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应力状态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 M B= 6 q l
2
A
1 M C= 6 q l
2
B
拆除集中荷载弯矩图
1 2 M= 3ql A 1 M= 3ql
B 2
C A
1 M= 6 ql
C 2
B
最终结构弯矩图
3. A、B支点转动
1 2q l
2
1 2q l
2
A l
C
C' l
B
悬臂梁弯矩
1 M = 6 ql
B 2
A
C B
1 M = 12 ql
卸除荷载后梁体的残余挠度:
y = y
1
+
y
2
q x 2l 2 = 1 2 E I
梁体曲率:
一次形成结构 悬臂施工结构
y = 0 ,
y′′ = 0
qx2l 2 ql2 y= , y ′′ = 12EI 6EI
由此可以看出:两种方法形成的结 构内力状态的差异是由于最终结构的“无 应力曲率”差异造成的。
1 Pl 2
δ
B 2
=
P l3 24 E I
A l/2
B P
施加集中荷载 P
3、安装 BC 梁段
M
A3
= -
1 Pl 2
δ
B 3
P l3 = 24 EI
δ
C 3
=
5 P l3 4 8 E I
A l/2
B P l/2
C
安装 BC 梁段
4、 C 点施加外荷载 P ,
M A4 = 3 Pl 2
δC 4
l
B A l/2 P
45°
C l/2 P
ABC 为抗弯刚度为 EI 的主梁,CD 为抗压刚度为 EA 的抗压杆施加外荷载 P 。
N CD = 21 2 Al 2 16( Al + 6 2 I )
2
P
MA = −
3 Al 2 + 144 2 I 16( Al + 6 2 I )
7Pl 3 = 16EI
A
B l/2 P l/2
C P
C 点施加荷载 P
5、安装 CD杆件,形成 ABCD斜拉结构,
NCD5 = 0
( NCD =
21 2Al2 16(Al + 6 2I )
2
D
P
)
l A
3 M A5 = - Pl 2
3Al2 +144 2I ( MA =− Pl ) 2 16(Al + 6 2I )
10 11 12 1 200 2 200 3 200 4 200 13 5 6 200 7 200 8 200 9 200
安装状态二
安装状态三
体系变化 两状态
1.单元内力和节点位移由于斜拉索单元2-10 和10-8的挂设和初拉200kN而发生变化 2.单元的无应力长度和无应力曲率不变
张拉斜拉索单元2-10和10-8,每索单元索力增 加43.03kN 。
B点转动弯矩
1 M = 3q l
A 2
1 M = 3q l
B
2
C A
1 M = 6ql
C 2
B
最终弯矩图
从前述关于固端梁的讨论,可以看出:
不论结构形成过程如何。只要支承边界条 件正确,结构的弹性曲线连续(无应力曲率相 同),则结构最终的内力状态和变形形态与结 构的形成过程无关。
D
再来考察一斜拉结构
10 11 12 2 3 200 4 200 13 5 6 200 7 200 8
2 200 3 200 4 200
10 11 12 5 6 200 13 7 200 8 200
安装状态一
安装状态二
加载 两状态
1.单元内力和节点位移由于结构加载而发生变化 2.单元的无应力长度和无应力曲率不变
10 11 12 2 200 3 200 4 200 13 5 6 200 7 200 8 200
3 21Al3 MA = MA5 +ΔMA = - Pl + P 2 2 16( Al + 6 2I )
3Al 2 + 144 2I =Pl 2 16( Al + 6 2I )
所以: 在保证结构构件单元无应力长度和 无应力曲率的前提下,结构的最终内力 和位移与结构的形成过程无关。
三、无应力状态法
1.施加力矩
1 2
q l
2
1 2
q l
2
A l
C
C ' l
B
悬臂梁弯矩
M A
1 M = 6ql
2
M ' C'
1 M = 6ql
2
C
B
施加反向力弯矩
M A=
1 3
q l
2
M B= C C '
1 6
1 3
q l
2
A
B
M C= M C='
q l
2
ql Ml − =0 6EI EI ′ ql3 Ml − + =0 6EI EI
2
Pl
考虑安装过程:
A l/2 B
AB梁段
A l/2
B P
施加集中荷载P
A l/2
B P l/2
C
安装BC梁段
A B l/2 P l/2 C P
C点施加荷载P
D
l A
B P l/2
45°
C P
l/2
安装CD杆件
1、形成 AB 梁段
A l/2
B
AB 梁段
2、 B 点施加荷载 P ,
M
A 2
= -
无应力状态量
单元无应力长度: 结构体系内任意构件单元,受荷载变 形后单元两节点之间的几何距离就是单 元有应力时的长度。假设卸除该单元的 轴向力,单元轴向变形恢复,此时单元 上两节点的几何距离定义为单元的无应 力长度。
