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氨酸生产工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谷氨酸生产工艺
生物技术081 郁海东 08010071
摘要:
谷氨酸,是一种酸性氨基酸。
分子内含两个羧基,化学名称为α-氨基戊二酸。
谷氨酸是里索逊1856年发现的,为无色晶体,有鲜味,微溶于水,而溶于盐酸溶液,等电点3.22。
大量存在于谷类蛋白质中,动物脑中含量也较多。
谷氨酸在生物体内的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参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的许多重要化学反应。
目前,我国许多工厂采用多种方法来提高谷氨酸产率,如选育高产菌种、改进发酵工艺、搞好发酵控制、引进微机控制、增加控制参数等。
这些方法对于提高谷氨酸产率非常有效。
谷氨酸是生产味精的主要原料,随着发酵法生产谷氨酸技术的发展,我国味精生产始于1923年,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味精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变革,由创建之初的以面筋、豆粕为原料水解法生产工艺,改变为现在以淀粉为原料发酵法生产工艺,发酵法生产工艺从1964年在上海味精厂首次投入生产以来,发酵法生产谷氨酸的生产技术进步较大,尤其是近几年随着菌种的突破以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进展更快,进入九十年代,尤其九五年后,技术进步较快,目前行业最好水平时(仅少数厂家)制糖收率99%以上,发酵产酸11-12%,转化率59-62%,提取收率96-98%精制收率96%,与80年代比较全行业平均制糖收率提高了10%,发酵产酸率提高了117%,转化率提高了43%,提取收率提高了20%,精制收率提高了8.8%,综合技术指标淀粉消耗下降了166%
关键词:菌种、培养基选择、发酵工艺、分离纯化、质量控制
谷氨酸发酵的工艺流程
菌种的选育,培养基的配制,斜面培养,一级种子培养,二级种子培养,发酵,发酵液。
谷氨酸菌种的生产
谷氨酸生产菌为谷氨酸杆菌。
乳糖发酵短杆菌。
黄色短杆菌。
我国主要使用的是北京棒杆菌D110、北京棒杆菌ASI。
299、锯齿棒杆菌等。
谷氨酸生产菌种保藏常用液氮保存法。
在已报道的谷氨酸生产菌种中,除牙胞杆菌外,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革兰氏阳性,菌体为球形、短杆至棒状、不形成芽孢,没有鞭毛、不能运动。
需要生物素作为生长因子,在通气条件下才能产生谷氨酸。
可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
转化选育法、转导选育法、重组DNA技术构建谷氨酸工程菌、固定化细胞技术发酵生产谷氨酸。
经研究,谷氨酸的分泌是由细胞膜控制的。
谷氨酸发酵培养制备
发酵原理
1.合成途径
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大致是:葡萄糖经糖酵解(EMP途径)和己糖磷酸支路(HMP途径)生成丙酮酸,再氧化成乙酰辅酶A(乙酰CO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α-酮戊二酸。
α-酮戊二酸在谷氨
酸脱氢酶的催化及有NH4+存在的条件下,生成谷氨酸。
当生物素缺乏时,菌种生长十分缓慢;当生物素过量时,则转为乳酸发酵。
因此,一般将生物素控制在亚适量条件下,才能得到高产量的谷氨酸。
在谷氨酸发酵中,如果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谷氨酸不断地排到细胞外面,就会大量生成谷氨酸。
研究表明,影响细胞膜通透性的主要因素是细胞膜中的磷脂含量。
因此,对谷氨酸产生菌的选育,往往从控制磷脂的合成或使细胞膜受损伤入手,如生物素缺陷型菌种的选育。
生物素是不饱和脂肪酸合成过程中所需的乙酰CoA的辅酶。
生物素缺陷型菌种因不能合成生物素,从而抑制了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而不饱和脂肪酸是磷脂的组成成分之一。
因此,磷脂的合成量也相应减少,这就会导致细胞膜结构不完整,提高细胞膜对谷氨酸的通透性。
2.发酵过程
在发酵过程中,氧、温度、pH和磷酸盐等的调节和控制如下:①氧。
谷氨酸产生菌是好氧菌,通风和搅拌不仅会影响菌种对氮源和碳源的利用率,而且会影响发酵周期和谷氨酸的合成量。
尤其是在发酵后期,加大通气量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
②温度。
菌种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32 ℃。
当菌体生长到稳定期,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产酸,因此,在发酵后期,可将温度提高到34~37 ℃。
③pH。
谷氨酸产生菌发酵的最适pH在7.0~8.0。
但在发酵过程中,随着营养物质的利用,代谢产物的积累,培养液的pH会不断变化。
如随着氮源的利用,放出氨,pH会上升;当糖被利用生成有机酸时,pH会下降。
④磷酸盐。
它是谷氨酸发酵过程中必需的,但浓度不能过高,否则会转向缬氨酸发酵。
发酵结束后,常用离子交换树脂法等进行提取。
操作步骤
1.一级种子培养工与制:按下列培养基配方配制1000ml一级种子培养基。
按20%装液量分装后,于121℃灭菌30min冷却备用。
葡萄糖2.5%,尿素0.5%,硫酸镁0.04%,
磷酸氢二钾0.1%,玉米浆2.5~3.5%
硫酸亚铁、硫酸锰各20ppm、pH7.0
2.一级种子培养:将斜面菌种接入已灭菌冷却的种子培养基中(250ml三角瓶内接入1~2环)于32℃±1℃、250r.p.m条件下培养12h。
一级种子质量要求:
种龄12h pH6.4±0.1
光密度:净增O.D值0.5以上
无菌检查阴性,噬菌体检查无。
3.二级种子培养基配制:按下列培养基配方配制1000ml二级种子培养基,并按20%装液量分装于三角瓶中后,于121℃灭菌30min冷却备用。
水解糖2.5% 玉米浆2.5~3.5% K2HPO4 0.15% MgSO4 0.04 尿素0.4% FeSO4 2ppm
MnSO4 2ppm pH 6.8~7.0
4.二级种子培养:在已灭菌的二级种子培养基中,按0.5~1.0%接入上述已培养好的一级种子,于32℃±1℃、250r.p.m条件下培养7~8h,二级种子质量要求:
种龄7~8h pH 6.8~7.2 OD值净增0.5左右
无菌检查(一)、噬菌体无、残糖消耗1%左右
镜检生长旺盛,排列整齐,G+
5.发酵培养基配制按下列培养基配方制发酵培养基,并按20%装液量分装于250ml三角瓶中,水解糖10%,甘蔗糖蜜0.18~0.22%,玉米浆0.1~0.15%,Na2HPO4 0.17%,KCl 0.12%、MgSO4 0.04%,用NaOH(5%)溶液调pH 7.20于110℃灭菌20min冷却备用。
6.发酵:按8~10%的接种量在发酵培养基中接入合格的二级种子注,于35℃±1℃、250 r.p.m条件下发酵35h,发酵过程中①从第4h后开始用无菌注射器补入尿素,尿素流加按pH值进行控制即8h前pH 7.0~7.6;8h后pH7.2~7.3,20~24hpH 7.0~7.1,24~35h,pH6.5~6.6。
尿素流加总量为4%。
②从第10h 开始每隔4h补糖一次,每次补入1%的水解糖液,在发酵26h前补入4%的水解糖液。
7.镜检及谷氨酸测定:在8h及24h时分别各取样一次进行镜检,经单染后观察菌体形态,发酵结束后,用华勃氏呼吸器测定发酵液中谷氨酸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