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

合集下载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

05
CATALOGUE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意义与影响
对患者的影响
提高疾病认知
帮助患者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 方法,提高自我管理和预防意识。
规范治疗流程
为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案和建议,减少治疗不当或延误治 疗的风险。
增强治疗信心
通过提供专业、权威的疾病信息和治疗方法,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 心和依从性。
分类
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度、中度 和重度慢性肝炎。
流行病学
01
02
03
传染源
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慢性乙 型肝炎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 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
未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群均 易感。
临床表现
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乏力、食欲 不振、恶心、厌油、腹胀 等。
体征
肝大,质地中等或充实感 ,表面光滑,边缘钝而不 整齐,呈中等硬度,有轻 度压痛。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
观察肝脏形态、大小及实质回声,发 现肝脏占位性病变及门静脉高压表现 。
CT和MRI检查
进一步明确肝脏形态及占位性病变, 有助于发现微小病灶。
病理学检查
肝组织活检
通过肝脏穿刺获取肝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
肝组织免疫组化
用于鉴别慢性肝炎与肝硬化,评估肝脏病变程度及预后。
03
CATALOGUE
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
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
HBV DNA检测
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e抗 原、抗体等,用于确定是否感染乙肝 病毒。
定量检测乙肝病毒复制水平,评估病 毒传染性及抗病毒治疗效果。

最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PPT精选课件

最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PPT精选课件
最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 (治疗部分)
乙肝五项的意义
•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表示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 • 2.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但已经排
除病毒,或者接种过乙肝疫苗,产生了保护性抗体。 • 3.乙肝e抗原(HBeAg): 急性感染的早期标志,表示肝细胞有进行性损
抗HBs - -
--
--
-
-
++ + - -
HBeAg - + - + + -
-
-
-
抗HBe -
-
+-
++
-
-
+
抗HBc -
+
+-
+-
+
+
+


阳,
急性 病毒 感染 的潜 伏期 后期
大三 阳,是 急\慢 性乙 肝,传 染性
相对 较强
急\ 慢 性 乙 肝, 传 染 性 相



急性 乙肝 的早 期。
急性 乙肝 感染 趋向 恢复 或者 为慢 性乙 肝病 毒携 带者
- - --
-
- +-
-
+ +-
①注 射疫 苗并 有抗 体,② 曾有 过乙 肝感 染,并 有一 定的 疫力; ③假 阳性
接种 了乙 肝疫 苗后 ,或 是乙 肝病 毒感 染后 已康 复, 已有 免疫 力。
急性 乙肝 病毒 感染 的恢 复期
未 感 染 过 HBV ,但 目 前 没 有 保 护 性 抗 体
• 需要较长期治疗,最好选用耐药发生率低的核苷 (酸) 类似 物治疗。

慢性乙肝防治指南解读

慢性乙肝防治指南解读
第20页,此课件共66页哦
(一)乙型肝炎疫苗预防-2
• 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 h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 h)注射乙型肝 炎免疫球蛋白,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型肝 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 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 传播的效果[37, 38] 。也可在出生后12 h内 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 HBIG,并同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儿 在出生12 h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 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
第3页,此课件共66页哦
• 4.肝纤维化、肝硬化:是一个病理生理过程 ,是指由各种致病因子所致肝内结缔组织异 常增生。任何肝脏损伤在肝脏修复愈合的过 程中都有肝纤维化的过程,如果损伤因素长 期不能去除,纤维化的过程长期持续就会发 展成肝硬化。肝硬化肯定有肝纤维化,肝纤 维化也可能是肝硬化,也可能还没发展到肝 硬化,甚至可以逆转。
第13页,此课件共66页哦
4、再活动期
• 部分处于非活动期的患者可能出现1次或数次的肝炎发作
,多数表现为HBeAg阴性、抗-HBe阳性(部分是由于 前C区与/或BCP变异所导致HBeAg表达水平低下或不 表达),但仍有HBV DNA活动性复制、ALT持续或反 复异常,成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这些患者可进