单元两节点 i,j 坐标为
(xi , yi )和 (x j , y j ),
两节点的变位分别为
斜拉桥设计时无法仔细考虑每一个 施工过程:
1.施工阶段多,体系转换过程复杂 2.施工阶段的张拉调索 3.理想成桥状态的要求
所以 斜拉桥设计时仅以理想的恒载成桥 状态为基础,进行结构设计和运营阶段 的各种验算。 设计阶段的后期进行安装计算,确 定斜拉桥施工阶段的斜拉索张拉和主梁 的安装线形。 常规方法:倒拆法
无应力状态控制法
秦顺全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概述 二、结构形成过程与最终状态 三、无应力状态法 四、桥梁施工控制 五、无应力状态法的应用
一、概述
近三十年来,桥梁建设最大的 技术进步是:节段施工技术的提出 和发展。 节段施工的桥梁,最终恒载完 成后的内力和线形必须考虑施工过 程。
节段施工的连续梁设计
有应力曲率:
2 K = 2 (3v j - 3vi - 2l qi - l q j ) l
i
1 K = 2 (6 vi - 6 v j + 2 l qi + 4 l q j ) l
j
无应力曲率:
K
K
i 0
= K
j
i
M i − EI
j
0
=
K
−
M E I
j
单元无应力构形:
当结构计算时不考虑剪切变形时,单元无应 力构形可忽略.
混凝土收缩徐变 1.单元内力和节点位移发生变化 2.除计算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单元外,其余 单元的无应力长度和无应力曲率不变
依据前述的讨论可以得出如下两点结 论:
1、结构构件单元的内力和节点位移 随着结构的加载,体系转换和斜拉索的 张拉而变化,而单元的无应力长度和无 应力曲率不会发生改变。斜拉索单元的 无应力长度只有在调整自身索力时才会 发生变化,而且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B
A
C
1 2 6ql
B
按一次落架施工:
1 2 M A = M B = − ql 3
M
C
1 2 = ql 6
1 2 2ql
1 2 2ql
A l
C C' l
B
若结构在支架上先形成 AC , BC′ 两个悬臂梁,先拆除支架,施加荷载 q ,然后 在 C 和 C′ 之间合龙(假定 C , C′ 两点之间的长度为零)
B P l/2
45°
C P
l/2
δC5
7 Pl3 = 16 E I
CD 杆件的无应力长度为 2l 。在前述的第
5 步中 C 点实际已
下挠 δ C 5
7 Pl3 = 16 EI
, 2l 长的 CD 杆件实际上无法安装在结构上,要
实现 CD 杆的安装,必须加长 Δ
Δ = δ C 4 cos 45o =
10 11 12 1 200 2 200 3 200 4 200 13 5 6 200 7 200 8 200 9 200
调索 1.单元内力和节点位移发生变化 2.除2-10,10-8单元外,其余单元的无应力长度和无应 力曲率不变 3.单元2-10,10-8的单元的索力增量与其无应力长度的 变化量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3
弯矩图
1 2 M = ql 6
1 M ′ = ql 2 6
2.施加集中力
1 2q
l
2
1 2q
l
2
A l
C
C ' l
B
悬臂梁弯矩
A P
2 M= 1ql A 3
B P' M= 1ql B 3
2
施加集中荷载弯矩图
ql Pl − =0 6 EI 2 EI
3
2
1 P = ql 3
2P
1 M A= 6 q l
7
2Pl3 32 EI
C
δ Δ
45°
C4
C'
C点变化关系
为了实现与原结构等长, 可采用类似斜拉索张拉的办法, 2l + D 的 CD 杆后, 把 2l + D 的 CD 杆的无应力长度减少 D 。
D
δ11 X 1 = Δ
斜拉结构拉索无应力长 度调整的力法基本方程 为:
X =1
1
X =1
1
δ
11
X
1
(u i , v i )和 (u j , v j )。
斜拉索单元
几何长度 l =
无应力长度
轾+u )- (x +u) (xj 犏 j i i 臌
Nl l0 = l EA
2
+轾+vj)- (yi +vi) (yj 犏 臌
2
单元无应力曲率:
结构受荷载变形后单元上两节点的 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和转角可计算单元 上任意截面的挠度曲线的曲率,这就是 单元的有应力曲率,假设在此基础上卸 除该单元的弯矩,单元的弯曲变形恢 复,此时单元挠度曲线的曲率称之为构 件单元的无应力曲率。
倒拆法的缺点:
1.计算复杂; 2.数值的累加,概念不清楚; 3.当某一步骤调整时,必须进行全过 程的倒拆正装计算。
有无更简单的办法?
