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基因型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乙肝病毒基因型研究进展

乙肝病毒基因型研究进展

的 自然异质性。而对 H V进行 基 因分 型能 够更准 确地 反映 B H V核苷酸的 自然异质性。 B 18 9 8年 日本学 者 O a o km t o等 。 首先 提 出 了乙型 肝炎 病 毒基 因分型法 , 根据不 同基 因型之 间差异 ≥8 , % 同基 因型之 间的同源性 > 2% 为界限 , l 9 将 8株 H V D A序列 分为 A、 B —N
过 外 膜 蛋 白表 现 型 亚 型 不 同 进 行 分 型 并 不 能 真 正 反 映 HB V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 明, B H V基因型与肝脏 疾病 的病情进 展、 传播方式 、 床转 归 均有 一定 联系 。H V不仅 可 以引起 临 B 急慢性病毒性肝炎 , 而且还 与肝 硬化 ( C 和肝细胞癌 ( C L) H C) 的发生 、 发展关 系密切。H V感 染的临床转 归一方 面决定于 B
布 于 远 东 地 区 ; 3 布 于 太平 洋 地 区 的 玻 里 尼 西 亚 ;4发 现 C 分 C
于澳大利亚 的土 著居 民E 。D型最多 分 布于 欧洲南 部 和 中 6 } 东, 是地 中海地 区和欧 洲的优势基因型 , 出现在亚洲 。E型 也 仅分布于非洲西部 , F型发现于 中南美洲 , 是美 国土著人的优 势基 因型 。G型分布 在法 国 、 国和 墨西哥 。H型少量 分布 美 在美 国中部 。而我 国以 B和 C两种 基因型为 主, 也有少 量 的 A和 D基因型和 B C基因型} / 昆合感染 , 其中北方 于华 东地 区 以 C型为多 , 南方 以 B型 占优势 , 省之间并不 完全相 同 。 各
r q+和 ar 一9个 血 清 亚 型 。HB 的 基 因型 和 血 清 亚 型 有 一 dq V
自然感染史不 同及病 毒变异 后进 化 的结果 。HB V混合 基 因 型感染 的高危人群 现在仍有 争议 。C e h n等 对 2 5名经静 3 脉注射吸毒 的慢性 乙肝病 人进行调查性研究表 明经静脉注射

乙肝病毒基因型耐药研究进展

乙肝病毒基因型耐药研究进展
乙肝病毒基 因型 耐药相 关 问题 综述 如下 。 ・
名法 , 如 与 拉 米 夫 定 耐 药 相 关 的 变 异 主 要 包 括 例
r M 2 4 、 r L1 0 t 0 1 t 8M + rM 2 4 、 r L1 0 t 0 V t 8 M +
rM2 4 及 rV1 3 t 0I t 7 L+ rL 8 M + rM2 4 t 10 t 0 V等位
点 。最近 , 发 现一 种新 的变 异 类 型 , Y D 变 还 即 SD 异 或 rM2 4 t 0 S变异 ( 以往 报 告 的 基本 是 YVD 或 D YI D变 异 ) D 。体 外 转染 研 究 也证 实 了这 种 YS D D
变 异株对 拉 米 夫 定 耐 药 HB MD 变 异 株 的 复 VY D
类药 物基 因型耐药 位 点 。
药性 。同样 对于 其他应 用临床 的核苷 类药 物分别 在
聚合 酶基 因上 也出现 了特定 的耐药性 位点 。
3 乙肝 病 毒 基 因 型 耐药 的分 子 机 制
HB D V NA 聚合酶 基 因中催 化 聚 合 酶/ 转 录 反 酶结 构域 部位 的突变 与拉米 夫定抗 药性 相关 。结构 域 c的 YMD D基序参 与将 核 苷 底物 连接 固定 至聚 合 酶催化 部位 , 因此 它对于 聚合酶 活性 有重要 意义 。 拉 米夫 定 抗 药 性 与 HB 聚合 酶/ 转 录 酶 2 4位 V 反 0
中 图 分 类号 : 3 3 2 R 7 .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1 1 2 0 ) 2— 0 2— 2 1 0 3 1 (0 80 0 2 0
近年来 , 临床治 疗 乙肝 的 核苷类药 物发展 很快 , 其 中 以拉米 夫定 为代 表 的 核苷 类 药 物被 广 泛 应 用 , 核 苷类药物 主要作 用 HB 聚合 酶 来抑 制 病毒 的复 V 制, 同时在 临床上 也 出现 了严 重 的耐 药 问题 , 些耐 这 药 大多数 与乙肝病 毒 聚合酶基 因突 变有关 。本 文就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基因及分型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基因及分型检测

乙型肝炎现状如何?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疾病,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可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和纤维化。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全球约有3.6亿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与HBV相关的肝脏疾病。

我国属于感染的高发区,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例。

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的临床意义HBV根据DNA差异可分为A、B、C、D、E、F、G、H八种类型,不同型别在流行特征,致病性,对药物治疗反应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中,我国以B型和C型为主,感染HBV基因型B的患者发生肝纤维化及肝细胞癌的平均年龄要比感染HBV基因型C的患者的年龄大。

通过分型检测,可判断病毒复制活跃程度及突变发生率情况。

研究表明,与HBV-B型相比,C型复制较活跃,不易发生HBeAg血清转换;HBV-B型易产生前C区突变,C型核心启动子区变异发生率更高,与重型肝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可作为肝癌高危指标之一。

同时,HBV-B、C型患者易产生拉米夫定耐药突变,通过分型检测,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有针对性进行临床治疗,更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乙肝的治疗方式有哪些?HBV感染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抗病毒治疗,国内外普遍使用的药物有干扰素和核苷(酸)类。

