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曲线与方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8曲线与方程
1.曲线与方程
一般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f(x,y)=0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关系:
(1)曲线上点的坐标都是________________.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______________.那么这个方程叫做
____________,这条曲线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1)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3)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4)代换——依条件式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x,y的方程
式,并化简.
(5)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3.两曲线的交点
(1)由曲线方程的定义可知,两条曲线交点的坐标应该是两个曲线方程的
__________,即两个曲线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实数解;反过来,方程组有几组解,两条曲线就有几个交点,方程组________,两条曲线就没有交点.
(2)两条曲线有交点的________条件是它们的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有实数解.可见,
求曲线的交点问题,就是求由它们的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的实数解问题.
[难点正本疑点清源]
1.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1)直接法:直接利用条件建立x,y之间的关系F(x,y)=0;
(2)待定系数法:已知所求曲线的类型,求曲线方程——先根据条件设出所求曲线的
方程,再由条件确定其待定系数;
(3)定义法:先根据条件得出动点的轨迹是某种已知曲线,再由曲线的定义直接写出
动点的轨迹方程;
(4)代入转移法:动点P(x,y)依赖于另一动点Q(x0,y0)的变化而变化,并且Q(x0,
y0)又在某已知曲线上,则可先用x,y的代数式表示x0,y0,再将x0,y0代入已知曲线得要求的轨迹方程;
(5)参数法:当动点P(x,y)坐标之间的关系不易直接找到,也没有相关动点可用时,
可考虑将x,y均用一中间变量(参数)表示,得参数方程,再消去参数得普通方程.
2.曲线与曲线方程、轨迹与轨迹方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寻求轨迹或轨迹方程时应注意轨迹上特殊点对轨迹的“完备性与纯粹性”的影响.
1.与两条坐标轴的距离的积是常数k (k >0)的点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_____. 2.直角坐标平面xOy 中,若定点A (1,2)与动点P (x ,y )满足OP →·OA →
=4,则点P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___.
3.已知点A (-2,0)、B (3,0),动点P (x ,y )满足P A →·PB →
=x 2-6,则点P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_.
4.已知两定点A (-2,0)、B (1,0),如果动点P 满足|P A |=2|PB |,则点P 的轨迹所包围的图形的面积为________.
5.方程(2x +3y -1)(x -3-1)=0表示的曲线是
( )
A .两条直线
B .两条射线
C .两条线段
D .一条直线和一条射线
题型一 直接法求轨迹方程
例1 已知M (4,0),N (1,0),若动点P 满足MN →·MP →=6|NP →
|. (1)求动点P 的轨迹C 的方程;
(2)设Q 是曲线C 上任意一点,求Q 到直线l :x +2y -12=0的距离的最小值. 探究提高 (1)用直接法求轨迹方程的步骤:建系,设标,列方程化简.其关键是根据条件列出方程来.
(2)求轨迹方程时,最后要注意它的完备性与纯粹性,多余的点要去掉,遗漏的点要补上.
(2011·课标全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A (0,-1),B 点在直线
y =-3上,M 点满足MB →∥OA →,MA →·AB →=MB →·BA →
,M 点的轨迹为曲线C . (1)求C 的方程;
(2)P 为C 上的动点,l 为C 在P 点处的切线,求O 点到l 距离的最小值. 题型二 相关点法(坐标转移法)求轨迹方程
例2 已知△ABC ,A (-2,0),B (0,-2),第三个顶点C 在曲线y =3x 2-1上移动,求△ABC 的重心的轨迹方程.
探究提高 在上述问题中,动点C (主动点)在已知曲线上运动,动点G (被动点)依赖点C 的运动而运动,这种求轨迹问题所应用的方法称为“相关点法”. 其基本步骤为:
(1)设点:设被动点坐标为(x ,y ),主动点坐标为(x 1,y 1);
(2)求关系式:求出两个动点坐标之间的关系式⎩
⎪⎨⎪⎧
x 1=f (x ,y ),
y 1=g (x ,y );
(3)代换:将上述关系式代入已知曲线方程,便可得到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已知长为1+2的线段AB 的两个端点A 、B 分别在x 轴、y 轴上滑动,P
是AB 上一点,且AP →
=
22
PB →,求点P 的轨迹C 的方程.
