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佛教文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k.baidu.com
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的来历
古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道出了宗教文化是 赋予山水内涵的重要原因和手段。如今全国各地依托 名山优势开发旅游资源,无不是通过对人文景观的挖 掘,来提升自然景观的丰富性,从而增加名山效应, 达到开发目的。就我所知,中国历史上原有四大佛教 名山及其四大菩萨道场,而今却增加成五大,甚至七 大、十大佛教名山及其道场。单就“弥勒道场”而言, 原来不曾听说过,而今却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五座 弥勒道场,而且,当地人士都认为本道场所在的山是 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为什么五台、峨眉、普陀、九 华四道场都是唯一的,而弥勒道场却如此具有多样性 呢?它们都分布在哪些地方?梵净山弥勒道场
天庆寺现存遗址内有木屋5间,深持和尚大方和尚等石墓塔4座, 藏经楼遗址,石院坝天井,对研究梵净山佛教文化有很高的价值。
二、护国禅寺 护国禅寺位于梵净山西北麓的永义乡大园址村。始建年代待考。竖于明 万历四十六年的《敕赐碑》和竖于清康熙二十六年的《海阔慧惺和尚墓 碑》都称为“天池院”。清初重建后更名为护国寺,2000年在原址出土 的雕刻精美石佛像16尊,其中一尊石佛像背面就刻有“万历三年制”字 样,可以佐证当时护国寺就已是规模很大的禅林。 护国禅寺历尽沧桑,几经毁建,直至大跃进时,庙宇全部拆毁,仅存遗 址,荒湮蔓草,断瓦颓垣,一片狼籍。1998年,辽宁高僧释佛友方丈为 弘法利生续佛慧命,大发宏愿,勇挑重担,重建护国禅寺,再现皇庵辉 煌。经五年多的努力,现已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建起了大雄宝殿天王 殿,放生池、山门、围墙、东西厢房。画栋雕梁,殿内佛像高大庄严, 金幡宝幢等设施一应俱全,堪称“大山、大寺、大佛、大和尚”护国禅 寺现已成为黔东北佛教文化活动的中心。
布袋和尚法名“契此”,从小在奉化岳林寺出家。他 是一个下层游方僧人,由于经常身披布袋乞食,人们 称他“布袋和尚”。他的形貌很有特征,皱鼻梁,大 肚子,身矮体胖,人们又叫他“大肚弥勒”。他生性 恢谐,笑颜常开,讨人欢喜,所以又称“欢喜和尚”。 他的行为也很奇特,天将旱时便穿高齿木屐,天将涝 时则穿湿草鞋,人们以此得知天气,不误农时。他随 地寝卧,随处乞食,奇怪的是他在哪里出现,哪里就 平安,他在哪里行乞,哪里的生意便分外好。
咸丰五年至同治九年(1855—1870年),红号军起义,失利后, 首领赵子隆率部退守梵净,在德旺三角庄建立根据地,后在川、 湘、黔三省清军的围剿下失败。光绪元至六年(1875—1880 年),清军小头目刘满率数十人持洋枪进入梵净山,自称“黑地
大王”,据险抗清。再加上前来镇压义军的清军的残暴,寺庙破
四座皇庵,四十八座脚庵,朝山道路上也修建了怒溪、德旺、平
柳、永义、芙蓉坝风雨桥(今尚存)。此次重建,使梵净山佛教
达到鼎盛时期。在诸多寺庙中,德旺坝梅寺的寺产极广,有“坝
梅寺谷子”的美称;永义护国寺盛产大豆,有“护国寺豆子”美 称;太平水源寺全是尼姑,有“水源寺女子”美称。
光绪年间的重建,不仅使梵净山的佛教得以恢复,贸易、矿产品 的开发也很兴旺。有十多家公司在这里开发,各公司因争夺资源, 经常发生冲突,为加强管理,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 成立了贵州思铜松石矿务总局,对梵净山锑矿实行官办。 民国时期,成立了梵净山佛教分会,会址设在香山寺,但由于战 乱不休,梵净山佛教再次走向没落。民国元年(1912年),都 司衙门被废。民国十七年(1928年),贵州、云南军阀周西成、 李晓炎军队在此战斗,其部属黄泽均、张德辉率部进入梵净山烧 杀抢掠,使颓败的梵净山佛教雪上加霜。 建国后,朝山拜佛活动停止,山上寺庙由于缺乏维修,损坏严重, 到1978年,只剩下香山寺、朝阳寺等少数几个寺庙。
