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创新与地方政府治理的路径选择
地方治理创新的多种路径选择
![地方治理创新的多种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54eaaa775acfa1c7aa00cca8.png)
益 服 务 ,在 下 次 选 举 中就 要 遭 到 选 民 的 唾 弃 ,这 就 通 过 选 举 机 制
有 效保证 了当选 者必须对选 民负
责 , 使 他 们 全 心 全 意地 为选 民服 促
务。 其 七 ,差 额 选 举 已有 明确 的
法 律依 据 。 《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地
依照 以上的次序 。之所 以如此 ,一方 面与我 国 目前 自上而 下 的党 政 领 导 体 制 密 切 相 关 。信 息 技 术 和方 法 的采 用 ,以
及 地 方 党 政 的 自我革 新 ,其 创 新 的推 动 力 主 要 来 自体 制 内 的 _要 领 导 。 存权 力 高 度 集 中的 条 件 下 ,一 个 有 创 新 意识 丰 的 主 要 领 导 想 要 推 行 一 些 新 的技 术 、方 法 和 绩 效 考 核 标 准 ,是 比较 容 易 的 。 另 一 方 面 ,是 目前 地 方 党 政 普 遍 比较 适 应 来 自体 制 内 的行 政 监 督 ,而 对 于 体 制 外 和 民间 的政 治 监 督 则 存 在 种 种 疑 虑 和抵 触 情 绪 。 在 不 少 官 员 看 来 ,民间
的乡镇事业单位 改制 ,实行 “ 以钱养事 ” ;也可以是新技 术 的有效利用 ,如江苏江阴 的 “ 幸福 江阴”综合评 价指标 体系的应用和 L东青市运用计算机辅助调查 ( A I L I C T )技术
实现 “ 样化民考官机制”。 多 2 1年 1月 在 北 京 召 开 的 一 次 会 议 上 ,上 海 闵行 区 、 00 2
方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 和地方各级
人 民政 府 组 织 法 》第 2 条 明 确 规 2 定 , “ 民政 府 正 职 领 导 人 员 , 人 人 民法 院 院 长 ,人 民检 察 院检 察 长 的 候 选 人 数 一 般 应 多 一 人 ,进 行 差 额 选 举 ;如 果 提 名 的候 选 人
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路径探析
![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路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9f575d5e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b2.png)
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路径探析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成为建设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战略。
同时,城市基层党建作为治理的重要抓手,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经验,能够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为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有力的路径指引,有望推动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与社会进步的实现。
关键词:城市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创新引言: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成了切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要求。
我国城市面临着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和治理挑战,需要更加有效的治理模式和机制。
党的领导作用在城市基层党建中得到进一步强调,党建工作应紧密结合社会治理创新,为其提供坚强的组织和思想保障。
一、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制约因素(一)引领社会治理理念转型慢传统的社会治理观念往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在体制内得到巩固。
这些观念可能包含着集中管理、官僚主义等因素,难以迅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此外,由于体制内部分利益相关者可能受益于传统治理方式,他们对变革可能存在抵制态度,从而制约了新理念的引入和推广。
社会治理领域需要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以应对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然而,一些基层党建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更新滞后,导致了理念转型的缓慢。
缺乏新知识和新理论的支持,可能使他们更倾向于沿用旧有的治理模式,而不愿尝试创新方式。
当前社会治理涉及多个参与方,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以及个人等。
不同参与方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引领社会治理理念转型时需要平衡各方的利益,而这往往涉及权力重新配置、资源分配等敏感问题。
这种平衡的难度可能使得新理念的引入变得缓慢和困难。
(二)引领社会治理方式和手段单一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治理模式在一些地方仍然受到集中管理、单一决策等传统思维的影响。
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了在基层党建引领下,往往只采用传统的行政手段和方式,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限制了社会治理的多元化发展。
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404c1300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55.png)
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摘要: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和关键保障,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困境。
本文旨在探讨这些困境,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路径选择,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1. 强化制度建设的突出挑战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然而,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制度挑战。
首先,我国的制度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问题,需要不断进行优化和改革。
其次,多层次的制度体系之间存在不协调和冲突,导致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不够明显。
再次,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度执行和落实上存在偏差和失误,需要加强监督和督察。
解决这些挑战的关键是不断加强制度创新和改革。
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对制度建设的广泛征求意见和民主参与。
其次,要加强对制度的全面评估和修订,确保其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最后,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责任追究,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
2. 推动全方位的治理创新的具体难题治理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面临着一些具体的难题。
首先,我国的治理体系仍然存在权力过于集中、决策过程不透明等问题,需要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
其次,一些新领域和新问题的出现,给治理创新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加强相关规划和研究。
再次,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治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解决这些难题的关键是加强全方位的治理创新。
首先,要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推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证权力的公正和廉洁。
其次,要加强对新领域和新问题的研究和规划,建立相关机制和专门团队。
最后,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治理中实现信息共享和互动,提高治理效能和公众参与度。
3. 加强能力建设的重要挑战能力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条件。
但目前我们面临着一些重要挑战。
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397642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11.png)
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摘要】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在面临新挑战的背景下,亟需进行创新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了创新的必要性和路径。
