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促进高效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设有效情境,促进高效教学
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境,是一门艺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引导者,应在课堂中精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探究的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不由自主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有效情境高效教学趣味化生活化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在众多学科中以严谨著称,这给学科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压力。

如果教师上一节数学课总是按照“给出数学基本概念,得出定理和性质,再加上例题”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使得数学课枯燥乏味,学生只会觉得学习数学就是学习解题,而对数学缺乏兴趣和爱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引导者,应在课堂中精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探究的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不由自主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会因为追求华丽而创设很花哨、复杂的情境,低效的情境创设导致认知困难,引发学习恐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创设了有效的情境关键看它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否有利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动认知,勇于探索,而不在于它的形式如何。

一、情境创设要趣味化
在情境创设中引用生动、有趣的例子,学生会对其产生探究的兴趣与好奇心,就会积极去思考、去专研,达到教与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在上《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一课,创设了如下的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案例1:《等比数列前n项和》
师:同学们,假如你们当中有谁要创办公司,缺乏资金,我愿意作投资。

投资方式是:一个月(按30天算)内每天投资10000元,但在这个月内,你们必须每天返还给我利息:第一天返还利息1毛钱,第二天返还利息2毛钱,第三天返还利息4毛钱……即后一天返还的利息是前一天的2倍,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我的投资呢?
(问题一出,班里就像炸开了锅一样,学生七嘴八舌,有的因“数字10000”的诱人盲目回答:“愿意!”有的在思考是否有陷阱,而有的同学却在对“收支”情况进行“核算”……过了片刻,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


生:应该算出1+2+4+…+229的和,然后与10000×30×10比较,但我不会算1+2+4+…+229(同学们发出一阵笑声)。

师:这位同学很聪明!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怎样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
通过这样一个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不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更是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新知的欲望。

这节课同学们至始至终呈现出高昂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最后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不得不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让学生产生“要我学”
变成“我要学”的内在动力。

案例2:《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说的是什么意思?(思考片刻,有同学起来回答:)
生:集体的智慧胜过一人。

师:那你能从数学的角度作出解释吗?
生:三个臭皮匠联合解决某个问题的可能性比诸葛亮大。

师:很好。

我们可以更具体点:已知诸葛亮解决某个问题的概率是0.8,臭皮匠老大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5,老二解出该问题的概率是0.45,老三解出该问题的概率是0.4,且每个人都是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问题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相比,哪个更大呢?
学生就会对这两个事件的概率进行计算和比较,很快得出问题的结果,从而对本节课的课题“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热情,而且增添了学习数学的文化价值。

二、情境的创设要生活化
从学生身边的一些生活的实例引出课来,学生把对自己所熟悉的事例的理解,迁移到所学的新知识上,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接受,往往印象最深刻。

老师和学生一起登山,如图,从a到b,再到c,登到c处。

老师:我们从a到b比较轻松,
从b到c比较累,为什么?
学生:从b到c比较“陡峭”。

老师:“陡峭”从数学角度,怎样反映?怎样刻画?
学生:倾斜度大。

老师:如果上图是条温度曲线,你感觉会怎么样?
学生:温度变化由慢到快,从b到c感觉一下子就热起来了。

老师:如果上图是房价随着时间的变化曲线,又怎样?
学生:房价上涨先慢后快。

……
爬山的轻松与累,反映出山峰坡度的变化快慢;感觉冷热变化反映温度变化的快慢,这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什么是变化的快慢,从而导出“变化率”的概念,学生接受就比较自然。

很多时候,学生如果把对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的直观感受迁移到数学学
习中来,那么学起来也就会更容易,印象更深刻。

然而创设情境,要对情境进行“艺术加工”,以重合数学语境。

如在“房价”这个语境中,最后一问“如果曲线是房价随时间的变化呢?”这是问题,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房价按实际意义是不连续的,因而曲线不可能是一条连续的曲线,只可能是分布在这条曲线上的一些孤立的点。

教师自己如果不注意事例的提炼,不进行错误信息的剔除,学生可能会一直错下去。

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创设情境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亲身体验,贴近生活,又要注意事件的实际意义,为教学所用。

情境的创设应该是学生乐于思考而且易于产生联想的,情境的创设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及个人经验。

