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的两个阶段
中国近代史两大阶段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以下两大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一小阶段: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失败(1840-1864)。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式农民战争时期。
此间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
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失了领土主权、关税自主权和贸易主权、司法主权、领海主权和内河航行权,中国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市场,封建自然经济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小阶段,从太平天国失败后到义和团运动(1864-190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地主阶级改革派推行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时期。
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迫使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一时期,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一直居主导地位。
第三小阶段:从义和团运动失败到辛亥革命(1901-191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和中国资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时期,也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中西文化碰撞与新旧文化并存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统治阶级的矛盾。
第四小阶段:从辛亥革命失败后到五四运动(1912-1919)。
这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
辛亥革命后,为了维护共和与民主,革命派又先后发动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反对张勋复辟,进一步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由于其阶级时代的局限,这一系列运动多是失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中国社会陷入黑暗的谷底。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
也有人把近代史概括为:“两个过程”(“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三个高潮”(第一次高潮时期是1851-1864年太平天国时期;第二次高潮时期是1894-1900年,戊戌维新与义和团运动;第三次高潮时期是由1905年同盟会成立到1911-1912年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
中国近代史论文1200字
这一阶段被称为“土地革命”时期。
由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后,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辟了以井冈山为代表的无数农村革命根据地,并成功粉碎国民党数次“围剿”。1933年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开始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陕北,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进行重庆谈判,签订关于和平建国问题的协定(即“双十协定”)。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解放战争最终获得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除台湾、西藏以及港澳以外全部的大陆领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1999年回归祖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此期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并虎视眈眈、不断向南推进。中共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战;而国民党为了稳固政权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最终导致国土沦丧。6年西安事变和平结局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1937~1945)
这一阶段被称为“抗日战争” 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的结束,也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却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9月)重要提示:中国民主革命:1840年-1949年9月。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9月);1924年初-1927年7月15日:第一次国民革命、大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1927-1937:第二次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1937-1945: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1945-1949:第三次国民革命、解放战争第一单元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经济开始走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近代化开启。
(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中外和好”局面的形成,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统治阶级外交政策也开始调整。
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
(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
【基本线索】一、鸦片战争1、鸦片前夕的中国和英国(背景)中国英国政治封建君主专制;朝政日益腐败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经济自然经济为主导;财政入不敷出商品经济发达;开展工业革命军事装备陈旧,营务废弛船坚炮利外交闭关自守,愚昧无知殖民扩张综合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资本主义强国,迅速崛起2、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扩张性,使英国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必然性);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高潮:虎门销烟——偶然性)3、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主观原因:清王朝腐朽落后;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抵挡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4、鸦片战争的影响(1) 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从国家主权来说。
中国近代史线索梳理
一个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 鸦片战争爆发—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 两对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大任务:民族革命(反侵略) 民主革命(反封建) 四条线索 : 屈辱史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国反动势力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抗争史 :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反抗侵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历史 探索史 :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历史 发展史 :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近代化之路)
(3)后果及影响:①、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②、清政府完全成为
的工具。③中国完全陷入
社会的深渊。
5、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1931-----1937 全面------1945)
(1)起因: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规模最大的经济危机,日本为了摆脱危机,加紧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2、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
派和
派,洋务派主张利
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不管是洋务派还是顽固派,他们的根本目的是一致
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
时
间:19 世纪 60----90 年代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发起的
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后期:传播
主义。
性质意义:是一场空前的
运动,促使人们追求
和
,探索救国救民的
真理,为
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四、无产阶级的探 索
高考文综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中国近代史阶段分期
中国近代史(1840—1949)二轮复习高考选择题考查:28、29、30题★中国近代史的阶段分期:1、按照中国革命的性质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1840-1894: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2)1894-1919: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3)1919-194: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2、按照政权更迭顺序划分:(1)晚晴时期:1840—1912,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近代中国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一、晚清时期(1840—1912)一、时空坐标二、阶段特征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政治上:(1)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列强先后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不断抗争与探索: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抗争: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甲午战后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义和团运动。