通过案例分析,突出展示了创新带来的成果和效果。
结论部分总结了创新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为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提供指导和启示。
该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思考。
【关键词】关键词: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现状、问题、必要性、路径、案例分析、成果总结、未来研究、政策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一直是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变迁,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传统的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在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
政府单向管理导致民众参与度不高,决策效率低下,治理成本高昂等。
研究如何创新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对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还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创新的必要性和路径,以案例分析为支撑,为政府提供更加有效的社会治理解决方案,推动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的持续优化和创新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创新的必要性和路径,从实践案例中总结经验,推动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研究也旨在为学术界提供关于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丰富我国社会治理理论体系,促进政治科学研究的发展。
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9077d629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85.png)
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在当今时代,治理现代化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实现治理现代化不仅能够提升治理效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能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
那么,治理现代化的路径究竟该如何选择呢?首先,推进治理理念的现代化是关键一步。
传统的治理理念往往侧重于管理和控制,而现代化的治理理念则更强调服务、合作与参与。
这意味着政府要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积极倾听民众的需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工作。
同时,要倡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个人的作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在治理主体方面,实现多元化是重要的路径。
过去,政府在治理中常常处于主导地位,而在现代化治理中,需要打破这种单一主体的模式。
社会组织具有专业性、灵活性等优势,能够在特定领域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应当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
此外,广大公民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
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诉求、监督政府行为,为治理提供智慧和力量。
制度建设是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体系,能够为治理提供明确的规范和依据。
法律法规应当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需求。
同时,要完善制度的执行机制,确保制度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避免出现“制度空转”的现象。
科技创新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大数据分析,政府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社会状况和民众需求,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政策。
智能化的政务服务平台能够提高办事效率,让民众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
但在运用科技手段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确保科技为治理带来的是便利而不是风险。
提升治理能力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求。
对于政府工作人员来说,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6e7ce2ea2af90242a995e53f.png)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选择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客观要求,也是应对经济市场化、社会信息化、价值多元的必然选择。
随着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发展,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正从理论建构转向社会实践层面。
比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出“社会治理”的重要命题,从政策文本上理清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回应了后现代化语境下善治良政的发展需要。
所以,应从社会转型、政治改革的时代语境出发,分析多元主体治理创新的内生逻辑和现实价值,探索以多元主体治理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方法路径。
一、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社会治理创新的生成逻辑社会治理实践常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嬗变密切相关,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时代语境下,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传统的、单一化、线性化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公共性不断扩散和成长的社会结构要求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治理模式,于是网络化、开放性的多元协同治理成了社会治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一)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国家关系重塑的应然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体制等产生了深刻变革,逐步从农业社会、封闭社会、传统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开放社会、现代社会,形成了个体化、原子化的社会结构,社会从不同层面、维度、场域等脱离了高度集权的传统国家体制。
在国家和社会的分离中,公民社会急剧膨胀,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权利意识等不断增强,这些为社会组织、民间机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但是也增加了社会治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产生了许多社会治理问题。
比如,在传统政治体制影响下,地方政府或多或少地扮演者市场参与者、既得利益者的角色,很难超然于高度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之外,其行为也往往会背离公共利益的需求,进而损害多数社会公众的利益。
[1] 再如,在信息化和自媒体时代,社会信息数量急剧膨胀,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政府很难全面而准确地分辨各种社会信息,使社会关系、矛盾冲突等远远超越了政府的认知范围和认知能力,而政府部门仍恪守高度分工细化的科层制管理模式,不能主动适应网络化和信息化带来的种种挑战,这无疑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路径选择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dba251db195f312b3169a5c9.png)
社会 自我调节 、 居 民 自治 良I 生 互动 的多元化治理模式。
习近平 同志指 出 , “ 冲破 思想观念 的障碍 、 突破利
收稿日 期: 2 0 1 2 — 1 2 — 1 8
作者简介: 勾掣 玲( 1 9 7 8 一 ) , 女, 内蒙 寺 L 兰屯人, 黑龙扣 害 货 掖 社会 与 文化 田陪 讲 师, 砌究方向: 社 士 会管 理。
《 决 定》 中关 于改进社会 治理方式 提出四个方 面的
内容 , 可 以简单概括 为四个层 面的 内容或 者说 成是社
会 治理所要 达到的四个 目标 : 共治、 自治 、 法 治和德治 。
( 一) 坚持 系统 治理 , 实现共 治
本利 益 , 增加 社会和谐 因素 , 增强社 会发展活力 , 有利
