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重力(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3《重力》(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3《重力》(第1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75bdfbe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8f.png)
1.教师举例说明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抛物线运动、地球引力等。
2.学生思考并讨论:重力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如何利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师点评,总结学生发言。
四、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互相交流答案,教师点评,解答疑惑。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通过对重力知识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现象的规律性,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3《重力》(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作用点及作用效果。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并能通过实验探究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了解重力的作用,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力在生活的应用有哪些?
2.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记录讨论结果。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学生发言。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涵盖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挑选部分题目,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讲解解题思路。
人教版初中重力说课教案
![人教版初中重力说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774703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52.png)
人教版初中重力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重力》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和重心,以及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对重力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重力的概念,了解重力的大小、方向和重心。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重力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和重心,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和三要素。
(2)提问: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一种特殊的力,你们知道是什么吗?2. 探究重力的概念和三要素(1)介绍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一种吸引力。
(2)讲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
(3)介绍重心的概念,演示重心实验,让学生理解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3. 实验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1)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所受的重力。
(2)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物体质量和所受重力。
(3)分析实验数据,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关系。
4. 总结重力的应用(1)讲解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校准等。
(2)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了重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和重心,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数据分析环节,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发现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
人教版初中物理《重力》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重力》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6277207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98.png)
人教版初中物理《重力》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方向和重力作用点。
3.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运用公式G=mg计算重力。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3.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4. 重力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公式的应用。
2. 教学难点:重力方向的理解,重力作用点的确定,重力公式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采用实验法,验证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采用讲解法,讲解重力的概念和重力公式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引入重力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明确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3. 实验:进行重力实验,验证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讲解:讲解重力公式G=mg的运用。
5. 练习:运用重力公式计算实际问题。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力概念、方向、作用点和重力公式的应用。
7.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重力概念、方向、作用点和重力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实验和实际问题中的观察、思考、分析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和重力公式的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质量块、悬挂装置等,用于验证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练习题库: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和应用。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
2. 第3-4课时:进行重力实验,验证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物理《重力》教案
![物理《重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31fe0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fe.png)
物理《重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五章第二节《重力》。
具体内容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方向、重力的大小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作用点和方向。
2. 让学生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够运用公式 G=mg 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质量器、悬挂装置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一个苹果,感受重力的作用。
2. 概念讲解:通过地球仪模型,讲解重力的概念,让学生明白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3. 重力的施力物体、作用点和方向:引导学生观察悬挂装置,明确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定义,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得出 G=mg 的公式。
5. 例题讲解:运用 G=mg 公式,解决一些有关重力的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 G=mg 公式,计算不同质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力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作用点、方向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加深学生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施力物体:地球3. 作用点:物体的重心4. 方向:竖直向下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 2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答案:20N2.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15N,它的质量是多少?答案:1.5kg3. 题目:请画出重力的示意图,并标出重力的施力物体、作用点和方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重力的作用,接着讲解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作用点、方向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通过例题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重力优质课教案
![初中重力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be0eb9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f.png)
教案:初中重力优质课课程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掌握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 能够运用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1.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 重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一种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重力。
2. 提问:重力是什么?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什么?二、探究重力的方向(15分钟)1. 实验一:让 students 分别用细线悬挂钩码,观察钩码下垂的方向。
2. 讨论:重力的方向是什么?3. 结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三、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15分钟)1. 实验二: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不同质量的钩码所受的重力。
2. 讨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3. 结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四、重力的应用(15分钟)1. 讨论:重力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举例:跳伞运动员打开降落伞,利用重力减速降落;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使物体落在地面上。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课后作业:请学生们运用重力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自己的体重、估算物体受到的重力等。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重力的概念、方向、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以及应用。
