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 赏析意象的作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③诗人以汉言唐,借“孤影过”“数声来”“胡骑纷 纷在”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安边安民无视百姓苦 难的不满。表达对肆意南侵、惊散早雁、袭扰 边民的胡骑的愤慨和厌憎。表达对逃亡流离的
•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送征雁 • [唐]钱起
•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 •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 两首诗都写了“月”,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其一》以景结情,写秋月从城 头经过,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衬托出 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
•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故衫① • 白居易
• 暗淡绯衫②称老身,半披半曳出朱门。 • 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 • 残色过梅③看向尽,故香因洗嗅犹存。 • 曾经烂熳三年著,欲弃空箱似少恩。
• 注 ①本诗作于宝历元年(825),时白居易从忠州刺史徙杭州 刺史再徙苏州刺史。②绯衫:大红色官服。唐代官员三品以上 着紫红,四品、五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为绯红。③梅:梅雨季节。
•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 注 此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安史之乱尚 未平定。
•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 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 • ②反衬和拟人手法,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 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 • ③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讽刺他们 随波逐流,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群诗通练二 马意象
马作为一种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诗歌艺术中也形成了一种 独特的美景。
一是以“马”抒离别之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是以“马”表得意之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登科后》) 三是以“马”传拼搏进取之精神。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刘禹锡《始闻秋风》) 四是以“马”现悲苦之状。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乱花渐欲迷人 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D.这首诗中的“早雁”与杜牧《赤壁》中的“折戟”一样,都是触发诗人思 绪的意象,但这首诗婉曲细腻,与《赤壁》豪宕俊爽的风格并不相同。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
简要分析。
• 答案 ①象征(托物言志),以惊飞四散的早雁象 征流离失所的人民。
• ②诗人借惊飞四散欲归不得的早雁表达了对饱 受骚扰背井离乡有家不能归的边地人民的深切 同情。
三、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雁行有序,自是伟丽壮观,但失 群之雁,也会倍显孤单凄惶,因此诗人每每在遭受磨难、壮志难酬、 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之时,就自然会想起孤雁来。有时是表现自己 的孤傲不屈,有时是表现自己的孤苦无依,有时是表现自己的落寞 迷惘,
四、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 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悲鸣声声之时,亦能唤起古人 或雄浑悲壮、或凄苦伤悲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 尤为强烈。因此,诗人为表情达意,有时故意借助飞雁这一意象, 加重对环境的渲染。
古典诗歌鉴赏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一 赏析意象作用
【练前提示 】 意象是古代诗歌表情达意的主要载体。 赏析意象的作用,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①造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②写人: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③抒情:感发兴寄,表达情感。 ④结构:或为线索,或为中心。
•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绝句[注] •杜 甫
愁满怀。 • 答案 C • 解析 “影灭”句的意思是:虽然大雁已经飞远了,诗人却久久不忍离
去,仿佛还听到它凄厉的叫声。因为诗人的家乡在南方,而大雁正在 朝南飞去。“影灭”句凸显的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4.诗歌首联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歌 进行赏析。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妇的绵绵思念雁是候鸟,随季节变 换而迁移,春天北飞,秋日南归。季节更替之时,大雁都仿佛在奋力 飞回故巢,这种特点常常唤起人们逆旅乡思、离恨别愁的幽微情感。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天荒地老永不褪色的 亲情。
• 二、代指书信、音信。雁有年年迁徙的习性,而且准确无误,因此古 人把它视为音讯的“使者”,成语有雁去鱼来、雁逝鱼沉、雁素鱼笺 等。历史上还有“鸿雁传书”的故事
•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 •陆 畅 •其 一
• 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 • 人定军州禁漏①传,不妨秋月城头过。
•其 二 • 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谢公②诗酒人。
• 注 ①禁漏:漏刻发出的声响。②谢公:南齐诗人谢朓,唐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诗:“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诗中“谢公”应指崔大夫。