;
= = ) 卜 Z
宾 跋 操 索
( 二)坚持依 法治理 , 实现 法治
必须运用 法治思维 和法治方式 化解社会 矛盾 , 规
( 一 )创 新 调 解 机 制
包括完善人 民调解 、 行政调解 、 司法调解联动工作
体系, 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 ; 健全重大决策
范行为。使权力在阳光 下运行 , 破 除特权思维 , 维护社
宾 践 探 索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路径选择
勾学玲
( 黑龙江省委党校 社会 与文 化教研部 , 黑龙 江 哈尔滨 1 5 0 0 0 0 )
摘要: 党的十 八届 三中全会 首次提 出创 新社会 治理体 制 , 这是我们 党 又一 次改造 、 改革和改 变传 统治 理方式的深 刻认 识 。创新社会 治理 体制是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的一项 重要 内容 , 有利 于落 实党的十八大提 出的全 面深化改革 开放 , 有利于 维护 最广大人 民群众 的根本 利益 , 有利于增加和谐 因素、 增 强社会发展 活力 , 有利 于维护 国家安 全、 保持社会稳 定。 因此 , 只 有创新和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 会治理体制 , 才能确保社会既 充满活力又和谐 有序 。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4a8155c5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6e.png)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一、引言社会治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
为了推动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社会组织的参与变得尤为重要。
然而,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本文将从政策支持不足、参与主体定位不清、协同机制不完善、资源相对匮乏以及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不足等方面探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路径选择。
二、现实困境1. 政策支持不足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发展仍面临着政策支持不足的困境。
一方面,相关政策法规仍不完善,对社会组织的定位、权益保障、资金支持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在政策落实上存在不够到位的现象,很多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佳。
这导致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缺乏稳定的政策支持和政府的引导。
2. 参与主体定位不清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角色和定位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
社会组织理论上被认为是第三部门,具有独立性和中立性,但在实际参与中,社会组织常常受到政府的限制和约束,时常被置于政府的影子之下,无法真正实现独立自主地参与社会治理的目标。
3. 协同机制不完善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协同机制不完善。
社会治理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和协同努力,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各方的协同程度不高,并且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机制。
这导致社会组织在实际参与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效率。
4. 资源相对匮乏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常面临资源匮乏的困境。
由于融资渠道有限、政策支持不足,在项目实施中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
此外,社会组织还面临人员培训、技术支持等方面的短板,这使得社会组织的参与能力、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
5. 自身能力建设不足社会组织的自身能力建设不足也是制约其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因素。
在提供公共服务、推动社会改革等方面,社会组织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但目前社会组织存在着组织架构不完善、人才培养不足、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限制了社会组织在实际参与中的发挥。
申论范文: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申论范文: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a8f273ef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c.png)
申论范文: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申论范文: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一、引言基层社会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石。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
二、确立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1.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要求是党的领导,只有牢固树立党委领导一切的意识,才能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和民主化。
2.依法治理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依法治理基层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要坚持法治思维,制定健全和完善社会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基层行政效能和公正司法保障。
3.解决社会问题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是解决社会问题,要实行问题导向的基层治理,根据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需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三、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1.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建立科学完善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推动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向班子负责、人人有责的方向发展。
同时,加强公共安全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的综合效能。
2.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推动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建设智慧社会,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性、精细化、便利化和透明度。
同时,倡导和培育社会共治、社区自治等新型治理模式,鼓励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共建共享。
3.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信念坚定、敢于担当、善于创新的基层社会治理干部队伍。
加强干部培训和轮岗交流,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能力。
四、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挑战与对策1.挑战:(1)城乡发展不平衡,仍存在差距;(2)资源分配不均衡,发展潜力有限;(3)社会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
2.对策:(1)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化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2)加强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升发展潜力;(3)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源头治理,加强社会矛盾的预防和化解。
增强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合力的路径选择
![增强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合力的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a3b0c30c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ae.png)
增强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合力的路径选择【摘要】社会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合力,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媒体监督、公民参与和协同机制是重要路径选择。