由于干扰素需要反复注射,且副作用较多,近年来,核苷(酸)类似物(NA)已成为抗HBV感染的主要方法之一,NA因其抑制病毒复制能力强、使用方便、耐受性好且疗效确切,适用于不同阶段的肝病患者,是长期治疗的合理选择。

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往往会出现病毒耐药株,从而需要监测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基因型,指导临床用药。

乙肝病毒产生耐药的机理是什么?HBV对某种药物的耐药性一般是指由HBV基因组上某些位点的变异导致这种药物对HBV的抑制作用减弱或无作用。

通常分为以下几种:(1)原发性耐药变异:指药物作用靶位的基因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发生变异,导致变异病毒株对治疗药物的敏感度下降;(2)继发性耐药变异(又称补偿性耐药变异):指由于原发性耐药变异病毒株复制能力下降,在原发性耐药变异的基础上,病毒株也可在其他位点发生变异,这些变异可部分恢复变异病毒的复制能力或可导致变异病毒对药物敏感度的进一步下降;(3)基因型耐药:指检测到已在体外的表型分析研究中被证实与抗病毒药物耐药相关的HBV变异;(4)表型耐药:通过体外复制系统证实检测到的HBV变异会降低其对抗病毒药物的敏感度。

乙肝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乙肝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乙肝的发展和研究近况乙肝,全称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

它主要影响肝脏功能,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乙肝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在过去,由于对乙肝病毒的认识有限,诊断技术不够先进,很多乙肝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乙肝的了解逐渐深入。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播。

在感染乙肝病毒后,患者可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在急性感染期,部分患者的免疫系统能够有效清除病毒,从而实现自愈。

然而,对于许多患者来说,乙肝病毒会在体内持续存在,进入慢性感染阶段。

慢性乙肝患者可能长期没有明显症状,但病毒在体内不断复制,损害肝脏细胞。

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逐渐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肝硬化会导致肝脏质地变硬,功能严重受损,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而肝癌则是乙肝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在诊断方面,现代医学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检测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 e 抗原、乙肝 e 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乙肝病毒 DNA 定量、肝功能检查等,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乙肝感染的状态和肝脏的受损程度。

近年来,乙肝的治疗也有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抗病毒治疗是目前乙肝治疗的关键。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

核苷(酸)类似物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

干扰素则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双重作用,但使用时可能会伴有较多的不良反应。

除了药物治疗,对于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还可以考虑肝移植手术。

然而,肝源的短缺和手术的复杂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在乙肝的研究领域,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

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基因治疗旨在通过修改病毒基因或患者的基因来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

免疫治疗则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

预防乙肝同样至关重要。

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是预防乙肝感染的最有效措施。

HBV基因和亚型:分型技术

HBV基因和亚型:分型技术

参考文献:南方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HCV基因型和亚型:分型技术、临床意义及其流行病学研究》HBV基因型和亚型:分型技术乙肝临床与分型研究国际现状: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病毒,在全世界长期感染约3亿人,据报道每年造成约100万人死亡。

基于对完整基因组的序列相似性,将诸多HBV分离株分为8个基因型A至H。

HBV基因型显示特征性地理分布:基因型A流行最广,但普遍是在北欧、北美和中非;在东亚,韩国、中国、日本、波利尼西亚和越南发现了基因型B和C;基因型D也是大流行性基因型,但最要在地中海地区、中东和印度为主要分布地;基因型E是非洲的典型常见型;美国当地人和波利尼西亚发现基因型F;基因型G在西欧和北美,基因型H主要发现在中美洲。

不仅对于分子流行病学的目的,HBV的基因分型是重要的;最近的几项研究也表明,一些基因型的慢性结局和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可能是不同的。

来自: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Viral Genotyping Tool Hepatitis B virus (HBV) is a hepatotropic virus, that chronically infects some 300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 and is thought to be responsible for a million deaths annually. Numerous HBV isolates have been grouped into eight genotypes, A through H, on the basis of sequence similarities of their complete genomes. HBV genotypes show a characteristic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genotype A is pandemic but most prevalent in northern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central Africa; genotypes B and C are found in eastern Asia, Korea, China, Japan, Polynesia and Vietnam; genotype D is also pandemic but is predominant in the Mediterranean area, the Middle East and India; genotype E is typical for Africa; genotype F is found in American natives and in Polynesia; genotype G in wester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and genotype H is found predominantly in Central America. Genotyping of HBV is important not only for molecular epidemiology purposes. Several recent researches demonstrated that rate of the chronic outcome and the severity of liver disease can be different for some genotypes. 来自: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Viral Genotyping Tool乙肝临床与分型研究中国现状:目前(追溯至2005年),根据乙型肝炎病毒(HBV)全基因组序列差异大于8%或者S基因序列大于4%,将HBV分为A、B、C、D、E、F、G、H等8个基因型,当时报道,HBV每个基因型还可以分为不同亚型,如:A基因型可分为Aa和Ae亚型;B基因型可分为B1、B2、B3和B4亚型,C基因型可分为C1、C2、C3和C4亚型等。

乙肝(HBV)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乙肝(HBV)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前言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是威胁着人民健康的全球性问题。

目前,全世界受HBV感染者接近20亿,其中有超过3亿的慢性感染者。

在亚太地区,慢性HBV感染率超过10%,其中25%~40%患者会因合并或不合并肝细胞癌的肝硬化而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BV感染列为全球十大死亡原因之一。

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 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引起的。

