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对晚清文学的贡献
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

幻灯片1中国近代文学第一讲绪论幻灯片2第一讲绪论一、概说1、中国近代文学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中国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艰难嬗变的转型时期,文学史家将其断代为中国近代文学。
幻灯片32、时代性质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
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李鸿章奏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幻灯片42、时代性质中国自14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叶,一直是在传统之中生活着,文化变迁相当缓慢,在这一阶段,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一个自定体系。
然而,在这同一时期,西方世界于生活和思想方面都经历着激烈的改变。
在这样的改变中,西方世界从它的中古走向近代。
在这个时代,欧洲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民族国邦的兴起,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工业改进。
这些事实,对于西方本身以及全世界的影响是非常深入而广远的。
尤其是工业革命所产生出来的力量,从17世纪开始,自西欧核心出发,像上帝的手似的重新塑造世界。
——殷海光《中国文化展望》幻灯片52、时代性质:近代中国——过渡时代过渡时代者,实千古英雄豪杰之大舞台也,多少民族由死而生、由剥而复、由奴而主、由瘠而肥所必由之路也。
美哉过渡时代乎!——梁启超:《过渡时代论》幻灯片63、近代历史研究的热与近代文学研究的冷幻灯片74、近代文学非常重要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王德威幻灯片85、近代文学的魅力:群星灿烂“三百年来第一流”的绝世奇才龚自珍,有以文字耸动天下的过渡时代之英雄梁启超;雄才大略如曾国藩,气冲斗牛如康有为,悲歌慷慨如谭嗣同,英姿飒爽如秋瑾,哀怨凄婉如苏曼殊;“并世译才数严林”的严复、林纾,身怀绝技却坎坷没世的旷代奇才刘鹗,才高八斗的晚清遗老陈三立、王国维……一时多少英雄豪杰幻灯片96、近代文学的定位与价值近代文学的总体定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光辉终结,又是通向中国现代文学的纽带与桥梁。
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

二:论述:谈谈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梁启超是晚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的领袖,又是晚清杰出的文学大家,他在文学上致力于文学革新,倡导文学革新运动,为中国文学逐渐摆脱封建文学的羁绊,促使中国文学近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我就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予以论述。
一、贡献:(一)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梁启超(1873—1929)在中国传统文学向新文学过渡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方面,梁启超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
1898年,梁启超著有一篇关于翻译的万言文章《论译书》,被徐志啸认为是“近代文坛上第一篇提倡翻译、专论翻译的专门文章”,为中国的翻译理论、近代的中外文学关系做出了贡献。
他的翻译观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创新性、经济的目的性两方面。
1、意识形态的创新性a以政治小说作为文学的翻译题材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的第一人,取政治小说为文学翻译的题材,主张一种宜教启蒙的翻译观。
戊戌变法后,他在亡命日本的军舰上,随阅随译了《佳人奇遇》。
作为近代第一部译出的政治小说,《佳人奇遇》是梁启超翻译译印政治小说理论的第一次具体实践,拉开了晚清政治小说翻译的序幕。
1902年,他又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卷,第一期),文中将他的翻译外国小说,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梁氏小说翻译理论改变了社会上对翻译小说的歧视,繁荣了晚清小说翻译事业,迎来了文学翻译的兴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热衷于西洋文学的翻译家和一批西方文学翻译名著。
如林纾在1899年翻译出版了(巴黎茶花女遗事),1901年又翻译了(黑奴吁天录),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随后又有周桂笙、徐念慈、、包天笑、陈鸿壁等著名文学翻译家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
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梁氏小说翻译理论影响之大!b以日文转译作为文学翻译的策略甲午以后的中国形势日趋危急,梁启超认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必须振兴中国翻译事业。
六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
二.梁启超文学界革命的理论倡导——文界革命
❖ 梁启超为文界革命的目标: ❖ 其一,文界革命的范围是以报章文体为主的著译之业,著
3、诗学理论
• 第一,诗论纲领:“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 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尤其是当代社会现实和
诗人的经历、感受;诗中要有自己的艺术个性, 情感要真实,创作部模仿。
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 人亦何必与古人同。——《人境庐诗草•自序》
意欲扫去词章家一切陈陈相因之语,用今人见之理,所 用之器,所遭之时势,一寓之于 诗。务使诗中有人,诗 外有事,不能施之于他日,移之于他人。——《与饮冰主 人手札》
年,赴美就任美国旧金山领事。1885年回国,撰 写《日本国志》。1889年夏,随薛福成出国,任 驻英二等参赞,游览了西欧各国。1891年,任新 加坡总领事。1894年,因中日战争爆发,以筹防 需人,两江总督张之洞电请黄回国。
回国后,他参加了康梁领导的变法运动。 1897年夏,署湖南按察使,协助陈宝箴在湖南推 向新政,使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
❖ 中国第一部理想小说
❖ 内容:新小说之意境 ❖ 形式:旧小说之体裁 ❖ 结构:双重叙事结构:
倒叙的框架 顺叙的故事 ❖ 文人趣味:小说的文雅化
❖
三 梁启超文学界革命的创作实践——戏曲创作
❖
❖ 首先,梁启超的戏曲创作开启了
❖ 传奇三种: ❖ 《劫灰梦》 ❖ 《新罗马》 ❖ 《侠情记》 ❖ 粤剧一种:
梁启超对晚清文学革命的作用及影响

