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的叙事策略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5ae2323458fb770bf78a55b8.png)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1)第四代导演: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学艺于六十年代,其艺术才华到1977年以后才发挥出来。
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建构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代表人:谢飞、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黄健中、滕文骥等。
他们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
总的风格是将政治由主题变背景,由前景变远景,着眼于对人性全方位的表现,并由于对传统固守和理想主义色彩,影片带有诗化历史的色彩。
第四代代品中值得关注的三种电影:第一,散文诗电影胡炳榴的《乡音》、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滕文骥的《黄河谣》等。
比如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以淡淡的哀愁,深沉的相思贯穿全剧,以浓郁的民族特色、把离愁别绪、岁月流逝感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第二,西部电影如吴天明的《人生》、《老井》等。
比如吴天明执导的《老井》,孙旺权不仅是传统文化习俗背负者,也是民族坚忍精神的继承者,真实展示中国农民艰难生存现状和改变这种现状的办法。
影片质朴与抒情结合,悲剧性与正剧性结合。
第三,重大革命题材电影。
比如杨光远和翟俊杰的《血战台儿庄》,丁荫楠的《孙中山》、《周恩来》等影片。
比如,《血战台儿庄》,是国内首次表现国民党军队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影片强调史诗风格,在纪实的风格中塑造出血肉兼备的人物,在战争影片史上取得了艺术的突破。
(2)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主要代表人物有张军钊、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这一代导演富有主体理性精神和理想主义气质,致力于深沉的民族文化反思和民族精神重建,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论城市电影的叙事策略——结合剧本《如梦令》为例
![论城市电影的叙事策略——结合剧本《如梦令》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0f2bd5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d.png)
摘要城市电影作为当下热门的电影类型之一,具有丰富的试听语言表达和城市影像表达。
本论文通过对当下国内外一些优秀城市电影的理论研究和总结,给出了笔者对于城市电影的创作方法和表达方式。
并结合相关理论来论述笔者原创电影剧本《如梦令》的创作。
旨在归纳一条城市电影的创作方案。
本论文一共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节绪论部分从研究对象与目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三个方面对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和总结,特别是总结了国内相关领域领域的理论。
第二章从城市电影研究入手,分别从城市文化的表达、城市电影与媒介呈现以及城市电影的表现方式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城市文化与城市电影的相互作用、城市电影与城市想象之间的表达以及第六代导演对于城市电影的独特视角都在本章节进行了阐述。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城市电影的空间叙述,展现了城市电影大背景下的空间环境以及空间意象对城市电影的独特作用和意义。
第四章从两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方面论述了城市电影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并结合剧本《如梦令》做了详细得解释;另一方面笔者丰富了城市电影的文化表达以及如何在剧本中建构自己的意象体系。
本论文属于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一个论文阐述,旨在归纳笔者个人总结的一套城市电影创作方法。
关键词:城市电影,城市文化,空间叙事,意象体系ABSTRACTAs one of the current popular movie types, urban film has rich auditorial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urban image expression.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summary of some excellent urban film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gives the author's creation methods and expression methods of urban films. Combined with relevant theor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reation of the author's original film script, like a dream. In order to summarize the creation of a city film.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the introduction part, separately from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purpose, research status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was summarized and the general theory in this paper, the three aspects, especially in the domestic outstanding related field theory are summarized. The second chapter, starting from the study of urban film, discusses the expression of urban culture, the presentation of urban film and media, and the expression of urban fil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culture and urban film, the expression between urban film and urban imagination, and the unique perspective of the sixth generation of directors on urban film are described in this chapter.