探索: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1859)、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民族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地主阶级清末新政、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结束。
2.经济上:经济结构发生变动:(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外企,在华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资本输出);(3)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4)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5)“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的标志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社会主义革命亦称“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
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
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具有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特征。
政治上反动残余势力被彻底消灭,新生的人民政权日益巩固;经济上由国营经济领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成分不断取得胜利,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期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
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下)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近现代中国⼈民的抗争和探索史(下)的⽂章,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4、中共从幼稚⾛向成熟及其原因 ⑴从幼稚⾛向成熟:①1922年,中共⼆⼤根据中国国情第⼀次提出了明确反帝反封建的民主⾰命纲领。
②1927年*失败后,及时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七会议为中国⾰命指明了⼼得出路;以⽑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为中国⾰命开辟了⼀条⾰命道路。
③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在初期付出重⼤代价后,于遵义召开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第⼀次独⽴⾃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分歧和⽭盾,是中共从幼稚⾛向成熟的标志。
④1936年,中共⼜根据中国国情和社会主要⽭盾的变化调整政策,由“反蒋抗⽇”改为“逼蒋抗⽇”,并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奠定基础。
⑵原因:①中共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命的正确道路。
②中共经过长期的⽃争,总结了正反两⽅⾯的经验。
③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扰,独⽴⾃主地解决了⾃⼰的问题。
5、民主⾰命时期,中共两次扭转危机的历史性转变 两次转变是:第⼀次是由*失败后到⼟地⾰命的兴起、第⼆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到抗⽇战争的兴起。
第⼀次历史性转变是经历了⼀个历史发展过程。
*失败后,中共通过武装起义、⼋七会议等拉开了转变的序幕,实现了党的⼯作重⼼的转移,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了中国⾰命的正确道路,在1930年,根据地的发展和红军的扩⼤,标志着第⼀次历史性转变的完成。
第⼆次历史性转变,开始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长征。
到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了转变,中国⾰命开始在正确路线的指导下转危为安。
长征后还战胜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泽东发表⼀系列⽂章,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命的理论,还根据当时中国国情,制定了抗⽇民族统⼀战线的⽅针、政策。
七七事变后,⼋路军、新四军开赴敌后与壮⼤,从⽽胜利完成了第⼆次历史性转变。
新中国历史
1、新中国的对外方针 2、日内瓦会议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万隆会议
五、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实行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
第一、通过合作化运动引导个体农民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列主义的一条 基本原理
第二、根据中国的国情必须实行农业 合作化
2.了解建国初期党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正确政策和策略, 着重理解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 提出的战略策略方针.
3.了解党在过度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特 点着重认识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 然性.
4.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和 伟大意义,深刻认识党创造性地开辟了 一条适合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中国工业化 的起步一五计划的制定
1、一五计划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
2、指导思想
(1)党当时确定以工业化为整个经济建设 的主要任务,并且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4、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改造的高 潮及缺点
5.什么是赎买政策?在我国为什么能 够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
6.为什么说我党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7.我国社会从新民民主主义向社会主 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基本特点.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 (一)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 1.军事上,把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 2.政治上,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 3.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恢复国民经济 (1)没收官僚资本 (2)接受帝国主义的在华财产 (3)统一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稳定物价
中国近代史分期
中国近代史分期1、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从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阶段。
2、旧民主义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从从鸦片战争至五四爱国运动前),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3、新民主义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从五四爱国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4、具体历史分期:(1)中华民国(1912年1月—1949年)历史分期:1912年1月——1912年3月南京临时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孙中山)1912年3月——1927年4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27年4月——194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蒋介石统治中国)(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分期:1924年1月——1927年4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革命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1927年4月——1936年12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1937年7月——1945年8月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1946年6月——1949年4月人民解放战争时期5、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公元纪年=民国纪年+1911。
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是中国近代史领域中最早展开学术性讨论的课题之一。
它从1954年提出《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研究》一文后,就有许多同志陆续发表论文,提出了三、四、五、七、八期等不同的主张。
六十年代以来,讨论渐趋于沉寂;直至近年,始重见兴起。
不论是过去或现在,讨论主要集中在分期标准、上下限和划阶段等问题上。
(一)标准问题五十年代对分期标准的讨论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意见:(l)“基本上用阶级斗争的表现来做划分时期的标志”,而“以三次革命运动高涨来做划分时期的标准”。
第十讲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第十讲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冲刺要点归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中国革命第一次高潮的准备1.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推动下,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
2.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1921年9月,经过共产党人的努力,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开展反抗地主压迫的斗争。
1923年元旦,彭湃领导成立了广东海丰县总农会。
这种新式的农民运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也是不曾有过的。