第11页,此课件共66页哦
2、免疫清除期
• 表现为血清HBV DNA滴度 > 2000 IU/mL( 相当于104拷贝/mL),伴有ALT持续或间歇 升高,肝组织学中度或严重炎症坏死、肝纤 维化可快速进展,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 和肝衰竭。
第12页,此课件共66页哦
3、非活动或低 (非) 复制期
第10页,此课件共66页哦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课件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课件

炎症活动度
0(无) 1(轻度) 2(中度) 1 2 2 3(重度) 3
2021年版指南新增内容:纤维化分期评分表
纤维化分期
病变
无纤维化
0
汇管区纤维性扩大,但无纤维间隔形成
1
汇管区纤维性扩大,少数纤维间隔形成
2
多数纤维间隔形成,但无硬化结节
3
肝硬化
4
分值
2021年版指南: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患者随访
2021年版指南对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检查工程及频率进行了充分的更新和细化
换用TDF,或加用ADV 换用ETV,或TDF 换用TDF,或ETV+ADV ETV联合TDF,或ETV+ADV
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
➢ 无应答及应答不佳患者
➢ 推荐意见12:经过标准的普通IFN-α或PegIFN-α治疗无应答的患者,可以 选用NAs再治疗。在依从性良好的情况下,对于使用耐药基因屏障低的NAs 治疗后原发无应答或应答不佳的患者,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继续治疗〔A1〕。
术语〔二〕
• 组织学应答(histological response) —肝脏组织学炎症坏死降低≥2分,
且无肝纤维化评分的增高;或按Metavir评分,肝纤维化评分降低≥1分。
• 完全应答 (complete response) —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 阴转或伴有
抗-HBs应答且HBsAg 阴转或伴有抗-
治疗终点
理想的 HBeAg+与HBeAg-患者,停药后获得持久的HBsAg消失,可伴或 终点 不伴HBsAg血清学转换
满意的 终点
HBeAg+,停药后获得持续的病毒学应答,ALT复常,并伴 有HBeAg血清学转换;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特殊人群诊断与评估
01
儿童与青少年
对于儿童与青少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根据其生长发育特点和心理状
况进行个性化诊断和治疗。同时,应关注疫苗接种情况和家庭聚集性感
染风险。
02
孕妇与哺乳期妇女
孕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加强孕期监测和管理,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哺乳期妇女在抗病毒治疗期间应暂停哺乳,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母婴安
心理干预与辅导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提供心理干 预和辅导服务,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治疗态度和信心。
家属参与与支持
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和生活照顾 ,共同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合理饮食
01
建议患者保持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过度油腻和刺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22年版)》解读
$number {01} 汇报人:xxx
2023-12-27
目录
• 指南背景与意义 • 诊断与评估 • 治疗目标与策略 • 药物选择与使用 • 患者管理与随访 • 预防与控制措施
01
指南背景与意义
慢性乙型肝炎现状及危害
流行情况
全球范围内,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一种广泛流行的疾病,特别是在亚洲和 非洲地区。在中国,CHB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02
诊断与评估
诊断标准及流程
诊断标准
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 床表现、肝功能检查、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等综合判断。具体包括:持续或反复 的肝功能异常,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害。
诊断流程
首先进行肝功能检查,发现异常后再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若检测结果为阳 性,且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即可确诊。