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patial narration of the city film, and shows the unique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pace environment and the space image to the city fil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ity film. The fourth chapter builds from two aspects. On the one han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lot setting and character building of city movies, and gives a detailed explan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script like a dream. On the other hand, the author enriches the cultural expression of urban movies and how to construct his own image system in the script.This paper is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 paper on the author's personal summary of a set of urban film creation methods.Key Words:City film, Urban culture, Space narrative, Image system目录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I)1 绪论 (1)1.1研究对象与目的 (1)1.2研究现状 (1)1.3研究意义 (2)1.3.1 学术意义 (2)1.3.2 应用意义 (2)2 城市电影研究 (4)2.1城市电影的叙事方式 (4)2.1.1 城市文化的表达 (4)2.1.2 城市想象与媒介呈现 (4)2.2城市电影的表现方式 (5)3 电影空间叙事与城市电影的结合 (7)3.1城市空间的想象与建构 (7)3.2城市电影的空间叙事 (7)4 从城市电影角度谈《如梦令》的创作 (9)4.1城市电影中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 (9)4.1.1 从叙事结构创作剧本情节 (9)4.1.2 城市电影的人物塑造 (10)4.2城市电影角度创新 (12)4.2.1 《如梦令》的城市映像——平凡与温情的城市文化 (12)4.2.2 城市电影中意象体系与叙事策略 (13)5 结语 (15)致谢 (16)参考文献 (17)附录 (19)A.论文中引用的电影片目信息(以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19)1 绪论1.1 研究对象与目的在古代汉语中,城市是一个复合词:“城”是指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区域,强调防守;“市”则是代表交易的地方,多指商业交换。
论第六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及创作流变
![论第六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及创作流变](https://img.taocdn.com/s3/m/3e716903ad02de80d4d8408b.png)
论第六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及创作流变作者:许顺顺贾维萱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31期摘要:中国第六代导演作为中国导演代际传承中的重要一环,始终关注底层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以纪实性手法真实细腻地记录了当下社会群体的百态人生。
近年来,以拍摄“边缘”题材和边缘人物被众人所熟知的第六代导演的创作风格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影片内容由边缘性逐渐向主流化靠拢,迎合了更广泛的大众审美需求。
关键词:第六代;艺术风格;边缘,主流;创作流变一、作品的影像语言分析中国第六代导演在对影片构图等内容的应用方面显示出了他们的优势和特征,自成一派,完成了对电影艺术独特表达方式的展现。
在影片剪辑时喜欢运用快速剪辑的方法简化作品的结构内容,借助简略影片内容来达到简略影片结构的效果。
简言之,利用放大或夸张的拍摄手法生动、形象地把电影主人公的生活细节、人生百态展示出来,但并不表现他们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和删除他们的背景、个人履历和家庭情感等内容。
比如:娄烨的影片《苏州河》展现的便是以马达、美美、摄影师和美人鱼为主角所演绎的唯美、感人的故事,简略了他们之间从结构构造到内容叙事等方面的故事,这样大篇幅省略的拍摄手法在全片中恰恰带给观众以观影惊喜,使观众的观影效果不会被细枝末节的内容影响,运用影片镜头深入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这种异于前人的表现方式在前几代导演中并不多见,这也正是体现了第六代导演的独特之处。
这种方法的好处就在于能够自然流畅地大量使用隐喻镜头来表现主题,使无数的固定镜头显示出了他们的表达魅力,扩大了影片的感染范围,令无数观众在影片中体会到了情感的力量。
纵观第六代导演的影视创作风格及发展流变,可以发现,“借用隐喻表达情感,又借助作品抛弃隐喻,为观众带来了一种调动自身想象寻找自我安慰的失落感。
众所周知,要想显示影响必然要为作品的美学追求而努力。
”[1]为了避免第五大导演登峰造极的影视作品风格,第六代导演使用了这种运用支离破碎的镜头表现主题的独特方法,也正是符合了他们淡化作品内容和突显作品边缘性风格的写实特性。
于无声处听惊雷——《租期》的叙事艺术兼及路学长的导演策略
![于无声处听惊雷——《租期》的叙事艺术兼及路学长的导演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c36076c27d3240c8447ef48.png)
这意味着他要 个宿命般的生活故事 , , 然而 在无奈和同情背后, 却潜藏着 第六代导演中一直坚守体制内创作的电影人, 包括政治意识形态的 影片对于当下喧嚣浮华的城市文明的深度反思和有力批判。 接受更多体制内叙事的模式和限制, 1 . / 男人 女人 、 雇主 / 雇工——将戏剧性矛盾以生活 以及传统伦理道德的 , 所以对于《 租期》 这样一部旨在揭示 尤其是片中涉及了十分敏感的“龃 ” , J 化处理 , 弱化了观众心中既有的道德判断, 以叙述上的“ 间 社会现实伤疤的题材 , 离” 效果凸显人物命运与社会生态之间的理性思考。
来才普遍使用的名词, 借” 与“ 性质不同, 它离不开货币 、 金
白的色调正是当代城市社会的生态写照 , 也是男女双方此
钱这个中介,租妻” “ 这一带有交易性质的行为, 实质上是现 时心理环境的延伸 ,或许只有在这样的城市生态气侯中, 自然而然” 地接受男女双方“ 租妻” 的交易。 代城市文明对传统农耕文明的袭击。影片在处理这一涉及 才会让人“ 对于影片中上述淡化矛盾的手法, 如果b其与影片关系 I 敏感道德伦理问题的题材时,没有利用故事本身潜藏的强 烈戏剧性大做文章 , 而是运用温和隐忍的叙述艺术讲述了一 上考察, 又正折射出作者在体制内创作的策略选择。 路学长是
电影在城市空间的叙述中, 只选取了“ 歌舞厅” 迪 和“
“ 正经” 女性相对的悲惨结局。 《 租期》 作为一部体制内电影, 没有违反观众传统的道
