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常见皮肤病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学-白庇

中医外科学-白庇

【病因病机】
本病总由营血亏损,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 初起多挟有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肌肤,以致营 卫失和,气血不畅,阻于肌表而生;也有兼因 湿热蕴积,外不能宣泄,内不能利导,阻于肌 表而发;病久风寒、风热、湿热之邪已化,而 气血耗伤,则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更为显露; 因营血不足,气血循行受阻,以致瘀阻肌表而 成;或因肝肾不足,冲任失调,致使营血亏损; 少数可因调治不当,兼感毒邪,风寒化热,湿 邪化燥,以致炼热成毒,热毒流窜,入于营血, 内侵脏腑,造成气血两燔的证候。
【诊断】
诊断依据
➢ (一)寻常型:
❖ 1.皮损初起为针尖至扁豆大的红斑、丘疹, 呈点滴状分布,迅速增大,表面覆盖银白色多 层鳞屑,鳞屑易于剥除,有薄膜和点状出血现 象。基底浸润,可由同形反应。陈旧皮疹可呈 钱币状、盘状、地图状等。
❖ 2.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 ❖ 3.病程缓慢,反复发作。进行期时以肘关节
[术前准备]向就医者交代检查的目的、意义 及基本操作方法。
[操作要点]
选取患者典型皮损,刮除成层银白色鳞屑。 尤如轻刮蜡滴(蜡滴现象),刮去银白色鳞屑 可见谈红色发光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剥 去薄膜可见点状出血(Auspitz征)。
选取患者典型皮损
刮除成层银白色鳞屑
薄膜现象
点状出血现象
功效:凉血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食后服。
消银汤
来源:《实用皮肤病性病验方精选》
组成:黄芪15g,生地黄12g,当归 12g,红花9g,牡丹皮9g,金银花 15g,栀子12g,萆薢25g,白鲜皮 12g,荆芥6g。
功效:益气清热,活血化瘀。
狼毒散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4;(3)
面多见,常泛发全身。
【诊断】

中医外科学——瘾疹、牛皮癣、白疕

中医外科学——瘾疹、牛皮癣、白疕

中医外科学——瘾疹、牛皮癣、白疕1、患者,女,24岁。

因吃海鲜引发周身风团,瘙痒较甚,迅速消退,不留痕迹,以后又不断成批发生,时隐时现,皮疹色赤,遇热加剧,舌苔薄黄,脉浮数。

内治应首选A、麻黄桂枝各半汤B、桂枝汤C、消风散D、防风通圣散E、玉屏风散2、药毒重复用药时间A、6小时B、12小时 C、18小时 D、24小时 E、48小时3、患者,男,31岁。

颈项部皮肤增厚,干燥,瘙痒较剧,情绪波动时,瘙痒随之加剧,部分皮肤因反复搔抓形成苔藓样变化。

其诊断是A、接触性皮炎B、牛皮癣C、白疕D、慢性湿疮E、紫白癜风4、患者,男,33岁,患疕,发病较久,皮疹多呈斑片状,颜色淡红,鳞屑减少,干燥皲裂,自觉瘙痒,伴口干,舌质淡红,苔少,脉沉细。

其治法是A、清热泻火,凉血解毒B、清利湿热,解毒通络C、活血化瘀,解毒通络D、养血滋阴,润肤熄风E、清热凉血,解毒消斑5、患者,男,25岁,头发干枯脱落,头皮瘙痒,头屑多,头面部皮肤干燥脱屑,并见淡红色斑片,伴口干便秘,舌红,苔薄白,脉细数,其证是A、火毒炽盛证B、湿毒蕴阳证C、气血两虚证D、气血瘀滞证E、血虚风燥证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瘾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表现为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红色或白色风团,境界清楚,一般迅速消退,不留痕迹,以后不断成批出现,时隐时现。

患者因进食海鲜后出现瘾疹,其皮疹色赤,遇热加剧,舌红苔黄,脉浮数,治宜消风散,消风散尤善于治疗瘾疹、湿疹、疥疮风湿夹热证(C对)。

麻黄桂枝各半汤适用于风寒束表证的瘾疹(A错)。

桂枝汤善于治疗风寒表虚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苔白,脉浮缓等(B错)。

防风通圣散功能解表通里,适用于胃肠湿热证的瘾疹(D错)。

玉屏风散适用于表虚自汗证,症见汗出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苔白,脉浮虚等(E错)。

2、【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药毒有一定的潜伏期,第一次发病多在用药后5~20天内,重复用药常在24小时内发生,短者甚至在用药后瞬间或数分钟内发生(D对)。

中医外科如何诊治常见皮肤病

中医外科如何诊治常见皮肤病

中医外科如何诊治常见皮肤病皮肤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不少困扰。

中医外科在诊治常见皮肤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且经过长期的实践验证,具有显著的疗效。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与人体的内在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的异常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风、湿、热、毒、瘀、虚等。

例如,风邪常导致皮肤瘙痒、风疹等;湿邪容易引发湿疹、水疱等;热毒可引起疮疡、红肿热痛;血瘀会导致皮肤色素沉着、瘀斑等;而体虚则可能使皮肤失去濡养,出现干燥、脱屑等症状。

在诊断皮肤病时,中医外科注重整体观念和四诊合参。

首先是望诊,观察皮肤的颜色、形态、皮疹的特点等。

比如,红色皮疹多属热证,白色皮疹可能与寒证或血虚有关;丘疹、疱疹、脓疱等形态各异,也提示着不同的病因病机。

闻诊则包括听患者的声音、嗅皮肤的气味等。

如皮肤有腥臭味,可能与湿毒有关。

问诊至关重要,了解患者的发病时间、诱因、症状变化、饮食起居、情志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切诊包括切脉和触摸皮损部位,脉象的变化能反映体内气血的盛衰和脏腑的功能状态,触摸皮损可了解其质地、温度等。