题型三 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例3 已知两个定圆O 1和O 2,它们的半径分别是1和2,且|O 1O 2|=4.动圆M 与圆O 1内切,又与圆O 2外切,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动圆圆心M 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何种曲线.
探究提高 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时,应尽量地利用几何条件探求轨迹的曲线类型,从而再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轨迹的方程,这样可以减少运算量,提高解题速度与质量.
如图,点A 为圆形纸片内不同于圆心
C 的定点,动点M 在圆周上,将纸片折起,使点
M 与点A 重合,设折痕m 交线段CM 于点N .现 将圆形纸片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设圆
C :(x+1)2+y2=4a2 (a>1),A(1,0),记点N 的轨迹为曲线E . (1)证明曲线E 是椭圆,并写出当a=2时该椭圆的标准方程;
(2)设直线l 过点C 和椭圆E 的上顶点B ,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为点Q ,若椭圆E 的离心率e ∈ ,求点Q 的纵坐标的取值范围.
23.参数法求轨迹方程
试题:(14分)已知抛物线y 2=4px (p >0),O 为顶点,A 、B 为抛物线上的两动点,且满足OA ⊥OB ,如果OM ⊥AB 于M 点,求点M 的轨迹方程.
审题视角 (1)点M 的运动是由A 点的运动引起的,而A 的变动又和OA 的斜率有关.(2)若OA 的斜率确定,A 的坐标确定,M 的坐标也确定,所以可选OA 的斜率为参数. 规范解答
解 设点M 的坐标为(x ,y),直线OA 的
方程为y=kx , [1分] 显然k ≠0,则直线OB 的方程为
y =-1
k
x . [2分]
由⎩
⎪⎨⎪⎧
y =kx ,y 2=4px , 解得A 点的坐标为⎝⎛⎭⎫
4p k 2,4p k ,
类似地可得B 点的坐标为(4pk 2,-4pk ), [6分]
从而知当k ≠±1时,k AB =
4p ⎝⎛⎭
⎫
1k +k 4p ⎝⎛⎭⎫1k 2-k 2=
1
1k -k
.
故得直线AB 的方程为y +4pk =1
1k
-k (x -4pk 2),
即⎝⎛⎭⎫1k -k y +4p =x , ① [9分]
直线OM 的方程为y =-⎝⎛⎭⎫
1k -k x . ② [10分] 可知M 点的坐标同时满足①②, 由①及②消去k 得4px =x 2+y 2, 即(x -2p )2+y 2=4p 2 (x ≠0),
[12分]
当k =±1时,容易验证M 点的坐标仍适合上述方程.
故点M 的轨迹方程为(x -2p )2+y 2=4p 2(x ≠0),它表示以点(2p,0)为圆心,以2p 为半径的圆.
[14分]
批阅笔记 (1)本题通过引入参数、用参数法求解较为简捷.但很多考生找不到破解问题的切入口,无从入手.(2)个别考生由于参数选取不恰当,造成计算繁杂冗长,难以求出最终结论.(3)应用参数法求轨迹方程时,首先要选择恰当的参数,参数必须能刻画动点的运动变化,而且与动点坐标有直接的内在联系.如果需要,还应顾及消去参数的方便,选定参数之后,即可当作已知数,运用轨迹条件,求出动点的坐标,即得轨迹的参数方程,消去参数即得轨迹的普通方程.
方法与技巧 求轨迹的方法: (1)直接法
如果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本身就是一些几何量(如距离与角)的等量关系,或这些几何条件简单明了且易于表达,我们只需把这种关系转化为x 、y 的等式就得到曲线的轨迹方程. (2)定义法
其动点的轨迹符合某一基本轨迹(如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定义,则可根据定义采用设方程,求方程系数得到动点的轨迹方程.
在判断轨迹符合哪一个基本轨迹时,常常用几何性质列出动点满足的距离关系后,可判断轨迹是否满足圆锥曲线的定义.
定义法与其它求轨迹方程的思维方法不同之处在于:此方法通过曲线定义直接判断出所求曲线轨迹类型,再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轨迹方程. (3)相关点法
当所求动点M 是随着另一动点P (称之为相关点)而运动.如果相关点P 所满足某一曲线方程,这时我们可以用动点坐标表示相关点坐标,再把相关点代入曲线方程,就把相关
点所满足的方程转化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或坐标转移法. 失误与防范
1.求曲线方程时有已知曲线类型与未知曲线类型,一般当已知曲线类型时一般用待定系数法求方程;当未知曲线类型时常用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求曲线方程. 2.求出方程后,一定要分析轨迹与方程是否具备纯粹性和完备性.