三、承恩寺
承恩寺位于梵净山新老金顶之间,是梵净山顶寺庙群 的主体建筑,梵净山四大皇庵之一。
承恩寺始建于明初,承恩寺下为镇国寺,俗称下茶殿, 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六年僧隆,参重建,建国前复毁, 仅存遗址,占地面积为1100平方米,1988年僧释通灵 募化重修。改石屋为砖混结构,有正殿3间,两侧厢 房,正门及耳房,1998年竣工,举行开光典礼。
梵净山四大皇庵介绍
梵净山是佛教名山,远在唐代,就有佛教活动 和建有寺庙,明代形成了4大皇庵、48脚庵。 这些寺庙遗址占地面积较大,布局严谨、规模 宏伟,代有高僧住锡其间。
一、天庆寺
天庆寺,又名天庆堂。位于梵净山东北麓印江木黄镇金星村九台 山腰。距金顶40公里。天庆寺地势高旷开阔,风景优美,建筑占 地约十余亩。天庆寺始建年代待考。竖于寺前的“界碑”也仅是 写道:“天庆寺乃前人创建,有明万历戊午年敕封”,该碑竖于 清乾隆拾年(1746年)。竖于明万四十二年(1618年)的梵净 山《敕赐碑》上就载有“天庆寺”,证明该寺是梵净山最早的寺 庙之一,是经“敕封”的皇庵。康熙元年思南府王平捐银360两 重建并买置山场。
在佛教传入我国的早期,僧侣的食物来源是靠行乞和受请两种。 行乞即化缘;受请则主要存在于民间“法师”之中,现在梵净山 区仍广泛流传着超度亡灵等活动,就是“受请”在民间的延续。 到魏晋之际,寺院经济的兴起,“行乞”之事渐渐消失,同时也 催化了宗派的兴起,寺院有了稳定的经济基础,就出现了争权夺 利现象,也就出现了道统之争,即谁是正宗的问题。因此,寺院 经济越发达,宗派之风就越烈,梵净山区与全国其它地方一样, 都以“禅门正宗”、“漕溪正宗”、“临济正宗”等自居,“正 宗”这杆大旗就能捍卫寺产,就能招徕信众,就象现在到处有 “正宗重庆火锅”一样,有了所谓的“正宗”就容易吸引客人, 有广告效应。所以,明清以来的梵净山佛教的宗脉主流是禅门临 济宗,其环山大庙如香山寺、坝梅寺、护国寺、天马寺、天庆寺 以及水源寺、东山寺、朝阳寺、三合寺均为临济宗。
嘉庆之后,梵净山进入多事之秋。嘉庆元年 (1796年),松桃石柳邓与湘西吴八月组织 苗民起义,失利后退至梵净山,坚持了数年, 使朝山拜佛的香客急剧下降,山民、寺僧趁机 勾结楚商盗伐林木,凿窑烧炭。道光年间,知 府敬之、巡抚麟庆、按察使李为先后出示告示, 严禁伐木烧炭破坏梵净山风水,并勒碑垂世, 这是对梵净山最早的保护。
明万历至清乾隆百余年,是梵净山最辉煌、最鼎盛时期,尤其以 康乾为最,朝山之风盛行,与峨眉、鸡足鼎立于西南,此时全山 已有四十多所寺殿,除“四大皇庵”外,坝梅寺(承恩堂)、水 源寺、太平寺、回龙寺、回香寺、白鹤寺、大佛寺、钟灵寺都遐 尔闻名。同时,这一时期梵净山地区的贸易也兴旺起来,乾隆初 就有楚商雇人开采金矿,与寺僧发生纠纷。乾隆五十年(1785 年),铜仁知府庄有义建铜仁上关码头于大江口(今江口县城), 使梵净山与洞庭湖之间可直通大船,楚商来梵净山收购木材、中 药、茶叶、金沙。圣旨承恩寺至通明殿(后称报恩寺)之间,成 为朝山贸易场所,摊位林立,十分繁荣。
坏殆尽,给梵净山佛教带来灾难性影响;群众也惨遭屠戮,仅马 槽河的560来户人家,只剩五十来家。光绪五年(1879年),新 任贵州巡抚岑毓英亲往督阵,在生员廖云鹏、武举吕嘉会、僧人
隆参的协助下,于次年剿灭了义军。三次兵灾使梵净山佛教遭到 了毁灭性的破坏。
为加强防范,清政府移铜仁县治于大江口,并在山顶、护国寺、 马槽河等八处建都司衙门,练兵扼守要隘。在隆参和尚的主持下, 重建梵净,修复寺宇,招纳僧尼。光绪十一年(1885年),全 山开斋放戒。至光绪二十一年(1894年),除修复了全部旧的 寺庙外,还增修了镇国寺、水源寺、明珠寺等,此时,梵净山有