群诗通练一 雁意象
•
每到Hale Waihona Puke Baidu叶纷飞的季节,常常可以看到一群群南飞的鸿雁。它们组
成整齐的行列,时“一”字排开,时交叉成“人”,古人常称之为雁
阵、雁字、雁序等。雁属候鸟,春秋迁徙,因此自然成为多愁善感的
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
• 在古诗词中,雁这一意象往往被诗人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常与季节
的更替、时间的流逝、逆旅的游子、凭栏的思妇等内容紧密相连。或 渲染气氛,表现环境悲凄;或状写景物,表现高远寥廓;或代指书信,表 现殷切期盼,或比拟自身,表现孤傲落寞;或触动游子思妇,寄予浓浓 乡愁亲情。
•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秋风寒急,卷动飞霜,使征雁感到凄冷;“冷”字增添了诗歌的悲凉
气氛。 • B.一“惊”字,既显风卷云开月现之景,又绘征雁形孤影单、见月惊心
之状。 • C.“塞长”句凸显征雁路途的遥远与艰辛,“影灭”句凸显征雁叫声的高
亢嘹亮。 • D.尾联卒章显意,呼应开头:诗人观雁南飞,将归思寄托于征雁,乡
• 诗人想借“故衫”抒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首联用“绯衫”“老身”自嘲,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未获提
拔重用的苦闷之情。中间两联借绯衫依旧感慨职位依旧,为职 位长期得不到升迁而苦恼。尾联“欲弃空箱似少恩”借旧衣不可 弃,暗喻旧臣不宜疏远,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皇上提拔重用的 心情。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雁 • [唐]杜牧① •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 仙掌②月明孤影过,长门③灯暗数声来。 •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④。 注 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鹘族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 诗人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②仙掌: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舒掌托
五、壮写景物高远寥廓在很多情况下,鸿雁都是以悲秋伤怀的形象 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但是它毕竟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有所 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 之布阵南征,有时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总之,雁这一极具 张力的意象,以其丰富、深邃、独特的个性,牵动着文人墨客的情 思,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雁文化,散发着恒久的艺术魅力。
• 注 ①小寒食: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②鹖(hé)冠: 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 本诗颈联描写舟中江上之景,诗人选取的“蝶”“鸥”两个意 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相同点:①都是以物喻人(或“双关”);②都 抒发了诗人苦闷(愁苦)的情感(或“都抒发了诗人羁 旅天涯的感慨”)。
• 不同点:①本诗的“归雁”表现了诗人生活状态的悲 苦艰辛、处境的险恶、世无知音无人理解的愁苦, 也反映了晚唐社会的黑暗险恶;②王诗中的“归雁” 表现了出使边塞、远离朝堂的失落之情(或“王诗中 的‘归雁’反衬了自己远离家乡、出使异域的愁苦”)。
• 答案 ①动静结合。秋空浩荡,一片空明,这是 写静;苍穹之上,孤雁南征,鸣声凄清,这是写 动。
• ②点面结合。万里苍穹,这是面;独飞的征雁, 这是点。
• ③首联描绘了一幅寥廓凄清的秋空雁过图,饱蕴 着诗人孤独寂寥、凄怆忧伤的思乡之情。
• (答“融情于景”“视听结合”亦可)
•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雁
• ②《其二》采用拟人手法,借唯有明月识 得“我”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既称 许了崔大夫的高雅,也委婉表达了诗人对 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 郁闷。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小寒食①舟中作 •杜 甫
•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 答案 (1)特点:往来自如,自在轻快。
• (2)作用:以乐景衬哀情。布幔闲卷,蝴蝶 翩跹,穿空飞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 远远离去。诗人描绘了一幅蝶、鸥自由往 来的美好画面,反衬出诗人年老体衰、漂 泊异地的困苦之情;如此情境下仍思虑朝 廷,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在困苦中仍心系国 运安危、担忧时局多难的悲悯情怀。
起1A..承下首露列联盘对写。这诗③首人长诗想门的象:赏鸿汉析雁宫,遭殿不射名正四。确散④的的菰一情米项景、答解是。莓案析(“苔虏:弦A“)都开借是”运代雁用”的借错食代,物手。应法是,“用双胡关”
骑挽弓射猎征雁指其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B.颔联承首联写孤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孤影过”“数声来”,一绘 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突显孤雁之失群离散,形单影只。 C.颈联写诗人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 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 无家可归。
• 答案 D • 解析 “本诗没有像有的咏物诗那样摹写事物的形象”错,本诗也摹写了事物
即“归雁”的形象。
• 6.本诗所咏“归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归雁” 意象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唐]陆龟蒙① • 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 似悲边雪音犹苦,初背岳②云行未高。 • 月岛聚栖防暗缴,风滩斜起避惊涛。 • 时人不问随阳意,空拾栏边翡翠毛。 • • 注 ①陆龟蒙:晚唐诗人,一生都处于唐末藩镇割据、风雨飘摇的时局中。 ②岳:指南岳衡山。衡山有回雁峰。 •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明写归雁“象我曹”,实则写地上漂泊不定的人像天上不断迁徙的雁一 样劳苦。 • B.颔联中“岳云”与“边雪”分别点出了大雁北归的起点与终点,与首联照应, 写出归雁行程之远。 • C.颈联以“暗缴”“风滩”“惊涛”等意象,描绘出雁群所处的险恶环境,暗寓了 归雁的悲剧色彩。 • D.本诗没有像有的咏物诗那样摹写事物的形象,而是意在形外,着力于表达 诗人的人生感悟。
