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淬火与回火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对淬火与回火的认识
1、淬火基本知识
1.1、淬火的定义
淬火就是把钢件加热到临界点Ac1或Ac3以上,经保温快速冷却,使得奥氏体转变成为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1.2、淬火加热温度
加热温度以钢的相变临界点为依据,加热时要形成细小、均匀奥氏体晶粒,淬火后获得细小马氏体组织。
亚共析钢加热温度为Ac3温度以上30~50℃。高温下钢的状态处在单相奥氏体(A)区内,故称为完全淬火。若亚共析钢加热温度高于Ac1、低于Ac3温度,,即为不完全(或亚临界)淬火,常温组织不能完全奥氏体化,则高温下部分先共析铁素体未完全转变成奥氏体,降低钢的硬度;加热温度过高,奥氏体晶粒粗化,淬火后得到粗大的马氏体组织,使脆性增大,且淬火时工件易变形甚至产生淬火裂纹。
过共析钢加热温度为Ac1温度以上30℃~50℃。这温度范围处于奥氏体与渗碳体(A+C)双相区。因而过共析钢的正常的淬火仍属不完全淬火,淬火后得到马氏体基体上分布渗碳体的组织。这些组织状态具有高硬度和高耐磨性。对于过共析钢,若加热温度过高,先共析渗碳体溶解过多,甚至完全溶解,则奥氏体晶粒将发生长大,奥氏体碳含量也增加。淬火后,粗大马氏体组织使钢件淬火态微区内应力增加,微裂纹增多,零件的变形和开裂倾向增加;由于奥氏体碳浓度高,马氏体点下降,残留奥氏体量增加,使工件的硬度和耐磨性降低。
1.2.1合金钢
①对含有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钛、铌等),淬火温度可以高一些,以加速其碳化物的溶解,获得较好的淬火效果。
②对含有促进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元素(如锰等),淬火加热温度应低一些,以防止晶粒粗大。
1.3、淬火冷却
1.3.1、理想冷却
理想冷却是指工件在冷却过程中,希望其在冷却时保证在C曲线的弯曲处(鼻型区域处)的冷却速度大于临界冷却速度(保证工件能完成马氏体转变的最低速度),防止奥氏体发生珠光体或贝氏体转变。而在其他温度范围,冷却速度应该慢些,尤其是在马氏体转变温度期间(Ms—Mf之间)则尽可能慢些,以保证工件能完成马氏体转变而淬硬。同时又可避免过大的热应力和组织应力。
理想冷却曲线如图1-1所示
图 1-1 理想冷却曲线
1.3.2、淬火冷却介质
淬火最常用的冷却介质:水。
水是最常用且又最经济的淬火冷却介质,水的化学稳定性高、热容量大,沸点低,其汽化热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水温升高水的冷却能力下降。水相对于其他冷却介质来讲,冷速较快。在C曲线的弯曲处,很显然的大于冷却速度不至于发生A→P的转变,而在300℃以下由于冷速较快会使钢内应力过大,且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不充分,使得残余奥氏体过多而影响钢的性能。此缺陷可以通过降低水量来进行缓解。一般水的淬火温度在40℃以下,超过70℃就不能淬火了,此时淬火马氏体转变不充分,且出现大量的软点,即残余奥氏体含量大大增加。其中淬火效果最好应保证水温在21℃左右。
1.3.3、淬火冷却的三个阶段
(1):蒸汽膜阶段:
经过加热后的钢件投入淬火介质中,一瞬间就在工件表面产生大量过热蒸汽,紧贴工件形成连续的蒸汽膜,使工件和液体分开。由于工件是不良导体,这阶段的冷却主要靠辐射传热,因此,冷却速度较慢。
(2):沸腾阶段:
进一步冷却时,工件表面温度降低,工件放出热量愈来愈少,蒸汽膜厚度减薄并在越来越多的地方破裂,以致使液体在这些地方和工件直接接触,形成大量气泡溢出液体,由于介质的不断更新,带走大量热量,所以这阶段的冷却速度较快。
(3):对流阶段:
当工件表面的温度降低至介质的沸点或分解温度以下时,工件的冷却主要靠介质的对流形成,随着工件与介质的温度降低,冷却速度也逐渐降低。
对无物态变化的介质,淬火冷却主要靠对流散热,在工件温度较高时辐射散热也由很大比例,也存在传导散热。
其中水的冷却特性除了以上的几点外,另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水温对冷却特性影响很大,随着水温的升高,水的冷却特性降低,特别是蒸汽膜阶段延长,特性温度降低;
②:水的冷却速度快,特别是在40℃~100℃温度范围内的冷却速度特别快;
③:循环水的冷却能力大于静止水的,特别是蒸汽膜阶段的冷却能力提高的更多。
1.3.4、淬火冷却后的组织—马氏体
(1)马氏体的组织特点
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α—Fe是体心立方点阵,其最大溶碳量仅为0.02%,当发生马氏体转变时,奥氏体中的碳原子全部保留在马氏体的点阵中。碳的过饱和使α—Fe的晶格发生畸变,使体心立方晶格变成体心正方晶格,而晶格常数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使c/a大于1,该比值随马氏体的含碳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大。c/a越大,马氏体的比容越大,由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时的体积变化越大。同时这也是高碳钢淬火时容易发生变形和开裂的原因之一。
(2)马氏体性能特点
马氏体具有高硬度,高强度,但塑性韧性较低,其硬度随着含碳量的增加而增高。高碳马氏体硬而脆,若有适当的碳化物配合,则具有很高的耐磨性。中碳马氏体经适当的回火后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低碳马氏体具有十分突出的综合机械性能。
(3)马氏体对钢强化的原因
马氏体是过饱和固溶体,其存在将引起晶格畸变,增大金属对塑性变形的抗力;马氏体的比容明显大于奥氏体,在马氏体转变时产生很大的内应力,引起加工硬化;马氏体内部存在大量的孪晶界、位错和其他晶体缺陷,引起淬火强化。(4)马氏体的分类
Ⅰ、板条马氏体
①、内部组织:呈束状组织,每一束内有条,条与条之间以小角度晶界分开,而束与束之间有较大的夹角;
②、碳含量以及亚结构:C<0.3%生成板条马氏体,亚结构为位错;
③、性能特点:具有高强度而且具有较高的韧性,并具有较低的冷脆转化温度;
④、形成温度的影响:Ms点越高越容易形成板条马氏体;
⑤、其他称谓:块状、位错、高温、群集状马氏体
Ⅱ、片状马氏体
①、内部组织:呈细针状或竹叶状片与片之间以一定的夹角相交;
②、碳含量与亚结构:C>0.6%生成片状马氏体,亚结构为孪晶;
③、性能特点:具有很高的硬度,但塑性和韧性很差,脆性大;
④、形成温度的影响:Ms点越低越容易形成片状马氏体;
⑤、其他称谓:针状、透镜状、孪晶、低温马氏体;
其中板条马氏体的含量与Ms点关系图如图1-2所示。
从图中不难看出板条马氏体的含量随着Ms点的降低而减少,其中C含量越高Ms点越低。也即C含量越高板条马氏体越少,随之产生的是片状马氏体。另外是残余奥氏体的含量C含量越高,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就越多。以此不难得出高碳钢残余奥氏体的含量要明显高于低中碳钢。
另外一个重要的规律:奥氏体晶粒越粗大,马氏体的片也越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