HBV的感染不仅可以导致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重性肝炎,而且还与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20﹪的慢性乙肝患者将发展成为肝硬化,HBV慢性感染的人罹患HCC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100倍。

HB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其中西欧、北美、澳大利亚为低流行区,乙性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携带率在2﹪以下;东欧、日本、南美、北美和地中海国家为中流行区;中国、东南亚与南非为高流行区(HBsAg 携带率10﹪左右)。

全世界共有约3.5亿人为HBsAg慢性携带者,其中3/4在亚洲。

HBV感染导致全球每年50~120万人死亡,其中死于HCC的约占32万。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60﹪的人群感染过HBV,10﹪的人群为携带者,多达1.2亿。

现有乙型肝炎患者约为1200万,年发病率为158/10万。

随着HBV疫苗在1982年的问世,HBV感染率大大降低,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也使乙型肝炎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第1章课题研究背景与价值第1.1节选题的意义与价值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有20亿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者,其中3.5~4亿为HBV慢性感染者,每年由于急慢性HBV 感染而死亡的人数达到100万,并呈上升趋势。

乙型肝炎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现有乙型肝炎患者及带毒者数量庞大,面临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分型方法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分型方法的研究进展
定 为 G型 闱 2 0 。 02年 Aaz— R i ru uZ等通 过 对来 自 西班 牙 、 典 、 瑞 尼加 拉瓜 和美 国共 l 0株 H V 进行 全 B 基 因系列 分 析又 发现 了其 中 3株 病毒 株 的基 因 型与 F型相接 近 ,但 其 与 F型有 72 1. . %~02 %的异 源性 , 与其 它各 型 有 1. 1. 32 %~57 %的异 源性 ,因此 判断 其
维普资讯
第 l 2卷 第 4期
口岸 卫 生 控 制


乙型肝炎病 毒基 因分型及分型方法 的
研 究 进展
王 馨 何晨 光 天 津 国际旅行 卫 生保健 中心 ( 津 ,0 4 6 天 30 5 )
文 献标识 码 B 中图分类号 R 1 . 52 6
究发现根据不同基 因型的序列有独特的限制性酶切 位 点 , 且具 有不 同 的酶切 图谱 的特 点 , 以应 用 限 并 可 制性 片断长度 多态性 (E P分析 进行基 因分 型 。9 2 R L) 19 年 ,o e等根据 H V的 s 因区的序列分析发现 Nr r d B 基
撒哈拉 沙漠地带 ; 型主要分布于美国 ; F G型发现于
了 E和 F型基 因 , 由此 简 化 了分 型方 法 , 于 19 并 94 年通过全基 因系列测定加 以证 实[。00年 Suvr 3 20 1 t e等 y 分 析 了部分 来 自法 国和美 国慢性 乙肝 患者 的全 基 因
核苷酸序列 ,有些病毒株与 已有的 A F 型均不符 —6 合, 因此根据其共同的基 因结构的特点 , 将其基因型
完 全反映 H V基 因组 的差异 。 B
11 H V基 因型分 型 . B
O a o 在对亚型 aw km t o d 2的 H V D A测序时发 B N 现 ,其核 苷 酸 的异 质 性为 83 93 ,再对 l .%~ .% 8例

核苷类药物抗乙肝病毒耐药性研究现状

核苷类药物抗乙肝病毒耐药性研究现状

为病毒核肝细胞的特殊受体结合 , 脱壳 后 病毒穿入细胞质 , 其穿透 和脱壳 的机制 尚 不清楚 , 能和细 胞膜融 合无关 , 可 或许 为 受体介导的 内吞 引作 用 。第 1个 关键 步 骤为 病 毒 基 因 松 弛 环 状 D A 转 变 为 N cc N cD A及转 录为病 毒的微 型染 色体 , 主 要依 靠 宿 主 的 酶 , 以此 为 模 版 转 录为 所 并

核 苷 类 药 物 慢 性 乙 型 肝 炎
联 合 用 药
3个 月 , H V—D A载 量 下 降后再 待 B N
d i 1 . 9 9 j sn 0 7 — 6 4 o: 0 3 6 / .i .1 0 s 1x
2 1 .7 04 0 0 2 .0
以 A V单药治疗 。L D出现基因型耐药 D V
换 用阿德福 韦或 替诺福 韦可 能是 最佳选
择。
合酶 基 因 的 点 突 变 ( 别 是 A11 和 分 8V
N 3 T , 疗 H e g阴性 慢 性 乙 型 肝 炎 26 ) 治 BA
替 比夫 定抗 H V 的联合 应 用 :07 B 2 0
年 亚太 地 区 肝病 学会 ( P S ) 出 , 比 AA L指 替 夫定 与 L D相 比, 有 更 低 的耐 药 率 。 V 具 2 4周 时 H V D A检 测 不 到 的 H e g阳 B N BA 性 或 阴性 患 者 ,0 周 时 病 毒 耐 药 率 分 别 1 4
阿德 福 韦 酯 抗 H V 的 联 合 应 用 : B A V 治疗 5年 的 基 因 型 耐 药 、 型 耐 药 D 表
和 临 床 耐 药 分 别 为 2 % 、6 、l 。 出 9 1 % 1%
抗 乙肝病毒核苷类 药物分为三类 , 即 L一 核苷 ( 拉米夫 定 、 比夫定 、 替 克拉夫定

乙肝研究报告

乙肝研究报告

乙肝研究报告
乙肝研究报告
摘要:
乙型肝炎(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慢
性肝炎疾病,全球范围内乙肝感染率较高,且可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肝硬化和肝癌。