二、结构形成过程与最终状态
考察一等截面的两端固端梁,跨度为 2l ,主梁刚度为 EI ,结构恒载 的荷载集度为 q 。
q
1 2 3ql
1 2 3ql
A
C 2l
2l EI
C 2 2
M = 1ql 3
A
A点转动弯矩图
EI EI ql 3 1 2 M A = 4 ⋅ ⋅θ A = 4 ⋅ ⋅ = ql 2l 2l 6EI 3
1 M = 6ql
A
2
C A M = 112 q l
C 2
B
1 M = 3q l
B 2
EI EI ql 3 1 2 M B = 4 ⋅ ⋅θ B = 4 ⋅ ⋅ = ql 2l 2l 6 EI 3
设计中必须考虑:悬臂施工过程, 合龙及体系转换,挂篮及施工荷载。 设计时就严格规定了施工方法和施工 过程。
如果施工方法和过程变更,成桥内 力和线形也会发生变化。 所以:“桥梁的施工形成过程与最终 内力和位移状态紧密相关”? 顶推施工的连续梁当不考虑混凝土的 收缩徐变(次内力)时,成桥内力与一 次落架施工连续梁的成桥内力是一致 的!
悬臂施工结构, C 、 C ′ 点合龙前的转角差是造成最终结构“无应力 曲率”差异的根本原因。
ql3 θC == 6EI ,
ql3 θC′ = − 6EI
如果有办法在合龙前前来消除这种转角差值: 1. C 、 C ′ 合龙前施加力矩; 2. C 、 C ′ 合龙前施加向上的集中力; 3. A 、 B 点刚性转动。
结构内力和变形是一个计算量,不稳 定量。
构件单元无应力状态量是一个结构的 固有量,稳定量。
2、在保证结构构件单元无应力长度和无应 力曲率的前提下,结构的最终内力和位 移与结构的形成过程无关。换句话说, 一定的外荷载、结构体系、支承边界条 件、单元的无应力长度和曲率组成的结 构,必然唯一地对应一个结构的内力和 位移.
1 2 MA = MB =− ql 2
MC = MC′ = 0
两种施工方法结构最终图式相 同,外荷载也相同,内力却完全不 同?
支架上一次形成结构在 q作用下的挠度曲线:
y1 = qx ( x 3 − 4lx 2 + 4l 2 x ) 24 EI
结构形成后, “假设”卸除荷载 q,挠度曲线变化:
qx 3 y2 = − (x − 4lx2 + 4l 2 x) 24EI
倒拆法:
以成桥的目标状态为计算的起始点, 按正装顺序的逆序进行倒拆计算,通过 内力和位移数值的迭加确定斜拉桥施工 各阶段的内力和结构线形。 倒拆计算完成后,按倒拆计算确定的 施工各阶段的斜拉索张力值进行正装计 算,只有正装、倒拆闭合时,倒拆计算 的结果才是可信的。
倒拆闭合的条件: 1.拆除单元无外荷载 2.支承边界条件正确 3.收缩徐变处理 考虑结构形成过程的收缩和徐变的影响, 倒拆正装无法闭合!
