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源开放利与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为考研或是单纯的求知,各大学校课堂里“蹭听”的同学,本来司空见惯。一些学校禁止;一些老师宽容。但是,如果有人要从这一现象提出某种“教育体制改革”的理想诉求,恐怕就值得认真想一想了。这种理想诉求就是:“中国高校应当尽快实现‘资源共享’,替那些好学的以及跨校考研的大学生摘掉‘蹭课’的小帽子。”这是这两天湖南红网时评佳作评选中一篇文章的判断。在这里,“资源共享”不仅是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均问题的现实办法,而且是一个无可置疑的价值目标。

我对这样的判断存有疑问。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和许多教师一样,对蹭听同学取默许的态度。因为在我们内心深处,还都存着一点“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这个“无类”,既包含着无论你是本校学生还是外校学生,也包含着无论你根本是不是学生。但是,这样的教育理想,并不是当代高等教育的运行原则,也不是当代社会运行的原则。人们通过高考不同的分数进入不同的学校,也因此享受不同的教育资源。这是我们通常所见的现实,也是大家都接受的公平。尽管高校资源的不均,在现行体制下还并非真正公平,但却难以通过敞开校门的办法来加以纠正。一位本校的同学,通过高考录取成绩和他所交纳的学费,便有权利享有一个学校的教育资源。而一个旁听外校同学,或者根本不是学生(这个界线无从划分,也没有意义),他的权利基础是什么呢?是因为他同样通过了高考,还是因为他仅仅是一名渴望知识的人呢?能够在这个基础上确立一个人对一所学校的权利吗?如果在一所高校就读的权利可以这样取得,那么,人们通过高考和学费所取得的权利又有什么价值呢?有人想从宪法中的“受教育权”来

推导出这种“免费听大学”的权利。那么,我要问,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具体的权利,都是这样通过“演绎法”推出来的,还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立法过程确认的呢?“共享”这个概念,总给人一种美好、温暖的感觉。它与我们内心的理想情愫相关。在现实社会中,“共享”的也往往能够达到资源的优化利用。但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资源共享”,其实多是在排他性权利基础上的双方或多方交易,而不是“各取所需”的人类理想。我们只要想一想,我们社会的其他资源是不是“共享”的,我们就能明白高校的资源是否能够“共享”了。有人以中国的高校教育资源绝大部分是公共资源作为“共享”的理由。但“公共资源”的事实仍然不能得出全民共享的简单结论。实际上,何止大学,这样的公共资源还多得很,都不是无偿分享的。相反,竞争或支付所获得的权利,往往是人们享有具体的公共资源的限定性条件,高考和大学收费,就是这样的限定性条件。因为,大学也像其他公共资源一样,没有限定条件的无偿共享,就会产生经济学家哈丁所说的“公地的悲剧”———对所有人开放的牧场必然会遭到过度放牧。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源共享”也不可能是免费午餐。我们的心中有许多“应当如此”的价值目标,往往成为我们判断事物的标准和提出权利诉求的理由。这可以理解。没有这样的价值目标,人类就无法进步,权利就不会生长。其实,最大的“应当”就是各取所需,按需分配———人类在认识上早就达到了,但在资源上却无从安排。所有的“应当”都受到资源和人们现实的权利的限制。教育的理想也是如此。

弊大于利的话是站在一个理性思考的角度,在情感上观众可能无法接受,你方的立场能通过说理实现。

发散一下思维,校内资源,一些如同dupin配方,秘史研究之类的东西开放的话会对社会造成多大的危害,还有从高校管理方面来考虑,会不会对高校安全造成威胁等等

|评论

利大于弊。首先看辩题,这个辩题是高校开放校内资源弊大于利,所以讨论的是开放后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而并非是讨论是否应该开放(这一点最容易被搞混、跑题);然后高校并不只包括大学,你们可以举如军事院校这类的特殊高校。就我们打的几场来看,对方的观点主要有两个:1、开放校内资源会影响高校的本职工作,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2、高校自身的资源是有限和紧缺的,还没有能力进行开放。其他的还有一些小观点,诸如:1、满足社会需求是政府的责任,为什么不扩建公共图书馆而是让高校来买单;2、高校报效社会主要是取资源、还人才,开放会带来诸如安全隐患等问题,并可能影响大学的学习氛围;3、高校开放的资源可能并不是社会大众所需要的,并且就算开放了社会也并不能很好的利用,还是相当于资源浪费。而我们这一方(即利大于弊)打的观点主要有:1、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快,高校间要加强交流才能

提高(但你们可以把高校间的交流打成不算做开放校内资源)2、目前社会需求明显,虽然高校的资源也不足,但社会的资源更不足,1%的人掌握了社会60%的资源(例:记者从权威部门的资料获悉,我国1000余所高校拥有藏书6亿多册,公共馆仅为4亿册;高校馆拥有网络版电子期刊的65%,公共馆仅为28.6%;高校馆拥有联机数据库为30%,而公共馆仅为2.9%。从这组数据,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出,与高校图书馆相比,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的资源还显得十分缺乏。如果将高校馆开放,无疑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但是你们可以说不能这么比,因为高校是学习的地方,对资源的需求要大过社会,所以不能单凭人数做比较)3、高校拥有大量资源,但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开放有利于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然后我们打的主线就是:高校有责任有能力开放,社会有强烈需求,所以高校开放资源是必要的,只要是必要的就是利大于弊的。你们可以多举些例子,因为例子是最难驳的。

探访12所高校图书“宝藏”对外开放

在首都图书馆联盟成立之前,已经有12所知名高校对社会公众开放,但开放的方式却各不相同。在三十多所高校中数北京工业大学最为“慷慨”,社会公众既可以办理月卡查阅图书馆所有开放的书籍,也可以办理年卡借书。相较于北京工业大学的“全面开放”(fully open),更多的高校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就规定,需要带身份证或者工作证到读者服务台(service desk for

readers )办理一次性进出手续。接待老师会询问要借阅的图书种类,对于没有明确“目的”的,则无法接待。

馆藏、人员有限担心今后更紧张

各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称,资源的短缺是对外开放的最大障碍。一些比较“吃香”的大学图书馆的管理者则担心,“现在对内的图书和人力资源都吃紧,如果对外岂不是更紧张?”北大图书馆每年接待的校外人员达到近3万人,而其长期服务的对象,除了北大的师生,还包括家属以及相关合作单位的人员共6万多人。“图书馆就那么多位子,服务老师也有限,根本不可能一下子放开并接纳社会上的读者。”而有可能出现的图书丢失、借书不还等情况,也是管理者较为担心的问题。学生与校外人员共享喜忧参半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因为上自习需提前占座一事,已经多次上了报纸,对外开放一事令自习一族担心不已,“现在要提前一天占座,如果校外的人来了,恐怕提前三天都占不到座了吧。”一名备考司法考试的本科生无奈地说。另一部分高校学生则感到窃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的陈同学和同伴们正在准备考北京大学的法学研究生,现在正在搜集资料,但“很多专业的书籍和资料我们学校图书馆都没有”。也有学生目光比较长远,“四年结束后我们也成为社会人,希望那个时候也可以像现在这样自由地借阅。”

【沪江小编】相对于公共图书馆多而全的特点,高校图书资源则更加具有专业性,因此高校图书馆被不少科研人员和大学生们视为“宝藏”。当然如何处理好校内学生与校外人员的资源分配是现在高校图书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