二、大革命时期(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建立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2.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3.合作后的国民党由资产阶级政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1、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
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国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广大的人民解放运动。
国民政府进行了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的斗争。
2、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没有国共合作,不会在短时间内掀起这样一场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1919-1949中国
核心突破: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性质 革命任务 革命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侵略反封建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资产阶级共和国 由于领导阶级的局限性,失败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展主要史 实的学习,探究影响民族资本发 展的因素有哪些?
阻碍的因素: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主要因素 2、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3、政局长期动荡
推动发展的因素:
1、列强的侵略瓦解中国的封建经济, 2、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3、辛亥革命的推动,扫除一些障碍 4、人民反帝斗争 5、实业救国思潮推动,实业家们的爱国精神
(2)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 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3)土地革命: 范围:在革命根据地内。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意义: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 地,生活上有了保障。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作 战,努力发展生产。 (从1930年开始,红军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四次“围剿”)
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能够最终获得胜利?
主观上:(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中共的正确领导。最核心 (2)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3)走经过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道路。 (4)掌握了革命武装,并坚持武装斗争。 (5)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6)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客观上(国民党方面): (1)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2)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3)统治腐败,贪官横行。 (4)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笔记_学习笔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笔记第1章: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概念1.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背景知识要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中国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20世纪初,中国面临外有压力、内有动荡的局面,帝国主义入侵和封建主义压迫使得国家危机四伏。
辛亥革命后,虽然清朝灭亡,但新生的民国并未能有效解决国家的贫弱与动乱。
此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的先进分子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在此背景下,毛泽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强调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
特别是1930年代的长征和抗日战争,使毛泽东思想逐步成熟,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为核心的革命战略。
重要原理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认为中国的革命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由工人、农民和资产阶级联合统治的国家。
2.农村包围城市: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认为在中国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村是革命的主要基地。
3.群众路线:毛泽东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认为革命必须依靠广泛的人民群众。
典型例题例题1:请解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理论,目的是在中国实现民主、独立和富强。
其历史背景是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渴望改变现状的迫切需求。
毛泽东认为,只有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建立一个由工人、农民和其他民主力量共同领导的新国家。
例题2: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在中国革命中如何实施?解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是指通过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逐步削弱敌人力量,最终实现对城市的控制。
在革命初期,农村的力量相对较弱,通过土地改革和支持农民运动,逐步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最终实现了革命的胜利。
知识拓展: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国内外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状况以及革命实践的探索。
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两个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的两次伟大革命。
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它的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民主与进步的国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土地革命和民族革命,解放农民和工人阶级。
这个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的基本任务是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这个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到了核心领导的作用,它提出了“推翻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的口号,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铺平了道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口号。
社会主义革命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的目标是消灭剥削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在这个革命中,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挥核心领导的作用,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和理论,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阶段,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和深化。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和民族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基础和动力。
社会主义革命则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革命的第二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还体现在它们的目标和理论上。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通过民主革命的方式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而社会主义革命则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来消灭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中国革命的两个阶段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 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1911
1919
1949
1956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
经济纲领
文化纲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 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 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处理
劳动者之间 阶级利益根本一致基 的联盟 础上的劳动阶级联盟
主体
基本的 主要的
放手发展和 加强
劳动者与非 被剥削者与剥削者之 组成部分 非基本的,不 尽可能扩大
劳动者之间
间的联盟
可缺少的
的联盟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统一战线发展历程
1924年-1927年 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 1927年-1937年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1937年-1945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5年-1949年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949年-今天 爱国统一战线阶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高效复习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专题高效复习专题三本专题围绕一个革命,两个阶段,三条线索展开。