德审美习惯 , 通过男主角带有偏见的目光满足了观众道德 的快感。 另外, 导演还通过设置“ 疯女人” 使小姐的“ 自我” 与
代表着端庄、 贤淑和善良, 是传宗接代的母体, 是伟大和坚韧 果 , 将中国观 众常规 的“ 道德期待” 转化为一种 第三者的 的同义词, 娶妻也被看作是人生中最为神圣的事情之一, 它常 “ 理性批判” 灰暗狭窄的小屋 、 。 双方直面的姿态 , 似乎已为 理性判断”社会批判” “ 的象征体 , 凄冷苍 被视为—个男人成长与成熟的标志。租 , 是商品经济发展起 我们设置了这种“
中国电影第五代、第六代
![中国电影第五代、第六代](https://img.taocdn.com/s3/m/0aa5c4776294dd88d1d26b17.png)
第五代的成功是社会磨练造就的。
第五代:磨炼→学校;现今学生:学校→磨炼文革:集体放逐《中国知青民间记忆之红土地篇》广阔天地:野蛮丛林;韭菜叶汤:九菜一汤心如枯槁,绝食,要求返城缺乏润滑的人体机器仍被要求高速运转。
曾经被理想主义哺育的知青们如今已然变成饥饿的现实主义者。
革命理想转化为消极的生活状态。
第五代:八十年代知青艺术革新运动《早春——重回1980年代》第五代成功原因(83——87):1.国家投资、计划经济、国营电影制片厂;2.抱团拍摄3.内场片,新鲜劲4.改革开放,标新立异的艺术追求5.彩电未普及第五代两大教父:前有郭宝昌(1983年,在广西电影制片厂任艺术总监的郭宝昌,大力扶植新人,在他的支持下,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推出了《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等作品,奠定了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基础),后有吴天明。
《一个和八个》影片取材于郭小川的同名长诗。
该片是导演张军钊,摄影张艺谋、肖风,美术何群的处女作。
为拍摄该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青年摄制组”。
选角是根据肖风画的彩图,导演理想中的“锄奸科长”是由王学圻出演,但因不太符合照片里的形象而被放弃。
陈道明原定是在片中给张军钊当副导演的。
拍摄地点:镇北崮自然光、不规则构图1987年北影厂小放映间座无虚席两个结局1979年,白景晟首先发表文章《丢掉戏剧的拐棍》,向传统的戏剧电影观念提出了挑战;同年,张暖忻和李陀发表了《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提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1980年,老一代电影理论家钟惦棐提出电影和戏剧离婚的理论,提出要注重和发掘电影自身的特性和自身所独有的表现力。
这也意味着在“文革”的文化荒漠中苏醒的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剧烈震动也波及到电影艺术创作领域。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语言和形式,这一点在电影艺术的创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获得了创作权利的第四代导演们引进巴赞的“不以人为中介的机械记录”的长镜头理论,以散文化叙事代替戏剧化叙事,祭起“人”的大旗,强调相对较少政治性判断的对“人情”和“人性”的表现。
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艺术特色总结
![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艺术特色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fda11bf76c66137ee0619dc.png)
第五代导演(名词解释)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作品的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主要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名词解释)第五代导演的艺术特征一、在电影内容上第五代导演以全新的电影意识,摆脱了对故事性情节性的依赖,通过画面构图、光影、音乐、镜头的视角和运动这些元素来拍电影。
以鲜明的个人历史,从尖锐的批判封建道德、家庭制度、传统文化,对人性高调张扬,对自由和生命力进行赞美,对父权宗法制度强烈厌憎对普通人情感的普遍关注和同情。
二、“视觉化”的影像造型上(一)银幕造型在第五代导演的影像中,突兀的、反常规的银幕造型给人强烈的视觉印象(二)镜头的运用第五代导演大多喜欢采用长镜头的静态摄影,具有情感表达的内在张力(三)色彩的运用上第五代导演往往能根据影片的内涵选择一种或几种色彩作为基调,其他色彩起辅助作用。
并且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色彩本身的含义好影片的内涵很好的结合起来。
三、文化反思的立场第五代导演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真正叛逆的一代,他们以悲剧性的历史体验、冷峻的民族文化反思及深刻的人性剖析,呈现出第五代电影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并为中国电影的历史重构与文化反思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从叙事层面,第五代导演解构了经典电影之中的那种权威拯救的叙事模式,主人公往往被抛进一种无助的危机处境,显示出个体与整体的隔离与断裂在文化反思立场受寻根文学影响很大,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和怀疑第五代导演在一个个寓言化得框架下,讲述着男性与女性,压抑与释放,逃脱与落网的二元对立,倾注了强烈的理性审视精神。
张艺谋导演创作特色:1)独特的造型语言①精妙的构图②对于色彩的独特把握③寓言化地创作(青砖灰瓦的深宅大院,古老和严格的家规,被欲望与人性的压抑)2)注重剧本的文学基础,影片脚本大都由优秀小说改编而成。
关于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文化策略比较研究
![关于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文化策略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360c91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ce.png)
在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历程当中,第五代电影导演是指上世纪80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群体,其主要成员为田壮壮、陈凯歌、张艺谋等。
这些导演作为空前绝后的特殊电影群体,以电影为载体,在进行自我表达的同时兼顾实现中国文化的运用、传承、传播,对中国电影发展史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六代导演是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年电影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以及中央戏剧学院等,其主要代表成员包含张元、王小帅等。
第六代导演在实现文化传承与自我表达的过程中,大都游离于体制外,重视对社会生活的真实还原。