3、梵净山佛教的宗派渊源:梵净山的宗教渊 源,也有两种说法,一是净土宗,一是临济宗。 净土宗又称莲宗,是我国佛教宗派之一,唐代 善导创立,主要依据《无量寿经》、《观无量 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往生记》,说 死后往生西天极乐世界,是影响较大、流传甚 广的一个佛教学术流派。净土宗在梵净山的流 传,现存的资料上没有系统明确的记载,但我 们认为在梵净山有净土宗的存在
梵净山佛教文化导游词
梵净山汉称“三山谷”,唐时称“辰山”,之 后相继有“九龙山”、“月镜山”、“饭甑 山”、“卓山”、“梵净山”之称,曾先后属 楚黔中、黔中郡、武陵郡、南阳郡、沅陵郡以 及充州、黔州、思州、沅州,“改土归流”后, 属于铜仁府辖管。
1、梵净山佛教历史:梵净山佛教的传入,与佛教传 入贵州的时间相吻合。它起于唐代、兴于宋代、盛于 明代、衰于清末。
2、梵净山佛教道场:梵净山佛教道场一般有两种说 法。一是“弥勒净土道场”,一是“辟支道场”。
《敕赐碑》载:“此黔中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
净山者,则又天下众名岳之宗也。”说明梵净山古佛
道场早已存在。古佛道场,一般指弥勒净土道场。据
《贵州通志》载:唐朝通慧和尚在石阡建般若寺,因 此梵净山的佛教史可追朔到唐代。又据清康熙《贵州 通志·山川》、乾隆《通志》载:“梵净山又有辟支佛 遗迹”。
四、朝天寺 朝天寺,原名冲天寺,位于梵净山东南麓的三角桩, 有梵净山南天门之称,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六年 (1618年)(《贵州宗教概览》第5页)据《下茶殿 碑》载,咸同年间赵子龙刘满作乱,庙宇被毁,清道 光六年后由隆参和尚募化再修,光绪五年(1879年) 又毁于兵燹。 朝天寺现仅存遗址,遗址内残存铁瓦,柱础、残墙。 2001年,僧释佛贤把朝天寺迁到江口黑弯河圣水观音 殿,殿堂改建一新,易名为龙泉寺。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杨应龙叛变,祸及梵 净,使梵净山寺庙被毁,香客稀少。此后,由于国舅
李颖(又名李青莲,法号妙玄)隐居梵净山,故神宗 皇帝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下旨重建梵净山寺庙, 这是第二次重建。此次重建了一洞、六殿、五寺。经
第二次重建,明代梵净山已有八寺、六殿,其中敕令
重建之圣旨承恩寺称“金顶正殿”,与护国寺、天庆 寺、朝天寺称明代“四大皇庵”。
佛教在梵净山经宋、元两代的发展,在明初已成为一 方名胜,为“梵天佛地”。明初,梵净山地区思南、 思州土匪混战,朝廷遂置八府强化管辖,环山有四府, 即思南、铜仁、松桃、石阡,另外设置贵州布政司统 领,是为贵州建省之由。明永乐十三年,朝廷在梵净 山设金场开金矿,佛教也因此得到恢复。
此前佛教曾在全国被禁行百余年,隆庆年间, 禁令废止,第一次重建梵净,从隆庆至万历, 费时十余年,重建了金顶寺庙群及西岩寺,增 修了回龙寺、孝慈寺、天庆寺。金顶院道摩崖 详尽叙述了万历三年(1575年)贵州都察院 发布的《火牌告示帖》批准官僧信众重建梵净 山的情况。
一、弥勒其人
关于弥勒,这里有必要首先介绍一下。弥勒是古印度罗来国人, 与释迦同时代,因释迦成佛于弥勒之前,他便事师释迦做一名弟 子。于是,释迦就成了现在佛,弥勒菩萨则是未来佛。据佛教界 传说,弥勒先于释迦涅槃,涅槃后升于兜率天,在那里住4千岁 (相当于人世间56亿7千万年),然后下降人间,在华林国龙华 树下成佛。以后三会说法,普度数百亿众生。目前,弥勒正在兜 率天为天王和他的眷属们讲法。相传他曾下生过人间两次。一次 是在印度,约在公元270—350年间,弥勒受无著菩萨之请到世 间说法。另一次是下生在我国五代后梁时的浙江奉化县,即布袋 和尚。
