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树高曲线的绘制

合集下载

实验一 伐倒木材积测定

实验一 伐倒木材积测定
为更好的表示每棵倒伐木所需要测量的位置以及区分度位置,现以6号树为例,加以解释说明。
如上图:图中的 ,上面的 表示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的梢头长度,下面的 表示平均断面区分求积式的梢头长度,上图的〇①②…⑧分别是两种不同的颜色的交界处。利用中央断面积区分求积式求材积要用围尺测量①③⑤⑦⑨的断面直径,平均断面积区分求积式要测量〇②④⑥⑧的断面直径。
19.10
2.17/17.80
4.34/14.49
6.50/11.30
7
15.60
2.78/14.60
5.56/12.40
8.34/10.10
8
15.39
2.07/15.30
4.15/12.48
6.22/12.25
注:“/”处分子填写距干基高度值(m),分母填写该位置直径(cm)。
根据胸高形数公式 计算各倒伐木的胸高形数,由于倒伐木的材积有分中央断面积区分求积以及平均断面积区分求积,虽然两者的最后结果相差不大,但是均不能准确无误的表示倒伐木的真实材积,因此,对于同一颗倒伐木来说,胸高形数可以有两个,记作 (材积用中央断面积区分求积式计算)、 (材积用平均断面积区分求积式计算)。
图1三种方法求原木材积比较图
由图1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同一颗原木,所使用的求材积的方法不同,最后所得到的实验结果也是不同的,但是相差并不是很大。并且,牛顿近似求积式所求的的原木材积是处于利用平均断面近似求积式以及中央断面近似求积式的中间,平均断面近似求积式所求得的材积比另外两种所求得的材积要大。
因为平均断面近似求积式求材积只用到了大头直径和小头直径,中央断面近似求积式求材积只用到了中央直径,而牛顿近似求积式则是三个都用到了,而且是另外两者的改良体,综合了另外两种求积式,并加入了权重这一概念,使得牛顿近似求积式更为完善,更接近真实值。

一元材积表的编制东北林业大学

一元材积表的编制东北林业大学

材积表上的材积是单株平 均材积,用于计算大量立木的 材积是适用的,因为正负误差 可以互相抵消。而对个别树木 可能产生较大的误差,所以不 能用材积表来计算单株树木的 材积。
(一)编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编表资料的收集
资料的收集方法因工作情况的不同而不
同,但应保证资料能反映材积表使用地区 的材积平均水平,如结合样地实测可以利 用机械抽样的样本,也可以随机选伐各种 立地条件下各径阶的样木数百株(不要少 于100株)。
使用二元材积表,需要测定树
高,工作量较大,使用也不方便, 所以在生产实践中都是将二元材 积表导算为调查地区的一元材积 表之后,再进行使用的。在材积 表的编制方法上,由图解法(材 积曲线、材积直线)转变到广泛 采用材积回归方程。 对于材积表的编制工作,随着 计算机的应用,提高了编表的效 率和准确度。尤其是对多个材积 方程进行选优与检验等都提供了 优越条件。
方程序号 1 2 3
一元材积方程
提出者
2 科泊斯基(Kopezky)
-格尔(Gehrardt)
伯克霍特
V=a0 a1 d V a0 d
a1
3
(Berkhart)
d V a0 1 d
芦泽(1907) 中岛广吉(1924)
4
V a0 d a
a1
d 2
根据所计算的各方程的拟合统计量,选
4.计算各径阶的平均材积:将各径阶的平 均高和径阶中值代入该树种二元材积公式。 部颁标准LY208—77颁布的樟子松二元材 积式为:
V 0.000054585749 D
1.9705412
H
0.91418311
按该式计算出各径阶的平均材积。 5.按径阶由小至大的顺序整列各径阶的材 积即为所导算的一元材积表。

森林测计学考试习题

森林测计学考试习题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总计10分)1. 树木重量测定的三要素为胸径、( 树高 )和形数。

2. 地位指数是根据( 林分年龄 )和林分优势木平均高而确定的。

3. 树高曲线是指( 胸径 )与树高的相关曲线。

4. 郁闭度是( 树冠投影面积 )与林地面积之比。

5. 人工林最小相对直径0.4~0.5,最大相对直径( 1.7~1.8 )。

6. 角规测树时,Fg 越大,测量误差( 越小 )。

7. 在木材生产和销售中,把经济材和( 薪材 )统称作商品材8. 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分为全林分模型、径级模型和( 单木模型 )。

9. Richards 生长方程( c kt A y ))ex p(1(--= )。

10. 某解析木18.5米,用2米区分段区分,则梢头长度是( 0.5 )米。

二、概念与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20分) 1. 胸高形数:H g Vf 3.13.1=,式中 V ——树干材积;g 1.3——胸高断面积;H ——全树高。

2. 冠长率:树冠长度与树高的比值。

3. 优势树种:在混交林中,蓄积量比重最大的树种。

4. 形高: 形数与树高的乘积。

5. 直径分布:林分内林木株数按径阶的分布。

6. 林分调查因子:客观反映林分数量和质量的一些特征标志。

7. 一元材种出材率表:根据林木胸径一个因子与材种出材率之间关系所编制的数表8. 全林分模型:用以描述全林分总量(如断面积、蓄积量)及平均单株木生长过程的生长模型。

9. 自由树:周围没有竞争木与其争夺生长空间、可以充分生长的林木。

10绝干重:树木干燥后去掉结晶水的重量 。

三、简述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总计20分)1. 绘图说明树木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之间的关系。

1.树木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之间的关系(2分):(1)平均生长量达到最大时与连年生长量相等,此时树木的年龄称为数量成熟龄t(Q), 它是确定合理采伐年龄的依据。

森林调查学实习指导书上交(12现代林业技术)

森林调查学实习指导书上交(12现代林业技术)

《森林调查技术》实习指导书目录实训一 (1)实训二 (3)实训三 (7)实训四 (9)实训五 (11)实训一 立木材积测定一、实习目的1.掌握测高器的使用方法 2.掌握立木材积测算方法 二、实习备品及材料 1.仪器备品:SC-1型测高器,克里斯登测高器,DQW-2型望远测树仪,轮尺,皮尺,罗盘仪。

