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积极的历史观

合集下载

韩非子历史观研究

韩非子历史观研究

韩非子历史观研究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其对于历史的看法也被认为是尤为独特和独到的。

韩非子认为历史不仅仅是一种记录人类经历的工具,还有更为重要的功能,即通过历史的研究,深入挖掘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并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

在本文中,我将针对韩非子的历史观进行探讨,并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其历史观具有现实意义和史学意义。

一、韩非子的历史观韩非子认为历史是一个有意义的现象,而这种意义并不仅仅体现在人类个体的经验积累上,更是一种具有深刻系统性的规律。

他认为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相应的历史规律,这些规律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韩非子认为历史是人类理性的杰作。

它不仅仅是事件的简单记录,还需要经过思考和归纳才能被真正的认识和理解。

在韩非子看来,只有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和正确的认知,我们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历史,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证明韩非子的历史观具有现实意义1、人类社会有阶级矛盾韩非子认为人类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

通过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社会财富的分配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阶级矛盾是社会分化和社会矛盾的根源。

这一结论不仅在当今社会仍然成立,而且在过去的历史上同样厉害。

可以说,我们只有想办法解决阶级矛盾,才能够达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2、制度变革是历史进步的根源韩非子认为,制度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在历史上,许多革命性的事件都是由于制度的变革而引发的。

比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都是在制度变革的推动下诞生的。

而且,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制度变革作为根本推动力,才能够不断地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3、经济体制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重要途径韩非子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他强调,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因素,而经济体制的变革通常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起点。

我们可以从当今的经济发展趋势中看到,经济体制改革正日益成为国家经济体系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简介
2、以法为本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 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 的理论和方法。
3、依法治国韩非子著作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 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要宣传法律, 普及法律知识。
4、法不阿贵儒家讲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韩
壹 人物介绍 贰 生平事迹 叁 主要思想
肆 主要作品 伍 历史影响 陆 历史评价
过 渡 页

人物介绍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
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
人物介绍
1 生平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 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 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狱中 被害
公元前 253年
公元前 235年
公元前 253年
韩桓惠王十九年(前 253年),荀子;稷 下后,来到楚国,春 申君任命其为兰陵令, 继续受徒教学。在此 前后,韩非在荀子门 下,“学帝王之术”, 同学者有李斯等人。
出使 秦国
李斯、姚贾陷韩非,秦 王,便将韩非交法官治 罪。”李斯使人送毒药 给韩非,让他自杀。韩 非相亡自向秦王表白, 没能见到。后来秦王 目 录后悔,派人赦免韩非, 韩非已经死了。
2、中央集权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 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法家实践理论。根据臣民 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
3、名实相符韩非子另主张“名实相符”,认为君主应根据 臣民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
改 革
治法 理、 论术
、 势 相 结 合 的 法
1、改革图强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 内容。

浅谈韩非子的历史观

浅谈韩非子的历史观

浅谈韩非子的历史观韩非,后人称韩非子,战国时期思想家。

从他的著作《韩非子》中可以看出,韩非子极其重视唯物主义和效益主义思想,他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韩非比较喜欢研究历史,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韩非子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

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之人看成是守株待兔之人,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

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

这点应该注意。

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

同时韩非子站在新兴阶级的里尝尝看到了整个社会的凌乱的本质,他认为历史从来都是不断发展的,因而我们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

他曾经还站在人类物质生活方面研究,认为“上古竟于道德,中古遂于智谋,当今争于力气”。

他嘲笑那些守旧思想的人们,认为其迂腐,所做一切不过是守株待兔,韩非子看到了当今新型的时代步伐,他认为那才是主流,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

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

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

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

韩非子的观念中留下了许多的君主专制理论,比较专制,霸道,不考虑广大农民感受,但是这种思想在当时社会中是比较有效的。

诸子百家 韩非子思想浅析.

诸子百家 韩非子思想浅析.