2022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PPT课件

2022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PPT课件

规范使用抗病毒药物,遵循医嘱,定 期监测病毒载量和肝功能等指标。
0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管理建议
定期随访评估病情进展
01
02
03
定期检查
每3-6个月进行一次肝功 能、HBV DNA定量、甲 胎蛋白和肝脏超声等检查 ,以评估病情。
动态监测
对于肝硬化和肝癌高风险 人群,建议进行动态监测 ,包括肝纤维化扫描、CT 或MRI等检查。
合并糖尿病患者
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减轻肝脏负担;选择对肝脏影响较小的降糖 药物。
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
关注心血管事件风险,合理选择抗病毒药物;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 检查。
合并肾脏疾病患者
根据肾功能调整抗病毒药物剂量;关注药物相互作用,避免肾毒性 药物使用。
05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与预防措施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象及时机选择
新生儿
所有新生儿均应在出生后24小时 内接种第一剂乙型肝炎疫苗,并 按照0、1、6个月的免疫程序完
成全程接种。
高危人群
包括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 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等,应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其他人群
对于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乙型肝 炎疫苗的人群,尤其是15岁以下
未免疫人群,应进行补种。
提高接种率和覆盖率途径探讨
加强公众宣传,提高认知度
制作宣传材料
01
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如海报、宣传册等,向公众普及乙
型肝炎防治知识。
开展宣传活动
02
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开展宣传活动,如健康讲座、咨询义诊
等,提高公众对乙型肝炎的认知度。
建立合作机制
03
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开展乙型肝炎防治宣传

解读《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解读《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 180 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1年 。具 体剂量和疗程可根据患者的应答及耐受性等因素进行调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主要更新点四:乙肝的抗病毒治疗 核苷(酸)类似物
药物
治疗方法
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拉米夫定 (LAM)
100mg,每日1次口服。治疗至少1年时,如 HBV DNA检测不到(PCR法)或低于检测下限、 可明显抑制HBV DNA水平,HBeAg血清 ALT复常、HBeAg转阴但未出现抗-Hbe,建议 学转换率高,延缓慢性乙型肝炎伴明显肝 继续用药直至HBeAg血清学转换,再经至少连 纤维化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疾病紧张、 续2次监测(每次间隔6个月以上),仍保持不变 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及肝癌发生率 者可考虑停药,但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
2011 年指南:增加了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 2b的 用法及用量
▪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 1.0~1.5μg/kg,每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1 年。具体剂量和疗程可根据患者的应答及耐受性等因素进行调整
▪ 普通干扰素α 3~5 MU,每周3次或隔日1次,皮下注射,一般疗程为6 个月 。如有应答,为提高疗效亦可延长疗程至1年或更长。可根据患 者的应答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及疗程;如治疗6个月仍无应答, 可改用或联合其他抗病毒药物
固至少1年(经过至少两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 低于检测下限、ALT正常
仍保持不变、且总疗程至少已达2年者,可考虑停 后,至少在巩固1年半
药[84](II),但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
(经过至少3次复查,每
10 mg,每日1次口服。疗程可参照拉米夫定
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 且总疗程至少已达到2年
0.5 mg,每日1次口服。疗程可参照拉米夫定

