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通立交区安全性评价研究

合集下载

杭甬高速公路彭埠互通式立交区域安全性评价分析

杭甬高速公路彭埠互通式立交区域安全性评价分析

杭甬高速公路彭埠互通式立交区域安全性评价分析摘要:结合运营现状,对杭甬高速公路彭埠互通式立交进行基于道路条件检查、运行速度与服务水平、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的评价分析,以期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

关键词: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分析道路条件检查运行速度服务水平交通工程1 研究概况安全性评价分析是应用系统方法,将相关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应用到道路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各个阶段,对直接影响道路用户安全的道路组成元素及其相互作用进行分析评价,通过修正或减轻目标方案中的安全缺陷,或优化推荐具有较佳安全性能的项目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交通安全问题,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彭埠互通式立交位于杭甬高速公路与艮山东路交叉处,采用双喇叭形布置。

主线设计速度为100km/h,双向4车道;A、F匝道为对向分隔式双车道,设计速度为50km/h,宽度为15.5m;B、I匝道为单向单车道,设计速度为40km/h,宽度为8.5m,单车道出入;C、E、G、H匝道为单向单车道,设计速度为50km/h,宽度为7.75m,单车道出入;D、J匝道为单向双车道,设计速度为40km/h,宽度为10.5m,双车道出入。

彭埠互通式立交建成运营以来,部分匝道偶发交通事故,因而迫切需要对其立交区域进行安全性评价分析,提高其安全服务水平。

本安全性评价分析主要内容包括道路条件检查、运行速度与服务水平计算、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等。

道路条件检查依据原设计采用标准、规范进行符合性检查;运行速度与服务水平计算依据2000年版的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HCM2000)进行;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依据《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2009、GB5768.2-2009、GB5768.3-2009)、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技术规范(JTG D81-2006)及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 D82-2009)进行。

2 道路条件检查道路条件检查依据原设计采用标准、规范进行符合性检查,分别从位置、间距、形式、匝道出入口(相邻出入口间距、车道数平衡、加减速车道长度、分流点曲率)、匝道速度协调性、匝道(匝道横断面布置、平纵面线形和超高加宽)、视距(匝道、分流点、合流点)等方面进行符合性检查。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交工阶段安全性评价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交工阶段安全性评价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交工阶段安全性评价摘要:随着我国西南地区高速公路里程的增加,作为连接高速公路与收费站的互通式立交数量也在不断上升。

高速公路的修建,给沿线地区带来了巨大的交通便利和经济效益,但互通式立交作为出入高速公路的连接点,车辆速度变化、驾驶员视距不足、交通标志不完善、加减速车道长度不足,均会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

交工阶段安全性评价是通车前的最后一次安全检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主要对互通式立交交工阶段安全性评价项目进行探讨,并对互通式立交安全核查出的问题给出整改建议,以期降低互通式立交运营期间事故率,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安全性评价;互通式立交安全;立交安全检查;高速公路0.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西南地区高速公路建设里程的不断增加,作为连接高速公路与收费站的互通式立交数量也在不断上升。

为了尽量减少高速公路的事故发生率,《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1](以下简称路线规范)在2006年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其修订的重要内容如下:(1)公路应按设计速度进行路线设计,采用运行速度进行检验,保持线形连续性;(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级干线公路应在设计时进行交通安全性评价,其他公路有条件时也可进行交通安全性评价。

《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 B05-2004)上升为《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规范》(JTG B05-2015)[2](以下简称安评规范)强制性规范。

互通式立交作为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南山区高速公路中数量越来越高,受西南山区地形限制,很多设计参数只能取极限值。

本文结合某建成高速公路现场踏勘资料,施工图设计、设计变更及交工验收评定资料,对沿线互通式立交的分、合流鼻端通视情况,加(减)速车道长度、匝道的速度协调性及出口标志信息的系统性进行评价。

1.国内外互通式立交视距安全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吴艳[3]在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出口识别视距研究中指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总量的70%集中在出口500m范围内。