韩非子思想浅析及其意义简析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自幼喜形名之学,后师从荀子,并深化和发展了荀子的思想。

提到韩非子,或许最先令人想到的是其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但是从深层面来讲,其思想才是他做为法家代表人物流传至今的最主要元素。

那么韩非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韩非子的思想对当今的积极意义又有哪些?一、韩非子主要思想及其发展浅析在中国思想发展中,墨子是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重法思想的思想家,但墨子重法的思想并没有深层次的理论论证。

中国思想发展中,经过韩非子之前的百家争鸣,墨子重法思想缺乏理论上的支撑更得到了充分的暴露,韩非子意识到墨子思想的这个弊端,说:“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

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而忘其直,以文害用也。

此与楚人粥,秦伯嫁女同类。

故其言多不辩。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清醒地意识到墨子重法思想的理论不足,一改荀子所坚持的儒家思想进路,而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并试图从理论上寻找墨子重法思想的基础,完成墨子重法思想的理论论证。

表面上看,韩非与墨子完全不同。

墨子代表着当时的庶民阶层(贱人)和劳动人民(农与工肆),为他们争取生存的权利;韩非则代表着新兴的地主阶级,帮他们维护统治的权力。

墨子书中,多言民间疾苦;韩非书中,则不乏帝王“南面之术”。

所以,后世便有人将墨子称为“平民哲学家”,将韩非称为“宫廷阴谋家”。

这当然并不准确,却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

大体上说,墨子比较“草根”,韩非比较“宫廷”。

墨子讲“兼爱”,韩非讲“权术”,他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但是,韩非与墨子也有相通之处,即他们都讲“利害”,都不像儒家那样只讲“仁义”。

《墨子·非乐上》就说:“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可见墨子并不像孟子那样开口闭口“何必曰利”,他也是言“利”的。

只不过,墨子所言为“公利”,韩非所言为“私利”。

墨子讲“兴天下”,韩非讲“治天下”,这是他们的不同。

韩非言“利”,十分露骨。

韩非的社会历史观和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韩非的社会历史观和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韩非认为,法、术、势三者要有机地结合起来,缺 一不可。但三者中,最根本的又是“法”,故要“以法为 本”。 韩非以法治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把先秦 法家理论大大提高了一步,使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韩非还继承了前期法家重耕战的思想,提出 实行法治的国家,人们的言论都遵守法制,劳动者 尽力农耕,兵士尽力作战,“是故无事则国富,有 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五蠹》“王资”即王天 下之资本,把耕战作为统一全国的资本,这种思想 是有进步意义的。 他还主张一断于法。“法不阿贵”“刑过不 避大臣,赏罚不遗匹夫”《有度》 “君主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 其力……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 势”《六反》 在选拔人才问题上,他主张不能任人唯亲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官袭节而进,以至大 任,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什么是“术”呢?他说“因任(能)而授官,循名 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定法》, 即据人的才能来授官职,按官职的名位来要求完成 实际任务,掌握生杀的权柄,考察群臣的才能,这 些称之为术。可见,韩非所讲的术就是君主用以任 免,考核、赏罚各级官吏的方法和手段。是君主驾 驭臣民的权术。它与法不同,“法”是公开的, “术”则是隐蔽的。“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于官府, 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术者,芷之于胸中,以偶(合) 众端而偕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难三》可见,“术”是君主实行专制的一种重要 的统治术,是地主阶级玩弄阴谋权术的一种重要手 段。
(一)对“道”与“理”的唯物主义解释 (二)尊重客观规律与发展主观能动性 (三)反对天命鬼神的无神论思想
四、朴素辩证法思想
(一)提出了“矛盾”的概念 (二)矛盾的普遍性 (三)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四)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五)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思想 (六)量变与质变思想

韩非是个怎样的人?韩非提出了怎样的个人观点

韩非是个怎样的人?韩非提出了怎样的个人观点

韩非是个怎样的人?韩非提出了怎样的个人观点>韩非,也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 —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韩王室诸公子之一,《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 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韩非的书流传到秦国,为秦王嬴政所赏识,秦王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其效力。

韩非在秦国倍受重用,引起了秦朝李斯的妒忌,李斯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终因他是韩国宗室,未得信任,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自杀。

韩非虽死,但他的思想却在秦始皇李斯手上得到了实施。

韩非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以法治思想为中心。

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本。

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其次,申、商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

(《韩非子定法》)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

同申不害相比,韩非的术”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

他认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了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重罚”尤可称道的是,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中国法制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结合作品谈谈韩非子的看法正负面认识

结合作品谈谈韩非子的看法正负面认识

结合作品谈谈韩非子的看法正负面认识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主要作品是《韩非子》。

关于韩非子,人们对他的评价可以有正面和负面两种认识。

正面认识:
1. 政治理论家:韩非子是一位重要的政治理论家,他提出了一系列对于政治治理的观点和方法,如权谋之术、权力集中、法治等。

他注重政治的实践,主张强化国家的权力,以期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2.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他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实行严格的惩罚措施来维护社会秩序,并提倡以法治国。