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权威解读

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权威解读

10/13/2024
3
预防
意外暴露HBV后预防
- 血清学检测:立即检测HBsAg、抗-HBs、ALT等, 并在3和6个月内复查
- 已接种过乙肝疫苗,且已知抗-HBs≥10mIU/ml者, 可不进行特殊处理。
未接种过疫苗或虽接种过疫苗但抗-HBs< 10mIU/ml 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200400IU, 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20g, 于1 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针和3针乙肝疫苗各 20g
具有①并有②或③患者应进行抗病毒治疗;达不到上 述标准者应监测病情变化,如持续HBV DNA阳性且ALT 异常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
10/13/2024
15
干扰素治疗
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 有下列因素可取得较好疗效:①治疗前高 ALT 水 平;②HBV DNA<2×108 拷贝/ml;③女性;④病 程短;⑤非母婴传播;⑥肝纤维化程度轻;⑦对 治疗依从性好;⑧无HCV、HDV或HIV合并感染者。 其中,治疗前HBV DNA、ALT水平及患者的性别是 预测疗效的主要因素
10/13/2024
16
十二、干扰素治疗
干扰素治疗的监测和随访
- 治疗前应检查:①生化学指标,包括ALT、AST、 胆红素、白蛋白及肾功能;②血常规、甲状腺功 能、血糖及尿常规;③病毒学标志,包括HBsAg、 HBeAg、抗-HBe和HBV DNA的基线状态或者水平; ④对中年以上患者,应作心电图检查和测血压; ⑤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⑥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 素(HCG)检测以排除妊娠
10/13/2024
6
实验室检查
生化学检查 - ALT、AST:一般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最常用 - 血清胆红素(BIL):通常与肝细胞坏死程度有关 - 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肝脏凝血因子合成功能 - 胆碱酯酶(ChE):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可作参考 - 白蛋白(ALB):反映肝脏合成功能,A/G可作参考 - 甲胎蛋白(AFP):出现明显升高往往提示发生HCC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教学课件ppt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教学课件ppt
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 表现者。
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病学
全球流行,我国发病率高,主要由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途径。
发病机制
01
02
03
乙肝病毒复制
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
免疫病理反应
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导致 肝细胞损伤和炎症。
疾病进展因素
遗传因素、生活习惯、治 疗不当等均可影响疾病进 展。
当ALT、AST、TBIL、DBIL等指标出现异常时,提示肝脏功 能受损或出现炎症反应。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评估病情 严重程度。
HBV DNA检测与解读
HBV DNA检测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技术检测血液中HBV DNA含量。
HBV DNA水平与病情关系
HBV DNA水平越高,说明病毒复制越活跃,病情可能越严重。需要根据HBV DNA水平、肝功能检查结果等 综合评估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 南解读教学课件ppt
2023-10-29
目 录
• 慢性乙型肝炎概述 • 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与评估 •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 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调节治疗 • 慢性乙型肝炎的对症治疗与辅助治疗 •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01
慢性乙型肝炎概述
定义及流行病学
慢性乙型肝炎定义
核苷(酸)类似物
通过抑制HBV聚合酶,阻 断病毒DNA的合成,如拉 米夫定、恩替卡韦。
干扰素
通过调节免疫应答,抑制 病毒复制,如α-干扰素、 聚乙二醇干扰素。
作用机制
核苷(酸)类似物主要是 抑制HBV聚合酶,而干扰 素主要是调节免疫应答。
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评估与调整

WHO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全文)

WHO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全文)

WHO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全文)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第24届亚太肝病学会(APASL)年会上正式对外发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预防、护理和治疗指南》[1](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care and treatment of person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简称"WHO指南")。

这是WHO有史以来发布的首部慢性乙型肝炎(CHB)防治指南。

WHO全球肝炎项目(Global hepatitis programe) Wiktor教授介绍了指南制订的背景。

全球约有2.4亿人携带乙型肝炎病毒(HBV),非洲和亚洲感染率最高,每年死于乙型肝炎相关性疾病的患者约65万例,其中大多数死亡患者发生在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近10年来,CHB抗病毒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但CHB是一种免疫缺陷性疾病,目前应用的核苷(酸)类药物主要为抑制病毒复制,其免疫调节功能有限,无法彻底清除肝细胞内的cccDNA,不能根治疾病。

因此WHO 指南明确阐述了抗病毒治疗的目的,即通过抗病毒治疗阻止疾病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终末期肝病和肝细胞癌(HCC),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这和近年国内外发布的CHB防治指南的精神基本一致[2,3,4,5]。

WHO指南与近年欧美国家发表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不同之处在于:WHO指南更关注医疗手段在全球范围内的可及性,特别是对许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患者的简易诊断方法和有效治疗药物的可及性,确定哪些患者需要治疗,应用什么药物治疗以及对乙型肝炎患者的长期监测等问题,提出了简便、易行的指导意见。

所阐述内容证据等级分为高、中、低、极低四级,推荐程度等级分为强烈推荐、有条件推荐二级。

本文对其中有关CHB抗病毒治疗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1 抗病毒治疗的对象1.1 优先治疗对象WHO指南提出,需要优先治疗的对象是有代偿期或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证据[或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小板(PLT)比值指数(APRI)>2]的CHB患者(包括成人、青少年和儿童),无论其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HBeAg状态,HBV DNA水平如何(强烈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2024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指南