(1)一个革命: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
(2)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3)三条线索:太平天国为民主革命的先声,辛亥革命为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里程碑,解放战争为民主革命的胜利。
纵向贯通一: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正确看待近代前期的抗争探索1.正确认识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具体表现:(1)从经济上看,是分散的小生产者。
(2)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口号。
(3)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
(4)从组织上看,作为小生产者,因其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判断辛亥革命成败的标准:(1)衡量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辛亥革命,我们可以说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
(2)历史事件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只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辩证地看待,才能做出客观公正评价。
【思维训练】(2021年湖北适应性测试)有学者评价近代某革命纲领:“交织着现实和幻梦,交织着彻底的斗争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图画。
既有由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的大胆的想象,又充分暴露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义。
”这一革命纲领 ( )A.体现了农民反封建愿望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C.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解析】选A。
根据所学知识,太平天国前期曾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反映了农民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农民反封建的愿望,故选A;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天朝田亩制度》并未实施,故排除B、C;该纲领体现的是农民阶级的要求,故排除D。
纵向贯通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1.演变过程:2.演变特点: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哪两个阶段
多选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可分为()两个阶段。
A旧民主主义革命
B新民主主义革命
C社会主义革命
D农民革命
正确答案:B C
本题考查党史。
A项: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
故A错。
BC项:1919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和基本动力,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中的先锋队,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等任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即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一化三改造,为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基础。
故BC对。
D项: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但题干中是从时间角度做出选择,并不是性质角度。
故D错。
故本题答案为BC。
中国革命阶段性
毛泽东是如何论述中国革命发展的“阶段论”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随着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道,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手段,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地化。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外国资本、本国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多重压迫,不仅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而且也不可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完全的分封建社会,也没有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近代的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这也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近代的中国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也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封建社会和官僚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而无产阶级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级,由于产生的社会历史必然性,使其具有彻底的革命性。
农民阶级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
城市小资产阶级亦如此。
民族资产阶级则由于其虽然受到多重压迫,但是在政治、经济上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革命过程中必须有无产阶级的领导,联合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而这样的联盟也就决定了其政治纲领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其经济纲领也只能以保护民族工商业为条件来联合民族资产阶级,这是革命历史的必然性,是中国革命胜利必不可少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概括
生产力
工业化 总路线
主体
农
业
一化三改
三大改造
手工业
两翼
资本主义工商业
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 列宁的观点 毛泽东的观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 过渡时期理论在中国具体化了,形成了中国化的 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 指南。
农民
占人口绝大多数
富 中贫 农 农农 5% 20% 70%
受压迫最深最 具有反抗性
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
城市小资产阶级----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包括:小商人 手工业者 自由职业者 知识分子
能够拥护并 参加革命
知识分子和青 年学生常起先 锋和桥梁作用
民族资产阶级-------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
第四,革命的前途不同,它不是造成 资产阶级专政 ,而是造成各革命阶级 在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下的专政, 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关系
革命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 命范畴,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 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954年,我国开始对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对 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逐步的改 造。“三大改造”实质上是两类性质的改造,即小私有 制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社会主义农业改造的方针政策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 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1911
1919
1949
1956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
经济纲领
文化纲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 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 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社会主义 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 建设时期
1919
1949
1956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
社会
社会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与基本阶级力量
国营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
工人阶级
合作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业 者的个体经济
个体经济
农民阶级
私人资本 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 主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资产阶级
处理
劳动者之间 阶级利益根本一致基 的联盟 础上的劳动阶级联盟
主体
基本的 主要的
放手发展和 加强
劳动者与非 被剥削者与剥削者之 组成部分 非基本的,不 尽可能扩大
劳动者之间
间的联盟
可缺少的
的联盟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统一战线发展历程
1924年-1927年 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 1927年-1937年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1937年-1945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5年-1949年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949年-今天 爱国统一战线阶段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7.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1)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2)建立新中国。 3)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 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思考:中国革命分几步走?内容是什么?