卸除荷载后梁体的残余挠度变形:
y = y1 + y 2 = 0
悬臂施工结构,自重 q 作用下的挠度曲线:
y1 qx2 = (6l 24EI
2
− 4 lx + x 2 )
结构形成后(合龙)“假设”卸除荷载 q ,挠度曲线变化为: ,
y2 = − qx ( x 3 − 4 lx 2 + 4 l 2 x ) 24EI
= Δ
A
√ 2l 2
C
结构的内力变化为:
CD
杆减少 D
ΔN CD =
ΔM A =
16 Al + 6 2 I
2
(
21 2 Al 2
)
P
16 Al + 6 2 I
2
(
21Al 3
)
P
与安装步骤5的内力迭加
21 2Al 2 NCD = NCD5 + DNCD = P 2 16( Al + 6 2I )
1 M B= 6 q l
2
A
1 M C= 6 q l
2
B
拆除集中荷载弯矩图
1 2 M= 3ql A 1 M= 3ql
B 2
C A
1 M= 6 ql
C 2
B
最终结构弯矩图
3. A、B支点转动
1 2q l
2
1 2q l
2
A l
C
C' l
B
悬臂梁弯矩
1 M = 6 ql
B 2
A
C B
1 M = 12 ql
卸除荷载后梁体的残余挠度:
y = y
1
+
y
2
q x 2l 2 = 1 2 E I
梁体曲率:
一次形成结构 悬臂施工结构
y = 0 ,
y′′ = 0
qx2l 2 ql2 y= , y ′′ = 12EI 6EI
由此可以看出:两种方法形成的结 构内力状态的差异是由于最终结构的“无 应力曲率”差异造成的。
1 Pl 2
δ
B 2
=
P l3 24 E I
A l/2
B P
施加集中荷载 P
3、安装 BC 梁段
M
A3
= -
1 Pl 2
δ
B 3
P l3 = 24 EI
δ
C 3
=
5 P l3 4 8 E I
A l/2
B P l/2
C
安装 BC 梁段
4、 C 点施加外荷载 P ,
M A4 = 3 Pl 2
δC 4
l
B A l/2 P
45°
C l/2 P
ABC 为抗弯刚度为 EI 的主梁,CD 为抗压刚度为 EA 的抗压杆施加外荷载 P 。
N CD = 21 2 Al 2 16( Al + 6 2 I )
2
P
MA = −
3 Al 2 + 144 2 I 16( Al + 6 2 I )
7Pl 3 = 16EI
A
B l/2 P l/2
C P
C 点施加荷载 P
5、安装 CD杆件,形成 ABCD斜拉结构,
NCD5 = 0
( NCD =
21 2Al2 16(Al + 6 2I )
2
D
P
)
l A
3 M A5 = - Pl 2
3Al2 +144 2I ( MA =− Pl ) 2 16(Al + 6 2I )
10 11 12 1 200 2 200 3 200 4 200 13 5 6 200 7 200 8 200 9 200
安装状态二
安装状态三
体系变化 两状态
1.单元内力和节点位移由于斜拉索单元2-10 和10-8的挂设和初拉200kN而发生变化 2.单元的无应力长度和无应力曲率不变
张拉斜拉索单元2-10和10-8,每索单元索力增 加43.03kN 。
B点转动弯矩
1 M = 3q l
A 2
1 M = 3q l
B
2
C A
1 M = 6ql
C 2
B
最终弯矩图
从前述关于固端梁的讨论,可以看出:
不论结构形成过程如何。只要支承边界条 件正确,结构的弹性曲线连续(无应力曲率相 同),则结构最终的内力状态和变形形态与结 构的形成过程无关。
D
再来考察一斜拉结构
10 11 12 2 3 200 4 200 13 5 6 200 7 200 8
2 200 3 200 4 200
10 11 12 5 6 200 13 7 200 8 200
安装状态一
安装状态二
加载 两状态
1.单元内力和节点位移由于结构加载而发生变化 2.单元的无应力长度和无应力曲率不变
10 11 12 2 200 3 200 4 200 13 5 6 200 7 200 8 200
3 21Al3 MA = MA5 +ΔMA = - Pl + P 2 2 16( Al + 6 2I )
3Al 2 + 144 2I =Pl 2 16( Al + 6 2I )
所以: 在保证结构构件单元无应力长度和 无应力曲率的前提下,结构的最终内力 和位移与结构的形成过程无关。
三、无应力状态法
1.施加力矩
1 2
q l
2
1 2
q l
2
A l
C
C ' l
B
悬臂梁弯矩
M A
1 M = 6ql
2
M ' C'
1 M = 6ql
2
C
B
施加反向力弯矩
M A=
1 3
q l
2
M B= C C '
1 6
1 3
q l
2
A
B
M C= M C='
q l
2
ql Ml − =0 6EI EI ′ ql3 Ml − + =0 6EI EI
2
Pl
考虑安装过程:
A l/2 B
AB梁段
A l/2
B P
施加集中荷载P
A l/2
B P l/2
C
安装BC梁段
A B l/2 P l/2 C P
C点施加荷载P
D
l A
B P l/2
45°
C P
l/2
安装CD杆件
1、形成 AB 梁段
A l/2
B
AB 梁段