政府应加强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媒体发挥监督作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建立协同机制。
多元主体合力可以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和质量,保障社会稳定和发展。
未来应加强主体间协作,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理模式。
多元主体合力是社会治理的关键,各方应共同努力,参与社会治理,建设和谐社会。
.【关键词】关键词: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合力、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媒体监督、公民参与、协同机制、重要性、发展方向、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治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
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多样化、多元化的社会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强多元主体合力,实现更加有效的社会治理。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单一的治理主体难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需要各种社会主体协同合作,共同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政府、社会组织、媒体以及公民都应该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只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主体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
如何增强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合力,成为当前社会治理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加强政府引导、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强化媒体监督、推动公民参与以及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有效的路径选择,为完善社会治理提供有益建议。
1.2 问题提出当前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政府单一主体治理模式下的效率低下、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媒体监督力度不够、公民参与意识不足以及各主体之间协同机制不够完善等方面的不足。
在这一情况下,需要探讨如何增强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合力,实现社会治理更加科学、民主、法治和有效,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提高社会治理的公信力和有效性。
2. 正文2.1 加强政府引导加强政府引导是增强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合力的关键一环。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2579eb094028915f814dc20a.png)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作者:景维民来源:《杭州·党政A》2016年第10期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一总目标的确立为下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方方面面将产生巨大且深远的影响,具有划时代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目标,是实现中国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理论界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呈现出不同学派。
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国家治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家治理本质的要求是对生产关系的治理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就是要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适应国家治理的本质要求和内在逻辑。
国家治理的本质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出发,我们认为,所谓国家治理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基础上,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互为耦合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
其中,国家治理的最本质要求就是对生产关系的治理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上层建筑的治理要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最终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揭示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
列宁也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科学。
我们认为,国家治理是既定范围内维系秩序运行的主体及相关制度、机制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生产力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演化和发展过程。
因此,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纵观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制度变迁过程,是从计划经济体制渐进式地转型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中国从全能主义国家治理模式迈向现代国家治理模式的过程。
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现状、困境及路径选择
![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现状、困境及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7343aff4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79.png)
(下转 P331)
[ 收稿日期 ]2020-05-20 [ 基金项目 ] 内江师范学院校级科研创新团队项目“城乡基层治理研究”(18TD03)。 [ 作者简介 ] 杨茂林(1993—),男,四川宜宾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城乡基层治理;胡绍元(1964—),男,四川内江人,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城乡基层治理;罗茜(2001—),女,四川德阳人,本科生。
周全。
3 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困境
3.1 基层政府管理模式依旧行政化 近年来,中国积极开展服务型政府建设。但在实践中,一
些地方基层政府习惯于“单边行动”,包办、代替、包揽一切。 一些基层政府机关仍然存在着过度干预社区管理的情况,其治 理手段大多还是以行政命令为主,治理方式还没有完全摆脱大 政府的思维,只有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和行政主导,没有自下 而上的关注民生,倾听民众的想法。这不仅严重削弱了居民参 与自治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提升社区现代化治理能力。不仅 无法做到本质意义上的现代化民主自治,还严重偏离了中国社 会主义制度以民为本的基本要求。 3.2 社区自治组织成员的能力不足以及工作量过大
2 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社区治理建设对治理方式、 治理路径及治理制度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尝试,最终进入了如 今科学治理的现代化阶段。中国社区治理经历了 1978 年单位 制的松动、1991 年社区建设的提出以及 2013 年社区治理的兴 起的重要节点,社区治理大致可以分为探索(1949-1978)、 转型(1979-1990)、建设(1991-2012)和治理(2013 至今) 四个阶段。现阶段中国已基本实现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部分 建设目标,一是治理理念的初步现代化,在顶层设计和政策制 度不断引导下,上级政府改变了独断的治理决策模式,确定了 走民主协商的治理道路。然而,在基层政府实施过程中存在管 理模式依旧行政化的问题。二是治理主体上的现代化,除了以 往政府充当治理主体之外,还加入了许多非政府组织,使得城 市社区治理更高效。三是治理工具上的现代化,在互联网 +、 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城市社区治理更加精密与
社会治理的目标、动力及路径选择
![社会治理的目标、动力及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5be0d42e7cd184254a353512.png)