本研究旨在研究乙肝流行病学、病毒特性、诊断方法、治疗策略和预防措施,以更新和加深对乙肝的了解。

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收集并分析相关的乙肝研究文献。

重点关注乙肝的流行病学数据、病毒的遗传特性、潜伏期和传播途径、乙肝的诊断方法包括血清学标志物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乙肝的治疗策略包括干扰素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以及预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和卫生教育等。

结果:
乙肝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尤以亚洲和非洲地区疫情最为严重。

病毒遗传多样性较高,不同基因型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存在差异。

乙肝潜伏期可长达数十年,患者可以成为病毒的潜在传播源。

乙肝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标志物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如HBsAg、HBeAg和HBV DNA。

治疗策略包括干扰素
和核苷酸类药物,如伊立替康和阿德福韦。

乙肝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通过疫苗接种和卫生教育来减少病毒传播。

结论:
乙肝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具有高传染性和严重的健康后果。

了解乙肝的流行病学特点、病毒的遗传特性、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对于控制乙肝的传播和减少疾病负担至关重要。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乙肝病毒的遗传分析和疫苗研发,以提高乙肝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我国乙肝防治现状调研报告

我国乙肝防治现状调研报告

我国乙肝防治现状调研报告乙肝是一种病毒性肝炎,严重的乙肝感染会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我国是乙肝高发国家之一,患者总数居全球前列。

为了了解我国乙肝防治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

调研数据显示,我国乙肝防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首先,政府对乙肝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了乙肝的防控目标和措施。

此外,国家还加大投入,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普及和推广。

这些举措使得乙肝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乙肝患病率逐渐下降。

其次,乙肝防治工作在医疗机构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和推广。

各级医疗机构普遍设立了乙肝防治的专病门诊和乙肝诊治中心,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此外,针对乙肝患者,医疗机构积极开展抗病毒治疗和免疫调节等治疗措施,并加强了乙肝病情的监测和随访工作。

然而,我们的调研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多样化,传染性强,因此乙肝疫苗接种全面普及仍然存在困难。

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乙肝防治工作相对滞后。

其次,乙肝防治工作还存在知识普及不足的问题。

一些民众对于乙肝的了解仍然不够,对于乙肝的危害和预防措施缺乏认知,导致对乙肝的防控工作产生了一定的阻力。

综上所述,我国乙肝防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政府和医疗机构在推动乙肝防治工作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强化乙肝防治的工作。

我们建议加强乙肝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民众对乙肝的认知和防控意识;加大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力度,特别是在偏远和贫困地区;加强监测和随访工作,及时发现和治疗乙肝患者。

只有全面加强乙肝防治工作,才能有效控制乙肝的传播,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不同民族大学生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状况调查

不同民族大学生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状况调查

Vo . . 131 NO 2
J n. 0 2 u 2 1
不 同 民族大 学 生 乙肝 病 毒 基 因型分 布 状 况调 查
李 劲 , 莹 , 刘 邓志芳 , 胡文娟 , 奎 , 高 赵瑞杰 , 红 , 王 宋发军
( 1中南民族大学 生命 科学学院 , 武汉 40 7 2中南 民族大学 校 医院, 3 04; 武汉 4 0 7 ) 30 4 摘 要 为 了解不 同民族大学生 乙型肝炎病毒 ( eat i s HB 基 因型和亚型分 布状况 , hp ti B v u , V) is r 采用 限制性 片段
( o eeo Lf Si c , ot—et l n esyfr ao at s Wua 30 4 hn ; 1C lg f i c ne SuhC n a U i ri t nli , hn4 0 7 ,C ia l e e r v t o N i ie 2U iesyH si , ot—et nvri r a oa ts Wu a 3 04 hn ) nvri opt S u C nr U iesyf tn ie , h n 0 7 ,C i t l a h l a t oN i l i 4 a
Sy tI D I pn H al p I
1 2 2 HB 的 DN 提 取 . . V A
进行 检验 .
取 5 L乙肝 大三 阳患者 血 清 于 15 p管 0 .mLE 中 , 水 浴 1mi , 却 至 室 温 ,4 0 rmn离 心 沸 0 n后 冷 100/ i
f 5 8 ( 4 9 )adgnt eD acu t r .% (/ 3 . h e o sae a gnt eB i dm nn i alh 0 2 . % 2 / 3 n eo p cone f 3 4 9 ) T i dm nt t t t eo p o iatn lte r y do 4 s r dh y s nt nlis eo p ak eodya dlatgnt eD( <0 0 ) t i d f ecshv o e eto h ai a t ,gn t eC rn sscnl n es eo p P o ie y y . 1 .Eh c ie ne ae n fc nte n fr f

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

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

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1.引言随着乙肝疫苗的广泛使用,乙肝病例数量已显著降低。

然而,仍有许多挑战需要解决,比如疫苗接种覆盖率和疫苗的有效性。

本文将对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2.乙肝疫苗的类型2.1 常规乙肝疫苗常规乙肝疫苗是指由灭活的乙肝制成的疫苗。

其主要优点是安全性高,但其免疫效果相对较低,需要进行多剂次接种。

2.2 重组乙肝疫苗重组乙肝疫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乙肝表面抗原(HBsAg)基因导入表达系统中,通过大规模培养获得乙肝表面抗原,制成疫苗。

重组乙肝疫苗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是主流的乙肝疫苗类型。

3.疫苗接种覆盖率3.1 全球疫苗接种覆盖率全球乙肝疫苗的使用已经得到大力推广,疫苗接种覆盖率在不断提高。

然而,某些低收入国家的疫苗接种覆盖率仍然较低,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

3.2 中国的疫苗接种覆盖率中国在乙肝疫苗接种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接种覆盖率逐渐提高。

