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文化交际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大学2013-2014学年度第1学期《跨文化交际》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跨文化交际障碍
学号:
姓名:
年级:
学院:
系别:
专业: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3 年11月15日
课程综述
一、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即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从事交际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学是是一门运用众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的交际行为、交际过程、交际规律、和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如何达到有效交际的交叉性和应用型的学科。
二、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贯穿研究课题的主线就是文化。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等文化因素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比较大。
三、语言交际
语言交际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我们内心想法并告知给对方的一种方式。所以它的主体是交流,交际的主体专指表达者,而把接受者看作交际对象,成为语境的一部分。处理好语言交际主体这一重要因素很重要。
四、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是一种体现非语言行为的过程,它在特定的情景中与语言行为同时发生,共同表达人的心理与思维活动。语言交际传递思想内容,非语言交际加强意义的表达,体现交际方式和交际双方的内在关系。
五、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简称“社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进行物质、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
六、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七、经营管理
经营管理既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深刻反映文化的各个层面。西方的经营管理理论发展四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管理阶段、X-Y理论、超Y理论。
八、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主要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
价值观与交际是支配和反映的关系。价值观决定人们如何进行交际。无论是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或是社会交往,无一不受到价值观的支配。交际反映人们的价值观,这种反映可以是直接或间接的。
九、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总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没有什么两样。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就会困惑、失望,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在认识上的误区是跨文化交际的一大障碍。
刻板印象的来源大多是因为个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某个个体所致。刻板印象一旦形成,若不客观理解,则很难加以改变,亦可能造成同类型人的困扰。刻板印象是跨文化交际的另一大障碍。
十、文化休克与跨文化训练
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处于一种社会性隔离,而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指临床上那种由于疾病引起的丧失意识的病理性休克。
跨文化训练的主要是培养对文化的认识,对全球经济和世界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的自我意识,提高跨文化交流、合作的技巧等等内容,可以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浅谈跨文化交际障碍
摘要:跨文化交际已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活动之一,但由于不同地域的人之间存在各种文化上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经常由于各种障碍交际失败。跨文化交际障碍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根据跨文化交际课所学知识,概括性地阐述了分析了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对策。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障碍;原因;对策
跨文化交际是指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着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众所周知,使用同一种语言、生活在同一种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障碍很少,容易沟通,因为他们都具有相同的文化模式、相似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些共同点为他们的交际提供了基础和指导原则。而对于那些使用不同语言、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而言,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指导原则以及可预测性均已消失。于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就显现出来了。阻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有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等几个方面。
(一)思维方式
不同文化的人们对外界的认知模式存在着差异,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也必然存在着差异,而思维模式差异会造成交际行为、语篇结构、交际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而东西方文化在这两方面的差异就更加明显。东方人的思维模式以直觉、整体、圆式为特征;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中国人的话语或语篇结构呈圆式,他们说话、写文章不采取直线式或直接切题的方法,而习惯于绕弯子,有一个从次要到主要,从相关信息到话题的发展过程。西方人开门见山,谈话、写文章往往把话题放在最前面。在跨文化交际中,不注意西方人的思维习惯,仍用汉语思维习惯,不正面阐明谈话的目的和要求,则会引起西方人不耐烦,甚至误解,导致交际失败。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形成是有客观原因的。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造成了中华民族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一种乡土情谊、一种乡邻情谊,带有浓厚的情感。这种感情因素在西方恰恰表现得很淡薄。近代西方试验科学迅速发展,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便具有很强的实证性。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受到大工业生产方式所特有的组织性、科学性、民主性的陶冶。从哲学和文化体系角度看,中国人受影响最深的是儒家哲学,而西方人是基督教文化。我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综合,西方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这就形成了侧重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差异。提到这些是为了更充分地了解对方,以便于减少或消除跨文化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好地进行国际交往。
(二)价值观念
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习得了交际能力,而这种交际能力又必然地与价值观念连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会有其特有的价值系统。这套系统告知人们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应该赞扬的,什么是应该抑制的。这种价值成为一种文化中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温良恭俭让被视为坚定的信条。而争强好胜,自我表现,个人突出则被人们冷眼,甚至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而个人主义在集体取向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文化中,是必然要受到遣责的。而在西方文化中,一个人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则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人所不可取。而以个人奋斗为核心的“个人主义”则是其价值观的核心。在这种文化中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个人主义不仅意味着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同时也是对差异的追求。但应该指出的是,在一种文化中被视为好的,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就被看作是差的;在一种文化中一种行为被看作是正常之举,在另一文化中可能被看作离经叛道。也就是说,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但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
(三)人际关系
中西方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主要差异: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偏向于说是感情型可以说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而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则偏向于工具型,西方社会是法制社会。在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中,人人平等,父母和子女都是平等的,可以直呼其名,可以相互竞争。在见,人际交往中他们很少顾及人情、面子,他们常常是公事公办,不讲情面。他们的交往原则: 利己、对抗、竞争、平等、独立、求异、求新、自由、自助、直截、爽快、注重隐私等。在资源或物质分配方面他们也不会考虑人情,这种关系习惯以公平原则,按法则办事,即使是亲朋好友也要人和事两清,公私分明。但这并不是说西方人一点不讲人情,他们也广交朋友,对人热情周到,但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感情用事,常常把人情当作交易的手段。西方文化中这种理智、逻辑超过感情的人际交往形式是典型的工具型人际关系模式。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差序格局,与其对应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不仅构成人们普遍遵守的道德标准,也成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种在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使人们相互依存,相互满足,包括情感在内的各种需求,在公务处理上,公私不分、个人情感关系和公共关系混淆,是典型的情感型人际关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