社会治理的目标、动力及路径选择作者:王仕军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27期摘要社会秩序是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存续的必要前提。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适应从“善政”走向“善治”的新型国家与社会关系,从“统治”走向“治理”的公共行政新范式,必须更新社会治理理念,在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与社会的主体作用,从而缓解政府在现代社会治理中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关键词秩序社会治理善治范式作者简介:王仕军,中共绵阳市委党校副教授,绵阳市第九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研究方向:政府治理理论与实务。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9-180-02为了有效解决一系列棘手的公共问题,走出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面临着治理上的困境,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世界各国政府自觉、理性地调整了适应国家与社会关系,更新了公共行政范式与社会治理理念,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调动与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形成了社会多元共治的格局。
一、秩序化是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具有自然人与社会人两种身份,并在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然领域和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领域活动。
在西方政治学理论中,社会领域是人们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而结合成的社会共同体。
社会秩序是维系社会共同体存续的必要前提。
迈克尔·博兰尼将社会秩序分为一元的单中心秩序与自发的多中心秩序两种。
一元的单中心秩序就是哈耶克所谓的建构的秩序——直接凭借指示、命令等外部权威来计划和建立的行动秩序;自发的多中心就是哈耶克所谓的自发秩序——行为主体自发自愿地服从共同承认的规则而形成的间接行动秩序。
任何一种秩序在其形成过程中都需要调节利益冲突,化解社会矛盾,回应社会诉求及应对社会危机。
社会管理正是国家与政府以维护社会秩序为目的而进行的规范和协调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的活动。
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看,社会管理必然走向社会治理。
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2061aae7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f7.png)
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在当今时代,治理现代化已成为各国追求的重要目标。
治理现代化不仅关乎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也直接影响着民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那么,实现治理现代化的路径究竟有哪些呢?首先,科学合理的制度建设是治理现代化的基石。
一套完善、适应时代需求且具有前瞻性的制度体系,能够为治理活动提供明确的规则和框架。
这包括健全的法律法规、规范的行政管理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等。
法律法规应与时俱进,不断修订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新需求。
行政管理制度要注重提高效率、减少繁琐的流程,同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力滥用。
司法制度则要确保公正公平,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让民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其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推动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通过大数据分析,政府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社会的需求和问题,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例如,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利用大数据分析交通流量和拥堵情况,能够优化信号灯设置和道路规划,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云计算技术可以整合分散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提高治理的协同性和整体性。
人工智能则可以在政务服务中提供智能咨询、自动审批等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再者,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治理现代化至关重要。
治理现代化需要具备现代治理理念、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治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现代化治理的要求。
另一方面,要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入治理领域,如公共管理、信息技术、法律等方面的人才。
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让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和创造力。
此外,强化公众参与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更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
新形势下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路径选择
![新形势下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79d7242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3.png)
新形势下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路径选择【摘要】在新时代下,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迫在眉睫。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在通过背景介绍和问题提出引出文章主题。
正文部分分析了新时代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性,揭示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以及推动创新的意义,并提出了创新路径选择的原则,包括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促进社会自治组织发展以及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结论部分强调了新形势下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并对文章内容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探讨,旨在为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提供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新时代、问题、政府职能、基层社会治理、社会自治组织、机制完善、发展方向、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社会治理体制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
在新时代下,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关键,是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从传统的经济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社会结构和社会需求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治理体制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传统的治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我们需要对社会治理体制进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只有不断探索创新,加强改革,完善制度,才能夯实社会治理的基础,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
对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路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将直接影响到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