互通立交线形设计指标安全评价的研究

互通立交线形设计指标安全评价的研究
互 通 立 交线 形设 计 指 标 安 全 评 价 究 的研
刘洁 赵 宁 ( 长安大 学公路学院)
摘 要 :本 次 研 究 使 用层 次 分析 法 计 算 出 了 四项 线 形 设 计 指 标在 指 标 的权 重 。
互 通 立交 安 全 评 价 中 的权 重 大小 。 然 后 利 用 仿 真软 件 VS I 对 变 ISM 速 车 道 长 度进 行 模 拟仿 真 , 后 综合 行 车 安 全 、 程 对 环 境 的 影 响 和 最 工
00 5 .5 0 05 3 .6 8
0. 7 11 8
AW = 入 W =
解 得 Βιβλιοθήκη = .3 3 41 6 02 3 .6 4
结合 以上 数据 和 图表 的 分析 , 得 出 : 设计 速 度 为 可 在
cI : :百 1 6 - 4.3 3 4 I — — 一 一— _ 一0 4 一— — — — _ ~ - .45 0
足 问题 进 行 探 讨 。
时 , 出不 同变速车 道 的特 征 数据采 集 点 的评 价 结果 表 做
32 仿 真 结果 分析 与 研 究 汇总 上 述数 据 ,得 出在 主 . 线 设计 速 度 为 1 O m/ 、 k h 匝道 设定 速 度 为 7 k h且 减 速 O 0 m/
① 分别计 算该矩阵 ( 见表 21 各行 元素乘 积 的四次根 .)
厂 —— 一
根 公 ::\ c i,, 据 式 n 兀o(1 n V .: … ) /
l= 1
车 道 为单车 道 的情 况下 , 同长 度 的变速 车 道 上平 均运 行 不
速 度和 可通 过交通 量I 如 下 表所 示 : 3 ] 。
3 运 用 vs i 软件 进行 交通 仿真 实验 i m s 首 先是 苜 蓿 叶型 互 通 立 交 的 设计 图为 基 础 ,建 立在 工程造价等各 方面 因素 , 出这一指标 的推荐值 , 提 并与《 公路路线设 Vs i . i m42当中 的互通 立 交规划 路 网图[ s J 】 。 计规范》 中相应 的值 比。 互通 式立交 变速 车道是 主 线车道和 匝道 之间段 的 附加 关键词 : 互通立交 变速车道长度 VS I 安全评价 IS M 车道 , 它是互 通式立 交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 分。 变速 车道是 整 1 概 述 个互通 立交系统 中最易发 生交通事故 的地 方[ 其具体表 现 2 1 。 在 高速 公路 建设 中 , 互通 式 立交 也是 高速 公路 的重要 如 :分 流端 的减 速车道 长度 不够 ,汽车来 不及减 速 而撞护 组 成部 分 , 是具 有 空间 多层 结构 形态 和 立体 交通 转 向功 能 栏: 分流 端减 速车 道 设置 不 明显 , 车 驶过 而错 过 转 弯 ; 汽 合 的专 用 设施 。 国各级 公路 尤其 是 交叉 口的交通 事 故异 常 全 流端 设置不合理 ,车辆 提前进 入 主线发 生交通 事故 等。可 严 重。 我 国 已经开 始 对道 路交 通安 全评 价 进行 系统 研 究 , 见 ,变速 车道 设置 的合理 与否 ,对于提 高行 车的安 全舒适 对某 些道路 交 叉 口也 实施 了初 步 的道路 交通安 全 评价。 性 , 小 交通 事故 的发生 , 证交通流 的畅通 意义重 大。 减 保

山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安全评价研究以芦稿枢纽立交为例

山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安全评价研究以芦稿枢纽立交为例

1、交通事故分析
通过对芦稿枢纽立交近年来的交通事故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事故类型包括追 尾事故、侧面碰撞事故和翻车事故。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驾驶员超速、疲 劳驾驶、酒后驾驶等。同时,立交的某些路段存在视距不良、路面湿滑等问题, 也增加了事故的风险。
2、安全评价方法
对于芦稿枢纽立交的安全评价,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定性评价主要 考虑立交的设计合理性、交通设施的完善程度、交通安全宣传等因素;定量评 价则主要通过统计交通事故的数量、类型、原因等数据,利用概率论、数理统 计等工具进行分析。
山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安全评 价研究以芦稿枢纽立交为例
目录
01 一、芦稿枢纽立交概 述
02
二、芦稿枢纽立交的 安全评价
03
三、改善芦稿枢纽立 交安全的建议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作为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在全国范围内 得到了广泛的建设。特别是在山区,高速公路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对 于促进山区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状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山区的地理 环境复杂,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维护难度较大,互通立交的设计和安全评价显得 尤为重要。本次演示以芦稿枢纽立交为例,探讨山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安全 评价问题。
四、结论与展望
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安全性评价是保障行车安全和顺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 事故数据分析法、交通工程评估法、数学模型法等研究方法的综述发现,目前 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两方面。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 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影响互通立交安全性能的关键因素;研究更为科学、准确 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等。
2、事故死亡率
事故死亡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互通立交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与总行驶里程的比 值。此指标可以更直观地反映互通立交的安全性能,计算公式为:事故死亡率 =死亡人数/总行驶里程×1000。

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安全性评价研究综述

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安全性评价研究综述

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安全性评价研究综述发布时间:2022-12-14T08:08:22.452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16期8月作者:陈果刘安辉[导读] 随着西南地区高速公路里程的增加,连接高速公路和收费站的互通式立交数量也在增加陈果刘安辉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省贵阳市 550000摘要:随着西南地区高速公路里程的增加,连接高速公路和收费站的互通式立交数量也在增加。

高速公路的建设给沿线地区带来了极大的交通便利和经济效益。

但是,作为进出高速公路的连接点,立交桥由于车速变化、驾驶员视距不足、交通标志不完善、加减速车道长度不足等原因,会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