梁启超对晚清文学革命的作用及影响梁启超对晚清文学革命的作用及影响晚清文学革命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梁启超的贡献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一、散文的解放甲午战争以后,新派学者竞相著述,一般地说,他们使用的都不是原来意义的古文。
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章太炎等都以自己的实践,不同程度地改变着古文的风貌。
至少也使古文由无用变为有用,由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变为宣传维新,鼓动革命的工具,由束缚思想的枷锁变为传播新思想的利器,为文体改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就连以古文家自居的林纾,实际上也打破了桐城派的樊篱。
但比较起来,坚持文体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当首推梁启超。
他的学生吴其昌在《梁启超》一书中说:“当时一班青年文豪,各自推行着各自的文体改革运动.如寒风凛冽中,红梅、腊梅、苍松、翠竹、山茶、水仙,虽各有各的芬芳冷艳,但在我们今日立于客观地位平心论之;谭嗣同之文,学龚定庵,壮丽顽艳,而难通俗。
夏曾佑之文,更杂以《庄子》及佛语,更难问世。
章炳麟之文,学王充《论衡》,高古淹雅,亦难通俗。
严复之文,学汉魏诸子,精深邃密,而无巨大气魄。
林纾之文,宗绪柳州而恬逸条畅,但只适小品。
陈三立、马其昶之文,祧祢桐城而格局不宏。
章士钊之文,后起活泼,忽固执桐城,作茧自缚。
至于雷鸣潮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时或哀感曼鸣,长歌代哭,湘兰汉月,血沸神销,以饱带情感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洋洋万言,雅俗共赏,读时则摄魂忘疲,读竟或怒发冲冠,或热泪湿纸,此非阿谀,惟有梁启超之一文如此耳!”这里对各家的评论未必尽是,但从整体上看,我以为这个比较是恰当的,符合实际的。
梁启超的散文所以能吸引当时的读者,首先是因为它有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内容。
从《时务报》起,他就选取国人所密切关心的题材,为救亡图强、变法维新而锥心泣血,奔走呼号。
一部《变法通议》,在今天看来简直平庸极了,三尺童子亦知其必难成功。
但当时人却认为“于中国贫弱窳败之故,洞究原本,俾圜颅方趾之伦,昭然发其蒙蓓,微管之望,中外翘仰”。
简析梁启超对文献学的贡献

简析梁启超对文献学的贡献摘要:梁启超在文献学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中国文献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主要从梁启超辨伪思想、目录学思想、图书分类体系及校勘等方面来简述其文献学贡献。
关键词:梁启超;文献学;贡献1 引言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
广东新会人。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1.1 主要文献学成就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他对中国近现代文献学的创立和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1920年,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首次提出了“文献学”的概念;[1]1923年,他在《读书法讲义》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文献学”的概念,[2]梁启超既是“文献学”又是“中国文献学”概念的最早提出者。
他还提出了改造旧史编写的办法等七项主张,并对考证之学作带有辩证观点的陈述。
至于他的《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姚名达等笔录),则是我国近现代第一部文献辩伪的理论专著。
所有这些,在中国近现代文献学史上都具有开创意义。
这里,笔者主要从四方面略述梁启超在文献学方面的贡献:辨伪思想、目录学思想、分类思想、校勘学思想。
2 辨伪思想“中国旧学,十有九是书本上学问,而中国伪书又极多,所以辨伪书为整理旧学里头很重要的一件事。
”[3]在我国,汉代时学者已经开始文献辨伪工作,但真正把辨伪当成一门学科,则首推民国时期的梁启超。
他于20年代撰写《中国历史研究法》(1921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年)、《古书真伪及其年代》(1927年)等著作。
这些著作不仅构建了新史学的理论体系,且以理性的思考,运用近代科学的方法,构建辨伪学理论框架。
在这几部书中,他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对辨伪的必要性、伪书的种类、作伪原因、辨伪的方法、伪书的价值等方面,都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梁启超对文学革命发轫作用

梁启超对文学革命发轫作用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思想家、文化名人,他在文学革命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他对文学革命的发轫提出了许多观点和见解,为这场革命的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详细探讨梁启超对文学革命发轫作用的影响。
一、梁启超对文学革命的重视梁启超极为重视文学革命,他认为文学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他指出:“文学革命的实现是随着近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改良时代精神的必然表现”。
这就说明了梁启超认为文学革命和近代化进程密不可分的关系。
梁启超还在《戊戌维新大记述》一书中提到文学革命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因为文学是“文化的中枢”。
他认为文学革命可以引领中国文化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化向现代化转型。
二、梁启超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 倡导文学革命的必要性梁启超在多次演讲和文章中,倡导进行文学革命。
他认为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改革是必要的,并提出了“文学变革”的观点。
他发表过《新文学十一条》、《新文艺宣言》等文章,呼吁进行文学革命,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奠定基础。
2. 批判旧文化的不足梁启超认为旧文化的不足不在于它们过时了,而是在于它们与现代文明相背离。
他认为新文学需要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点,并改变传统文化中的部分弊端。
同时,也要通过新文学去反映现代社会的生活,把生活与艺术结合起来。
3. 倡导“文以载道”梁启超一直倡导“文以载道”的观点,即文学应该具有教育、启迪社会的功能。
他认为文学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要具备宣传、启发人民思想的职责。
因此,他不断强调文学家应该成为“以道为主”的文学家。
4. 推崇人民文学梁启超认为人民文学是文学革命的灵魂。
他认为文学要有更为广阔的社会视角,要接近人民生活,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因此,他提倡文学家要撰写贴近人民的主题,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之道,倾听民间声音,吸收社会的优秀文化元素。
三、结语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梁启超对文学革命发轫的作用非常重要。
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精编版