1.2 问题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治理体制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和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变化,人口老龄化和城乡发展差距等问题日益突出,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边界模糊性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
我国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问题与路径选择
![我国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问题与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36d7df6ef5335a8103d22004.png)
其次, 政治层面不同利益 主体的冲突, 主要表现 为 政治参与 和利 益表 达权 利 的失衡 。在事 关 民 主政
治、 社会建设 、 民计等社会参 与 和社 会政策 制定 、 民生
创新社会管理 , 打破城乡分割体制 , 建立适应社会流
动 的管理体制 。
收 稿 1期 :0 1— 7—1 5 21 0 1 2
大 市场 、 大流通 时代 。然 而 , 由于社 会 转型 和市 场 经 济 的利益驱动 , 会 容易 出现 失范 , 场诚 信 问题 存 社 市 在着很 多不尽 如人 意 的现 象 :瘦 肉精 ” 件 尘 埃 未 “ 事 落 ,染 色馒 头” “ “ 、 回炉面 包 ” “ 肉膏 ” 接踵 而 来 、牛 又
上述特征及 其凸显 的社会 问题 , 既是我 国社会转
型期不可避免的发展问题 , 也是当前创新社会管理需 要重点解 决 的问题 。这就 决定 了我 国在 “ 十二 五 ” 期
间 , 不进一步 加快 相应 的社会 体 制改 革 , 大 和 如果 加
住房和房价过高问题 , 已成为事关民众福祉 、 社会稳
( ) 三 影响社会和谐 稳定 的问题依 然 突出
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特殊时期 ,
许多新 问题 、 形 式 、 情况 挑 战着 传统 的社 会 管理 新 新 模式 。尽管我 国社会改革 不断深入 , 府职 能也在探 政
索转型, 目前的社会管理模式仍不能适应特殊时期 但
出现 的新情况 , 创新社会 管理 已 E渐重要 。 l
些被边缘化群体的利益表达权利逐渐被忽略 , 形成 弱 势群体和强势群 体之间 的政治 冲突。
一
再次, 文化层面不同利益主体的冲突, 主要表现 在受教育权利和文化娱乐消费水平的失衡。教育资 源的不合理分配, 某些方面教育的市场化, 致使贫富
治理理念与我国基层政府发展的路径选择
![治理理念与我国基层政府发展的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b2da6e14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79.png)
治理理念与我国基层政府发展的路径选择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夏卿摘要:治理理论是近30年来政府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潮流,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与调整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以及政府内部关系的视角和方式。
作为一种政府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治理理念对我国基层政府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构建法治政府,回应型政府,促进基层社会多元主体互动的治理模式,是我国基层政府发展和实现治理现代化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治理;基层政府;政府发展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43-0041-0002一、治理的基本理念治理这一概念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末,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年对“治理”做了如下界定:“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1]综观各国学者对“治理”的界定和用法,对于政府的改革和发展,大体包含如下理念:(一)互动合作传统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是一种建立在“统治”观念上的,自上而下的管控。
治理理念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社会多元化趋势以及社会自组织网络的发展[2],单一向度的政府管理已无法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公共需求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面对这样的困境,政府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与社会自治网络互动合作的关系。
通过沟通协商,确立共同的目标,并实现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
(二)多元化治理理念倾向于构建一个与多元社会相适应的秩序。
这种秩序应按照“善治”的要求进行重构。
首先,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其主体不再是单一的基层政府及派出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体公民也应参与其中,构成多元治理主体,其次,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责任,也相对应的由多元主体共同承担,最后,社会治理方式,不再是基层政府的单向管理,而是由多元主体互动的民主化的管理机制,实现多元共治的和谐状态。
增强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合力的路径选择
![增强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合力的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0869ca88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f6.png)
增强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合力的路径选择【摘要】当前我国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增强多元主体合力。
本文从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必要性、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路径选择、基层治理能力建设、信息化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和构建协同共治的新格局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政策建议和未来发展方向展望,强调了增强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合力的重要性。
文章旨在引起社会对社会治理模式的关注,为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合力、路径选择、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基层治理、信息化技术、协同共治、重要性、发展方向、政策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和稳定。
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传统的治理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的需要,需要更多的多元主体参与其中。
多元主体指的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不同层面的参与者。
在当前社会治理中,多元主体的合作共同努力将会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如何增强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的合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社会治理中存在着政府单一主导、社会参与不足、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社会治理工作的深入发展。
如何引导和促进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成为了当前治理领域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只有通过加强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高效运转。
为此,本文将从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必要性、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路径选择、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推进信息化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以及构建协同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增强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合力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径。