交接阶段的安全评估是通车前的最后一次安全检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互通式立交;安全性;高速公路;有效对策引言:目前对于互通式立交的安全性评价的理论尚有诸多不足,后续的研究应尽可能在适应道路的发展的条件下,尽可能全面的考虑影响互通式立交安全性的诸多因素,通过先进设备采集数据,运用大数据模式进行数据挖掘和整理分析,综合多方面理论和方法得出准确的评价结果。

一、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安全性存在的问题(1)互通位置和道路网络的结合不足。

例如,当一条公路与一条过境公路(国道)相交时,立交的位置有许多限制。

综合比较的结果是,公交交通被引入市中心而不被发现。

例如,互通方案设计虽然能够满足互通服务功能,但缺乏考虑路网连接互通的具体设计问题,总体设计不合理。

2)比较方案缺乏比较价值。

高速公路需要设置互通式立交,主要服务对象为当地城镇和国道沿线交通。

在初步调查中,提出了两种不同位置的A型单喇叭方案进行比较。

这两种方案的共同点是互通式立交和隧道之间的距离很小。

推荐方案距离隧道洞口100米以上,备选方案距离隧道口仅几十米。

替代方案的唯一优点是拆迁量稍小,但其安全性更差,毫无价值。

经过多次讨论,决定适当改变立交位置,并将立交与隧道之间的距离增加至约2km,从而不会影响车辆在主流方向的行驶。

基于互通式立交的交通系统可靠性评估与提升措施研究

基于互通式立交的交通系统可靠性评估与提升措施研究

基于互通式立交的交通系统可靠性评估与提升措施研究随着城市交通压力的不断增加,传统的交通信号灯控制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机动车流量。

为了提高交通效率和缓解交通拥堵,许多城市开始采用了互通式立交的交通系统。

本文将对基于互通式立交的交通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并探讨提升措施。

一、互通式立交交通系统的基本原理互通式立交交通系统是一种高效而复杂的交通组织方式,它主要由连接不同道路和快速路的高架桥梁和匝道组成。

在这种系统中,机动车可以通过匝道进入、驶过和退出立交桥,实现快速通行。

互通式立交交通系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合理设置出入口和匝道,将不同的交通流分离开来,减少交叉冲突,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二、交通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标准为了评估互通式立交交通系统的可靠性,我们需要确定合适的评估标准。

以下是常用的几个评估指标:1. 交通容量:交通容量是指交通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容纳的最大车流量。

通过评估交通容量,我们可以了解互通式立交的道路通行能力。

2. 行驶时间:行驶时间是指从一个出口到另一个出口所需的时间。

通过评估行驶时间,我们可以了解互通式立交交通系统的速度和效率。

3. 阻塞率:阻塞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交通系统的拥堵程度。

通过评估阻塞率,我们可以了解交通系统的流畅程度。

以上指标是评估互通式立交交通系统可靠性的重要参考。

三、提升互通式立交交通系统可靠性的措施为了提高互通式立交交通系统的可靠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优化出入口设置:合理设置出入口位置和数量,根据道路流量动态调整出口匝道的使用情况,减少拥堵。

2. 改善信号灯控制:采用智能信号灯控制系统,根据交通流量和时间变化自动调整信号灯的时间,减少等待时间和拥堵。

3. 定期维护和检修:定期对互通式立交交通系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正常运作,减少故障和事故的发生。

4. 引入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引入智能交通系统,实现车辆与信号的互动,提前感知交通拥堵和事故,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拥堵。

互通立交区安全性评价研究

互通立交区安全性评价研究

互通立交区安全性评价研究摘要:为解决山区在运营高速公路突出的交通安全问题,提高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保障能力和运行效率,本文通过对山区高速公路道路特征、交通特性、驾驶行为、交通事故原因等的调查和分析,基于运行速度理念和方法,对互通立交区安全性进行评价研究,提出山区高速公路安全性评价的原则、流程、内容和方法体系。

关键词:互通立交区;安全性;研究引言作为高速公路重要组成部分,互通式立交桥是高速公路隐患较多的路段,在互通立交桥施工图设计阶段引入安全性评价,并在交通安全评价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是保证后期运营安全的基础。

2004年,交通部颁布的《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是我国第一个全国范围内施行的公路安全评价的规范性文件。

本文以湄渝高速莘口互通为工程背景,对莘口互通所处的长大坡安全性及莘口互通安全性进行了评估分析。

一、互通立交范围内主线部分安全设计(一)变速车道由于驾驶操作要进行合流、变速、分流等一系列比较复杂的工作,所以最容易出现交通事故的地点就是变速车道,对于变速车道的设计应认真对待。

互通立交提供一致性的入、出口运行方式,采用统一的流流出方式,与驾驶员的习惯与预期相一致,其有利于保障安全。

(二)变速车道长度变速车道长度直接影响着交通的安全,假如变速车道比较短,与之相衔接的匝道平面指标又都比较低,驾驶者通常在进入减速车道之前就会开始减速,从而使后面跟随的直行车辆的正常行驶受到一定的影响,致使了许多事故的发生。

