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
(1.河海大学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2.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进入20 世纪,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自然科学需要高度的人文关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范围大大拓宽了。
围绕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形成科学技术学这一广阔的研究领域。
因此,自然辩证法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关键词:哲学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联系发展
Dialectics of Na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 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Geo-mechanics and Embankment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
2.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
Abstract: In the 20th centu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dely penetr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society, natural science requires a high degree of humane care, scope of the study of Natural Dialectics greatly broadened. Social studies, history,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surroun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mer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in the broad field of study. Thus, the natural dialectic view of nature from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epistemology, methodology and valu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scientific methodology, technology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of techn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s the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Keywords:philosophy,natural dialectics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Contact, development
1.《自然辩证法》介绍
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的分支学科,是以整体的自然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整体的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总体上划分为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三大部分。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
正是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特殊的位置,与其他哲学相比,它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更值得研究。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方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包括有适用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即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普遍研究方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
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
研究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做出哲学概括。
在古代,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古代人的自然哲学的天才直觉,向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
他们通过思考来认识世界,认识世界的本源,但他们却无法超越当时时代的局限性。
在现代,随着科学的越来越深入,天才的自然哲学直觉已经不能再使科学更进一步,因此不得不转向有着更多优越性的严密的逻辑思维。
从而产生了像牛顿,林耐等人,他们给现代自然科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石,开创了力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并且发明了微积分,统计分类等科学研究工具。
可以说,没人类科学的巨大进步,就不会有现在辉煌的科学成就,如果没有那些伟大巨人的产生,也许我们今天可以实现的一切,就要退后几百年。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区别,但更有紧密的联系,土木工程中许多地方受着它的指导。
2.自然观和系统自然观
1、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
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作为哲学的核心之一,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
恩格斯讲过:“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
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然而,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系统自然观的在当今社会的适用范围与应用领域说明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
所以,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式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系统自然观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观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的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信息这三个要素。
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事实上,自然界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分类,任何系统都和外界有联系。
自然界实际存在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只是不同系统开放程度有很大不同。
2、系统科学的学科体系
系统科学主要研究系统的普遍属性和运动规律,研究系统演化、转化、协同和控制的一般规律,系统间复杂关系和形成法则,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有序、无序状态的形成规律,以及系统仿真的基本原理等。
随着科学的发展,它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
现代科学技术可分为四个层次:首先是工程技术这一层,其次是直接为工程技术提供理论基础的技术科学这一层次,然后是基础科学这一层,最后通过进一步综合、提炼达到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