•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送征雁 • [唐]钱起
•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 •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 两首诗都写了“月”,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其一》以景结情,写秋月从城 头经过,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衬托出 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
•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故衫① • 白居易
• 暗淡绯衫②称老身,半披半曳出朱门。 • 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 • 残色过梅③看向尽,故香因洗嗅犹存。 • 曾经烂熳三年著,欲弃空箱似少恩。
• 注 ①本诗作于宝历元年(825),时白居易从忠州刺史徙杭州 刺史再徙苏州刺史。②绯衫:大红色官服。唐代官员三品以上 着紫红,四品、五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为绯红。③梅:梅雨季节。
•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 注 此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安史之乱尚 未平定。
•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 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 • ②反衬和拟人手法,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 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 • ③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讽刺他们 随波逐流,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群诗通练二 马意象
马作为一种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诗歌艺术中也形成了一种 独特的美景。
一是以“马”抒离别之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是以“马”表得意之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登科后》) 三是以“马”传拼搏进取之精神。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刘禹锡《始闻秋风》) 四是以“马”现悲苦之状。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乱花渐欲迷人 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D.这首诗中的“早雁”与杜牧《赤壁》中的“折戟”一样,都是触发诗人思 绪的意象,但这首诗婉曲细腻,与《赤壁》豪宕俊爽的风格并不相同。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
简要分析。
• 答案 ①象征(托物言志),以惊飞四散的早雁象 征流离失所的人民。
• ②诗人借惊飞四散欲归不得的早雁表达了对饱 受骚扰背井离乡有家不能归的边地人民的深切 同情。
三、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雁行有序,自是伟丽壮观,但失 群之雁,也会倍显孤单凄惶,因此诗人每每在遭受磨难、壮志难酬、 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之时,就自然会想起孤雁来。有时是表现自己 的孤傲不屈,有时是表现自己的孤苦无依,有时是表现自己的落寞 迷惘,
四、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 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悲鸣声声之时,亦能唤起古人 或雄浑悲壮、或凄苦伤悲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 尤为强烈。因此,诗人为表情达意,有时故意借助飞雁这一意象, 加重对环境的渲染。
古典诗歌鉴赏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一 赏析意象作用
【练前提示 】 意象是古代诗歌表情达意的主要载体。 赏析意象的作用,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①造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②写人: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③抒情:感发兴寄,表达情感。 ④结构:或为线索,或为中心。
•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绝句[注] •杜 甫
愁满怀。 • 答案 C • 解析 “影灭”句的意思是:虽然大雁已经飞远了,诗人却久久不忍离
去,仿佛还听到它凄厉的叫声。因为诗人的家乡在南方,而大雁正在 朝南飞去。“影灭”句凸显的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4.诗歌首联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歌 进行赏析。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妇的绵绵思念雁是候鸟,随季节变 换而迁移,春天北飞,秋日南归。季节更替之时,大雁都仿佛在奋力 飞回故巢,这种特点常常唤起人们逆旅乡思、离恨别愁的幽微情感。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天荒地老永不褪色的 亲情。
• 二、代指书信、音信。雁有年年迁徙的习性,而且准确无误,因此古 人把它视为音讯的“使者”,成语有雁去鱼来、雁逝鱼沉、雁素鱼笺 等。历史上还有“鸿雁传书”的故事
•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 •陆 畅 •其 一
• 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 • 人定军州禁漏①传,不妨秋月城头过。
•其 二 • 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谢公②诗酒人。
• 注 ①禁漏:漏刻发出的声响。②谢公:南齐诗人谢朓,唐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诗:“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诗中“谢公”应指崔大夫。
群诗通练一 雁意象
•
每到Hale Waihona Puke Baidu叶纷飞的季节,常常可以看到一群群南飞的鸿雁。它们组
成整齐的行列,时“一”字排开,时交叉成“人”,古人常称之为雁
阵、雁字、雁序等。雁属候鸟,春秋迁徙,因此自然成为多愁善感的