2024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指南

2024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指南一、前言慢性乙型肝炎(CHB)是我国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为了提高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水平,减少疾病负担,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和《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从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和患者,旨在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慢性乙型肝炎提供科学依据。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学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基因组长约3.2kb,具有高度变异性。

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全球约有2.5亿人感染HBV,其中约7000万人患慢性乙型肝炎。

HBV感染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严重疾病。

三、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3.1 临床表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腹水、肝脾肿大等。

3.2 实验室检查(1)血清学检查: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等。

(2)病毒学检查:HBV DNA载量、HBV DNA耐药检测等。

(3)肝功能检查:ALT、AST、ALP、总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等。

(4)肝脏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等。

(5)肝组织学检查:病理活检。

3.3 诊断标准依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如下:(1)HBsAg阳性持续超过6个月。

(2)HBV DNA载量≥10^5 IU/ml。

(3)肝功能异常,如ALT、AST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证实有慢性肝炎表现。

四、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4.1 治疗原则(1)抗病毒治疗:抑制HBV DNA复制,降低病毒载量。

(2)免疫调节治疗: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肝脏炎症。

(3)保肝治疗:保护肝细胞,促进肝功能恢复。

(4)抗纤维化治疗:延缓或逆转肝纤维化进程。

(5)肝移植治疗:对于终末期肝病患者,可考虑肝移植治疗。

2022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PPT课件

2022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PPT课件

根据病毒学应答调整方案
如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时,根据 HBV DNA下降幅度和速度调整治疗 方案。
免疫调节剂在慢性乙肝中应用前景
免疫调节剂种类与特点
介绍如PD-1抑制剂、细胞因子等免疫调节剂在慢性乙肝治疗中作 用机制及优势。
适用人群与疗效预测
针对不同患者群体,分析免疫调节剂适用人群及可能带来的临床获 益。
国内外指南发展动态及对比
国际指南发展动态
国际社会对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了不断更新和完善,强调早期筛查、规范治 疗、长期随访等重要性。
国内外指南对比
国内外指南在乙型肝炎防治策略上存在一定差异,如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等。 本次修订旨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乙型肝 炎防治指南。
鉴别诊断方法新增及意义
新增方法
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检测、 瞬时弹性成像等技术。
意义
提高鉴别诊断准确性,避免误诊误治 ,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03
治疗策略优化与新进展
抗病毒药物选择及调整建议
首选高耐药屏障药物
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降低耐药 风险。
定期评估患者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 标,确保用药安全。
健康教育与讲座
组织专业讲座与培训,提高公众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知与自我保健 意识。
05
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进展
全国性监测网络覆盖范围扩展情况
监测点数量增加
全国范围内增设更多监测 点,提高监测覆盖面。
监测人群扩展
将更多人群纳入监测范围 ,包括高风险人群、重点 地区人群等。
监测项目丰富
增加监测项目,覆盖乙型 肝炎病毒学、流行病学、 临床学等多个方面。
乙型肝炎流行现状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的指南2024年解读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的指南2024年解读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广泛传播和高致病性的特点。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约有3.4亿人慢性感染HBV,其中我国约占1/3、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进程缓慢的病情,但会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

为了规范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指南提出了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的指导意见:1.全民免疫接种:指南强调了乙肝疫苗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出生儿童和易感人群。

全国范围内的乙肝疫苗接种率也逐年提高,目前已经达到和超过了国际标准。

2.临床干预:指南鼓励医疗机构提高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水平,特别是在病毒学和免疫学方面。

同时,建议定期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肝炎病毒相关标志物等指标,以及进行肝脏超声检查等。

3.药物治疗:指南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了明确规定。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肝功能状态,可以选择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和肝保护治疗等不同方案。

这些药物治疗的目标是抑制病毒复制、提高免疫功能、减轻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等。