他的思想对于后来的法家学派有很大的影响。

3. 社会改革者:韩非子关注社会问题,提出了一些社会改革的观点,如贵族重农抑商、农商分离等。

他认为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是稳定和繁荣的基础。

负面认识:
1. 暴力政治:韩非子主张强化国家权力,强调保持国家统一和稳定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暴力手段的使用,例如他提倡利用某些手段控制百姓的思想和行动。

2. 利己主义:韩非子主张追求功名利禄,认为个人的追求应该以自身的权力、地位和财富作为最高目标,这种利己主义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被一些人们视为不道德和自私。

以上是对韩非子的正面和负面认识的简要综述。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观点都是对韩非子思想的评价,不代表我的立场。

同时,韩非子的观点和作品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一部分,理解时应结合历史背景和其他学派的观点来进行综合分析。

古代文学——《韩非子》

古代文学——《韩非子》

古代文学——《韩非子》韩非(约前280-前233)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55篇,大部分出于韩非自著。

但也有少量窜入篇章。

1、韩非的思想特点:(1)法、术、势并用的政治主张。

他继承了前期法家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的主张,并吸取了荀子和道家的某些思想,形成了以法(法令)为中心,结合术(国君据法驾驭群众的手段)和势(权势)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主张国君以法术威势制人,以严刑峻法治国,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2)反对复古、主张革新的社会历史观。

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观点,体现其因时而变的进步思想。

2、《韩非子》的写作特点:(1)峻峭犀利,锋芒毕露,揭露实情,无所掩饰。

如《说难》论述对人君谏说之难,顺之以招祸,逆之而致祸,稍不留神便命丧身亡,列举谏说的种种困难,提出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种种不同的方法,对社会和人君心理进行条分缕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体现其冷峻的文风。

在《备内》篇中,剖析了人与人之间都是利害关系,撕开了温情脉脉的面纱,将丑恶、肮脏的实质暴露无遗。

(2)论证严密,尤以驳论见长。

如《难一》篇中,抓住对方自相矛盾的要害,驳论辩难,批驳对方,让其不能自圆其说,然后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文章有破有立,有论有据,犀利明快,极富说服力。

(3)大量收集、运用寓言故事,《韩非子》中有300多则寓言故事,居先秦各家著作之首。

寓言在其他先秦著作中只是议论说理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文学体裁。

至韩非时才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分门别类,辑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

像《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都是寓言专集。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

和《庄子》中奇幻玄虚、怪诞神奇的寓言故事,风格截然不同。

其寓言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许多成语广为流传,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韩非子的思想很有深度,超越了之前的所有人,那么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法家的代表人韩非子主张的思想就是“依法治国”,这也成为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独霸中原的一个关键点,自秦国开始,就已经实行了唯一的君王制,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如今的民主社会体系,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他认为推广仁义都是在空谈,他的“法治思想”反对着“儒家思想”,君主应该采用手段统一自己的权利,将所有的权利统一起来,治理国家应该制定法律,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也因为他的轻罪重罚思想,导致了后来因为滥用权利的暴政,秦始皇在政时非常的重视并且重用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并且推广实施韩非子的政治政策,不幸的是,韩非子在收到重用后,也遭到了同门师兄弟李斯的嫉妒羡慕,李斯与韩非子出师同门,因此密谋毒死了韩非子。

但是也不得不说韩非子的“法治”也成就了现在我们的中国,法家思想成为了法律的起源点,它在一定程度上治理了国家政权,人口,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同时他也认为在追求利益的社会中是没有道德可言的,两千年的法治社会也和我们现在追求的法治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刚建立起的法律下还不是很成熟,很难做到人人平等,虽然说法治的思想跟本是“公平公正”。

因此,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有利也有弊!法律成为了当时统治国家的一种重要工具,不过秦国虽然因统一六国而强大,也因为了他的暴政走向了改朝换代。

韩非子是什么家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中原,统一中国是我国历史的一重大转折点,然而这历史转折的关键原因还在于一个人,那就是韩非子,他也是法家的代表人,法家反对儒家,并且试图将儒家推翻,秦国时期的焚书坑儒就可以见得。

在战国时期末的韩国,势力是当时七国中最弱的一个国家,韩非子就是当时的韩国贵族,看着国家一步步走向灭亡,韩非子希望韩王采取他的意见,但是却被韩王拒绝了,天子聪慧,文笔可谓是大手笔的韩非子于是自己悟出了如何由弱变强的方法,最后著作《五蠹》、《韩非子》等书籍,他的“以法治国”的思想也是秦国统一六国的指明灯;韩非子是当时最出名的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散文家,但是韩非子也是死在他太有才华,他的思想主张被秦始皇受到重用,也遭到了李斯的嫉妒羡慕,最后被李斯秘密毒死。