系统科学是由系统工程这类工程技术、系统工程理论方法这类技术科学,以及它们的力量基础和哲学层面的科学所组成的一类新兴的科学。
系统工程脱胎于系统科学,是一门处于发展阶段的新兴交叉学科,在系统科学结构体系中属于工程技术类,与其他工程技术学科密切相关却又有很大差别。
系统工程学科以系统的观点作为出发点、从整体利益最优化考虑问题并进行决策,其应用的领域十分广阔。
它在辩证唯物主义那里取得了哲学的表达形式。
如下图所示。
图2
3、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
系统工程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系统工程学科发展最早得益于三门基础理论: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我们都习惯称之为系统工程的“老三论”。
一般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并对其功能进行数学描述。
其代表人物为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
控制论是研究各类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一般规律的综合性理论。
信息论是研究信息的提取、变换、存储与流通等特点和规律的理论。
系统工程学科进一步发展,
便又出现了三门基础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及突变论,统称为“新三论”。
它们的价值在于为系统科学典定了理论基础。
3.自然观与科学技术
1.自然观,科学技术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无论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作为实践的科学的制约;科学的发展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
在原始社会里,人类在劳动中逐渐积累起关于自然界的知识。
这些在劳动中产生并以经验形式存在于技术之中的自然知识,构成了自然科学萌芽的最早形式。
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文字的发明与应用,自然知识开始以科学最初的形态出现。
但由于科学尚不发达,因而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对于许多当时还无法用科学的知识来回答,但非常迫切的问题,普遍采取了用宗教与神学等方式来进行补充和说明的方式。
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思想解放运动,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兴起,实现了自然观念上的根本变革;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随着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特别是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和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理论综合,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这些物质运动形式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消融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得到了说明,并被归之于自然的原因。
人们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新图画,从而使辩证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总是受到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才能更好的与自然界沟通,发现其客观规律。
在现时代的今天,科学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科学家们已经逐渐从上帝手中夺回了人类的控制权,真正感受到了人类的不屈与伟大由于理论自然科学的进步。
就如同我们今天看《西游记》一样,不同的是今天的我们不过是人类历史上的文化遗产,而在当时这却反映了一种严肃而虔诚的象征。
神学的存在大多是用来弥补当时无法用届时掌握的知识来解释,而现在根本不需要宗教和神学来弥补科学所无法解释的事情。
因为随着科学的继续发展,现在无法解释的时候,到将来终将被人类所知晓。
科学的知识只应该在科学的范畴之内解决。
在有关科学和宗教、神学的关系方面,人类终于能够挺起胸膛说出不需要证明大家也知道是正确的推断了。
就如同人们常说,今天的科幻往往就是明天的科学。
自然科学的进步决定哲学家前进的隐喻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决定着哲学的发展。
无论是何种自然观,都是先植根于当时的科学与自然认识的大环境,再从中吸取养分,经过深刻地思考与提炼,进而产生出于当时社会大环境相适应的自然观的。
自然观是与自然科学直接联系的哲学思想,理应受到科学的制约。
在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现时代,它必然会以科学的新成果和自然界的新问题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的观点
2.自然观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应用
辩证唯物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它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前提,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强调自然与社会的相互联系,认为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是不能分离的,只有把自然科学的发展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从客观规律出发,才能使自然科学真正成为人的科学。
以下为自然观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应用的案例。
(1)都江堰。
战国时期川西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
目标:利用岷江水资源灌溉川西平原、防洪与航运。
包括三大工程及120多项配套工程。
其总体构思是系统思想的杰出运用。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是我国最成功的水利工程。
(2)阿波罗登月计划。
目标:在十年内将人送上月球,并使其安全的返回地球。
经费:250亿美元。
1969年6月,阿波罗飞船登上月球,标志着系统工程及其在装备研制中应用的日趋成熟。
(3)我国两弹一星与载人飞船。
我国比较系统的、有组织的研究与应用系统工程始于1960年代,在两弹一星和神舟载人飞船有成
功的探索。
航天飞船工程:航天员系统、飞船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测控通信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统、着陆场系统。
(4)系统自然观与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关系。
新的问题迫切需要新的方向来处理,另一方面,在技术上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突破,与系统自然观的结合后,新的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就应运而生了。
现代企业运营管理对于企业战略成长以及竞争力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它承担者一些系统的设计和控制,这些系统在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中负责原材料、人力资源、设备设施的生产利用。
从最初的MRP(物料资源计划),到MRPⅡ(制造资源计划),后来发展到ERP(企业资源计划),体现着系统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等特点,管理系统的行为模式与特性主要的取决于其内部的动态结构与反馈机制。
系统内部及其变动主要的决定功能与行为。