因此为了确保行车的安全,应对高速公路,及时对变速车道长度进行调整。

(三)减速车道通常减速车道都使用直接式,这既是规范的要求,也是流出车辆的驾驶员最舒服的流出方式,其符合车辆的行驶轨迹。

在实际的操作中除了个别的设计人员为了回避变宽桥的设计而采用了平行式的减速车道,但大部分的减速车道都是根据直接式设计的。

(四)视距因为要进行交通转换,所以对于互通立交范围内主线的视距要比一般路段的要求更高。

识别视距就是指在主线分流之前判断出口所需要的视距。

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要点分析

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要点分析

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要点分析盛晓福青海省海东公路工程建设公司摘要:本文分析了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比性原则。

从互通式立交的主线、匝道、收费站三个方面对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的安全性评价进行了重点分析。

关键词: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1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原则1.1科学性原则在选取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指标时,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应遵循科学性原则,科学分析影响互通式立交安全性的因素,不受任何人为和主观干扰,使其选取的评价指标更具客观性和真实性,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整个互通式立交的安全性评价体系。

1.2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主要是指在获取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指标时,这些指标的选取应具有可行性,保证其能够获得,不能是单纯从理论上去考虑,还需跟实际情况相匹配。

在评价过程中还要注意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并且尽量简单、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1.3有效性原则受我国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水平的局限,对互通式立交的安全性分析和研究起步较晚,在对互通式立交进行研究时,通常会借鉴国外一些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应注重与我国互通式立交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硬搬死套,否则得出的安全性评价结果也不具有有效性。

1.4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以保证互通式立交安全性的评价结果更科学、合理。

既可以是评价结果相同指标之间的对比,也可以是评价结果与标准规范中规定的参数之间的对比,通过对比评价结果,可以确保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要点分析2.1互通式立交主线安全性评价要点在进行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时,要注意检查公路主线线形指标的选取是否也满足互通式立交的安全性要求,确保车辆在立交上行驶时具有足够的视距,从而保证互通式立交的安全性。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主线安全性评价时,要注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2.1.1立交区主线圆曲线半径圆曲线半径的评价主要是采用《指南》中的公式进行,评价时,应将运行速度等取极限值,来计算出需要可能不满足要求的圆曲线半径的最大值。

互通立交线形设计指标安全评价的研究

互通立交线形设计指标安全评价的研究

互通立交线形设计指标安全评价的研究本次研究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了四项线形设计指标在互通立交安全评价中的权重大小。

然后利用仿真软件VISSIM对变速车道长度进行模拟仿真,最后综合行车安全、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和工程造价等各方面因素,提出这一指标的推荐值,并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相应的值比。

标签:互通立交变速车道长度VISSIM 安全评价1 概述在高速公路建设中,互通式立交也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空间多层结构形态和立体交通转向功能的专用设施。

全国各级公路尤其是交叉口的交通事故异常严重。

我国已经开始对道路交通安全评价进行系统研究,对某些道路交叉口也实施了初步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

2 建立线形设计指标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层次结构具体分为:主要线形设计指标A:主线纵曲线A1、匝道平曲线A2、匝道纵坡度A3、变速车道长A4。

2.2 构造判断矩阵根据以往对于调查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总结模型中各因素对运行速度影响的重要性为:主线纵坡度A1<匝道纵坡度A3<变速车道长A4<匝道平曲线半径A2。

一层与第二层的判断矩阵见表2.1。

表2.1 第一层与第二层的判断矩阵2.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的排序计算为:①分别计算该矩阵(见表2.1)各行元素乘积的四次根:根据公式:=n(i=1,…,n)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其相对重要性权重为:w1=0.0550 w2=0.5638 w3=0.1178 w4=0.2634②对其一致性检验:AW=λmaxW=λmax0.05500.56380.11780.2634解得λmax=4.1363CI===0.0454CR===0.0504<0.10(RI由表2.2查得)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值见表2.2:表2.2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值因此,层次单排序的结果有满意的一致性,判断矩阵中的元素取值符合要求。

故得到互通立交中主要线形设计指标的权重。

互通式立交出入口安全性分析与对策研究

互通式立交出入口安全性分析与对策研究

互通式立交出入口安全性分析与对策研究摘要:本文在初步选定立交型式的基础上,对立交出入口范围的构造型式进行安全性分析,重点对出入口范围的视距条件、连续出入口的设置情况、出入口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本文对于互通式立交出入口安全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互通立交;出入口;安全性;视距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liminary selected overpass type,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pposite hand over the entrance range type security analyses, focusing on entrance and exit to the scope of the condition for the entrance and exit to the horizon, Settings, inward and outward flow of the analysis, and to take all reasonable measures to address the possible existence of safety problems. This paper HuTongShi overpass gateway for safety design to have th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Keywords: share the overpass; Entrance; Safety; stadia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网密度的加大,许多互通式立交相继建成。