简述并评论韩非子的历史发展观

简述并评论韩非子的历史发展观

简述并评论韩非子的历史发展观
韩非子的历史发展观可以概括为“世道不得人心,主道不得卫霸”,他认为世间的道德标准已经变得扭曲,社会秩序混乱,只能通过严厉的法律和强大的军队来维护秩序和统治权威。

韩非子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来自于“人心”,而这些“人心”来源于道德标准。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中,这些道德标准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社会伦理观念严重扭曲。

因此,社会秩序变得混乱,政治动荡不止。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韩非子认为唯一的出路就是强行实施法律来维护秩序。

韩非子认为,国家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法律体系来管理和控制社会秩序。

他强调法律应该公正而有效,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保持和谐和稳定,人民生活才能得到保障。

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如罚不当罪、罚不当功、三德同行原则等等。

这些原则和制度,虽然有时候过于严苛,但它们为中国古代法律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

韩非子的历史发展观还强调了“卫霸”和“主道”的概念。

他认为,天下是万民之天下,然而各个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很大,但是卫霸国家对其他国家的侵略很容易导致国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因此,他鼓励国家之间互相尊重,通过互惠互利的方式来发展彼此的关系。

他认为,各个国家应该以和平、公正、互利的方式来共同发展,而不是通过暴力和侵略来追求霸权。

总的来说,韩非子的历史发展观强调了法制、公正和平等的重要性,强调了一个国家、甚至一个社会的大道和正义的价值,这些思想在日后的中国历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韩非子历史发展观在实践中缺少一些具体的实施细节与政策,权衡主义哲学也比较单纯,忽略了国际上的复杂政治态势和复杂政治互动,这也是与当今国际关系不太相符的地方。

浅析韩非大一统的功利思想

浅析韩非大一统的功利思想

浅析韩非大一统的功利思想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提出了许多与社会政治有关的理论和观点。

其中之一就是大一统的功利思想,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长期的影响和历史地位。

本文旨在对这种思想进行浅析,并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

1. 大一统的功利思想概述大一统的功利思想是韩非子的一个理论,它的主要核心是“以一治天下”,即只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才能够真正地治理天下。

这个政权应该是专制的,拥有绝对的权力,以便能够完成对国家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在这种思想中,民众的利益常常被忽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2. 例子一:秦统一天下秦朝是中国历史上实行大一统的典型代表。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推行郡县制、修筑长城、铸造金、银、铜硬币等等。

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力和加强国家的实力。

由于此时期实行了大一统的统治模式,民众的生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抑,但同时国家的实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3. 例子二:汉帝国的大一统政治秦朝灭亡后,汉朝后继,继续实行大一统的政治。

在汉代,中央政府大力推行科举,选拔官员,使得政治更加稳定。

同时,中央政府也注重各地经济的发展和资源整合。

这种政治模式保证了中央政府得到了很强的控制力和行政能力。

4. 例子三:明清时期的封建大一统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大一统时期时长达800年之久。

在这个时期内,中央政府的权力被封建贵族掌握,民众的利益经常被忽视。

虽然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经济和社会制度变化的重要阶段,但同时也是国家资源浪费、社会分化和经济停滞的阶段。

5. 例子四:现代国家的大一统在现代社会中,国家的治理和统一仍然是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

在一些国家如俄罗斯和美国,中央政府控制着国家的重要资源,来源于公民和企业的税收,以维持政府和国家的强大力量。

6. 例子五:国家品牌的建立中央政府通过国家品牌的建立,可以增强国家的声誉和地位。

这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个现象。

韩非子的主要内容

韩非子的主要内容

韩非子的主要内容韩非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被称为法家学说。

韩非子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都有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其主要思想内容如下:一、官制改革韩非子认为官制应该由专业人才来管理,而不应该由贵族或世家来掌握。

他提倡招募人才,并给予合适的职位和薪酬,以此激励人才尽其所能为国家服务。

他还主张建立一套完善的考试制度,让人们根据自身素质和能力来选拔才干人才,而不是依靠权势或财富。

二、刑罚改革韩非子认为惩罚犯罪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而不是为了报复个人。

因此,他主张将惩罚转化为教育,通过改变罪犯的思想,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他同时也认为,只有对犯罪行为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三、秦朝征战韩非子支持秦朝征战的立场。