2、 B 点施加荷载 P ,
M
A 2
= -
无应力状态量
单元无应力长度: 结构体系内任意构件单元,受荷载变 形后单元两节点之间的几何距离就是单 元有应力时的长度。假设卸除该单元的 轴向力,单元轴向变形恢复,此时单元 上两节点的几何距离定义为单元的无应 力长度。
单元两节点 i,j 坐标为
(xi , yi )和 (x j , y j ),
两节点的变位分别为
斜拉桥设计时无法仔细考虑每一个 施工过程:
1.施工阶段多,体系转换过程复杂 2.施工阶段的张拉调索 3.理想成桥状态的要求
所以 斜拉桥设计时仅以理想的恒载成桥 状态为基础,进行结构设计和运营阶段 的各种验算。 设计阶段的后期进行安装计算,确 定斜拉桥施工阶段的斜拉索张拉和主梁 的安装线形。 常规方法:倒拆法
无应力状态控制法
秦顺全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概述 二、结构形成过程与最终状态 三、无应力状态法 四、桥梁施工控制 五、无应力状态法的应用
一、概述
近三十年来,桥梁建设最大的 技术进步是:节段施工技术的提出 和发展。 节段施工的桥梁,最终恒载完 成后的内力和线形必须考虑施工过 程。
节段施工的连续梁设计
有应力曲率:
2 K = 2 (3v j - 3vi - 2l qi - l q j ) l
i
1 K = 2 (6 vi - 6 v j + 2 l qi + 4 l q j ) l
j
无应力曲率:
K
K
i 0
= K
j
i
M i − EI
j
0
=
K
−
M E I
j
单元无应力构形:
当结构计算时不考虑剪切变形时,单元无应 力构形可忽略.
混凝土收缩徐变 1.单元内力和节点位移发生变化 2.除计算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单元外,其余 单元的无应力长度和无应力曲率不变
依据前述的讨论可以得出如下两点结 论:
1、结构构件单元的内力和节点位移 随着结构的加载,体系转换和斜拉索的 张拉而变化,而单元的无应力长度和无 应力曲率不会发生改变。斜拉索单元的 无应力长度只有在调整自身索力时才会 发生变化,而且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B
A
C
1 2 6ql
B
按一次落架施工:
1 2 M A = M B = − ql 3
M
C
1 2 = ql 6
1 2 2ql
1 2 2ql
A l
C C' l
B
若结构在支架上先形成 AC , BC′ 两个悬臂梁,先拆除支架,施加荷载 q ,然后 在 C 和 C′ 之间合龙(假定 C , C′ 两点之间的长度为零)
B P l/2
45°
C P
l/2
δC5
7 Pl3 = 16 E I
CD 杆件的无应力长度为 2l 。在前述的第
5 步中 C 点实际已
下挠 δ C 5
7 Pl3 = 16 EI
, 2l 长的 CD 杆件实际上无法安装在结构上,要
实现 CD 杆的安装,必须加长 Δ
Δ = δ C 4 cos 45o =
10 11 12 1 200 2 200 3 200 4 200 13 5 6 200 7 200 8 200 9 200
调索 1.单元内力和节点位移发生变化 2.除2-10,10-8单元外,其余单元的无应力长度和无应 力曲率不变 3.单元2-10,10-8的单元的索力增量与其无应力长度的 变化量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3
弯矩图
1 2 M = ql 6
1 M ′ = ql 2 6
2.施加集中力
1 2q
l
2
1 2q
l
2
A l
C
C ' l
B
悬臂梁弯矩
A P
2 M= 1ql A 3
B P' M= 1ql B 3
2
施加集中荷载弯矩图
ql Pl − =0 6 EI 2 EI
3
2
1 P = ql 3
2P
1 M A= 6 q l
7
2Pl3 32 EI
C
δ Δ
45°
C4
C'
C点变化关系
为了实现与原结构等长, 可采用类似斜拉索张拉的办法, 2l + D 的 CD 杆后, 把 2l + D 的 CD 杆的无应力长度减少 D 。
D
δ11 X 1 = Δ
斜拉结构拉索无应力长 度调整的力法基本方程 为:
X =1
1
X =1
1
δ
11
X
1
(u i , v i )和 (u j , v j )。
斜拉索单元
几何长度 l =
无应力长度
轾+u )- (x +u) (xj 犏 j i i 臌
Nl l0 = l EA
2
+轾+vj)- (yi +vi) (yj 犏 臌
2
单元无应力曲率:
结构受荷载变形后单元上两节点的 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和转角可计算单元 上任意截面的挠度曲线的曲率,这就是 单元的有应力曲率,假设在此基础上卸 除该单元的弯矩,单元的弯曲变形恢 复,此时单元挠度曲线的曲率称之为构 件单元的无应力曲率。
倒拆法的缺点:
1.计算复杂; 2.数值的累加,概念不清楚; 3.当某一步骤调整时,必须进行全过 程的倒拆正装计算。
有无更简单的办法?