在互通立交区域内,由于车辆分流、合流、交织运行频繁、运行特性复杂,交通事故的绝对量与相对水平居高不下,事故严重程度和人财物损失也相对较大,互通立交已成为高速公路的事故多发区域。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及设计研究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及设计研究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及设计研究摘要:公路互通式立交通过设置匝道为交叉公路之间提供了交通转换的运行条件,是高速公路路线布设的重要控制点。

随着高速公路的高速发展及道路网逐渐加密,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也越来越多,作为高速公路的重要节点,其安全性直接影响到高速公路路网的运行效率。

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了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及设计要点。

关键词: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设计1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的概念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简称“互通立交”,是指在高速公路上设置的一种交叉道路,能够实现高速公路与其他道路之间的无缝连接。

互通立交通常由桥梁、隧道、匝道、环形路等多个部分组成,确保车辆在转换不同道路时具有流畅的交通流动性。

互通立交的设置可以有效地缓解交通压力,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同时,互通立交也能够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便车辆和人员的出行,促进城市和交通的快速发展。

2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的要点2.1公路主线与匝道设计速度的协调性车辆由主线进入到互通式立交时,速度的突变可能会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风险,因此主线和匝道的速度协调性是互通式立交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为了保障车辆安全并入、驶离主线路,应当特别关注匝道长度和设计速度的匹配性。

一般来说,匝道与主线之间的设计速度差应当控制在20Km/h以内,同时确保匝道长度能够满足车辆变速的要求。

另外,为了提高行车安全,还应当在路线上适当位置设置引导标识,指示驾驶员减速、转向等操作,使驾驶员更加容易掌握行车情况,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2.2控制匝道圆曲线超高设置我国目前的匝道超高路段一般被设计在小半径曲线位置,通过合理的超高设置能够有效地消除车辆转弯过程中存在的离心力,提高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但是,如果超高设置过大,将会产生明显的不稳定感,使得驾驶员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不安,增加操作失误的风险。

因此,在匝道超高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区域和环境的不同情况进行合理的控制。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及设计研究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及设计研究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及设计研究摘要:互通式立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道路运输的安全性、功能性和经济性,同时还可以对道路的长远规划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推动道路沿线的经济和生态发展。

因此,如何评估互通交通系统的安全性能,并对其进行最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工程中的交通安全问题。

关键词: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伴随我国快速交通的快速发展和路网的不断完善,我国快速交通网络中存在大量的互通,而互通又是交通网络中的一个关键结合点,其安全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交通网络的运营效率。

本文拟开展高速互通立交安全性评估与设计方法的研究,这对于在互通范围内确保行车安全、防止发生交通事故、确保网络有效运转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1、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的要点1.1公路主线与匝道设计速度的协调性从主线转入互通立交的汽车通常会减速。

如果主线和匝道之间的设计车速相差很大,则要实现匝道的设计车速,就会产生一个相对大的车速跳变,从而增加了事故的危险,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主线和匝道的设计车速不一致。

因此,在对互通立体交叉路口进行安全评估时,要着重注意主线与匝道之间的速度协调,保证互通立体交叉路口的匝道长度可以达到汽车换挡的需要,使得它可以安全地进入,离开主线。

通常情况下,在高速公路上,匝道和主线的设计车速相差应小于20 km/h。

对于主路和辅路的设计车速相差很大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还需在线路的一些重要部位设置导向标志。

1.2控制匝道圆曲线超高设置当前,国内匝道超高路段多为小半径弯曲路段,通过对其进行合理的超高设定,可有效降低车辆转弯时产生的离心力,提高行驶平顺性和安全性。

但是,当设定的超限太大时,就会造成明显的不稳定,造成驾驶员精神上的紧张,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危险。

根据国内现有的设计标准和实际情况,南部区域的匝道超高通常不超过8%,其综合比降不超过10.5%。

复合式互通立交安全性评价体系及方法探讨

复合式互通立交安全性评价体系及方法探讨

复合式互通立交安全性评价体系及方法探讨高速公路的重要构造物之一就是复合式互通立交,它在路网中,是车流转换的重要节点。

为了保证高速公路在后期运营的安全,在设计阶段对复合式互通立交方案进行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普通互通式立交安全性影响因素分析为基础,针对复合式互通立交的特性,并把影响其安全的因素进行层次的划分,通过一系列方法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复合式互通立交安全性评价体系。

所以,为了提高各个立交桥的安全可靠性,构建复合式互通立交安全性评价体系及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标签:复合式互通立交;安全性评价体系;方法在路网中,互通式立交具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它是高速公路控制出入,及连接枢纽的重要交通设施。

由于互通式立交比平交能够有效的减少冲突点,但是没有能够明显的改善交通压力,经常会出现堵塞现象,频繁发生交通事故,所以提高其安全性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两个互通式立交的最小间距不能够小于四千米,当遇到特殊情况时,其不能满足最小间距,还要必须设置互通式立交时,所以就要把其合并成复合式互通立交。

