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概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者实为一体:本原-规律-准则。
第一编 大化论
二、道的特点 1.自本自根,先天地生。 2.无始无终(时间)。无所不在(空间)。 3.无形无声(情状)。大音希声(听),大象无形
(视)。 4.超越语言。(因其是无限、绝对之“物”) 简而言之,自(自在自为)、无(天地之始、无声
无形)、母(万物化生)、一(无限、绝对),是 道的基本特点。
籍未见。 “太”,通“大”,有无所不包之意。“极”,本
指屋脊之木,引申为极点。 《易传》称“易有太极”,将其作为哲学范畴使用。
同时讲一阴一阳谓之道。 《庄子》称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
第一编 大化论
二、太极范畴的涵义 1.至高无上的本体存在。“极”本为最高,
其前加“太”,更无以复加。汉儒以当时观 念中天宇最高处的北极星阐释。 2.独一无二的本体存在。极致之词状至极之 “物”,即是绝对。 3.无处不在的本体存在。物物一太极,人人 一太极。 简言之,太极即宇宙与人生至高无上、独一 无二、无处不在的本体。
第一编 大化论
三、道的地位 宇宙与人生存在的本体。 天道与人道。形成无神论的宗教-哲学文化:
体天道而行人道。 道在心灵中呈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
谓道。 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尽管难于名
言,却是人生价值所在。
第一编 大化论
第二节 太极 一、“太极”范畴的由来 “太极”一词可能出现于战国时期。春秋之前的典
绪论
二、建设中国哲学原理的可能性 1.从事这一工程的困难。 缺少系统严密的论述。如《老子》,虽然较
为系统但论述杂乱(道、德之分)。 观点如散金碎玉。后世大多是在阐释经典中
发挥。如王弼《周易注》。 概念缺少严格的界定。如“格物”。 古籍没标点而造成歧义。如“常无欲以
观……”
绪论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界前辈的开拓。
富有特色和优势的部分。 展现精神超越之路,旨归于建构价值世界。
绪论
2.参照:人类的心灵结构。 认识自我是哲学的最高目标(卡西尔)。 先哲于此已有相关共识。
脑生理结构 心灵层面 佛家八识说 精神分析学派
新皮层
知性
六识
意识
缘脑 爬行动物脑
感性 志性
前五识 七识八识
个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
人类心灵的结构图式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建设原理的奠基之作。 冯友兰《新理学》-最初尝试,十余年后自我否定。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细挖主要范畴。 牟宗山《心体与性体》-聚焦宋明心性之学。 张立文《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依黑格尔哲学。 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梳理宋明哲学范畴。
绪论
3.反身叩问的必需。 中国文化主要是“心的文化”(徐复观),
第一编 大化论
第一编 大化论(24)
本编阐述中国哲学关于宇宙人生的本根和演 化历程的观念,我们统称之为大化论。这是 一个信仰的领域,很多观念既不能被证实, 也不能被证伪。它是道德立法的根基,使中 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无须借助人格神的颁布而 获得存在的充分和必要的条件。不过,关于 宇宙观方面猜测越具体,就越反映出时代的 局限,对这类观念我们可不予理会。
第一编 大化论
第一章 宇宙的本原
探讨本原即是探讨具有原初性质和根本地位 的存在,这种存在可称之为本体,庄子学派 称之为本根。在古希腊时代,关于宇宙本原 的探讨出现四类见解:一是着眼于质料因, 如水、气、火;二是着眼于动力因,如友爱 与争吵;三是着眼于形式因,即理式;四是 目的因,即至善。华夏民族的先哲也有类似 的觉解。
第一编 大化论
第一节 道 一、道的涵义 《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有理由推测,
有老子之前,“道”已是具有哲学性质的概念 (《左传》昭公18年“天道远,人道迩”),至老 子将它上升为最基本的哲学范畴,并认识到此指称 是强为之名。
《老子》中“道”字凡七十三见。道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 绝对、无限的存在。它包含对立统一、肯定否定规律。循道 而行即是德,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
中国哲学的潜在系统研究
胡家祥
绪论
绪论
一、建设中国哲学原理的必要性 1.有理由肯定中国哲学的存在。 哲学与宗教源于人的信仰天赋。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有信仰的民族。(契诃
夫谈信仰) 先哲一直持有对宇宙和人生的整体的、终极
的关切。(天、道、太极,等)
绪论
2.建设中国哲学原理是现代学界的使命。 文化传承的必需。中国古代医学、文学、艺术、
绪论
3.方法: 儒、道、释兼顾。中西互参。 宏观把握天人之际,重点落实于人的心性的
解析。 借鉴现象学,直面事物本身。我注六经与六
经注我并行。 运用层次分析法、结构定位法,注重概念之
间的区别与联系,构织成一个有机系统。
绪论
[问题讨论]科学文化与道德文化可以分出孰轻孰重 吗?西方文化包括哲学注重认识外部世界,中国传 统文化包括哲学更为关注认识人自身。我们能否据 此断定前者重要而后者可有可无呢?西方早在古希 腊时代,得尔福神庙的铭文就告诫人们:“认识你 自己!”至近代康德的批判哲学,才真正在这一领 域实现“哥白尼尼的革命”。卡西尔受康德哲学的 影响,提出认识自我是哲学的最高目标。中国传统 哲学主要是人学,我们该以一种怎样的态度对待它?
第一编 大化论
三、太极与道的异同
1.二者所指相同。 《庄子·天下》:称关尹与老子之学“主之以
习俗等,均有特定哲学观念的基础。
中西对话的必需。二者各有千秋;现代的弱势地
位;走向中西融合(拿来与送出)。
道德重建的必需。现代精神危机(上帝死了的惊
呼);中国哲学可代替宗教的功能(冯友兰);现 实生活的缺失(缺德,没有什么是不能干的:弄虚 作假、坑蒙拐骗……)。[例:徐州保险推销员]顾 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本义。
中国哲学主要是人学(冯友兰),是道德哲 学、心性之学。儒、道、佛的合流。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不同时境中有变有 不变。 反身叩问、切身体认是把握中国哲学的关键。
绪论
三、建设中国哲学原理的目标与方法 1.目标:发掘其潜在系统。 选择尺度:立足本土,回溯历史,希冀摄取
传统哲学中主要的和精华的部分; 面向世界,放眼未来,希冀光大中国哲学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