二:论述:谈谈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梁启超是晚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的领袖,又是晚清杰出的文学大家,他在文学上致力于文学革新,倡导文学革新运动,为中国文学逐渐摆脱封建文学的羁绊,促使中国文学近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我就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予以论述。
一、贡献:(一)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梁启超(1873—1929)在中国传统文学向新文学过渡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方面,梁启超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
1898年,梁启超著有一篇关于翻译的万言文章《论译书》,被徐志啸认为是“近代文坛上第一篇提倡翻译、专论翻译的专门文章”,为中国的翻译理论、近代的中外文学关系做出了贡献。
他的翻译观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创新性、经济的目的性两方面。
1、意识形态的创新性a以政治小说作为文学的翻译题材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的第一人,取政治小说为文学翻译的题材,主张一种宜教启蒙的翻译观。
戊戌变法后,他在亡命日本的军舰上,随阅随译了《佳人奇遇》。
作为近代第一部译出的政治小说,《佳人奇遇》是梁启超翻译译印政治小说理论的第一次具体实践,拉开了晚清政治小说翻译的序幕。
1902年,他又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卷,第一期),文中将他的翻译外国小说,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梁氏小说翻译理论改变了社会上对翻译小说的歧视,繁荣了晚清小说翻译事业,迎来了文学翻译的兴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热衷于西洋文学的翻译家和一批西方文学翻译名著。
如林纾在1899年翻译出版了(巴黎茶花女遗事),1901年又翻译了(黑奴吁天录),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随后又有周桂笙、徐念慈、、包天笑、陈鸿壁等著名文学翻译家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
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梁氏小说翻译理论影响之大!b以日文转译作为文学翻译的策略甲午以后的中国形势日趋危急,梁启超认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必须振兴中国翻译事业。
浅谈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

浅谈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梁启超(1873—-1929年),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是一名特别优秀的学者,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许多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和突出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维新变法的领导者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怨沸腾。
22岁的梁启超随同他的老师康有为,联合各省1300余名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发动了“公车上书”。
他们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次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因为光绪帝没有看到这次上书所以公车上书失败了。
之后,维新变法人士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梁启超先后领导了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
1896年,他任上海《时务报》的主笔,撰写了《变法通议》等文章,他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自明治维新而强大,中国也必须变法才能强大。
这些议论新颖、通俗易懂的文章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为传播变法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
1897年11月,梁启超来到长沙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教学中积极宣传变法思想,培养出了蔡锷等一批高材生。
1898年,梁启超来到北京协助康有为组织与宣传变法事宜。
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施变法。
变法触犯了慈禧太后等顽固派的利益。
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废除了变法诏令,杀害了“戊戌六君子”。
梁启超逃出了北京,流亡到日本14年直到中华民国成立才回来。
这就是“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了,但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梁启超流亡到日本后,在日本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继续鼓吹变法维新。
二、护国战争的参与者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在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准备在1916年元旦当皇帝。
他的复辟遭到了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
梁启超拒绝袁世凯的重金收买和武力威胁,毅然发表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在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
晚清小说——梁启超

在“五四”历史文化语境中,新文化阵营中的几乎所有人都把鸳蝴派文学当作封建旧文学的余孽、当作建立新文学的障碍和对立物而痛加批判与否定。
新文学作家认为鸳鸯蝴蝶派文学不仅是创建新文学的绊脚石,而且它们的消闲游戏观念和倾向更大有害于国民性的改造和重建、有害于人生社会的改良和更新、有害于中国从“边缘”重返“中心”的努力、有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实现,一句话,有害于中国现代化历史目标和“强国梦”的实现。
他只是初步观察欧美、日本的社会情景,并结合着刚刚发生的中国的维新运动失败的历史经验,从模模糊糊的、感性经验的直观逐渐地明确和完善了文学启蒙纲领的各项主张。
直到他晚年在写作《清代学术概论》时,才真正深刻地认识了提倡小说界革命的文学启蒙主义性质及其意义,也认识了它在当时所缺少文学知识的学术性支撑所必然带来的局限性。
来自当事人经验观察的直觉与事后对历史所做分析的理性判断之间当然会有一定的距离,从其前两年陆续发表的有关小说的议论就能看出其中的演变过程。
但到了这时,他的认识的确发生了一个飞跃,因此,明确的提出文学启蒙的政治性诉求,这个任务就非他莫属了。
虽然对小说的历史作用与特质的看法受到了严、夏思想的启发和影响,但梁启超以思想家和实际鼓动家的敏感接过了这个命题,深化了它的内涵,提升了它的意义,使之与整个社会变革的设计相接轨,成为其启蒙思想纲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与早一两年提出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的温和主张相比,在这一组文章中,特别是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梁氏直接诉诸于广大国民,而不是上层统治阶级。
而改革的范围与目标,小说文学在介入改革过程中的作用,也更为清楚了。
依靠上层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改革的努力失败了,这个事实使人意识到有必要“新一国之民”,此种“新”不是局部的,片断的,而乃全方位的,即要“新”道德,“新”宗教,“新”政治,“新”风俗,“新”学艺,“新”人心、人格,等等。
如果说没有一种现成的政治力量可以凭依,或者说没有出现革命家可以利用的某种政治形势以完成变革任务,那么,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行之有效的手段,还有什么能象小说这样“具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呢?这开宗明义的点题之笔,先将读者的思路引领到一个新的高度,不局泥于小说在传统文类中的地位,不争论小说内部的细节问题,一上来就从政治的高度肯定了小说与群治、小说对改造国民、改造社会的重要作用,与篇末的“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结论遥相呼应,表现了早期文学启蒙思想所达到的政治自觉。
第六讲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

第六讲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维新改良文学一、维新改良文学发生的背景二、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经历的三个阶段:1、文学改良运动的酝酿发动期;2、文学改良运动的发展及高潮期;3、文学“联合战线”破裂,文学改良运动由盛转衰。
梁启超不仅是晚清舆论界执牛耳者,也是文学界当然的领袖人物。
梁启超以日本明治文学为榜样,以报刊为阵地,登高一呼,群山响应,使具有近代意识和近代色彩的启蒙文学成为晚清文学的主流。
在文学创作,尤其是文学理论上,梁启超文以觉世的启蒙意识非常强烈,可以说,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启蒙文学最有力的倡导者和最自觉、成就也最高的实践者。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集政治家、学者和作家于一身,在中国近现代史有重要而深远影响。
二. “文界革命”与“新文体“文界革命”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倡导的一次散文革新运动,是直接为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服务的。
1899年11月,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文界革命”的主张。
在散文创作上,梁启超身先士卒,斥责桐城古文和八股时文的腐朽僵化,继承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博采众家之长,熔铸古今中外,创造出一种新体散文,时人号为“新文体”。
(一)文界革命理论的提出1、太平天国时期:“文以纪实”、“言贵从心”(洪仁轩等《戒浮言巧谕》);2、洋务运动时期:冯桂芬、王韬等人创作时务文;3、黄遵宪“言文合一”,“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新文体。
4、文界革命理论的正式提出:(1)觉世文与传世文学者以觉天下为己任,则文未能舍弃也。
传世之文,或务渊懿古茂,或务沈博绝丽,或务瑰奇奥诡,无之不可。
觉世之文,则词达而已,当以条理细备,词笔锐达为上,不必求工也。
——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条约》 (2)由日本作家的文风初次触动提到“文界革命”。
读德富苏峰所著《将来之日本》及“国民丛书”数种。
德富氏为日本三大新闻主笔之一,其文雄放隽快,善以欧西文思入日本文,实为文界别开一生面者,余甚爱之。
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小说革新的贡献