系统动力学从系统内部的微观结构入手进行建模,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分析系统结构与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因果关系式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工具之一,如果事件A(原因)引起事件B(结果),AB 之间便形成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链首尾相连构成因果回路。
若因果链首尾相接形成闭合回路则称为反馈回路。
反馈回路是自然界中和社会系统中作用与反作用普遍现象的反映与表示。
常常一些原因和结果总是相互作用的。
原因引起结果,而结果又作用于形成该原因的有关元素,从而使原因又产生变化。
这样就形成了反馈回路。
其模型如下图所示。
应用这种系统自然观的动态与反馈机制,
产生了一种先进的生产模式JIT。
JIT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生产起点.强调物流平衡,追求零库存,要求上一道工序加工完的零件立即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
组织生产线依靠一种称为看板的形式。
即由看板动态反馈下道向上退需求的信息(看板的形式不限,关键在于能够传递信息)。
以上这些案例,说明了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以及对社会、经济(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与作用。
一个进步的科学发展模式不但会加深对科学及其发展的某些主要特征的认识,而且会有助于从事科学研究、进一步去探索自然规律,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
科学发展模式在科学认识和实践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任何一种自然观在其刚诞生之时,都是促进当时科学等方面学科的发展的。
就对于科学研究和人类发展的贡献来说,还没有哪一种自然观能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相比的。
3.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然观的影响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无论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作为实践的科学的制约;科学的发展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
在原始社会里,人类在劳动中逐渐积累起关于自然界的知识。
这些在劳动中产生并以经验形式存在于技术之中的自然知识,构成了自然科学萌芽的最早形式。
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文字的发明与应用,自然知识开始以科学最初的形态出现。
但由于科学尚不发达,因而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对于许多当时还无法用科学的知识来回答,但非常迫切的问题,普遍采取了用宗教与神学等方式来进行补充和说明的方式。
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思想解放运动,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兴起,实现了自然观念上的根本变革;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随着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特别是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和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理论综合,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这些物质运动形式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消融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得到了说明,并被归之于自然的原因。
人们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新图画,从而使辩证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
然。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总是受到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才能更好的与自然界沟通,发现其客观规律。
在现时代的今天,科学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科学家们已经逐渐从上帝手中夺回了人类的控制权,真正感受到了人类的不屈与伟大由于理论自然科学的进步。
就如同我们今天看《西游记》一样,不同的是今天的我们不过是人类历史上的文化遗产,而在当时这却反映了一种严肃而虔诚的象征。
神学的存在大多是用来弥补当时无法用届时掌握的知识来解释,而现在根本不需要宗教和神学来弥补科学所无法解释的事情。
因为随着科学的继续发展,现在无法解释的时候,到将来终将被人类所知晓。
科学的知识只应该在科学的范畴之内解决。
在有关科学和宗教、神学的关系方面,人类终于能够挺起胸膛说出不需要证明大家也知道是正确的推断了。
就如同人们常说,今天的科幻往往就是明天的科学。
自然科学的进步决定哲学家前进的隐喻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决定着哲学的发展。
无论是何种自然观,都是先植根于当时的科学与自然认识的大环境,再从中吸取养分,经过深刻地思考与提炼,进而产生出于当时社会大环境相适应的自然观的。
自然观是与自然科学直接联系的哲学思想,理应受到科学的制约。
在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现时代,它必然会以科学的新成果和自然界的新问题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的观点。
四、结论
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辅
相成,辩证统一的。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灯塔,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又制约着自然观的内容与形式。
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根植于科学技术水平与认识自然水平的大环境中,从中吸取养分,经过深刻的思考与提炼,进而产生出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的自然观。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以科学的新成果和自然界的新问题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然观。
系统工程的发展,为新领域的探索提供了各种模型与依据;其动态与反馈的机制,促进管理科学生产方式的发展。
在研究学习中,我们应该将学习到的自然观理论联系实际,将其利用到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充分认识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与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59
[2] 丁长青.自然辩证法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8:1~16.
[3] 汪应洛.系统工程[M].西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98~106.
[4] 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50~61.
[5] 许志玲.如何进行精益生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198.
[6] 张莹利.从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看中国的生产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2007,9.
[7] 石国进.论自然观的科学基础[J].北方论丛,2001,4.
[8] 范岱年.P.A.希伦和诠释学的科学哲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1.
[9] 宋芝业.波普尔与库恩科学发展模式比较[J].理论界,2005,8.
[10] 任金秋.人类自然观辩证演进过程的历史反思[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