瑶是聚村而居,主要集中在连南、连县一带 ,过山瑶比较分散,流动性大,主要分布在 粤北和粤西山区。
❖ 瑶族人认为盘瓠(盘古王)是他们的祖 宗,每年的十月十六日是盘古王诞,这是瑶 族最盛大的节日,这天除祭祀盘王,男子青 年还要聚集对歌、交友,俗称“耍歌堂”。耍歌 堂活动一般是3至5年举办一次。
广府民系的特点
❖ 主要是不怀旧,不拘泥于历史,富于冒 险,勇于开拓,容易接受外来的新事物 ,又善于融合,消化,吸取,商品意识 浓,价值观念强。精明能干,善变兼容 ,淡薄政治,讲求经济实效。这与其地 理位置有关。
客家民系
客家的先人是南迁的汉民,居住在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是 两晋时期中原地带的“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也有一部分是黄 河流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群落,他们先后经过三次大搬迁,才 到粤、闽、赣山区的三角地带落籍。客家人开始是生活在四 面封建割据的小王朝包围之中,基本不与土著居民交往,长 期过着以家族为核心的集体生活,宗族观念很强。后来与当 地的土著畲族部落融合,构成了客家民系。所操语言是客家 方言,属汉语的一种方言。
❖ 岭南(又称五岭),即五岭的南面;五岭,就是指大庾岭、骑 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五岭山脉层峦叠嶂,东西 一字排开,延绵1400余公里,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它 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自然分开,形成了江南丘陵区和岭南 两个独立的地理单元。
❖ 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 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历史上 ,岭南也包括曾属中国皇朝统治的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越 南脱离中国独立后,“岭南”之概念逐渐将越南排除在外。由 于行政区划的变动,现在提及到“岭南”一词时,特指广东、 广西和海南三省区,江西和湖南部分位于五岭以南的县市并 不包括在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