例如,在《指数》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指数增长速度时,如果问学生“2的n 次方有多大?”学生可能漠不关心,思维也不能进入学习情境,但是换用一种学生熟悉的情境进行设问:“我们班某某同学听到一则消息,一小时后传给2人,这2人在听到消息后一小时每人又分别传给另外2个人……如此下去,一天能传遍多少个人?”这会让学生的直观判断和实际结果产生很大的反差,从而使学生对指数增长的速度留下深刻的印象。

案例4:《简单随机抽样》
情境创设:大家知道,现在许多婴幼儿配方奶粉出了问题,国家对奶粉进行了调查,列出了一张表,其中有23种奶粉不合格。

可是,每个厂家生产的奶粉都很多,不可能把每袋都拆开来进行检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合理地收集数据呢?于是,学生就会主动去思考,很快就进入学习状态。

又如,《函数的周期性》一课的教学,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今天是星期一,7天后是星期几?14天后呢?100天后呢?学生对每周从周一到周日周而复始的规律已经很熟悉了,因而对上面的问题可以轻松解决。

如果再引入学生对一年四季交替及地球绕着太阳转,转一周是一年等自然规律的认识来学习函数的周期性,学生对函数的周期性的理解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经常让学生在具体的、生动的、有趣味的情境中直观地学习数学,那么数学学习中的一些难
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三、情境的创设要扣主题
导课的目的是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并接受新知识。

即使有的教师会想方设法弄点新颖的情境来导课,但一定要与当课堂的教学主题挂钩,要有直接联系,不然可能会渐行渐远,导致课堂教学低效。

上《圆的方程》这一节,笔者运用了两种不同方式引课,结果效果殊异:
笔者第一次教《圆的方程》,用多媒体展示了十多张生活中跟圆有关的实物图片,包括巨大的摩天轮、拱桥、呼啦圈、脸盆等,其中还有一幅漫画,画的是两个人骑自行车,其中一人骑的自行车轮胎是圆的,这个人边骑车边吹口哨,骑得很轻松;而另一个人骑的自行车轮胎是三角形的,他骑得满头大汗,却怎么也骑不动……
第二次教《圆的方程》,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圆的方程的求法及运用圆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串,首先展示了一个实际问题:
问题一: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径为4米的半圆,车辆只能在道路中心线一侧行驶,现在有一辆宽为2.7米,高3米的货车能不能驶入该隧道?
通过对这个实际问题的探究,让学生的思维转移到求线段cd的长度用曲线的方程来解决,既帮助学生回顾了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又让学生在得到结论的同时自己推导了圆心在原点,半径为4
的圆的标准方程,从而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用坐标法研究圆的方程上来。

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把问题深入,展出下一个问题:问题二:1.圆是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定点是圆心,定长是半径。

根据问题一能不能得到圆心在原点,半径为r的圆的方程?
2.如果圆心改为点(a,b),半径为r,又如何呢……
在学生看来,可能老师第一次上课展示的图片比较新鲜、有趣。

学生也许喜欢看图片,但他们可能就仅仅在欣赏其中的风景,想想这是哪里?什么时候去玩一下。

特别是那一幅漫画,学生看了可能会想:三角形轮胎的自行车是从哪里买来的?这些图片跟圆的方程没有直接联系,它们只不过是在告诉学生什么是圆形,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

学生根本不会去联想圆的方程。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发散了,而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一旦发散出去,就很难收回来。

所以说,导课仅仅是一些花哨的图片却不切题,是失败的引课。

再来看第二次的导课,先是用实际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与解决推导圆的方程,与本节课的课题挂钩,再进行推广。

这样,学生就会有目的地去思考: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何求方程?学生就很自然地进入课题,达到较好的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
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有趣易懂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使学生切身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据此,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

当然,成功创设问题情境,除了注意上述要求和原则外,教师还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唯有这样,才能创设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经常处于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状态中的问题情境;才能更彻底地理解数学概念,更灵活地应用数学概念,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所以,创设问题情境要本着“目中有生,心中有情,课中有境”的原则进行,关注情境是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否有助于使数学课堂生动活泼,是否有助于学生感受数学之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创新。

当然,创设情境的实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与相应的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

其实,只要教师多加注意,哪怕生活中的一张废纸,都可以成为创设情境的好素材,都会成为课堂教学精彩的一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汪国华.数学应用意识培养路在何方.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4).
[3]谌业锋.新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探析.
[4]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5]吉力群.谈高中数学课中的情境创设.
[6]沈亚.谈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7]唐莉莉.如何创设高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刍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