2.主要耗材:五株统一编号的立木。

三、实习内容 立木材积测定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伐倒木材积测算1.实测伐倒木树干长度及干基、树干长度二分之一处和小径头直径。

并按2米区或1米区划分。

要求测出各区分段中央直径和梢底直径,将测定结果填入表1—1中的相应位置。

2.按测定的直径从圆面积表、2米区分段材积表、梢头材积表中分别查出所对应的圆面积和材积。

3.按下列公式计算伐倒木材积: (1)中央断面求积式:V=g1/2.L(2)平均断面积求积式V=21(g0+gn ).L(3)牛顿求积式:V=61(g0+4g1/2+gn ).L(4)中央断面积求积式:V=(g1+g2+……+gn-1+gn )+31g/l/或V=l∑=ni g1i+31g/l/或V=V1+V2+……+Vn-1 + Vn +V/以上公式中:V—树干材积(m3)V1、V2、Vn-1、Vn—各区分段材积(m3).V/--梢头材积(m3).g0—干基断面积(m3).g1/2---树干中央断面积(㎡)g1、g2……gn+1、gn—各区分段中央断面积(㎡)g/--梢底断面积(㎡)。

gL—小头断面积(㎡)L—树干全长(m)l——各区分段长度l/——梢头长度将计算结果填入表1—24.以中央断面积区分求积式计算的材积为准,分别计算中央断面积式,平均断面积求积式,牛顿求积式的误差率:误差率(%)=测定值-实际值/实际值×100(二)、原条,原木检尺及材积确定1.将倒伐木树干按原条原木标准造材。

2.原条测定(1)根据原条检尺办法(GB4816-84“杉原条检验”)测定原条的实际长度及实际直径。

实验一常用测树工具的使用-浙江农林大学

实验一常用测树工具的使用-浙江农林大学

测树学综合实验指导书浙江农林大学森林经理学科2013-9-1实验一常用测树工具的使用一、实验目的熟悉和掌握几种常用的测树工具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二、仪器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一)测径器1.轮尺轮尺构造十分简单,如图1—1,可分为固定脚,游动脚和测尺三部分。

测尺的一面为普遍米尺刻度,一面为整化刻度。

在森林调查中,为简化测算工作,通常将实际直径按上限排外法分组,所分的组称为径阶,用其组中值表示。

径阶大小(组距)一般可以为1cm、2cm或4cm。

当按1cm、2cm或4cm分组时,其最小径阶的组中值分别为1cm、2cm或4cm。

径阶整化刻度的方法即是将各径阶的组中值刻在该径阶的下限位置。

图1—1 轮尺1.固定脚2.滑动脚3.尺身4.树干横断面使用注意事项:(1)在测定前,首先检查轮尺,必须注意,固定脚与游动脚应当平行,且与尺身垂直。

(2)测径时,轮尺的三个面必须紧贴树干,读出数据后,才能从树干上取下轮尺。

(3)测立木胸径时,应严格按照1.3m的部位进行测定。

如在坡地,应站在坡上部,确定树干上1.3m处的部位,然后再测量其直径。

树木若在1.3m以下分叉时,按两株测算。

(4)当树干横断面不圆时,应测相互垂直的两个直径,取平均数作为测定值。

2.围尺(直径卷尺)围尺有布围尺,钢围尺和蔑围尺三种,围尺上除标有普通米尺刻度外,还标有对应于圆周长空的直径刻度。

使用时,必须将围尺拉紧平围树干后,才能读数,应使围尺围在同一水平面上,防止倾斜,否则,易产生偏大的误差。

(二)测高器三角原理测高:按三角原理设计的测高器,本质上都是一种测角器,多通过正切函数关系测算树高。

较为常用的是勃鲁莱测高器(图1-2)。

其刻度盘上标有不同水平距离(15,20,30、40m)时所对应的不同仰角和俯角的树高值。

图1-2布鲁莱斯测高器构造 图1-3布鲁莱斯测高原理1.制动按钮2.视距器3.瞄准器4.刻度盘5.摆针6.滤色镜7.启动钮8.修正表测高时,首先选测某一水平距离,然后,分别以下情况测算树高:(1)在平地上测高:测者立于测点,按下仪器按纽,使指针自由下垂,用瞄准器对准树梢后,即按下制动纽,固定指针,在度盘上读出对应于所选测水平距离的数据h ,再加上测者眼高l ,即为全树高H ,见图l-4(a)。

森林计测学(测树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浙江农林大学

森林计测学(测树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浙江农林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本门课的学习口诀是:行万里路、测天下树。

森林计测如相助,资源调查我最酷。

()A:错B:对答案:B第一章测试1.胸高形数的公式为,式中 V为树干材积,g1.3为断面积,h为树高。

()A:对B:错答案:A2.望高法测定立木材积的公式为。

()A:对B:错答案:A3.实验形数法测定立木材积的公式为V= fꞫ g1.3(h+3)。

()A:错B:对答案:B4.当树高h=20-30时,丹琴略算法测定立木材积计算结果可靠。

()A:对B:错答案:B5.伐倒木木区分求积式区分段划分一般至少不少于5段()A:错B:对答案:B6.当长度误差率与直径误差率相等时,直径测量的误差对采集的影响比长度测量误差的影响大2倍。

()A:错B:对答案:A7.一般中央断面积区分求积式多为“正”误差,平均断面求积式多为“负”误差。

()A:对B:错答案:B8.当长度测量无误差时,直径测量的误差等同于材积计算的误差。

()A:对B:错答案:A9.平均断面近似求积式需要量测树干中央直径。

()A:对B:错答案:B10.中央断面近似求积式需要量测树干大头直径和小头直径。

()A:错B:对答案:A第二章测试1.根据林分的(),可将林分分为单层林和复层林。

A:起源B:树种组成C:年龄D:林相答案:D2.划分林层需要满足的条件有()。

A:各林层每公顷的蓄积量要大于30m3B:主林层的郁闭度要大于0.3,其它林层的郁闭度应大于0.2C:相邻林层之间林木的平均高要相差20%以上D:各林层林木的平均胸径应在8cm以上答案:ABCD3.分析林木粗度的变化或进行胸径生长比较,以及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林分结构时,一般采用林分的算术平均胸径。