§9.8 曲线与方程
(时间:60分钟)
A 组 专项基础训练题组 一、选择题
1.f (x 0,y 0)=0是点P (x 0,y 0)在曲线f (x ,y )=0上的
(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ABC 的顶点A (-5,0),B (5,0),△ABC 的内切圆圆心在直线x =3上,则顶点C 的轨迹方程是 ( )
A.x 29-y 216=1
B.x 216-y 29=1
C.x 29-y 216=1 (x >3)
D.x 216-y 29
=1 (x >4) 3.动点P 为椭圆x 2a 2+y
2b 2=1 (a >b >0)上异于椭圆顶点(±a,0)的一点,F 1、F 2为椭圆的两个
焦点,动圆C 与线段F 1P 、F 1F 2的延长线及线段PF 2相切,则圆心C 的轨迹为( ) A .椭圆
B .双曲线
C .抛物线
D .直线 4.有一动圆P 恒过定点F (a,0) (a >0)且与y 轴相交于点A 、B ,若△ABP 为正三角形,
则点P 的轨迹为
( )
A .椭圆
B .双曲线
C .抛物线
D .圆
二、填空题
5.过点P (1,1)且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l 1与l 2分别与x 、y 轴交于A 、B 两点,则AB 中点M 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
6.点P 到点(1,1)和到直线x +2y =3的距离相等,则点P 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 7.已知M (-2,0),N (2,0),则以MN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P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8.有一种大型商品,A 、B 两地都有出售,且价格相同,某地居民从两地之一购得商品后,回运的费用是:每单位距离A 地的运费是B 地运费的3倍,已知A 、B 两地间的距离为10千米,顾客选A 或选B 购买这件商品的标准是:包括运费和价格的总
费用较低,求A 、B 两地的售货区域的分界线的曲线形状,并指出曲线上、曲线内、曲线外的居民应如何选择购货地点. B 组 专项能力提升题组 一、选择题
1.已知点M (-3,0),N (3,0),B (1,0),动圆C 与直线MN 切于点B ,过M 、N 与圆C 相切的两直线相交于点P ,则P 点的轨迹方程为
( )
A .x 2-y 28=1 (x >1)
B .x 2-y
28=1 (x <-1)
C .x 2+y 2
8=1 (x >0) D .x 2
-y 210=1 (x >1)
2.(2010·重庆)到两互相垂直的异面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过其中一条直线且平行于
另一条直线的平面内的轨迹是
( )
A .直线
B .椭圆
C .抛物线
D .双曲线 3.点P 是以F 1、F 2为焦点的椭圆上一点,过焦点作∠F 1PF 2外角平分线的垂线.垂足为M ,则点M 的轨迹是
( )
A .圆
B .椭圆
C .双曲线
D .抛物线
二、填空题
4.已知⊙O 的方程是x 2+y 2-2=0,⊙O ′的方程是 x 2+y 2-8x +10=0,若由动点P 向⊙O 和⊙O ′所引的切线长相等,则动点P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所示,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
点M 在AB 上,且AM =1
3AB ,点P 在平面ABCD
上,且动点P 到直线A 1D 1的距离的平方与P 到点 M 的距离的平方差为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Ay 中,动点P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___.
6. P 是椭圆x 2a 2+y 2b
2=1上的任意一点,F 1、F 2是它的两个焦点,O 为坐标原点,OQ →=PF 1→+PF 2→
,则动点Q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7.已知定点F (0,1)和直线l 1:y =-1,过定点F 与直线l 1相切的动圆的圆心为点C . (1)求动点C 的轨迹方程;
(2)过点F 的直线l 2交轨迹于两点P 、Q ,交直线l 1于点R ,求RP →·RQ →
的最小值. 8.(2011·陕西)如图,设P 是圆x 2+y 2=25上的动点,
点D 是P 在x 轴上的投影,M 为PD 上一点,
且|MD |=4
5
|PD |.
(1)当P 在圆上运动时,求点M 的轨迹C 的方程;
(2)求过点(3,0)且斜率为4
5
的直线被C 所截线段的长度.