2. 强调重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重力的概念、方向、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以及应用。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重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的讲解不够详细,今后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重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重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fa663a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d6.pn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重力》
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 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和重力的关系
教学内容
1. 重力的概念与作用
- 介绍重力的定义和重要性
- 解释重力对物体的影响和作用
2. 重力的计算方法
- 讲解重力公式:F = m * g
- 示范如何计算物体的重力
- 练题辅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 自由落体运动与重力
- 解释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 引导学生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受重力影响的原因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知识
-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章的内容,铺垫重力的概念
2. 理论讲解
- 分步介绍重力的概念、作用和计算方法
- 通过示范和实例演算,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3. 讨论与练
- 与学生互动,共同思考和讨论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分组进行练题,巩固计算方法的运用能力
4. 实验演示
- 进行简单的自由落体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与重力的关系进行连接
5. 拓展应用
- 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在其他学科和领域的应用,拓宽知识视野6. 小结与作业
- 总结今天的研究内容和重点
-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
-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 批改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 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补充和解答
教学资源
- 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
- 计算器
- 实验器材:自由落体实验用具
以上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重力》教案》内容,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重力》初中物理教案例文
![《重力》初中物理教案例文](https://img.taocdn.com/s3/m/14095465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99.png)
《重力》初中物理教案例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重力》,内容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以及重力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作用点及大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及大小。
难点: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小球、细线、尺子等。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小球、细线、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提问学生,为什么地球上的物体都会落向地面?引导学生思考,引出重力的概念。
2. 实践探究:a. 学生分组,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球受到的重力,观察重力的方向。
b. 学生用尺子测量小球的半径,计算重力的大小。
3. 例题讲解:a. 讲解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地心。
b.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重心的位置。
4. 随堂练习:a.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
b.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重力的概念和方向。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重力》2. 内容:a. 重力的概念b. 重力的方向c.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d. 重力的大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重力的概念。
b. 画出重力的方向。
c. 解释为什么物体会落向地面。
2. 答案:a. 重力是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
b. 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地心。
c. 物体落向地面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学生对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及大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地球的重力发生变化,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探究中测量重力的方向和小球半径的准确性;2. 例题讲解中对重力方向和重心的解释;3. 作业设计中问题的设置和答案的准确性;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关于地球重力变化的影响。
重力教学设计(人教版)
![重力教学设计(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751a70b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3a.png)
重力教学设计(人教版)重力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引言重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力之一。
在物理学中,研究重力的性质和应用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本文将针对重力的教学设计,以人教版教材为基础,探讨如何通过合理有序的教学安排,提高学生对于重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 理解地球重力的特点,明白地球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掌握重力对物体做功的计算方法2.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物体受重力作用的情况,解决相关问题- 能够运用重力计算公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和物体受力三、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和计算- 通过实例和图示,引导学生理解重力的基本概念,即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示范和解释重力的计算公式:F = G * (m1 * m2) / r²- 分组讨论,让学生练习运用公式计算重力大小2. 地球重力的特点和应用- 展示地球各部分的重力大小分布图,引导学生发现地球表面重力的一致性- 讲解地球重力对物体的影响:给予物体权重,使其下降或停留在地面上- 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观察并记录地球重力对物体的影响3. 重力对物体做功的计算- 解释物体在不同高度下因重力做功的大小变化- 引导学生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距离- 提供不同案例,让学生计算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功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 利用引人入胜的物体掉落实验视频,激发学生对重力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物体会掉落?2. 示范法:- 通过教师的示范,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重力计算公式- 指导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共同解决重力计算问题3. 探究法:-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观察和记录地球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地球重力的特点和规律4. 课堂讨论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小组或整体讨论,探究重力对物体做功的相关案例- 学生提出问题并互相解答,培养合作学习和探索精神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动画和实验视频等多种形式,直观地呈现重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等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精品教案1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精品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91b425e2647d27284a73510c.png)
第3节重力[教学目标]1.学习知识(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概念。
(2)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是重心。
(4)会画重力的图示。
2.培养能力通过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体会物理的研究方法。
3.提高素质增强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良好品质。
[重难点分析]1.重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难点:重力的方向。
[教具]弹簧秤、钩码、重锤线、地球仪、长尺子、长把锤。
[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认识重力的方向量教师汇总:由实验可以得出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练习:每个同学在台秤上都称过自己的质量。
有一个同学的质量为50 kg,这个同学受的重力多大?解:G =mg =50 kg×9.8 N/kg =490 N教师发问1:根据同学们的认识,重力朝什么方向呢?教师明确:我们所谓的向下指的是什么呢?春节晚会的一个小品中曾有过这样经典的台词“摆上地球仪,让中国在上,美国在下。
”“美国人都是头朝下,所以眼睛都绿了”。
当然这是一个笑话。
其实地球上各地的人所说的向下都有共同的含义,就是指向当地的地面。
但是地面也不是平的。
重力到底朝什么方向呢?教师演示:(拿出重锤线,教师表演。
)教师站在不同的平面上,重锤线都朝向同一个方向。
教师明确:重锤线所指示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
这个方向与当地的水平面垂直,我们把这个方向倍,质量大,重力大。
两个量成正比向下学生活动中心Om/kgG/N2.图中有一个长方体的箱子静止在斜面上,箱子的质量是10 kg,画出箱子所受重力的图示。
小结: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大小平常也称为重量。
一个物体受的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在地球的同一地点,质量大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
在地球的不同地点,同一个物体受的重力的大小略有不同。
越靠近赤道,重力越小,越靠近两极,受到的重力越大。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可以简单地说向下。
人教版初中物理《重力》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重力》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58b9f6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b8.png)
人教版初中物理《重力》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2.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3. 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重力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重力计算公式的运用,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和方向。
3. 运用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重力计算公式的运用。
4.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重力的概念:讲解重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力。