但由于人口众多和地域广阔的特点,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边远地区的覆盖率相对较低。

4.疫苗的有效性和免疫保护4.1 疫苗的有效性乙肝疫苗的有效性主要通过临床实验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来评估。

目前的研究表明,乙肝疫苗具有高效的免疫保护作用,并可以预防乙肝感染和相关疾病发生。

4.2 免疫保护期限乙肝疫苗的免疫保护期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现有研究结果表明,乙肝疫苗在接种后可提供长期的免疫保护,但其具体的保护期限仍需进一步研究和确认。

5.结论乙肝疫苗的研究和应用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全球范围内的疫苗接种覆盖率不断提高,乙肝病例数量呈下降趋势。

然而,仍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疫苗推广和宣传工作。

附件:无注释:1.HBsAg:乙肝表面抗原2.乙肝疫苗接种覆盖率:指符合接种适应证的人群中,实际接种的比例。

3.免疫保护: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能够有效抵御乙肝感染,并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及宫内感染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及宫内感染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作者简介: 董素兰( 1967- ) , 主治医师, 山东省滨州市市立医院。
来从配偶无 HBV 标志的男性携带者的胎儿监 测到 HBV 标志, 故 认为存在 HBV 父婴传播。王姗姗等发现父儿传播的 HBV 存在 S 基因变异株, 父儿间基因型别基本一致。赵连三等用体外试验证 实正常人活精子能俘获 HBV- DNA, 被俘获得 HBV- DNA 在精子 内的分布与 乙肝患者精子相 同, 位于 膜部或核心部, 未见有存在 顶部者。
2008 年 05 月 第 3 a Healthcare Innovation
May, 2008 Vol, 3 No.10 41
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及宫内感染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董素 兰 孙春 梅 吕本 云 尹 振风 ( 滨州市市立医院, 山东 滨州 256617)
父婴传播主要是通过生殖细胞传播, 胎儿体内已有 HBV,故 出生后的联合免疫几 乎无效, 但母亲孕前或婚前接受乙肝疫苗接 种, 并且免疫成功, 可 阻断父儿传播。因此在产前检查时, 如发现 男性为 HBV 携带或乙肝患者, 其配偶最好立即进行乙肝疫苗接 种, 并争取在婚前至迟在孕前获得免疫, 可有效地避免 HBV 的父 婴传播。
4 性接触传播 乙肝或 HBsAg 携带者的 唾液、精液、经 血和阴道分泌物中 都 可检测出 HBV, 慢性乙肝患者配偶 与一般人群对照组、其他家 庭 成员对照组相 比, 乙肝 病毒血清标志 物阳性率明 显偏高, 证实夫 妻间性接触传播 HBV 的高危险性, 这也是导致家庭聚集性的主 要原因之一。夫妻间性 接触传播的乙型肝炎, 其亚临床感染率较 高, 临床表现较轻, HBeAg 自然阴 转率和 HbsAb 自然阳 转率高, 而且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配偶间 HBV 有女方传给男方的效 率比男方传给女方为高, 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同性恋者及双性恋者 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危人群, 一些研究揭 示同性恋者具有较高的 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率, 而且无论是对于 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来说, 性行为与乙肝的传播有关。美国 CDC 资 料表明, 在有明确传染源的乙肝患者中, 1/3 是男同性恋者, 1/4 是 由于与异性性接触传染的。因而在美国成人中约 50%以上的乙肝 病例与性接触有关。据台湾的一项调 查: 83%的成人急性乙肝与 性传播有关, 发病前 6 个月内具有新的性伴侣, 或者多个性伴侣, 首次 性交年 龄低 于 20 岁是 乙肝 的危 险因 素, 其 OR 值分 别为 52. 2、3.8、11[5]。 5 母婴传播 HBsAg 和 HBeAg 阳性 母亲 有 80%- 90% 的可能 会将 其病毒 传给 后代, 其中 85%以上 会成 为 HBsAg 携带 者, 而 HBsAg(+) HBeAg(- )母亲的 HBV 传播率只有 2%- 5%。HBV 母婴传播的途径 有 宫 内 感染 、分 娩 期 感 染及 产 后 感 染 。 5.1 宫 内感染 乙型 肝炎表面 抗原( HBsAg) 携带 孕妇的胎 儿 宫内感染率为 5%~1 5%,宫内感染可发生在 孕中期, 但主要的 发 生时间是孕 晚期。胎儿宫内感染的发生可经二条途径:( 1) 血源

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对慢性乙肝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对慢性乙肝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患者平均年龄比阴性组 大, 且差异 有显著性 ( P<00 ) 而且 .5 ,
参 考文 献
[ ] 梁新宇 , 1 徐杰 , 段正 军 , 血清 H V R A荧光 定量检测 的临 等. C N 床意义 [] 放射免疫学杂志 , 1 ,3 1 :4 J. 2 02 ()8. 0
[ ] Iz 2 j 8 B,A m dW,JvdV ,e a. sc tn o brtr a h a ae F t 1Asoii fl o oyp — ao aa rle l i i l atr i a etwt eaisC[] Vml , 0 1 a t ̄wt vr co pt ns i hp ti J . i 2 1 , ne h af sn i h t J 831 :6 . (0 20 — 2 1-31 2收稿 )
在丙型肝炎的诊断 中, 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并不能用来 丙 进行确诊 , 只有通过 H VR A的定量分析 , C N 才能对丙型肝 炎病
毒感染进行直接诊断, C N H V R A的检 出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的
最直接证据… , 是反映病毒复制和传染 陛的重要指标, 这对区分 急慢性与 已恢复的感染和规范抗病毒治疗都有重要 的意义 。本
1 资料和 方法
1 1 一般资料 . 15例( 9 , 6 ) B 5 男 4 女 1 H V感染患者血清采 自
本院 21 一 0 1 00年 2 1 年门诊和住院患者 , 所有病例均未用溶栓及 2 结果 抗凝药物 , 诊断标准符合 21 年第十次全国传染病 与寄生虫学 2 1 I V基因型检测结果 对 1 例 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进行 01 . t B 5
H V R A高水平组患者平均年龄也比阴性组大, C N 虽然并未显示 出显著的差异 , 但提示我们 , 丙型肝炎病毒 的消除能力可能存在

