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 在文 字表述 、 研究 方法 、 思维特点 等方面进行对 比, 明确新 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例如 : 初中物理教材
2 数学工具的单 一性 和多样性差异 、
初 中物 理定性 的多 , 量的少 , 定 大部分 计算 , 只是
描述物体运动状态 的物理量有速度 ( 率 )路程 等 , 速 、 高
的应用” “ 、变化率的变化率的意义” “ 、正负量 的意义 ” 、
“ 参考 面意义” “ 、绝对零度” “ 、 统一单位 制” “ 、基本量与
导 出量 ” ; 等 抽象物理模型如质 点 、 绳 、 滑面 、 轻 光 分子
模型 、 理想气体 、 绝热材料 、 电荷 、 点 电场线 、 磁感线 、 等 势面 、 理想伏特表 、 理想安培表 、 分子 电流 、 光子 、 卢瑟 福模 型 ;运 动的独立 性 ” “ 作用 的相互 性 ” “ 械 “ 、力 、机 功” “ 、守恒” “ 、平行 四边形法则 ” “ 、物理规 定” “ 、 恒量 ” 等等 ,都涉及到物理知识 以外的物理哲学问题及思想
响, 学生普遍感 到高 中物理难学, 解决这一问题, 如何 我 就初、 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问题 与对策谈谈看法。 高
一
、
导致衔接障碍的原 因分析
1 物理教材直观性与抽象性差 异 、 初 中物理教材很 多知识局 限于 “ 了解 ” “ 、知道” 的
方法问题 。 很多思想方法在初 中是浅层次要求 , 很多思
通 过创设物理情 景 , 计成 图1 图2 让学 生亲身 设 、 ,
( ) 师 钻 人题 海 , 学 生 走 出题 海 2教 让
习题是人们编制的一些假想物理场景 。 物理学家 、 发明家都力图应 用已有 的物理规律去解决一系列 实际 问题 , 或把主要时间花在研究那些真实 的、 尚未发现 的 物理规律 , 他们是不会 纯粹去做物理 习题 的, 么我们 那 为什么要让学生做那 么多人为假想的物理习题? 目的
无非是 , 培养学生的理解 、 分析 、 推理等能力 , 所以物理
习题教学应该围绕这个 目标来进行 。
体放到台秤上 , 由台秤读数 , 直观演示物体压紧斜面的
效果 , 或者用一薄木板代替斜面 , 物体作用使薄木板发 生弯 曲形变 , 演示物体压紧斜面的效果 , 可用弹簧秤沿 斜面拉物体 , 由弹簧秤读数 , 演示沿斜丽 向下拉弹簧的 效果 , 这种化抽象教学为直观教学的设计 , 使学生茅塞
赏” 物理知识 , 大有 “ 知其 然而不知所 以然” 的感觉 , 要
教师要认真研究初高 中高 中 教 材研 究 的 问题 与初 中教 材 研 究 的 问
求“ 知所 以然 ” 的高 中物理 , 知识程 序性 、 系统性较强 ,
以“ 演绎推理 ” 为主 , 是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 的产物。
体验和参与实践来感受力 的作用效果 , 经过这样处理 ,
学生对前两个例子有 了深刻 的印象 ,很 自然地接受 了 根据力 产生 的效果来分解力的方法 ,然后再引入比较
抽象的 图3对被 悬挂小球重力 的分解 , , 学生也就感觉
不到有什么难度 了。再如 ,对放在斜面上物体重力分 解, 可以这样设计装置 : 在斜面上放一 台秤 , 先 再把 物
物 理教 学 的衔接 问题及对 策
安 溪蓝溪 中学 白城 宝
高 中物理是一门重要 的基础课,它不但可 以使学
生掌握物理学 的基 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 能,而且可以 培养学生科学 的思维方 法 、 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严 以及 理论联 系实际 、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 力。 由于学科 特点 、 跨度 、 教法 、 学法等 诸多 因素 的影
速度和速率、位移 和路程为例 ,辨析矢量和标量的概
念、 运算法则的 区别 , 用新 的知识 和新 的方法 来调整 、 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 , 免人为 的“ 避 走弯路 ” 高学习 加
物理的台阶。 2 研 究 新 情 景 , 意创 造性 使 用 教 材 、 注
的运用带来 了困难 , 必然加大 了物理学习的难度 。 3 物理思想方法的简单性 与复杂性差异 、
高 中物理注重物理思想方法 的教学。 诸如图象法 、
等效法 、 极值法 、 隔离 法、 假设法 、 整体法 、 微元法 、 比 类
法、 近似法 、 估算法 、 归纳法 、 临界分析法 、 能量法 、 面积
法、 逆向思维法 、 整体思 维法 、 比值定义法 ” “ “ 、变化率
图1
例 如 : 让学 生掌握重力分解 ? 如何
中物理教材描述物体运动状态 的物理量有速度 、 移 、 位 加速度等 , 教师应及 时指导学 生顺应新 知识 的特 点 , 以
根据公 式 , 代入 已知的 “ 来求未知 的“ , 量” 量” 所进行的 变量的讨论 与分析 , 函数” 与“ 结合 的不 紧密 。 高中教材
则 重视 理论上 的分析推导 , 定量研究较多 ,公式” “ 已经 演 变为“ 函数式” ,量 ” “ ” 了 “ 、数 演变为 “ 变数 ” “ 量” 、变 了, 有很 多“ 变化范围” “ 、极值 ” “ , 多元 性变化 ” 问题 的 讨论 , 数学知识和数 学思想方法作为工具 , 大量运用 于 物理问题之 中, 如果 数学知识储备不够 , 数学进度跟不 上物理教学的需要 ,学科 间的不衔接给学生数学工具
想方法在初 中甚至是空 白的 , 而掌握 了这些思想 , 又是 真正学好物理的关键。
二 、 理教 学衔 接 对 策 物 1研 究 教 材 , 意 新 旧 知识 的 同化 和 顺 应 。 、 注
层 面上 , 都是 由实验或生产 、 活实际引入课题 , 一般 生
大 多通过对现象 的观察 、 分析 、 总结 , 纳出简单 的物 归 理规律 , 形象具体 , 直观性较强 , 易于接受。 有些知识偏 向于科普读 物 , 味性 较浓 , 生好 象在 “ 趣 学 品尝 ” “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