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化课程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行动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行动计划
质量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育能不能让人民满意,能不能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能不能促进县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质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加快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强化管理责任、优化教师队伍、实化教学研究、硬化质量评价,全力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不断开创我县教育的新局面。
一、强化过程管理,想过程管理要质量
1、牢固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切实增强质量意识。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思想基础。正确的质量观必须是全面的质量观,就是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的质量观要求教育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要追求,既要重视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重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认知、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2、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全面质量管理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就是要把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识、责任、目标分解落实到教育行政管理、教研业务管理、学校内部管理的各个层级和全体教育教学工作者,并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全区教育各级各部门都要担负起质量管理的责任,进一步强化“质量就是生命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意识,进一步明确“以质量为核心、以教学为中心、以管理为重心”的工作理念,真抓实干,促进质量提升。
3、突出中小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地位。中小学校是质量产出的基地、质量管理的平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必须目标明确、责任明确,体现出正确的导向性、鲜明的激励性、有效的调控性和较好的操作性,努力实现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要建立健全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管理的网络机构和常规制度,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和要求,充分发挥校长、主任、组长、教师的能动作用。强化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功能。尤其要实化教研组的工作,做到“四有”(有工作计划、有活动记录、有定期总结评估、有专人检查),“四定”(教研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对象、定内容),“四抓”(抓新课程研究、抓集体备课、抓教法研究、抓学法指导),努力做到教研组由教研活动的“维持会”向教育教学的管理单位转变,教师由自由的“单干兵”向整体协同作战的“集团军” 转变,教学活动由一般的常规教学向效益型教学转变。
4、落实校长的管理责任。校长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教育教学的组织、指挥职责,建立健全“校长负责,部门履职,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体系。校长(副校长)要坐阵教学第一线,坚持做到任教一个学科、主抓一个年级、指导一项课题实验。加强自我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依法治教,以德治校,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的能手、管理的高手和教研的好手”。校长参加听评课和教研活动每学期不得少于30次,任教学科的质量不得低于校内平均水平。
5、发挥区教育行政、教研业务部门教育教学管理的正确导向作用。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定期开展教学管理巡查和专项督导;坚持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教师了解教学的真实情况,为科学决策和有效指导提供实证。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干部每年听评课不得低于20节次,教研业务人员每年听评课不得低于80节次。加强区研训中心自身建设,优化运行机制,实化研训效果,发挥其教师培训中心、教学研究中心、教学指导中心的作用;加强研训队伍建设,强化研训业务人员的管理和考核,落实包学科、包学校、包质量提高的责任。
二、优化队伍,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把优化教师队伍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任务抓好抓实。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宜夷文[2005]47号)精神,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7、实施“1851”名师建设工程,壮大名师队伍。按照《夷陵区名师管理办法》,坚持师德为首、绩效优先的原则,兼顾学段、学科、年龄、地域和教育类别结构培养名师。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认定,所有名师都应当具备成熟的教学技能、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稳定的教学成效,为同行公认。强化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每个名师要带动一个学科,结对指导两至三名教师。将所在学校所任学科
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所结对帮扶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与名师评定、考核、聘任挂钩,以名师的带动作用来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8、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把提高教师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训的重点,认真组织好“三项培训”。扎实开展新课程培训,做到“不掉一科不漏一人”、“先培训后上岗”,并科学制定考核标准,严格考核程序,加强对培训质量的考核;加强中小学薄弱学科师资培训,为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创造条件;加强高水平人才培训,每年选送一定数量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参加硕士学历的脱产进修深造,为建立优质师资力量作储备。
9、构建优良的学习型教师团队。加强以学校、教研组(年级组)为主要载体的教师团队精神建设,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增强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加强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建立校本研训的机制,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和职业技能,引导教师由经验型、苦力型向研究型、专家型转变。
10、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以课改为契机,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学技能为目的,广泛开展教学示范、观摩、竞赛、交流和“2+1”全能素质竞赛,激发教师的教学兴趣和创新热情;定期组织优秀教师业绩报告会和有关教育发展、质量提高、学术争鸣等专题论坛、征文评比活动,多渠道提升广大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三、实化教研,实施课堂教学改造工程
11、扎实推进“双改”。课程改革、课堂改造是提高质量的重要措施,必须继续推进。在“双改”中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尊重教学规律,避免大起大落、忽左忽右;正确理解和处理课标、教材、教学计划、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狠抓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讲求课堂教学实效,摒弃形式主义和花架子。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吸收和借鉴先进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推广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提高教育信息技术服务教学的水平。教师要结合教学现状,研究困扰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探索有效的教法和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2、实化教学研究。要以学校为研究单位,以课堂为立足点,以教师为主体,以培养教学能力为根本,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目的,扎实有序开展教学研究。树立教研必须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思想,建立教研经费保障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切实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和岗位管理,规范教研行为,提高教研实效。区教研业务部门要分学科、学段与学校共同建立教师教学业绩档案,指导学校建立备课、上课、听评课制度,学科问题教学研究制度,常规课过关、优质课考评、特色课展示制度和教学业绩考核评价制度。教师要完成教研活动“四个一”常规,即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书,记一万字的读书笔记,写一篇教学总结或论文,编一份质量评价检测题或质量分析报告。
13、落实教学常规。落实常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要通过教学常规来规范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师的教学活动,制约和纠正单纯突出智育、片面追求“考分”倾向和教师不认真备课上课、对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使教学质量得到基本保证。各中小学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完善和落实学校教学管理常规、教师教学常规、学生学习常规,走“向常规要质量效益”的路,加强检查督促,防止只做表面“文章”,使常规落到实处。加强教学流程管理,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质量检测与分析等环节,都要有具体的要求与实施细则。引导教师围绕课堂谈教学、话反思、写体会、做课题、讲经验、论业绩。大力倡导开门听课、随堂听课,督促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活跃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利用好有效的教学时间,上好每一节课。处理好教学常规管理与深化教学改革的关系,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常规,在依靠和加强常规管理中促进教学改革。
14、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实践活动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重视教学反馈的作用。课堂教学应该完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等多项任务。课堂教学必须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使影响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对学生产生最佳的整体效应。为此,要定期开展达标课、优质课(包括效益课、特色课)考评和有课堂教学指导价值的案例、课题研究和交流,督促每位教师过好新教材关和课堂教学践关;扎实开展优质课、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秀论文“四优”教学技能竞赛和教学成果展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