由于受到出入口较多的影响,造成了交通环境的繁杂,容易造成安全的隐患。

所以构建复合式互通立交安全性评价体系及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目前,国内外十分重视对互通式立交的安全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但是对复合式互通立交桥的安全线评价体系的构建不够重视。

国内外虽有互通式立交的安全性评价的相关研究,但是相关的系统理论的研究还较为缺乏,目前国内更是缺乏与其相关的规范和标准。

本文以普通互通式立交安全性影响因素分析为基础,针对复合式互通立交的特性,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构建了复合式互通式立交的安全评价体系。

1、复合式互通式立交安全评价影响因素集的确定复合式互通式立交安全评价影响因素集选择应遵循的原则:一、要最大可能的选取主要的和代表的因素;二、要最大的可能能够反映影响其安全性属性;三、各个因素要具有相应的易测性,同时还要具有稳定的测定结果。

依据以上的原则,本文研究其安全性,首先研究了普通的互通立交的安全性评价的因素,其安全性评价因素包括:互通的一般性要求U1,速度协调性U2,匝道出入口U3,匝道横断面和平、纵线形U4,视距U5,路基路面U6,基于此,分析其特有因素,即集散车道U7。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区域安全性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区域安全性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区域安全性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互通式立交被建立起来,使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

但是,互通式立交区域也存在安全隐患,包括交通事故频发、行车安全风险等问题。

因此,开展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区域安全性评价研究,对于保障公路交通安全,提升高速公路服务质量以及完善管理制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区域进行安全性评价,找出当前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和建议,为保障公路交通安全和提升高速公路服务质量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 国内外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区域安全性相关问题的调研和文献综述。

(2) 对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区域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进行分析,包括交通事故的类型、原因和影响因素等方面。

(3) 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区域安全性进行评价。

(4)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具有实际可行性的改善措施和管理制度建议。

2. 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区域安全性相关问题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已有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

(2) 实地调查法:对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区域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现场数据,了解当地实际情况。

(3) 统计分析法: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区域的安全性,找出不安全因素和原因。

(4) 建议提出法: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具有实际可行性的改善措施和管理制度建议。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通过对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区域的安全性评价,找出不安全因素和原因,并提出具有实际可行性的改善措施和管理制度建议。

为保障公路交通安全、提升高速公路服务质量以及完善管理制度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浅谈互通式立交设计安全性

浅谈互通式立交设计安全性

浅谈互通式立交设计安全性引言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许多互通式立交相继建成。

互通式立交是高速公路连接的枢纽和控制出入的重要交通设施,在路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取代了平面交叉口上的信号管理,基本上消除了平面路口的冲突点,使车辆接连不断地通过交叉口,大大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然而要在有限的区域空间内完成各方面的交通转换,就加剧了其运行方向的复杂性,这些复杂因素导致互通式立交成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多发地。

本文将从互通式立交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安全性评价方法和安全保障措施这三方面展开探讨。

1 互通式立交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1.1 流出点不明确在凸形竖曲线顶部设置出口最容易产生流出点不明确的问题。

由于视距不良,当驾驶接近出口时,不能提早看见出口部分的构造及匝道走向,如果减速车道同时又是平行式时,则更不能自如、有效地利用减速车道长度和有效地控制方向,从而容易在此处发生事故。

1.2 流入点不明确首先是匝道的流入点不明确,其次是高速公路的合流点不明确。

由于几何设计或标志标线设置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合流路段过短或合流点不明确,致使驾驶员迷茫而使运行效率下降,特别对于双车道加速车道,如果连接部设置不当或标线划分车道不明确,在外侧车道容易发生此种情况。

1.3 能见范围不够许多设计不能提供足够的能见范围,导致驾驶人不能正确判断线形变化和交通状况并进行相应操作。

1.4 多个连续的出口连续的多个出口,导致信息繁杂,驾驶人判别困难,从而极易出现误行现象。

1.5 超出驾驶人能力的“负荷”有些流入匝道需要驾驶人通过从侧面车窗看去,以寻找主线车流中的可插车间隙。

一方面要力图看清主线交通状况,另一方面又要驾车通过复合曲线、超高和三角区段等,然后再流入到高速公路的曲线上,这些超负荷的任务,使驾驶员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完成。

2 互通式立交的安全性评价方法2.1 基于事故率的分析方法基于事故率的分析方法是一种以事故指标值作为对象对某一个地区、地点或路段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而进行的统计分析方法。