对于常见的皮肤病,如湿疹,中医外科认为其多由湿热内蕴、外感风邪所致。

治疗时,根据病情的轻重和患者的体质,采用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方法。

内治方面,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等加减。

外治则根据皮损的不同阶段,选用湿敷、洗剂、软膏等。

急性期皮损渗出较多时,可用黄柏、苦参等中药煎汤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青黛膏、炉甘石洗剂等;慢性期皮肤干燥肥厚,可外用黑豆馏油软膏等。

痤疮也是常见的皮肤病之一,中医称为“粉刺”。

其发病多与肺胃蕴热、血热瘀滞有关。

治疗上,内治以清肺胃热、活血化瘀为主,常用枇杷清肺饮、桃红四物汤等加减。

外治方面,轻者可用颠倒散洗剂外擦,重者可配合中药面膜或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有助于改善痤疮症状。

荨麻疹,中医称为“风疹块”,病因多为风邪侵袭、气血不足。

急性发作时,多以祛风止痒为主,常用消风散加减。

如何运用中医外科学治疗常见皮肤病

如何运用中医外科学治疗常见皮肤病

如何运用中医外科学治疗常见皮肤病皮肤病是一类常见且多发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身心上的不适。

中医外科学在治疗常见皮肤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的理论基础深厚,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皮肤与内在脏腑、经络、气血等密切相关,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所致。

因此,治疗皮肤病不仅仅是针对皮肤表面的症状,更要从内在调理身体的整体状态。

常见的中医外科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外用、针灸、拔罐、艾灸等。

中药外用是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对于湿疹,可根据其辨证分型选用不同的外用中药。

如果是湿热型湿疹,常用黄柏、苦参、地肤子等清热利湿的中药煎汤湿敷;如果是血虚风燥型湿疹,则可能会用到当归、白芍、生地等养血润燥的中药制成药膏涂抹。

再比如,对于痤疮,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外用。

可以将黄连、黄芩、大黄等中药研磨成粉,用蜂蜜调制后敷在患处。

对于扁平疣,可用鸦胆子油涂抹,以达到腐蚀疣体的作用。

针灸在皮肤病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改善皮肤病的症状。

比如,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针刺相应的穴位可以疏通经络、止痛。

对于神经性皮炎,针刺风池、曲池、血海等穴位,能够祛风止痒。

拔罐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拔罐产生的负压作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排除体内的毒素和湿气。

对于荨麻疹、湿疹等因风邪、湿邪所致的皮肤病,拔罐常有不错的疗效。

艾灸则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的功效。

对于冻疮、慢性湿疹等寒湿凝滞型的皮肤病,艾灸患处或相关穴位,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和代谢,缓解症状。

在运用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时,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要准确辨证。

不同的皮肤病可能有相似的症状,但病因病机却可能不同,因此需要仔细辨别,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其次,外用药物的使用要注意方法和剂量,避免过敏或刺激反应。

同时,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中医外科学皮肤病重点

中医外科学皮肤病重点

中医外科学皮肤病重点1.原发性损害包括: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疱等。

2.继发性损害包括:鳞屑、糜烂、溃疡、痂皮、抓痕、皲裂、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萎缩等。

3.皮肤病的病因,外因主要是风、湿、热、虫、毒;内因主要是七情内伤、饮食劳倦、肝肾亏损(血瘀、血虚风燥、肝肾不足)。

4.蛇串疮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痛如火燎。

5.疣目多发于手背、手指、头皮等处,外治宜选用推疣法、鸦胆子散敷贴法、荸荠或菱蒂摩擦法。

6.头癣包括白秃疮和肥疮。

白秃疮相当于西医的白癣;肥疮相当于西医的黄癣。

7.白秃疮皮损特点是头皮有圆形或不规则的覆盖灰白鳞屑的斑片。

病损区毛发干枯无泽,常在距头皮0.3~0.8 cm处折断而呈参差不齐。

青春期可自愈,秃发也能再生,不遗留疤痕。

8.肥疮皮损特点是蜡黄色,肥厚,富黏性,边缘翘起,中心微凹,上有毛发贯穿,质脆易粉碎,有特殊的鼠尿臭。

久之毛囊被破坏而成永久性脱发。

9.白屑风是皮肤油腻,出现红斑,覆有鳞屑。

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10.油风是指头发突然发生斑块状脱落。

11.黄水疮是指发于皮肤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

12.黄水疮皮损特点是浅在性脓疱和脓痂,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的特性,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

13.虫咬皮炎皮损特点是丘疹样风团,上有针尖大小的瘀点、丘疹或水疱,呈散在性分布。

14.疥疮皮损特点夜间剧痒,在皮损处有灰白色、浅黑色或普通皮色的隧道,可找到疥虫。

15.疥疮外治杀虫为主,硫黄治疗。

16.湿疮皮损特点是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

17.急性湿疮以丘疱疹为主,炎症明显,易渗出;慢性湿疮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

18.湿疮脾虚湿蕴证:治法为健脾利湿止痒,选方为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

19.接触性皮炎皮损特点:皮损边界清楚,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与接触物大抵一致,皮肤斑贴试验阳性。

中医皮肤科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

中医皮肤科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

中医皮肤科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中国传统医学中,中医皮肤科拥有悠久的历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皮肤科常见疾病及其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痤疮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主要出现在青少年期。

按照中医理论,痤疮主要与湿热内蕴、气滞、血瘀等因素相关。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草药内服和外用药物。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连翘、白芷等,可以清热解毒、疏散湿热。

另外,针灸、拔罐和中药外敷也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二、湿疹湿疹是一种皮肤炎症疾病,通常伴有瘙痒和红斑。

中医认为湿疹与体内湿邪蕴结有关,治疗方法主要以清热、除湿为主。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苏叶等,可以清热解毒、祛湿止痒。

此外,针灸、艾灸和中药熏洗也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三、湿疥湿疥是一种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主要症状包括瘙痒、皮疹和丘疹。