4.并发症的防治:指南详细介绍了慢性乙型肝炎导致的各种并发症的防治措施,包括肝硬化、肝癌、肝功能衰竭等。

对于有肝癌高风险的患者,还提出了定期筛查和个体化治疗的建议。

5.健康教育和宣传:指南强调了慢性乙型肝炎健康教育和宣传的重要性,特别是关于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防范措施、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知识。

提倡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如媒体、学校、社区等,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总体来说,2024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的指南是一份重要的文件,它提供了规范和系统的指导,对于我国乙肝疫情的控制和在患者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疫苗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我们期待未来的指南能够更加精准和高效地指导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分型
根据病程可分为慢性轻度、中度和重 度。根据病毒复制情况可分为HBeAg 阳性和阴性两类。
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包括肝功能、乙肝五项、HBV DNA定量等。肝功能异常是慢性乙肝的常见表 现,乙肝五项和HBV DNA定量可用于评估病毒复制情况和传染性。
影像学检查
包括B超、CT和MRI等。B超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观察肝脏形态、大小 和回声等,有助于发现肝硬化和肝癌等并发症。CT和MRI可提供更详细的肝脏 结构和病变信息。
心理支持
关注儿童青少年患者的心理健康, 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减轻 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管理策略
孕前咨询
对计划怀孕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进行孕前咨询,评估病情,制定
合适的怀孕计划。
孕期监测
对已经怀孕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进行定期孕期监测,包括肝功能 、病毒载量等指标,及时发现并
地域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存在显著差异,与 社会经济、文化习俗、医疗卫生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诊疗挑战
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面临诸多挑战,如病毒变异、耐 药性问题以及患者依从性等。
指南制定目的和原则
制定目的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慢性 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 面的最新推荐意见,以改善患者 预后和生活质量。
处理可能的问题。
抗病毒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和孕期情况,选择 合适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以降低
母婴传播风险。
老年人及合并其他疾病患者管理策略
综合评估
对老年人及合并其他疾病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包 括病情、身体状况、合并疾病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抗病毒治疗
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 作用和副作用。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特殊人群的治疗与管理
01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对于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权衡抗病毒治疗与母婴传播的风险,选择合
适的治疗方案。同时,加强孕期和哺乳期的监测和管理。
02
儿童及青少年
儿童及青少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根据年龄、生长发育等特点制定个性
化治疗方案。注意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03
老年人
特殊人群的诊断与评估
孕妇
01
孕妇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和评估需考虑母婴传播风险,加强病
毒载量和肝功能监测。
儿童
02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和评估需关注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老年人
03
老年人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和评估应注意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
情况,以及药物使用对肝脏的影响。
04 治疗与管理
治疗目标和原则
非药物治疗和辅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 劳累;合理饮食,忌酒,减少肝 脏负担;适当锻炼,增强免疫力