他认为,国家应该让自己强大起来,以便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他主张通过征战扩张国土和减少邻国的威胁,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精密和战术上的建议,让国家在战争中能够取胜。

四、经济改革韩非子对经济发展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他认为,发展工业和商业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建立贸易自由和导入最优质的原材料,使国家能够更好地发展商业和工业。

他同时也主张对贵族和商人的财产进行合理的征税,以确保国家经济的稳健发展。

总之,韩非子是一位思想深刻、实践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体系,为后来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各种文化思想形态迥异的时期。

在文化背景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诸子百家的兴起。

战国时期,为了追求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各国都在培养和选拔人才。

这种竞争环境促成了众多思想家的出现。

诸如老子、庄子、孔子等一批先哲不仅对中国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刻的贡献,也为后代的文明智慧层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战乱重重的背景。

在此时期,各国争霸的竞争日益激烈,经常爆发战争,社会安定得不到保障,导致生活困难,各种文化思潮由此而生。

韩非子 智慧之光闪耀千年

韩非子 智慧之光闪耀千年

韩非子:智慧之光闪耀千年每天十分钟,纵览《史记》三千年!你好,欢迎来到《史记》精讲小课堂,我是叶子老师。

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介绍过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以及吸收了诸子百家思想的荀子等古代著名思想家。

那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也就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

一个在几千年前,让一代帝王秦始皇推崇备至,几千年后,还能让无数仁人志士都深感佩服的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位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的故事。

韩非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一个贵族之家,自幼还喜欢刑名法术之学。

凭借一身才华扬名于世,虽然不善言辞,说白了就是有点口吃,说话结巴,但他写起文章来,那可是相当得厉害。

作为一个韩国宗室子弟,韩非内心是非常希望国家富强的。

在当时,韩国是战国七雄中国力最弱,国土最少的一个国家。

这也就让韩非常常感到特别焦虑,你说这都排倒数第一名了,怎么会不焦虑呢?为此,韩非经常上书劝谏韩王,希望他采用自己的政策,但韩王这个人他就是不听呐。

这就导致一个什么情况呢,就是韩非对韩王这个人感到非常愤恨,认为他不懂修明法制,任人唯贤,反而重用一些只会夸夸其谈的家伙。

除此之外,韩非还非常讨厌两类人,一是儒生,因为觉得他们摇唇鼓舌,搅乱法术;二是游侠,因为觉得他们好勇斗狠,违法乱纪。

这么一来,韩非也不禁常常发出悲叹,古往今来,总是有那么多清正廉洁的人要被那些奸邪之人所迫害。

为此,他甚至还写了一本大约有十万字的书,在书中,他满怀委屈地诉说了自己有志不得骋的苦恼,洋洋洒洒地列举了臣子向君王进言的种种困难。

这本书其实就是《韩非子》。

当然他也还编写了很多寓言故事,形象地阐述了自己的理念。

不过在当时流传最广的还是韩非的书,那时候的书都是单篇流传,而且抄写者还经常不把作者的名字提上去,但当韩非的书流传到秦王手里时,秦王看了直感叹:“这是谁写的啊,如果我能见到这个人,还和他交游,就是死也无憾了!”这时李斯就说了:“这是韩非写的书,他我同学啊,是韩国的王孙。

人文经典小论文 读后感 读书笔记 韩非子的社会历史观

人文经典小论文 读后感 读书笔记 韩非子的社会历史观

韩非子的社会历史观摘要:社会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在春秋战国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历史变革之际,诸子百家分别提出了自身对社会发展的看法,其中以法家韩非子“因时制宜”的认识最为深刻,从而提出了当时最有助于国家统一的一系列改革方案。

本文首先介绍韩非子历史观产生的背景基础,然后分析韩非子其他主张观点与其的联系,并综合的与其他诸子百家观点进行比较,最后阐明韩非子历史观对当今社会的启发。

关键词:社会历史观;韩非子;因时制宜社会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一般问题的观点和理论体系,是人类对本身相互交往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

社会历史观不仅是对以往历史的回顾,更重要的是对其发展规律进行总结,以提出解决当下问题的策略或未来发展的设想。

一般来说,社会历史观决定了对其他社会问题的看法,有什么样的社会历史观,就会有一套相应的认识并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的方法论,是关于社会、历史的总的哲学,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关于社会历史的思维架构和考察方法主要是复古主义和循环论,即习惯于把人类历史看作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这在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的社会历史观中均可体现,我们会在后文较为详细地对比介绍。