1.2 问题意识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加速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和需求不断发生变化,社会矛盾也日益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治理的难度和复杂度也在逐步增加,传统的单一主体治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必要性与路径选择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必要性与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dbcbb25dd1f34693dbef3e19.png)
第41卷第2期2022年2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Voi.41No.2Feb.2022[文章编号]1004—5856(2020)02—0021—03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必要性与路径选择瞿红霞(中共滁州市委党校,安徽滁州239000)[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正式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关键词与方法论,我国社会治理实践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治理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而其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治理;社会转型[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u.1004-58562020.02.00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同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期。
而社会转型带来的很多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必须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来解决。
—、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关于治理,学界公认的比较权威性定义是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5年报告《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提出的,即:治理是指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这里重点强调了两点:第一,治理的主体有公共机构,如:国家和政府,也包括私人的个人和机构,即民间组织和个人。
第二,治理的方式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
在这里“社会管理”被提出。
201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社会治理”的概念,此后,“社会治理”代替了“社会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7年第2期 社会治理创新与地方政府治理的路径选择康之国摘 要:转型期推进我国社会治理创新有其必要性。
地方政府在治理中面临诸如社会治理创新中的理念偏差,社会治理创新能力的缺失,社会治理资源的缺乏等困境。
地方政府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选择就是树立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提高社会治理创新的能力,进一步转变社会管理职能,大力发展和培育非政府组织,整合社会治理资源等。
关键词:社会治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治理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10X(2007)02 0063 03一、转型期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必要性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社会呈现出加速变迁的趋势,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诸如经济风险加大、社会问题增多和防范社会风险的难度加大等。
一些发达国家长期推行高福利政策,虽然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的矛盾,但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放缓、财政收入增长减慢,使高福利政策难以为继。
适应时代要求,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我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了社会治理的转型。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国家与社会高度统一的 大政府小社会、 强国家弱社会的管理方式。
在政府全面干预社会事务、政府与社会关系高度一体化的模式下,政府的行政等级制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社会的力量很小,社会组织大多处于依赖政府的地位,甚至被纳入政府体系之中,成为政府控制个人和社会的工具。
其结果造成社会生活中 一方是强大的、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政府,另一方是弱小的、缺乏独立地位和经济自由权利的个人。
在这种力量悬殊的两极社会中,政府主宰一切。
[1]事实上,转型期社会比其他任何时期的社会更需要社会治理,因为它有比其他时期更多、更复杂和更尖锐的社会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
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一方面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使社会管理的任务加重,维护社会稳定、协调各方利益、处理各类矛盾的难度加大。
表现在:首先,由于单位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 单位人游离于单位体制之外,成为 社会人。
他们中既有失业人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待安置的大学毕业生和退役军人、自由职业者、户籍地与居住地不同的 人户分离人员等,又有涌入城市的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使城市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这种状况成为影响社会和政治稳定的隐患,甚至会导致社会管理的危机,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革的需要,因此,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十分迫切。
其次,利益格局调整的加快,矛盾冲突甚至激烈冲突增多,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也出现了行业之间、地区之间、收稿日期:2006 12 22作者简介:康之国(1963-),男,河南潢川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公共管理部副教授,博士;天津 30019163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协调和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越来越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1988年的基尼系数为0.341,1999年为0.394,2000年为0.417,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2]。
而2005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达10.7倍,基尼系数逼近0.47。
与此同时,我国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
比如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生产技术现代化的矛盾;人口流动增速与维护社会治安的矛盾;日益强烈的环境保护要求与经济粗放型增长模式的矛盾等。
这些复杂的矛盾如果协调不好,不仅会影响社会进步,制约经济增长,而且容易引发社会冲突,这就需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二、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创新中面临的困境近年来,我国中央政府非常重视社会治理的创新,如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规划等,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确立了新的目标。
而这些新目标的实现,主要还依靠各级地方政府的努力。
由于社会治理创新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重任,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目前,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创新中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社会治理创新中的理念偏差。
一些地方政府在社会转型的新环境下,仍然习惯于延续使用传统的社会管理方法。
众所周知,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是 政府中心主义,它认为政府和公民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是一种简单的管理方与被管理方之间的关系,政府就是行使行政权力、管理社会、约束相对人的行为的。
在这种理念下,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存在只注重地方政府的需要,而不重视公众与社会的需求;只注重政府单一主体的管理,而不重视社会组织或居民自组织的参与管理;只注重以物或事为本,而不重视以人为本;只注重效率不重视公平,处理不好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