这与其接受的教育、汲取的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彰显着浓厚的人文情怀。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对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作品进行深入的文化比较研究,能够分别分析、汲取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电影作品展示的艺术风格、审美理念,进而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全面化、持续化寻找着力点,推进未来的长足发展。
一、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代际界定(一)第五代导演界定从中国电影发展史层面来看,对于第五代导演的概念,更多的学术界定范畴在于该导演群体的时代特质。
总体上以上世纪80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群体为划分,其成员为田壮壮、陈凯歌、张艺谋等。
同时,第五代导演是自我国恢复高考政策以来,北京电影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这些导演被称之为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的出现,很大程度推进了中国电影的文化底蕴、电影形态、艺术精神等方面的时代征程。
通过第五代导演的共同努力,使得一大批具有现代性的电影作品在中国屏幕以及世界屏幕上呈现,对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电影史中绽放出夺目多姿的东方神韵。
同时,第五代导演的蓬勃发展,在国际舞台的频频斩获,也为青年导演的进一步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国内外形象,指引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走向下一个阶段。
(二)第六代导演界定第六代导演是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年电影导演群体,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以及中央戏剧学院等,其主要代表成员包含张元、王小帅等。
第六代导演大都出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历史时期,其电影在文化运用、传承、传播中,大都游离于体制外,重视对社会生活的某种还原,彰显浓厚而独特的人文情怀与艺术风格。
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导演](https://img.taocdn.com/s3/m/be531026192e45361066f57c.png)
第六代导演
中国内地导演,1966年1月 1日出生于上海,1985年考 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1989年毕业。青年导演王 小帅凭借其独特、敏感的 电影个性,从他自筹资金 拍摄电影处女作《冬春的 日子》到新近完成的《梦 幻田园》,短短十年间, 王小帅开始形成自己独树 一帜的电影风格。
王小帅
王小帅电影《十七岁的单车》 王小帅电影《十七岁的单车》
第六代导演
使 电 传 影 走 向 生 审 怀 视 活 疑 化 文 情 统 何 事 立 人 情 怀 导 演 独 对 任 神 注 个 代 对 精 关 生 新
第六代导演概述
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 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代表人 物及其作品有:张元《北京杂种》,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 路学长《长大成人》,管虎《头发乱了》,娄烨《苏州河》,张 扬《爱情麻辣烫》、《洗澡》,贾樟柯《小武》、《站台》,宁 浩《绿草地》,陆川《寻枪》,顾长卫《孔雀》,宁浩《疯狂的 石头》等。他们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中学时代至长大成人时 期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旧体制、旧观念的消 融与崩溃,各种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 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 场上;他们遭遇了在80~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同 时也经历了电影从所谓神圣的艺术走入日常生活,还原为一种文 化消费产品的无奈。
贾樟柯
贾樟柯电影《小武》 贾樟柯电影《小武》
《小武》是中国导演 贾樟柯出品的一部独 立制片的电影。1998 年2月18日上映。影 片在贾樟柯的家乡山 西汾阳的小县城中拍 摄,大部分次要演员 都是当地人,使用晋 语汾阳方言对白。主 人公小武的演员王宏 伟是河南人,在影片 中使用河南安阳方言。
电影《盲山》影评
![电影《盲山》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c5b0fb4dcf84b9d528ea7aab.png)
浅评电影《盲山》《盲山》是我看到的比较真实的几部电影之一。
我看了四遍,次次都有更多的想法。
作为一个陕西人,一个农村人,一个山区农村大学生,我看完之后有太多的感慨。
因为影片的真实所以我感慨:看到那蹒跚崎岖的山间公路,那眼熟的农用三轮车,那土垒的破旧房子,还有浓重的陕西口音,相差无几的生活方式,,,影片里一切一切的场景都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亲切。
《盲山》讲述了被拐卖女大学生白雪梅如何上演大逃亡,其契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佩,我认为更多的是李杨导演在发掘社会及人性的盲点:1,表现中国传统农村人的劣根性。
中国传统有爱看别人笑话,冷漠的习惯、相关人员的不作为、文明的落差在电影中表露无遗,山村中的蛮荒:落后、无知、愚昧、野蛮,在片中的山村你都能看到。
还有就是农村妇女的奴性,好像天生就是男性的附属品,就是相夫教子的工具,当这种奴性成为一种习惯之后,农村的这种“气候”就成为一种不变的传统。
2,反映中国传统思想:伦理孝顺。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自古以来中国文化所沉淀下来的传统训导。
为什么会出现拐卖妇女儿童,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传宗接代。
当贫困剥夺了他们这种权利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另一种解决的办法,有求必有供,于是就有了拐卖。
拐卖是实现生儿育女愿望的一种途径;3,对农村政治、民主、法治的极大讽刺。
当白雪梅一次次逃跑时,村人充当了追捕的角色,在公安来带白雪梅走的时候,全村人都拿着锄头家伙围着警车,黄德贵母亲还要坐在车轮前以死相胁法律在山村中不文一值,“坐球牢,谁家娶媳妇不花钱!”黄德贵理值气壮。
还有同样是收费,就算黄德贵家里两个月前已经没养猪,还是得交费,税务人员说这是主任的规定。
山高皇帝远,一个主任就可以规定收费,可见当地政府的腐败,当有上级政府官员来视察的时候,村主任在村口挂起横幅欢迎上级视察工作,还广播给村民:不该说的不要胡说,谁要是败坏咱村的名声和形象,一切后果由他自己负责!! 那些被拐来的妇女,更是被送到山上躲避,到访的官员还称赞这个地方很美。
电影审美特点
![电影审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ef51f1f5a8102d276a22fc5.png)
电影审美特点一、个人化的叙事策略“个人化”这一概念,滥觞于日本的“私小说”创作,它是一种无视社会意义、专写私生活、敢于自我暴露的写作。
是在现代主义哲学思想活跃,“反传统情绪、个人主义思想,为之弥漫。