心理支持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易产生焦虑、抑 郁等心理问题,需给予心理支持和 辅导,帮助患者保持积极心态。
中医中药治疗
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可结合中医 中药治疗,以调理身体、改善症状 。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疾病严重程度评估
肝功能评估
根据肝功能检查结果,评估肝脏受损 程度,如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异常 程度。
病毒载量评估
肝脏影像学评估
利用超声、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手 段,观察肝脏形态、大小和结构变化 ,评估肝脏病变程度和并发症情况。
通过乙肝病毒DNA检测结果,评估患 者体内病毒复制活跃程度和传染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介绍:2006-2010年全国乙型肝炎防治规划
卫生部2006年1月28日正式印发《2006-2010年全国 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卫疾控发(2006)39号] 采取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优先保 护新生儿和重点人群,有效遏制乙肝的高流行状态 规划具体目标 规划具体目标: 1,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 2,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7%以下 3,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低于7%的省份在 原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基础上降低1个以上百分点
7
一,病原学
HBV感染过程
cccDNA-共价闭合环状DNA
8
一,病原学
HBV基因组结构
9
一,病原学
HBV含4个部分重叠的开放读码框(ORF),即: 前S/S区,前C/C区,P区和X区 前C区和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的变异可产生 HBeAg阴性变异株 P基因变异主要见于POL/RT基因片段.在LAM 治疗中,最常见的是YMDD变异为YIDD或YVDD S基因变异可导致隐匿性HBV感染,HBsAg阴性
18
四,预防
意外暴露HBV后预防
- 血清学检测:立即检测HBsAg,抗-HBs,ALT等, 并在3和6个月内复查 - 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肝疫苗,且已知 抗-HBs≥10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 接种过疫苗或虽接种过疫苗但抗-HBs<10mIU/ml 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200-400IU, 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20g,于1 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针和3针乙肝疫苗各20g
2005年<亚太肝病学会共识>(APASL) 2005年 亚太肝病学会共识>(APASL)
Liver International
2000年<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2000年 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8:342-349
2005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全文共21章 2005年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3
五,临床诊断
三 携带者
- 慢性HBV携带者: 血清HBsAg和HBV DNA为阳性, HBeAg或抗-HBe阳性,但 1 年内连续随访 3 次以上 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无异常 -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血清HBsAg阳性,HBeAg 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HBV DNA检测不到或低 于最低检测限,1 年内连续随访 3 次以上 ALT 均在 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 Knodell 肝炎活动 指数(HAI)<4或其他的半定量计分系统病变轻微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5,13:881-891
4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特点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言之有据,依据循证医学原则 重视预防,强调新生儿的接种 接轨国际,突出抗病毒的治疗 博采众议,个别内容尚存争议 通俗易懂,文字力求规范简洁 帮助决策,并非强制防治标准
5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依据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17
四,预防
传播途径预防
- 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包括针刺的针具),对牙科器 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严格防止医源 性传播;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用具 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剃须刀和牙 具等用品;进行正确性教育;对HBsAg阳性孕妇, 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 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者的管理
- 医务人员诊断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时,应按照传 染病防治法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报告 - 对慢性HBV携带者及HBsAg携带者,除不能献血和 国家法律规定不能从事的特殊职业(如服兵役等) 以外,可照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但要加强随访 - 乙肝患者和携带者的传染性,主要取决于血液中 HBV DNA水平,与血清ALT/AST或胆红素水平无关