梵净山弥勒道场 梵净山方圆八百里,位于贵州省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之间,是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和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之一。梵净山称“弥勒 道场”,由来已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不少方志专家,查找古 今史籍,实地蹋勘考察,寻访民间传说,确证梵净山宋元时代即为梵天 净土,明代初年已成弥勒道场。至明万历年间,钦命僧妙玄重开佛山, 破山和尚传临济正宗,虽不专修弥勒净土,却容僧众禅净双修,并纷纷 兴建或重修庙宇,环山建起四大皇庵、四十八座脚庵和金顶古庙群,道 场于是盛极一时。立于万历46年(1618年)、由朝廷户部郎中李芝彦撰 文记载重建梵净山金顶的《敕赐碑》,高度评价梵净山为“天下众名岳 之宗”,并对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兴盛赞颂不已:“自开辟迄今,海内信 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月盛而日新,久已 灵驰于两京,倾动于十三布政,劳旌于抚按、烦顾于道府。”由此可见 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地位及其影响。
弥勒常以偈语教化人们要大度宽容,不要计较是非爱 憎,做到肚量大、心胸宽,遇到冤家也能与之和平相 处。他的言行,寓神奇于平淡,示美好于丑拙,显庄 严于诙谐,现慈悲于抑揄,代表了中华民族宽容、和 善、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不仅成为中国佛教的 形象大使,也是中华民族的形象代表。由此,晚唐五 代之后,以契此为原型的“大肚弥勒”像流行起来, 成为长期流传和普遍欢迎的中国弥勒佛形象。所以, 弘扬弥勒精神,传播弥勒文化,对我们开展公民道德 建设,对维护社会稳定,对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其 作用均是不可估量的。
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的来历
古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道出了宗教文化是 赋予山水内涵的重要原因和手段。如今全国各地依托 名山优势开发旅游资源,无不是通过对人文景观的挖 掘,来提升自然景观的丰富性,从而增加名山效应, 达到开发目的。就我所知,中国历史上原有四大佛教 名山及其四大菩萨道场,而今却增加成五大,甚至七 大、十大佛教名山及其道场。单就“弥勒道场”而言, 原来不曾听说过,而今却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五座 弥勒道场,而且,当地人士都认为本道场所在的山是 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为什么五台、峨眉、普陀、九 华四道场都是唯一的,而弥勒道场却如此具有多样性 呢?它们都分布在哪些地方?梵净山弥勒道场
天庆寺现存遗址内有木屋5间,深持和尚大方和尚等石墓塔4座, 藏经楼遗址,石院坝天井,对研究梵净山佛教文化有很高的价值。
二、护国禅寺 护国禅寺位于梵净山西北麓的永义乡大园址村。始建年代待考。竖于明 万历四十六年的《敕赐碑》和竖于清康熙二十六年的《海阔慧惺和尚墓 碑》都称为“天池院”。清初重建后更名为护国寺,2000年在原址出土 的雕刻精美石佛像16尊,其中一尊石佛像背面就刻有“万历三年制”字 样,可以佐证当时护国寺就已是规模很大的禅林。 护国禅寺历尽沧桑,几经毁建,直至大跃进时,庙宇全部拆毁,仅存遗 址,荒湮蔓草,断瓦颓垣,一片狼籍。1998年,辽宁高僧释佛友方丈为 弘法利生续佛慧命,大发宏愿,勇挑重担,重建护国禅寺,再现皇庵辉 煌。经五年多的努力,现已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建起了大雄宝殿天王 殿,放生池、山门、围墙、东西厢房。画栋雕梁,殿内佛像高大庄严, 金幡宝幢等设施一应俱全,堪称“大山、大寺、大佛、大和尚”护国禅 寺现已成为黔东北佛教文化活动的中心。