一般人由关心国家变为关注自我,由国家主义转为‘沉潜的个人主义’”的社会思潮下,某些对自身处境不满、对社会极端失望的作家的产物。
笔者之所以借用“个人化”这一概念,是因为“第六代”的叙述艺术,与小说界的“个人化”写作很类似。
“个人化”叙述的特征首先是,放弃“社会代言人”的角色,回归个人的叙事状态,远离公共话语和宏大叙述,而面向个人的狭小生活。
“第六代”的作品从《头发乱了》,到《北京杂种》、《小武》、《长大成人》、《苏州河》、《月蚀》、《阳光灿烂的日子》、《非常假日》、《蔓延》……无不如此。
青春的困惑、成长的烦恼等存在主义意义上的精神状态,成为影片中作为主人公的个人化叙述的中心话语,虽然在这些作品中有社会因素存在,但那不过是作为故事的背景而已。
在他们的作品中,尽管有很多对社会阴暗现象的揭示,但叙述者并不以“代言人”的口气,而只是一种“平民当事人”的个人化讲述与宣泄。
其次,是叙述中总有纪实与自传的叙述框架。
影片主人公多是在焦虑和失落中茫然而行的少年或青年,他们的故事在大众心目中几乎无足轻重,但由于导演与作品的主人公在年龄、经历、命运方面往往具有相关性——如姜文,在《日光灿烂的日子》中,干脆找一个酷似自己的“小姜文”,以示与自己经历的相关——人物形象便不仅是解读影片的显形符码,还成为解读导演的隐形符码,因此有理由认为“第六代”电影具有纪实与自传的叙述性质。
再次,是“第六代”多不采用“第五代”所擅长的影像象征、暗示等寓言模式。
而善于采用直截了当的内心独白方式,表现某种敢于抗争的、玩世不恭和任性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
在这个意义上,“个人化”叙述成了第六代表达个人情绪的一种策略。
第六代导演的以个人化叙事传达自我情绪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即兴创作”。
浅析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差异性
![浅析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差异性](https://img.taocdn.com/s3/m/ceee151d852458fb770b568b.png)
浅析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差异性作者:杨婉怡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4期电影作为舶来品,在中国经历了漫长而特殊的发展过程。
中国的电影学界,习惯按照时间顺序把导演以“代际”划分。
第五代导演一般指以北京电影学院19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导演,主要代表有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李少红等。
代表影片有《红高粱》、《黄土地》、《一个和八个》、《盗马贼》、《九月》等。
而第六代导演一般指的是北京电影学院85年以后毕业的,90年代以来逐渐活跃于影坛的一批年轻导演,主要有王小帅,娄烨,贾樟柯,宁浩等,代表影片有《悬念》、《周末情人》、《阳光灿烂的日子》、《谈情说爱》、《小武》、《北京杂种》等等。
一、经历和创作观念的不同第五代导演是有着特殊经历的一代导演。
他们多出生于50年代,在青少年时代经历过文革。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有过知青经历,他们去过工厂,农村,而不单单接受过大学的系统教育。
他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但在大量空闲的时间里阅读的经典作品,却深深的刻印于他们的心灵之中,因此再他们导演影片时,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形象就会呼之欲出。
而第六代导演与第五代导演相比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
他们成长与共和国经济复苏,万象更新的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逐渐适应商品经济,每个人都注重自身的利益并致力于在这个新的社会时期为自己开创出一片天地。
他们亲身感受到经济体制的变化所带来的社会关系,个人境遇,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
原来统一的社会空间被不断分割,“启蒙”、“理想”、“集体”这些曾经的价值观念消失了,代之的是“个人”、“利益”这些。
曾经的追求和信仰轰然倒塌,大写的人变成小写的人。
尽管相对第五代导演来说他们没有广阔的人生阅历。
但他们的生命体验却更为深刻。
第六代导演普遍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受过系通过而专业的教育,广泛阅读过文学和美学理论,剧本,小说,有些还从事过诗歌创作,甚至绘画。
不同的人生经历导致了两代导演创作观念的不同。
在农村度过自己的青春的第五代导演,他们对农村,对乡土中国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一种难以化解的情愫。
电影盲山影评
![电影盲山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40279ea94431b90d6c85c7f3.png)
电影盲山影评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浅评电影《盲山》《盲山》是我看到的比较真实的几部电影之一。
我看了四遍,次次都有更多的想法。
作为一个陕西人,一个农村人,一个山区农村大学生,我看完之后有太多的感慨。
因为影片的真实所以我感慨:看到那蹒跚崎岖的山间公路,那眼熟的农用三轮车,那土垒的破旧房子,还有浓重的陕西口音,相差无几的生活方式,,,影片里一切一切的场景都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亲切。
《盲山》讲述了被拐卖女大学生白雪梅如何上演大逃亡,其契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佩,我认为更多的是李杨导演在发掘社会及人性的盲点:1,表现中国传统农村人的劣根性。
中国传统有爱看别人笑话,冷漠的习惯、相关人员的不作为、文明的落差在电影中表露无遗,山村中的蛮荒:落后、无知、愚昧、野蛮,在片中的山村你都能看到。
还有就是农村妇女的奴性,好像天生就是男性的附属品,就是相夫教子的工具,当这种奴性成为一种习惯之后,农村的这种“气候”就成为一种不变的传统。
2,反映中国传统思想:伦理孝顺。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自古以来中国文化所沉淀下来的传统训导。
为什么会出现拐卖妇女儿童,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传宗接代。
当贫困剥夺了他们这种权利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另一种解决的办法,有求必有供,于是就有了拐卖。
拐卖是实现生儿育女愿望的一种途径;3,对农村政治、民主、法治的极大讽刺。
当白雪梅一次次逃跑时,村人充当了追捕的角色,在公安来带白雪梅走的时候,全村人都拿着锄头家伙围着警车,黄德贵母亲还要坐在车轮前以死相胁法律在山村中不文一值,“坐球牢,谁家娶媳妇不花钱!”黄德贵理值气壮。
还有同样是收费,就算黄德贵家里两个月前已经没养猪,还是得交费,税务人员说这是主任的规定。
山高皇帝远,一个主任就可以规定收费,可见当地政府的腐败,当有上级政府官员来视察的时候,村主任在村口挂起横幅欢迎上级视察工作,还广播给村民:不该说的不要胡说,谁要是败坏咱村的名声和形象,一切后果由他自己负责!!那些被拐来的妇女,更是被送到山上躲避,到访的官员还称赞这个地方很美。
“第六代”导演作品的新现实主义论
![“第六代”导演作品的新现实主义论](https://img.taocdn.com/s3/m/ec76aec6a58da0116c174970.png)