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小说革新的贡献梁启超在“小说界革命”中,做了三项促进小说革新的大事,影响深远。
首先是创办《新小说》,为小说革新开辟阵地。
《新小说》的办刊宗旨,表现了维新派要借小说宣传维新变政和反帝爱国的主张,也表现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在文学上要变革封建文学的勇气和胆略。
自《新小说》创刊以后,小说报刊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而《新小说》的模式大都为尔后创办的小说报刊所借鉴.小说报刊的大量创办,又为小说革新起着促进的作用。
其次是努力开创小说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新模式。
梁启超在《新小说》里,开辟了“论说”专栏,他撰写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涉及小说的社会性、艺术性和典型性等问题,其中对社会性的论述最为突出。
晚清“小说界革命”,也正是在其理论指导下得到蓬勃发展,小说被誉为“文学之最上乘”,中国小说也从传统的才子佳人、公案、讲史的模式中脱颖而出,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社会小说、政治小说大量涌现,小说也终于冲破几千年封建文学的桎梏,登上了文学的“大雅之堂”。
再次是在小说创作上开辟了现实主义新蹊径。
《新中国未来记》是梁启超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政治小说,也是“小说界革命”最早出现的小说创作成果,它标志着一种文学政治化、政治文学化的小说模式的诞生。
这类小说,利弊参半,就“利”言之,它密切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适应了当时救亡图强的社会需要,改变了小说不能直面社会的传统模式。
但“弊”也比较明显,但在他的小说理论的带动下,文学政治化、概念化的小说模式却成了小说家效法的时尚,从而也影响和局限了小说向艺术的深层发展。
最后,在结构和语言上,《新中国未来记》也开了一代新文风。
在结构上,小说采用“幻梦倒影之法”也就是倒叙法,一开始就写小说的结局,小说是完全采用语体文.也为近代小说语言语体化树立了楷模。
梁启超对近代中国文化的贡献

梁启超对近代中国文化的贡献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对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以其独特的思想观点和广泛的学识,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梁启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封建思想束缚了社会的发展,阻碍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因此,他主张要摒弃传统文化中的部分陈旧观念,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梁启超提出了“废除儒家”、“废除孔子”等观点,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他的观点虽然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但也为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梁启超对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和借鉴。
他深入研究了西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知识,将西方的先进理念引入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持。
梁启超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相结合,寻求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他的学术研究和思想观点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此外,梁启超还积极参与社会改革运动,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积极参与了戊戌变法运动,主张变法兴学,推动政治、经济和教育等领域的改革。
梁启超主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提倡个人的自强和国家的强盛,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他的社会活动和政治参与,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之,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对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为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他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借鉴,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持;他的社会活动和政治参与,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梁启超的贡献不仅是在理论层面上的,更是在实践层面上的,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学大师梁启超的故事

国学大师梁启超的故事梁启超生于1873年,生于晚清民国时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及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改革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国学大师梁启超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大师梁启超的故事梁启超年少时,非常的爱好学习,在清朝光绪年间就中了举人。
而梁启超的老师也是一位重量级人物,那就是康有为。
梁启超很多先进的思想都是康有为为之灌输的,并且梁启超与康有为一起发动了历史上极为著名的维新变法,为了清朝的重新崛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最终因为保守党派的破坏,最终失败。
不过维新变法却唤醒了很多国民的思想,被民众称为“梁康”。
在维新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与康有为均逃到海外。
在海外,康有为与梁启超仍旧宣扬维新变法的精神,在海外推行君主立宪制,认为君主立宪制才是救亡图存的道路。
在辛亥革命之后,清政府被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不复存在。
梁启超曾一度进入袁世凯政府,希望可以一展宏图大志。
可是袁世凯却施行复辟帝制,自己称帝。
梁启超对于袁世凯的行为口诛笔伐,大肆批判袁世凯。
在此之后,梁启超又倡导新文化运动,并且大力支持五四运动,推动了政治界与文学界的进步。
梁启超在文学上有很大的成就,曾经还倡导了文体改良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诗界革命”两大革命,为文学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梁启超的死亡原因梁启超是我国历史上极其著名的学者,他是晚清时期最著名的举人,同时他也是我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他在青年时期和康有为一起倡导了戊戌变法,但在慈禧太后的阻碍下变法最后失败了,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往外国,在袁世凯建立国民政府后又回到中国倡导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梁启超在年轻时可以说是荣极一时,他是当时晚清时期最著名的学者,但梁启超却英年早逝,在56岁的时候就过世了。
历史学家一直探讨的一个问题是梁启超是怎么死的?很多文学爱好者和历史爱好者对梁启超的英年早逝表示非常的遗憾。
通过查阅史书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梁启超之所以英年早逝是因为他过度疲劳患上了尿血症,但梁启超并不是因为疾病而过世的,而是因为医生在为梁启超治疗尿血症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失误导致了梁启超的死亡。
论梁启超对中国文化事业的杰出贡献