中医将湿疥归为“疥疮”范畴,治疗方法主要以祛湿、杀虫为主。

常用的中药有苍术、白芷、蚕沙等,可以祛湿解毒、杀灭虫子。

此外,中药熏制和中药外敷也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四、银屑病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以红斑鳞屑病变为特征。

中医认为银屑病与体内湿热有关,治疗方法主要以清热、疏风为主。

常用的中药有地黄、黄芩、牡丹皮等,可以清热解毒、疏风散瘀。

此外,针灸、火罐和中药浸泡也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五、荨麻疹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过敏疾病,主要症状包括风团、瘙痒和红斑。

中医认为荨麻疹与风热、湿热内蕴有关,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清热、解毒、祛风湿。

常用的中药有薄荷、金银花、蒲公英等,可以清热解毒、祛风散湿。

此外,中药外敷和中药浸泡也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中医皮肤科拥有多种治疗常见疾病的方法。

在治疗的过程中,中医强调个体化的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治疗,以达到治疗效果最佳的目的。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病情差异等原因,治疗效果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建议患者与医生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协调,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外科学――第11章 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

中医外科学――第11章 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

中医外科学――第11章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概论目的要求1.掌握常见皮疹的特点,如原发性皮损与继发性皮损之不同。

2.熟悉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内治法及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3.掌握蛇窜疮、疣、癣、湿疮、接触性皮炎、药毒、瘾疹、风瘙痒、牛皮癣、风热疮、白驳风、黄褐斑、粉刺、脂溢性皮炎、油风、淋病、梅毒等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

4.熟悉热疮、黄水疮、虫咬皮炎、疥疮、日晒疮、猫眼疮、葡萄疫、瓜藤缠、紫癜风、酒齄鼻、红蝴蝶疮、艾滋病等的皮疹表现及其治疗。

5.了解各种皮肤病的鉴别诊断,西医学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1.皮肤结构。

2.因有风、湿、热、虫、毒、血瘀、血虚风燥、肝肾不足等八个方面,举例说明其临床特点。

3.全身症状辨证与内科相同,局部自觉症状有瘙痒、疼痛、灼热、麻木等辨证。

4.皮肤损害的形态及其辨证。

5.内治常法的作用、适应症和常用方药。

6.分别介绍溶液、粉剂、洗剂、酊剂、软膏、油剂等常用外用药的制剂、适应症、用法。

7.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第一节热疮目的要求1.熟悉本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2.了解本病的病因病机。

教学内容1.病因病机:风热毒盛阻于肺,反复发作,阴虚内热。

2.辨证:在红斑基础上的群集透明小水疱,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

3.治疗:局部未破者搽洗剂黄连膏,已破者用青黛膏,严重者根据辨证。

第二节蛇窜疮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疱疹特点及主要证型的治疗。

2.了解本病的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1.概述:本病不同名称及特点,说明可发生于任何部位。

2.辨证:缠腰火丹的症状,簇集成群的水疱排列成带状,皮肤刺痛为其主要特点。

3.治疗:1)内治:清肝火、利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减。

2)外治:按概论外治法。

4.鉴别诊断:与热疮的鉴别。

第三节疣目的要求1.掌握各种疣的特征及其治疗方法。

2.了解疣的种类。

教学内容1.病因病机:风热毒邪搏于肌肤。

2.辨证:分寻常疣、扁平疣、跖疣、传染性软疣、丝状疣的好发部位及形态特点。

3.治疗:1)内治:活血解毒。

中医外科之皮肤病资料整理

中医外科之皮肤病资料整理

中医外科之皮肤病资料整理一、皮肤病:是指人体皮肤及其附属器官的疾病。

二、辨证概要(一)辨自觉症状1.瘙痒:风痒、湿痒、热痒、虫痒、燥痒(虚痒)2.疼痛:热痛、瘀痛、寒痛3.灼热:热4.麻木:气血不畅、经络阻隔5.蚁走感:虫、气血不周⑴ 斑疹(macules):限局性的皮肤颜色改变。

① 红斑:热(风热、血热、湿热、热毒、血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② 紫斑:热毒、血瘀③ 白斑:气滞、气血不和④ 黑斑:肾虚、血瘀⑤ 褐斑:肝血虚、肾虚⑵ 丘疹(papules):高于皮肤的小丘形突起。

直径<0.5.① 小而密集伴瘙痒者:风热② 大而色红者:血热③ 紫色:热毒④ 皮色:瘀滞、风寒⑶ 疱疹(vesicles):有腔隙高出皮面的损害。

① 清:湿 . 浊:湿毒。

② 周围红晕、红斑上起水疱:湿热蕴结③ 血疱:血热⑷ 脓疱(pustules):高出皮面而含有脓液的疱。

湿热、热毒炽盛⑸ 结节(nodules):位于皮肤或皮下的实质性小团块。

直径>2cm,称肿块。

① 红色:血热蕴结、血瘀② 皮色:瘀滞、痰核⑹ 风团(wheals):皮肤上的局限性水肿隆起。

① 红色:风热② 白色:风寒2.继发损害(Secondary lesion)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成的皮损。

主要有鳞屑、糜烂、痂、抓痕、皲裂、色素沉着、苔藓样变、瘢痕等。

⑴ 鳞屑(scales):皮肤积聚的鳞片状皮屑。

急性病:余热不清。

慢性病:血虚生燥。

脂性:湿盛。

干性:血燥。

⑵ 糜烂(erosions):表皮破损后的浅在湿烂面。

愈后不留疤痕。

(溃疡:破损深达真皮或更深,愈后有瘢痕)白色:湿。

红色:湿热。

脓液:湿毒。

渗液淋漓:湿盛。

⑶ 痂(crusts):皮损处渗出液与脱落组织或与药物混合后干枯而结成的附着物。

脓痂:热毒。

血痂:血热、血瘀。

滋痂:湿热。

⑷ 抓痕(excoriations):搔抓引起的线状损害。

多为风盛或内热。

⑸ 皲裂(fissures):皮肤断裂出现的线形裂缝。

《中医皮肤学》所有名解

《中医皮肤学》所有名解

1.热疮:是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黏膜交界处所发生的急性疤疹性皮肤病。

相当于西医的单纯疤疹。

2.蛇窜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多呈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相当于西医的带状并发疹。