()A:对B:错答案:A4.从树高曲线上不仅可以得到林分的条件平均高,而且根据各径阶中值可查得相应的径阶平均高。

()A:对B:错答案:A5.随手绘制树高曲线时应使各点纵坐标值(实际值)与曲线值(理论值)的离差平方和最小。

第三章 林分结构

第三章 林分结构

第三章林分结构一、名词解释1.林分结构2.林分直径结构3.相对直径4.森林分子5.林分树高结构6.树高曲线方程7.林分结构规律8.树高表9.相对树高10.形高二、填空1.经过对各种树种不同条件的林分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树种、年龄、密度和立地条件如何,其林分平均直径在株数累积分布曲线上的位置大致在%~%,一般近于%处。

2.在同龄纯林中林木株数按树高分布具有棉线的结构及变化规律,一般呈现出。

3.林分直径结构是测定、研究、、以及这些因子生长的一个依据。

4.直径正态分布曲线的形状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变化,即幼龄林平均直径较小,直径正态分布曲线的偏度为;其峰度为;这种直径分布属于截尾正态分布。

5.林分平均直径的相对直径R= ,而林分内最粗林木的相对直径R max= , 而林分内最细林木的相对直径R min= 。

6.异龄林分中较常见的情况是最小径阶的树木株数,随着直径的增大,林木株数开始时,达到一定直径后,株数减少幅度_,而呈现为_曲线。

7.林分树高结构规律的特征是,相对树高R h=1时,相应的株数累积%近似于%,林分中的R max= ,R min= ,与直径相比,树高变幅较。

8.胸高形数和形率不仅是反映_的重要干形指标,也是计算_及的重要因子。

9.同龄纯林中的林木形率变动幅度一般为。

10.树木的形数和形率依胸径、树高的增加而。

三、简答1.简述同龄纯林的直径结构规律的特征和主要作用。

2.如何描述同龄纯林的直径结果?3.简述异龄混交林分的典型直径分布规律。

4.简述同龄纯林直径分布的拟合方法。

5.简述树木高与胸径的关系。

6.简述胸高形数和形率的结构。

7.简述胸高形数和形率随直径、树高的变化规律。

8.简述林分材积的变化规律。

9.简述林分内树干材积与断面积的关系。

10.简述研究林分结构的意义。

11.简述实验形数的特点及结构规律。

12.研究林木材积与直径关系有何意义?。

第三章 林分蓄积量的测定

第三章 林分蓄积量的测定
标准地是一块反映待测林分平均标志的 地段,它应该是整个林分的缩影。通过它可以 获得林分的各种数量及质量的指标。严格来说 标准地与整个林分只有面积上的差别,而没有 质量上的差别。标准地的调查结果按面积比例 扩大,即得整个林分的调查结果。
一、标准地的选定与设置
1.选择标准地的基本原则 1)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二、二元材积表
根据材积与胸径、树高两个因子的函数关系编制的材积数表 称为二元材积表。因二元材积表的编表资料是同一树种取于较大 的地域范围,其适用地域较大,故又称为一般材积表(gen-eral volume table)或标准材积表(standard volume table)。在材积 表中,它是最基本的立木材积表 其功能主要是根据树高曲线方程导算一元材积表。 应用二元材积表测算林分蓄积一般要经过调查取得每个径阶 的株数及树高曲线,根据每个径阶的中值和从树高曲线上查出的 该径阶的平均高值,就可从二元材积表中查出各径阶的单株平均 材积,乘以该径阶的林木株数,可计算出该径阶的林木材积,各 径阶林木材积相加,即得林分蓄积。
三、三元材积表 三元材积表是分别形率级(形级)编制的二元材积表。 使用时要测定林木胸径、树高和一个上部直径来确定树干 材积的方法,故称为三元材积表。又称通用立木材积表。 虽然三元材积表的理论精度较高,但因使用较烦, 未能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以上三种,第二、三精度高,但使用不便。林业生 产中,广泛应用一元材积表。
2.等断面积径级标准木法 哈尔蒂希(Hartig R.,1868)首先提出,依径阶顺序,将 林木分为断面积基本相等的3~5个径级,分别径级选标准木 进行测算, 3、径阶等比标准木法 在每个径阶内,按同等株数比例选取标准木。如林分要 选取1/10的标准木,则每个径阶选取的标准木都占该径阶林 木的1/10。株数过少的两端径阶可与相邻径阶合并,累积各 径阶的蓄积即为总蓄积量。

自-实验三树高曲线的绘制

自-实验三树高曲线的绘制

实验三、绘制树高曲线一、目的1.熟悉资料的整理方法;2.掌握随手曲线的绘制技术和曲线调整方法;3.学会采用数式法利用计算机绘制树高曲线。

二、仪器用具计算机、方格纸及绘图工具。

三、方法步骤林木的高度是反映林木生长状况的数量指标,同时也是反映林分立地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

平均高则是反映林木高度平均水平的测度指标,根据不同的目的,通常把平均高分为林分平均高和优势木平均高(averagetop height记作HT)树木的高生长与胸径生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的规律为随胸径的增大树高增加,两者之间的关系常用树高——胸径曲线来表示。

这种反映树高随胸径变化的曲线称为树高曲线。

树高曲线是林分调查中常用的曲线,在树高曲线上,与林分平均直径(Dg)相时应的树高,称为林分的条件平均高,简称平均高。

另外,从树高曲线上根据各径阶中值查得的相应的树高值,称为径阶平均高。

(一)资料的整理1) 建立数据库将标准地调查所测定的林木胸径和树高建立计算机数据库,每株树作为一条记录,作为建立树高曲线的基础数据。

本实验数据由指导教师提供图片,每组将数据全部输入到Excel表格中,如果图片不太清楚,可以用软件增强对比度等办法使之清晰,如果还不清楚或缺失数据请联系老师。

.2)异常数据的剔除基础数据是总体中的一组样本,如有个别过大或过小的异常数据混杂进去,会影响拟合曲线的精度。

为此,必须剔除异常数据以提高曲线的质量。

异常数据的剔除过程分两步进行:首先,用计算机绘制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散点图,通过肉眼观察确定出明显远离样点群的数据并删除,这类数据是属于因调查、记录、计算等错误而引起的异常值;其次是根据具体问题,用基础数据拟合某一基础模型(如选择Richards方程作为基础模型),并绘制模型预yˆ)的标准残差图。