论梁启超对中国文化事业的杰出贡献梁启超,这位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才华,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文将深入探讨梁启超在中国文化事业上的贡献,以期揭示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首先,梁启超是中国文化事业的“灯塔”,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梁启超以其坚定的信念和敏锐的洞察力,引领着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呼吁革新传统文化,倡导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理念。
他的言论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激发了人们对新文化的追求。
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梁启超是中国文化事业的灯塔,他引领着人们走向光明。
”其次,梁启超是中国文化事业的“播种者”,播撒了文化的种子。
他致力于教育改革,创办了多所新式学校,提倡新式教育,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他倡导“科学救国”的思想,强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推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他的教育理念如同一阵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播撒了希望的种子。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梁启超是中国文化事业的播种者,他播撒了文化的种子。
”再次,梁启超是中国文化事业的“耕耘者”,辛勤地耕耘着文化的土壤。
他致力于文学创作,撰写了大量富有时代特色和思想深度的作品,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倡导“文学革命”,呼吁文学创新,推动了文学形式的变革。
他的文学成就如同一朵绽放的花朵,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正如一位文学家所说:“梁启超是中国文化事业的耕耘者,他辛勤地耕耘着文化的土壤。
”然而,梁启超在中国文化事业上的贡献并非一片坦途。
在这个过程中,他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例如,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关系,如何应对保守势力的阻挠,如何解决教育资源的不足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像探险家一样,勇敢地面对这些挑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梁启超在中国文化事业上的贡献。
总之,梁启超在中国文化事业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既是“灯塔”,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又是“播种者”,播撒了文化的种子,还是“耕耘者”,辛勤地耕耘着文化的土壤。
梁启超对文学革命发轫作用

梁启超对文学革命发轫作用史学界往往把“文学革命”作为陈独秀、胡适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的思想运动的专用名词,此说应有商榷之处。
早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戊戌变法时期,在梁启超的领导下也曾经发生过一次这样的运动。
正如郭沫若所说:“文学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一种表征,所以这个革命的滥觞应该要追到满清末年资产阶级意识觉醒的时候。
这个滥觞时期的代表,我们当推数梁任公”。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为配合变法运动,更有效地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曾发动并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革新运动。
梁启超勇敢地担负起创立新文化的使命,先后倡导了“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文界革命”。
全面而具体地阐述了文学革新的纲领和目标,为建立资产阶级新文学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诗界革命“诗界革命”是近代社会变革思潮、西学东渐的文化走向在近代诗歌领域的一种反映,也是近代诗歌求新求变的一种自然发展趋势。
随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开展改良主义政治运动,近代诗歌也被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问题。
他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19世纪末,“诗运殆将绝”,诗的境界已被“千百年来鹦鹉名士占尽”,诗歌要想发展,必须另辟新路,犹欧洲之“地力已尽”,须由哥伦布之再发现新大陆。
梁启超又指出,诗界要革新,也应向西方学习。
他说:“今欲易之,不可不求之于欧洲。
欧洲之意境、语句,甚繁富而玮异,得之可以陵轹千古,涵盖一切,今尚未有其人也”。
[2]明确提出诗歌要为改良运动和启蒙思想服务,表现新的生活和理想。
其宗旨是“以旧风俗含新意境”,即“新意境”、“新语句”、“新风格”三长兼备。
“新意境”即新的思想内容和描写对象。
梁启超表示:“将竭力输入欧洲之精神、思想,以供来者之诗料”。
他用诗歌热情地歌颂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歌颂资产阶级的政治家和启蒙思想家,华盛顿、拿破仑、卢梭、孟德斯鸠等人都出现在他的诗中并得到热情讴歌,大大开拓了近代诗歌表现的领域。
历史上梁启超是谁