3.疣:是一种发生于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

因其皮损形态及发病不同而名称各异,如发于手背、手指、头皮等处者,称千日疮、疣目、枯筋或瘊子;发地颜面、手背、前臂等处者,称扁发于胸背部有脐窝的赘疣,称鼠乳;发于足趾部者,称跖疣,发于颈周围及眼睑部位,呈细软丝状突起者,称丝状疣或线瘊。

4.风热疮:是一种斑疹色红如玫瑰、脱屑如糠秕的急性自限性皮肤病。

亦称风痒。

相当于西医的玫瑰糠疹。

5.黄水疮:是一种发于皮肤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

中医又称滳脓疮、天疱疮。

相当于西医脓疱疮。

6.癣:是发生在表皮、毛发、指(趾)甲的浅部真菌性皮肤病。

临床常见的癣病有发于头部的白秃疮、肥疮;发于手部的鹅掌风;发于足部的脚湿气,发于面、颈、躯干、四肢的圆癣、紫白癜风等。

7.虫咬皮炎:是被致病虫类叮咬,接触其毒液或虫体的毒毛而引起的一种皮炎。

8.疥疮:是由疥虫(疥螨)寄生在人体皮肤所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皮肤病。

其特点是:夜间剧痒,在皮损处有灰魄、浅黑色或普通皮色的隧道,可找到疥虫。

9.湿疮: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相当于西医的湿疹。

其特点是: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

10.接触性皮炎:指因皮肤或黏膜接触某些外界致病物质所引起的皮肤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

11.药毒: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皮肤黏膜直接用药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或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

12.风瘙痒:是一种无明显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感觉异常的皮肤病,亦称痒风,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瘙痒症。

13.瘾疹:瘾疹是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色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

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

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退后不留痕迹。

常见皮肤病中西医病名对照

常见皮肤病中西医病名对照

常见皮肤病中西医病名对照一、细菌感染性皮肤病1、脓庖疮:黄水疮、滴脓疮、脓窠疮2、疖:疖、暑疖、热疖、疖毒、坐板疮3、麻风病:麻风、大麻风、大风、疠风4、丹毒、赤丹、抱头火丹、流火5、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流皮漏、颜面雀啄6、硬红斑:腓肠发7、毛囊炎:发际疮[头后部]、疖毒8、头部脓肿性穿凿性毛囊炎:蝼蛄串、蟮拱头9、坏疽性脓皮病:蛐蜒疮、蚯蚓瘘10、痈:痈、有头疽11、寻常性狼疮:流皮漏12、皮肤炭疽:疫疔、鱼脐疔13、类丹毒:类火丹、类赤丹14、红癣、丹癣15、瘰疬性皮肤结核:蟠蛇疬、鼠瘘二、病毒感染性皮肤病1、带状疱疹:C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火带疮2、风疹:风痧3、水痘:水痘、水花、水疮4、寻常疣:枯筋箭、疣目、千日疮、疣疮、刺瘊5、传染性软疣:鼠乳6、跖疣:足瘊、牛程蹇(JIAN)7、单纯疱疹:热疮、热气疮、火燎疮8、扁平疣:扁瘊9、疱疹样湿疹:痘风庖10、幼儿急疹:小儿发痧11、传染性红斑:丹痧三、真菌性皮肤病1、头癣:秃疮、肥疮、白秃疮、癞痢头、白癞痢、蛀发癣2、手癣:鹅掌风3、足癣:臭田螺、田螺疮、烂脚丫、脚湿气4、甲癣:灰指甲、鸡爪甲5、体癣:圆癣、金钱癣、钱癣6、股癣:阴癣7、花斑癣:紫白癜风、汗斑8、叠瓦癣:刀癣9、癣菌疹:脚气疮10、口腔念珠菌病:鹅口疮、雪口四、变态反应性皮肤病1、湿疹:浸淫疮(全身性)、旋耳疮(耳部湿疹)、乳头风(乳房湿疹)、绣球风(阴囊湿疹)、四弯风(肘、N窝湿疹)、蜗疮(手部湿疹)、阴湿疮(外阴湿疹)2、婴儿湿疹:奶癣、胎看3、荨麻疹:瘾疹、鬼纹疙瘩4、丘疹性荨麻疹;、水疥、水疱湿疡、细皮风疹5、接触性皮炎:漆疮、膏药风、马桶癣6、药物性皮炎:中药毒7、尿布皮炎:湮尻疮8、水田皮炎:水渍疮五、结缔组织及有关免疫性皮肤病1、红斑狼疮:鬼脸疮、红蝴蝶2、硬皮病:皮痹、皮痹疽3、皮肌炎:肌痹4、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5、干燥综合征:燥毒6、结节性多动脉炎:脉痹7、成人硬肿病:肉痹六、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1、神经性皮炎:牛皮癣、摄领疮、顽癣2、皮肤瘙痒症:痒风、血风疮、风瘙痒、阴痒(外阴瘙痒)、逸风疮(老年瘙痒)3、痒疹:粟疮4、结节性痒疹:马疥、顽湿聚结七、红斑鳞屑性皮肤病1、银屑病:白H、松皮癣、干癣、蛇风2、玫瑰糠疹:风热疮、母子癣、血疳3、多形红斑:猫眼疮、血风疮、雁疮4、毛发红糠疹:狐尿刺5、掌跖角化病:手足发胝6、扁平苔藓:紫癜风7、汗管角化症:鸟啄疮8、剥脱性皮炎:胎赤、溻皮疮9、连圈状秕糠疹:远山八、大庖性皮肤病1、天庖疮:天庖疮、火赤疮2、类天庖疮:天庖疮3、大庖性表皮松解症:天庖疮4、庖疹样皮炎:火赤疮5、庖疹样脓庖疮:热病庖疮九、物理性皮肤病1、痱子:痱疮、热痱、痱毒2、冻疮:冻风、冻疮3、寒冷性多性红斑:寒疮4、日光性皮炎:日晒疮5、火激红斑:火斑疮6、手足皲裂:皲裂疮7、鸡眼:鸡眼、肉刺8、胼胝:胼胝、牛程蹇、脚垫9、植物日光皮炎:红花草疮十、寄生虫及昆虫性皮肤病1、疥疮:干疥、湿疥2、虫咬皮炎:毒虫咬伤3、禽类血吸虫尾蚴皮炎:鸭怪、鸭屎风4、蛲虫病:谷道痒5、钩虫皮炎:类毒块6、隐刺虫皮炎:虫毒疮十一、皮肤血管性皮肤病1、结节性红斑:瓜藤C、梅核丹2、过敏性紫癜:葡萄疫3、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血风疮、血疳4、红斑性肢痛症:血痹、湿热羁绊症5、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十二、皮肤附属器疾病1、痤疮:肺风粉刺、面庖2、脂溢性皮炎:白屑粉、面游风3、斑秃:油风、鬼剃头4、酒渣鼻:酒糟鼻5、腋臭:体气、狐臭、体臭6、色汗症:黄汗、血汗7、汗庖症:蚂蚁窝8、脂溢性脱发:发蛀脱发9、多汗症:汗症十三、内分泌、代谢和遗传性皮肤病1、皮肤淀粉样变:顽癣2、鱼鳞病:蛇皮癣、蛇身3、硬肿病:肉痹十四、色素性皮肤病和粘膜疾病1、白癜风:白驳风、白斑2、黄褐斑:黧黑斑、面尘、黧黑3、雀斑:雀斑、面4、黑变病:黧黑斑、面尘5、色素痣:黑痣、黑子6、文身:文身、刺花7、皮肤异色症:紫白癫风8、女阴白斑病:阴痒、阴瘘、阴蚀9、急性女阴溃疡:阴蚀疮、阴蚀10、唇炎:唇风11、龟头炎:袖手疳12、女阴萎缩:阴瘘十五、皮肤肿瘤1、血管瘤:血瘤、血痣、赤疵2、疤痕增生:肉龟疮、蟹足肿、锯痕症3、湿疹样乳头癌:乳疳4、鳞状细胞癌:翻花疮、5、基地细胞癌:翻花疮、恶疮6、神经纤维瘤:瘤赘7、淋巴管瘤:足肿8、皮脂腺囊肿:脂瘤9、皮角:脑湿10、脂肪瘤:痰核十六、性传播疾病1、艾滋病:瘟毒、虚痨、瘟病、瘟疫2、梅毒:霉疮、杨梅疮、广疳、疳疮3、淋病:膏淋、热淋、劳淋4、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症、热淋、劳淋5、尖锐湿疣:臊疣、臊瘊6、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阴痒7、滴虫性阴道炎:阴痒8、细菌性阴道炎:阴痒9、阴虱:阴虱疮10、软下疳:妒精疮11、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横痃、鱼口、便毒12、腹股沟肉芽肿:横痃、鱼口、便毒13、生殖器疱疹:阴疮、热疮。