2023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2023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一种全球性健康问题,已成为导致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乙肝病毒的基础研究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以及治疗策略,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一、病毒学特征HBV属于部分双链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途径传播。

其特点是高度感染性、变异数、潜伏期长、易产生慢性感染和发展为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二、病毒复制及毒力机制的研究进展1、病毒复制机制病毒复制是HBV病毒感染的关键步骤,对其复制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其发病机制。

目前已确定HBV复制过程中的环节和关键酶,如HBV DNA聚合酶、转运酶等,这些都为治疗提供了重要的靶点。

2、毒力机制HBV毒力机制的研究不仅能够增进我们对乙肝病毒感染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治疗策略。

目前已经发现HBV病毒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尤其是HBx蛋白,它是HBV中的一个非结构蛋白,参与了HBV 的复制和发病过程。

三、治疗策略1、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一直是治疗慢性乙肝的主要手段,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安泰、恩替卡韦等。

研究表明抗病毒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慢性乙肝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免疫调节治疗乙肝治疗中的免疫调节剂主要指利用干扰素、肝炎丙种球蛋白以及植物碱等药物来调节患者身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治疗乙肝的目的。

3、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人体细胞或组织进行干预,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乙肝方面,基因治疗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新型治疗方法。

四、未来展望在治疗HBV方面,未来有可能出现更多的新策略,例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干细胞治疗技术等。

病毒复制过程中的靶点不断被研究和发现,将会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和精准度。

同时,人们也需要增强自我预防和控制的意识,积极参与进行乙肝防范工作,减少乙肝病毒的传播。

总之,随着对HBV病毒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并提高提高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愈率。

乙肝病毒基因型的研究进展

乙肝病毒基因型的研究进展

乙肝病毒基因型的研究进展杨军【摘要】@@ 乙肝病毒(HBV)感染是长期困扰全球医学界的难题,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目前,在全世界大约3.5亿HBV携带者中,有1亿是中国人[1],严重危害国人健康,影响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HBV基因型研究的深入,对HBV有了新的认识.国内外多个研究认为,HBV基因型影响病程的进展、预后和抗病毒的疗效,笔者就HBV基因型研究概况作一综述如下.【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11(021)003【总页数】3页(P338-340)【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进展【作者】杨军【作者单位】400016,重庆,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乙肝病毒(HBV)感染是长期困扰全球医学界的难题,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

目前,在全世界大约3.5亿HBV携带者中,有1亿是中国人〔1〕,严重危害国人健康,影响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HBV基因型研究的深入,对HBV有了新的认识。

国内外多个研究认为,HBV基因型影响病程的进展、预后和抗病毒的疗效,笔者就HBV基因型研究概况作一综述如下。

1 HBV基因分型的提出和基因型的分布特点HBV是高度变异的DNA病毒,基因突变频繁发生,形成了病毒DNA序列的差异,表现为不同的基因型。

1988年Okamoto等〔2〕首次通过对HBV全基因序列测定,将18株HBV DNA序列分为A、B、C、D 4种基因型,从而提出了HBV基因型这一概念。

目前根据HBV核苷酸全序列异质性≥8%(同基因型之间的同源性> 92%)或S基因序列核苷酸异质性≥4%,将HBV分为A~H共8个基因型〔3 - 4〕。

最近有报道在越南发现新的HBV基因型I〔5〕,使得HBV基因型增至9个。

随着调查的进一步深入,发现同一种基因型,病毒的序列特点及临床表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全基因组序列异质性>4%而<8%的原则,HBV 基因型进一步可分为不同的基因亚型,如:A基因型可分为A1(Aa)、A2(Ae)、A3(Ac)亚型;B基因型可分为B1(Bj)、B2(Ba)、B3、B4亚型;C基因型可分为C1、C2、C3、C4亚型等。

儿童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及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析的开题报告

儿童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及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析的开题报告

儿童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及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析的开题报告【导语】本文是一份关于儿童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及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析的开题报告,主要涉及了相关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预期结果以及研究意义等方面。

【正文】一、研究背景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炎,具有高传染性和严重的慢性病状。

目前,全球有超过3.4亿人感染HBV,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由此引起的肝炎。

中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地区之一,尤其是儿童感染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进行儿童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及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析,探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感染、发病等方面的关系,为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方法相结合,具体步骤如下:1、问卷调查:以一定比例的儿童作为样本,通过建立良好的联系和沟通,了解其感染HBV的情况,以及与HBV感染相关的卫生知识等;2、血清学检测:对样本血清进行HBsAg、HBsAb、HBeAg、HBeAb等相关指标的检测,以评价感染HBV的情况;3、基因型分析:利用PCR技术对HBV DNA 进行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测序,采用Mega6软件对序列信息进行分析,并建立HBV病毒树,以了解HBV病毒基因型分布情况,探讨基因型与发病、转归的关系。

