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美贸易顺差问题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中美贸易顺差问题看法

经济105班张莉5400110258

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硝烟四起,持续不断,给我国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究其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中美贸易顺差(美中贸易逆差)巨大是引发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本文仅就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表现、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对策进行初浅的探讨,希望以此促进中美贸易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中美贸易现状

据中国海关的统计从1979年到1992年中国对美贸易一直是逆差;1993年以后中国对美贸易一直是顺差,1993年对美顺差62.7亿美元,2005年顺差1141.7亿美元,2006年达到1442.6亿美元,2007年顺差额达到1633.3亿美元,14年增长了25倍。而美国官方对中国的统计显示,1983年以来美国一直逆差,2005年美对中国逆差2016亿美元,2007年逆差达2562.7亿美元。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7 年美中货物贸易3867.5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12.8%,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652.4亿美元,增长18.2%;自中国进口3215.1亿美元,增长11.7%,美对中国贸易逆差2562.7亿美元,增长10.2%。美对中国出口方面,2007年美对中国出口占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6年的 5.4%上升到5.7%,提高0.3个百分点,净增100.5亿美元,超过对日出口的626.7亿美元,中国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在美前十大出口市场中,中国增速高达18.2%,仅次于德国的20.2%;美自中国进口方面,2007年美自中国进口3215.1亿美元,占美货物进口总额的比例由2006 年的15.5%增至16.4%,提高0.9个百分点,超过自加拿大进口的3131.1亿美元,中国成为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仍保持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且与美第三大贸易伙伴墨西哥差距逐渐拉大。与此同时,2007年美对中国贸易逆差达2562.7亿美元,增长10.2%,占同期美货物逆差总额的31.4%,逆差金额和占比均创历史新高。

二、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原因

(一)中国对美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是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

中国对美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促进了中美贸易顺差的扩大,其推动因素主要有3个:

1、劳动力成本优势推动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后,由于中国

的劳动力成本非常低,只相当于美国的1/40和亚洲一些主要国家的1/8-1/7,所以,很多产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逐渐从亚洲原来对美出口的周边国家或地区转移到了中国,贸易顺差也转移到了中国。如果把亚洲作为一个整体,把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增加与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对美国贸易顺差的减少相抵后,亚洲总体对美国的贸易差额的变化并不大。

2、加工贸易的发展带动了中国对美出口的迅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加工贸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近17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4048亿美元,增长了240多倍。加工贸易是中美贸易顺差(美中贸易逆差)的主要和决定性来源。据测算,如果剔除了加工贸易的顺差,中国对外贸易的顺差将减少80%-90%.

3、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中国对美出口的增长。2002年,加工贸易占中国对美国出口的67%,而在加工贸易中,又以三资企业为主,占加工贸易的72%。这样,三资企业的加工出口就占到中国对美国全部出口的48%。2005年中国出口总额中,有5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为1019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占到总额的83%。而美国是对中国投资最大的国家,很多加工贸易是在美资公司进行的。如2004年美资在华企业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商品额就达750多亿美元,按当年中方的统计,美中贸易逆差是802亿美元,如果减去750亿美元,美对华实际只有50亿美元逆差。

(二)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原因是国际产业转移

从中国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对美顺差开始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是中国开始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时期,中国大陆的加工贸易,大部分是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为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竞争力,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工序而发展起来的。上述东亚国家和地区在中国设立大量的外资企业,其产品在我国加工、组装后依赖原有的销售渠道,主要经香港转口到美、欧等传统市场。中国大陆从上述国家和地区进口原辅材料、零配件等,在中国大陆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的这种贸易流程,导致了中国加工贸易进口原辅材料、零配件与出口市场的分离。

美国从日本的进口从1990年的12.2%,下降到2005年的8.3%;从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进口从1990年的12.2%,降至2005年的6.1%。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却从1990年的3.1%上升到14.6%。由于各国对进口商品的原产地认定以“实质性改变”为原则,很显然,加工产品的出口国就从上述国家和地区转移到了中国。

中国对美国顺差从1997年的169.4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633.3亿美元,增长了近10倍;中国大陆对日本、韩国、东盟、台湾贸易逆差从1997年的163.2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712.5亿美元,增长了近10倍。这说明中国大陆对东亚的逆差增加与对美国的顺差增加是相互转化的。

(三).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是按原产地规则统计出来的

由于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和子公司出口改变了贸易流向,打破了过去的原产地规则的界限,从而改变了贸易顺差或贸易逆差的内涵和经济意义,因此以原产地规则为基础的贸易统计方法,没有反映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海外销售和出口迅速增长的真实情况:一国即使有大量顺差,也可能是外资企业造成的,本国获益不多;一国即使有大量逆差,也可能是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结果,本国获得了巨大利益。因此,其统计意义明显大于其经济意义。美国与中国海关的统计方法不一样,美国是整体统计办法;而中国是对贸易增加值的统计,即从出口减去进口部分。所以,从美国方面看,顺差就比较大。实际上,中国产品出口的增加值是很少的。

(四)美国限制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是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