在标准残差图中,将超出±2倍标准差以外的数据作为极端观测估值(i值予以剔除此步工作只做肉眼剔除。

注意:如果树木有断梢,则胸径数据照用,树高数据不要。

测树学——精选推荐

测树学——精选推荐

测树学⼀、填空题:(每空1分)1、测树学是以(树⽊)和(林分)为对象,研究和测算其材积或蓄积量、出材量、⽣长量、重量以及林产品的理论和⽅法的学科2、测树学的任务是对树⽊和林分进⾏(数量)和(质量)的评价,阐明林分分布和⽣长的规律。

⼆、判断题:(每题2分)1、测树学的“树”是指⼀株⼀株单个的树。

(错)2、测树学是清查森林资源的⼀门学科,同时也是林业各门学科对森林进⾏研究、分析的⼿段。

(对)第⼀章伐倒⽊材积测定⼀、填空题:(每空1分)1、在测树⼯作中,⼈们把所需要测定的项⽬称为( 调查因⼦ )。

2、树⼲横断⾯的形状⼀般可归纳为近似( 圆形 )、近似( 椭圆形 )及( 不规则形 )三类。

3、孔泽⼲曲线式中的r是指( 形状指数 ),当r=0时,其旋转体近似于( 圆柱体 )。

4、在测树⼯作中,( 中央断⾯ )求积式是计算单株伐倒⽊材积的基本公式。

5、伐倒⽊区分求积⼀般分段以( 5-7 )个为宜。

6、⼀般不能⽤径阶表⽰( 单株⽊ )直径。

7、原⽊检尺长是在⼤、⼩头两端断⾯之间( 最短 )处量取,最⼩单位量到厘⽶。

8、树⼲上相距1m的直径之差称( 绝对削度 )。

⼆、判断题:(每题2分)1、树⼲愈往上,其横断⾯⼤多呈为不规则形。

( 错 )2、树⼲纵剖⾯上的曲线称为⼲曲线。

( 错 )3、在我国林业科研⼯作中多采⽤中央断⾯区分求积式。

( 对 )4、由于树⼲横断⾯形状多为不规则形,所以直径巻尺测得的直径呈偏⼤误差。

( 对 )5、直径为6.0cm的树⽊⽤4cm的径阶距表⽰属于6径阶。

( 错 )6、⽤径阶可以表⽰任意树⽊的直径。

( 错 )7、将树⽊伐倒,去枝、剥⽪、截去直径不⾜6cm的稍头后,所剩下的树⼲叫原⽊。

( 错 )8、凡原⽊长度相同,⼩头直径相等,查原⽊材积表,其材积相等。

( 对 )三、论述或计算题:1、⼀株树⽊其直径9.8厘⽶,将其按2cm径阶距整化,整化误差是多少?如按4cm径阶距整化,整化误差⼜是多少?(4分)2、树⼲形状由上到下由哪⼏种近似⼏何体组成?有何特点?(6分)3、使⽤轮尺测直径注意什么?(5分)4、测得⼀伐倒⽊长8m,底端断⾯积0.03801m2,梢端断⾯积0.02776m2,其材积多少m3?(4分)三、1、-0.2cm +1.8cm2、从上到下圆锥体、抛物体、圆柱体、凹曲线体(双曲线体)。

测树学-复习题-FXT232305-1612

测树学-复习题-FXT232305-1612

测树学复习题(课程代码 232305)一、名词解释1、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称为形数。

该圆柱体的断面积为树干上某一固定位置的断面,高度为全树高。

2、平均实验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

比较圆柱的横断面为胸高断面,其高度为树高加。

3、胸高形率:树干中央直径与胸径之比,称为胸高形率用q2表示。

4、郁闭度:林分中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

5、疏密度: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断面积(或蓄积)之比,称为疏密度。

6、林分平均胸径:亦称林分平均直径,是林分平均断面积所对应的直径。

7、标准木法:具有指定林木平均材积的树木称为标准木,而根据标准木的平均材积推算林分蓄积量的方法。

,8、标准地:在林分内按照平均状态的要求所确定的能够充分代表林分总体特征平均水平的地块,称作典型样地,简称标准地。

9、同龄林:林分中所有林木的年龄都相同,或是在同一时间营造及更新生长形成的林分称为同龄林。

10、混交林:由两个或更多个树种组成,其中每种树木在林分内所占成数均不少于10%的林分称为混交林。

11、复层林:乔木树冠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明显树冠层的林分。

12、林分生长模型:描述林木生长与林分状态和立地条件关系的一个或一组数学函数。

13、连年生长量:树木一年间的生长量为连年生长量。

14、生长率:树木某调查因子的连年生长量与其总生长量的百分比。

15、二元材积表:根据材积与树高和胸径两个因子之间的关系编制而成的数表。

16、优势木平均高:林分中所有优势木或亚优势木高度的算术平均数。

17、林分蓄积量:林分中全部林木的材积称作林分蓄积量。

—18、林分表法:是通过前n年间的胸径生长量和现实林分的直径分布,预估未来(后n年)的直径分布,然后用一元材积表求出现实林分蓄积和未来林分蓄积,两个蓄积之差即为后n 年间的蓄积定期生长量。

二、单项选择题1、立木材积三要素通常指(D)A、、、(h+3)B、、、hC、fn、g0、hD、、、h2、树干中央直径与胸径之比称作(D)。

测树学复习材料

测树学复习材料

测树学题型:填空10题40分、选择10题20分、概念10分、简答2题10分、论述2题20分 计算约占50%,参考材料结合书本复习。

第1章 伐倒木材积测定一、树干材积测定(1)干形:树干的形状通称干形,研究树干形状的目的是测定材积。

通式:V=f o *g o *h(2)树干横断面的计算公式为:、式中:g —树干横断面;d —树干平均直径(3)树干纵断面干曲线:表示树干纵断面轮廓的对称曲线通常称为干曲线。