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
• 在古诗词中,雁这一意象往往被诗人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常与季节
的更替、时间的流逝、逆旅的游子、凭栏的思妇等内容紧密相连。或 渲染气氛,表现环境悲凄;或状写景物,表现高远寥廓;或代指书信,表 现殷切期盼,或比拟自身,表现孤傲落寞;或触动游子思妇,寄予浓浓 乡愁亲情。
•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秋风寒急,卷动飞霜,使征雁感到凄冷;“冷”字增添了诗歌的悲凉
气氛。 • B.一“惊”字,既显风卷云开月现之景,又绘征雁形孤影单、见月惊心
之状。 • C.“塞长”句凸显征雁路途的遥远与艰辛,“影灭”句凸显征雁叫声的高
亢嘹亮。 • D.尾联卒章显意,呼应开头:诗人观雁南飞,将归思寄托于征雁,乡
• 诗人想借“故衫”抒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首联用“绯衫”“老身”自嘲,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未获提
拔重用的苦闷之情。中间两联借绯衫依旧感慨职位依旧,为职 位长期得不到升迁而苦恼。尾联“欲弃空箱似少恩”借旧衣不可 弃,暗喻旧臣不宜疏远,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皇上提拔重用的 心情。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雁 • [唐]杜牧① •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 仙掌②月明孤影过,长门③灯暗数声来。 •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④。 注 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鹘族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 诗人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②仙掌: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舒掌托
五、壮写景物高远寥廓在很多情况下,鸿雁都是以悲秋伤怀的形象 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但是它毕竟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有所 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 之布阵南征,有时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总之,雁这一极具 张力的意象,以其丰富、深邃、独特的个性,牵动着文人墨客的情 思,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雁文化,散发着恒久的艺术魅力。
• 注 ①小寒食: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②鹖(hé)冠: 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 本诗颈联描写舟中江上之景,诗人选取的“蝶”“鸥”两个意 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相同点:①都是以物喻人(或“双关”);②都 抒发了诗人苦闷(愁苦)的情感(或“都抒发了诗人羁 旅天涯的感慨”)。
• 不同点:①本诗的“归雁”表现了诗人生活状态的悲 苦艰辛、处境的险恶、世无知音无人理解的愁苦, 也反映了晚唐社会的黑暗险恶;②王诗中的“归雁” 表现了出使边塞、远离朝堂的失落之情(或“王诗中 的‘归雁’反衬了自己远离家乡、出使异域的愁苦”)。
• 答案 ①动静结合。秋空浩荡,一片空明,这是 写静;苍穹之上,孤雁南征,鸣声凄清,这是写 动。
• ②点面结合。万里苍穹,这是面;独飞的征雁, 这是点。
• ③首联描绘了一幅寥廓凄清的秋空雁过图,饱蕴 着诗人孤独寂寥、凄怆忧伤的思乡之情。
• (答“融情于景”“视听结合”亦可)
•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雁
• ②《其二》采用拟人手法,借唯有明月识 得“我”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既称 许了崔大夫的高雅,也委婉表达了诗人对 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 郁闷。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小寒食①舟中作 •杜 甫
•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 答案 (1)特点:往来自如,自在轻快。
• (2)作用:以乐景衬哀情。布幔闲卷,蝴蝶 翩跹,穿空飞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 远远离去。诗人描绘了一幅蝶、鸥自由往 来的美好画面,反衬出诗人年老体衰、漂 泊异地的困苦之情;如此情境下仍思虑朝 廷,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在困苦中仍心系国 运安危、担忧时局多难的悲悯情怀。
起1A..承下首露列联盘对写。这诗③首人长诗想门的象:赏鸿汉析雁宫,遭殿不射名正四。确散④的的菰一情米项景、答解是。莓案析(“苔虏:弦A“)都开借是”运代雁用”的借错食代,物手。应法是,“用双胡关”
骑挽弓射猎征雁指其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B.颔联承首联写孤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孤影过”“数声来”,一绘 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突显孤雁之失群离散,形单影只。 C.颈联写诗人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 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 无家可归。
• 答案 D • 解析 “本诗没有像有的咏物诗那样摹写事物的形象”错,本诗也摹写了事物
即“归雁”的形象。
• 6.本诗所咏“归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归雁” 意象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唐]陆龟蒙① • 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 似悲边雪音犹苦,初背岳②云行未高。 • 月岛聚栖防暗缴,风滩斜起避惊涛。 • 时人不问随阳意,空拾栏边翡翠毛。 • • 注 ①陆龟蒙:晚唐诗人,一生都处于唐末藩镇割据、风雨飘摇的时局中。 ②岳:指南岳衡山。衡山有回雁峰。 •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明写归雁“象我曹”,实则写地上漂泊不定的人像天上不断迁徙的雁一 样劳苦。 • B.颔联中“岳云”与“边雪”分别点出了大雁北归的起点与终点,与首联照应, 写出归雁行程之远。 • C.颈联以“暗缴”“风滩”“惊涛”等意象,描绘出雁群所处的险恶环境,暗寓了 归雁的悲剧色彩。 • D.本诗没有像有的咏物诗那样摹写事物的形象,而是意在形外,着力于表达 诗人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