四、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可以了解到儿童乙型肝炎感染的普遍情况,探究其传播方式、症状以及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HBV不同基因型之间的遗传差异,从而探讨预防和治疗的有效策略。

五、研究意义1、本研究可以有效的了解儿童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分布情况,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2、本研究对于乙型肝炎的防控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预防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作用;3、本研究对于揭示基因型与发病、转归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方案和方法。

【结语】本研究将在儿童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及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析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为相关领域的探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和理论依据。

乙肝流行现状研究报告

乙肝流行现状研究报告

乙肝流行现状研究报告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肝脏疾病,目前
全球范围内乙肝感染的人数仍然很高。

本研究旨在研究乙肝的流行现状,包括感染率、风险因素和防控策略。

首先,研究结果显示,乙肝感染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较高的流行率。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
亿人感染了乙肝病毒,其中约有3500万人处于慢性感染状态。

乙肝主要存在于亚洲、非洲和西太平洋地区,这些地区的感染率较高。

其次,风险因素是乙肝感染的重要原因。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途径传播。

一些行为习惯,例如共用注射器、性行为不安全和接触感染者的血液等,都会增加感染乙肝的风险。

此外,没有接种乙肝疫苗、早年受感染、长期接触HBV患者以及存在其他基础性疾病的个体也容易感染乙肝。

最后,防控乙肝的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乙肝疫苗的接种是预防感染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全球范围内推广乙肝疫苗接种,特别是针对新生儿和儿童的全面接种,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此外,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的乙肝健康意识,采取避免共用注射器、正确使用安全套等措施也是防控乙肝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乙肝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存在较高的感染率。

风险因素如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途径都是导致乙肝感染的重要原因。

采取乙肝疫苗接种、加强公众教育以及避免某些高风险行
为等防控策略,能够有效降低乙肝的传播和感染风险,进一步控制乙肝的流行。

乙肝病毒的基因分型对患者治疗有临床意义吗?

乙肝病毒的基因分型对患者治疗有临床意义吗?

8 的基础上 ,将 HB % V分成 8 个基 因型 ( ,,,,,,, H). ABCDEFG和 基于新近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 如直接测序 ,使用聚合酶链反应 ( C 扩增技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F P P R) R L )和基因 分型特异性 P R,此 HB 基因分型 已成为可能。迄今为止 ,在临床诊断实验室这些检测 已 C V 经可行 , 并且 HB V基 因分型的信息在全世界 日益增加。 作为 H V基因分型的临床用途之一 , B 目前不同的地域分布已得到充分验证 。迄今为止,已报导在东亚 国家以 H V B和 C基因型 B 为主,而在欧洲以 H V A 和 D 基因型为主, B 美洲以 A,, DE基因型为主。在美国已经显示以 H V A 基因型为主 ,但是在混合人群国家 ,人们来 自许多不周的种族血统 ,8个 H V 基因 B B 型全部发现也是真实的。因此 ,在国家每一处发现的 HB V基因型可因种族血统而各异。
床用途总结如下:(HB 1 V基 因分型的地域分布和 HB ) V感染的地域流行性 , 2 V基因分型 (HB ) 和诱导慢性感染之间的不定关 系,( H V 基因分型与 HB 3 B ) V相关肝病临床过程的关联 ,如疾 病活动度,对治疗策略的反应及预后。
在发现 HB 表面抗原( B A ) V H s g之后有研究已报导了 HB 的血清异质性。根据 H s g V BA
全基因序列的野生型 HB 。 V S区基因突变造成 HB V不再表达 HB A s g或表达 HB A s g变异体。P e S r- 2基因所表达的
pe2蛋白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中和 H V感染。慢性 H V 感染患者体 内,Pe r S B B rS 基因缺失突变可导致 P e S 起始码缺失或出现终止密码 ,影响 H V外膜 中蛋白和小蛋白合 r- 2 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肝病毒基因型研究现状
发表时间:2012-10-22T09:28:05.5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7期供稿作者:吴光辉
[导读] 在感染HBV途径方面中西方有所不同。

西方以性传播和经静脉注射毒品为主;东方以母婴传播为主。

吴光辉(陕西汉中市3201医院消化内科 723000)
【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文献的阅读分析,对乙肝病毒基因型发现及发展,基因型分型测试主要方法,病毒基因的分布区域,变异与临床表现,做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乙肝病毒病毒基因分型基因分布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7-0112-02
1、乙肝病毒基因型的发现及发展
1965年Blumberg等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首次发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简称“澳抗”。

由于乙肝病毒基因变异,导致其编码抗原的改变,形成了不同的血清型。

根据HBV的S蛋白可确定HBsAg含有5种不同的抗原表位,分别是a、d、y、w、r,其中a属特异性的共同抗原决定簇。

依次分为不同的血清型,血清亚型。

但血清型研究对乙肝病毒的致病性、毒力、病毒复制无明显关系,遂人们开始从HBV基因本身开始寻找病毒的分类。

1988年,Okamoto等[1]通过对18株不同血清型的HBVDNA全序列分析,发现血清型的分类并不能真正反映基因组的差异,他们认为全基因序列差异大于或等于8%则可定为不同的基因型,而同一基因型的HBV的序列的≤5.6%,并将这18株分为4种基因型:A型、B基因型、C基因型、D型。

后分别在1992、2000、2002年,Norder、Stuyver 、Arauz-Ruiz根据以上标准发现了新的基因型:E、F G、H型,进一步完善了HBV基因分型。

2、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型主要方法
2.1全基因测序法
通过HBV全基因测序,根据基因型之间的核苷酸序列的差异≥8%为界限分析。