树干纵断面形状:截顶凹曲线体、圆柱体、截顶抛物线体和圆锥体孔兹干曲线式为:(记住符号的含义)式中:y 一树干横断面半径;— x 一树干梢头至该横断面的长度;P —参数;r —形状指数。

二、伐倒木材积的测定技术(1)伐倒木近似求积式①平均断面积近似求积式②中央断面积近似求积式^(2)区分求积式概念:将树干区分成若干段,分别测算各分段材积,再把各段材积合计可得全树干材积.该法称为区分求积法。

在树干的区分求积中,梢端不足一个区分段的部分视为梢头,用圆锥体公式计算其材积。

式中:g '—梢头底端断面积; ''31l g v =24g dπ=2r y Px =l d d l g g V n n )2(4)(212200+=+=π211224V g L d L π==l'一梢头长度。

(区分段个数一般≥5 ,区分段个数越多,精度越高)<分为:1.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V=L*∑g i+1/3g’L’2.平均断面区分求积式V=[1/2(g o+g n)+∑g i]*L+1/3g n*L(关于区分求积式,若考简述只需写概念,若考论述要加上公式。

)三、直径和长度的量测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P v=2P d+P L式中:P v为材积误差率,P d为直径误差率,P L为长度误差率。

①当长度测量无误差,即P L=0时,则P v=2P d②当直径测量无误差,即P d=0时,则P v=P L③当长度误差率与直径误差率相等时,直径测量的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比长度测量误差的影响大一倍。

《测树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测树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测树学实验》课程教学⼤纲《测树学实验》课程教学⼤纲⼀、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测树学实验(英⽂):Forest Mensuration Experiment课程编号:14241019课程学分:0.6课程总学时:18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前修课程:测树学⼆、课程内容简介测树学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为森林资源调查及林业的其它学科提供研究、分析森林的测算理论、⽅法和技术,任何林业⼯作者都需要在不同程度上掌握⼀定的测树学知识。

测树学是⼀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测树学实验是测树学的实践环节,是测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是让学⽣能熟练掌握森林资源调查的内外业⼯作,其主要内容包括:各种测树仪器的使⽤⽅法,单⽊及林分的3⼤量(材积或蓄积、出材量、⽣长量)的测定,林分各调查因⼦的测算⽅法,林业数表的编制,以及遥感在森林蓄积测算上的应⽤等。

三、实验⽬标与要求测树学实验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能灵活运⽤课堂所学知识,熟练掌握森林资源调查的外业的⼀般程序与⽅法以及内业的分析处理⼯作,培养学⽣综合处理分析问题的能⼒,为林学学⽣顺利⾛上林业⼯作岗位,适应林业⽣产,成为合格的林业技术⼈员及研究⼈员奠定坚实基础。

四、学时分配注:测树学实验课程总计0.6学分,安排9次实验,其中验证性实验占11.1%,综合性实验占22.2%、设计性实验占66.7%。

五、实验内容安排实验⼀:⽴⽊胸⾼直径和树⾼测定1、实验⽬的与要求(1)掌握直径卷尺测定⽴⽊胸径的⽅法步骤、径阶整化⽅法;(2)掌握勃鲁莱斯测⾼器的原理及其测定⽴⽊树⾼的⽅法步骤。

2、实验主要仪器直径卷尺、勃鲁莱斯测⾼器、⽪尺等。

3、实验内容与⽅法(1)每⼈选测5株⽴⽊⽤直径卷尺测定其胸径并进⾏径阶整化;(2)每⼈选测5株⽴⽊⽤勃鲁莱斯测⾼器测定其树⾼。

4、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内容及之后的思考题。

实验⼆:伐倒⽊与⽴⽊材积测定1、实验⽬的与要求(1)掌握伐倒⽊材积测定基本技术,尤其是中央断⾯区分求积式的区分⽅法及计算⽅法;(2)掌握胸⾼形数、胸⾼形率及⽴⽊材积的计算⽅法;(3)熟练掌握《林业调查设计常⽤⼿册》上相关数表的查定⽅法。

第五章 林分蓄积量测定

第五章 林分蓄积量测定
第五章 林分蓄积量的测定 (本章教法及学时分配)
一、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综合实习 二、授课对象: 林学, 本科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蓄积是鉴定森林数量的主要
指标。单位面积蓄积的大小标志着林地生产力的高低及经营 措施的效果。因此,林分蓄积的测定是林分调查主要目的之
一,它为森林经营和采伐利用提供重要的数量依据。通过对
[24] Palley M.M.etc.1961.A Computer technique for the study of forest Sampling method and point Sampling Compared with line sampling For.SCi,7(3)
[25]Strand L_1957.Relascopic height and Cubic Volume determination Norskskogbrur,3(20)
第二节 立木材积表法 (Method of Volume Table)
一元材积表的使用 一元材积表的使用非常的简单,首先在标准地内每木检 尺后,按径阶中值查一元材积表数各径阶的单株平均材积,乘 以各径阶株数得径阶材积合计。然后,合计各径阶材积得到标 准地总蓄积,以标准地面积除之,即得每公顷蓄积量,乘以林 分总面积,就是林分总蓄积。
编表:将各径阶中值代入材积经验公式,即可求出对应的
材积数值,将计算结果按径阶大小顺序排列,即得一元材积 表。 材积表的精度计算:在编表地区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伐倒 木,实测其材积,以表中的理论值与实测值计算相对误差限
(正)、若正小于±5%,即认为满足精度要求。
第二节 立木材积表法 (Method of Volume Table) (2)由二元材积表导算一元材积表 二元材积表是根据D1.3和H两个因子来确定树干材积的, 所以精度较高,但在森林调查中没有一元材积表方便,而一 元材积表地域性较强,所以,可以在一个较大的林区编制二 元材积表,然后据此导算出小区域的一元材识表。具体步骤 如下: 在调查地区(一县或林业局范围内)随机抽取样木数 百株,实测样木 D1.3和H; 按D1.3分组,计算各径阶胸径和树高的算术平均值;

