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创新与地方政府治理的路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7年第2期 社会治理创新与地方政府治理的路径选择
康之国
摘 要:转型期推进我国社会治理创新有其必要性。
地方政府在治理中面临诸如社会治理创新中
的理念偏差,社会治理创新能力的缺失,社会治理资源的缺乏等困境。
地方政府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路
径选择就是树立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提高社会治理创新的能力,进一步转变社会管理职能,大力发展和
培育非政府组织,整合社会治理资源等。
关键词:社会治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10X(2007)02 0063 03
一、转型期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社会呈现出加速变迁的趋势,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诸如经济风险加大、社会问题增多和防范社会风险的难度加大等。
一些发达国家长期推行高福利政策,虽然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的矛盾,但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放缓、财政收入增长减慢,使高福利政策难以为继。
适应时代要求,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我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了社会治理的转型。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国家与社会高度统一的 大政府小社会、 强国家弱社会的管理方式。
在政府全面干预社会事务、政府与社会关系高度一体化的模式下,政府的行政等级制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社会的力量很小,社会组织大多处于依赖政府的地位,甚至被纳入政府体系之中,成为政府控制个人和社会的工具。
其结果造成社会生活中 一方是强大的、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政府,另一方是弱小的、缺乏独立地位和经济自由权利的个人。
在这种力量悬殊的两极社会中,政府主宰一切。
[1]事实上,转型期社会比其他任何时期的社会更需要社会治理,因为它有比其他时期更多、更复杂和更尖锐的社会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
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一方面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使社会管理的任务加重,维护社会稳定、协调各方利益、处理各类矛盾的难度加大。
表现在:
首先,由于单位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 单位人游离于单位体制之外,成为 社会人。
他们中既有失业人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待安置的大学毕业生和退役军人、自由职业者、户籍地与居住地不同的 人户分离人员等,又有涌入城市的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使城市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这种状况成为影响社会和政治稳定的隐患,甚至会导致社会管理的危机,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革的需要,因此,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十分迫切。
其次,利益格局调整的加快,矛盾冲突甚至激烈冲突增多,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也出现了行业之间、地区之间、
收稿日期:2006 12 22
作者简介:康之国(1963-),男,河南潢川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公共管理部副教授,博士;天津 300191
63
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协调和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越来越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1988年的基尼系数为0.341,1999年为0.394,2000年为0.417,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2]。
而2005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达10.7倍,基尼系数逼近0.47。
与此同时,我国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
比如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生产技术现代化的矛盾;人口流动增速与维护社会治安的矛盾;日益强烈的环境保护要求与经济粗放型增长模式的矛盾等。
这些复杂的矛盾如果协调不好,不仅会影响社会进步,制约经济增长,而且容易引发社会冲突,这就需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二、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创新中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我国中央政府非常重视社会治理的创新,如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规划等,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确立了新的目标。
而这些新目标的实现,主要还依靠各级地方政府的努力。
由于社会治理创新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重任,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目前,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创新中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治理创新中的理念偏差。
一些地方政府在社会转型的新环境下,仍然习惯于延续使用传统的社会管理方法。
众所周知,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是 政府中心主义,它认为政府和公民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是一种简单的管理方与被管理方之间的关系,政府就是行使行政权力、管理社会、约束相对人的行为的。
在这种理念下,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存在只注重地方政府的需要,而不重视公众与社会的需求;只注重政府单一主体的管理,而不重视社会组织或居民自组织的参与管理;只注重以物或事为本,而不重视以人为本;只注重效率不重视公平,处理不好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
其结果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或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
(二)社会治理创新能力的缺失。
在公民社会意识的觉醒、社会阶层团体的多元化以及社会治理中新问题不断涌现的今天,地方政府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治理创新能力。
而事实是,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能力明显缺失。
一是违法行政,滥用公共权力。
由于没有依法行政,造成居民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引发大量、无休止的上访,甚至暴发针对地方政府的群体性事件。
二是解决和化解社会利益矛盾与冲突的能力不强。
在社会矛盾和冲突事件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有些地方政府的管理活动常常显得被动,预见性、前瞻性和协调化解矛盾的有效性不强,不善于处理社会矛盾。
在事关群众利益的具体行为上,甚至损害群众利益,激化矛盾。
三是社会管理的责任意识不强。
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中责任意识缺乏,只对上级负责而忽略了其真正的责任对象!!!民众。