布袋和尚法名“契此”,从小在奉化岳林寺出家。他 是一个下层游方僧人,由于经常身披布袋乞食,人们 称他“布袋和尚”。他的形貌很有特征,皱鼻梁,大 肚子,身矮体胖,人们又叫他“大肚弥勒”。他生性 恢谐,笑颜常开,讨人欢喜,所以又称“欢喜和尚”。 他的行为也很奇特,天将旱时便穿高齿木屐,天将涝 时则穿湿草鞋,人们以此得知天气,不误农时。他随 地寝卧,随处乞食,奇怪的是他在哪里出现,哪里就 平安,他在哪里行乞,哪里的生意便分外好。
咸丰五年至同治九年(1855—1870年),红号军起义,失利后, 首领赵子隆率部退守梵净,在德旺三角庄建立根据地,后在川、 湘、黔三省清军的围剿下失败。光绪元至六年(1875—1880 年),清军小头目刘满率数十人持洋枪进入梵净山,自称“黑地
大王”,据险抗清。再加上前来镇压义军的清军的残暴,寺庙破
四座皇庵,四十八座脚庵,朝山道路上也修建了怒溪、德旺、平
柳、永义、芙蓉坝风雨桥(今尚存)。此次重建,使梵净山佛教
达到鼎盛时期。在诸多寺庙中,德旺坝梅寺的寺产极广,有“坝
梅寺谷子”的美称;永义护国寺盛产大豆,有“护国寺豆子”美 称;太平水源寺全是尼姑,有“水源寺女子”美称。
光绪年间的重建,不仅使梵净山的佛教得以恢复,贸易、矿产品 的开发也很兴旺。有十多家公司在这里开发,各公司因争夺资源, 经常发生冲突,为加强管理,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 成立了贵州思铜松石矿务总局,对梵净山锑矿实行官办。 民国时期,成立了梵净山佛教分会,会址设在香山寺,但由于战 乱不休,梵净山佛教再次走向没落。民国元年(1912年),都 司衙门被废。民国十七年(1928年),贵州、云南军阀周西成、 李晓炎军队在此战斗,其部属黄泽均、张德辉率部进入梵净山烧 杀抢掠,使颓败的梵净山佛教雪上加霜。 建国后,朝山拜佛活动停止,山上寺庙由于缺乏维修,损坏严重, 到1978年,只剩下香山寺、朝阳寺等少数几个寺庙。
三、承恩寺
承恩寺位于梵净山新老金顶之间,是梵净山顶寺庙群 的主体建筑,梵净山四大皇庵之一。
承恩寺始建于明初,承恩寺下为镇国寺,俗称下茶殿, 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六年僧隆,参重建,建国前复毁, 仅存遗址,占地面积为1100平方米,1988年僧释通灵 募化重修。改石屋为砖混结构,有正殿3间,两侧厢 房,正门及耳房,1998年竣工,举行开光典礼。
梵净山四大皇庵介绍
梵净山是佛教名山,远在唐代,就有佛教活动 和建有寺庙,明代形成了4大皇庵、48脚庵。 这些寺庙遗址占地面积较大,布局严谨、规模 宏伟,代有高僧住锡其间。
一、天庆寺
天庆寺,又名天庆堂。位于梵净山东北麓印江木黄镇金星村九台 山腰。距金顶40公里。天庆寺地势高旷开阔,风景优美,建筑占 地约十余亩。天庆寺始建年代待考。竖于寺前的“界碑”也仅是 写道:“天庆寺乃前人创建,有明万历戊午年敕封”,该碑竖于 清乾隆拾年(1746年)。竖于明万四十二年(1618年)的梵净 山《敕赐碑》上就载有“天庆寺”,证明该寺是梵净山最早的寺 庙之一,是经“敕封”的皇庵。康熙元年思南府王平捐银360两 重建并买置山场。
在佛教传入我国的早期,僧侣的食物来源是靠行乞和受请两种。 行乞即化缘;受请则主要存在于民间“法师”之中,现在梵净山 区仍广泛流传着超度亡灵等活动,就是“受请”在民间的延续。 到魏晋之际,寺院经济的兴起,“行乞”之事渐渐消失,同时也 催化了宗派的兴起,寺院有了稳定的经济基础,就出现了争权夺 利现象,也就出现了道统之争,即谁是正宗的问题。因此,寺院 经济越发达,宗派之风就越烈,梵净山区与全国其它地方一样, 都以“禅门正宗”、“漕溪正宗”、“临济正宗”等自居,“正 宗”这杆大旗就能捍卫寺产,就能招徕信众,就象现在到处有 “正宗重庆火锅”一样,有了所谓的“正宗”就容易吸引客人, 有广告效应。所以,明清以来的梵净山佛教的宗脉主流是禅门临 济宗,其环山大庙如香山寺、坝梅寺、护国寺、天马寺、天庆寺 以及水源寺、东山寺、朝阳寺、三合寺均为临济宗。