(完整版)测树学(总结)

(完整版)测树学(总结)

测树学(复习)第一章 单株树木材积测定一、伐倒木:树木伐倒后横卧在地,砍去枝桠,留下的净干称为伐倒木三、近似求积式精度:精度高低为:牛顿式精度最高中央断面式中等平均断面式最差中央断面常出现“负误差”平均断面“正误差”四、区分求积式:把树干分成若干段,段长1或2m ,求出每段材积与梢头材积,再合计。

1、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 V=g 1l+g 2l+…+g n l+1/3g ’ ·l ’=(g 1+g 2+…+g n ) ·l+1/3g ’ ·l ’ g 1、g2、…、g n 为各区分段断面积,l 为区分段长,l ’为梢头长,g ’为梢头底面积 23、区分求积式的精度:在同一树干上,某个区分求积式的精度主要取决于分段个数的多少,断数愈多,则精度愈高。

一般区分段数以不少于5个为宜。

五、直径和长度的量测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对树干材积V= g L 求导,得:P v =2Pd+PL 当长度测量误差率与直径测量误差率相等时,直径测量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比长度测量误差的影响大1倍。

六、形数:一般定义:树干材积与树干在某一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比称树干在该处的形数。

形数是表示树干形状的指数,它说明树干饱满度。

形数越大,说明越饱满。

1比,即: f1.3式中的胸高断面积,树高和胸高形数通称为立木材积的三要素。

(形数仅说明相当于比较圆柱体体积的成数,不能独立的具体反映树干的形状。

) 2、正形数:树干材积与树干某一相对高度(如0.1h )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比,记为f n 正形数只与r 有关,而与树高无关。

克服了胸高形数依树高而变化的缺点。

能较好的反映不同的干形。

3实验形数的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为胸高断面,其高度为树高(h )加3吸收了胸高形数量测方便和正形数不受树高影响两方面的优点。

实验形数的材积公式为: 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实验形数比较稳定。

实验形数是一个树种的平均干形指标。

七、形率:定义: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

测树学实习之标准地调查

测树学实习之标准地调查

《测树学》实习报告班级:1001010学号:*********姓名:***同组人员:苗静王雅琼王金平魏乐吴燕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一、实习目的测树学是从事林业调查与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主要专业基础科目之一,其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

本次实习是为了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实践,温习已学知识,预习新的内容,也为了锻炼大家的组织能力与相互协作能力。

二、实习主要内容. 标准地调查与林分因子测定. 基本训练(立木胸径与其树高测定). 立木材积测定(区分求积法). 角规测树(原理方法技术). GPS 定位三、实习组织与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 安全第一,遵守纪律,爱惜仪器,密切协作,保证数据质量四、实习时间2012年10月29日到11月2日五、实习地点南京林业大学下蜀林场六、仪器工具. 测树罗盘仪及支架各一 . GPS 1. 测高器1 . 工具包 1 粉笔. 直径钢围尺 .实习指导书1. 皮尺1 .角规2林分调查一、林分调查因子将大面积的森林按其本身的特征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区划成若干个内部特征相同和四周相邻部分有显著区别的小块森林,这种小块森林称作林分。

为了将大片森林划分为林分,必须依据一些能够客观反映林分特征的因子,这些因子称林分调查因子。

主要包括四部分:♣林分起源:天然林、人工林♣林相(林层):单层林、复层林♣树种组成:纯林、混交林♣林分年龄:同龄林、异龄林本次实习中调查的树种为火炬松,是人工林。

二、标准地调查标准地调查是林分调查的主要途径,手段和方法。

所谓标准地,即认为选定的,并且期望能够代表待测林分调查因子平均水平的典型地块。

它应该是整个的林分的缩影,通过它可以获得林分因子的数量,属性及质量指标值,其中,林分数量因子值可由标准地调查结果按面积比列换算。

林分调查结果的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准地对该林分的代表性,设置标准地时,应对整个林分做比较全面的踏查,目测各主要调查因子,从而形成林分平均标志的轮廓,根据这个轮廓选择适当地段设置标准地。

测树学

测树学

名词解释1. 实验形数:)3(3.1+=∂h g Vf ,式中:V —树干材积,g1.3—断面积,H —树高。

2. 形高:形数与树高的乘积。

3. 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称为形数(form factor )。

4. 正形率:树干中央直径与十分之一树高处直径(d0.1)之比称作正形率。

1. 疏密度: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之比,称为疏密度。

2. 郁闭度:林分中树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称为郁闭度。

3. 立地质量:(又称地位质量)是对影响森林生产能力的所有生境因子(包括气候、土壤和生物)的综合评价的一种量化指标。

4. 地位级:地位级是依据既定树种的林分条件平均高(D H )及林分年龄(A)由该树种的地位级表中查定的表示林地质量或林分生产力相对高低等级。

5. 标准地:在林分内,按照平均状态的要求所确定的能够充分代表林分总体特征平均水平的地块,简称标准地。

6. 林分平均高:从树高曲线上按照林分平均直径确定的树高。

1. 林分直径结构:林分内各种大小直径林木按径阶的分配状态称林分直径分布。

2. 林分树高结构:在林分中不同树高的林木按树高组的分配状态,称作林分树高结构,亦称林分树高分布。

3. 林层: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树冠层次称作林层。

4. 单层林:只有一个树冠层组成的林分称作单层林。

5. 复层林:林分中乔木树冠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明显树冠层次林分,称复层林。