“第六代”导演作品的新现实主义论作者:杨文军来源:《今传媒》2016年第10期摘要:现实主义理论诞生在19世纪的英、法等国,新现实主义电影则诞生于二战后的意大利。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则是第六代导演的作品。
本文从现实主义的相关理论、意大利与中国当时的历史背景、出现此电影流派的历史环境以及“第六代”作品的本体角度,对整个“第六代”作品从新现实主义角度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第六代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109-03一、引言任何一种艺术样式或艺术作品的出现与发展,都不是孤立存在、单一发展的。
从1895年电影诞生以来,其在中国的发展也仅百年之久,电影发展的每一步、每一阶段都与工业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被当代研究者称为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电影,甚至对后来在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都产生过影响。
现实主义是个外来词汇,是指在19世纪早期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后来发展到俄国、美国以及欧洲的其他国家,形成了欧美近代文学史上的高峰,也是19世纪欧美文学思潮的主流。
在中国,现实主义之路起始于20世纪的“五四”时期,由留学生带来的欧洲学院绘画技巧,曾经引起文化界广泛欢迎,并被视之为现实主义绘画[1]。
“五四”新文化运动将西方的先进文化带入中国,在随后的发展历程中,经受了国内社会发展的种种考验。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生存发展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可是并不平坦。
文化大革命的倒流逆施,落后思潮的拖累,反华情绪和势力的骚扰,以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为追求GDP、金钱、政绩等,伴随而来的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新的现实状况。
这种新的现实状况也反应在了艺术家们的作品中。
在电影艺术领域,以贾樟柯为首的第六代导演就是在这种新的社会生存状态下孕育而生的。
张元执导的《妈妈》《北京杂种》,王小帅作品《十七岁的单车》,以及路学长的《长大成人》、管虎的《头发乱了》、张扬的《洗澡》、贾樟柯的《小武》《站台》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现实主义作品。
蔡尚君电影的创作风格探析
![蔡尚君电影的创作风格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8863f2e009581b6bd9ebe2.png)
无论作为编剧还是导演,蔡尚君都与第六代连接在一起。
20世纪90年代末,最开始以编剧出身的他通过《爱情麻辣烫》被人们广为熟知,而后又与导演张扬合作了两部影片,分别是《洗澡》《向日葵》,到了2007年他才有了第一部自己导演的作品《红色康拜因》,并且通过这部影片的出色发挥获得希腊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由此蔡尚君成功地完成了编剧和导演双重身份的结合。
一、多维与人物塑造蔡尚君的大部分影片中都能寻见父亲的身影,像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父亲,中产阶层的父亲,还有作为艺术家的父亲等。
他以高超的拍摄技巧、缜密的思维塑造出各种父亲的形象,在影片《向日葵》中,将自己的志愿强加到儿子身上的父亲,《红色康拜因》中违背情义背叛兄弟的父亲,他们的身上都存在鲜明的人物个性,而这些性格的形成与他们的文化背景、经济能力及社会阶层都存在直接的关系。
美国资深作家麦基曾说过,在一部成功的影视剧中,人物在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还要将人物身负的重重形象、重重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与物之间的冲突呈现出来,即人物的多维性。
其实,所谓多维就是指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多面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善良与邪恶并存。
就如同电影《红色康拜因》中的父亲宋涛,在面对同乡时展现出卑劣自私、见利忘义、贪图小利、以个人为中心的同时,又在其遭遇困难时展现出大义凛然、坚守诚信。
他在剧中说:收了别人的钱,就一定要将任务完成,之后不顾身体的疼痛坐在地上也要将工作完成的片段让人钦佩不已。
情节看似矛盾,却也真正体现了人物的多重性格。
这就是人物多维性的典型表现。
蔡尚君在故事情节中没有给父亲宋涛设置任何突然事件使他的性格发生变异,他的多维性格是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慢慢展现出来的,而他的这种多重性格并没有给人唐突之感,观众很自然地接受了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个性,而且给人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
这主要是因为电影在开始阶段的铺垫,宋涛作为一名外地打工人员,已经多年没有回家,就连妻子离世都没有人通知他。
电影_匆匆那年_的_后青春_叙事策略_闫笋
![电影_匆匆那年_的_后青春_叙事策略_闫笋](https://img.taocdn.com/s3/m/4d696a7ea98271fe910ef97f.png)
新锐视点XINRUISHIDIAN总第655期/2016年/第10期电影《匆匆那年》的“后青春”叙事策略闫笋(黄河科技学院音乐学院,河南郑州450000)[摘要]“青春怀旧”是2015年中国电影的关键词之一,大量反映青春校园生活的电影涌现大银幕,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中国青春校园的人文风貌。
这些影片虽然艺术风格不尽相同,却集体呈现出“后青春期”的怀旧意识。
影片《匆匆那年》以拼贴式的青春岁月的碎片化追忆,表达了一种集体对现实生活的不安和青春记忆的怀念。
本文以该片的“后青春”叙事策略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范围扩展至当下的国产青春片的模式化创作。
[关键词]电影《匆匆那年》;“后青春”;叙事策略;国产青春片201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青春片无疑是最为主流的电影类型,虽然在质量上参差不齐,却以相对庞大的数量占据了大部分的院线档期,瓜分了相当大比重的票房。
“青春怀旧”无疑是2015年中国电影的关键词之一,大量反映青春校园生活的青春片涌现大银幕,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中国青春校园的人文风貌。
虽然这些青春片良莠不齐,艺术风格不尽相同,却集体呈现出一种“后青春期”的怀旧意识。
张一白执导的电影《匆匆那年》,由彭于晏、倪妮、魏晨、张子萱、郑凯等时下最炙手可热的新晋明星担纲主演,以故事的主角陈寻为中心,进行了一次关于集体的青春记忆的回望。
影片从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到视听语言的构建都体现出“后青春”意识,这种对往昔岁月的回顾正是源自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是一种肉体与精神呈分裂式成长的状态。
本文就电影《匆匆那年》的“后青春”叙事策略展开讨论,最终将研究讨论的范围扩展至当下国产青春片的模式化创作上。