中医外科学(7)

中医外科学(7)

中医外科学(7)第十四节牛皮癣牛皮癣是一种患部皮肤状如牛项之皮,厚而且坚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在中医文献中,因其好发于颈项部,故称为摄领疮;因其缠绵顽固,故亦称为顽癣。

《诸病源候论·摄领疮候》云:“摄领疮,如癣之类,生于项上痒痛,衣领拂着即剧,是衣领揩所作,故名摄领疮也。

”《外科正宗·顽癣》云:“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

”本病以皮肤局限性苔藓样变,伴剧烈瘙痒为临床特征。

好发于青壮年。

慢性经过,时轻时重,多在夏季加剧,冬季缓解。

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

[病因病机]初起多为风湿热之邪阻滞肌肤,或颈项多汗,硬领摩擦等所致;病久耗伤阴液,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血虚肝旺,情志不遂,郁闷不舒,或紧张劳累,心火上炎,以致气血运行失职,凝滞肌肤,每易成诱发的重要因素,且致病情反复发作。

总之,情志内伤、风邪侵袭是本病发病的诱发因素,营血失和、经脉失疏、气血凝滞则为其病机。

[诊断]好发于颈部、肘部、骶部及小腿伸侧等处。

常呈对称性分布,亦可沿皮神经分布呈线状排列。

皮损初起为有聚集倾向的多角形扁平丘疹,皮色正常或略潮红,表面光泽或覆有菲薄的糠皮状鳞屑,以后由于不断地搔抓或摩擦,丘疹逐渐扩大,互相融合成片,继之则局部皮肤增厚,纹理加深,互相交错,表面干燥粗糙,并有少许灰白色鳞屑,而呈苔藓样变,皮肤损害可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片,边界清楚,触之粗糙。