6. 纯林:由一个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作纯林。

7. 混交林:由两个或更多个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作混交林。

8. 优势树种:在混交林中,蓄积量最大的树种称作优势树种。

9. 主要树种:在既定的立地条件下,林分中最适合经营目的树种称作主要树种。

10. 同龄林:林分中树木年龄差别在一个龄级以内,这样的林分可称作同龄林。

11. 异龄林:林分中树木年龄差异超过一个龄级,这样的林分称作异龄林。

1. 立地:立地在生态学上又称作“生境”,指的是“林地环境和由该环境所决定的林地上的植被类型及质量”。

一常用测树工具的使用-浙江农林大学

一常用测树工具的使用-浙江农林大学

测树学综合实验指导书浙江农林大学森林经理学科2013-9-1实验一常用测树工具的使用一、实验目的熟悉和掌握几种常用的测树工具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二、仪器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一)测径器1.轮尺轮尺构造十分简单,如图1—1,可分为固定脚,游动脚和测尺三部分。

测尺的一面为普遍米尺刻度,一面为整化刻度。

在森林调查中,为简化测算工作,通常将实际直径按上限排外法分组,所分的组称为径阶,用其组中值表示。

径阶大小(组距)一般可以为1cm、2cm或4cm。

当按1cm、2cm或4cm分组时,其最小径阶的组中值分别为1cm、2cm或4cm。

径阶整化刻度的方法即是将各径阶的组中值刻在该径阶的下限位置。

图1—1 轮尺1.固定脚2.滑动脚3.尺身4.树干横断面使用注意事项:(1)在测定前,首先检查轮尺,必须注意,固定脚与游动脚应当平行,且与尺身垂直。

(2)测径时,轮尺的三个面必须紧贴树干,读出数据后,才能从树干上取下轮尺。

(3)测立木胸径时,应严格按照1.3m的部位进行测定。

如在坡地,应站在坡上部,确定树干上1.3m处的部位,然后再测量其直径。

树木若在1.3m以下分叉时,按两株测算。

(4)当树干横断面不圆时,应测相互垂直的两个直径,取平均数作为测定值。

2.围尺(直径卷尺)围尺有布围尺,钢围尺和蔑围尺三种,围尺上除标有普通米尺刻度外,还标有对应于圆周长空的直径刻度。

使用时,必须将围尺拉紧平围树干后,才能读数,应使围尺围在同一水平面上,防止倾斜,否则,易产生偏大的误差。

(二)测高器三角原理测高:按三角原理设计的测高器,本质上都是一种测角器,多通过正切函数关系测算树高。

较为常用的是勃鲁莱测高器(图1-2)。

其刻度盘上标有不同水平距离(15,20,30、40m)时所对应的不同仰角和俯角的树高值。

图1-2布鲁莱斯测高器构造 图1-3布鲁莱斯测高原理1.制动按钮2.视距器3.瞄准器4.刻度盘5.摆针6.滤色镜7.启动钮8.修正表测高时,首先选测某一水平距离,然后,分别以下情况测算树高:(1)在平地上测高:测者立于测点,按下仪器按纽,使指针自由下垂,用瞄准器对准树梢后,即按下制动纽,固定指针,在度盘上读出对应于所选测水平距离的数据h ,再加上测者眼高l ,即为全树高H ,见图l-4(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绘制树高曲线一、目的1.熟悉资料的整理方法;2.掌握随手曲线的绘制技术和曲线调整方法;3.学会采用数式法利用计算机绘制树高曲线。

二、仪器用具计算机、方格纸及绘图工具。

三、方法步骤林木的高度是反映林木生长状况的数量指标,同时也是反映林分立地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

平均高则是反映林木高度平均水平的测度指标,根据不同的目的,通常把平均高分为林分平均高和优势木平均高(average top height记作H T)树木的高生长与胸径生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的规律为随胸径的增大树高增加,两者之间的关系常用树高——胸径曲线来表示。

这种反映树高随胸径变化的曲线称为树高曲线。

树高曲线是林分调查中常用的曲线,在树高曲线上,与林分平均直径(Dg)相时应的树高,称为林分的条件平均高,简称平均高。

另外,从树高曲线上根据各径阶中值查得的相应的树高值,称为径阶平均高。

(一)资料的整理1) 建立数据库将标准地调查所测定的林木胸径和树高建立计算机数据库,每株树作为一条记录,作为建立树高曲线的基础数据。

本实验数据由指导教师提供图片,每组将数据全部输入到Excel表格中,如果图片不太清楚,可以用软件增强对比度等办法使之清晰,如果还不清楚或缺失数据请联系老师。

.2)异常数据的剔除基础数据是总体中的一组样本,如有个别过大或过小的异常数据混杂进去,会影响拟合曲线的精度。

为此,必须剔除异常数据以提高曲线的质量。

异常数据的剔除过程分两步进行:首先,用计算机绘制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散点图,通过肉眼观察确定出明显远离样点群的数据并删除,这类数据是属于因调查、记录、计算等错误而引起的异常值;其次是根据具体问题,用基础数据拟合某一基础模型(如选择Richards方程作为基础模型),并绘制模型yˆ)的标准残差图。

在标准残差图中,将超出±2倍标准差以外的数据作为极端观测预估值(i值予以剔除此步工作只做肉眼剔除。

注意:如果树木有断梢,则胸径数据照用,树高数据不要。

如树种不同,则该条数据剔除,在报告中都要予以说明。

(二)图解法在标准地内,随机选取一部分林木测定树高和胸径的实际值,一般每个径阶内应量测3~5株林木,平均直径所在的径阶内测高的株数要多些,其余递减,测定树高的林木株数不能少于25~30株。

因为本次提供的数据中每木测高,所以本次实验时:将标准地中各样木的胸径按2cm 径阶整化,并把结果记入测高记录表中,分别径阶利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出各径阶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及株数见表5-2。

表3-1 测高记录表在方格纸上以横坐标表示胸径(D)、纵坐标表示树高H,选定合适的坐标比例,将各径阶平均胸径和平均高点绘在方格纸上,并注记各点代表的林木株数。

根据散点分布趋势随手绘制一条均匀圆滑的曲线,即为树高曲线。

要用径阶平均胸径对应的树高值与曲线值和株数进行曲线的调整。

利用调整后的曲线,依据林分平均直径(gD)由树高曲线上查出相应的树高,即为林分条件平均高。

同理可由树高曲线确定各径阶的平均高。

树高曲线实质是一条平均值曲线,但同一份资料每人随手绘出的曲线常常会不相同,必须通过检查调整保证曲线反映出平均值。

通常采用计算平均离差的方法进行调整,平均离差的计算方法为:∑=-=∆k1ii)(fTiOiHH(3-1)∑=∆=∆kiif1(3-2)式中:∆—离差代数和;if—第i径阶的林木株数;OiH—第i径阶林木平均高的实际值;TiH—第i径阶林木平均高的曲线值;k—径阶个数;∆—平均离差。