一、“后青春”的怀旧基调“后青春”并非一个从学术角度正式提出的概念或专有名词,而是笔者针对新世纪以来的15年间涌现的青春校园电影做出的概念提取和总结。
“后青春”既是青春片的叙事视角,也是叙事方法;既是片中人物的思想意识,也是其肉体与精神分裂式成长的状态。
电影《地久天长》的叙事策略探析
![电影《地久天长》的叙事策略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f4f681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cb.png)
|RADIO &TV JOURNAL 2020.08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影视化载体,是一门涉及媒介、文化、消费、科技等多领域的综合艺术,它以视听觉符号为载体,对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社会思维、现实社会等产生影响。
现实主义电影具有纪实的美学风格,导演通过电影叙事提炼生活真实,其创作方法具有研究价值。
本文从叙事时空、叙事手法和镜头语言三个方面探究电影的创作方法。
一、回环交错的叙事时空电影作为时空的艺术,使得单向线性的时间和封闭物理性的空间的重构成为可能。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谈到叙事的完整性问题,他认为:“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
”①影片有三条清晰的叙事线。
第一条叙事线是丽云两口在亲生骨肉溺水身亡之后,因计划生育政策,痛失二子。
第二条叙事线是丽云被迫下岗失去工作后,二人背井离乡到远乡谋生。
第三条叙事线是30多年过去,二人返回家乡与故友、与亲生子重逢,与此同时养子也即将回到二老身边。
时长达3个小时,故事从80年代一直延续到2010年。
作者在细致描摹主人公情绪情感的同时拓展了传情以外的表意内容,在纵长的叙事时间线里,营造更厚重的表意空间。
影片中包含的中国式情感表达和人情世故具有艺术张力,叙述中充满东方式的表达特点,情感表达具有较长的时间跨度。
影片中颇具感染力的生活气息,在与历史时间的碰撞中,显示出独特的审美意涵。
作为近些年来少有的现实主义艺术片类型,《地久天长》中大量展现生活场景的细节,拍摄空间集中且不局限于普通家庭日常生活的筒子楼、工作的工厂、娱乐的歌舞厅等具有时代特点的建筑,以及深蓝色的工人制服、车间的重金属机器等都是与时代相关的标志,大量运用中近景符合拍摄需求,紧凑影片结构的同时使电影更具观赏性。
电影中的叙事时空是被压缩的时空,其叙事内容是生活真实的提炼,是凝练后的影像语言。
导演着意将典型建筑作为影片的意象之一,对于城市空间、封闭空间、情感空间的把握,体现在对现代化进程中变迁的城市、乡镇的刻画上,书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还原上个世纪集体生产工作空间、狭窄的生活空间以及新旧秩序下城乡空间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的叙事策略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的叙事策略对于中国“第六代导演”而言,近两年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众多青年才俊所执导的一大批影片如《可可西里》(陆川)、《世界》(贾樟柯)、《青红》(王小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茉莉花开》(侯咏)、《自娱自乐》(李欣)等,相继在国内影院公映,有的影片还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如近期贾樟柯《三峡好人》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
“第六代导演”确是迸发出了积蓄已久的能量,“真正浮出了水面”。
于是乎,“第六代导演”给人们的印象已不再是“地下电影”的制造者,而是个性彰显、生机勃勃的年轻的电影创作群体。
尽管第六代导演的影片,由于个人化情绪化叙述浓重、题材视野相对狭窄、缺乏故事性和娱乐性效果,而在票房上没有取得如“第五代导演”作品那样的骄人的业绩,然而,他们在影片中对于社会边缘状态人的日常人生百态的描绘,对于苦涩生命原生态的表达,特别是他们大多接受过电影专业或戏剧专业的系统教育,受过西方现代电影理论的熏陶,因而在其新作与旧作、公映和未公映的影片中对于电影叙事方式、构图能力显示出少有的老成,其叙事策略独具特色。
为此,本文拟从电影叙事学的视角,对第六代导演电影在情节结构编排、故事讲述和叙事语法等方面做出梳理、阐释和探讨。
一、情节结构编排(一)倒叙式回忆倒叙式回忆结构模式是第六代导演惯用的模式。
这大概与第六代导演的成长经历有关。
常有人说第六代导演出现并没有像第五代导演那样幸运。
第五代导演正赶上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精英思辨的时代契机,而第六代导演出现时经历的正是社会转型期。
政治意识形态强化,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消费文化开始盛行,电影已经从所谓神圣的艺术殿堂走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品。
这个群体是在几十年来中国文化最为开放和多元的背景下接受教育的,但作为从学校至学校的一代,他们的人生经验和文化试验相对比较封闭,这使得他们常常带有某种自恋倾向的迷茫、无奈和一种无畏的勇敢。
第六代导演整体有一种怀旧情结。
这是由于他们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所以把目光投向过去的青春成长,表现出对回忆的格外留恋,他们“关乎在城市的变迁中即将淹没不可复现的童年记忆”,这种观念和选材角度,使得他们执导影片的故事叙述必然采用倒叙式回忆的结构模式。
譬如王小帅的《扁担·姑娘》和娄烨的《苏州河》等影片结构就是如此。
王小帅的《扁担?姑娘》围绕着扁担与越南姑娘阮红之间的关系展开,但是却是以高平的报仇生涯作为线索的。
影片选择扁担作为叙述者,开头从扁担的回忆中,我们得知:高平和扁担是同乡,同是到城里的“打工族”,高平因为要报仇后来死了。
关于死亡的其他信息我们一律不知。
相反,导演把这个谜底放在了接下来的影片叙事当中。
因此,接下来的影片是扁担对整个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的回忆,从高平因为要报仇与越南姑娘相识,相爱到分手,再到高平的死。
整个故事采用倒叙式回忆的结构方式。
影片《苏州河》是以“摄影师‘我’认识美美并成为她男朋友”作为开头,随后引出了牡丹与马达的爱情故事。
显而易见,牡丹与马达的爱情故事是“摄影师”我的回忆,采用了倒叙的结构方式。
从牡丹与马达相识、相知、相爱到他们倆分手以及马达的追寻均采用了时光追忆的叙事手法。
而徐静蕾执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虽说是文学名著的改编影片,但采用的仍然是倒叙式回忆结构模式。
这部影片是以徐先生收到一封“陌生女人”的信件作为开头的。
然后按照信里的内容,采用时光追忆的形式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这是典型的倒叙式结构。
从江小姐与徐先生初次相遇到相识、相爱再到被“抛弃”,以至于后来的重逢均采用了时光倒流的方式进行追述的。
通过这种倒流的结构模式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女人对所爱的男人所付出的是何等的多,这样无私的爱是何等的崇高,体现了一种崇高美。
(二)因果式线性结构娄烨的影片《紫蝴蝶》就是一部典型的以时间为叙事顺序的因果式线性结构的影片。
影片讲述的是谢明、丁慧为首的民间抗日组织与山本、伊丹英彦等日本特务互相斗争的故事。
故事围绕民间组织在1930年到1941年这十年中是如何逐步地壮大,如何一步步地把日本特务消灭所展开的。