在古代的哲学中,世界本体往往是一种不变的永恒之物,由于本体的宏大无边和静止无感,古代哲学习惯于对世界的静态观察。

具体说来,世界万物只能在固定的量的界限内运动,而不能越雷池一步,故而谈不上什么质变和飞跃。

而韩非子站在的他的那个正经历着翻天覆地变革的时代的高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因时制宜”的社会历史观,主张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在国家社会制度方面进行相应的合适的变革。

这对中国以后历朝历代的改革产生了深远而又重大的影响,直接为它们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甚至对中国今天的改革发展仍有重要的启发。

对此,本文将立足韩非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力图对其社会历史观的形成与影响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1.0文献综述有相当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韩非子的社会历史观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关立新(2009)[1]在现代角度上比较了先秦诸子百家的社会历史观,评价了韩非子的历史哲学对中国历史及现代发展的影响;黄柏成(2013)[2]从法律的角度论述了先秦法家社会进化历史观对中国当代法律建设和改革的启示;陈冬(2013)[3]通过深入地分析韩非子反对儒家主张的“礼仪”的观点,以从侧面表现韩非子的社会历史观;宋洪兵(2008)[4]再次对比了儒家与法家的社会历史观,考证了这两派对于“复古”与“应时”的观点,得出了“这两大家均是认同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只是寻求的变革方法不同”这一新的重要结论;林光华(2014)[5]通过分析韩非子《解老》而深刻地对比了韩非子与老子关于社会历史观方面的异同。

韩非子的思想精髓,牢记这4句话,受益一生!

韩非子的思想精髓,牢记这4句话,受益一生!

韩非子的思想精髓,牢记这4句话,受益一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

同时韩非还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其法治思想,适应战国末期治理乱世的历史环境。

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内容。

可以说韩非这一辈子都在改进思想,都在研究进步。

而在韩非死后,秦王嬴政很是后悔处死韩非,所以之后特别重视韩非留下来的书,也就是《韩非子》。

韩非用进化的历史观点分析了人类历史,他看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用这种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对秦王朝统一中国功不可没,更是对后世的思想影响巨大。

并且他的思想有很多进步的观点,值得我们去学习。

《韩非子》中有很多至理名言,很多思想精髓,其中这4句最值得我们去牢记,会受益一生。

1、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古往今来,不少人常常因细小的事而失败,但也有的人因细小的事而成功的。

所以说,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临近黄河岸边有一片村庄,为了防止水患,农民们筑起了巍峨的长堤。

一天,有个老农偶尔发现蚂蚁窝一下子猛增了许多。

老农心想:这些蚂蚁窝究竟会不会影响长堤的安全呢?他要回村去报告,路上遇见了他的儿子。

老农的儿子听后不以为然地说:那么坚固的长堤,还害怕几只小小蚂蚁吗?随即拉着老农一起下田了。

当天晚上风雨交加,黄河水暴涨。

咆哮的河水从蚂蚁窝始而渗透,继而喷射,终于冲决长堤,淹没了沿岸的大片村庄和田野。

这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成语的来历。

而后一句“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意思是很大的房子也可能被冒着细烟的火焰焚烧。

所以这就是告诉我们一定要注意细节,有时候成败是结果,但要知道成功是靠无数个小细节累计成的。

说不定哪个细节没有做好,就是导致最终失败的原因。

2、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这句话的意思是,立志的境界,不在于胜过别人,而在于胜过自己,要做到这一点,才是最困难的!人们常常把眼光放在别人身上,只想着怎么样去超过别人,这固然好,但要超越自我,才是难能可贵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喜欢和周围的人比较,从小开始就比成绩,比家庭,然后长大了比工作,比工资高低,比房子谁大?等到结婚生子,我们又开始比孩子的成绩。

韩非的思想

韩非的思想

韩非的思想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进展进步的。

他认为假如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

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那么事异”“事异那么备变”(《韩非子·五蠹》),要依照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照。

关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

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韩非子·心度》〕。

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

他认为严峻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因此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

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

同时,选拔一批通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

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确实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进展。

论韩非的历史观

论韩非的历史观

论韩非的历史观
韩非在他的理论中重视历史发展的内涵与特征,以及历史发展对当
下社会形态所带来的影响。

他认为历史不仅是个时期,而是一种社会
发展的方向和模式。

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是“变化”和“差异”,因为它们有助于形成社会结构。

这种差异是社会结构中独特的发展模式,他认
为历史发展是帮助形成社会结构的动力。

另外,韩非强调历史发展的
闭路过程,即新事物会替代旧事物,而历史终究会发展到稳定的状态。

此外,从韩非的观点来看,每一段历史都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
不能长期坚持一种模式,那样只会脱离历史发展的脉络。

