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4月,第35卷第2期,A pr .,2005,V o.l 35,N o .2Journal o fN o rt hwest U niversity (N atural Science Ed iti on)
收稿日期:2004 05 29
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2D 05);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资助项目(00J K 151)
作者简介:王战和(1972 ),男,陕西西安人,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从事小城镇、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
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
王战和1
,许 玲
2
(1.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2.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陕西西安 710069)
摘要:目的 研究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的发展模式。方法 用系统观、区域观将小城镇放到一定的区域中,对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的发展特征及发展机制进行分析。结果 周边小城镇处在一定的经济区域中,受到大城市的辐射、扩散和周围农村腹地的双重影响,呈现出特殊的经济、空间发展特征和动力机制。结论 在由大城市 周边地区小城镇 农村腹地共同构成的大的经济区域中,周边小城镇具有更强的发展优势,能够依托中心城市,协调好与各方面的关系,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关 键 词: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西安市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74 (2005)02 0227 04 在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的背景下,小城镇作为城乡之间的中转站和联系的纽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城镇的大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但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及矛盾,是今后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维护整个社会 经济 环境大系统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镇是
农村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力量,这些小城镇处在一定的经济区域中,受到大城市的辐射、扩散和周围农村腹地的双重影响,加之其自身的农村城市化发展,呈现出相应的形态和特色。
1 概念界定
1.1 小城镇
本文中对我国小城镇概念界定为:小城镇包括4类,县城(县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其他建制镇和有一定规模的集镇以及大中城市郊区的卫星城镇。1.2 大城市
与大城市相关的概念有大城市、特大城市、城市带(群)和都市圈。我国规定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是特大城市,50万到100万人口是大城市。由于
城市规模迅速增长,国际上习惯把100万人口以上称大城市。本文中的大城市是指人口在100万以上经济发达、辐射力强的大、超大型城市和已形成都市区的地域。
1.3 大城市周边地区
由于对城市研究角度不同,关于城市周边地区的描述也存在着差异,如 城市边缘区 、 城市腹地 、 城市郊区 、 城乡结合部 、 城市化地区 等,虽各有侧重,其地理概念基本相似。本文所研究的大城市周边地区是中国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周边区域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时所形成的位于城乡之间,其特征、结构和功能实质介于传统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地理区域,是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交接地带。由于周边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主要特点是过渡性、混杂性和动态性。
大城市周边地区的边界是随城市规模、辐射强度以及城乡关系的演化而变化的,对这一动态区域准确界定有一定难度。其主要原因有3点:首先,周边地区范围随城市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其次,作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区,大城市周边地区的许多要素如人口密度、非农就业者的比例等等,是随距离由城市
到乡村而逐渐变化的,没有明显的突变处,这给界定范围带来了困难。最后,大城市周边地区通常是城市和乡村两种景观混合之处,城乡之间的要素往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2]
。这种混杂性使得人们不可能根据单一要素来确定其范围。由于城乡边缘区的动态变化性,一个具体、精确的边界划分并不重要。无论以何种方式对城乡边缘区进行界定,只要在各自研究中的标准是明确的,我们就应该接受它。
2 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的分析研究
2.1 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对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的特征与发展的研究富有特殊的现实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
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本身就是一定的地域中心,属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其二,当前不少大城市的空间发展已经超越了工业化发展初期 圈层式 近域推进阶段,而更多地采用 重点建设 战略。即在主城之外选取新的城市空间增长点,形成 都市区一体化 发展模式。在这样的城市发展模式下,作为城市与都市圈周边地区小城镇的空间作用与优势得以凸现。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与基础设施条件,在一定发展时期,部分发展得比较成熟的周边地区小城镇极有可能演变为 卫星镇 、 新城 等新的城市空间。这主要表现在: 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与强化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促进大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的发展是调整中心城市结构的需要; 发展周边小城镇将促进大城市综合实力的迅速提高; 发
展周边小城镇是强化中心城市文化特色的需要[3]
。2.2 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社会经济及空间发展特征2.2.1 经济发展条件优越,区域优势明显 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区位条件,其中少数经济基础与基础设施较好的小城镇,随着其空间规模的扩展与区域影响力的增大,经过其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逐步发展成为重点中心镇。因此,从其形成过程来分析,其经济实力在区域小城镇中一般都位于前列。2.2.2 人口流动呈现城乡双向的互动特征 在此类城镇的人口构成中,外来人口与流动人口往往占有一定比例。对于中心镇的流动人口而言,除具备一般小城镇的流动人口特征之外,其特殊区位下的市场优势及工业企业隶属关系的多元性影响,使得其内部通勤人口呈现城乡双向流动特征。
2.2.3 城镇职能及规模受中心城市影响较大 诸多的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在当前作为都市圈城乡空间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它们承担了一些中心城市所扩散出来的城市功能,因而中心城市的功能扩散决定着这些中心镇的一些主导职能。与此同时,中心城市的经济模式、产业结构、地域空间的调整也直接影响着此类中心镇的发展规模[4]
。2.2.4 城镇空间发展的支撑系统比较完善 城镇空间发展的支撑系统包括城镇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系统与城镇生态系统。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因为具有邻近主城并与主城交通联系方便等优势,其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建设往往比其他同等建制的小城镇快得多。同时,由于此类小城镇并非与城市建成区连片开发(其间存在着大尺度的生态空间隔离带),城镇的开发建设对环境的破坏性也相对较弱,故生态保护较好。在这样良好的支撑体系下,城镇建设与发展的余地较大。
2.3 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难
点分析 1)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城乡分割,形成两种社会形态和两大利益集团。
长期以来形成的 非农业人口 与 农业人口 、 居民 与 农民 的两种身份制和两种待遇,两者间的巨大差异和不平等性仍然存在,阻碍了乡村地区进一步参与城市分工的步伐。由于小城镇镇域范围小,小城镇第三产业的不发达反过来又降低了城镇的生活质量和吸引力,使得农民迁居动力更加不足,形成阻碍小城镇发展的恶性循环。
2)乡镇企业布局的分散性、发展的盲目性,小城镇聚集功能不强。
大城市周边地区的乡镇企业虽然摆脱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具有其他地区的乡镇企业所不具备的特殊的区位优势,以其高度的自主性和市场适应能力获得了高速的发展,但由于市场调节带有自发性、后发性、盲目性的特点,加上行政地界和小农经营意识的限制,难以避免分散发展的弊病。
3)小城镇整体城镇化水平较高,但各类城镇间城镇化水平不均衡。
各类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城镇管理水平不高,综合治理力度不够。
4)小城镇地域分布不均衡明显,职能分工不明确。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地域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特点,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沿主要交通干线辐射布局的单中心极核型地域空间布局模式,主要表现为中心放射、沿线密集或梯度分部的形式。小
228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