而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正如片名所提示的,自行车在影片中作为最主要的线索贯穿始终。
郭连贵是农村来北京打工的“乡下人”,他找到了一份送快递的工作。
对郭连贵来说“自行车不仅是他的求生工具,还是他生存在城市中的一个确证”,寄托了他对未来生活的所有期待与梦想。
小坚的家是北京普通家庭,家境不佳的他在高职读书,他的朋友圈子里流行玩极限赛车。
对小坚来说自行车能够满足它的自尊和虚荣。
影片通过郭连贵被偷的自行车到了小坚手里这一情节把两人联系起来。
整个影片就围绕着自行车所发生的前前后后展开的。
在结构上也属于的因果式线性结构模式。
(三)交织式对比结构模式交织式对比结构模式是指该结构模式虽然也遵循情节发展的线性时间顺序,但同时却设置了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叙事线索,各线索之间,以具有明显不同风貌、不同取向的事件和人物构成或明显或错综的复杂性对比关系。
通过这种对比性张力的运动,推动本文的叙事进程,架构本文的叙事主题。
其基本特征是以时间线索上的交错性为主导,以事件的对比张力为动力,追求对故事进程的深层观念内涵的开拓,结局往往是开放性的,给人留下某种思考和寓意。
这种结构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张扬的《爱情麻辣烫》。
张扬的风格和王小帅、贾樟柯的创作风格不同,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似乎要更加积极一点,更加自信一点。
他的影片往往在轻松搞笑之余给观众以对生活的思考。
这一点可以从他的三部影片(《爱情麻辣烫》、《洗澡》、《昨天》)中得到充分体现。
其中《爱情麻辣烫》展现了当代城市人的爱情生活画卷。
它以五个小故事组成整个影片内容的独特结构方式,包容和演绎了不同年龄段的人们的情感经历,全片由一对即将成家、激动而喜悦的年轻人准备结婚的过程中的几件琐碎小事来贯穿。
片中的五个故事贴近现代生活、富有新鲜活力,观众既可以看到少年人朦胧初恋的风情,又能感受到青年人轰轰烈烈的热恋,年轻夫妇婚后生活的平凡、平淡与幻想世界的差距,人到中年再次面对爱情考验时走上离婚之路,以及步入人生黄昏的老年人沐浴夕阳之恋的美好。
五个情感的片断“声音”、“照片”、“玩具”、“十三香”、“麻将”各自独立,由“结婚”的线索连接,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丰富多彩的人生。
二、故事讲述策略站在叙事学的角度看,“讲述”一个故事,意味着架构一个可供观看或阅读的本文。
而要构筑一个本文,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谁来讲述故事。
作为叙事文中“陈述行为主体”的叙述者,是联系作者与人物的中介,是沟通故事与观者的桥梁。
具体来讲,影片叙述人作为具体本文的叙事机制呈现出以下两个层面的特征与功能,即人称层面与视点层面。
纵观第六代导演的讲述策略,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多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手法和“内聚焦性”视角策略。
(一) 画内的“我”第一人称的我者叙述在影片中往往明确公开自己作为讲故事人的身份,并且也不隐瞒自己与影片中人物的或远或近,甚至原本就是画内人物的亲密关系。
具体看来,电影叙事中的“我”者叙述可以分为画外与画内两大类别。
总的说来,第六代导演的电影绝大多数采用的是画内的我。
前面我们已讨论了第六代导演的倒叙式回忆结构模式,与这种叙事结构模式相对应的便是追述往事的“我”。
章明的《巫山云雨》中的东子,娄烨的《苏州河》中的摄影师,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江小姐等都是作为影片叙述者的身份出现,并且以影片中的一个出场人物(主人公或配角)呈现在画面,参与到本文的实践中去的叙述方式,因而也可称之为人物“我”者叙述。
他们大多以对事态、环境的描述或心态反映(独白或者内心独白)的口吻叙述。
他们的叙事方式往往影响着影片的叙事节奏和故事进展速度。
因此,叙述人的声音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按照热奈特对“叙事时间”的界定,单从时间位置的角度来看,应当区分出四种叙述类型:事后叙述,事前叙述,同时叙述和插入叙述。
很显然,画内的“我”者属于“同时叙述”并且带有部分“事前叙述”的特点,强调的是与情节同时的现在时叙事,呈现的是人物兼叙述人的“我”所看到、听到、想到和梦到的情和事。
比如说《苏州河》中的摄影师,完全是一种亲历式叙述方式。
影片中大部分镜头都是从摄影师“我”的角度去拍摄的。
(二)内聚焦型的视角与第一人称“我”者叙述相对应的视角层面便是——内聚焦型视角。
内聚焦型视角,是指每件事情都严格按照一个或者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它完全凭借一个或几个人物(主人公或者见证者)的感官去看、去听,只转述这个人物从外部接受的信息和可能产生的内心活动。
画内的“我”属于一种典型的内聚焦型视角。
第六代导演的作品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个人化和情绪化。
他们执著于表达自己对生命及生存的理解和体验,习惯于用自己个性化的叙述方式和片断化的感觉风格来陈述事实。
因此,叙述者的视角往往代表的是他们的视角。
在个人化和情绪化风格的影响下,他们的视角往往是狭窄的。
就拿娄烨的《周末情人》来说。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的是李欣与拉拉和阿西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
影片把李欣作为本文的叙述者,影片中有大量关于李欣的独白。
在电影开始部分,通过李欣的独白我们知道了她与阿西是高中时候的恋人,也知道了在阿西入狱后不久后由于一场误会造成了她和拉拉的相识、相知与相爱。
接下来的情节中,阿西的出狱了给李欣的感情世界刮来了一股飓风。
阿西与拉拉之间也出现了感情纠葛。
阿西打伤了拉拉,受伤的拉拉被晨晨救起,并被介绍到她的丈夫张驰所组建的摇滚乐队中任主唱。
张驰和他的乐队成员的生活笼罩在焦躁、迷惘的情绪中,他们都面临着精神、事业和情感的困境。
李欣便又发表了内心的一段独白:“我们把自己当成社会上最痛苦的人。
后来我才明白,不是社会不了解我们,而是我们不了解社会。
”拉拉准备演出,阿西想去挑衅,在李欣的哀求下未果。
李欣在两个男人之间奔波,精神上处于撕裂状态。
拉拉愤而与阿西对质,一怒之下刺死阿西。
阿西的死确实给了李欣心灵上的震撼,于是她决定离开这个城市,面对镜头,她又发表了一段独白:“不是生活变了,而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变了,我们开始学着回过头来看自己和做过的事”。
若干年后拉拉出狱,迎接他的不仅有李欣、晨晨、张驰们,还有一个怀抱中的婴儿,婴儿名叫拉拉。
他们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微笑。
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一部内聚焦型视角成功运用的例子。
李欣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和内聚焦型视角,展示了当代年轻人痛苦与迷茫的心理。
三、叙事语法运用策略叙事语法,是系统地记录和说明故事普遍规则的符号和程序。
它与语言学上的语法的性质相似,同样研究的是故事本文中各系统间的组织原则。
为了建构一套有限的结构模式,叙事学家作了艰苦的、标新立异的探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
其中以法国理论家格雷马斯的成就最高。
他对叙事语法作了系统地建构,将其分为四个流程:深层结构(符号方阵),叙述结构(基础语法和表层语法),画与结构(角色、形象、主题等)、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