此法操作复杂、费用高,不适合大规模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

2.2HBV基因型特异性线型探针检测法
Swenson[2]等依A-F基因型的保守序列设计了18种型特异性探针与HBV S基因的PCR产物进行杂交实现分型。

操作简单,应用方便,特异性与探针设计有很大关系。

2.3HBV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
Naito等[3]依A-F基因型中特异性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并进行套式PCR。

首先用共用引物扩增S开放读码区,再加入型特异性引物的混合物进行第二PCR,这样扩增出不同长度的核苷酸片段,从而达到分型的目的。

操作简单,易于大规模检测。

2.4微板核酸分子微板核酸分子杂交一ELlSA
该方法通过各型探针包被微孔板,与待测核酸PCR扩增产物杂交,然后通过酶联免疫显色判定结果从而确定基因型。

该方法分型准确可靠、操作简单、可大规模进行HBV基因分型
3、乙肝病毒基因型地理分布
经过世界各地乙肝病毒基因型分析提示:A型主要在西、北欧及北美洲和非洲中部流行;B基因型则主要发现于中国、印度尼西亚及越南,它是变异最多的一种基因型;C基因型则主要流行于东亚,如中国、韩国、日本、玻里尼西亚和越南、泰国;D型在全世界都有发现,但主要在地中海地区和中东地区流行,并延伸到印度;E型至今则只在非洲有报道;F型发现在美国及玻里尼西亚、委内瑞拉等地;G型见于美国、法国等地;H型发现于尼加拉瓜和美国洛杉矶等地[5]。

我国部分省市慢性乙肝患者的HBV基因型检测表明,约60%为B基因型,30%为C基因型,另有少数为D基因型和BC基因型混合型感染。

4、乙肝病毒基因型与病毒复制和变异的关系
Kobayashi[6]研究报道,C基因型HBV的HBeAg阳性率高于B基因型和A型,而B基因型的HBeAg阴性率高于C基因型,提示C基因型HBV复制较活跃,易形成持续病毒血症,不易发生e系统血清转换。

日本学者Orito等和我国台湾学者Kao等在研究B、C两型HBV时,发现C 基因型HBV血清DNA水平显著高于B基因型。

可见HBV基因型与病毒复制变异存在相关性。

A、F型HBV毒株nt1858位为碱基C,能与nt1896位碱基G形成稳定的茎袢结构,能阻止nt1896位G→A的突变,而B、C、D、E型的HBVDNA的nt1858位为T,易发生nt1896位终止密码,从而导致e抗原不表达。

5、乙肝病毒基因型和变异与临床的关系
在感染HBV途径方面中西方有所不同。

西方以性传播和经静脉注射毒品为主;东方以母婴传播为主。

Michielsen et al[7]认为,母婴传播的危险性取决于HBV复制水平。

HBsAg和HBeAg均阳性的母亲有80-90%的母婴传播危险性,约有85%的婴儿日后成为慢性HBV携带者;HBs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母亲仅有2-15%的母婴传播危险性,且后代很少成为慢HBV携带者。

在研究HBV基因型与肝病关系方面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

2003年,日本长崎国立医学中心的Lind[8]通过分析19例急性乙肝患者的基因型,发现其中18例为C基因型,仅1例为B基因型,认为日本长崎地区急性乙肝患者的HBV基因型主要为C基因型。

2002年,王永忠[9]等人用巢式PCR加测序法检测了常州地区146例不同乙肝患者的HBV基因型,结果只发现B基因型(34.9%)和C基因型(65.1%),B、C 两型的ALT、HBV-DNA和HBeAg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C基因型比例(24/28)明显高于慢性乙肝患者(61/104)(P<0.01),接受拉米呋啶治疗48周后。

C基因型的反跳率(14/45)显著低于B基因型(18/23)(P<0.001),认为C基因型与肝硬化和肝癌关系密切,拉米呋啶对C基因型患者的疗效强于B基因型。

参考文献
[1] Okamoto H, Tsuda F, Tanaka T et al. Typing hepatitis B virus by homology in nucleotide sequence comparison of surface subtype. Gen Virol, 1988, 69.
[2] Swenson PD, Van Geyt C, Alexander ER, et al. Hepatitis B Virus Genotypes and HBsAg Subtypes in Refugees and Injection Drug
Us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Determined by LiPA and Monoclonal EIA. J Med Virol 2001; 64(3).
[3] Naito H, Ha yahi S, Abe K. Rapid and specific genotyping system for hepatitis B virus corresponding to six major genotypes by PCR using type-specific primers J. J Clin Microbiol, 2001,39(1).
[4] 王虹,王省良,万成松,等. 采用微板核酸杂交-ELISA 技术进行 HBV DNA 基因型的研究. 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2001,21(2).
[5] Kao JH, Chen PJ, and Lai MY, et al. Hepatitis B genotypes correlate with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Gastroenterology, 2000, 118.
[6] Kobayashi M, Arase Y, Ikeda K, et al. Viral genotypes and response to interfer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rolonged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of adulthood in Japan J Med Virol 2002; 68(4).
[7] De Groote K, Van Damme P, Deprettere A, Michielsen P. Prevention of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s there a standard policy in Flanders (Belgium) Acta Gastroenterol Belg 1997; 60.
[8] Lin ZM, Yatsuhashi H, Daikoku M, et al. Hepatitis B virus of genotype C persistence after recovery from acute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Japan. Hepatol Res 2003; 25(3).
[9] 王永忠,周国平,李夏亭,等.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临床应用研究.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2; 1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