嘉庆之后,梵净山进入多事之秋。嘉庆元年 (1796年),松桃石柳邓与湘西吴八月组织 苗民起义,失利后退至梵净山,坚持了数年, 使朝山拜佛的香客急剧下降,山民、寺僧趁机 勾结楚商盗伐林木,凿窑烧炭。道光年间,知 府敬之、巡抚麟庆、按察使李为先后出示告示, 严禁伐木烧炭破坏梵净山风水,并勒碑垂世, 这是对梵净山最早的保护。
明万历至清乾隆百余年,是梵净山最辉煌、最鼎盛时期,尤其以 康乾为最,朝山之风盛行,与峨眉、鸡足鼎立于西南,此时全山 已有四十多所寺殿,除“四大皇庵”外,坝梅寺(承恩堂)、水 源寺、太平寺、回龙寺、回香寺、白鹤寺、大佛寺、钟灵寺都遐 尔闻名。同时,这一时期梵净山地区的贸易也兴旺起来,乾隆初 就有楚商雇人开采金矿,与寺僧发生纠纷。乾隆五十年(1785 年),铜仁知府庄有义建铜仁上关码头于大江口(今江口县城), 使梵净山与洞庭湖之间可直通大船,楚商来梵净山收购木材、中 药、茶叶、金沙。圣旨承恩寺至通明殿(后称报恩寺)之间,成 为朝山贸易场所,摊位林立,十分繁荣。
坏殆尽,给梵净山佛教带来灾难性影响;群众也惨遭屠戮,仅马 槽河的560来户人家,只剩五十来家。光绪五年(1879年),新 任贵州巡抚岑毓英亲往督阵,在生员廖云鹏、武举吕嘉会、僧人
隆参的协助下,于次年剿灭了义军。三次兵灾使梵净山佛教遭到 了毁灭性的破坏。
为加强防范,清政府移铜仁县治于大江口,并在山顶、护国寺、 马槽河等八处建都司衙门,练兵扼守要隘。在隆参和尚的主持下, 重建梵净,修复寺宇,招纳僧尼。光绪十一年(1885年),全 山开斋放戒。至光绪二十一年(1894年),除修复了全部旧的 寺庙外,还增修了镇国寺、水源寺、明珠寺等,此时,梵净山有
3、梵净山佛教的宗派渊源:梵净山的宗教渊 源,也有两种说法,一是净土宗,一是临济宗。 净土宗又称莲宗,是我国佛教宗派之一,唐代 善导创立,主要依据《无量寿经》、《观无量 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往生记》,说 死后往生西天极乐世界,是影响较大、流传甚 广的一个佛教学术流派。净土宗在梵净山的流 传,现存的资料上没有系统明确的记载,但我 们认为在梵净山有净土宗的存在
梵净山佛教文化导游词
梵净山汉称“三山谷”,唐时称“辰山”,之 后相继有“九龙山”、“月镜山”、“饭甑 山”、“卓山”、“梵净山”之称,曾先后属 楚黔中、黔中郡、武陵郡、南阳郡、沅陵郡以 及充州、黔州、思州、沅州,“改土归流”后, 属于铜仁府辖管。
1、梵净山佛教历史:梵净山佛教的传入,与佛教传 入贵州的时间相吻合。它起于唐代、兴于宋代、盛于 明代、衰于清末。
2、梵净山佛教道场:梵净山佛教道场一般有两种说 法。一是“弥勒净土道场”,一是“辟支道场”。
《敕赐碑》载:“此黔中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
净山者,则又天下众名岳之宗也。”说明梵净山古佛
道场早已存在。古佛道场,一般指弥勒净土道场。据
《贵州通志》载:唐朝通慧和尚在石阡建般若寺,因 此梵净山的佛教史可追朔到唐代。又据清康熙《贵州 通志·山川》、乾隆《通志》载:“梵净山又有辟支佛 遗迹”。
四、朝天寺 朝天寺,原名冲天寺,位于梵净山东南麓的三角桩, 有梵净山南天门之称,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六年 (1618年)(《贵州宗教概览》第5页)据《下茶殿 碑》载,咸同年间赵子龙刘满作乱,庙宇被毁,清道 光六年后由隆参和尚募化再修,光绪五年(1879年) 又毁于兵燹。 朝天寺现仅存遗址,遗址内残存铁瓦,柱础、残墙。 2001年,僧释佛贤把朝天寺迁到江口黑弯河圣水观音 殿,殿堂改建一新,易名为龙泉寺。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杨应龙叛变,祸及梵 净,使梵净山寺庙被毁,香客稀少。此后,由于国舅