根据离差的“+”或“-”调整曲线的高低,直到调整后的曲线满足平均离差等于“0”或接近“0”,曲线可以使用。

采用图解法绘制树高曲线,方法简便易行,但绘制技术和实践经验要求较高,必须保证树高曲线的绘制质量。

注意:小组内每人用输入的数据绘制树高曲线,并按公式计算出自己所绘曲线的平均离差。

(二)数式法1. 备选模型的确定确定备选模型的方法有两种:a)根据专业理论知识(从理论上推导或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前人研究结果来确定;b)在a不能确定的情况下,通过观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散点图,并结合专业知识确定模型的大体类型。

只有一个自变量时,根据散点图并结合专业知识较容易确定曲线类型和模型。

但是,对于多个自变量的问题,由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很难确定候选模型。

分析者可以根据以往类似问题的研究结果,并通过分析各个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散点图来确定。

迄今为止国内外提出了上百种树高曲线模型,表4-3中仅列出了具有代表性的22种树高曲线方程。

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树种选用这些树高曲线方程。

2)参数的估计及统计推断测树学中许多模型,如树高曲线、削度方程、树木生长方程及收获模型等,均属于典型的非线性回归模型,估计参数时需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详见有关文献)。

许多高级统计软件包,如SAS、SPSS、Statistica、统计之林等,均提供了这些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

任何一种参数估计方法,均需要给定回归模型参数初始值。

因此,在非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估计时,初始值的选择非常重要。

如果初始值选择不当,就可能收敛很慢,或者收敛到局部极小值,甚至不收敛。

初始值选择得当,一般收敛很快,如果存在多个极小点,则能收敛到全局极小点而不是局部极小点。

3)备选模型的比较结合各候选模型参数检验结果,进一步比较各模型拟合统计量,从中选择几个最佳模型(一般2-3个)作为最终模型的候选模型进行的残差分析和独立性检验。

对于线性和内线性回归模型,可以采用MSE,R2,R2a,AIC和PRESS等拟合统计量作为比较和评价备选模型的标准。

各统计量的表达式和具体比较方法如下:1)残差均方(MSE)MSE-=(3-3)SSE)/(pnMSE统计量广泛地用作选定模型的标准,一般选择具有最小MSE值的备选回归作为最终模型。

然而,当分析者的目的在于估计参数或者是选定一个模型用于外推的目的,这种方法是最适合的;如果分析者的目的是为了选择一个用于提供可靠估计值的模型(林业上的回归分析多为此目的),MSE统计量可能应该按以下方法使用。

①p值很大时,绘MSE对应于p个变量的关系图,MSE值通常围绕着一条水平线上下波动。

MSE值与线的关系表示了δ2值,因为MSE值常为δ2的满意估计值。

②由备选模型中选择最终模型,应具备以下两点最优配合的原则:(i)模型最小,即自变量最少;(ii )具有合理的最为近于δ2值的MSE 值。

2) 相关指数(R 2)SSTSSE R -=12 (3-4)随着模型中自变量个数的增多,R 2值会变小,同时,很少以R 2最大作为选择最优方程的依据。

选择最优模型的依据应该是:(a )变量越少越好;(b )R 2值实质上不小于R 2max (R 2的最大值)。

如果最大模型中所含的变量也存在于其他模型之中,通常,可以用R 2值对应于p 值作图。

这种典型图反映了在p 值大的情况下R 2值随着p 值的减小而接近于R 2max 的上渐近线。

然而,有一个点,它是R 2值急骤下降的起点,这个点对应p 值相应的模型常被定为最终模型。

3) 修正的相关指数(2a R )()⎪⎭⎫ ⎝⎛--=⎪⎪⎭⎫ ⎝⎛----=SST n SSE p n n R R a 1111122(3-5) 这个统计量基本上与MSE 等价,MSE 更便于解释。

因此,作为选择模型的标准,MSE优于2a R 。

4) 预测平方和统计量(PRESS )以上介绍的几种基于预测的统计量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在计算某点的预测偏差时,该点曾在建立回归模型时已经使用过。

PRESS 统计量克服了这一缺点:∑=-=ni ip iyyPRESS 12)ˆ( (3-6) 式中 i y 为第i 个Y 的观测值;ip y ˆ为原始数据中删除第i 个样本观测值后,按p 个参数模型拟合回归方程计算出相应的第i 个观测值x i 的因变量y 的预测值。

PRESS 统计量的计算,要求使用n 个不同数据,分别拟合p 个参数的模型之后,对于每一个回归分别求算出相应的PRESS 统计量。

采用PRESS 统计量选择模型,实际上是最优调和两种有时相矛盾因素的方法。

第一种是选择较小p 值的模型;第二种是选择PRESS 值并不比备选模型PRESS 值中最小的PRESS min 值明显过大的模型。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PRESS 统计量作为选择模型标准,特别是将预测作为建模的目的时,这个统计量具有直观的吸引力。

但是,当数据组过多时,计算工作量过大。

每人最少选用3个方程拟合。

四、实验报告1.随手绘制的树高曲线。

平均离差?利用树高曲线图计算的各径阶平均高、林分平均高。

2.3个树高曲线模型的参数拟合结果。

哪个方程最优?,计算出林分平均高? 3. 正态分布规律的验证:在方格纸上,以横轴示径阶,纵轴示株数,把每木调查所得的各径阶株数点绘于图上,联结各点得折线图,观察该林分的直径分布状态。

4. 求算林分最大径阶和最小径阶之组中值与林分平均直径之比值;5. 求算优势木平均高,以优势木的算术平均高作为上层木平均高。

6. 求算最大、最小树高与林分平均高的比值并观察其范围大小。

每人一份报告,以组形式上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