3. 演示重力的方向: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讲解G=mg,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5. 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重力概念、重力方向和重力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评估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收集学生对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的分析,评估学生对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的认识。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悬挂重物的绳子、秤砣、不同质量的物体、实验桌等。
2. 教学多媒体:PPT课件、重力实验视频、重力应用实例图片等。
3. 参考资料:教科书、教学指导书、网络资源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重力概念及重力方向。
2. 第二课时:讲解重力计算公式及运用。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7fd538c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d.png)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了解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重力的定义和原理- 重力对物体的影响2. 重力的计算方法- 重力公式及其应用- 重力的单位和量的转换3. 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斜抛运动中的重力作用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 引入重力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了解重力的作用。
2. 理论讲解- 介绍重力的定义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重力的本质。
- 展示重力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明白如何计算重力。
- 解释重力的单位和量的转换,并进行相关练。
3. 实验操作- 进行自由落体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 进行斜抛实验,观察和分析重力对斜抛运动的影响。
4. 知识巩固- 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总结重力的作用和计算方法,并回答相关问题。
5. 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地球引力对人体和物体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6. 总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并强调重力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学评估- 设计小测验,测试学生对重力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程度。
- 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和分析能力。
- 组织小组展示或个人汇报,评估学生对拓展应用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 重力理论讲解PPT- 实验器材:自由落体实验装置、斜抛实验装置等- 练和测验题- 学生笔记、作业本等以上为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的简要内容,根据实际教学环境和学生水平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初中物理《重力》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重力》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24ac2f3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c.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理解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以及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3.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的探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重力的作用。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重力的相关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悬挂重物的绳子、砝码、天平、弹簧测力计。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重力的概念:讲解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让学生理解重力的含义。
3. 讲解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引导学生理解重力的方向。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讲解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让学生了解重心的概念。
5.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大小,并记录数据。
6.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探讨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7. 总结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8.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10. 布置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介绍重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重力加速度、重力势能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在地球上的作用,如地壳运动、物体浮沉等。
重力教案(优秀5篇)
![重力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33279d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37.png)
重力教案(优秀5篇)《重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点。
(2)能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培养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在发现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规律时,指导学生学会用比值来处理数据的方法。
(3)在重力的运用上,教多的采用学生讨论,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重力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与人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比较简单的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让大多数同学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熟悉探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重点: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掌握公式G=mg。
一、重力G(gravity):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二、重力的三要素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2、重力的大小(1)实验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猜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方案与表格:钩码的质量m/kg;钩码受到的重力G/N;重力与质量之比(N/kg)。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g=9.8牛/千克。
3、重力的作用点: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作用点在几何中心,重力的作用点也叫做物体的重心。
4、重力的图示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得出:什么是重力(1)师:请大家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几个现象。
(2)播放视频:瀑布、投篮、苹果落地(3)师:“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向上抛出的球为什么总落回地面?”“大家知道牛顿思考苹果落地的故事吗?”(4)请学生简要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5)由前面故事指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
”(在这里,针对善于思考的同学可指出: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作深入讲解。
)(6)在物理学中,重力用大写的英文字母G表示(英文gravity的首字母)。
最新物理重力优质教案,完整版下载
![最新物理重力优质教案,完整版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3e31537e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2e.png)
最新物理重力优质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重力》,内容包括:1. 重力的定义及作用点;2.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3. 重力的方向及测量;4. 重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作用点及大小与质量的关系;2. 培养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及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铁球、细线、粉笔;2. 学具:弹簧测力计、小球、细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拿起铅笔,松手后观察铅笔下落的方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铅笔总是竖直下落?(2)邀请一位学生上台,用弹簧测力计悬挂一个小球,观察小球受到的力,引导学生认识重力。
2. 例题讲解(1)讲解重力的定义、作用点、方向;(2)演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公式:G=mg;(3)讲解重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2)让学生根据测得的重力数据,计算物体的质量。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定义、作用点、方向;2. 公式:G=mg;3. 重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是什么?(2)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有什么关系?(3)为什么地球上的物体总是竖直下落?2. 答案:(1)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即G=mg。
(3)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使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所以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总是竖直下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及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掌握情况较好,但在理解重力与物体运动关系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人教版初中物理《重力1》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重力1》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b5b308e9e314332396893a7.png)
《重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者情况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八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
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
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②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③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②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②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与难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教学过程】(一)通过生活中的图片,引入新课展示图片,山上的房屋和小树,哪个是对的?仔细观察图片找共同点,物体向下运动,说明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种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重力》教学教案1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重力》教学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80c1fd339e31433238689373.png)