(三)公共职能的弱化。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基本的公共职能就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这四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是彼此分离的。
具体而言,社会问题的出现,源自于方方面面,地方政府在任何一个管理环节上的缺失,都可能会产生社会问题。
从地方政府面临的现实情况看,政府未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职能,公共职能弱化表现突出。
地方政府管了许多应当由企业、市场和社会承担的事情,而不少应当由政府负责的问题,政府却没有真正解决好。
(四)社会治理资源的缺乏。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实现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具备基本的社会治理资源。
而现实情况是,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资源不仅缺乏,有些甚至严重缺乏。
表现为: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社会自治组织发育不良,在中国基层的许多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由于登记注册门槛过高,手续复杂、程序严格等原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政府组织的成立,使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力量有限;地方政府财力不足,影响着经济和社会公共事业的进一步拓展,对加大教育科技投入、保障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等缺乏有力的财力保障;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而使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导致社会矛盾增加,加大地方政府治理社会的难度和成本等。
(五)地区差异中社会治理多元模式的选择。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但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即使是同一地区(如同一省)内部,往往也有较大差别。
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必然导致64
社会发展的差异。
地区差异不仅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地区差异是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现实,它必然要求用不同社会治理模式来治理。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如何选择适合于本地区的社会治理模式,也是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一项难题。
三、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社会治理的新理念。
地方政府应以新的治理理念为指导,变革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转变以前的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即由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转到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上来,明确二者是一种平等的、互相监督的关系;地方政府要突破政府自身利益局限,建立完整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要为公民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保护公民的合法利益,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切实促进社会公平;要以人为本,深入民众,强化服务意识,树立公仆意识和责任意识,紧紧围绕为民服务这一天职,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要处理好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二)提高社会治理创新的能力。
提高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能力,首先要依法行政,培育地方政府依法治理社会的能力。
地方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规范各种权力的行使方式、实现途径和运作程序,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依法行政运行机制,提高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法律素质,把地方政府真正打造成为 法治政府。
其次,提高协调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地方政府应从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做起,真正让群众有地方说话,有渠道顺气,有部门解决问题,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严肃处理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最后,增强社会责任,建设权为民所用的 责任政府,加快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三)进一步转变社会管理职能,由注重管理转向强化服务。
地方政府应把精力集中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要树立 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加强公共服务职能。
公共服务的提供必须从官本位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转变。
公共行政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确保公共行政管理者能够代表并回应民众利益。
[3]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包括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和城市公用事业,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四)大力发展和培育非政府组织,整合社会治理资源。
非政府组织不仅能够动员和集中大量的社会力量和资源来参与国家建设,而且能够承担许多社会服务工作,在政府和公民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使上情下达,下情上报,预防社会矛盾的发生。
同时,还能够帮助政府解决一些容易被忽视的边缘性问题,推动社会广泛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这对于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改革的顺利进行,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和培育非政府组织,通过积极培育各类非政府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努力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五)地区差异中社会治理多元模式的选择。
我国传统的社会治理主要采用一元化社会治理模式,靠政府的力量统一配置社会资源,这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地区差异较小的情况下是可行的。
今天,由于地区差异的现实,在不同地区的政府应采取有区别有针对性的治理模式,这有利于发挥各种利益主体的积极性,解决各种矛盾,协调各方关系,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
地方政府在选择社会治理模式时,既应面对现实,尊重现实,从实际出发以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要服从和服务于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对逐步缩小和最终消除地区差异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13
[2]邓伟志.和谐社会笔记[M].上海:三联书店,2005.18
[3][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等.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5
责任编辑:张新颜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