互通式立交安全评价与保障

互通式立交安全评价与保障

一、《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中的内容
4、主线速度协调性评价 3、形式 1)评价方法 互通式立交形式应根据转弯交通量、互通式立交等级、交叉 在不考虑互通式立交设臵影响的前提下,预测互通式立交路 口地形、收费方式以及相邻道路的分布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 段主线线形特征点(变速车道起、终点)的运行速度。 容如下: 互通式立交主线的设计速度按批准的项目技术标准采用。互 (1)匝道技术指标与各方向转向交通量的适应性。 通式立交主线的速度协调性采用互通式立交主线速度计算值与 (2)主流交通的连续性。 设计速度之差进行评价。 (3)整条公路上一系列互通式立交布局的一致性及不一致 2)评价标准 性时采取的安全措施。 互通式立交段主线运行速度计算值与设计速度之差小于或等 于20km/h或等于20km/h时,速度协调性较好。 互通式立交主线段的运行速度计算值与设计速度之差大于 20km/h时,速度协调性不良,应按预测运行速度的标准对互 通式立交段的平、竖曲线的半径,纵坡,横坡,视距及加、减 速车道长度等技术指标进行调整。
北京西直门立交
2 互通区主线线形指标
从行车的舒适性、出口安全性和行车方向的易辨别性考 虑。互通式立交范围内的主线平、纵面指标应高于主线正常路 设计中常见的问题是设计者较多地注重了匝道的设计,而 段标准。 往往忽视了主线及被交路线形指标是否满足安全性要求。 与既有道路相交 分、合流部位,高指标的路线设计可以保证良好的视距及 ,主线平曲线半径、竖曲线半径或纵坡中的 较缓的横坡,防止主线与匝道的坡差过大带来的安全性问题。 某项指标仅满足正常路段标准,或仅大于极限值而小于一般值。 《公路几何设计细则》立交部分对互通式立交范围内主线的 线形指标有所规定。
4 匝道出入口问题
调查表明: 高速公路事故大部分发生在互通式立交区域内;且集中在 匝道出入口附近。

互通立交区安全性评价研究

互通立交区安全性评价研究

Safety Evaluation in Interchange Area 作者: 孙家凤 周荣贵
作者机构: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8
出版物刊名: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4-7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互通立交 匝道 安全性 匝道出人口 视距
摘要:互通式立交是高速公路重要构造物之一,也是路网中车流转换的重要节点,在设计阶段对互通立交方案进行安全性分析评价是保证后期运营安全的基础。

目前国内在进行互通立交安全性评价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这里从互通立交设计中经常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互通立交安全性评价工作应关注的重点和要点,以期对互通立交设计和评价工作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通立交区安全性评价研究
摘要:为解决山区在运营高速公路突出的交通安全问题,提高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保障能力和运行效率,本文通过对山区高速公路道路特征、交通特性、驾驶行为、交通事故原因等的调查和分析,基于运行速度理念和方法,对互通立交区安全性进行评价研究,提出山区高速公路安全性评价的原则、流程、内容和方法体系。

关键词:互通立交区;安全性;研究
引言
作为高速公路重要组成部分,互通式立交桥是高速公路隐患较多的路段,在互通立交桥施工图设计阶段引入安全性评价,并在交通安全评价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是保证后期运营安全的基础。

2004年,交通部颁布的《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是我国第一个全国范围内施行的公路安全评价的规范性文件。

本文以湄渝高速莘口互通为工程背景,对莘口互通所处的长大坡安全性及莘口互通安全性进行了评估分析。

一、互通立交范围内主线部分安全设计
(一)变速车道
由于驾驶操作要进行合流、变速、分流等一系列比较复杂的工作,所以最容易出现交通事故的地点就是变速车道,对于变速车道的设计应认真对待。

互通立交提供一致性的入、出口运行方式,采用统一的流流出方式,与驾驶员的习惯与预期相一致,其有利于保障安全。

(二)变速车道长度
变速车道长度直接影响着交通的安全,假如变速车道比较短,与之相衔接的匝道平面指标又都比较低,驾驶者通常在进入减速车道之前就会开始减速,从而使后面跟随的直行车辆的正常行驶受到一定的影响,致使了许多事故的发生。

因此为了确保行车的安全,应对高速公路,及时对变速车道长度进行调整。

(三)减速车道
通常减速车道都使用直接式,这既是规范的要求,也是流出车辆的驾驶员最舒服的流出方式,其符合车辆的行驶轨迹。

在实际的操作中除了个别的设计人员为了回避变宽桥的设计而采用了平行式的减速车道,但大部分的减速车道都是根据直接式设计的。

(四)视距
因为要进行交通转换,所以对于互通立交范围内主线的视距要比一般路段的要求更高。

识别视距就是指在主线分流之前判断出口所需要的视距。

确保驾驶人在出口前能够清楚地看到匝道第一个曲线的变化趋势与曲线的起点,这是识别视距的能见范围。

交通事故较为集中的地方是在出口,因此为了保证交通安全,避免驾驶人员误撞与误行到分流鼻护栏,方便驾驶人员及时发现出口,出口识别视距的要求必须应确保。

二、互通立交匝道安全设计
相交公路进行交通转换的连接道叫做匝道。

工程的安全水平与规模、互通的服务质量直接受匝道设计质量的优劣的影响。

对于相同条件下,使用单圆曲线匝道形式和复曲线的匝道形式相比,匝道长度稍微长一点,但这也与车辆行驶轨迹,车辆驶离、驶入主线的自由流段的要求更符合。

并且,这样的方法减少投资规模,更加节约土地。

对于主线是下坡路段的情况,特别是驶离主线的环形匝道,必须要在确保视距的前提下,再额外将分流鼻端后的缓冲长度相对的增加,其主曲线应采用两端配置足够参数的缓和曲线,两个半径不同的圆弧组成复曲线,将行车安全与出口匝道的行车条件的到有利保障。