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反对帝国主 义压迫,有 中国作风
反对一切封建思 民主的,为人 想和迷信思想 民大众服务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主要内容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武装斗争
1、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社会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是随着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 争和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逐步形成的。
思考:有一种说法是“帝国主义侵华有功 ”,这句话对不对?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进中国封 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 个封建社会变成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 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 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1)积极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土改”后,党对农民的政 策:一方面保护个体经济的积 极性。另一方面促进农民互助 合作的积极性。分散落后的小
农经济,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原则。
河北省遵化县西铺村王国藩领导的 “穷棒子社”,23户农民只有“三条驴 腿”,凭着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 改变了生产和生活条件。第一年粮食亩 产达到254斤,超过平均产量将近一倍, 粮食总产量45800多斤,扣除集体留粮 以后,平均每户分配的收入达190多元。
专题二: 中国革命的两个阶段
本专题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1.时代特征(近代中国国情)
近代中国为什么会发生革命?
美国国务院分析 的对吗?
1948年8月,美国国 务院发表的《美国 与中国关系白皮书》 认为,中国革命发 生的原因有2个:第 一,中国的人口太 多,没有饭吃;第 二,西方新思想的 传入激起了“骚动 和不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内容
✓ 第一,怎样过渡(步骤) ✓ 第二,何时开始过渡 ✓ 第三,用多长时间完成过渡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第从一次中1谈9向华5社2人会.主9民义过共渡 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
第一,中国革命发生 在一个新的时代—— 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 义革命的时代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 在哪里?
第二,有个新的革命领 导力量:中国无产阶级 及其先锋队——中国共 产党
1925年5月上海五卅运 动抗议日商纱厂枪杀工 人顾正红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 在哪里?
第三,新的指导思 想——马克思列宁 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 在哪里?
在1937年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全 面侵华战争中,2100余万人被打死 打伤,1000余万人被残害致死。其 中,在1937年12月13日后的6个 星期内,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就杀害 了30万人。
“量中华之物 力,结与国之
欢心”
以慈禧为首的封建势力和主阶级
“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主义
蒋介石
宋子文
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 便于他们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第三,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但集中在沿海、 沿江大中城市,便于组织。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为什么是新式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
思考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 在哪里?
第一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 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 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步: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进行社会 主义革命,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
革命根据地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6.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 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 主要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也是 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
—— 《<共产党人>发刊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A.中国革命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大资产阶级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第一
中国社会阶级两 头小,中间大, 无产阶级革命 性坚定,但人 数太少,力量 薄弱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A.中国革命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第二 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
拥有一 凌驾于全 国人民之 上的中央 政权
拥有一支野 蛮、残 忍、凶狠而 又比较现代 化的反革命 军队
孔祥熙
陈果夫
(2)革命的动力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领导力量
坚固的同盟军
可靠的同盟军 一定时期一定程 度上的同盟军
工人
➢伴随着中国民族 工业的产生、发 展而产生的
➢伴随着外国资本 主义在中国直接 经营的企业而产 生的
新的社会生产 力的代表
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
农民--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
民族资产阶级两重性:革命性、妥协性
受帝、封的压迫
与帝、封联系
有时参加革命,有时又有离开革命的危险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领导权必须由无产阶级掌握
(1)这是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自然结果。 (2)这是由中国无产阶级自身的特点和优点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