其结果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或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
(二)社会治理创新能力的缺失。
在公民社会意识的觉醒、社会阶层团体的多元化以及社会治理中新问题不断涌现的今天,地方政府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治理创新能力。
而事实是,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能力明显缺失。
一是违法行政,滥用公共权力。
由于没有依法行政,造成居民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引发大量、无休止的上访,甚至暴发针对地方政府的群体性事件。
二是解决和化解社会利益矛盾与冲突的能力不强。
在社会矛盾和冲突事件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有些地方政府的管理活动常常显得被动,预见性、前瞻性和协调化解矛盾的有效性不强,不善于处理社会矛盾。
在事关群众利益的具体行为上,甚至损害群众利益,激化矛盾。
三是社会管理的责任意识不强。
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中责任意识缺乏,只对上级负责而忽略了其真正的责任对象!!!民众。
(三)公共职能的弱化。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基本的公共职能就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这四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是彼此分离的。
具体而言,社会问题的出现,源自于方方面面,地方政府在任何一个管理环节上的缺失,都可能会产生社会问题。
从地方政府面临的现实情况看,政府未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职能,公共职能弱化表现突出。
地方政府管了许多应当由企业、市场和社会承担的事情,而不少应当由政府负责的问题,政府却没有真正解决好。
(四)社会治理资源的缺乏。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实现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具备基本的社会治理资源。
而现实情况是,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资源不仅缺乏,有些甚至严重缺乏。
表现为: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社会自治组织发育不良,在中国基层的许多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由于登记注册门槛过高,手续复杂、程序严格等原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政府组织的成立,使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力量有限;地方政府财力不足,影响着经济和社会公共事业的进一步拓展,对加大教育科技投入、保障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等缺乏有力的财力保障;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而使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导致社会矛盾增加,加大地方政府治理社会的难度和成本等。
(五)地区差异中社会治理多元模式的选择。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但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即使是同一地区(如同一省)内部,往往也有较大差别。
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必然导致64社会发展的差异。
地区差异不仅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地区差异是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现实,它必然要求用不同社会治理模式来治理。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如何选择适合于本地区的社会治理模式,也是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一项难题。
三、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选择(一)树立社会治理的新理念。
地方政府应以新的治理理念为指导,变革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转变以前的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即由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转到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上来,明确二者是一种平等的、互相监督的关系;地方政府要突破政府自身利益局限,建立完整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要为公民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保护公民的合法利益,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切实促进社会公平;要以人为本,深入民众,强化服务意识,树立公仆意识和责任意识,紧紧围绕为民服务这一天职,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要处理好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二)提高社会治理创新的能力。
提高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能力,首先要依法行政,培育地方政府依法治理社会的能力。
地方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规范各种权力的行使方式、实现途径和运作程序,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依法行政运行机制,提高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法律素质,把地方政府真正打造成为 法治政府。
其次,提高协调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地方政府应从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做起,真正让群众有地方说话,有渠道顺气,有部门解决问题,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严肃处理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最后,增强社会责任,建设权为民所用的 责任政府,加快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三)进一步转变社会管理职能,由注重管理转向强化服务。
地方政府应把精力集中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要树立 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加强公共服务职能。
公共服务的提供必须从官本位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转变。
公共行政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确保公共行政管理者能够代表并回应民众利益。
[3]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包括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和城市公用事业,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四)大力发展和培育非政府组织,整合社会治理资源。
非政府组织不仅能够动员和集中大量的社会力量和资源来参与国家建设,而且能够承担许多社会服务工作,在政府和公民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使上情下达,下情上报,预防社会矛盾的发生。
同时,还能够帮助政府解决一些容易被忽视的边缘性问题,推动社会广泛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这对于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改革的顺利进行,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和培育非政府组织,通过积极培育各类非政府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努力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五)地区差异中社会治理多元模式的选择。
我国传统的社会治理主要采用一元化社会治理模式,靠政府的力量统一配置社会资源,这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地区差异较小的情况下是可行的。
今天,由于地区差异的现实,在不同地区的政府应采取有区别有针对性的治理模式,这有利于发挥各种利益主体的积极性,解决各种矛盾,协调各方关系,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
地方政府在选择社会治理模式时,既应面对现实,尊重现实,从实际出发以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要服从和服务于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对逐步缩小和最终消除地区差异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