二、结构形成过程与最终状态
考察一等截面的两端固端梁,跨度为 2l ,主梁刚度为 EI ,结构恒载 的荷载集度为 q 。
q
1 2 3ql
1 2 3ql
A
C 2l
2l EI
C 2 2
M = 1ql 3
A
A点转动弯矩图
EI EI ql 3 1 2 M A = 4 ⋅ ⋅θ A = 4 ⋅ ⋅ = ql 2l 2l 6EI 3
1 M = 6ql
A
2
C A M = 112 q l
C 2
B
1 M = 3q l
B 2
EI EI ql 3 1 2 M B = 4 ⋅ ⋅θ B = 4 ⋅ ⋅ = ql 2l 2l 6 EI 3
设计中必须考虑:悬臂施工过程, 合龙及体系转换,挂篮及施工荷载。 设计时就严格规定了施工方法和施工 过程。
如果施工方法和过程变更,成桥内 力和线形也会发生变化。 所以:“桥梁的施工形成过程与最终 内力和位移状态紧密相关”? 顶推施工的连续梁当不考虑混凝土的 收缩徐变(次内力)时,成桥内力与一 次落架施工连续梁的成桥内力是一致 的!
悬臂施工结构, C 、 C ′ 点合龙前的转角差是造成最终结构“无应力 曲率”差异的根本原因。
ql3 θC == 6EI ,
ql3 θC′ = − 6EI
如果有办法在合龙前前来消除这种转角差值: 1. C 、 C ′ 合龙前施加力矩; 2. C 、 C ′ 合龙前施加向上的集中力; 3. A 、 B 点刚性转动。
结构内力和变形是一个计算量,不稳 定量。
构件单元无应力状态量是一个结构的 固有量,稳定量。
2、在保证结构构件单元无应力长度和无应 力曲率的前提下,结构的最终内力和位 移与结构的形成过程无关。换句话说, 一定的外荷载、结构体系、支承边界条 件、单元的无应力长度和曲率组成的结 构,必然唯一地对应一个结构的内力和 位移.
1 2 MA = MB =− ql 2
MC = MC′ = 0
两种施工方法结构最终图式相 同,外荷载也相同,内力却完全不 同?
支架上一次形成结构在 q作用下的挠度曲线:
y1 = qx ( x 3 − 4lx 2 + 4l 2 x ) 24 EI
结构形成后, “假设”卸除荷载 q,挠度曲线变化:
qx 3 y2 = − (x − 4lx2 + 4l 2 x) 24EI
倒拆法:
以成桥的目标状态为计算的起始点, 按正装顺序的逆序进行倒拆计算,通过 内力和位移数值的迭加确定斜拉桥施工 各阶段的内力和结构线形。 倒拆计算完成后,按倒拆计算确定的 施工各阶段的斜拉索张力值进行正装计 算,只有正装、倒拆闭合时,倒拆计算 的结果才是可信的。
倒拆闭合的条件: 1.拆除单元无外荷载 2.支承边界条件正确 3.收缩徐变处理 考虑结构形成过程的收缩和徐变的影响, 倒拆正装无法闭合!
卸除荷载后梁体的残余挠度变形:
y = y1 + y 2 = 0
悬臂施工结构,自重 q 作用下的挠度曲线:
y1 qx2 = (6l 24EI
2
− 4 lx + x 2 )
结构形成后(合龙)“假设”卸除荷载 q ,挠度曲线变化为: ,
y2 = − qx ( x 3 − 4 lx 2 + 4 l 2 x ) 24EI
= Δ
A
√ 2l 2
C
结构的内力变化为:
CD
杆减少 D
ΔN CD =
ΔM A =
16 Al + 6 2 I
2
(
21 2 Al 2
)
P
16 Al + 6 2 I
2
(
21Al 3
)
P
与安装步骤5的内力迭加
21 2Al 2 NCD = NCD5 + DNCD = P 2 16( Al + 6 2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