历史上梁启超是谁梁启超是我国历史上极其著名的学者,他是晚清时期最著名的举人,同时他也是我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梁启超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梁启超的简介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汉族,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
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的历史贡献梁启超是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我国19、20世纪之交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著名宣传鼓动家。
他主张赋税的征收必须以便民为原则,实行轻税、平税政策,而反对与民争利的“固民所急而税”的传统观点。
指出“西人于民生日用必要之物,必豁免其税以便民。
中国则乘民之急而重征之,如盐政之类是也。
亦有西人良法美意,为便民而起,而中国视为助帑之计,行之而骚扰滋甚者,如今之邮政之类是也。
”他提出应仿效英国实行平税政策,便民利民而后求富强。
这是一种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财政税收放在其基础之上的观点,对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梁启超认为公债也是一种赋税,所不同的是“租税直接以赋之于现在,而公债则间接及赋之于将来”,“不过将吾辈今日应负之义务,而析一部分以遗诸子孙云尔”。
但他承认公债对经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租税尽其力于一时,公债将纤其力于多次”,因此他认为公债虽然增加了后代的负担,但也有利于后代。
1918年与张君劢至欧洲游历,各处讲学。
一生于目录学贡献卓越,代表著作有《西学书目表》在分类、著录上有创新,类分学、政、教,实有“西学”、“政学”两类,这个分类体系,突破了被订为“永制”的四部分类体系,为近代西方图书分类法的输入和我国新分类法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晚清时期小说:1、“小说界革命”N——是晚清文学革命中影响最大的部分1、口号:梁启超1902年创办《新小说》杂志时在创刊号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2、作用:边缘推向中心,开启小说迅速繁荣局面;弊:过于功利化3、成绩:1、数量巨多2、杂志报刊多3、小说类型众多4、题材:一为民主制度,二为神奇之科技4、晚清狭邪小说N韩邦庆《海上花列传》(流入“鸳蝴”)2、谴责小说N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jian)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赏析)曾朴《孽海花》(赏析)(流入黑幕)3、鸳鸯蝴蝶派:N1、代表作:包天笑《一缕麻》徐枕亚《玉梨魂》(白梨影、何梦霞、崔筠倩)2、评价:与传统文学距离甚远;在新旧道德之间折冲权衡,客观上营造新文化运动的乘势第一个十年1、五四小说——取得文学正宗地位1、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1919.05鲁迅《狂人日记》*2、如何确立正宗地位?1、1902年梁启超发动小说界革命“”口号2、印刷报刊等出版传播手段3、报纸书局支付稿费,稿费制度3、“五四”文学革命给小说现代化带来契机(转型原因):1、思想启蒙、社会变革的推动2、青年学生读者和作者群体3、白话文运动的成功代替文言4、西洋小说流入中国——“林译小说”N(周译小说N)2、三种类型:1、问题小说:“问题小说”并非流派而是一种创作风潮(过去没有,五四时期才产生)1、发展:A端倪: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花匠》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B开创风气:冰心《斯人独憔悴》C高潮:1921文学研究会公开倡导“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2、主要作者:冰心、王统照、卢隐、许地山3、形成风潮的原因:A“五四”新旧更替时代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话语的产物B当时作家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直接作用的结果C受到欧洲、俄国等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文学的深刻影响,如易卜生主义、托尔斯泰为人生的写实主义4、分类:A表现下层人民受压迫的悲惨境遇,提出要改变劳动者命运的问题叶绍钧《低能儿》冰心《还乡》B妇女问题:受教育、受虐待、不平等、旧道德观念束缚、实现人格独立经济独立等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冰心《两个家庭》C青年恋爱婚姻问题,包括封建包办婚姻、倡导自由恋爱、探讨对待爱情的态度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D探讨人生目的、意义问题胡适《一个问题》叶绍钧《一个朋友》E其他:教育问题、儿童问题、劳工问题、军阀混战...朴园《两孝子》4、评价:贴近青年关注的人生现实问题;缺:但视野题材仍比较狭窄,容易概念化;“思想大于形象”;把小说当作工具的味道;5、分析:冰心《超人》(主人公何彬)文笔、结构都与传统小说相去甚远重在写人物心理并抒发作者的感受,但“概念化”明显带有“五四”特征王统照《沉思》《微笑》提出和表现问题所追求的虚幻、玄想的特点,也带有“五四”的情味6、地位:标志着我国小说终于与封建时代告别,开始跨入世界现代进步文学行列2、人生派写实小说(包括乡土小说)1、由“问题小说”转向为人生派——代表:叶绍钧(转向“专写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讽刺)《潘先生在难中》分析潘先生形象*2、“乡土小说”——这是一个有理论有创作的初步成熟的现实主义流派(突出特色:回忆、乡愁、风土、写实)1、1920年代中后期在鲁迅影响下出现的,阵地:《小说月报》《文学周报》2、成员:以文学研究会一些成员为主,鲁彦、许杰、蹇先艾、许钦文、台静农等3、理论家:1、周作人为什么要倡导乡土文学?1、认为“五四”新文学从外国引进,应该在本国、本地的土壤中扎根提倡乡土文学是其中重要步骤2、要克服文学革命后小说中出现的思想大于形象的偏向,要克服新闻学在某种程度上的概念化的毛病,也应该提倡乡土文学,提倡有地方色彩的文学3、中国新文学要想在世界文学之林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必须发展乡土文学,发展充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学2、沈雁冰:批评“只见“自然美”,不见农家苦”的现象,主张像鲁迅那样真实地描写农村5、作家:A鲁迅的示范性贡献:A充分具有生活本身的那种迷人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第六章梁启超与文学界革命

第六章梁启超与⽂学界⾰命第六章梁启超与⽂学界⾰命⼆⼗世纪初年中国思想界和⽂学史上成绩与影响最为卓著的⼈物当推梁启超。
梁启超是⼆⼗世纪初思想启蒙运动的主将和⽂学界⾰命的陶铸者。
第⼀节梁启超的⽣平与著述梁启超(1873?a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
⼴东新会⼈。
⼗七岁中举,次年赴京会试,返途经上海时,购《瀛环志略》,始知有世界。
1890年起从康有为问学于万⽊草堂。
1895年,参与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期间,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和上海《时务报》笔政,⼜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参加“百⽇维新”。
1896年8⽉9⽇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主笔,汪康年总(经)理。
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分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
由于议论新颖,⽂字通俗,数⽉之内,销⾏万余份,最⾼达1.7万份,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的机关报。
1898年8⽉8⽇停刊。
共出69期。
戊戌政变发⽣后,梁启超逃亡⽇本,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吹改良。
《清议报》,1898年(光绪⼆⼗四年)12⽉23⽇创办于⽇本横滨,主编为梁启超。
设论说、名家著述、⽂苑、外论汇译、纪事、群报撷华等栏⽬。
梁启超任主编。
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
⼀⾯抨击慈禧太后为⾸的封建顽固派,⼀⾯颂扬光绪皇帝。
⼤量介绍西⽅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影响尤为⼴远。
因⽕灾于1901年12⽉21⽇停刊。
共出100期。
在《清议报》的第⼀期上,刊登了梁启超所写的《清议报叙例》,讲明了它的宗旨:(⼀)维持⽀那之清议,激发国民之正⽓;(⼆)增长⽀那⼈之学识;(三)交通⽀那、⽇本两国之声⽓,联其情谊;(四)发明东亚学术,以保存亚粹。
1902年2⽉8⽇,继《清议报》后,梁启超在⽇本横滨创办的《新民丛报》,每⽉旧历初⼀⽇、⼗五⽇发⾏。
1903年2⽉起,改为⼗四⽇、⼆⼗九⽇发⾏。
1904年2⽉以后,经常不能如期出版。
梁启超生平