由于搔抓,患部及其周围可伴有抓痕、出血点或血痂,其附近也可有新的扁平小丘疹出现。

自觉阵发性奇痒,被衣摩擦与汗渍时更剧,入夜尤甚,搔之不知痛楚。

情绪波动时,瘙痒也随之加剧。

因瘙痒可影响工作和休息,患者常伴有失眠、头昏、烦躁症状。

本病病程缓慢,常数年不愈,反复发作。

临床上按其发病部位、皮损多少分为泛发型和局限型两种。

局限型,皮损仅见于颈项等局部,为少数境界清楚的苔藓样肥厚斑片;泛发型,分布较广泛,好发于头、四肢、肩腰部等处,甚至泛发全身各处,皮损特点与局限型相同。

中医外科学-白庇

中医外科学-白庇

中医认为,白庇多与脾胃、肾脏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
肾主水,肾阳虚则气化不利,水湿内停,亦可引发白 庇。
病因病机
湿邪是白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01
湿邪多由外感六淫邪气、饮食不当、情志失 调等因素所致。
03
饮食不当可损伤脾胃,导致水湿内停,引发 白庇。
05
02
中医认为,湿邪可导致气血瘀滞,水湿内停 ,引发白庇。
不同针灸方案对白庇的临床
疗效比较
针灸治疗白庇的方案有多种,包括电针、艾灸、耳穴 等。不同方案的治疗效果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进 行比较,以寻找最优治疗方案。研究发现,不同方案 对白庇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其中电针和艾灸治疗效 果较好。
推拿治疗研究及进展
推拿治疗白庇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
推拿是一种以手法为主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白庇的 治疗。研究发现,推拿治疗可以改善白庇的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 有关。
脾虚证:治宜健脾益 气、利湿消肿,方用 六君子汤加减。
肾虚证:治宜温补肾 阳、利水消肿,方用 肾气丸加减。
03
白庇的现代医学认识
病因病理
01
02
03
感染
多数白庇患者有HSV感染 ,病毒可整合到宿主细胞 染色体DNA上,成为潜 伏感染。
自身免疫
部分患者可伴发自身免疫 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 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2023
中医外科学-白庇
contents
目录
• 白庇的概述 • 白庇的中医学原理 • 白庇的现代医学认识 • 白庇的预防和治疗 • 白庇的疗效和副作用 • 白庇的研究进展
01
白庇的概述

中医外科学的皮肤及性传播疾病(上)【袋鼠医学带你复习中医外科学系列8】

中医外科学的皮肤及性传播疾病(上)【袋鼠医学带你复习中医外科学系列8】

中医外科学的皮肤及性传播疾病(上)【袋鼠医学带你复习中医外科学系列8】向本公众号发送“皮肤及性传播疾病”即可随时获取本文阅读。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中医外科学的皮肤及性传播疾病(上)!❄癣⑴头癣①白秃疮:多见于学龄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皮损特征是在头皮有圆形或不规则的覆盖灰白鳞屑的斑片。

相当于西医的白癣。

②肥癣:本病多见于农村,好发于儿童。

特征是有黄癣痂堆积,癣痂呈蜡黄色,肥厚,富黏性,边缘翘起,中心微凹,上有毛发贯穿,质脆易粉碎,有特殊的鼠尿臭。

久之毛囊被破坏而成永久性脱发。

相当于西医的黄癣。

⑵手足癣①鹅掌风:初起为掌心或指缝水疱或掌部皮肤角化脱屑、水疱,水疱多透明如晶,散在或簇集,瘙痒难忍水疱破后干涸,叠起白屑,中心向愈,四周继发疱疹,并可延及手背、腕部。

相当于西医的手癣。

②脚湿气:主要发生在趾缝,也可见于足底。

以皮下水疱,趾间浸渍糜烂,渗流滋水,角化过度,脱屑,瘙痒等为特征。

相当于西医的足癣。

⑶体癣皮损多呈钱币状、圆形,故名圆癣,亦称铜钱癣。

发于股跨、外阴等处者,称阴癣(股癣)。

皮损特征为环形、边界清楚、中心消退、外围扩张的斑块。

❄脂溢性皮炎⑴脂溢性皮炎的概念及特点①概念:是因皮肤油腻,出现红斑,覆有鳞屑而得名,是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②特点:头发、皮肤多脂发亮,油腻,瘙痒,脱而复生。

以青壮年为多,乳儿期亦有发生。

⑵脂溢性皮炎的辨证论治①风热血燥证❶辨证要点:多发于头面部,为淡红色斑片,干燥、脱屑、瘙痒,受风加重,舌质偏红,舌苔薄白或黄,脉细数。

❷治法:祛风清热,养血润燥。

❸名方加减:消风散合当归饮子。

②肠胃湿热证❶辨证要点:皮损为潮红斑片,有油腻性痂屑,甚至糜烂、渗出,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❷治法:健脾除湿,清热止痒。

❸名方加减:参苓白术散合茵陈蒿汤。

❄油风⑴油风的概念及特点①概念:是一种头发突然发生斑块状脱落的慢性皮肤病。

因头发脱落之处头皮光亮而得名,又称鬼舐头、鬼剃头。

中医外科学重点(2) (1)

中医外科学重点(2) (1)

名词解释:疮疡:疔:一种发病迅速、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热疮:指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黏膜交界处所发生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痈: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乳癖:指发生于乳腺组织的一种良性增生性疾病。

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肛裂:指肛管皮肤全层开裂并感染所形成的溃疡。

淋病:是一种通过性传染的由淋病双球菌所致的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性疾病。

股肿: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中发生异常凝固而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

脱疽:指发生于四肢末端的疼痛、坏疽,甚者指趾节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

委中毒:指发生于腘窝委中穴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接触性皮炎:指因皮肤或黏膜接触某些外界物质或药物后,在接触部位因过敏或强烈刺激所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