韩非子权谋智慧理性的冷静

韩非子权谋智慧理性的冷静

韩非子权谋智慧理性的冷静韩非子,古代中国战国时期的伟大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的智慧和冷静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熠熠生辉,成为后世的楷模和典范。

本文将从权谋智慧和理性冷静两个方面来探讨韩非子的思想与行为,以期对读者进行深入的阐述和思考。

一、权谋智慧--超越时代的智慧之光韩非子以其过人的聪明才智和周密的计谋,成为战国时期权谋之王。

他熟练掌握各国的政治形势和势力对比,善于游刃有余地处理复杂的外交纠葛,使自己的国家始终保持强大的地位。

他提出“兼爱非攻”的外交政策,主张以宽容和智慧来解决国家间的矛盾和争端,以此树立中立和公正的形象,赢得了各国的尊重和信任。

在内政方面,韩非子主张实行严厉的法治,通过统一的法律体系来规范社会秩序,加强国家的统一和治理能力。

他主张实行集权制度,强调君主的权威和国家的统一性,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来巩固国家的实力和地位。

他倡导以功利主义为导向的政策,强调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主张依法治国和善于利用人民的智慧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二、理性冷静--卓越的思想和行动之本韩非子的思想和行动都富有理性和冷静,他以客观的眼光看待问题,善于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他主张充分利用范例和历史教训来引导和决策,强调定量和数据分析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做出准确和科学的判断。

他主张政策决策应基于对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兼顾国家和个人的利益,以确保国家的长久稳定和人民的幸福。

韩非子的冷静和理性还表现在他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斗争中。

他善于运用巧妙的话术和手段来控制局势,化解矛盾,避免冲突和战争的爆发。

他能够做到理智和克制,不被个人情感和情绪所左右,以此保持决策的公正和客观性。

他用智慧和理性来驾驭政治漩涡,使自己的国家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境地。

三、从韩非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与冷静韩非子的权谋智慧和理性冷静都是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社会和政治环境,需要有智慧和冷静来应对挑战和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非子积极的历史观摘要:本文讨论韩非子在《五蠹》中提出的积极历史观,其本人认为,社会发展不可能回到从前,要根据社会变化来改变治国思想,效仿周礼行不通的,人性本恶,依法治国强于以礼治国。

他始终用一种进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历史的发寒,认为历史是不会倒回的,现实情况比历史更为重要。

他提出了他积极的历史观及完善了商鞅提出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为建立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国家而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积极;历史观;联系发展;韩非子在战国末年的百家争鸣中,韩非子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

他本人虽天生口吃,但其文笔却极为犀利,善成文辩论,其思想极为独特,兼收包容诸子百家中有利于己的部分,并利用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他的思想开源于儒家,反而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但其思想中,不论是政治上的对君主无为放任,还是愚民主张,都是源自于道家思想的著作《道德经》。

韩非子的思想虽源于儒家,但与孔子等人妄图恢复周礼不同,其本人认为,社会发展不可能回到从前,要根据社会变化来改变治国思想,不可拘泥于过去,这便是韩非子积极的历史观。

他始终用一种进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历史的发寒,认为历史是不会倒回的,现实情况比历史更为重要。

韩非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末期,当时政治上诸侯林立的局面已经快要结束,郡县制将要取代分封制,封建的中央集权专制即将形成;经济上秦国国力日渐强大,国内安定经济繁荣,而韩非子所在韩国去日渐衰微,力求变革而不得;而文化上已到百家争鸣末期,更多的人在总结前人所说并加以自身的理解与修正,韩国国君却重视一些无真正学识的儒士。

这使得韩非子不得不考虑怎样回答如何看待历史、古今、社会变革等重大问题;怎样在政治上禁止于抑制儒士侠士等人使臣子统合于君主的权力中,并树立一个合乎时代要求的客观法制的权威等问题。

于是,他提出了他积极的历史观及完善了商鞅提出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来为了建立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国家而奠定理论基础。

《五蠹》便是这一想法的结晶。

韩非子在《五蠹》中,开篇便以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代为例,提出了历史是不断进化发展的。