梁启超的子女们
梁启超有子女十人,长大成人的有思 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 懿、思宁、思礼九人,但是思忠英年早逝。 他们个个成才,这和梁启超对他们的教育 培养有密切的关系。 九人中有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 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个家庭中出了三 个院士这也是极少见的。在20世纪的20年 代一30年代,梁启超把思成、思永、思忠、 思庄送往国外学习,这期间任公与子女有 密切的书信来往。集成《梁启超家书》。
少年强则中国强
——启蒙思想家梁启超
语教2班:汪玲
前言
关于梁启超,我们已在历史 上了解了不少,下面我们就从文 学及其他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位中 国近现代史上的思想家吧!
作者生平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 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 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 举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 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 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 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 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 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名人评价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 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 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 无过于此者矣。 ——黄遵宪 文体的改革,是梁启超最伟大的 功绩,杂以俚语的新文体(报章体), 才使得国民阅读的程度一日千里。 ——吴其昌
梁启超一生有点像虎头蛇尾。他最辉 煌的时期是办《时务报》和《清议报》的 几年。那时他同康有为力主维新变法。他 写的《变法通议》在《时务报》上连载, 立论锋利,条理分明,感情奔放,痛快淋 漓。加上他的文章一反骈体、桐城、八股 之弊,清新平易,传诵一时。他是当时最 有号召力的政论家。 ——毛泽东
启超名言
1.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 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渝, 当以小说渝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 说治之。 2.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3.何时睹澄清,一洒民生艰? 树头结 得相思子,可是郎行思妾时? 4.心安理得,海阔天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梁启超对晚清文学的贡献******学号:*********指导老师:***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2005年秋学校:陕西电大咸阳分校时间:2007年3月20日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梁启超对晚清文学的贡献内容摘要:梁启超对近代文学有多方面的影响,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特别是宣扬黄遵宪、谭嗣同等人的“新诗派”,这对推动诗歌和小说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在创作实践上,梁启超也作过多方面的探索,其中以散文成就最大。
他的散文可分政论、传记、杂文三大类,都写得气势奔放,感情充沛,议论慷慨,自成一体。
为晚清文体解放和“五四”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代表着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
关键词:梁启超晚清文学文学进化观言文合一诗界革命从一八九四年(甲午)中国对日作战失败后,直到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清廷垮台,这十几年间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的奇观。
在晚清最早提出文学革新的是梁启超。
他是维新派的卓越宣传家,深切了解文学对影响社会人心与转移社会风气的巨大作用。
他为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做了很多开拓性的工作,在近代文坛上被誉为“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
一、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四、五岁,就从祖母及母亲读《四子书》《诗经》。
随后就父读,受中国略史、《五经》卒业。
八岁学为文。
九岁能辍千言。
十二岁应试学院,补博士弟子员。
十五岁肄业于广州学海堂,从事训诂词章之学。
十七岁(1889)举于乡。
十九岁与陈千秋受学于康有为之万木草堂,康氏教以陆王心学,并及史学西学之梗概。
1894年中日战争失败后,曾代表广东公车190人上书陈时局。
接着康有为联合公车三千人上书请变法,梁启超随其师多方奔走。
1896年去上海,与汪康年、黄遵宪等办《时务报》,专任撰述,有《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等著述,宣传维新变法。
不久受陈宝箴、江标之聘,主湖南时务学堂讲席。
第1页共9页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1898年参与康有为等人的维新运动,曾被光绪皇帝召见,命办大学堂肄书局事务。
由于清廷顽固派对维新派进行镇压,六人死难,启超遂乘日本大岛兵舰赴日,从此开始流亡生活。
[1]庚子事变后,从日本回上海,拟参加唐才常、林圭等人发起的勤王运动。
到沪后,就听到了汉口失败的消息,遂去南洋澳洲。
1902年在日本创办《新民丛报》及《新小说》杂志,并出版《饮冰室文集》。
1905年,著《开明专制论》,大倡君主立宪主义,反对排满革命,与当时同盟会所代表的革命派进行论战,终因违反时代潮流,遂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辛亥革命后,由日本返国。
1913年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
1915年,袁氏准备帝制,蔡锷在云南发动护国之役,梁启超发表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氏帝制,赴云南参与倒袁运动。
1917年,梁启超就任段祺瑞内阁财政总长。
1918年,欧战告终,赴欧游历,著《欧游心影录》。
1926年,讲学清华研究院。
1929年1月9日,卒于北平。
遗著有《饮冰室合集》。
[2]二、梁启超的文学观,源于其学术思想。
而他的学术思想,有又三个方面的渊源:(一)源于陆(九渊)王(阳明)心学。
这是他早年受业于康有为的万木草堂时,首先学到的。
这派思想是上承孔孟,特别把孟子的唯心主义作进一步地发展,成为极端的唯心主义学派。
从梁启超一生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受这派思想的影响是很深的。
(1)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孟子称伊尹为圣之任者,而他本人则认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梁启超早年也是把开辟新时代,转移社会的风气作为己任,因而自号任公。