白疪:是一种以红斑脱白色鳞屑为特征的慢性易复发性的皮肤病。

乳岩:乳房部的恶性肿瘤,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湿疮:湿疮是一种皮损形态多样、瘙痒、糜烂、流滋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简答题:1、手足疔疮的诊断要点:2、锁肛痔的临床表现:1、最早的症状是便血,大便次数的增多,里急后重,粪便中有黏液脓血,呈暗红色;2、男性出现尿频、尿痛、排尿困难3、晚期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全身衰弱无力、贫血、极度消瘦;3、乳癖的临床表现:1、好发于中青年妇女2、肿块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多个形态不规则肿块,呈片块状、结节状、条索状或颗粒状,边界不明显,质地中等,活动好3、与月经周期有关,疼痛以胀痛为主;4、内痔的分期:一期:只有便血,痔块不脱出肛门外;二期:痔核较大,排便时痔核可脱出肛外,便后自行回纳;三期:痔核更大,脱出后不能自然复位;5、热疮的临床特点:1、发疹前常有发热病史2、好发于皮肤黏膜的交界处3、皮损初期为红斑,继而形成针头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愈后留有轻微色素沉着4、易反复发作,一般无全身症状6、烧伤深度的分度:一度:深度在表皮角质层,红肿热痛;浅二度:深度在真皮浅层,有水疱、基底部红色;深二度:达真皮深层,基底苍白,有瘢痕;三度:达皮肤全层,创面如皮革样,蜡白焦黄或炭化,植皮才能愈合;7、皮肤病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1、根据病情阶段选择剂型2、控制感染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4、用药浓度宜先低后高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8、白疮的临床特点:9、肛门直肠疾病的常见症状:便血、肿痛、脱垂、流脓、便秘、分泌物10、蛇串疮的临床特点:春秋季节多见,好发于成人;皮损为红斑上出现簇集性水疱,沿人体一侧神经呈带状分布,剧烈疼痛如火燎;11、破伤风的临床表现:1、肌肉强直性痉挛从头面部开始2、初感咀嚼不便3、面肌强直性痉挛,张口困难4、颈项肌痉挛,颈项强直5、四肢肌肉收缩6、膈肌和肋间肌痉挛,出现呼吸困难7、神志清醒上篇第一章中医外科历史悠久:1、起源于原始社会 2、最早的外科治疗方法 3、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针) 4、最早的文字记载(甲骨文)中医外科在周代成为独立的专科《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金创瘈疭方》是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已失传《刘涓子鬼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太平圣惠方》首提“五善七恶”学说明清时期外科出现具有代表性的三大学术流派: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代表人物分别是:陈实功,王维德,高秉钧第二章外科疾病的命名:以形态命名:蛇头疔、鹅掌风;以疾病的特征命名:留注、烂疔;以范围大小命名:小者为疖,大者为痈,更大者为发;以病程长短命名:千日疮;第三章外科疾病的致病原因:外感六淫(季节性、区域性、相互转化,相互兼挟)火毒、热毒之邪是外科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感受特殊之毒,包括蛇毒、疯犬毒、漆毒、药毒、食物毒及疫疠之毒饮食不节,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出自《素问》情志内伤,所致病大多发生在颈之两侧、胸胁、乳房等肝胆经循行部位。

中医外科学-皮肤病和性传播疾病(热疮、蛇串疮、疣、黄水疮) - 副本

中医外科学-皮肤病和性传播疾病(热疮、蛇串疮、疣、黄水疮) - 副本

本病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常见于口角、唇 缘、鼻孔周围、面颊及外阴等部位。皮损初起 为红斑,灼热而痒,继而形成针头大小簇集成 群的水疱,内含透明浆液,破裂后露出糜烂面, 逐渐干燥,结痂脱落而愈,留有轻微色素沉着。 病程l~2周,易反复发作。 一般无全身不适感。发病前患处皮肤有发紧、 烧灼、痒痛感。
方药:增液汤加板蓝根、马齿苋、紫草、石斛、生
薏苡仁。
—玄参、麦冬、生地 增液玄参与麦冬,热病津枯便不同 补药之体作泻剂,但非重用不为功 【功用】增液润燥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马齿苋:清热解毒、散血消肿、凉血止痢 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石斛:生津益胃、清热养阴 生薏苡仁:健脾、补肺、清热、利湿
①初起者局部乙醇消毒,用三棱针或一次性5号注 射针头浅剌放出疱液。
②局部外用药以清热、解毒、燥湿、收敛为主。
可用紫金锭磨水外搽,或青吹口散或油膏、黄连膏
外涂,每日2~3次。
—山慈菇、红大戟、千金子霜、五倍子、 麝香、雄黄、朱砂 【功用】化痰开窍,辟秽解毒,消肿解毒 —煅石膏、段人中白、青黛、薄荷、黄柏、 黄连、煅月石、冰片 【功用】清热,解毒,止痛
古典医籍 《外科大成. 缠腰火丹》称此症 “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 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外科准绳.缠腰火丹》曰:
“试问缠腰生疮。累累如串珠, 何如?曰是名火带疮,亦名缠腰 火丹”
一、概 述
多发生于春秋两季。 发病率3-5/1000每年 ;终身患病率15%左右。 随年龄增大而呈显著上升,66%的患者大于50岁。 85岁以上的老年人,半数人会有一次带状疱疹发作。
--黄连、当归、黄柏、生地、姜黄、麻油、黄蜡
【功用】润燥、清热、解毒、止痛
(1)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忌辛 辣炙煿、肥甘厚味之品,保持大使通畅。 (2)保持局部清洁,促使干燥结痂,防止继发感染。 结痂后宜涂软膏,防其痂壳裂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 癣 手 癣
灰指甲
• 灰指甲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皮肤病, 甲真菌病又称为甲癣、灰指甲。是甲最常 患的疾患,占甲病的半数以上。指趾甲均 可发病,趾甲更易罹患。成人出现甲真菌 病的比例约为6-8%。
手 灰 指 甲 足 灰 指 甲
扁平疣
• 扁平疣是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它的病原体和 寻常疣一样,是由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引起 的皮肤赘生物。表现为分散分布、质地柔 软、顶部光滑、粟粒至绿豆大、淡褐色或 高出皮肤表面的扁平状丘疹。
扁 平 疣
扁 平 疣
梅毒
• 梅毒是由苍白(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 系统性性传播疾病(VD,STD)。绝大多数是 通过性途径传播,临床上可表现为一期梅 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和潜伏梅毒。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中,列为 乙类防治管理的病种。
梅毒
梅梅 毒毒
(( 舌手 面上 表表 现现 ))
梅毒
尖锐湿疣
• 尖锐湿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一种性 传播疾病。主要类型为HPV1、2、6、11、16、18、31、 33及35型等,其中HPV16和18型长期感染可能与女性宫 颈癌的发生有关。人类乳突病毒是一种分子较小(直径 55nm)的DNA病毒。已知的人类乳突病毒有一百多种基 因型,其中有三十余种会感染人类生殖器官的皮肤及黏膜, 造成各种疾病。尖锐湿疣不及时治疗的话对男性朋友的健 康会产生一系列的危害。很多人因对尖锐湿疣的症状不了 解而延误了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期。
中医外科学
认识常见皮肤病
常见皮肤病总论
• 皮肤病的种类多达1000多种,但我们这里 主要讲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皮肤病,我把 皮肤病分为两个大类别,传染性皮肤病与 非传染性皮肤病。
传染性皮肤病
• 手足癣 • 灰指甲 • 扁平疣 • 淋病 • 梅毒 • 尖锐湿疣 • 生殖器疱疹 • 阴虱 • 非淋菌性尿道炎
非传染性皮肤病
• 白癜风 • 银屑病(牛皮癣) • 湿疹 • 荨麻疹 • 皮炎 • 脱发 • 鱼鳞病 • 脂溢性皮炎 • 斑秃 • 酒糟鼻 • 接触性皮炎 • 痤疮 雀斑 • 青春痘 • 黄褐斑 • 毛囊炎
手足癣
• 手足癣是手癣和足癣的总称。 • 手癣是指发生在手掌和指间的皮肤癣菌感染。
• 足癣是指发生于足跖部及趾间的皮肤癣菌感染。 足癣是皮肤癣菌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多见于成人, 全世界流行。在足癣发病中,缺乏皮脂腺和穿着 封闭性鞋子造成的湿润环境是最重要的因素。主 要的致病菌包括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 表皮癣菌、断发毛癣菌。足癣极少引起严重的疾 病或死亡,但可以作为细菌入侵的门户而引起细 菌性蜂窝织炎,趾间型足癣具有最高危险性,其 次甲癣,再次是足跖部足癣。
生殖器疱疹(男)
生殖器疱疹
放大
阴虱
• 阴虱是一种寄生于人体毛发的寄生虫,长约1至3 毫米,无翼。因常见于阴部,故称阴虱。阴虱的 病原虫是耻阴虱。另外,由于阴虱身体扁平,远 看如同皮屑,细看则如同小螃蟹,故在英语中又 称蟹虱(Crab louse)。专家推荐使用虱 立 舒治 疗阴虱。主要见于阴部和肛门周围,偶见于大腿 和腹部的毛中,罕见于身体其他长毛的部位。和 其它虱子一样,阴虱以人类的血液为食带有其他病菌,使患者产生感染。
尖 锐 湿 疣
外 阴