平面指标要与匝道纵坡应该相一致。

通常在设计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由于受构造物净空、工程量等因素影响,平面方案指标较高,在对纵坡进行设计时,纵断面指标过低,从而导致平面指标浪费的状况出现。

其次,匝道纵坡接近非自由流段时应注意下坡减速与上坡加速的匝道尽量不要使用极限坡值,尽量避免反坡,应较缓。

三、对相交道路安全性影响评价的主要结论及建议
(一)桥梁设计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部分就是对相交道路的安全性影响,所以在对安全性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非常多。

(二)在对桥梁进行设计时,通常在相交道路的中间带范围内会进行桥墩的设置,但却将设置桥墩的防护措施忽略了。

(三)在桥梁防护网的设置方面,对于交通量较大的地方道路的跨线桥、通航河流、上跨铁路有的防护网设置的长度不够,有的根本都没有对其进行防护网的设置。

但对于一级公路的跨线桥上与上跨高速公路的防护网的设置相对就比较合理。

(四)安全性评价的过程中发现,虽然大部分的桥梁的桥下净空都与相关的规范要求相一致,但还是有其中一部分桥梁的桥下净空值还是比相关的规范要求高,这就导致了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因此,为了确保行车安全,应在桥下净空较低的相交道路上设置限高栏杆或者增设限高标志。

四、互通立交区的路基边坡设计
根据新的设计理念,互通立交设计不但要追求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提供安全与舒适的运行条件,而且还要满足交通需求。

因为线形变化较频繁,而且互通匝道的纵、平线形指标较低,这就导致了车辆在匝道上的运行条件变得复杂,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所以,对于互通立交区的路基边坡设计而言,路侧设计的人性化与宽容可以减轻事故的损失程度,将交通事故率有效降低。

由于互通立交内部区域的路基边坡是在征地范围内,所以可以与原有的自然地形对路基边坡相结合对坡面进行修饰。

(一)填方路基
根据边坡坡率不同高度的逐渐变化,就是从路基基底起往上,一是5m以上的高度范围,坡率采用,路基边坡做成流线形。

二是3-5m的高度范围,坡率采用1:2,三是0-3m的高度范围,坡率采用1:4,这样的边坡设计,不仅有利于保障冲出路外的车辆的安全度,同时也可以营造出接近自然的坡面。

(二)边坡防护
在建或已建的互通立交,非常普遍的是其内部区域的填方路基边坡都采用叠拱防护,挖方边坡也有采用叠拱或护面墙进行防护的,这些人工化痕迹明显的防护,影响了互通区的视觉景观效果。

在今后的互通设计中,互通内部区域无论填方边坡还是挖方边坡都要进行坡面修饰,尽量放缓边坡,用植物防护替代叠拱防护,这样既有利于保证行车安全、改善互通区景观,又可以减少圬工砌体,降低工程造价。

五、由于连续下坡路段以大货车事故居多,因此针对大货车情况,有以下建议
(一)在连续下坡路段的坡顶位置设置大型货车强制服务区,并根据需要加设相应的指示标志和管理措施,服务区内提供连续下坡段的概略示意图,包括服务附属设施的位置和避险车道的位置。

(二)建议在进入长下坡路段之前的适当地点增设简易休息区,并配合设置指示标志。

简易休息区应在距离服务区较远的长大下坡路段起点或合适位置设置。

如设置服务区和简易休息区都不可能,应在下坡之前500m处加设警告标志,提醒驾驶员前方为长大下坡路段,并标注连续下坡路段的长度。

同时加设辅助标志,提醒大型货车驾驶员检查车辆制动设备。

(三)在距坡顶200m处除设置视距确认标志外,在行车道加设振动减速标线,以提醒驾驶员注意控制车速,避免发生追尾事故。

结束语
现阶段公路安全性评价基本涵盖了所有的设计单元,但具体到每一个评价单元,其设计安全性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还不是十分完善。

就高速公路桥梁设计的
交通安全性而言,为了使其尽可能安全地发挥作用,不仅应对桥梁本身的交通安全性进行评估,还应考虑桥梁对相交道路、铁路、河流的交通安全影响,发现设计的安全缺陷,推荐具有更加安全水平的设计,或提供改良措施的建议,使整体设计具备更强的安全特性。

参考文献:
[1]张燕清.山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安全风险评估[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03:321-323.
[2]刘建蓓.山区运营高速公路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3.
[3]郑宇强.高速公路桥梁设计安全性评价的实践与探索[J].中外公路,2013,04:205-2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