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讲 《反杜林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反杜林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

一、《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杜林在1871年至1875年,相继出版了《国民经济学和社会政治批判史》、《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和《哲学教程——严格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著作,形成了一个极为庞杂的思想体系,即所谓的“杜林主义”。杜林主义是一个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以折中主义哲学和庸俗经济学为基础的、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杜林主义的出现,严重的危害了德国党。为了提高党的理论水平,保证德国工人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应李卜克内西的邀请,决定公开回击杜林的进攻。在马克思的帮助下,恩格斯从1876年到1878年8月,历时两年多写出了《反杜林论》,对杜林主义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批判。

《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第一次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及其本质规定性

恩格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放在人类认识史中,通过与旧哲学的比较说明它的本质属性,将其称为“现代唯物主义”。恩格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区别开来,说明它是人类历史和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别是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最新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因此,现代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辨证的。

恩格斯在哲学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适应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它根本否定了一切旧哲学,亦即否定了作为科学之科学的旧哲学。它不再像旧哲学那样给各门具体科学提供关于事物及其知识的总联系的构想,而只提供科学地认识世界的一般观点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现代唯物主义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恩格斯还从哲学研究的对象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他明确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样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旧哲学区别了开来。唯心主义哲学将精神和思维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它看来,自然和社会只是自己的派生物。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也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但它将他们当作是静止的、孤立的东西来看待,特别是它对社会本质的看法与唯心主义并无原则

区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中,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历史观以及思维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

按照杜林的观点,哲学的出发点不是客观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的哲学体系就是由一般的世界模式论、关于自然原则的学说和关于人的学说构成的。

恩格斯认为,哲学的出发点不是原则,而应当是客观世界,原则只是研究的最终结论,它部存在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之外,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恩格斯当时自然科学中的最新成果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阐明了辨证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1)深刻论证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前提。杜林认为客观世界最初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单一的东西即“存在”,存在是唯一的又是统一的。从这个作为世界本源的存在开始,经过自身的变化、发展从而产生有规定性的多样化的现实世界。恩格斯指出,杜林所谓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显然对存在作了唯心主义的理解。他是从思维的统一性引出存在的统一性,完全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2)恩格斯针对杜林把物质同运动割裂开来,把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割裂开来以及时空有限的主张,深刻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和时空观。他指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世界的丰富多样性,是物质本身固有的运动形式所决定的。因此,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恩格斯还指出,物质运动是永恒的,运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等等,每一种运动形式都有其特殊的本质。

恩格斯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尺度。运动与静止存在相互对立的一面,静止表示着事物的平衡状态,而运动这表示事物平衡状态的破坏。同时,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着的,运动是从静止中表现出来并找到自己的尺度的。“绝对的静止,无条件的平衡是不存在的。个别的运动趋于平衡,总

的运动又破坏的平衡。”

恩格斯指出,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内部的矛盾。飞跃在运动形式的转化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在自然界中,一切运动的基本形态是吸引和排斥,这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从低级的运动形式向高级的运动形式发展是通过质变、飞跃来实现的。

恩格斯驳斥了杜林关于时间、空间有限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科学的论证了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以及有限和无限的辨证关系。他指出,时间、空间和运动一样,都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属性,都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不仅不能脱离时间和空间,而且只有在时间、空间中才能运动。任何物资的存在和发展,都必然占有一定的空间,经历一定的时间。杜林用人们对时间、空间概念的变化来否定其客观实在性,否定其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其实质只是康德先验主义时空观的翻版而已。

恩格斯还阐述了时间、空间在发展过程中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辩证关系。无限性是由有限组成的,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都是由在数量上不可穷尽的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组成的。

(3)恩格斯用唯物辩证法考察了自然界的演化历史,在当时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形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的基本看法,深刻地阐述了有机生命运动的辩证法。“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成份的不断的自我更新。”

3、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相比,唯物史观是比较早完善起来的科学理论,它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牢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道,使科学社会主义得以确立。因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着重阐述了自然界的辨证运动及其规律,而对唯物史观的阐述则侧重于补充和丰富。

(1)阐述唯物史观的产生及其基本观点。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和英国的宪章运动,说明由于大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发展,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欧洲最发达国家的历史中升到了首要地位。历史的事实日益令人信服的证明,在以往存在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以及唯心史观都已破产。唯物史观的这一伟大发现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它的基本观点可以这样简单的表述:“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