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福利发展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恢复社会保障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78年,恢复民政部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年,六届
人大四次会议通过,首次提出社会保障的概念
新旧社会保障制度并存但此消彼长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993年,社会化改革方向 《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2000年,社
会保障中的个人责任
多元社会福利的建立
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助为辅的社会保障制度,强 调个人在收入保障中应付的责任。
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实行用者自付的原则,使得教育 和医疗机构逐步变成独立经营的实体。
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出售公有住房,推行住房分配货 币化。
推行福利服务社会化,由社区来提供各种社会福利服 务,另外,通过各种优惠措施鼓励和吸引私人和社会 组织参与兴办社会福利事业。
课程复习
社会福利的概念(广义和狭义)
社会福利的历史分析(三个阶段) 社会福利的体制比较(三个福利资本主义世界) 社会福利的价值理念(社会需求的建构) 社会福利的理论流派(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社会福利的分配基础(分配原则) 社会福利的给付方式 社会福利的生产、组织和输送(生产部门) 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和转移支付(资金来源)
放活,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 挥出来,活跃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公平对待农民工,不仅要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 限制,而且要建立为农民工服务的社会政策体系。
改革的成就
国民的社会保障观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制度转型基本完成 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现存的问题
社会保障水平低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尤其是监管和服务体系 立法滞后,责任模糊,尤其是中央和地方责任 板块分割及相关的不平衡,尤其是地区差异、城乡分
和谐社会(2004 ,十六届四中全会):建立民主法治、公平 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社会
改善民生(2007,十七大):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 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 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 所居。
制度安排:统收统支、统购统销、统包统配、平均分 配、户籍制度
雏形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1931) 工人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1) - 从出生到死亡的工人保障
医疗、生育、养老、病假、伤残、死亡 - 企业办社会
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服务
农村居民生活保障 《高级农村合作社示范章程》(1956) - 公社福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12,十八大):科学发展、促进社会 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为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而奋斗。
社会福利的新进展
政府明确提出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目 标,社会保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 渐扩大,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政府明确公共教育责任,提高财政性教育投入,促进 教育均衡发展。
割、公务员阶层和工人阶层的双轨制
目前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农村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农保)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 重大疾病救助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农村五保供应 农村社会福利(老年人、儿童、残疾人) 社会优抚(复员军人、烈士遗属)
(郑功成等(200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 估)
基于发展的社会福利阶段: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经济特点: ➢ 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 ➢ 分配原则的效率化 ➢ 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化 ➢ 劳动力流动的自由化
经济改革的影响:集体福利的缺失
社会福利体系
保障性福利 (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
优抚安置
医疗服务
非保障性福利
住宅服务 教育服务
社会服务
参见:陈银娥主编《社会福利》(第二版),第5页
就业保障
基于公平的社会福利阶段: 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
政治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特征:计划经济(国家控制经济运行中的生产、 交换、消费和分配的所有方面)
基于民生的社会福利阶段: 21世纪以来
社会背景:经济高速发展,但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收 入差距扩大,社会矛盾突出
三农问题:农业、农民、农村、农民工 医疗、住房、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
社会政策
科学发展观(2003,十六届三中全会):坚持以人为本,树 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 发展
采取积极措施缓解就业压力,加大对劳动者权益的维 护力度。
重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确立全民保健目标,逐步建 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
农村社会政策的复苏
多予,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扩大退耕还林规模,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少取,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让农 民休养生息。
➢ 人民公社解体,农村集体福利项目,如农村合作医疗、 卫生防预、教育等难以为继,开始实行用者付费
➢ 企业为减轻负担,逐步取消其社会职能;1986年开始 推行劳动合同制,打破原来的铁饭碗制度;90年代实 行下岗分流,减员增效。
➢ 到2000年,2/3以上的城镇人口和90%以上的农村人口 未被纳入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中。作为最后安全网的 社会救助制度,不仅救助范围极其有限,而且救助标 准难以为继,救济经费严重不足。
基本生活和合作医疗 - “五保”社会救济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 城市“三制度的特点
- 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制度条块分割情况严重 - 给付水平差别过大与平均主义并存 - 总体经济发展低水平下的局部高福利 - 社会化程度低
评价:“它的价值取向与建制理念
因超越所处时代的客观条件而显得过于理想化; 它能够与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相适应,却又欠 规范、欠成熟、欠稳定,且不具可持续性;它既 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国民素质的不断 提高做出了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功效,也在后 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并 成为新时期推进改革事业难以逾越的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