答案
要点梳理
1.(1)这个方程的解 (2)曲线上的点 曲线的方程 方程的曲线 3.(1)公共解 无解 (2)充要 基础自测
1.xy =±k 2.x +2y -4=0 3.y 2=x 4.4π 5.D 题型分类·深度剖析
例1 解 (1)设动点P (x ,y ), 则MP →=(x -4,y ),MN →
=(-3,0),
PN →=(1-x ,-y ),由已知得
-3(x -4)=6(1-x )2+(-y )2,
化简得3x 2+4y 2
=12,即x 24+y 23
=1.
∴点P 的轨迹方程是椭圆C :x 24+y 2
3
=1.
(2)由几何性质意义知,椭圆C 与平行于l 的切线l ′的距离等于Q 与l 的距离的最小值.设l ′:x +2y +D =0.将其代入椭圆方程消去x ,化简得:16y 2+12Dy +3(D 2-4)=0. ∴Δ=144D 2-192(D 2-4)=0⇒D =±4,
l ′和l 的距离的最小值为|12±4|
5.
∴点Q 与l 的距离的最小值为85
5
.
变式训练1 解 (1)设M (x ,y ),由已知得B (x ,-3).又A (0,-1), 所以MA →=(-x ,-1-y ),MB →=(0,-3-y ),AB →
=(x ,-2). 再由题意可知(MA →+MB →)·AB →
=0,
即(-x ,-4-2y )·(x ,-2)=0.
所以曲线C 的方程为y =1
4
x 2-2.
(2)设P (x 0,y 0)为曲线C :y =14x 2-2上一点.因为y ′=12x ,所以l 的斜率为1
2x 0.
因此直线l 的方程为y -y 0=1
2x 0(x -x 0),
即x 0x -2y +2y 0-x 20=0.
所以O 点到l 的距离d =|2y 0-x 20|x 20+4
.
又y 0=1
4x 20-2,
所以d =1
2
x 20+4x 20+4
=12⎝ ⎛⎭
⎪⎫
x 20+4+4x 20+4≥2. 当x 0=0时取等号,所以O 点到l 距离的最小值为2.
例2 解 设△ABC 的重心G 的坐标为(x ,y ),顶点C 的坐标为(x 1,y 1),
∴y 1=3x 21-1.①
由三角形的重心坐标公式 ⎩⎨⎧
x =x 1-2
3
,y =y 1
-23,
∴⎩
⎪⎨⎪⎧
x 1=3x +2,y 1=3y +2. 代入①中,并整理,得y =9x 2+12x +3. ∴△ABC 的重心的轨迹方程为 y =9x 2+12x +3.
变式训练2 解 设A (x 0,0),B (0,y 0), P (x ,y ),AP →
=
22
PB →, 又AP →=(x -x 0,y ),PB →
=(-x ,y 0-y ),
所以x -x 0=-22x ,y =2
2(y 0-y ),
得x 0=⎝
⎛⎭⎫1+2
2x ,y 0=(1+2)y .
因为|AB |=1+2,即x 20+y 20=(1+2)2,
所以⎣⎡⎦⎤⎝
⎛⎭⎫1+22x 2+[(1+2)y ]2=(1+2)2
,化简得x 22+y 2=1.
∴点P 的轨迹方程为x
22+y 2=1.
例3 解 如图所示,以O1O2的中点O 为原点, O1O2所在直线为x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由|O1O2|=4,得O1(-2,0)、O2(2,0).设动圆M 的 半径为r ,则由动圆M 与圆O1内切,有|MO1|=r-1; 由动圆M 与圆O2外切,有|MO2|=r+2.
∴|MO2|-|MO1|=3.
∴点M 的轨迹是以O1、O2为焦点,实轴长为3的双曲线的左支.
∴a =32,c =2,∴b 2=c 2-a 2=74
.
∴点M 的轨迹方程为4x 29-4y 27=1 (x ≤-3
2).
变式训练3 (1)证明 依题意,直线m 为线段 AM 的垂直平分线,∴|NA|=|NM|. ∴|NC|+|NA| =|NC|+|NM|
=|CM|=2a>2,∴N 的轨迹是以C 、A 为焦点,
长轴长为2a ,焦距为2的椭圆. 当a=2时,长轴长为2a=4,焦距为2c=2, ∴b2=a2-c2=3.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4+y 2
3
=1.
(2)解 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a 2+y 2
b
2=1 (a >b >0).