部 )
锐 湿




生殖器疱疹
• 生殖器疱疹是我国常见性传播病之一。由 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所引起。单纯 疱疹病毒分为两型即HSV-1和HSV-2。肉体 的痛苦加上精神的负担,往往使患者自尊 心受挫,使之不愿与异性交往,此时可用 中药皮肤老偏方治疗,否则影响夫妻感情 及和睦,久而久之甚至发生抑郁症。
白癜风
•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多发的色素性皮肤病。该病以 局部或泛发性色素脱失形成白斑为特征,是一种 获得性局限性或泛发性皮肤色素脱失症,是一影 响美容的常见皮肤病,易诊断,治疗难。中医医 学称之为“白癜风”或“白驳风”。
• 白癜风是后天性因皮肤色素脱失而发生的局限性 白色斑片,使得局部皮肤呈白斑样。医学上通常 把这种病变叫色素脱失。 此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印度发病率最高,我国约有千万人发病,可以累 及所有种族,男女发病无显著差别。
湿疹
•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非传染性、过敏 性表皮炎症,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 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一 定关系。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 性、多形性和复发性等特点。湿疹是一种容易复 发的皮肤病,治疗需要专用药如湿康,也是一种 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疹多样性,对称分布、 剧烈瘙痒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为特征。可发 生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任何季节,但常在冬季 复发或加剧。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 作。
发于上半身的湿疹 发于四肢的湿疹
荨麻疹
•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系多种不同 原因所致的一种皮肤粘膜血管反应性疾病。 表现为时隐时现的、边缘清楚的、红色或 白色的瘙痒性风团,中医称“瘾疹”,俗 称“风疹块”。
急性荨麻疹 过敏性荨麻疹
丘疹型荨麻疹 色 素 性 荨 麻 疹
皮炎
• 皮炎和湿疹常作为同义词用来指一种皮肤 炎症,代表皮肤对于化学制剂、蛋白、细 菌与真菌等种种物质的变应性反应。湿疹 一词没有特殊的含义,而皮炎则有限定的 意义。若用皮炎代替湿疹作为诊断术语, 则指的是真皮、表皮联合反应,它可以是 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这三者可以联合存 在。
阴 虱 职 阴用 虱药
非淋菌性尿道炎
• 非淋菌性尿道炎在临床上出现尿道炎的表现,但 较淋病为轻,尿道分泌物呈粘液性或粘液脓性, 量较少,常需用手挤压尿道才能溢出。由于其潜 伏期1-3周、常在淋病治愈时出现,而又被称为 “淋病后尿道炎”。女性可有尿道炎,但症状不 明显,而有宫颈炎的表现。致病菌为沙眼衣原体、 解脲支原体、嗜血短杆菌、真菌、阴道毛滴虫、 尖锐湿疣及单纯疱疹病毒等。
发于身体各个部位的白癜风
银屑病(牛皮癣)
• 银屑病(牛皮癣):银屑病又称牛皮癣,银屑病 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它属于多基因 遗传的疾病,可由多种激发因素,如创伤、感染、 药物等都可能在易感个体中诱发该病。典型的皮 肤表现是境界清楚的具有银白色鳞屑的红色斑块。 轻者可表现为几个银币大小的肘膝部位斑块,重 者也可以全身皮肤受累。其生理机制主要为表皮 增生分化的异常和免疫系统的激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