重力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及重力产生的原因。
2.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3.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力。
重力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
本节重点是重力的概念、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涉及质量和重力的测量、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论证等多个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
重力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
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重物、重垂线、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五、教学过程。
《重力》初中物理教案例文
![《重力》初中物理教案例文](https://img.taocdn.com/s3/m/07ceaa3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1e.png)
《重力》初中物理教案例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重力》一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重力概念、重力的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大小计算以及重力的作用点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大小及其与质量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概念、重力的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大小的计算,重力的作用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悬挂物体、直尺、粉笔。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向学生展示悬挂物体,观察其受到的重力作用,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来源。
2. 知识讲解:(1)重力概念:介绍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的方向:讲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质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引导学生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4)重力的大小计算:介绍重力公式G=mg,并进行实例讲解。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有关重力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步骤。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重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重力概念2. 重力的方向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4. 重力公式:G=mg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是什么?(2)物体的质量为10kg,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大小。
2. 答案:(1)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2)G=mg=10kg×9.8N/kg=98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重力的相关知识。
课后反思,应关注学生对重力的概念、方向、大小及其与质量的关系的理解程度。
初中物理《-重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重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8cccb56c5da50e2524d7fe6.png)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锤线的应用,知道重心并会画重力的示意图,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够利用重力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猜想、设计、操作、分析论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3.重点、难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锤线的应用。
4.器材准备: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重锤线、不倒翁、刻度尺等。
5.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展示花花浪子瀑布图片和王亚平太空吞水滴视频截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地球上的水总是往低处流,而在太空会悬浮呢?投影展示重力的概念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重力大小(1)感受重力引导学生哪些物体重力大,哪些物体重力小。
增强对重力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猜想中立的影响因素打下基础。
(2)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大胆猜想,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对这些猜想进行实验探究,看是否科学合理,并把结果记录下来,最后指导学生利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完表格。
(3)数形分析(绘制G—m 图像)指导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完成G—m 关系图像并计算G 与m 的比值,用g 表示,约为了9.8 牛/千克,由此得出G=mg 这一公式。
(通过建立G—m 关系图像,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的表达二者关系。
)(4)应用练习指导学生自己参照教材例题,完成自我评价反馈练习12.重力的方向、作用点(1)观察重力方向展示细线指示了前端受力的方向,然后用细线悬挂重物,待物体静止后观察细线下垂的方向即重力的方向。
(2)应用重垂线指导学生利用重垂线,检测桌棱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3)区别“竖直”和“垂直”讨论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力
★整体设计说明★
本课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入手从而引出重力概念的教学,再根据重力的概念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引出重力的方向,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进一步得出重力的大小及公式。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
重力是学习了力、弹力后的又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力,是力学的基础。
为后面的二力平衡、功和简单机械的学习,甚至高中学习做好铺垫,在力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不但使学生学习到重力的有关知识,而且是学生对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同时也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探究和重视知识应用的好习惯。
★教法建议★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生活中现象入手,结合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引出重力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重力,设计实验让学生体会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从而得出重力的大小,以及知道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虽具备了初步的归纳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异,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过程中乐学、会学,提高能力是关键。
本着让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发展的目标,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扩展学生实践研究的范围,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使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挥;给学生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克服;并从活动中中不断强化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法引导★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重力概念的教学。
然后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设计实验方案来进一步掌握设计实验让学生体会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从而得出重力的大小以及知道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
这样安排学生学习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
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自然也就加深了理解。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 计算有关问题。
(3)知道的方向、重心的概念,会作重力的示意图。
2. 过程与方法
感受体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定义结论、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
难点:作重力的示意图。
难点突破的措施:激趣诱导,以多种方式指导教学,把时间教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 知道什么是重力
(2). 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部分自己完成,老师用PPT 展示答案一、
新课引入(2 分钟)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图片:蹦极的人往下落,水往低处流,羽毛最终落向地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教师:我们把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做重力。
二、新课讲解(35 分钟)
教师:将重力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各是什么呢?
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证明重力的存在吗?
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答案。
做跟踪练习1
老师:我们如何找出地球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呢?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得出结论: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老师:重力的大小怎么表示?方向如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学生:做跟踪练习2
老师: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我们学习了前两个,那么我们画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时,作用点画在哪?播放多媒体,联系生活经验,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讨论,还可以采用全班抢答的形式,让他们自己总结。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适当地进行引导和
点拨就可以了。
学生:跟踪练习3、4
三、课堂小结(2 分钟)
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
四、课堂例题(5 分钟)
跟踪练习2
五、达标测试(5 分钟)
跟踪练习4
六、布置作业(1 分钟)
完成学案上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一、重力
二、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室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