由(1)知:a 2-b 2=1.又C (-1,0),B (0,b ),
∴直线l 的方程为x -1+y
b
=1.
即bx -y +b =0.
设Q (x ,y ),因为点Q 与点A (1,0)关于直线l 对称,∴⎩⎨⎧
y
x -1·
b =-1,b ·x +12-y
2+b =0.
消去x 得y =4b
b 2+1
.
∵离心率e ∈⎣⎡⎦
⎤12,3
2,∴14≤e 2≤34,
即14≤1a 2≤34.∴4
3≤a 2≤4. ∴43≤b 2+1≤4,即3
3
≤b ≤3, ∵y =4b b 2+1
=4
b +1b
≤2,当且仅当b =1时取等号.
又当b =3时,y =3;当b =3
3
时,y =3,
∴3≤y ≤2.
∴点Q 的纵坐标的取值范围是[3,2]. 课时规范训练 A 组
1.C 2.C 3.D 4.B 5.x +y -1=0 6.2x -y -1=0 7.x 2+y 2=4 (x ≠±2) 8.解 如图所示,以AB 所确定的直线为 x 轴,AB 中点O 为坐标原点建立平面直
角坐标系,则A (-5,0),B (5,0).设某地P 的坐标为(x ,y ),且P 地居民选择A 地购 买商品便宜,并设A 地的运费为3a 元/千米, B 地的运费为a 元/千米. ∴价格+x A 地运费≤价格+x B 地运费, 即3a (x +5)2+y 2≤a (x -5)2+y 2. ∵a >0,∴3(x +5)2+y 2≤(x -5)2+y 2.
两边平方,得9(x +5)2+9y 2≤(x -5)2+y 2,即⎝⎛⎭⎫x +2542+y 2≤⎝⎛⎭
⎫15
42. ∴以点C ⎝⎛⎭⎫-254,0为圆心,15
4
为半径的圆是这两地购货的分界线;圆C 内居民从A
地购货便宜;圆C 外的居民从B 地购货便宜;圆C 上的居民从A 、B 两地购货的总费用相等,可随意从A 、B 两地之一购货. B 组
1.A 2.D 3.A 4.x =32 5.y 2=23x -19 6.x 24a 2+y 24b 2=1. 7.解 (1)由题设知点C 到点F 的距离等于它到l 1的距离,
∴点C 的轨迹是以F 为焦点,l 1为准线的抛物线,∴动点C 的轨迹方程为x 2=4y . (2)由题意知,直线l 2的方程可设为y =kx +1 (k ≠0),与抛物线方程联立消去y , 得x 2-4kx -4=0. 设P (x 1,y 1),Q (x 2,y 2), 则x 1+x 2=4k ,x 1x 2=-4. 又易得点R 的坐标为⎝⎛⎭
⎫-2
k ,-1, ∴RP →·RQ →
=⎝⎛⎭⎫x 1+2k ,y 1+1·⎝⎛⎭⎫x 2+2k ,y 2+1 =⎝
⎛⎭⎫x 1+2k ⎝⎛⎭⎫x 2+2
k +(kx 1+2)(kx 2+2) =(1+k 2)x 1x 2+⎝⎛⎭⎫2k +2k (x 1+x 2)+4k
2+4=-4(1+k 2)+4k ⎝⎛⎭⎫2k +2k +4k 2+4 =4⎝⎛⎭⎫k 2+1
k 2+8. ∵k 2+1
k 2≥2,当且仅当k 2=1时取等号,
∴RP →·RQ →≥4×2+8=16,即RP →·RQ →
的最小值为16.
8.解 (1)设M 的坐标为(x ,y ),P 的坐标为(x P ,y P ),由已知得⎩⎪⎨⎪⎧
x P =x ,y P =5
4y , ∵P 在圆上,∴x 2+(5
4y )2=25,
即轨迹C 的方程为x 225+y 2
16=1.
(2)过点(3,0)且斜率为4
5
的直线方程为
y =4
5(x -3), 设直线与C 的交点为A (x 1,y 1),B (x 2,y 2),
将直线方程y =4
5(x -3)代入C 的方程,得
x 225+(x -3)2
25
=1,即x 2-3x -8=0. ∴x 1=3-412,x 2=3+412.
∴线段AB 的长度为 |AB |=(x 1-x 2)2+(y 1-y 2)2 =(1+k 2)(x 1-x 2)2=4125×41=4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