“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上古时代是人少而野兽众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如何避开野兽和疾病生存下去,所以上古时代教导人民“构本为巢”的人,因解决的社会的主要矛盾成为了圣人,被尊称为“有巢氏”并且号令天下,而教给人民取火方法的人也被人民尊为“燧人氏”。

而到了中古时代,带领人民治水的禹是当时的王,直到近古,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对当时的人民来说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起兵讨伐暴君的商汤、周武成为天下之王。

这三个时代的故事都是他们在解决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之后才称之为王。

但时代不同其待解决的问题就各不相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从而得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结论,这是韩非子积极历史观中的重要辩证法思想。

韩非子提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不争到争的过程。

这一过程并不能说明上古的人们有多么贤德,而是因为古时“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而今“人民众货财寡”。

现在社会的生产生活资料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人口的增长,财富作为重要的生活资料是人们争夺的关键,民争而国乱,要使民不争就要根据利益而制定“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的政策。

这一思想中,韩非虽看到了经济对政治生活的影响,但没有认识到上古时代人民不争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且社会制度是公有制,并不存在私有财产,而不是因为财有余。

尽管韩非子有认识不足的地方,但以当时的思想来分析,其以经济情况分析政治生活的思想已是一大进步。

时代不同,事情也不同,而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也应随着事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当今时代所存在的问题,依据古法是不行的,要根据现实的实际情况制定制度,并采取与政策相适合的措施,这一思想其本与唯物主义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相同,这意味着,韩非子已认识到矛盾是具有特殊性的。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

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

舜曰:“不可。

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

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故曰:事异则备变。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

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

”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

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

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上文中,以文偃王行仁义的不同结果来得到一个结论,”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因为”世异则事异“,又以干戚之事来证明”事异则备变"。

韩非子在文中以具体的例子来反对遵循古法的历史循环论,反对儒家循古礼来治天下的想法。

韩非子对于人类社会的认识虽有“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的不妥之处,但其强调历史发展变化的历史进化论是可取的。

而且他对于”当今争于气力"认识,也是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实力较量的体现之一。

在这一段之后便进入《五蠹》的中篇,也就是韩非子根据其上段阐述的观点为依据,进一步论述了他的法治主张的部分。

在这部分他并对儒墨两家仁义礼治的观点,提出了诸多批评。

“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

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駻马,此不知之患也”,现在情况与古时不一样,宽容之治是无法治当今“急世之民”,只靠仁爱的感情,是不能感化人民的。

韩非子从荀子那里习得了“性恶论”的思想,认为人们都会趋利避害,所有行动的动力都是利益。

“贵仁者寡,能怀义者难”,靠人民自身修行达到善是不可能的,要靠惩罚的威严让人民不敢为非作歹,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使人民不敢争,达到国家安定。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易其行矣。

故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

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

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溢,盗跖不掇。

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手,则不掇百溢。

故明主必其诛也。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

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以“不才之子”为例来证明仁治不如法治有效,并得到了“民故骄与爱,听与威矣”的结论,人性本恶且人人都是自私的,那么仁爱便无法打动人民,只有严罚与利誉相结合,才能治民。

这一思想大体上是合乎实际的,但韩非子过于重视法治的作用,使法治变成了严刑,并且弱视了“仁、德”对国民的教化作用,没有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使人民陷于严刑峻法之中,长此以往令人民产生了反抗情绪,且产生了大规模的革命。

从文章中“儒以文乱法”开始直到最后,所阐释的都是韩非子的政治主张,包括“法、术、势”相结;强调功利;反对外事活动;减少工商人数等,并无太大哲学意义。

但“法、术、势”相结合这一点,韩非子看到了三者之间的联系,认为“法,术”必须以掌握“势”为前提,“法”是这三者之中的根本,“势”是前提,而“术”则是执法的必要方法。

提出君主要维护封建统治要“法、术、势”相结合,提出“君无术则弊于仁,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韩非子.定法》),从这一点看出,韩非看待问题是以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与其积极的历史观有所联系。

韩非子在《五蠹》中提出的积极历史观在当时是进步的,并且他对经济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注意到人口增长与财富多寡的关系,韩非子的认识论继承了先秦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看到事物不断地变化着。

但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这是他观察世界所得到的结论。

他所讲的矛与盾的故事,对人们分析问题表达思想至今仍有着深刻的启发作用。

参考书目: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方克立;李兰芝编著2、《中国文学先秦两汉卷》刘黎明主编3、《古代汉语》王力主编4、《韩非子精解》刘建生主编5、《韩非子译注》张觉等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