2
第三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会(2002-)
主 任 委 员:庄 辉 副主任委员 副主任委员:贾继东,刘 平,张玲霞 委 员:陈成伟,程明亮,段钟平,范学工,高连湘, 郭德忠,贾 杰,江河清,江家骥,姜 波,李家斌, 李淑兰,李星五,林菊生,刘金星,刘晶美,刘克洲, 刘宇平,罗光汉,罗金燕,朴云峰,任 红,唐 红, 王勤环,王少斌,王铁武,魏 来,肖杰生,谢 尧, 杨广顺,叶胜龙,张沛怡,张尚忠,张新年,赵桂珍, 郑怀竞,朱理珉 http://www.
22
五,临床诊断
二 乙型肝炎肝硬化 弥漫性纤维化 + 假小叶形成
- 代偿期肝硬化: 一般属Child-Pugh A级. 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退或腹胀症状,ALT和AST 可异常,但尚无明显肝功能失代偿表现 - 失代偿期肝硬化: 一般属Child-Pugh B,C级. 患者常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 病,腹水等严重并发症.多有明显肝功能失代偿
10
一,病原学
根据HBV全基因序列差异≥8%或S区基因序列 差异≥4%,目前HBV分为A-H八个基因型.各 基因型又可分为不同亚型.我国主要是B和C IFN治疗HBV应答率:A>D,B>C,A,D>B,C 基因型是否影响核苷类似物的疗效尚未确定 准种:以一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
65℃10h,煮沸10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
20
五,临床诊断
乙肝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现HBsAg和/ 或HBV DNA仍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
携带者
慢性HBV携带(耐受) ALT正常 非活动性HBsAg携带 HBeAg(+) 根据肝功能损害程度 HBeAg(-) 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HBsAg(-),HBV NDA(+) 代偿期 失代偿期 分为活动期/静止期
15
四,预防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 自2005年6月,我国新生儿HBV疫苗接种完全免费 - 乙肝疫苗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 和高危人群.全程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 - 新生儿要求在出生后24hr内接种.单用疫苗阻断 母婴传播保护率87.8%,联合 HBIG 保护率95-97% - 接种后有抗体应答者保护效果一般至少持续12年
非活动或 低复制期
非活动状态 HBsAg携带者 HBsAg携带者 HBeAg(-)/ 抗-HBe(+) HBV DNA ALT/AST 肝活检 -
再活动期
HBeAg(HBeAg(-)慢乙肝 HBeAg(-)/ 抗-HBe(+) HBV DNA + ALT ++ 肝活检 ++
13
三,自然史
代偿期肝硬化
12
三,自然史
不治疗 但应检测 需治疗 不治疗 但应检测 需治疗
免疫耐受
HBV携带者 HBV携带者 HBeAg(+)/ 抗-HBe(-) HBV DNA +++ ALT – 肝活检 -
免疫清除期
HBeAg(+)慢乙肝 HBeAg(+)慢乙肝 HBeAg(+)/ 抗-HBe(-) HBV DNA ++ ALT/AST +++ 肝活检 +++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及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
第七届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委员会(2002-)
主 任 委 员:翁心华 副主任委员 副主任委员:成 军,李兰娟,王宇明 秘 书:缪晓辉,王贵强 委 员:蔡淑清,程明亮,方之勋,高连相,高志良, 龚作炯,郭雁宾,侯金林,黄祖瑚,江河清,李太生, 李文凡,李 旭,刘金星,刘 沛,刘 庄,罗光汉, 马英骥,牛俊奇,牛贞玉,潘 晨,任喜民,苏林光, 谭德明,万谟彬,王 凯,闻 炜,乌 云,谢 青, 徐伟民,薛燕萍,张伦理,赵连三,赵龙凤,朱理珉, 朱启镕
21
慢性 HBV 感染
慢性 乙型肝炎 隐匿性 慢性乙肝 乙型肝炎 肝硬化
五,临床诊断
一 慢性乙型肝炎
-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HBV DNA 和HBeAg阳性,抗-HBe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 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和HBV DNA 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血清 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24
五,临床诊断
四 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 血清HBsAg阴性,但血清和(或)肝组织中HBV DNA 阳性,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患者可伴 有血清抗-HBs,抗-HBe和(或)抗-HBc阳性 - 另约20%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除HBV DNA阳性 外,其余HBV血清学标志均为阴性 - 诊断需排除其他病毒及非病毒因素引起的肝损伤
5年病死率14-20% 青少年和成人期 急性 5-10% 5年 12-25% 5年 6-15%
HBV感染 HBV感染 25-30% 婴幼儿期
慢性乙肝
肝硬化
肝癌
失代偿期肝硬化
5年病死率70-86%
14
三,自然史
发生肝硬化的高危因素包括:病毒载量高, HBeAg持续阳性,ALT水平高或反复地波动, 嗜酒,合并HCV,HDV或HIV感染等.HBeAg阳 性患者的肝硬化发生率要高于 HBeAg 阴性者 HBV感染是HCC的重要相关因素.肝硬化患者 发生HCC高危因素包括:男性,年龄,嗜酒, 黄曲霉素,合并HCV或HDV感染,持续肝脏炎 症,持续HBeAg阳性及HBV DNA持续高水平等
11
二,流行病学
全球20亿曾感染HBV,慢性HBV感染者3.5亿 我国属 HBV 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 HBsAg 阳性率为9.09%,接种与未接种乙型肝炎疫 苗人群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4.51%和9.51% HBV 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 和黏膜及性接触传播;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 一般不会传染 HBV ;经吸血昆虫传播未证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