李颖(又名李青莲,法号妙玄)隐居梵净山,故神宗 皇帝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下旨重建梵净山寺庙, 这是第二次重建。此次重建了一洞、六殿、五寺。经
第二次重建,明代梵净山已有八寺、六殿,其中敕令
重建之圣旨承恩寺称“金顶正殿”,与护国寺、天庆 寺、朝天寺称明代“四大皇庵”。
佛教在梵净山经宋、元两代的发展,在明初已成为一 方名胜,为“梵天佛地”。明初,梵净山地区思南、 思州土匪混战,朝廷遂置八府强化管辖,环山有四府, 即思南、铜仁、松桃、石阡,另外设置贵州布政司统 领,是为贵州建省之由。明永乐十三年,朝廷在梵净 山设金场开金矿,佛教也因此得到恢复。
此前佛教曾在全国被禁行百余年,隆庆年间, 禁令废止,第一次重建梵净,从隆庆至万历, 费时十余年,重建了金顶寺庙群及西岩寺,增 修了回龙寺、孝慈寺、天庆寺。金顶院道摩崖 详尽叙述了万历三年(1575年)贵州都察院 发布的《火牌告示帖》批准官僧信众重建梵净 山的情况。
一、弥勒其人
关于弥勒,这里有必要首先介绍一下。弥勒是古印度罗来国人, 与释迦同时代,因释迦成佛于弥勒之前,他便事师释迦做一名弟 子。于是,释迦就成了现在佛,弥勒菩萨则是未来佛。据佛教界 传说,弥勒先于释迦涅槃,涅槃后升于兜率天,在那里住4千岁 (相当于人世间56亿7千万年),然后下降人间,在华林国龙华 树下成佛。以后三会说法,普度数百亿众生。目前,弥勒正在兜 率天为天王和他的眷属们讲法。相传他曾下生过人间两次。一次 是在印度,约在公元270—350年间,弥勒受无著菩萨之请到世 间说法。另一次是下生在我国五代后梁时的浙江奉化县,即布袋 和尚。
梵净山弥勒道场 梵净山方圆八百里,位于贵州省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之间,是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和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之一。梵净山称“弥勒 道场”,由来已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不少方志专家,查找古 今史籍,实地蹋勘考察,寻访民间传说,确证梵净山宋元时代即为梵天 净土,明代初年已成弥勒道场。至明万历年间,钦命僧妙玄重开佛山, 破山和尚传临济正宗,虽不专修弥勒净土,却容僧众禅净双修,并纷纷 兴建或重修庙宇,环山建起四大皇庵、四十八座脚庵和金顶古庙群,道 场于是盛极一时。立于万历46年(1618年)、由朝廷户部郎中李芝彦撰 文记载重建梵净山金顶的《敕赐碑》,高度评价梵净山为“天下众名岳 之宗”,并对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兴盛赞颂不已:“自开辟迄今,海内信 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月盛而日新,久已 灵驰于两京,倾动于十三布政,劳旌于抚按、烦顾于道府。”由此可见 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地位及其影响。
弥勒常以偈语教化人们要大度宽容,不要计较是非爱 憎,做到肚量大、心胸宽,遇到冤家也能与之和平相 处。他的言行,寓神奇于平淡,示美好于丑拙,显庄 严于诙谐,现慈悲于抑揄,代表了中华民族宽容、和 善、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不仅成为中国佛教的 形象大使,也是中华民族的形象代表。由此,晚唐五 代之后,以契此为原型的“大肚弥勒”像流行起来, 成为长期流传和普遍欢迎的中国弥勒佛形象。所以, 弘扬弥勒精神,传播弥勒文化,对我们开展公民道德 建设,对维护社会稳定,对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其 作用均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