他在《自厉》诗中陈述抱负道:“献身甘作百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梁启超在庚子前后从事第2页共9页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新闻工作时,发表的许多时论文章,的确曾影响了一代的知识分子。
(2)王学根据孟子“良知”之说,提出了“良知”。
梁启超处在晚清社会急剧变化之时,一方面是中国固有的学术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西方各种学术流派又纷纷被介绍到中国来。
在这时,他常常根据自己的良知,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为之抉择。
但时事多变,而一切事物的演进,非能全如个人之所预期,所以在政治主张上常常有所变化。
(二)源于常州派公羊学。
清代最早提倡这派学术的为刘逢禄与庄存与,继之者为龚自珍和魏源。
后二人论政之文极多,都是一面讲今文,一面谈经世。
到了后来,康有为之学,就是从这派衍生出的。
梁启超早年从学于康氏,因而熟读龚、魏之书。
他说:“我们年轻时,读他二人的著作,往往发烧。
南海康先生的学风,纯是从这一派衍生出。
我们一面赞成今文家的政治论,一面反对旧有的传统思想,就是受常州派的影响。
”[3]由于讲“公羊学”,就大讲三世之说,所谓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以及《礼运》中的“小康”、“大同”之说。
康有为根据此义,并吸收西方各派哲学思想,因而构成了他对未来大同世界的理想。
[4](三)源于西方思想。
他曾说:“启超平素主张,谓须将世界学说为无限制的尽量输入。
”于是对西方的哲学与科学的各种流派,进行了大量的介绍。
哲学上有斯宾挪莎、霍布士、边沁、亚里士多德、卢梭。
科学上有培根、达尔文、笛卡尔……等。
同时,他又把西方的科学与民主思想与孔教相比附,说:“孔教乃进化主义,非保守主义;乃平等主义,非专制主义;乃兼善主义,非独善主义。
”[5]三、梁启超的学术思想表现到文学观上,就产生了以下革新主张。
第3页共9页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一)文学进化观。
这个观点,在当时是具有极大的革新作用的。
因为中国文人,大半是在儒家复古主义的思想束缚下,严重地存在着“厚古薄今”的观点。
所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看法,不仅明代前后的是这样,清代文人也很少不受其影响,以至于“书不读秦汉以下”成为流行春联的上联。
梁启超因为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它运用到认识中国文学发展的观点上,又由于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文艺论的影响,就形成了他的中国文学进化观。
他说:“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
各国文学史之开展,靡不循此轨道。
中国先秦之文,殆皆用俗语,观《公羊传》、《楚辞》、《墨子》、《庄子》,其间各国方言错出者,不少,可谓左证。
故先秦文界之光明,数千年称最焉。
寻常说者,多谓宋元以降为中国文学退化时代,余曰:不然。
先六朝之文靡靡不足道矣,如既唐代韩柳诸贤,自谓起八代之衰,要其文能在文学史上有价值者几何?昌黎谓:‘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余以为此其受病之源也。
自宋以后,实为祖国文学之大进化,何以故?俗语文学大发展故。
”[6]由此可以看出他反对“厚古薄今”的复古主义观点。
而这种观点,正是从进化论思想产生的。
在此思想指导下,他提倡“诗界革命”,独创性,反对因袭模拟。
想要把那些宗古模古,对古人亦步亦趋的复古派的作品一脚踢开,创造出一个别开生面的新文坛。
(二)在具体实践上,主张文章要通俗化,言文合一。
他在讲述了中国文学的进化论之后,接着又说:“宋后俗语文学有两大派:其一,则儒家禅宗之语录;其二,则小说也。
小说者,决非以古语之文体,而能工者也。
本朝以来,考据学盛,俗语文体,生一顿挫,第一派又中绝矣。
苟欲思想之普及,则此一体非徒小说家当采用而已,凡为文章,莫不有然。
”[7]这第4页共9页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就是说,要普及新思想,必须采用俗语文学,即五四时期所说的“白话文”。
并且不止小说要采用,所有文章都应采用。
另外,他在《新民说·论进步》一文中,曾痛陈言文分离的弊病,而主张言文合一。
还在《沈氏音书序》中申明我国古代言文一致,所以“古者妇女歌咏,编为诗章,士大夫问答,著为辞令,后人皆以为极文学之美。
”“后之人弃今言不屑用,一宗于古,其结果专门之士,或乃穷老尽气,不能通小学,而山海僻壤百室之族,知书者往往而绝也。
”因此,他盛赞用字母拼音的方法,来使言文合一,这样读书识字的人就会一天天多起来了。
这在当时,应该说是非常先进的主张,是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及文字改革者的先驱。
(三)强调小说(包括戏曲)在教育上的作用,和对转移社会风气所起的巨大效能,因而推尊“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并提出口号:“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在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杂志之前,一般具有封建思想的文人,没有不轻视小说戏曲的,都把它看作小道,听其自生自灭。
更有甚者,把小说戏曲一概看作诲淫诲盗而加以抵誉,并主张禁毁。
梁启超在当时由于从进化论观点来观察中国文学的发展,认为宋元以来俗语文学的发达,是中国文学的大进化,也就是认为应该把小说戏曲看作是中国近代文学的主流。
梁启超因受到西方文学观的影响,批判了中国文人一向卑视小说戏曲的错误观点,还在1898年,为配合维新派变法运动着手译印有关政治小说,用以教育群众。
[8]到1902年,他创刊《新小说》杂志,见解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在该刊的一卷一期上发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强调小说的作用,抬高小说的价值。
指出小说具有四种力,足以支配人道。
这四种力,即“熏、浸、刺、第5页共9页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提”。
“熏”即“熏陶”,“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
”;“浸”即浸润,“入而与之俱化者也”,令人“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
”;“刺”即刺激,“能入于一刹那顷,忽起异感而不能自制者也”,如“禅宗之一棒一喝”之度人;“提”即升华,让读者“自化其身,入于书中,截然去此界以入彼界”,达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
四种力中,“熏”、“浸”是在不知不觉中缓慢发生作用的,是一种“渐力”;“刺”是一种使人骤觉的“顿力”,三者都是“自外而灌之使入”的外力;而“提”则是“自内而脱之使出”的内力,其作用最为根本。
梁启超的“四力”说,明确道出小说是通过自身艺术形象对读者产生教育和激励作用,涉及到小说、戏剧等作品最根本的形象性问题,比当时人斤斤于小说“乐而多趣”的观点自是大大前进了一步。
(四)主张文学为革新政治服务,提倡反映现实、揭露现实、讽刺现实的现实主义作品。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录东亚伤心人依白乐天《新乐府》诗题名“《哀星轺》,讥辱国也”,在前边加的按语道:“顷得上海一匿名书,自题东亚伤心人者,内新乐府一章,属登报。
读之,香山、两堂不是过也,因急攫之,以实我《诗话》。
”《哀星轺》揭露了中国驻日公使的丑态,用贿赂与献媚的手段,谋得了公使的职位,到任后,与留学生发生冲突,竟至蓄意谋害学生,所以诗里骂他“市侩得志惯横行,紫绶金章衬绿巾,君名不愧替钱死。
”梁启超对此作品的评价,鲜明地反映了他的文学主张。
此外,《诗话》中还录了黄遵宪的《出军歌》、《军中歌》、《旋军歌》三首,并竭力加以揄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